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游石窟探秘

云(笔名)

浙西部地区有个龙,在龙游县城衢江北3公里处的凤凰山麓,有一个谜团百结的地下巨型石窟群。石窟群以其幽深宏大、气势磅礴、精致绝伦,被人们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

当4个村民用水泵抽干了一个“无底潭”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在衢江与灵山江交汇处的小南海镇凤凰山上有一个石岩背村,村里散布着许多矩形小水池。这些水池常年积着深绿色的水,是村民们唯一的生活水源。

一直来,当地的村民只知道水池的水天旱不浅,天涝不溢,取之不竭,深不可测,称之为“无底潭”。

1992年6月9日,当地村民吴阿奶等4人,出于“开发溶洞赚旅游钱”的奇想,集资租借四台水泵,决定要将其中一个水池的水抽干。在连续抽水17个昼夜后,眼前的奇景把他们惊呆了:20平方米的小洞口下,竟然是一个气势恢宏、构造奇特的人工开凿石洞窟。石窟高20多米,面积达12叩多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电影院。

这一发现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紧邻的6个石洞窟很快相继开发。这些石窟,全都呈倒扣过来的簸箕形。每个洞都有凿成的石梯通到地面,洞内没发现泉涌的源头。整个石窟无论洞顶、洞底,还是石柱上,都有均匀、平坦的纹理。洞顶成45度斜下延伸,每洞一般都有鼎立状三角石柱支撑。每个洞面积小的几百平方米,大的两千多平方米,最大的一个面积达1万平方米,不完全高度30米左右,若将已测出的5至8米厚的淤积泥土清除,最高空间可高达40米左右。

经进一步勘查,在石岩背村方圆几公里内,已发现类似地下石窟有24个。这些石窟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即使紧邻也并行不悖。从后来打通的5个石窟发现,有两个石窟仅半米厚的石壁相隔,石壁两面完全平行,可见施工测量定位之精确。

相对于巨大的洞体空间而言,这些石窟的出入口开口都较小,且口开在石窟的西南隅顶部。当一天之中日照最强的过午“昃”位,窟内光线充足,相当明亮。1号窟的内壁接近顶部位置,刻有马、鸟、兽等浮雕,2号窟入口处高壁上有类似花草的线刻符号图形。

据专家考察认为,这些石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国内人工开凿的最大地下建筑群,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建筑群。这一中华乃至世界奇观,被村民发现以来的较长时间里,基本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状态,直到近年开始通过组织专家考证和一些传媒的介入,才渐渐为世人所知。

石窟形成于哪个年代?史料无记载,民间也无传说或口碑流传……

石窟群的几何形状和内壁的线状条纹装饰表明它们非天然溶洞,而是由人工所开凿。在当地的方言中,“岩”就是“石洞”的意思,可见石岩背村这一村名与地下石窟群有一定的关联。然而至今无人知晓石岩背村村名的由来。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一群奇特的人工开凿地下洞窟,形成于何年,既无史料记载,也无相关的民间传说或口碑流传,那些祖祖辈辈居住在它上面的村民对其一无所知,十分神秘。

已发现的石窟摩崖文字,较为早期并见于文献记载的,当属 “翠光岩”摩崖。南宋末年诗人张正道写有一首《翠光岩》诗,诗中有“千年尽露波涛色,万古犹存斧凿痕”的句子,可见尚在南宋年间,此类石窟就已被认为是千古之谜了。

从石窟开凿的痕迹来看,石窟无疑是用金属工具施工的。有专家考察后认为,由于所有洞窟中均有的支撑鱼尾状石柱明显属汉代风格,且只有汉代的冶炼技术,才产生了钢铁、凿子、锤子等先进的开采工具,所以石窟群可能形成于汉代。也有专家认为,石窟打凿的沟槽断面绝大部分是圆弧形下凹,绝少有扁方凿刃所遗留棱角分明的折凹沟槽。也就是说,施工所用的工具,即使加工质地较松软,也很容易磨损。而未经氧化的红砂岩质地较为松软,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开采如“切豆腐”,因此可推测,这种工具可能是铜制的而非钢制的。换言之,石窟群可能为青铜器时代的遗物。

