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何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没事,德国损失一个集团军就断了东线脊梁?

为何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没事,德国损失一个集团军就断了东线脊梁?

2020-11-17 02:02阅读(59)

为何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没事,德国损失一个集团军就断了东线脊梁?:至1942年冬季彻底来临的11月份,朱可夫已经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区秘密集结了三个方面军(内含1

1

至1942年冬季彻底来临的11月份,朱可夫已经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区秘密集结了三个方面军(内含10个合成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反攻总兵力达到143个师1106000人。研究兵力数字的重点在于,可以发现苏军每个集团军平均约10万人,而每个师平均下来只有7700人。

(朱可夫)

如果再去掉方面军和集团军直属部队以及炮辎工等特种兵占比,苏军每个师也就5000人到6000人的样子,要特别说明,这还是完成整补尚未投入作战的基本满编部队。那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激烈的时候,所谓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有多少人马呢?

该方面军组建时包括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以及由原西南方面军调出的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其中直接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坚守的第62和64集团军共有90000余人,也就是说,每个集团军兵力不足45000人,方面军总兵力也就10多万人。

(赖歇瑙)

而保卢斯的德国第6集团军却辖有包括2个装甲军在内的6个军270000人,该集团军在投入巷战前经过增补共有18个满员师,平均下来每个军有45000人、每个师有15000人,换言之,德国人的一个满编军的兵力跟苏军当时的一个集团军完全相等,都在45000人左右。所以不要被部队番号的级别所迷惑,关键还是其所辖的兵力兵器真实数字,德国的集团军由于编制充实,跟苏军的集团军根本不是一码事。

在“巴巴罗萨行动”实施的1941年6月,德军的三个“集团军群”编成内只有七个野战集团军和四个装甲集群,平均每个集团军群只有两个多一点的“野战集团军”。我们以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为例,它当时下辖第4、第9野战集团军和第2、第3装甲集群共约51个师90多万兵力,而我们知道装甲部队的兵员数量大大低于步兵,因此这两个野战集团军至少要占到三分之二强的60万兵力。

(保卢斯)

反观苏军在卫国战争爆发前即编有7个方面军,1943年拥有多达13个方面军的番号,战线西移后经过整合仍然维持在11个方面军的规模,而在整个二战期间,苏军使用过的方面军番号多达37个。而苏军的所谓“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前前后后则组建了70个(其中有9个被德军全歼),去掉一些杂七杂八的因素,苏军的集团军数量刚好是德国人最初的十倍!

其实从军事主官的军衔也能看出两军的建制区别,一般来说,德国集团军或装甲集群的司令官多为上将或一级上将(大将)衔,个别甚至有陆军元帅衔(比如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和第6集团军司令赖歇瑙等)。而苏军的集团军司令员多为中将衔,战争中后期甚至有少将衔的。

(崔可夫)

比如防守斯大林格勒城区的主力第64集团军,是由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第1集团军改称的,司令员崔可夫当时就是中将,而他的对手保卢斯已经是装甲兵上将(兵种上将),这还算是配置较低的“上官下派”。所以对二战苏军来说,损失一个集团军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损失一个方面军尽管也算惨重,但还达不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但德国人一个集团军被全歼则是很难承受之重,并且第6集团军(原第10集团军)自波兰战役起,就是德军地面部队的主力和精锐,由希特勒的爱将赖歇瑙统率。1942年德军在实施“蓝色计划”的战役编成中,拥有A、B两个集团军群共三个野战集团军、两个装甲集群和三个仆从国集团军,经过调整后的德军南线作战序列是:

(巷战中的德军)

A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李斯特元帅指挥,下辖克莱斯特上将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鲁夫上将的第17集团军,目标是攻占高加索地区;B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包克元帅,下辖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上将的第2集团军和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战役目标是攻取斯大林格勒。在两个集团军群的后方,掩护侧翼的二线兵团是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战斗力就是渣渣。

