1

山西长治古称上党,史上有多重要?

古,现位于山西长治党最初设立的时间是春秋战期,有学者认为,上党郡是随着三家分晋之后设立的,因为在战国时期,上党北部地区的争夺多是在韩、赵两国之间发生的,也有学者认为,上党郡是秦灭赵国之后才设立的,两者说法都不算错,因为这两个时期上党郡的实际控制范围是不尽相同的。不过,相同的一点是,上党所在的区域地势险要,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有“得上党而可望中原的说法”。那么上党究竟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01

学过地理的朋友可能知道,这古上党也就是如今的山西长治市,是位于黄河以北地区,太行山脉南北中横在其东侧,形成半包围结构,在其西侧又有山脉南北而立将其团团围住,可以说是群山环绕,中间却有一大片广阔的盆地。这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脉与黄河一起,构成了抵挡西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不仅如此,正因为这独特的地理环境,上党的屯垦也得到了保障。

02

那上党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呢,原因就是它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的: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就是“上地”的意思,其居于太行山之巅。如此高的地势再加之其环绕的群山,可谓易守难攻。三家分晋之后,上党地区便成了这三个国家的冲突地区,因为每个国家都想往东南方向发展,所以上党成了交通枢纽,上党在被三个国家瓜分以后,它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然而,在中国版图的最西边还有一个国家蠢蠢欲动,那便是后来一统六国的秦国。

03

在秦惠文王事期,经过商鞅变法过后的秦国正一步一步走向强大,在后来河西之战中,秦国士兵在军功制度的刺激下一举歼灭了由公孙衍带领的魏武卒。将河西之地夺回。将秦国版图伸展到了黄河东岸。危及了韩、赵、魏的国都安全,在这条主线下才衍生了后来的长平之战。

公元前309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和大将王龁攻打赵地,在长平遇阻(也就是上党地区)。原本上党属于韩国,但韩国自治不保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冯亭却暗地通赵,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秦将白起的进攻被守将廉颇和赵奢挡在长平停滞不前,靠的就是上党地区险峻的地势。廉颇据险而守,依山傍河为营,阻挡了秦军进攻的脚步。

由此可知,上党地区有险可守,易守难功,因此拥有了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称为历史兵家必争之地。

-

下面是更多关于山西长治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山西长治古称上党,在历史上有多重要?

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往东出太行山是华北,往南出进程越黄是四大之一的洛阳,往北不远是太原,由于它特殊的地理存在,决定了上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不管在哪个朝代,上党在历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3

山西长治市为什么称为上党?

上党,《》曰:“党,所也,在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上党地区主今天的长治市,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其东部是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与临汾交界;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与晋中接壤。南面是丹朱岭和金泉山与晋城毗邻。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其意即此。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4

上党地区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上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和晋辖区,境内具有独特的景观和深厚的底蕴。以山脉为坐标,景区可分为三大区系:太行山系旅游区、太岳山系旅游区和中条山系旅游区。

旅游资源主要有:山水相依、雄奇壮美的绿色自然风光,集中连片、主题突出的红色旅游圣地,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古色人文景观。

上党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军旅文化、煤铁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以及抗日战争中孕育的太行精神等,都是当今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上党风景名胜将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与博大悠久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绿色、红色、古色这三种特色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扩展资料:

上党地区改革前后发展沿革:

1、解放初,上党区人民干劲十足,填壕沟,整良田,在全区掀起大生产高潮;新中国成立后,上党区进入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初步建立了以农业为基础,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工商业经济体系,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改革开放后,上党区轻工业迅速发展,涌现出了海棠牌洗衣机、长河牌锅炉、长鹰牌起重设备、飞华电器等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品牌。

同时,该区着力构建现代工业活力迸发、现代农业规模发展、全域旅游多点开花、民生保障持续有力、全面改革纵深推进的新局面,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刻把握撤县设区的重大发展机遇,重整行装,再上新征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上党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5

长治的历史文化

  长治古党,位于山西省东。“上党”的意思,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此外,长治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研究山西省历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的基地。

  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殷商时期,长治是殷商王朝属下的诸侯国,史称“黎”。春秋时归晋。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长治为韩国别都,称“上党郡”。隋开皇时改为潞州,后几经变更,唐时改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明嘉靖8年(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清朝时继旧制为潞安府长治县。民国初废道,长治改属冀宁道。民国19年(1930年)废道制,长治直隶省辖。1945年10月8日长治解放,1945年到1998年的50多年间,曾先后经历了作为山西省辖市由长治专区代管和晋东南行署隶属等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动。

  长治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山海经》等故事就发端于此。同时还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这里创建了以太行山和太岳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是当时华北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领导机关曾长期驻扎在武乡、潞城等地,使这里成了华北抗日前线的中枢。
6

长治回族的渊源?

长治市回族

长治市山西省东南部.地处上党中部.长治市区很早就有回族先民来到.唐宋时期,已有

穆斯林山西,而潞州(今长治)历史上一直为山西的经济发达地区,尤以冶铁,制瓷业闻名,当时

来山西的穆斯林商人不可能不涉足潞州元时,穆斯林大规模来到山西.元至正年间,河南人虎林赤

"以招讨万户,关保守御泽潞(今长治),总兵野庵公复以林赤佐之,二公同』.立功,同增左辖."①虎

林赤就是穆斯林.有史可考的回回民族入居是在明朝永乐年间,距今有600年的历史.据说道光十七年

陈氏祖坟整修碑文时,发现记载有:祖坟坐群城之西门外,地主为明末,迄今二百余年 明朝永乐六

年草九年间((1409^-1412年),沈王朱模由南京来长治镇守,相随来的侍卫人员有百余人是回族人,连

同家属约四五百人.《明史》载:"沈藩二十六王,皆居潞'《程氏家谱》记载:程氏始祖程德,系由

①(明)马嫩编解.潞州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74

西北民族研究

N. W. Minorities Research

2003年第1期(总第36期)

