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期襄阳十年硝烟,抗过金,挡住辽,南宋再无法招架忽必烈的骑兵一最终忽必烈灭南宋建元朝。南宋最后的绝唱——崖山海战,似乎显出这个王朝姗姗来迟的悲壮血性和尊严,然而却成为了中华之殇,甚至还有人认为崖山海战后再无中华。

襄阳十年硝烟

古代的襄阳是非常重要的军事基地,地处汉水中游的平原腹地,这导致襄阳易守难攻,而蒙古骑兵想要攻克此地也是费尽心思。骑兵一族多擅陆战,水战对于他们来说就比较棘手,面对这个临汉水之地要选择强攻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襄阳十年硝烟最重要的原因。

睿智的忽必烈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继承了爷爷的遗愿一统中原,而蒙古一族能够拿下襄阳全都要靠忽必烈。他非常清楚要想功课下襄阳这块战略之地,一定要从周边入手,将襄阳的后悖之力给断了,打断襄阳的补救,所以忽必烈与他哥哥商量先攻下四川、荆湖之地,然后再围困襄阳。

忽必烈在襄阳牵制南宋的军队,他的哥哥蒙哥可汗就去攻打四川,他们决定在占领四川之后一并拿下大理,北上与忽必烈的军队汇合,从而形成对襄阳的包夹之势。忽必烈的计谋是好的,但是无奈人算不如天算,他们没有算到四川也是一处易守难攻之地,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蒙哥可汗不但没有顺利拿下四川,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有传言说,蒙哥可汗死前怨气难消,更是发毒誓命令手下今后必须血洗成都为他报仇,足以见蒙哥可汗对四川的仇恨之心。

忽必烈

南宋最后的平静

忽必烈的哥哥攻打四川不成,这消息一传到南宋朝廷就有人觉得这是个机会与蒙古骑兵一族“和谈”,于是贾似道抓准机会派人与忽必烈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南宋迎来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其实忽必烈攻打南宋势在必得,怎么可能放弃,只不过是假意和谈,暗度陈仓,在襄阳城外借机筑垒置堡,而南宋似乎已经麻木,朝廷以退再退,最终导致退无可退。

绝唱之战

等到南宋朝廷反应过来,蒙古骑兵已经呈压倒之势了,南宋真是退无可退。吕文德这位南宋末期的硬汉,在前线与蒙古一族奋战了30余年,可以说是保下南宋这么多年的功臣,而他晚年唯一一次也是最错误的决定就是同一忽必烈在襄阳城外置榷常的要求,所以一直到最后他带病上阵、被蒙古族军队重重包围,都没有投降,为他错误的决策买单,也为了南宋而战。

忽必烈攻下襄阳之后,意味着南宋最后的堡垒也被拿下,这个朝代也将正式陨落,而在它正式下坠前,沉寂了百年的血气和尊严却展现了出来。宋末三杰带领着南宋剩余的势力准备背水一战,最终在广东崖门镇上演了历史上最悲壮的殉国之战——崖山海战。

元军以少胜多

崖山海战据史料记载,宋军20万打元军2万,1000艘船打50艘船,最后宋军全军覆没,数十万人投海殉国。要说海战作为骑兵的蒙古一族绝对抵不上宋军,但最终为何是宋军溃败呢?这就与忽必烈的战术有关,搞突袭、搞迷惑、直接怼宋军的主战舰,让宋军自乱阵脚,而宋军消极的防御战根本无法招架这样的战术,最终失败。

十万烈士投海殉国?

关于十万宋军投海殉国的说法,尽管宋史有记载,但认真的考究其实是有夸大成分的,毕竟宋军最后失败了,俘虏了十数万,也有大部分可能是元军杀死的,也有大部分是战死的,而最后肯定有殉国的烈士,但肯定没有传文中那么多。

崖山海战真是中华之殇?

直到现在都有不少人认为崖山之战是中国历史意义上第一次洗牌,而这场战役确实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在南宋之前,朝代更迭大多是姓氏的家族的转变,而南宋之后是种族的转变,这也让传统的中国皇统断绝,让以往我们称之为夷狄一族成为了统治者。

有人说这是中华之殇,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在此之前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先进的政治制度(皇权已经开始受限)等都被打断了,元朝回到了曾经那个高度集权的制度时代,逐渐走向封闭保守的时代。

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太过片面,南宋的灭亡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朝代更迭,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会因此而断流,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从来都是单流传播的,而是不同文化融合而来,绝不会因为某个朝代更迭就断层的。

一句话,中华文化还真没有那么脆弱,上下五千年我们就是这么坚持着走过来的。-

下面是更多关于崖山海战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元朝和南宋进行了一次崖山海战,请介绍一下当时的具体战况?