不难看出,第6集团军是整个南线德军的核心部队,一旦该部被歼,则德军在这个战役方向上几乎等于被抽断了脊梁。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场广袤战场上的大规模的会战,而不仅仅爆发于斯大林格勒城市及周边,在整个会战中德军和仆从国军队共损失了66个师共150万兵力(计入期间多次补充的兵员),南线德军的200万总兵力已经损失75%了,不仅失去了进攻能力,连实施防御都明显不足。

(保卢斯)

不久以后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本来曼施坦因已经击败和重创发动进攻的苏军,却硬是无法扩大战果,让大部分被围苏军都溜出了合围圈,最后仅仅吃掉40000多人,主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可见南线德军的窘迫程度。

曼施坦因曾经回忆道,德军在东线的胜利比如克里木半岛战役,主要依靠“重量与质量”,所谓重量,是指德军的技术兵器尤其是火炮的先进程度,所谓质量,是指德国士兵和基层军官、军士的战斗素质和纪律性,而唯一不占优势的,就是“数量”。

(曼施坦因)

苏德战争中双方的最大兵力值,是德国780万苏军1280万,这个比值大约是6比10,意味着一个德国兵至少要对付两个左右的苏军士兵,才能维持战线的均势。而一旦保卢斯集团军被全歼(并且是无法恢复的全歼),则等于苏军在南线腾出了50万以上的机动兵力,如果以整个会战期间德军损失150万人计算,意味着苏军腾出了300万的兵力。

具备去掉会战期间200万人的自身伤亡,苏军仍然净腾出100万的大军,乌克兰方向上的南线战场形势必然急转之下,进而深遽地影响着整个东线的局面。所以,按德国人自己的说法,斯大林格勒战役标志着德军战略进攻能力的终止,而库尔斯克战役才是德军崩溃的开端,因为东线德军下降到不足600万人,无力再以质量优势应对苏军的千万级部队,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2

苏联二战初期的一溃千里、丧师失地幸好有地广人多支撑,而东线精锐第六集团军的覆灭却使德国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是怎么回事?实则是指基辅战役西南方面军的的惨败,光被俘军人就多达65万余人


基辅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于1941年7月7日,终止于9月26日发生于乌克兰基辅的一场大型包围战,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

对阵双方是: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署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共计6个集团军,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旅,由西南方向总司令苏联元帅布琼尼指挥,对抗以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39个师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

自9月16日起,德军以第2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为主,对被围之苏军第5、第21、第38、第26等5个集团军发起围歼作战。至1941年9月26日,被包围苏军基本被歼,约65万人被俘,仅2万人成功突围,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

东线战局对苏德战争的决定性影响

——德国人的孤注一掷

1.希特勒要赶在美国人大力支援苏联前结束两线作战困局

按照战争狂魔希特勒的计划,对苏战争必须在1942年结束,当时处于战争狂胜狂热中的希特勒难得清醒地认为:这是东方战场“决定性的一年”。因为他认识到美国已经对德宣战成为“世界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如果德国不能迅速战胜苏联,那么美国潜在的军火生产能力同苏联潜在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对德国而言将是灾难性的后果。基于这一战略判断设计,希特勒决定集中所有力量在1942年打败苏联,随后集中精力全力对抗西方。

2.德国人的石油之战

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但德国贫油国的资源短板却决定性地制约了德国战争机器的狂飙突进。关于东线作战东线,希特勒这一次的最大目标是苏联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油田,顺便占领斯大林格勒。 在发动攻势之前,希特勒曾对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说:“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苏联人的必胜之局:斯大林格勒的精神支撑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一战后这里成为苏联南方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工业城市,共有一百多家企业,如“红十月”厂、拖拉机厂、“街垒”厂等,同时还是通向粮食、煤炭、石油主要产区顿河下游和库班流域的门户。假如德军占领它,将一举切断苏联中部同南方的联系,苏联的粮食产区和石油资源将为德国所用,后果不堪设想。

