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如何评价沪剧“杨派"艺术创始人杨飞飞?

如何评价沪剧“杨派"艺术创始人杨飞飞?

2020-11-19 15:20阅读(59)

如何评价沪剧“杨派艺术创始人杨飞飞?:话说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杨飞飞切身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唱了那么多年悲剧,她开始渴望塑造全新的形象。解放后文艺界欢

1

话说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杨飞飞切身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唱了那么多年悲剧,她开始渴望塑造全新的形象。解放后文艺界欢欣鼓舞,翻身感多么强烈啊,因为在旧社会艺人是被人看不起的,登记的时候他们是跟妓女一起登记的,解放了以后艺人翻身了,称他们为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不得了,心里翻身感是多么强烈啊,一股勇气,那时候,恨不得,唱了许许多多的现代戏。她杨飞飞认为作为一个名演员,一定要跟上这个社会,因为现代的社会日月变迁,如果自己唱腔的节奏、人物的塑造、内心真实的情感的东西还停留在二三十年代,那样毕竟会被社会淘汰。因为他们沪剧是男女合演的,反映现代生活是有优势条件的,所以那时候演出的,她《白毛女》也演过,《小二黑结婚》、《罗汉钱》、《茶花女》、《家》、《春》、《秋》,包括《妓女泪》、《龙凤花烛》、《两代人》等等演了很多的新戏,因为自己的觉悟也提高了,说起来,要说她的爱人赵春芳,他很好的,对她的帮助是很大的,他说飞飞你现在演的悲剧蛮出名的,你现在应该突破风格,你要唱英雄人物,你要唱革命现代戏,这样对观众是受教育,对你也是应该做的事情,她被他一鼓励,也没有多顾虑,她想悲戚戚的哭戏唱惯了,要唱英雄人物倒蛮难的,她开始的时候,第一个是演《刘胡兰》,那时候蛮极左的,导演也挺滑稽的,他说你刘胡兰出场呢,你要挺胸收腹这样出来,那刘胡兰出场好像是卖拳头的。

虽然一开始走过弯路,还闹了不少笑话,但杨飞飞怀着对时代的感恩,对艺术的执着,不断探索,最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比如《两代人》,从前《两代人》的主人公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能像过去那样悲悲戚戚,用低迂的调子来唱,应该是高昂的激情的有革命坚定的信念,这样的人物,唱腔一定要改革,不能像从前那样唱,比方《两代人》中她有一段唱,在监狱里,她的爱人已经被反动派枪决了,她有一段唱,其中有“赵斌啊,你快听戈壁为你起风浪,天山为你披素装,千秋万代人民永不忘”。

风格的改变,让熟悉杨飞飞的观众感到欣喜,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故事引起了杨飞飞的兴趣。当时出了一个很好的剧本,叫《第二次握手》,那时候包括电影、戏剧等等,同时,几乎同步地推出。改编成戏剧的也不少,光是沪剧舞台吧,当时还有艺华沪剧团也演过这个戏,从当年的第一悲旦到沪剧舞台上的英雄、科学家,杨飞飞的唱腔也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第二次握手.归国》这一段,“归国”这段戏,她是一个科学家,在美国留学二十年,从美国回来了,回到祖国,看到祖国这么繁荣,祖国建设得这么好,她一心要投入祖国的怀抱,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满腔的热情,她是这样的心情回到祖国,所以唱法也不能像以前悲剧的那种唱法,这里也用了“反阴阳”,但是“反阴阳\"的唱法不同,有些句子都是连接的,节奏比较明朗、比较快,唱法、情绪比较饱满。

在“归国”这一段中,他也用了一些心思,花了一些功夫,和乐师一起商量,当中比方有一句“归祖国”,她唱到这里总是不满足,这时她又请了戏剧家协会里有个姓杨的专家,她要求他在过门上给予她帮助,过门上一种琶音,味道好像是咣咣这样,好像是很远的,因为不是现在,当时科学家要回到中国来建设祖国,是被管得很严的,想尽办法不让你回来,要有这样的味道,飞机是兜圈子、绕道,“绕道欧洲归祖国”,心里满腔热情很高兴。