2003. No. 1 (Total No. 36)

万方数据

19,

毛巧晖 山西省长治市回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南京随沈王来到长治的.这四百多回回中,以南京水西门程,马二姓为多,故有"程马二回回"之称

他们定居在皇城(今烈士陵园,沈王在此建立王府)周围的铜锅,南头,营口(即所谓的三道营.在明

朝时,该地有军营驻扎,故称"营").该地原来居住着汉民,随着回民的逐步发展,再加上汉民与回民

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等影响,一部分汉民被回族同化,吸收为新成员,如赵氏,李氏,张氏等家族,一

部分汉族由于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同,在生活上感到不便,自动离开了"三道营".明朝弘治年间马

墩编撰的《潞安府志》已记载了"回回巷",可见当时的回回已为数不少,并且聚居程度较高.1862年,

洪兴起义失败后,陕西回回流奔潞州,形成了长治的陕西十家回回(八户马姓和禹,穆姓),他们定居

在西大街朱家巷.之后大批回回因躲避战祸,遭灾荒逃难,受外族欺负及工作调动等迁居长治.解放

初,长治回族为七百多户.380.余人.在解放后的人日普查中,分别为:5471人,9326人,15772人,

17927人.①1998年12月底,长治市人口调查办公室统计其人日约为21000人,主要居住于西街和下南

街偏西一带,以聚居为主,聚居区有"三道营","水「1街","小北营","参府街"等

"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

内来进行"②因此,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微型社区调查法",选取长治市回族最早最大的聚居区

"三道营"为调查区域

本文材料主要来自三个途径:其一,笔者在1999年,2000年所做的田野调查的材料,其中包括田

野调查提纲,访谈材料,个案材料,问卷,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调查口记;其二,一般方志材料《潞

州营》,《潞君子旧闻》,《长治市志》,《山西通志 民族宗教卷》等;其二,在调查中,由被调查者提供

的民间档案材料

二,长治市回族女寺简介

女寺是女子学经,礼拜,沐浴的场所.山西除因条件限制者外,一般穆斯林稍集中的地方都有女

寺.山西共有女寺12座,长治市城区就有6座,即清真北女寺,清真南女寺,清真中女寺,清真西女

寺,西南城女寺,瓦窑沟女寺.在此笔者主要介绍"二道营"女性所去的三座女寺:清真南女寺,清真

北女寺,清真中女寺.

1女寺的概况

清真南女寺的布局结构为:北讲堂五间(长12米,宽7米),水房8间(长2o米,宽6米),西大

殿七间(长17米,宽14米).该寺的寺管会由I4人组成,寺管会主任程英者.她们全部为家庭妇女,

由大家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女寺的房屋维修,教学费用,卫生,保管等后勤工作.该寺夜间将院子作为

停车场租给社区中的回民,得到的钱作为寺里的费用,做到了以寺养寺,但它从经济及与外交往上仍属

干清真南寺.

清真中女寺布局结构为:西大殿两间,淋浴室二间,楼上为学生宿舍及见经室六间,北屋为师娘休

息室三间,东屋为勤杂人员居住.寺管会由6人组成,寺管会主任陈俊英,主要管理卫生,设施布置,

设施维修,宗教节日(圣纪节,法图麦节,阿舒拉日,求慈日等)的具体操办.该女寺隶属于清真中

寺,与外界几乎没有交往

清真北女寺布局结构为西屋礼拜殿四间,北讲堂上,下八间,东楼一半是城区阿语学校女生宿舍,

半是回族蓓蕾幼儿园共四间,南面是幼儿园的活动区,女寺食堂.寺管会由自愿服务人员三四人组

成,主要是做后勤工作及看望女病人,帮助老弱病残.该寺与本地女寺交往较多,外地女寺来人了也热

这四次人口普查时间分别为:1953年,1964年,1982年,199.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Ml.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13.

①②

133

万方数据

毛巧晖 山西省长治市曰族女寺调查研究一一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情款待,但主要由北寺的寺管会负责.

女寺没有邦克楼,大殿无窑殿,宣谕台和虎图白在宗教活动中,妇女一起礼拜,师娘站在第一排

中间,不出列.以上三座女寺的师娘,所建年代等情况见表一:

表一

名称地址所建年代师娘建筑方式

清真南女寺南头巷1995马文华捐建

清真中女寺石桥南1984--1985马福叶捐建

清真北女寺游岭街1982--1983程慧清捐建

2,女性到寺情况

日常到女寺的人数较为稳定.(见表二)斋月期间到女寺的人数剧增,因为女寺每晚进行开斋.早

在斋月前,女寺寺管会已排好斋月时的饭由哪家散"也贴",安排五六人为一组轮流做,年龄一般是四

十四五岁至六十岁.除日常在寺里的外,许多职业女性,做生意的女性都到寺里开斋,具体人数见表

衰二

名称日常礼拜人数(人)(一日五拜)年龄(岁)

清真南女寺40--5045-70

清真北女寺13-1435--70

清真中女寺20-3035--70

表三

名称日常人数(人)最多时人数(人)

清真南女寺70-80130-140

清真北女寺30--4090--100

清真中女寺40--50100左右

裹四

享一.-落一一一一夔一退女童学经人数中青年学经人数青少年学经人数

清真南女寺40-50约6020

清真中女寺50-6045507-8

清真北女寺405027--3030多

三,长治市回族女寺的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13 " Malinoski)认为功能(function)是"将文化和社会视为有机的统一体,企图阐

]34一

万方数据

0

毛巧呼 山西省长治市网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明每一个别构成要素在现实存在的社会和文化中相互联系和它们在总体中发挥的作用"①因此,长治

回族女寺的功能也就是它在当地回族社会中的作用.