崖山海战时南宋有海军2万,平民28万。当时在崖山东北面的海面上作战,南宋军队把船都连在一起,导致行动不便。因此被元军击败,现场极为惨烈,之后所有没有战死的人都跳海自杀,没有人投降
3

崖山海战元朝怎么海战灭宋朝的?元朝不是蒙古骑兵最牛逼么?怎么搞起海战来了,而且还以少胜多!

当时有很多南宋的将领投降的,其中不乏水军将领。 追问
谁?
4

崖山海战,为什么大宋数十万人宁可跳海也不投降?

1、两宋三百多年,“与士大天下”,不曾杀过一个文官社会开放、自由、繁荣的环境里成了大汉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性格。因为汉人的气节,所以才有十万军民集体投海殉国的壮举。

2、面对横亘亚欧的元朝,南宋抵抗了五十多年,并且在四川合川击毙过元朝的皇帝蒙哥。所以,蒙古权贵一直想着要杀掉南宋朝廷的血脉,为此也曾多次屠城,可能有人也会想到投降,但是他们明白,投降也是被砍头。

3、当时,南宋有20万军民,但是其中“民”居多,有战斗力的“兵”经过连续战斗,已经没有多少了。经过几场战争,死伤一半,只剩下了10万人。更主要的是,蒙古兵强攻,破坏了很多船只。根据资料记载,负责指挥战斗的张世杰冲出蒙古兵的包围圈后清点船只,发现原本一千多艘船,只剩下了10多艘。当时是海战,不是巷战,就是军民想和蒙古兵拼死一搏,但是船都坏了,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4、南宋的20万军民,大多是陆军,没有海战经验。张世杰之所以把船连在一起,就如三国时曹操的想法一样,让大海变成陆地,与蒙古兵拼死一搏。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官兵没有后勤补救,喝的水还是海水,加之船的颠簸,很多人已经生病,战斗力非常弱。

5、海战时,陆秀夫和张世杰分别在不同的战船上,陆秀夫背着皇帝率先投海自尽。皇帝带头跳海,影响很坏,陆秀夫带着皇帝带头跳海的消息在部队中船开后,很多人感觉皇帝都死了,前途无望,还是做大宋的忠臣吧,集体投海。

6、这些人大多是从南宋首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逃到崖山的。期间,蒙古兵围追堵截,宋朝军民已经身心疲惫,选择跳海也算是一种解脱。

5

蒙古人和南宋的崖山海战为什么在广东打?

因为高层在广东
6

崖山海战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在海上打。

公元13世纪,在奔放崛起的蒙古已经横扫中

1276年11月,蒙古福建,年仅9南宋端宗皇帝赵罡(shi),在左丞相兼枢密使陈宜中、枢密副之张世杰等重臣的挟持下,从福按(今福州)入海南套,眼看潮州不保,又浮海转进惠州。1277年4月,端宗皇帝逗留在官富山(今香港九龙山皇台)。9月,设在浅湾(香港荃湾)的南宋行朝,被元将刘深帅舟师攻克。端宗皇帝被迫退只井澳(今月澳门隔海相望的大横琴岛)。

11月,蒙古军主帅塔出围困广州,陈宜中摔军逆江而上,火速增援广州,加强广州放手力量。12月,端宗皇帝到达广州。12月9日,蒙古攻城,广州守将张镇孙投降。端宗皇帝,卫王赵炳、张世杰等逃亡,入香山。陈宜中所帅800余艘舰船则顺珠江突围,经过虎门附近突遭飓风袭击,损失惨重,官兵伤亡过半。随后,心灰意冷的陈宜中撇下行朝,擅自帅部分人马逃亡安南(今越南)。