德国第六集团军对德军整体的不可或缺


德国第六集团军是二战德军一支极为精锐的集团军,最巅峰时期下辖有3个步兵军,1个装甲军,3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步兵师,14个步兵师,1个高炮师等。此外,还有集团军直属部队,包括4个工兵营、2个烟雾发射器团、2个迫击炮团、4个轻型榴弹炮团、4个重型榴弹炮营,3个重型炮兵营等。其人数规模总计超过三十万,拥有榴弹炮、迫击炮等各类火炮3500门,坦克、装甲车约1000辆。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总设计师正是后来的第六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苏德战争开始后,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的第六集团军每战必克,所向披靡。特别是1941年9月底的基辅会战中第六集团军合围苏军,战功卓著。在全面获得基辅会战胜利之后,第六集团军向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方向突进,分别在10月24日至11月2日夺取了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和库尔斯克等城市,推进速度之快,攻击力量之强,堪称德军翘楚。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夕,第六集团军以第24装甲师打头阵,1个摩托化师和2步兵师随后跟进。一举击溃了由12个师,5个装甲旅组成的五倍于己的苏军,突破了顿河防线,其实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然而,后期斯大林格勒的反转却让这支纳粹精锐“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将近30万人的部队向苏军投降。可以说斯大林格勒的每一名德国士兵都是有经验的老兵,设若这支精锐部队能顺利撤出来,那对德国人的士气支撑和本土防御力量将是巨大而耐久的。

东线作战苏德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


斯大林格勒战役历时199天,双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德国最大的一个集团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虽然苏军的损失要远远超过德军,合计伤亡高达1129619人。

然而,这对战争的发展却是有致命性的影响:一则苏联的人口基数大,可以有源源不断的补充。苏联在1939年统计人口约1.6亿,1939-1940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比萨拉比亚、卡累利阿、波兰东部以后,人口约有1.8亿。纵然历经二战伤亡战后人口仍有1.53亿。而德国人口最多时有七千多万,近乎苏联的一半。二则德国是两线作战,东线要战胜庞大的苏军,西线要面对美军率领的的盟国联军,这无疑中分散了德国的力量,造成了第六集团军的救援不及。三则德军是被整建制消灭,战斗力不复存在,新的部队征召老幼不均,虽然训练也形不成战斗力;而苏军残存的部队全民动员,甚至大量女兵都在一线战斗,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也就是说,苏军补充的速度和数量则远超德国。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主的东线作战,使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德国的战败不可避免,法西斯德国的丧钟即将敲响。

3

二战中,德国包括欧洲的德裔在内约8000万,苏联人口1.6亿,这就差了一半。

二战中,由于德国文化中对男女分工的界定,“我负责砍砍杀杀,你负责貌美如花”,德国一直没有召集女兵,女性也很少在工业部门从事重体力劳动。而苏联的男女平等思想对女性上前线都没有思想负担,更别说女性从事重体力劳动了。这样一比,就又差了一半。

德国一直到43年才开始总动员,之前还保留着一大部分工业实力用于民用品。比如42年统计,德国的粗钢产量仍有60%以上用于民用。德国也一直没有征收战争税和发行战争债券(部分税务和债券由占领区承担了)。这种措施使得纳粹党能够得到德国民众的支持,但是也实际拉低了德国的军工生产。

对外以半个地球为敌,对内又要讨好民众。第三帝国太难了。

与网上所谓的实战才能出精兵不同,兵再精,实战也会死的。开局的精锐部队在几个战场损失了,后面就是动员兵对动员兵。兵员素质低了,汉斯拿什么和伊万拼消耗,何况伊万后面还有只需要动员8%人口就打赢二战的山姆。