女寺是承担社区中女性宗教教育的重要场所.女寺学经的具体人数见表四,王要分为女童教育和女

学.女童教育主要是寒暑假的女童学经班.女童年龄在7-12岁,由家长送来学习四十天左右她们每

天学习二个小时,主要学习阿语字毋,礼拜及礼拜念词,为的是认得几个阿语字母,了解一此基本宗教

知识.对不来学习的,女寺还组织专门人员上门去做思想工作.在女寺的动员下,其中87%的到寺中学

经,其余的则由于家长的坚持而未来(这此孩子主要是参加假期补习班,有的在学习之余,偶然也到

女寺几次巴)女童教育为氏治问族女性学习,了解伊斯兰教和回族文化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女学包括成年人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各女寺中都有中青年学经班.时间多在晚卜她们多是做小生

意的及一部分职业女性.学习阿语,礼拜词,基本教义.这种教育强化了其伊斯兰教的价值观,世界观

和人生观,使她们进一步了解回族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回族形成了"男主外,女土内"的

家庭模式,这样回族妇女在教育子女及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尤其在回族人数较少的杂居

区.因而,少年儿童的宗教意识书要是在毋亲的教育和潜移默化中形成.中青年女性在女寺中受到的宗

教教育有利于对孩子在回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教生活方面的影响另外,伊斯兰教义中关于各种家庭关

系的规定也是女寺教授的,个重要内容女寺门前的宣传栏中都写着"孝敬为万善之首","周济近亲有

双重的报酬,亲戚的报酬与施散的报酬","男子要善待妇女.男女要互敬味爱",.'穆罕默德曾指出:

'在真主所允许的各种事情里,他最不喜欢的是离婚",等有关父母子女,亲友邻里,夫妻之间的权利和

义务的经文.这样,长治市回族社区的付女,父女,婆媳等长辈与晚辈的关系较为融洽,充满和谐的气

氛.对于社区中老弱病残,孤身的亲戚,大家共同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的负担.由于在女

寺的教育帮助下,能较好地处理夫妻关系,长治市回族社区家庭较为稳定,离婚率仅为1. 7%.这在当

今家庭变动的高峰期,对回族家庭,社会都起到了很强的稳定作用.

青少年学经班,人多数为12-"岁的小学及初中毕业生,他们进行全日制学习,除f学《古书经》

诵读,阿语外,还有语文,历史,体育等课.这些女孩大多为长治本地人,也有的来自山东,辽宁,河

南,甘肃,宁夏等地.学习时间看举意,如举意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即结束,如年龄尚小.就学四五

年.这些女性通过学习,开始了解伊斯兰教,回族文化,树立伊斯兰教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

到了强化回族女性宗教生活传统性的作用.同时.因为青少年女学中增设了一此非宗教性课程,所以有

助干提高回族女性的文化素质.这一方面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同时也为回族少女提供了学习文化知识

的场所.这对回族社会的发展及回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女寺安排一些宗教节日及斋月的具体活动,主要是诵经,讲述圣贤的丰功伟绩,弘扬伊斯兰精神及

聚餐形式的施舍.它还负责料理社区中女亡人的身后之事,如洗埋体(家里有条件的在家里洗),洗完

后,由男人抬到男寺,站"者那则".婚,丧等人生礼仪中,同一个女寺及同一家族的朋友前往帮灶,

形成了有组织的互助局面,而且近一二年,女寺增添了成套的餐具及丧葬仪式用具.这样回族女性的生

活就开始由完全在家庭中,部分地移人了女寺,因而女寺成为长治市回族社区中女性聚集的重要场所

她们对丁既遵守教门,又温柔贤淑的女性予以表扬;而对于不符合回族行为规范的女性,师娘当面指责

她们,并要求她们放弃这些行为,以免后世下火狱,其他女性仅限于背后议论,疏于与其交往,使其孤

立.对于行为严重者〔如嫁入汉族.公开反对宗教等),人家则致当面指责,井不许其再进人寺门,

她的各种活动与整个社区无关,这样女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区女性的舆论中心.而且女寺还帮助协调

杜区内女性间的关系,解决些民事纠纷,这有助于回族社区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①(英)R 马林诺夫斯基著,资孝通等译.文化论「M几北京:中国民间丈艺出版社,1987

135

万方数据

毛巧晖 山西省长治市回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四,关于长治市回族女寺未来发展的思考

女寺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适应的结果对于长治市回族女寺的现状及其功能的深

入调查,分析,引起了笔者对长治市回族女寺未来发展的如下思考:

1.女寺的青少年教育中设置了宗教和一些非宗教性的课程,这使女寺成为回族社区中青少年女性

的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回族社区全体成员

的共同努力,多增设一些其他的文化课程,尤其是实用职业教育,这将有助于青少年女性未来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对下岗女性进行再就业教育,这就能更好地发挥女寺在社区中女性文化中心的功能,同时,

会更适合当前形势的发展,有利于回族女性和回族社会的发展.