12月18日,蒙古将领塔出等不顾端宗皇帝、张世杰已经暗中派人奉表投降,决定穷追宋军,以绝后患。宋、蒙舟船云集在九洲洋面(澳门东侧),发生剧烈海战。开始时,宋军在张世杰率领下击退蒙古,但是当天傍晚,蒙古援兵抵达,反败为胜。张世杰损失战船200艘。12月22日,宋军余部有遭遇飓风袭击,端宗皇帝差点坠海身亡,遂惊恐成疾。不久,祸不单行,老天爷也没站在汉人这一边,用来护卫皇帝的禁军船只遭遇雷电,船帆被雷击中起火,延烧其他各船,几乎全军覆没。可怜啊~~~~~~~~

1278年3月,宋军没有实现向越南中部的战略转移,被迫退守东莞(今香港大屿山)。4月15日,年仅11岁的端宗皇帝病死。这时文武群臣人心浮动、军心涣散,大有树倒猢狲散的趋势。这个时候,礼部侍郎陆秀夫坚决不同意各奔前程,于是和张世杰等人拥立8岁的卫王赵炳为帝。此时,我的老祖宗为陆秀夫的亲兵,后战死。

这时的张世杰挟持行朝南逃。尽管他在九州的找都中损失200艘船,却仍有强大的兵力,但他保存势力,力避作战。

当南宋海上行朝遭受蒙古轮番进攻,被迫辗转于珠江口外的海面时,右丞相文天祥还在江西率兵抵御,他的作战思想与张世杰完全相反,进攻意识强烈,力主寓守于攻。为了与朝廷取得联系,商讨再次大举反攻,他率部从江西来到广东海丰驻扎,但未能找到行朝的踪迹。直到1278年5月,文天祥才知道端宗皇帝已死,卫王做了皇帝。这个时候行朝已迁望崖山!!!!!!!!!!

文天祥想乘皇帝新立的机会,到行朝与张世杰商议御敌大计,把海陆两只武装力量联合起来,统一指挥,乘蒙古军立足未稳之时,发动反击,结束一战一逃、互不相关的不利态势。但张世杰怕文天祥到行朝后,削弱自己的兵权,就借用幼帝的名义,不允许其来。为了安慰文天祥,便以“金三百两劳军”,还加封他为“少保、信国公”,并封他的母亲为齐魏国夫人,迫使文天祥孤军重反江西战场。

12月20日,文天祥率部挥师北上,以赵孟荣为前锋、邹风殿后,经过广东海丰县的五坡岭时,蒙古军伪装成当地百姓埋伏在大路两侧高地。中午时分,当宋兵埋锅造饭时,蒙古军突然发起袭击。邹风首当其冲,来不及上马就被蒙古人包围,眼见蒙古人朝文天祥杀去,他痛恨自己殿后无攻,横刀自尽。陷入重围的文天祥感到突围无望,“吞脑子”(冰片)不死而被捕。至此,南宋陆上抵抗被歼。

1279年1月2日,蒙古汉军(注意,是汉军,吗比又是汉奸,中国汉奸真他吗的多)

都元帅张弘范率精锐部队在潮阳下海,并将文天祥留于船中,准备攻打崖山与宋军决战,彻底消灭宋王朝。12日,船入伶仃洋,文天祥写下了一首千古不灭的诗篇:

辛苦遭逢起一径,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1月3日,蒙古海军陆续抵达崖山外围。这里介绍一下崖山的地理位置:崖杀、山,南北纵横200余里,东南控海,南北皆港。

张世杰认为这里是天险,可以长期坚守。他派遣官兵进山伐木,在山坡上建造行宫30余间,营房3000余间,共有官兵和流亡民众20多万人集中与此。但大多数住船没有上岸,物资、粮草则筹措与广东和海外四郡(哪四郡,我也没有查到,史书如是记载)舟楫、器械不组,张世杰又搜集工匠兴造,积极备战。他是决心死守,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

蒙古人到了崖山后,没有立即发动攻势,双方暂时对峙。张弘范为了不战而胜,曾谋求让文天祥诱降宋军,但遭到文天祥拒绝。于是,一长恶战一触即发。交战双方的舰船力量对比是:

南宋战船千艘,其中大型船只占多数;张弘范只有大小船只500余艘,而且有200多艘在航行中迷失方向,没有归队,到达崖山的只有300艘。

论作战能力,蒙古军多是蒙人,初次登船,呕晕严重,有的连弓矢都拿不起来。在蒙军船上的闽浙水手不少,“其心莫不欲南向”,打起来都有可能临阵倒戈。而从广州方向投入战场的蒙军只有2艘战船!!

