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晚饭不论多晚,等家里人都到齐再开吃,这是应该遵循的传统还是遗留的糟粕?

晚饭不论多晚,等家里人都到齐再开吃,这是应该遵循的传统还是遗留的糟粕?

2020-11-18 11:35阅读(59)

晚饭不论多晚,等家里人都到齐再开吃,这是应该遵循的传统还是遗留的糟粕?:管中窥豹,家风不错!这和糟粕相距十万八千里。好羡慕你家的大家庭氛围。想起我小时候

1

管中窥豹,家风不错!这和糟粕相距十万八千里。

好羡慕你家的大家庭氛围。想起我小时候的情形,父亲忙于外面的田地,妈妈以家务为主,我和两个妹妹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等饭吃”的状态。到现在我都能清楚回忆起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的第一句话:妈妈,晚上吃什么?在剩下的时间里就是盼望父亲能早点回来,只有父亲回来晚饭才能上桌,无论多晚,等要等他回家一道吃饭。父母对我的教导是要等到劳动的人回家才能吃饭,如果有哪一天你能为家里作贡献了,也会等你吃饭。

长大后,偶尔也有回家吃饭较迟的情形,同样,全家人都会等到我回家才会动碗筷……

今天看到题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又将我的思绪拉回三十多年前,虽然现在和父母不在一起生活,这一传统也一直在我的小家庭里保持着。

感谢题主的问题!

2

这是优良传统,就像在外面等人吃饭的时候,你先动筷子了,而别人却没到,虽说这可能是他的过错。如果我们没有等,他迟到的时候就不会有不好的情绪,觉得反正大家也开始吃了,也没等我我为啥要不好意思呢。如果等别人吃饭了,这是对别人是一种尊重,迟到的人会觉得这次是他的失误,都怪他自己没有早一点到,下一次就不会迟到了。就会从自身上找问题,以免下次再犯。

3

你说的这是食俗文化的内容之一。就吃饭来说,一家人等齐了再吃,这是几千年来直遵循的一个食俗习惯,讲起来是很有道理的。

这是一家人互相尊重的体现

一般开饭前饭菜上了桌,最早就位的是那些沒事的孩子和老人,父母还在忙忙火火的干这干那,早坐下的就不管不顾的吃这是对还来不及上桌人的不敬。都上坐了一起吃体现了一家人互相尊重。

全家人齐了一块吃,营造了团团圆圆的欢乐氛围

饭菜上齐了,全家人都坐齐了,大家一齐吃,老人给孩子夹菜,孩子懂事的谦让,抢着给爷爷奶奶添饭,这其乐融融的吃饭过程里还充满着精神享受。

饭座的讲究是孝文化在食俗中的体现

全家人在一起吃饭,饭座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正座(桌子的正面左首)是爷爷坐,右边副座是奶奶坐,桌两边是父母座,桌正面对着的是下座,孩子座。如此长幼有序,才能分出个尊卑,来体现尊老的家风。

动筷的讲究也体现了孝文化

全家人吃饭都就位之后,只有最高长辈动了筷子,其余人才能拿筷子夹菜吃菜,这是老辈传下来的吃饭规距和家风,它是孝的体现。

这些吃饭规距现在人们已经不再那么讲究了,世上任何事沒有规距不成方圆,这些规距渗透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应该继承,绝非糟粕。

但话又说回来,在继承这些规距时也不能像古人那么死板,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变通。

4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前两天刚刚在杂志上翻到的一篇《父亲如山,却也是肉体凡胎》的小文,文章从自己同学一家不等爸爸就吃饭还各种对爸爸漠视与不敬的言词入题,然后回忆自己的一个伯父怎样为了一家七张嘴起早贪黑而妻儿却总是忽略他的存在不等他就吃饭,搞得伯父一直都吃残羹冷炙甚至有时连残羮冷炙都吃不上,在伯父有一次到作者家看到大家整整齐齐在那儿等着爸爸一起吃饭并得知这是惯例时便心生羡慕并一个劲夸赞作者妈妈教子有方,作者通过事例对比总结出父亲如山为家人遮风挡雨但也是肉体凡胎也需要家人的呵护与温暖,读了很有感触。

的确象文中所展示的,往往晚归的都是挣线养家的人,大多是爸爸,如果不等他们就开饭是对他们劳动的不尊重,也是对他们为家庭付出的漠视。

曾经有一次晚饭后去一位同事家玩,很晚了,同事还没回家,他的岳父母及老婆孩子都在那儿等着他回家一起吃晚饭,我有点不理解说了句:“嫂子,这么晚了,你还是让大爷大娘先吃吧!”没想到同事的岳父说了句:“那可不能行,挣钱的还没回家,不挣钱的就先吃饭,哪有这个理儿!”那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是的,挣钱的还沒回来不挣线的就不能先开饭,多么朴素的道理,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比平时苦口婆心地对了孩子叨叨你要尊重爸爸呀他为了这个家有多么不容易呀之类的效果好太多。