附图:德苏美的二战宣传画。山姆老大都动员女性加入军工生产了,伊万诺夫和伊万诺娃一起上阵,汉斯还腾出半个身子改善生活,也算是迷之自信吧。




4

在希特勒和斯大林签订互不侵略条约以后,共同瓜分波兰以后,德苏两国事实上已经是盟友关系,在德国忙于西线作战,在占领比利时,法国,荷兰,挪威,奥地利等的时候,斯大林也不甘寂寞,开始了入侵芬兰的行动,结果遇到了芬兰的顽强抵制,苏联是损兵折将,最后芬兰失去了作战能力,以割地作为代价谈判,但是却让希特勒看到苏联的指挥水平,作战能力差的弱点,而在占领芬兰一部分领土以后,苏军又制定了一个大雷雨计划,准备大举入侵罗马尼亚,而罗马尼亚是希特勒的盟友,而且罗马尼亚的油田是希特勒机械化部队的命脉,为了盟友,为了石油希特勒和斯大林进行了火拼,战争初期,德国部队是势如破竹,直捣莫斯科,这个时候,希特勒犯了战略性的失误,转攻基辅,虽然消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65万人,但是延误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由于寒冬提前,远东部队的支援,德国人折戟莫斯科城下,而德国由于国土面积小,人员少,运输线长,缺乏资源,两线作战,逐渐显示败象,而苏联地域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寒冬的适应能力,美国的援助(几千架飞机,几千辆坦克等),战争的天平向苏联倾斜,虽然德国有曼斯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等优秀将军,但是遇到苏军你消灭我一百万?我立即有二百万!你消失我五百万?我还有一千万!终于压垮了德国,你要知道当然入侵苏联一共是五百五十万人(包括罗马尼亚,匈牙利部队,作战能力不行),所以战争期间,德苏的伤亡比例是1:2左右,但是最后还是苏联赢得了战争!

5

在战争之初,苏军遭到大量失败,损失了大量领土,人员和装备,如基辅会战,一战被俘六十万,换个小国,一下就被打断了脊梁,但苏联则不同,领土纵深广阔,人口众多,同时当局组织得力,大量企业搬迁,工业力量得到保存。

造成前期的失败一大原因是苏军自身原因,希特勒说过:苏联是一个腐朽的木屋,只要在门上踹一脚,整个房屋就会倒下。这句话并不全是谎言。当时的苏军刚经过三十年代大清洗,一代军官被清洗,指挥力量严重缺失,侥幸生存下来者大多无能之辈。据说,当年为应付日军在东北的争端,斯大林召见朱可夫,朱可夫惶恐至极,甚至留下遗言。可见当时苏军的紧张状况。军官如此,基层官兵又会怎样呢,士兵操练全是过时的,一战时的操典。这样的军队状况又怎能抵挡当时的德军呢?但是苏军通过大纵深和顽强的战斗,撑过了最难的1941,1942年,为自己争取到了浴火重生的机会。一代的苏联军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以对手为师,以失败为母,以生命为代价,精通了战斗,学会了战争。一批将星璀璨升起。最终通过与对方硬对硬,强对强的一系列战役。最终取得无可争辩的胜利,将强大的敌人击倒,踩在脚下,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这是苏联军人用血赢得的。

6

苏联人在苏德战场上损失整个方面军的事情,不止出现了一次,其实每一次都给苏联当局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并不像题目中所说的那样云淡风轻。

在基辅城下拥有六个集团军,75万兵力的西南方面军,被德国两大集团军群痛揍,整整损失了70万人马。这个庞大的军事单位的几乎全军覆没,使得在松原的广袤土地上,出现了大片的真空地带,任由德军的坦克驰骋。

尤其是在基辅城下西南方面军的溃散,几乎使得苏联进入了见过以后最危险的时刻,德军的兵锋直指首都莫斯科。莫斯科一旦陷落,对于苏联军民士气的打击,将是灾难性的,此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苏联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面对这样的情况,斯大林不得不疯狂地到处抓差,加强首都莫斯科的防御。所以说一方面军的全军覆没,对于苏联这个国家来说绝对也是伤筋动骨的,毕竟那是70万兵力啊。

德军也不是仅仅损失了一个第六集团军,就被打断了进攻的脊梁。我们且不说德国在东线彻底陷入被动崩溃的是1944年夏天的巴格拉季昂战役。在市一中,中央集团军群被苏军彻底的安排的妥妥当当,全体排队进火葬场。我们单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鲍卢斯的第六集团军的覆灭真是最后宣告战役失败而已,并不是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