从地形来看,崖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蒙军不熟悉航道和潮汐规律。双方力量对比,有时在南宋,这是极为明显的。由此可见,即使到了南宋的最后阶段,也是可以扭转战局的。崖山海战南宋一旦取得胜利,则蒙古的海上力量被全歼与海上,宋军就可以夺取广东、福建,局面就会大有改观,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也就是说,如果南宋乘崖山的蒙军立足为稳之际,集中兵力,打他个措手不及,一定能大获全胜。

然而,指挥崖山海战的宋将张世杰,是一个只图专制朝廷,缺乏军事才能的指挥官,不懂得抓住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果断出击,更不懂得抢占战略要点则进可攻、退可守,因而比败无疑。战前,宋军仅以小舟打游记骚扰蒙军,既不乘蒙军舟师未集结主动用大船出击,又不派重兵把守出海口,自我素服在被动挨打的局面中。有的将领想张世杰提出:战场是一个形似葫芦的水域,如果蒙军以舟师堵塞出海口,则宋军进退失去依托。宋军应该先占据出海口,能打胜则御敌与山门之外,不利则可由次西撤。否则,进不能战,后无退路。张世杰却说:“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他厌倦了海上逃亡,下决心在崖山与蒙古人决战。

张世杰在战略上指挥错误,在战术上也近乎蛮干。他下令集结在山门后面的大型船只1000多艘做“一字阵”(横阵)摆开,用粗大的绳索将各船连接在一起,四周筑起楼栅如城碟,奉宋王皇族居其间。这种阵法,绑缚不可复动,人为地使船只失去了机动进攻能力,无法主动出击或进行积极防御,只能被动的挨打。

张世杰既然放弃山门不守,出海口很快就被张弘范的蒙军占据,并严守以待,南宋的船只已无驶出山门的可能。张世杰想的只是在山门如何守,不是占据山门的蒙军如何攻。他的“只守不攻,守而无方”是宋朝在对辽、西夏、金、蒙的战争中,一贯采取的败战之法。

张弘范战局出海口不动,是在等待涨潮以便发动攻势;张世杰做一字阵也不动,则是在等待南宋的灭亡。

公元1300年2月6日,天昏、风恶、浪高,海潮大涨涌入山门,蒙军顺势向宋军发动攻击。首先以装满膏油、枯草的小船点燃后火烧宋军船只,由于宋军在船头舰首于战全涂抹了一层厚厚的黄泥,蒙军的火攻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于是,张弘范命令各舰船以猛烈的炮火和箭失设计,轮番冲击张世杰指挥的舰船,而被缚于蒙军船上的文天祥亲眼看到“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飘血洋水浑”,文天祥所写,是古战争历史上,最早海战中使用炮火的记录。张世杰也用炮火、箭失进行还击,但由于交战时处在潮水下游,正面受到张弘范的海上攻击,侧后又遭到陆上蒙军的迂回袭击,宋军腹背受敌已无还手之力。

战至中午十分,忽然有一艘宋军舰只降下旗帜投降,随即其他各船纷纷投降。恨啊!!!我辈,若是遇此死地,死则死矣,必当死战以报国家,奈何投降以让后人耻笑,真是自唐以后无汉人~~~~

傍晚,风雨更大,能见度很低,咫尺不能相辨。张世杰乘做小船来到幼帝住处,准备再次挟持皇帝逃跑。陆公秀夫却认为乘小船入海难以幸免于难,且有可能被出卖而让蒙古人俘虏,便执意不从。他先逼迫自己的妻儿跳海后,悲痛的对幼帝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转身背起送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年仅9岁的赵炳跳海自尽。壮哉~~陆公为咱们中原汉人保住了最后的一丝尊严~~~

而张世杰身为大将并掌握朝政,却率部分亲信“断维夺港,乘昏雾逃去”,欲往越南,不久在海上遇到飓风,溺水而死。剩下的800余艘船只全部成为张弘范的战利品。7天后,崖山海面上浮尸10万具!!

张弘范更是写下了“宋张弘范灭宋与此”,哎~~~~~~~心痛无语,气极无声。 望被采纳

7

崖山海战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在海上打?

是临安破后发生的,当时的海战其是接舷战,在船上肉

1.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2.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

3.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8

崖山海战的历史意义?

一个骑马的民族居然赢得了海战的胜利,这个结果值得探究

科技就是生产力,将生产力转化为后勤和保障力也是必须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