也有专家考察认为,“翠光岩”石刻的字形形成时期,正处于甲骨文到豢朝大篆的转变时期,有很深的原始象形文字的印痕。因此龙游石窟群的形成应在秦汉之前的远古时期。

由于尚没有足够的史料,这些堪称中华一绝的人工开凿石窟群,其准确的开凿年代,依然是个难解的谜。

采石场遗址?古仓储?帝皇陵墓?姑蔑国宫殿?抑或是外星人的杰作……

古人为何要开凿这么一大群地下石窟?1997年9月,龙游县政府曾邀请国内有关专家进行了一次论证。因目前未发现相应的史料记载,也未从已开放游览的石窟内发现任何出土文物,对石窟成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持五代吴越国钱王时期的一个官方大型地下采石场遗址观点者认为,石窟群石头断面与采石形状比较吻合,石窟的四壁陡峭笔直,棱角分明,符合采石取料的特征,且洞窟所在地离衙江很近,便于石料的运输,所采石块运杭州构筑钱氏捍海石塘。只是这浩大的开采工程,属当时的“国家级重点工程”。与这一观点相左者认为,石窟遁壁刻饰线状条纹,极为规范与认真,工整程度堪称一丝不苟。鱼背状竹节形撑柱亦用线刻条纹通体装饰。这些凿饰的作用,是艺术地凿出表面的粗糙度来增强红砂岩抗风化力,是防止表面成片剥蚀落下的工艺措施。这些精心设计、认真装饰过的洞窟,绝不可能是采石场遗址。而且,在龙游出土的西周战国及汉代文物中,取其代表性纹饰与石窟内的线状条纹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手法如出一辙。

持古仓储观点者认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窖藏的传统,洞窟群垂开深窟,深层处气温恒定,有利物产储存,而且当时龙游是浙西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航运中心,繁华空前,由于南方气温高,一些物产极易变质腐烂,作为航运中心,就必须有储存物品的地方。

持古代吴越帝王、诸侯生前选造的陵墓观点者认为,龙游厦商时为越地,春秋时为姑蔑,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属楚。因为石窟的顶部均呈“倒斗型”的形状,很符合汉代以前一些帝王地下寝宫的特征。古代王者墓多有星辰造型,而龙游石窟群中心开掘的七个洞窟,位置恰呈北斗星状。

持姑蔑国宫殿观点者认为,有一洞窟进口处顶部刻有一片大弧形鱼鳞纹,鱼鳞也就是“龙鳞”,大概以此图案大面积施工不易掌握而未推广,但它却透露出开凿洞窟初衷(筑“龙宫”)的某些信息。历史上龙游是“姑蔑之墟”,石窟从现场观察,应该是从勘察、设计到施工一气呵成,像这样浩大的工程的营造,非王者莫属。而且石窟顶穹均以“五分水”凿成,可确保渗水不下滴,巨大空间似占空间最少的三角形立柱支撑。衢州出土西周时代陶器与屯溪同时期墓葬陶器关系密切,这应是姑蔑集团庞大的历史见证,而古国必有古址。

一些大胆的假设者则认为,如此巨大的石窟群的形成存在许多谜点,如石窟洞口狭小,石窟内光线暗淡,开凿年代又无电灯,石窟四壁及洞顶均未留下油烟痕迹,开凿是如何解决采光的?石窟群彼此相护并紧贴,洞与洞却绝不相通,即使在当今,运用最先进的地下探测仪器从事地下开凿也难做到,古人何以能如此精确地测量和开凿?石窟的洞口均呈西南向,且七个处于整个扇形石窟群中心部位的石窟呈北斗星状,这种布局又意味着什么?等等等等,因此,这些巨型石窟群可能是外星人光临地球的杰作。

