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 请问安庆四中西校区教师交流情况师资力量,学校学习氛围怎样 想

请问安庆四中西校区教师交流情况师资力量,学校学习氛围怎样 想

2020-07-03 17:37阅读()

选初中,如果你在四中学区的话,还是上四中吧,省钱。处国语和九一六,我选九一六。只要九一六和外国语同时中考,外国语还没有哪一年超中九一六的。 想了解些十

1
选初中,如果你在四中学区的话,还是上四中吧,省钱。处国语和九一六,我选九一六。只要九一六和外国语同时中考,外国语还没有哪一年超中九一六的。-

下面是更多关于安庆四中西校区初中比(原五中)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吗?是四中老师?校园学习氛围怎样?的问答

2

请问安庆四中西校区教师交流情况师资力量,学校学习氛围怎样

学校主要以青年教师,基本形成了学科配结构合理。德学双优,发展潜力很大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216人,省优秀教师1人,享受区政府津贴1人,区十大名师2人,市区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33人,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0人,高级教师47人。王友志,新洲四中党总支书记,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区物理学科带头人,区优秀共产党员,区劳动模范,市模范教师,国家、省物理学会会员,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用相对运动法处理运动学问问题》等十余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党建理论研究论文《构建三种机构,强化三种意识》获全国中学党建工作优秀论文二等奖。邱新发,中共党员,研究生,新洲四中副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区数学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教师,工作十八年连续十五年担任高三数学教师、班主任,多次在区有关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是学校市、区两级科研课题主要负责人之一。梅四明,校数学教研组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区级“优秀教师”、区“师德十佳教师”、区第一届“教育界名教师”。区政协委员。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多种经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辅导,多篇教研论文在区内交流并获奖,其教学效果显著。毛耀南,中学英语一级教师,研究生学历。校教科处主任、英语科教研组长兼备课组长,区拔尖人才,享受区政府津贴,区英语科带头人,武汉市英语教育学会会员。校市级科研课题主要组织者和研究成员,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倡导并实践“导读探评练”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3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不强师德建设是提高素质础,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职业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实践,培养其教育科研能力,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保障,建立健全教师工作考核制度,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扩展资料

教师绩效考核是为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学校绩效工资制度顺利实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种对教师考核制度。

教师绩效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履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法定职责,以及完成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实绩,包括师德和教育教学、从事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实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师绩效考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4

安庆四中怎么样???

安庆四中位于龙门口,初中是安庆市区相当好的学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5

安庆一中的师资力量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学校共有教职工200余其国特色教育优秀教1人,特级教师6人,省教坛新星14人,市学科带头人11人,获得国家、省、市优秀教师及各种荣誉称号的教职工达百余人次。

2014年9月,徐晓春、王代益、程乐根、张媛媛入选为安徽省教育评估省级专家库成员。

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陈群鹰

安徽省特级教师:何吕平、王代益、陈贤清、罗志强、程乐根、王蓓等

省级教坛新星:胡凤丽、朱璇、苏家友、曹晓明、魏东、金久、陈艳、孙艺菁、江燕、陈五杰等

6

安庆四中是个怎么的学校?高中部好吗?

安庆四中没有高中部

求采纳

7

想了解些十一高中的情况

北京市十一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1952年在周、罗荣桓等老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

  学校于1992年提出并实行“国有民办”办学体制改革,自此,学校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环境设施一流、办学质量优秀的现代化学校,享誉京城内外。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09年底,学校回归公办。

  学校校园面积15.6万平方米,现有107个教学班,5500余名学生,是一所拥有初、高中的完全、优质中学。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科研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现有特级教师27人,高级教师145人,博士44人,博士后3人,硕士120人,省级劳模和全国优秀教师13人,全国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班成员1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6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77人,美、英等国家的外籍教师42名。此外,学校建立了由中科院、北师大等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的教师成长指导团队。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通过制定《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文化价值观。

  新时期,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一流的质量;卓越的队伍;能够让教师过体面生活的待遇;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氛围。简言为:质量、队伍、待遇、和谐学校。

  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是: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海纳百川,包容共生;聚天下英才,做英雄事业;追求卓越,反对平庸,拒绝低劣;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追求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实现;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学校未来发展:培养——研究型学校;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研究高水平;干部行为准则:公、勤、谦、坦;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主体性教育: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全面发展,多向成才;把学校办成教职工心灵的栖所、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教职工的幸福家园;不可侵犯的教代会民主权利;敢于否定自我,不断创新发展战略;生活上可以照顾,工作上不可以照顾;卓越的领导者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建设国际化学校,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一流人才;一心办学,心无旁骛,敬业笃志,乐业奉献。

  教育上,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实施不被拒绝的教育。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行圆思方,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维活跃的民族脊梁和社会栋梁。