其实德军虽然进展神速,但是苏军的抵抗也是有一定成效的,德军在大踏步前进的同时,也遭到了苏联红军的顽强抗击,德军也付出了上百万人伤亡的代价,这让尚未进行总体战的德军兵员补充上陷入了困难。在多重困难因素的作用之下,才导致了鲍卢斯的第六集团军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整个东线战场,自始至终,德军的损失都比苏军小,可是最终的胜利却属于苏军,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苏军的补充能力远强于德军。

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可能是闪击战的战绩蒙蔽住了德国当局的双眼,德国人认为失败只是暂时,直到因为实力不济,在斯大林格勒被击溃,德军方才进行总体战,战争机器全面打开。

可是此时已为时太晚,作为他的主要对手苏联比他早一步进行总体战,采取措施,国家的一切生产行为为战争服务。源源不断的飞机大炮,坦克战舰被生产出来,苏联人用数量上的优势弥补和德国人在技术上的差距,T34坦克一对一打不过虎式,那么我就来个一对n,爆坦克海,用高牺牲来换取战场主动权。

更何况苏联还得到了美国援助的大量物资,在这些物资的支撑下,在总体战的支援下,靠着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冒着敌人的炮火,直接将生产线上的坦克开出来,和敌人玩命的精神,苏联人撑过了最危险的时刻,开始组织起了对德军的反击。而德国人由于比苏联人慢了一步,所以处处受限。

还有一点,千万别忘了,苏联是个超级大国,苏联的人口超过一亿,比当时8000万人左右的法西斯德国多出了2000多万人口,兵役的潜力比德国大得多。

而且苏联主张男女平等,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许多妇女甚至直接走上前线,和德国鬼子交战。而德国人直到1944年,希特勒还要求妇女在家相夫教子,毫无疑问,拉大了德国和苏联可用兵员之间的差距。

还有就是苏联的资源丰富,到现在为止,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的主要资源出口国,而德国则不同,他们缺少关键的战争资源,这使得他们在物质的补充上捉襟见肘。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虽然在战争中,德军的损失比苏军小,但是苏军却能够很快的回血,很快满血复活,最终损失大的多的苏军笑到了最后。

7

自古以来,战争是双方综合实力的较量,不是单挑捉对厮杀,所以战争的胜负不能一场战役、一场战役看,要看双方全面较量的结果。

在苏德战争中,苏联军队伤亡509万,德军伤亡395万。

如果只看苏德战争的双方战损,怎么也不能说德国是那场战争是失败者,似乎苏联应该是战败国才对。

但是战争结果却是苏军一路高歌打到了德国,攻占其首都柏林,直接导致希特勒自杀,德军宣布投降。

所以有人说,苏德战争德国是赢了战役、输了战争;这种说法虽不全对,但也不无道理。

比如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伤亡150万苏军伤亡200万。(这是苏联方面给出的数字,德国方面的数字是德军损失了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表面上看似乎德国胜利,苏联惨败。

但是对这场战争的定性却没有任何争议,苏联说德国人失败了,德国人也承认自己失败了。

苏联对战争结果非常满意,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德国方面也承认自己战败,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德国当时在东线战场一共有300多万兵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一下子损失了四分之一,德国第六兵团全军覆没,26万人只有5000人幸存。

二战时期德国只有6000万人口,加上苏台德和其它地区的德国人,也不超过8000万人;而同时期苏联有多少人呢?1.8亿人口。

在苏德战场,德国投入了900万兵力,苏联投入兵力1700万,几乎是德军的两倍。

苏联1.8亿人,投入1700万,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而德国方面,8000万人投入900万,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1%,比例超过苏联,数量却远远不如。

要知道,当时德国并非只有苏联一个敌人,它还向多国宣战,占领了波兰、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法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十多个国家,在北非战场也投入有不少兵力。