此外,对于石窟的成因,还有采石非唯一目的说,越王勾践藏兵处说,道家的“洞天福地”说等等。

世事苍茫,沧桑巨变,石窟群给后人留下了一连串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由于已开发的石窟都有5至8米厚的淤积浮土层未能清除,谜底很可能就埋藏在淤泥下。而要清除这些淤泥,以及在清除过程中从考古角度科学地搜寻极可能埋没于淤泥中的珍贵文物,地方政府目前尚缺财力及诸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旦清除石窟中的淤泥,千古之谜可能随之揭开,且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可能是一个“千年地下博物馆”。

有一点经鉴定已确认:石窟洞壁岩层中满目皆是的“石丁”,乃是白垩纪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

在谜团重重的龙游石窟,稍加留意就可发现,洞壁断面岩层中都散布着许多包裹状物质,当地人称之为“石丁”,其中已开发游览的3、4、5号洞壁中满目皆是。经地质专家考察鉴定:这种“石丁”实为白垩纪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

在当地,以前也曾零星出土过恐龙蛋化石,如1992年位于石窟上方地表裸露的岩层中(原小南海镇中学操场边上),出土了十几枚较为完整的恐龙蛋化石,这些恐龙蛋化石现藏于龙游县博物馆。但这次石窟洞壁上所暴露的恐龙蛋化石群分布异常密集,数量之多为罕见。

专家认为,龙游地下石窟开采的石头属白垩系的红砂岩,是从侏罗纪到第三纪的陆相红色岩系堆积在各地盆地中的。该岩层系湖相沉积成因,距今约7000万至1.3亿年,是恐龙生活的鼎盛时期。此时,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都适宜恐龙大量繁衍生存,故而留下极为丰富的恐龙化石遗存。它的发现为研究亿万年金衢盆地质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更加丰富了龙游石窟文化内涵和增添了不可估量的旅游价值,使人们在探秘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下面是更多关于龙游石窟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龙游石窟的故事?

龙游石窟就是石场,只是废弃时间久远,考证,没有砖家说的如此神秘什么在地下洞内取石因为开釆方便,这种石质与外界接触会变硬,由于洞口石材硬度大开釆难,釆石工就往洞内质地软的石材开采。这里开采的应该是建筑用的块石或条石,它的厚度应该是窟壁上凿痕长度相当。由于洞内石质柔软,工匠们怕顶部塌陷预留一些石柱支撑,这里地势平坦,又有水运,方便石材外运。我建议那些砖家到浙江省温岭市的长屿洞天看一眼,那里的规模更大,有可能把这儿又说成世界第十大奇迹,幸好长屿洞天石材开采到上个世纪才结束,那里有开釆、运输各种场景的模型和解说,当地上年纪的人都知道开釆石板的方法和原理,让你知道在半山腰上开釆的石板如果运送到山脚。
3

龙游石窟有那些传说?急!急!

龙游石窟位于山的侧旁,以前人们只知道是水塘,据说是越王勾践的练兵洞,为打败吴国而秘密打造的隐蔽场所
4

谁知道龙游石窟之迷解开了吗?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江在浙江省的中西部有一条支流江,江边上的衢州和金华之间有不足四十万人口的龙游县。和县城隔水相望的一片小山丘叫凤凰山,许多不知何年代开凿出来的巨大石窟,一直在这片只有海拔69米高的红砂岩石中隐蔽着,这就是著名的龙游石窟群。

自从1992年这些石窟,被居住在山上龙背村的几个村民发现以来,跟随而来的许多疑团就困扰着人们,直到今天。

凤凰山上有三十六个巨大的石窟,均为人工开凿,有着相同的模式。洞窟唯一的出入口均在顶部,洞口呈长方形,约为四乘五米。洞口的左侧有一道直达窟底的梯级,石窟在进入洞口之后向下、向前和向右扩展开去,除了几根支柱之外,窟里没有其它的间隔,到深约三十米窟底的时候,面积已达到平均一千多平方米,体积达到三万五千多立方米。用一个标准泳池容积为二千五百立方米算,平均一个石窟的容积约相等于十四个标准泳池。这些石窟有些相邻,有些分散,相邻的并不相通,高高低低布满在凤凰山中。如果说长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面建筑物的话,龙游石窟群就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地下建筑物之一。