  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重视教学常规,敬重教学规律,通过学科教学改革,贴近学科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调整教学关系,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坚持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学生多向成才。

  科研上,着眼教育教学规律,立足身边问题,努力将基础教育领域方向性的课题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关注当今世界、现代中国教育改革潮流和发展趋势。将项目研究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从自己的“痛”开始,从“困惑”和“抱怨”里寻找项目研究的课题。

  管理上,强调沟通与协作,通过梳理并改造流程,明确边界,理清流程,细化常规,使管理工作简单化,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实施国际化战略,高水平、高定位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化学校。丰富课程资源,打造教师队伍,搭建发展平台,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一流人才。

  一流的教育带来一流的办学成绩。2007年至2009年,三年共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38人,国外一流大学60人,香港地区大学23人,重点本科上线率93.8%,本科上线率达到99.5%,每年600分以上人数,列海淀第二名。2010年高考,我校 600分以上人数达到216人,一本上线率达到98.9%,创历史新纪录。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计55人,其中提前保送清华北大学生8人,列北京市第二;另外有十多人录入香港地区大学,二十多人录入美国大学。

  学校竞赛成绩突出。2006-2008学年度取得了两块国际航海模型锦标赛金牌和一块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特别是天文奥赛金牌的获得,填补了国内此项金牌榜的空白;2007年至2009年,全国生物奥赛北京赛区一等奖16人,物理一等奖20人,化学一等奖19人,其中2009年全国生物竞赛北京赛区一等奖8人,物理一等奖11人,化学一等奖11人,均列北京市第一名。2010年,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北京赛区物理、化学和生物复赛,我校获一等奖的人数分列北京市第二、第一和第三。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管理先进学校、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艺术教育金帆奖、北京市电化教育先进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等,并成为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等10余个单位各级各类教育课题项目的实验学校。2006年和2007年,在由北京晨报、新浪教育频道等多家媒体共同组织进行的“京城教育调查”活动中,我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最具影响力的中学”、“市民满意度最高的中学”、“毕业生最具竞争力的中学”。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全体十一人将进一步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践行《行动纲要》,为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受人尊敬的伟大学校而努力奋斗。

编辑本段校容校貌  学校校园面积15.6万平方米,现有114个教学班,5500余名学生,是一所拥有初高中的完全、优质中学。现有初、高中教学楼、国际部大楼、音美大楼、体育馆、学生公寓、餐厅等建筑15万平方米;1100台计算机奔驰在千兆校园网上,116个教室均配备大背投电视、计算机、实物展示台,通过宽带联接国际互联网;9000平方米的实验楼设有先进的理化生、数学实验室及深受学生喜欢的生物克隆DNA实验室;67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近20万册。

编辑本段办学思想  新时期十一学校办学思想:“改革、选择、发展、和谐”;基本办学价值观:“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学目标:“北京一流 全国示范 中国名校”。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科研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到目前为止,在417名教职工中,共有特级教师19人,高级教师117人,博士25人,硕士103人,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者130人;省级劳模和全国优秀教师12人,全国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班成员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8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10人。特级和高学历(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者)教师已占全体教职工的66%;在专职教师中,此比例为85%。另外,学校常年有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外籍教师7—10名。

编辑本段校党委书记介绍  北京市十一学校党委书记是方志坚,浙江省衢州市道贯巷人,他是北京名校改革的“力行者”。

  1983年,方志坚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化学系。他被分配到乡下的大洲中学,任一名普通的化学老师。1989年,方志坚调任衢州市教委普教科。8年后,他又被调任衢州一中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志坚先后荣获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特殊教育先进个人、浙江省书法教育先进个人、浙江省国防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编辑本段校长介绍  校长李希贵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兼任国家督学、教育部高中新课程专家工作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校本教研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装扮成杰克船长的李希贵校长

全国新学校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历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长兼潍坊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筹建工作负责人;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新课程:课堂里的挑战与反思》《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文章,出版《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美国中学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专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2011年12月31日,因在狂欢节扮加勒比海盗网络走红引热议。

  [1]

编辑本段录取率  学校在教学上注重“对话与交流”、教育上实现“沟通与理解”、管理上追求“效率与和谐”、文化上讲究“民主与包容”,是办学优质校,得到家长、社会的高度认同。学生全面发展,中、高考成绩优秀,已进入北京市优秀学校行列。四年来,考入清华、北大、香港地区大学的共有178人;每年600分以上的人数占海淀区15%左右(2006年201人,2007年244人,列海淀区第二);重点本科上线率稳定在85%左右,本科上线率稳定在98%左右。中考成绩优秀,升学率100%。在直升班近300名学生不参加中考的情况下,中考成绩一直稳定在海淀区前三名。竞赛方面,2005-2006学年度取得了三块国际奥赛奖牌,其中有两块是金牌,特别是天文奥赛金牌的获得,填补了国内此项金牌榜的空白。不仅如此,在其它所有能够开展奥赛的学科项目中,我们所取得的团体成绩,在海淀区都呈现出非常优秀的成绩,排在前两名,在北京市也进入了前四名。校金帆管弦乐团和童声合唱团多次荣获全国和北京市一等奖。