据有关资料,德国在二战中一共武装1200万军队,占到总人口的15%。苏联如果征兵到这个比例,就可以组建2700万军队。

而当时苏联军队有1700万,如果按照德国的征兵比例,苏军可以轻松再征兵1000万。

而且德军是客场作战,战略物资都要从德国本土或者其占领国运来,后勤补给线冗长。这意味着,德军要投入很多兵力担任后勤保障工作,而且还要投入更多兵力来保卫补给线。因为补给线就是生命线,也是对方打击的重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德国在苏德战场,有350万左右兵力。按照军事专家的说法,战时后勤保障的兵力投入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计算,苏联战场德军能投入战斗的军队只有240万。

可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100万左右,可作战兵力少了几乎一半。这样一来,德军只能叫苦不迭了。

反观苏联是主场作战,苏联儿童、妇女都可以在前线大显身手,他们不但可以帮助修筑战壕、还可以送粮、送饭、送弹药。

苏联的后勤补给线也不用占用那么多兵力,苏军就可以投入更多的军队用于前方作战。

由于苏军投入部队多,斯大林格勒战役被重创的苏联部队,架子还在,能够在一夜之间进行补充,让他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回复战斗力。而德军却是成建制被消灭,等于架子被打塌了,根本没有办法补充兵员。

拼士气和军队战斗力,以及指挥官的军事素养和决策能力,德国不输苏联;但是拼战略资源、后勤保障,尤其是兵源,德国却处于完全劣势。

如果说苏联损失一个方面军,是少了一根指头的话;德国方面损失一个集团军,则是短了一条臂膀。

毫不夸张地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在东线战场败局已定,无力回天。

8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损失的不止一个第六集团军,而是差不多半个南方集团军群(相当于方面军)。这场大会战中,苏军伤亡达110万,德军(包括罗马尼亚、意大利、匈牙利等仆从军)则大约有85万人,其中第六集团军的伤亡只占20多万人。

德军在此战中的遭到歼灭打击的,除了第六集团军外,还有第四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意大利第八集团军,匈牙利第二集团军等。德军上千公里的战线几乎被一扫而空。

从绝对损失数字来看,德军自己的伤亡好像并不高于苏联在基辅会战、维亚济马-布良斯科会战的损失,但是德军的补充速度却远远没能填上这个窟窿。打了比方,同一时期苏军损失三万人能补充两万八千人,德军损失一万人却只能补充五千人。

事实上,德国人力资源其实并不弱于苏联,尤其是苏联丢掉西部领土后,能控制的人口已不足一亿。德国则有差不多八千万人口,再加上仆从国和占领国的上亿人口,其实德国的人力优势很大。

然而在1943年初以前,德国其实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全民规模动员,大量中老年男性和女性还在后方享福,甚至没被安排到军工生产领域。这与苏联和英国的全国动员程度相差巨大。所以,德军在一线能够投入的兵力和可补充的人力,实际上却大大不如苏联。

不仅是兵力补充速度,德军的武器装备补充也是一个悲剧。尽管德国军工生产潜力很强,但动员程度也是不足的。1942年,德国坦克和自行火炮产量不过区区5000辆,远不如苏联的2万多辆,和英国基本处于一个水平。因此,1942年的失败导致德军大量坦克和飞机的损失,德国军工却不能及时进行补充。相比之下,苏军尽管损失更大,但武器的补充却比德国好得多。

所以说到底,德国不是没有人力,也不是没有军工生产能力,而是总动员的时间太晚,导致最关键的1942-1943年没能及时补上巨大损失,导致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尽管1943年以后,德国真正开始总动员,人力和军工生产都挖掘了最大潜力,但是直到1944年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这时候,德军已经在东线节节败退,战略主动权早已经易手。而苏军的战略战术水平也提高了,伤亡比也更有利于苏联了。(陶慕剑)