如此众多和巨大的石窟是如何开凿的,它们开凿于什么年代,尤其是它们的用途是什么?一切到今天都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虽然种种的猜测都有犯驳的地方,但有些地方可以说并没有什么疑问。如此大的工程量:总开采体积约一百二十多万立方米,相当于五百多个标准泳池;如此一致的开凿模式:位于顶端小长方形的唯一出入口,狭窄和陡峭的阶梯,除几根支撑柱外广阔和空荡荡的空间。可以肯定开凿者的构思是成熟的,目的是明确的,施工是合理的,效果是满意的,不存在随意性、偶然性和试探性,因此它们中间的每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

首先我们探讨一下石窟的用途。采石场说是最为人接受的,也是合理性最高的,我们把它放到最后研究。除此外主要有仓库说,民居说和墓穴说,另外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练兵说。对于这些解释,人们有不少质疑,就不在这里一一重复。笔者提出两个论点,看可不可以否定以上的推测。

一是造型的问题,二是使用痕迹的问题。石窟的造型非常独特,在一片小山岗上,它完全有条件从侧面开凿进去,但是却没有,而是采取了地窖的开凿形式。我们知道,地窖一般都是不具备从侧面开挖条件的,而且洞口通常都是置于固定的建筑物以内,以防备雨水的灌进。龙游石窟却是既有条件从侧面挖进而没有,洞口又没有固定建筑的痕迹。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它必不是通常人家用以储物或藏人的地窖。

洞口千篇一律地置于顶端,大大地增加了挖掘的难度,延长了工程的时间,对于仓库等使用也是毫无需要的。说货仓,这就意味着货物要攀山越岭搬进来,又要爬着陡峭和狭窄的楼梯运出去,造成双重的艰难。开挖的设计,还意味着故意造成一个潮湿的环境。雨水会不断地从顶部渗漏下来,又没有地方可以排走。如果说是仓库,从石窟的形状看,唯一可能的是用于储存液体。也正是这些石窟千百年来被雨水完全浸泡着才没有被人们所发现,直到村民吴阿奶和几个邻居为寻找丢失的玉石抽出方池塘的水为止。但是龙游地处江南,又靠江边,不是水旱不均的地方,有记录以来,衢江都不曾象现代的黄河一样出现断流。化费如此大的气力去存水是绝无可能的。不存水,存油、醋、酒或其它,那更是不可想象,如此大的容量,恐怕到现在都用不完。加上如果储存的是液体,石窟底部当有排放的管道,才方便取用。

不是仓库,是不是民居呢?石窟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庞大的空间,潮湿和不通风。这些都是和人类居住习惯格格不入的。作为居所,太大的空间里面没有各种使用的间隔,又没有一切的生活辅助设施,是不可想象的。这不能用豪华或舒适作解释。清代的皇帝有足够的条件住在一个极其宽广的空间里,但我们参观过养心殿就知道,他们的睡房其实并不太大。另外,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整个工程是非常艰巨和用时很长的,作为民居是极不符合经济原则的,用这样的代价已经可以建起瓦房无数了,需要故意去住这些地狱吗?

不是活人用的地方,那是不是死人用的地方呢?除了潮湿、渗漏和空间太大等的问题外,墓穴还要面对一个防盗的问题。要知道中国人最喜欢的是盗别人的墓,而最害怕的是自家的墓被别人盗的。几乎所有的盗墓都从顶部开始,有人会把最薄弱的门户放在顶部去迎合盗墓者吗?