2'社会目前处于转型期,人们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危机长治市回族女性也一样,她们大规模下岗,

人心悴惑不安,再加上城市规划打破了原来院落相连的聚居格局,这样人们的联系减少.而当女性步人

女寺后,她们敬奉安拉,做礼拜及参加女寺的各项活动,加强r与其他成员的联系,使她们体会到一种

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女性生活山完全局限于家庭,而发展到部分地移人女寺.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

家庭地位的提高以及当前性别角色的变化,回族女性必然会由家庭走向社会,女寺很可能成为这个过程

的中介.这不失为回族女性解放可遵循的较适合的一条道路

作者简介」毛巧晖(1976-),女,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2002级博士生,山西师

7

长治为什么叫上党

上党,是旧时以太行山为主长治一带的总称老而。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国同时在这此设己的郡治,又都叫上分别为韩上党、赵上党、魏上党。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写诗说:“上党从来天下脊。”脊者,脊梁也。《荀子》则干脆称“上地”。那么,长治为什么叫上党呢?“ 清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旧府志的解释是“据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地,解释为地形地势当然也是有道理的所以上党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

然而高与天齐?显然不能成立。有多高?查地理书籍,太行山最高主峰海拔2000米,全国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多的是,比2000米还高的也多的是。那么,其他地方该叫什么呢?所以我以为,其地最高,不仅仅是地形地势高,而应该是地位声望高。

第一,古上党地理位置是“天下之中”。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教授认为,尧、舜、禹、夏、商、周等古都,皆围绕上党盆地而旋转,并相去不过百余公里,可见此地对于先民情感牵系的意义。走出盆缘大山,向西不到100公里,是尧都平阳——广阔的临汾盆地:向西南不到100公里,是舜都蒲坂与禹都安邑——平坦的运城盆地;向南不到100公里,是夏后氏所都之阳城与周之东都洛阳;向东不到100公里,是殷都安阳。如果以上党为中心,以百余公里为半径,由西向南向东画一个半圆,这不就是司马迁所谓的“天下之中”吗?

第二,古上党是远古人类活动的中心。这里英雄神话丛生。而神话传说其实是没有文字记载时期的口传历史。中国的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中,那些最被人们津津乐道和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女娲补天,炎帝尝百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黄帝蚩尤之战、夸父追日、尧舜禅让、成汤祷雨等等,基本上出自上党或和上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这里的自然气候和条件适宜产生文明:气候温润,居住安全,特别是在当时居住条件简陋 只能是洞穴野处的年代,人们最讲究藏"风"避"水",上党盆地是最佳选择。上党盆地像一个“鸟巢”:东边太行山,作为中国陆地地形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南北纵贯于河北与山西间,成为一道割断山地与平原联系的天然屏障。南是中条山,东西横亘数百里,东与太行主脉相接。西边太岳山,太岳山脉北端在榆社、左权一带与太行相连,向南与中条山相接。三条山脉交汇,形成了一个安全的封闭型盆地。中国近代地理学与气候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先生曾在题为《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的文章中指出:“在文化酝酿时期,若有邻近野蛮民族侵入,则一线希望即被熄灭。所以世界古代文化的摇篮统在和邻国隔绝的地方。”上党盆地,完全符合这一原则。

第四,“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五千年怎么算?基本应该从炎帝开始。这里有大量炎帝躬耕的传说,地名中有百谷岭,五谷神岭等,有炎帝小女儿居住的发鸠山.宋代大儒朱熹在 《朱子语类-太极天地论》中说:“上党即今潞州。。。。。。太行山之极高处。平阳晋州蒲阪,山之尽头,尧舜之所都也。河东河北诸州,如太原晋阳等处,皆在山之两边窠中。山极高阔。伊川云:太行千里一块石。山後是忻代诸州。泰山却是太行之虎山”。 有人问,上党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无人建都?他答:“其地尧瘠不生物,人民朴陋俭啬,故惟尧舜能都之。後世侈泰,如何都得。”朱熹认为这里是尧舜治理过的地方.历史的源头和文明的源头只能是一致的.

可见,“其地极高”,不仅仅是地形地势高,主要还是声望地位高,高与天齐。古人对天是非常尊敬非常敬畏的。孔夫子就说,“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从古人的角度看,能与天比高的,只有“大人”,和大人创造的文化——“圣人之言”。再说上字,辞书解释,上:最高处。我们历来把有身份有地位受尊敬的人称“上”,如上大人孔乙已,上辈 ,上宾等,连从西方引进的神,我们也称上帝。而党,就是聚所。据此理解的话,上党,实乃是有身份有地位受尊敬的人聚居的地方,或者就是创造了重要文化,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闪光点”的地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8

长治在山西的地位怎么样啊???

长治古党,位于山西省东南上党之意,即"据太行山之巅,最高,与天为党也"。长治东行,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与临汾地区接壤的;北交晋中,南连晋城。长治市风景奇特、山河壮美。东望巍峨的太行山,千峰竞秀,万壑争奇。西眺逶迤的太岳山,松涛震云海,飞瀑击流泉。中部著名的上党盆地内,漳河、绛水奔流其间,平畴绿野一望无际,太焦铁路贯通南北,长邯铁路横跨东西,湖泊明如镜、公路密如网……,一派地肥水美的秀丽风光。大自然给了长治山川造化,令人神往的壮丽景观。

长治市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异常丰富。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 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变革。上党门、府城隍庙、分水岭战国车马坑、观音堂、南涅水石刻、法兴寺、崇庆寺、金灯寺、原起寺、大云院、神农庙等种种文物古迹,或立市中、或居山巅。或背山临河、或附悬陡崖,都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长治市居高涉险,关山伟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八路军总部进驻这里,建立了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与长治人民一起发动了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和长乐村战斗、响堂铺战斗、神头岭战斗、沁源围困战……。解放战争初期,面对阎锡山等国民党反动派对我解放区的猖狂进犯,我人民解放军在刘伯承、邓小平同志指挥下,在这里发动了著名的"上党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如今,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砖壁、北村,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太行太岳烈士陵园、神头岭纪念碑、上党战役纪念馆等革命文物,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观光胜地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长治市下辖13个县市区,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310万。