9

苏联军队和德国军队走的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德国军队走的是精锐模式,无论是德国的士兵,还是德国的武器装备,都十分的精锐。精锐的士兵和武器装备,让德国的单兵作战能力远超苏联,但是也导致了德国人经受不起大的损失。苏联军队走的是性价比模式,苏联军队的很多士兵都缺乏训练,武器装备也比较的廉价。这种性价比模式让苏联人能够招募更多的士兵,制造更多的武器装备,在实战中反而能够击败德国。


德国为什么走精锐模式

德国之所以走精锐模式,主要是因为德国的人口和资源都不如苏联,只能通过质量来弥补数量的不足。苏联的人口接近德国的三倍,资源数量更是德国的十倍以上,再加上英美等国的援助,苏联的战争潜力至少是德国的五倍以上。(不包括德国新占领地区)

在苏德战争前期,德国凭借着战斗力更强的军队,将苏联军队打的节节败退,几乎要攻下苏联的首都莫斯科。然而随着苏德战争进入持久阶段,德国军队补充能力差的缺点很快开始暴露出来,精锐模式最终还是败给了性价比模式。


苏联的补充能力惊人

苏联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能够源源不断的制造武器。苏式武器讲究简单实用,制造过程相对简单,可以在各种条件下进行生产。凭借着这几点优势,苏联军队在二战时期几乎从来不需要为武器装备发愁,不管苏联军队消耗损失了多少武器,后方都能够快速补充上来。

苏联军队的成员,大多都是一些缺乏战斗经验的新兵,这些新兵经过战火的磨练,战斗力只会越来越强。当一个集团军的苏联士兵打光后,苏联就会从后方再招募一个新的集团军顶上去,而德国军队都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军人,根本不可能像苏联军队这样进行快速补充兵源。


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全歼带来的影响

第六集团军是德国军队的精锐,也是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主力部队。德国第六集团军被苏联军队全歼,直接导致了德国输掉斯大林格勒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德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苏联开始逐渐掌握战争主动权。

实际上德国的失败也不能完全归罪到第六集团军被全歼的问题上。在第六集团军被全歼之前,苏联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已经被激发出来,德国的失败仅仅是时间问题。只是第六集团军被全歼,加快了德国失败的过程罢了。


总结

德国的综合国力不如苏联,是德国输掉战争的根本原因。苏联在苏德战争前期损失了一个方面军,却仍然没有被德国击败,而德国仅仅损失了一个集团军,就开始被苏联穷追猛打。这充分说明了苏德之间的综合国力差距巨大,苏联的战争潜力远胜于德国。

10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6集团军被合围,让时任陆军总参谋长的蔡茨勒说了句“第6集团军的覆灭打断了东线德军的脊梁。”这句话的本意是他指责希特勒不撤退、不突围的命令断送了整个第6集团军,让德军失去了进攻的一个锐利矛头,并不指东线德军就此衰败,必将无所作为,许多人对此话的理解错误。

到1942年11月初,北高加索地区A集团军群第17集团军在图阿普谢方向、第1装甲集团军在格罗兹尼方向、B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依然保持攻势。即使攻势受阻,德军的防御也让苏军苦不堪言,损失惨重。第6集团军的被围、被歼,让从沃罗涅日延伸至北高加索山脉的南线德军战场态势极度恶化。整个东线到43年3月底德军呈战略收缩态势,北方集团军群放弃杰米扬斯克突出部,中央集团军群放弃勒热夫突出部,南方集团军群放弃东顿涅茨地区。但即使这样,苏军42-43年的冬季大反攻并没全面重创德军,战场形势最终因泥泞与德军的反击稳定下来。

正是基于对德军尚存实力的忌惮,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等诸多苏军将领劝说斯大林放弃43年夏季首先进攻的念头,先行实施战略防御消耗德军装甲实力再行大反攻。而希特勒、蔡茨勒到屈希勒尔、克卢格、甩锅帝曼施坦因无不在43年3月就谋划着相应的进攻计划,意图重夺战场主动权。7-8月的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军在整个卫国战争伤亡最为严重阶段,超过了41、42年的大溃败时期。库尔斯克战役也是德军战力衰弱的开始,让战后德军将领们耿耿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