那是不是囚禁重犯的地方呢?这个猜想没人提过,是笔者想出来的。这里值得提一提那堵从洞口通往窟底的阶梯。这不是普通的阶梯,这条宽数十厘米,以三十多度倾斜的阶梯,每级阶高竟有六十厘米。更不可思议的是,靠近洞口的最后一级高达四米!这不是一个人所能使用的阶梯。是不是为了防止犯人逃跑呢?当然,笔者并不认为石窟是囚禁重犯的地方,因为同样的不需要如此大的空间。如果囚禁众多的犯人,开凿时不会不凿出不同的间隔。囚室不会没有照明和行刑的设施,也不可能不留下犯人发牢骚的字迹,而且四米的峭壁对于一个犯人来讲,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高度。

说过造型的问题,现在再说说使用痕迹的问题。一栋新落成的建筑物和一栋经过长期使用后废弃了的建筑物,我们是非常容易分辨出来的。因为人去楼空后必定留下大量使用过的痕迹,诸如贴墙纸的痕迹,挂蚊帐竹钩钉的痕迹,照明灯台的痕迹等等,绝不会光溜溜一点没有的。就算时日久远,各种物料都不存在了,但从痕迹我们也容易知道它原来的含意。墙上的洞啊,地上的坑啊,磨损的柱角啊,深浅不一的痕迹啊,一切都有它的意义。龙游石窟数量如此众多,工程那么浩大,如果是为了提供某种使用,那使用的时间一定不会短,留下的使用痕迹一定不会少,绝不会不留下任何曾被使用过的痕迹的。我们花一年时间建起的房子,一般都会住上数十年,没有道理只住一年半载的。龙游石窟群少说都要用上数十、甚至数百年以上时间以开凿,你说会用上多少年呢?会没有使用痕迹吗?没有任何被使用的痕迹的现象很重要,它有力地说明一点,它完成之后从来没有被使用过,洞穴开凿不是提供使用的,而除了矿井之外,没有其它的构筑是在开凿完成之后就立刻被废弃的。

有一个练兵场说,近来被炒得很热。说石窟可能是越王勾践的秘密练兵场。当年越王为逃避吴国耳目,开凿了这些洞穴,秘密练兵,最后成功复国。虽然这种说法很有想象力,但也最不切实际。开凿全部的洞穴当用庞大的人力、财力和漫长的时间,不可能是十年以内可以完成的事;古时人口不如现代的稠密,当年越国还有很多幽静的树林和山谷,秘密练兵其实不用躲在洞里;洞穴用以居住嫌太空旷,但用以练兵却又觉太狭窄,而且当时主要战力表现在车马舟船上,这些都不是洞中能练得的;另外,如此巨大工程量开挖出开的大量暗红色砂石,每天数以千计的军人进出这位于高处的洞穴,都非常引人注目,难以掩饰练兵的秘密;最后的一点,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点是,如果越国胜利来源自这些练兵,那成功之后怎么还不广为传诵,用得着我们两千年后还在这里猜哑迷吗?因为后人在形容这段历史时一定不会只说“卧薪尝胆”,而会这样说:“开窟养兵,卧薪尝胆”。试想一下,看到越王卧薪尝胆的,只不过是王府里的那么几个贴近的人,因为此事当时是不敢公然宣传的,而后来都家喻户晓了,如果开窟养兵确有其事,参与的工匠和官兵必有万众,事成之后,还不传到街知巷闻吗?怎么连一点记录甚至传说都没有?为了推销旅游,伪造古迹、奇迹,穿凿附会,为一些平庸的古迹加添上著名的故事,古今中外都有,说都说不完。把龙游石窟和卧薪尝胆挂钩,真的极具创意和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过却缺乏基本常识。

不存在其它种种的可能性,那是不是说只有唯一的可能是采石场呢?采石场说也要面对不少的质疑。首先,为何不从侧面开采,而是开一个小洞向下挖呢?众所周知,向下挖的模式会形成工作面小,工程施展不开;石料向上搬运,工作量加大;面对倒塌危险;洞穴深处光线不足,需要照明等等问题。比起侧面开放型开采,前者成本要高,效率要低,如果没有强烈的理由,是不可能的。其次,为何窟内有着别的采石场都没有的水平凿痕?还有,为何所有石窟内唯一的阶梯有着这么特殊的形态?