长治交通:公路四通八达,太焦、邯长两条铁路交汇于此,并有民航班机与外地通航,交通方便。

最佳旅游季节:春天和秋天

长治必游:老顶山、灵空山、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9

长治街道古名的由来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

市所属各县名字的及著名典故

长治市 长治因地处太行,自古就有“与天为党说,故又称“上党”。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

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尧舜时期,长治是“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置上党郡,北周名潞州,明朝时设潞安府,廓置长治县,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潞城县小吏陈卿亡命家乡青羊山中,并凭借太行山间险要地形,聚众起事,连陷辽、沁,明廷为之震恐。直到嘉靖七年十月,官军以10万兵力合击青羊山,才将这支农民军剿平。事后,为了加强对地限民悍的潞州实行有效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二月诏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以祈望这里长治

久安。这便是“长治”的由来。

1.二贤庄---二贤庄,在文学作品中和当地一些老人中都有“八里二贤庄”的叫法,是因为二贤庄位于古潞州府治西

门外八里(隋制,1里约等于今0.5华里)的地方。二贤庄并不是一个村子,它是一个独立的,地势明显高出周围村寨的封闭性庄园。兄弟单雄信二十岁左右,已个个武艺精通,更兼他们豪爽仗义,扶危济困,当地人敬称他们为“二贤”,

所居之地后来也就成了“二贤庄”。

2.捉马---说的是战国时期的事情。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几次想吞并上党。当时的上党守冯亭,自知不敌秦国,便将上党17城献给了赵国,由此引起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冯亭也参加了这次战役,不幸被秦兵斩杀,没有了脑袋的冯亭仍然驾着战马跑回了长治城,有人见之大呼:“快来看哪,这个人无头却还能骑马呢!”谁知话音刚落,冯亭便倒地身亡。人们为了纪念冯亭的忠勇,便立庙祭祀,名为将军庙,原址在今长治市****小学处。那匹战马一直跑到城外才

被人捉住,这就是捉马村的来历。

3.东营、西营、中营---听说也是因曹操在此屯兵而得名。

长治县 明嘉靖年间始设长治县,“长治”由此沿用。应该是取长治久安之意。 1.长治县和高平交界处有个叫换马的地方,相传是当年廉颇因战事繁忙马跑累了在此换骑。

2.长治县的八义村,是因为当时有8名义士拦路劝谏赵括不要盲目进兵,但赵括不听反而杀了他们,百姓叹其义

气,埋葬立碑纪念,此地因而得名八义,现在当地还有“八义士谏赵处”的石碑

3.在长治县西火镇(原东火乡)东,有一座山,原名天紫岭,岭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大庙,名为“天下都城隍”。全国的城隍庙很多,只有此地的城隍庙建在山上,是全国唯一的一处。据清乾隆年间庙碑记载:都城隍之神,东汉敕封者也,由汉而来千有余年矣。据说当兵年刘秀被王莽紧紧追赶,追到天紫岭上,刘秀口干舌燥,无力再逃,这天紫岭上既无人家,又无林木,只有一座小山神庙,刘秀慌不择路,一头撞了进去,把一个当门的大蜘蛛网撞出一个大洞,刘秀一看,不好!心想,王莽若是看到蜘蛛网已破,定要入庙搜查,那时我岂有活命?想到此,“扑通”跪在山神庙前:“刘秀遇难,请山神爷保佑,他日若是得地,定封你为天下都城隍。”话音刚落,只见蜘蛛网已经弥合,由此刘秀又躲过一难。

后来刘秀称帝后,果然封天紫岭上的山神庙为“天下都城隍”,负责管理天下所有的城隍,重修庙宇,亲书匾额,

后又历代修葺,规模越来越大,如今已成为长治县吸引四海香客,招徕天下游人的一处旅游胜地。天紫岭也由此改为城

隍岭。

4.长治县有个内王村,传说王莽追刘秀,一路追到上党这块地方,眼看就要追上了,刘秀性命难保,这时候,看到一块田里有个老农正在犁地,刘秀别无选择,一滚身藏在了犁沟里,老农急忙取些浮土将其掩上,并使犁地的马站立其上,马用三条腿站在刘秀藏身的周边,另一条腿蜷起,主要是害怕踩着了脚下的刘秀。现在的马站立的时候经常前腿蜷起,就是这么来的。王莽追来,拿枪满地乱戳,却偏偏忽略了马肚子底下的那一小块地,于是刘秀躲过此劫,后来做

了皇帝,这就是光武帝。为了纪念,人们便取“土内藏王”之意,将此村命名为“内王”。

潞城 古时叫潞子婴儿国,所以叫潞城,又名婴城。当年微子属于皇子,封地就在这里,他与世无争,在这

里躬耕生息。皇叔比干被纣王挖了心,首先想到来找微子,所以微子镇这里有比干岭,相当年神医扁鹊在我们潞城卢医

山采药,所以那座山才叫卢医山。另外,潞城的甩饼是独一无二。

长子 “唐尧之世,封长子丹朱于境,故县名长子”,相关的有丹朱镇。精卫填海的发鹫山也在长子。长子是尧

王故里,尧王故里就在这里,尧之长子丹朱就是封在这里,封在尧出生的丹岭。把长子朱封于丹地,故长子也称丹朱。长子又称为陶乡,陶这个地方是尧童年和少年时期活动的地方。从古至今,长子及上党一带就有“长子不出门”的民间习俗,就是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分居时,长子是不能离开老屋的,有人经商,大儿子必须在家守业,在长治姓氏旁考中,名