1976年,文艺界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正当杨飞飞踌躇满志,准备重返舞台大干一番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打击突然降临到她的身上,她是早也盼晚也盼,好不容易盼到了重新登台,只演出了两出戏就病倒了,她当时心里是蛮难过的。她当时患了子宫癌,那时他们在演出《第二次握手》,她那双鞋子穿不进去,鞋子拿到上场门放好,上台前穿好,等到下台马上换拖鞋,因为穿不进鞋,然后她和剧团的人说,你们现在下乡去慰问,借这个机会让我去看看病,第六医院两个医生都认识她的,一般来(会)说,杨老师,恭喜你,没什么事,你放心,胆子大点,这次他不说,拿了一张纸说,杨老师,没什么事,你拿去好了,她感觉事情不对,这里面好像有文章,看了之后是说,没办法动手术,不能开刀,只能放疗控制。住在医院里的时候,来看望她的人很多,他们剧团里得到这个消息后,他们都哭了,那时因为她是主要花旦,她如果进医院,如果毛病不好的话,对剧团总归有点损失,影响蛮大向,她的老爱人赵春芳也哭死了,剧团里的人全哭了,她老师到医院来看她时也哭,观众,那时她演出《茶花女》,他们都拿着茶花,拿块手绢,全哭得都是眼泪鼻涕一大把,她说你们不要哭呀,我又不会死的,在医院里她非常乐观,早上医院里的东西她也不吃,她总是跑出去到外面去吃,今天吃馄饨,明天吃阳春面、小笼馒头、油豆腐粉丝、粢饭、豆腐浆、大饼油条,她每天翻花样。杨老师就当没事一样,清晨起来给大家打饭,吃好饭敲敲饭碗,“杨八曲\"唱给大家听,《为奴隶的母亲》唱给大家听,所以令病房里很多人觉得,我们和杨老师在一起恐惧都没了。她心里在想,三分毛病七分精神,除了药物治疗外,她觉得精神治疗很重要。

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杨飞飞战胜了病魔,出院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登上舞台,回报热爱她的观众。阳历元旦出院后,她在逸夫舞台演出,演出的是“杨八曲”早场,客满得交通堵塞,马路上的人民警察他说这个杨飞飞什么原因,业务这么好,去看看她是什么样的人,她是唱后半场,前半场是她学生唱的,她在后台化妆,一个老太婆,他一看,这个矮矮的老太婆,倒很有腔调的。演出之余,宝山沪剧团的青年演员也牵动着杨飞飞的心,她(杨飞飞)这个人闲不住的,医生让她好好地注意休息,让她待在家里,她不肯,赵春芳他一看不到,她就出去了,就到剧团里关心青年排戏,看他们这么忙,她心里也痒得不得了,总是想去,当时这一次他们排演《龙凤花烛》,就是与家女要分开的时候,母亲为小孩做了十年衣服,做了很多衣服,有一段曲子是她帮他们设计的。对于早年的代表作,杨飞飞也和艺术工作者一起不断商讨、提高。

除了沪剧界的同行之外,在舞台上,杨飞飞还有三个非常要好的姐妹,她们因为相似的艺术风格,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江南四大悲旦”,当时在戏曲界中有人称她们为“四大悲旦\",一位就是锡剧表演艺术家梅兰珍,还有一位是评弹表演艺术家徐丽仙,还有一位就是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后来1981年粉碎“四人帮\"后,他们重建剧团,大家心里都很高兴,她正好到无锡市里演出《茶花女》,戚雅仙正好在无锡下面的一个公社里演出,梅兰珍她本来就在无锡,徐丽仙正好在梁溪饭店养病,那时难得这样的机会,他们就一起去看望徐丽仙,她徐丽仙给她梅兰珍提出要求,她说兰珍啊,我们四个人最好能一起演出一场戏,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姐妹们聚在一起,四个剧种,他们说她们风格上有点雷同,然后她们就四版演出,这是那时无锡市文化局从上到下的干部四天四夜不睡赶出来的一台戏,当时是轰动一时。四姐妹中,徐丽仙最早离开人世,而余下的姐妹三人她们之间的情谊一直延续到各自生命的终点。当时杨飞飞她搞演唱会的时候,戚雅仙也来祝贺,唱了两句沪剧《卖红菱》,唱得蛮好的,然后她搞演唱会她也去唱了,学了两句越剧,她们经常来往、交流、相互学习。不是四姐妹,胜过四姐妹。

杨飞飞老师和赵春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