不用开放型开采方式,有人认为是因为红砂岩有一个特性,如果它的湿度较高时硬度较低。在一个洞口较小相对密封的窟内湿度容易保持。经测定,石窟内常年的湿度都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当地石匠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地下采石犹如刀切豆腐。如果事情真的这样,封闭式开采当然有了较充足的理由。举个例讲,如果一个工人在开放采石场一天可以采到一方石,用同样工作强度,在地下采石场可以采到一方以上的石,那人们甚至可能忍受多些的困难和其它潜在的危险,因为古时人命没现在的值钱。但经测定,实际并没有石匠们形容的那么夸张,开采中的岩石在两种环境下的硬度差别并没有所说的那么大,但它们用于搬运的工作量却相差很大。小小的洞口,狭窄陡峭的梯级,如果采的是条石,一个人扛十分沉重,两个人抬十分不便。因此可以肯定的,窟内采石在工艺上一定和旷野中露天采石相当程度的不同。究竟会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都留意到石窟中有一行行的水平凿线,从顶部一直到底部,一层一层的从没间断。这种情形,是其它采石场都没有的。它有什么特殊的含意呢?小小的洞口设在顶端,寛广的内涵,没有任何其它的通道,和相邻的石窟就算只有五十厘米也绝不打通。这意味着什么呢?刚才说过,这种形式的构筑如果用于储藏只合适储存液体,只有装载液体的容器才会有这种要求。为什么采石场需要做成装载液体的形状呢?那只有一种可能,是它采取了一种罕见的开采工艺--湿采,或者准确点说是,泡浸后湿采。小小的顶端洞口是因为方便盖搭雨棚,挡住雨水,控制加注浸泡液体的份量。当然,这里还不能十分肯定所说的液体究竟是清水,还是含酸、碱的水,这需要专家的意见。但它是液体几乎是可以肯定的。水平的凿线是因为浸透了一层开采一层,每次都以水平面来调节开采,凿去残留在壁上的石渣,加大液体在边沿的渗透所至。它没有其它的通道,和相邻的洞穴如何接近也不会掘通,是因为不令泡浸的液体漏跑。

笔者猜想,连其他石匠行家都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是,经过一段时间泡浸的红砂岩会十分松软,开采它们的劳动强度会比干采低许多,符合经济的原则。开采出来的石矿有可能是条石,有可能是碎石,甚至有可能是砂浆。这种砂浆在成型干燥后,可能重新凝结成为有一定强度的石材,就如同水泥一般。水泥初称红毛泥,过去我们的祖辈叫菏兰人为红毛鬼,相信水泥开始时是由荷兰人或其他西方人带入中国的。在水泥没有中国前,甚至在其后的一大段时间里,人们在建筑中,还是以石灰拌黄泥或其它材料作为粘结剂的。长城据说是用石灰拌糯米糊作为砖石粘结剂的,使用至今效果依然不错。那有没有可能,红砂岩浆独自或者加入一些其它的材料,干凝后能够粘结其它建材,甚至独自成为有一定强度的石材呢?笔者认为很有可能。如果这样,洞穴式的开采方法就变得非常合理了,有足够的经济价值去支持这种费气费力的地下开采了,可以抵消种种不利所造成的消极因素了。

如果上述的猜想成立,之前许多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譬如说,洞口那条阶梯,形状这样也并不奇怪。这条石阶,从它的布局,从它的倾斜度,无疑的,它是一条构想中连接窟口和窟底的人行通道。可以想象,如此大的石材运输量,如此漫长的工程时间,会没有一条方便通道吗?石阶之所以变成这样,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当整个挖掘完成之后,人们把通道挖断,作为封闭矿井的措施。我们常常见到人们把荒废的矿井用土石封闭,是因为免除后人误进废井发生危险。石窟把通道掘断,也有同样的作用。因为石窟一经弃置,就会积水,还有倒塌的可能,人在其间留连,容易有意外。自古以来,采矿业就有这方面不成文的职业操守。第二种可能是自挖掘开始,就把通道挖成这样,作为一种防盗挖、防骚扰的措施。我们知道,如此大型的石窟采掘是一项长时间的工程,长至数十、数百年都不定,其间在浸矿的时候,洞窟应该是没人看守的,有被盗掘的可能,窟内的构造也有被破坏的风险;另外,乡间的采矿还有可能是农忙时下地,农闲时才采矿,中间可能有一段长时间没人看守,所以把通道设计成这样是为了防捣乱和盗挖。开采时,摆上木制的补充梯级,采毕一程,走时把梯级带去。我们分析如此的梯级状况是一开始设计成这样,还是采掘完毕时弄成这样,也不太难。看看梯级旁边石壁的水平凿线就可知道。我们假定梯级是每阶高二、三十厘米的正常梯级,从洞口通达洞底,和现在的梯级比较,空白出来部分的墙面上,如果有水平凿线的,说明梯级一开始就被挖成这样,如果没有水平线的,说明是采掘完成之后,才被挖成这样。