字叫守业的肯定是老大。

1.长子的大堡头和色头也和长平之战有关,秦军坑杀40万赵兵,尸骨成堆,头颅垒成堡,故名堡头铺,后来改

为大堡头。色头,原名血头,也是一个很悲惨的名子,秦将白起密令杀死赵军降卒,按人头论功行赏,秦军争砍人头,血流成河,而今长子县的丹河便因此得名。秦军将血淋淋的人头堆在现在色头村附近,邀功请赏,人头堆成小山,鲜血染红大地,血头因此得名。多年以后,唐玄宗李隆基巡行至此,抚今追昔,凄然长叹,命僧侣做道场超度亡灵,并取其

谐音,将血头改为色头。

2.长子县西乡的老太太到县大堂击鼓告状,告一只猛虎吃了她的儿子。县太爷崔珏一听,便命有一身武艺的都头李能前去捉虎。李能把虎擒获后李能押着”罪犯”向长子城走去。老虎有路上走累了,李能就把虎拴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这块石头就名为“拴虎石”,至今拴虎石周围寸草不生。老虎口渴了,李能便牵虎到一条河边喝水,没想到老虎一口气把

河水喝干了,从此,这条河被叫做“干河”。

襄垣 原是赵襄子筑城屯兵之地。公元前260年,秦王攻赵,晋侯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今县城北关贵江沟),

因城是襄子所筑,又位于赵国边界,故取名襄垣。

1.关于五阳的来历,我听过这样的传说,是和后羿射日有关,说后羿从天上射下九个太阳,其中有五个落在这里,因此

得名五阳。

2.虒亭的来历.别看亭镇不大,只不过是个乡村小镇,但它的历史却很悠久,亭之名还是战国时晋国大夫羊舌赤起的呢!战国时,这个地方有一座城邑,名叫铁染城。城的四周山高林密,野兽众多,特别是有几只老虎,十分凶猛,时常闯入城中伤人,城中百姓真是“谈虎变色”,苦不堪言。当时,晋文公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崔丑,一个叫魏征,二人决心为民除害,杀死老虎。在征得晋文公的同意后,魏、崔二人带领士兵上山去了,经过十多天的围猎,将老虎全部围在甄平山的一个山岭里。于是,二人带领士兵在岭上将虎全部捉住,无一漏网。接着在铁染城外建了一个很大的笼子,将虎放在里边,困了起来。在笼边分别建了两个高亭,其目的是为看守老虎之用。人们称大笼子为“虎笼”,称亭子为上虎亭和下虎亭。过了一段时间,老虎被困饿而死,虎患已绝,人们便在虎亭四周盖起房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村落,并定名为“虎亭村”。又过了好久,晋文公分封时,将虎亭这块地方封给了大夫羊舌赤。羊舌赤一到领地,便犯嚼咕,十分不快。他想,虎是吃羊的,羊是怕虎的。自己叫羊舌赤,这个地方叫虎亭,极为不祥,千万不行。羊舌赤毕竟是个大夫,不是个白吃饭的。瞑目沉思一阵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地名中的“虎”字加上两笔就变成了虒,既保留了原来的“虎”字,音又变成了虒。虒者死也,“死虎”当然不可怕了,别说是“羊”,连小虫子也不怕它!就这样,“虎亭村”就被“虒

亭村”取而代之了。这一“代”就是几千年。恐怕以后也不会有人再把它改过来,它将长此存在下去。 3.襄垣虒亭镇有箭壑村,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王莽开弓放箭直射刘秀,幸好路旁有一巨石,刘

秀躲在石后,幸免于难,但巨石上却被利箭划开一壑,故名箭壑。

4. 襄垣县的常隆村,说是此地古时有十条恶龙为虐,大禹治水时路过此地,与十条恶龙进行了一场生死博斗,结果九条恶龙被降伏,有一条逃到此地藏了起来,因此得名藏龙。后来宋太祖赵匡胤路经山麓,遇一樵夫问:“此地何名?”樵夫答道:“藏龙。”赵匡胤闻之失色道:“此地藏龙,对朕称王极为不利。”于是,吩咐随从转告乡里,改藏龙为常隆。

5.在襄垣的夏店,有个马喊村,说得就是张良的故事。相传在汉朝时,刘邦天下既定,大封群臣,刘姓将领都封为王,而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却封为侯,身为汉初三老的张良看出刘邦的私心,就不辞而别,回到故乡襄垣隐居。

刘邦痛失良臣,便带领人马日夜追赶,晓行夜宿,当来到襄垣夏店地界时,正值烈日炎炎,人困马乏,刘邦便令军士找水,但找了半天,一滴水也没有找到,刘邦不信,便亲自下马来找,突然马蹄陷入一块石头之中,那马一声长嘶,猛然拔蹄,只见蹄下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直到人马喝足,那泉仍然涌流不竭。刘邦深感稀奇,但将此地命为“马喊”,将那股

清泉命为“马刨泉”。

6.襄垣县的古韩镇有个好去处,称为“凉楼”,古为县八景之一。凉楼的来历也源于一段神话传说。凉楼的附近有

个村子叫做北里信,北里信村东南有处水潭,叫鹿哭泉。相传在很早时,这里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儿子,除了两只和人一样正常的眼睛外,左臂上还长有一只眼睛,取名“三目子”。因其与常人不同,父母为避灾祸,便将三目子遗弃荒郊,被一只鹿衔走。数年后,有一个猎人路过鹿洞,发现了洞内的三目子,便将其带回家中抚养。鹿回来后,不见了三目子,四处寻找终不得,垂泪成行,忧郁成疾。那滴滴鹿泪化作一股清泉,人称“鹿哭泉”。据说喝了此泉可使无奶的产妇乳汁