如果家人回家太晚时,即便不等也要提前把饭菜拨出一些再吃,否则晚归的将永远在吃残羮冷炙,事情就是这样的,一次是偶然,一直这样就会形成习惯

所以一家人一起凑齐了再吃饭不单单是一种仪式,它也是家人感情凝聚的一种方式,是家人之间相互传达关爱的一种体现,更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声教育,是值的我们遵循与发扬的优良传统。

5

说实话,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做事的目的性也越来越强,传统的礼仪礼节丢失的也越来越多。不是说传统文化有多好,老祖宗总结的,能流传几千年的,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拿这个吃饭来说,传统文化中就有很多讲究,咱们别的不说,单说等人都到齐再开始吃饭,其中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个,体现出了对人的尊重。

在外面忙了一天,非常辛苦,晚上回到家,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如果回到家,其他人都吃完了,只给自己剩了一点,心里肯定又是另外一番滋味,估计再好的饭菜,吃着也不会香。

第二,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白天,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可能早餐、午餐都不在一起吃,等到晚上,大家一起吃饭,坐在餐桌前,边吃边聊,谈谈一天的见闻,对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很有帮助。

第三,可以培养孩子对大人的敬畏感

现在的小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飞扬跋扈。如果每天晚上让他等着大人回来一起开饭,久而久之,他就会潜移默化的生出一种对大人的敬畏感,也会越来越懂事。现在好多孩子叛逆的,甚至弑母的,和从小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当然,我分析的都是正常情况,如果家里有病人,或者孕妇,产妇,那就另当别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6

既然说是传统,就说明有相当的道理。只是从古至今社会发展进步,制度变化,人文变化,习惯变化,很多以前的做法可能并不完全适用现在的生活方式了。等晚饭也是,一家人一起吃饭是提倡的,有团聚和沟通亲情的作用。如果下班时间都差不多,完全可以等一等一起吃。如果一方确实很晚才到家,时间差比较大,个人认为,不必等。毕竟家里有老有小,累的需要休息,孩子需要学习,时间不等人。留下一部分干净的饭菜,等爱人回来后再陪他她一起吃,哪怕他她吃你陪着,相信他不会介意的。真正心疼家人的话,外面辛苦工作的人也不会让家人长久等待的。

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7

所谓人间烟火,每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才有家的味道!我们一家四口就是不管多晚都要等人到齐才开始吃饭,有时候老婆下班晚了,我就把菜准备好,等她快到家就开始炒菜,这样一家人就能吃着热乎乎的饭菜,聊聊天,排解一天的劳累。家里都常备一点零食水果,如果要晚点吃饭,饿了就先吃点零食应付一下。

8

传统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起吃晚饭,抛去仪式感不说,一起增进感情,交流学习生活经验,是件幸福的事情,也是很多家庭的奢望。

现代人时间似乎是最宝贵的东西,各种社交,学习,工作,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一起吃饭也是件可贵的事情,同时也难以实现,但是不一定说,我们没能够一起吃晚饭就一定是不美满的。

很饿了,还要等,试问我们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消耗,用来等,就算你真的愿意,你的胃也会抗议吧,就算你等到了,被等的人也会于心不忍吧,那愧疚感会让这晚饭更有味道么,不会吧!

所以,我个人观点,还是不要等了,先去做自己的事情,回来晚的人,饭菜热一热,吃着也是很开心的,如果只晚一小会,那就等等,如果实在很晚,就先吃呗。

周末,时间富裕,一起好好吃饭,不是更好,吃饭的频率太高,毕竟每天我们都要吃饭,毕竟吃饭这件事情贯穿我们一生,所以灵活一点,不会少了仪式感,只会让大家更好地生活。

9

我认为以前食物不多,往往回来迟的更需要进食,如果按照先到先吃,后到者往往就没得吃了,所以等齐再吃,虽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吃饱,但至少确保每个人都吃到。

现在就没这个必要了,特别是家里有孩子的就更不提倡了,孩子到点了就吃,否则零食一吃,晚饭就不想吃了,可等碗筷收了又饿了。整个就乱了。

老婆以前也是要等齐再吃,其实也就是等我。跟她说不用等我,对身体不好,而且孩子吃饭时间长 ,最好训练孩子自己动手,那时间就更长了。可她觉得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是一种温馨幸福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孩子们饿的睡着了,看着她们让我彻底爆发了。后来只要老婆等我一次,我就骂她一次。

10

晚饭不论多晚都要等人都齐了再开吃,不觉得有什么仪式感,反倒是过于拘泥于形式。首先,有不少工作根本不具备和家人一起晚餐的条件。比如,上中班的人下午四点上班晚上十二点下班。

其次,即使是家里人作息和生活习惯基本同步。如果有人有应酬、经常性不固定加班也要等吗?还有的人减肥晚饭不吃或者只简单喝个酸奶之类呢。小孩子或老人的餐是单独做的难道也要等?

表面看被等的人是感受到温暖和重视了,那等的人呢?不觉得浪费时间吗?或者,晚回的人临时有急事要处理呢,这样一家子人眼巴巴等着他回家吃饭得多大压力啊!再或者,某个家庭成员只是偶尔想和朋友出去玩耍呢。

家里人不论老少,挣钱不挣钱,都是平等的。一次两次短时间等等无妨,如果长时间不能回来,应该打电话说明用不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