阶梯被挖成这种奇怪的样子,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龙游石窟并不是什么仓库和民居,仓库和民居中的物品价值和砂石始终有很大的差别,四米的台阶或许可以阻止盗挖和入内好奇窥探,但绝对不可以阻止盗窃,四米的落差对仓库和民居的保安没有什么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石窟里没有发现安置照明用具的设施,这再度说明它不是一个人们日常使用的场所,诸如仓库、民居和监狱等。固定的使用场所很大程度有固定的照明设备,但石窟是一个工作面不断变动的采石场,工作时间又是间歇性,甚至是季节性的,它就有可能采用流动的灯台,又或者工人长期处于弱光的环境,习惯了光线而很少使用照明,所以没有发现照明用具不足为怪。

龙游石窟群的构造模式一致,很有可能是出自一个采石家族之手,家族的经营通常都较低调,保密性强。为了技术保密不致外传,传统上甚至是只传子而不传女,因女会外嫁。家族一旦没落,或者没有男丁,工艺就随之失传,以后就没有其他人懂得这种开采方式了。因是家族生意,采石行业等级也较低下,不容易得到人们留意和探究,而且断阶起了防偷窥的作用,所以,尽管江浙自古多文士,却没有留下任何记录,没有见诸于历代的文献,甚至连同行的石匠们,都不能得知技术详细。至于石窟兴建于何年代,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料,一时也难下定论。由于浸泡后的岩石较为松软,开凿的工具硬度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也不定,有可能早于铁器时代也不足奇。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龙游石窟群是一些采取了特殊浸泡和湿采工艺的采石场。

5

龙游石窟的千古谜团真相如何?

在浙江省衢州市,有个被当地人称为是第九大奇迹的龙游石窟,而在其中发现了许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建筑。并且至今为止,对于龙游石窟的建造时间依然不明确。
6

龙游石窟之迷解开了吗?

外星人说是他们用来避灾用的.
7

浙江龙游石窟是古代人工挖掘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去看过的人回答,说具体些。

人工挖掘的.个人认为是开采石料。其他的故事是为了炒作而卖票
8

龙游石窟的鱼

请问你去过没
9

龙游石窟没有“谜”

你完全没有必要怀疑从中,民族从来都不缺那些个世界奇迹,更是个石窟。我们的秦陵,十三陵等等那个不是未知的世界奇迹?根据我国巨名的建州学家,和大量的考古人员的分析一直认为那是越王勾践练兵藏兵之所,确实在当时凿出那么大的一个洞是个不小的工程,至于我们认为的迷无非就是两个洞之间的间隔,为何算的那么准确,还有洞的布局。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智慧总有天我们会弄明白的。我要强调的是龙游石窟根本没有什么雕像,和浮雕,那上面有规则的凿记确实是开凿过程当中留下的,我是个农村人,我对考古很有兴趣,在我们当地有个有名的庙宇后山有个仙女洞上面的凿记,确实一样,很有规律。而龙游石窟唯一发现的两个浮雕也是当时工人闲杂无聊是刻上去的,因为非常的小,而且就只有两个,手法也不怎么样。怎么可能会有艺术目的
10

龙游石窟发现的超现代设备真的是外星人的东西吗?

多方论证龙游石窟为名副其实的巨石文化。但这仅仅是大胆的想象而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