编辑本段荣誉  学校是“全国民主管理先进学校”、“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艺术教育金帆奖”、“北京市电化教育先进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教育质量优秀校”、“全面发展办有特色校”。并成为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等10余个单位各级各类教育课题项目的实验学校。学校党总支多次被评为海淀区和海淀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编辑本段展望  新时期,该校将一如既往的坚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价值观,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践行教育均衡和优质发展,努力为首都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本段国际部

国际部大楼

  国际部位于该校西门东南部,现为初一一区、建华实验学校、国际部留学生项目部、AP中美合作课程、A-LEVEL课程教室

编辑本段教学楼

  高中楼

  高中楼位于该校东部,现为高一学部、高三学部教学楼。四年制高一、高一在科技楼

  初中部

  初中部位于该

校南部,现为初一二区初二二区以及初三二区(中考常规区)教学楼。

  校史馆

  本校校史馆位于游泳馆东面,是学校1952年建校时的一批建筑中唯一存留至今的。展出内容截止至2002年五十周年校庆和2007年五十五周年校庆。学生可在每周一、三、五中午12:00-13:00左右参观。

校史馆

  音美楼

  位于体育馆东面,现为初二一区教学楼。一层为美术、书法教室、初二6班教室,二层为初二1-5班教室,五、六层有琴房,四层为音乐教室,三、五层有排练厅,七层是天台。

编辑本段室外篮球馆

篮球场涂鸦墙 学校北门

编辑本段先进设施  经过一、二期工程建设,目前,十一学校已从一所营房式的学校变成了现代化的校园:校园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初、高中教学楼、图书馆、科技实验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餐厅等建筑10.4万平方米;110个教学班,5600余名学生;1100台计算机奔驰在千兆校园网上,116个教室均配备大背投电视、计算机、实物展示台,通过宽带联接国际互联网;9000平方米的实验楼设有先进的理化生、数学实验室及深受学生喜欢的生命科学实验室;67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近20万册……

  投资1.2亿元的三期工程已封顶,并于2006年9月投入使用,工程建有篮球馆、游泳馆、体操馆和球类练习馆、乐团、合唱团排练厅、演奏厅、行政办公楼、培训楼……那时,一座更恢弘的现代化学校将展现在京城西郊,十一学校将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校园建筑面积最大的中学之一。

编辑本段设备  学校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建设了多媒体电教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网、多功能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计算机教室、千兆以太快速网和交互式教学质量控制中心;学校现拥有计算机1100余台,都奔驰在因特网上。120多个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每一间教室都与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校园双向控制闭路电视系统以及有线电视信号相连,同时连接学校教学评估系统,可对外直播每节课的信息。电子阅览室拥有200多个电子阅览座位,每位教师都配有笔记本电脑。学校在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期评估中获北京地区总分第一名,并成为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编辑本段目标  学校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和应用水平的目标:现代、领先、一流。在环境建设上,努力追求“现代”;在技术应用上,努力争取“领先”;在运用成果上,努力达到“一流”。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领先应用是关键,一流成果是目的。在这一目标激励下,学校投资数千万元,完成了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千兆校园网,预留有2900个信息点,并通过DDN专线联通了国际互联网。在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后,电子备课工具为不懂计算机编程的教师提供了编制多媒体课件的再创作平台,这就可以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软件。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该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德育方面,主要用于校会的电视直播、录相班会和学生电视台。在教学领域,除录音、录相设备外,实现信息化教学是引进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最重要目的。这些技术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和方法的改革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998年5月,该校被确定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同时参加“九五”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索质教育实施》的实验研究和北京市《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和综合电化教室教育教学功能开发与应用》的实验研究。老师们结合工作实践,确定选题,进行研究。如计算机教学手段与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计算机辅助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学历史学科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等。教师们自制的许多优秀课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奖,有的被收入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CAI资源库。

编辑本段十一文化  文化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研究视角决定了文化的不同内涵和外延。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并代代相传。学校文化从分类看有理念文化和具体文化。理念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学校精神、学校发展观等;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具有时代特征和直面教育改革特点的现在和不远将来的学校文化建设。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仅仅把多元的社会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条件和背景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通过学校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发展与生成过程将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上升为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既要适应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又要着眼于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向,使现代学校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学校提出,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魂和多元文化理解力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