如注,所以常来这里求奶的人很多。

三目子四岁那年,经百法和尚点化,左臂上的那只眼睛睁开了,便到建封寺修练,十岁开始游方,人称“三目僧”。据传三目僧原是隐居在燕山脚下的南天隐叟,因与姜太公斗法失败,被黄飞虎发配到古韩,才投胎人间的。三目僧为了报答黄飞虎的不杀之恩,便为黄飞虎三月二十八的生辰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祝寿圣殿,中有凉楼最为壮观,夏季来临,

此楼内却凉爽如秋,故称“凉楼”,由此而形成了方园百里的凉楼大会。

三目僧为了报答黄飞虎的再造之恩,送给了黄飞虎一封厚礼,在神仙界中开了一个行贿受贿的先例,大概从那个时候起,腐败之风便屡禁不绝。因姜太公在封神的时候,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仍加敕一道,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

狱,所以民间就有了“生前赶了凉楼会,死后不受阎王罪”的民谣。

黎城 因原是黎国所在地而得名。相关的有黎侯镇。哦对了还有个黎侯虎不知道是原来就有,还是现在人的创

新。

1.黎城县的黄崖山,有个圣人泉。相传,当年二郎担山赶太阳,路经此地住了一宿,他看到这里一片干石山,田地禾苗枯焦,生灵涂炭,起了恻隐之心。第二天拂晓,他拿起半葫芦神水,朝着山下的村民,发出雷霆般巨喊,“接水!”谁知此时正是黎明,村民都还沉浸在梦乡里,那鲁莽的二郎神见无人理睬,便烈性大发,将葫芦踢倒,使神水渗进了黄崖山里,钻入地下。1941年夏天,左权将军带领战士经过艰辛探求,终于将这股清澈的泉水挖了出来,左权将军离开

这里不到半年,便牺牲在辽县的十字岭。为纪念左权将军,当地老百姓就把这股泉水称为圣人泉。 屯留 殷商时为余无戍,春秋时称留吁,战国时称纯留,西汉时置屯留、余吾二县,东汉时又并余吾称屯留县,

以后历代沿袭。

1.屯留西贾乡的牛角川与嶷神岭相邻,相传,过去每逢农历七月十九日,岭内有头金牛总要吼叫,“没有钥匙,

没有钥匙”。这件事被一位南方的盗宝人听到了。来到嶷神岭寻找打开宝藏的钥匙,在一个山村发现了一位名叫钥匙的孤儿,于是在七月十九晚上带着钥匙来到嶷神岭,当金牛吼叫时,他大声说钥匙到了,这时岭中出现了一个山洞。洞里有头金牛正在碾金豆子。他们急忙跑进洞中,抓住牛角往外拉牛,用力过猛,把一只牛角拉了下来,这时洞口正在关闭,他们只能拿着牛角往外跑,当跑到今天牛角川一带时,不小心牛角掉在地上钻入地内,从北向南穿去,形成一条沟,后

来人们将二人歇息的那个村庄叫成牛角川。

平顺 明嘉靖三年,为反抗明王朝赋役暴政,青羊里石埠头人陈卿领导了五万余人的农民起义。明朝统治者

动用了数十万军队,历经五年,于嘉靖七年十一月才残酷****了农民起义军。为了加强对青羊里人的统治,明朝统治者于嘉靖八年,割潞城16里,壶关10里,黎城5里,共31里,在青羊里设置了平顺县,其意为“剿平逆寇,地方平顺”

1.平顺县花园村南侧,东西各有一座高山,两座山从中间截断,形成一大夹缝。两座山顶拱夹着一个有千余立方米的椭圆型巨石,刮大风时,石头还能不停地摇晃。此石有形成于造山运动时之说,也有天外飞来之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拼命追杀刘秀。一日,刘秀被王莽紧追不舍,到了一块开阔地里。一老农正在赶一头牛犁地,刘秀求老农帮其藏身。老农急中生智,将刘秀藏于犁沟,让老牛卧在其身上。王莽到来问刘秀去向,老农言说:“不知。”喜鹊嘴贱,向王莽示意“使枪扎,使枪扎(嘁喳喳)。”乌鸦飞过,嘴里正衔一石头,随即把石头放在花园村上两山尖正中,喊道:“瞎话,瞎话(咯哇)。”骗走了王莽,刘秀得救。从此,刘秀藏身的犁沟之地叫“卧牛地”,乌鸦衔的巨石永世放在了花园村上的两山尖中,人们取名“鸦衔石”。

2.平顺青羊镇的老马岭村,包含着马趵泉、塌地驮、北界、后家界等自然庄,这些自然庄大都与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有关。据传说,刘秀人马逃至马趵泉,人马干渴无奈,刘秀骑的那匹马就地趵了几蹄子,突然一股清泉涌出,人马喝足水后继续往西跑,就在这时,王莽的追兵已经赶了上来,刘秀想:这个山如果能塌断,他们就不会赶上来了。正在遐想之中,突然山崩地裂,大山中间塌陷下数十丈深,王莽的兵马过不去了,从此得名塌地驮;王莽的兵马无法继续追赶而退兵,刘秀借此机会在老马岭上睡下休息,因此这个山顶叫成瞌睡脑;刘秀睡觉之前,他划地为界,东北边以后家庄为界,南边以瞌睡脑南山脚为界,因此而得名北界和后家界;当刘秀睡下时,他的马卧在他的身旁看守了他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当刘秀醒来时,马已困饿而死,刘秀哭祭之后,将马埋在山岭上,并封此山为老马岭。 3.在平顺石城镇的东北部边陲,有一个村庄叫马塔,传说王莽赶刘秀时,刘秀的马跑到马塔山上,又饥又渴,

止步不前,打一鞭踏两步,一直把山坡上的石头都踏下了很深的马蹄印,直到现今山上仍有马蹄印。可是后边王莽的追兵追得紧,眼看就要赶上来了,刘秀只好下马藏身。待王莽追兵过后,刘秀才安全走出来重新上马赶路。为表示在此地得救的感激之情,他封这个救他生命的村子为“马踏村”。后因在村中修筑起一个八角十二层的砖塔,故将马踏改为马塔。

壶关 因古县治之北有百谷山,之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地势险要,以壶关口为关,因而得名“壶关”。

1.壶关的辛村有一条沟叫做龙尾沟,传说大禹在此治水时,水淤不通,他骑着的一条黄龙用尾巴用力一甩,甩成了一条泄洪的水沟。为纪念此事,辛村还建起了大禹庙。

2. 壶关的晋庄有座明光寺,有一天,刘秀被王莽追至此地,筋疲力尽,再也跑不动了,忽然看见前面有座寺庙,但艰难地摸了进去,又饥又饿地昏睡了过去,睡梦中他是又有吃又有喝,霎时酒足饭饱身。一觉醒来,原来是个梦,但身上确实来了精神,抬头一看,只见老佛爷正在笑咪咪地看着他,刘秀明白这是老佛爷在保佑他。于是他向佛爷拜道:"谢佛爷保佑,刘秀如有出头之日,一定给老佛爷再塑金身。"说完,刘秀走出寺院,见天已快亮,东方出现一片明光,刘秀赞道:"好一座明光寺啊!"

刘秀登基后,果然整修了庙宇,给佛爷重塑了金身,并赐名"明光寺"。如今,寺庙虽已破败,但这个传说却流传

了下来。

3.二仙本是两个聪慧美丽的少女,屯留人氏,生母早去世,继母对她们十分苛刻,时常虐待,但她们仍至孝不二,感动天地,升入仙界。宋朝时,西夏入侵,宋出兵抵抗,大军路过壶关树掌境界,宋军粮草不济,正在危急之时,二仙扮做农妇送饭于军中,只一个钵盂,竟供得千军万马。因此,宋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敕封二仙冲惠、冲淑,庙额真泽,如今真泽宫还存有二通宋徽宗的亲笔御碑。因为二仙真人的缘故,这个村子被叫做神郊,河被叫做神郊河。在树掌镇,与神郊有关的村名还有很多,如神北,位于神郊北而得名;神南,位于神郊之南;上河,位于神郊庙上方,紧靠神郊河;南郊,位于神郊庙之南。

4. 壶关还有两个村子也和二仙真人有关,一个是福头村,传说,二仙真人得道之后,最早看中了小庙岭的那个地方,但在搬迁途中得知小庙岭已被土地爷占去,便在此地大哭了一场,因此得名哭头,后形成村落,哭字不利,遂改为福头;另一个是回车村,二仙真人哭了一场之后,便决定搬回原来的住处,在此掉转车头,因此便名回车。 5.壶关桥上乡有个杨家池村,地处太行大峡谷旅游区,村南岸是悬崖峭壁,绝壁上有个天然洞穴,人称女妖洞,北宋时期,杨六郎挂帅,前去边关抵抗辽兵。路经壶关,在此地安营扎寨。杨六郎听说对面山上有个女妖精,每天吃人肉,喝人血,不由的怒发冲冠,拔出宝剑领兵杀进女妖洞,那女妖见是杨元帅领兵杀来,吓得一溜烟跑了。杨元帅把剑插进女妖洞的石缝里,以镇妖气,从此以后,那女妖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人们为了纪念杨六郎的镇妖功绩,就把杨元帅安营扎寨的地方叫做杨家池。在女妖洞的洞口上,还有一道深深的宝剑印。

沁源 因河发源于此而得名。

1. 沁源的灵空山,也是一处旅游胜地。灵空山的中心地带叫做五龙川。传说五龙川原是盖海龙王的五个儿子的居住地,五条小龙每日里在灵空山下的一个大水潭中戏水玩耍,因此叫做五龙池。龙母和它们住在一起,闲来无事,就到灵空山上找圣寿寺里的老和尚下棋,龙子觉得男女授受不亲,有碍仙规,多次劝母,龙母不听,五条小龙便取五龙池中之水来淹其母,被龙母取手帕将水吸尽,五龙又将南北两山向龙母和老和尚挤来,龙母取头上金簪将两山顶住,化作一

条石桥,这就是灵空山的一景:仙桥。

2.灵空山仙桥东北有十八盘,石盘小路,曲曲弯弯,盘盘是景,景景有异,据说那就是龙母为和老和尚下棋,每

日往来山道之间走出来的。

沁县 郭村镇有个池头村,说得是天上的事。盛传中华大地数千年之美丽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发生

在这里,村头那一汪池水,曾是天上织女洗浴的地方,村中有位柴姓牛郎,偷偷将织女的衣服藏了起来,织女找不见衣服,只好与牛郎拜堂成亲,并生下一男一女,后此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便将池头划地河,形成天河,牛郎织女只能隔河

相望,只有等到每年的七月初七,由喜鹊搭桥,他们夫妻才能见上一面。

武乡 故城镇有个山交村,相传在晋时,山交村里有一个叫王质的樵夫上此山砍柴,遇见两个童子下棋。王质放下斧子从旁观阵,童子给了他一个枣核大的鲜果。吃了以后,顿觉精神大振。片刻,童子说:“看你的斧把烂了”。王一看果如其说,很觉惊奇。他带着斧头回到村中,已无人认识。告知姓名,村人都说数百年前仿佛有此人。王质得道成仙,后人在此山建王仙翁庙。从此此山被世人称作烂柯山,一直沿用至今。

有点多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