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

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

2020-11-13 02:31阅读(60)

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曹丕娶庶母,昭君嫁儿子,不论怎么说都不符合当今世界的价值观,在现在看来这绝对是有悖论理。但是在古

1

曹丕娶庶母,昭君嫁儿子,不论怎么说都不符合当今世界的价值观,在现在看来这绝对是有悖论理。但是在古代,或者说更远一些,近现代的人都觉得这两个人所做的事情,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不能让道德绑架了我们的认知。

那其实我们要说说两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

大家都知道昭君出塞,那是汉朝时期,耳熟能详的版本就是汉元帝后宫众多,很多妃子都见不到他,汉元帝就让画师毛延寿把后宫美女都画在布帛上,根据画像召幸女子侍寝。王昭君没有贿赂画师,结果画师心存怨恨,故意给王昭君在额头上多画了一个痣,结果汉元帝就没看上王昭君。王昭君就成为了一个待召女,后来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要求成为汉朝的女婿,汉元帝就将王昭君赐给了单于。

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单于,王昭君前往匈奴去和亲了。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去和亲的真实容貌,就想要王昭君留下,但是已经为时已晚了。后来汉元帝杀了毛延寿,以此来泄愤。

但是这不过是小说里的说法,其实真实的历史是王昭君以民间女子的身份入宫,成为了一个宫女,后来呼韩邪拜见汉元帝,自请为婿,但是汉朝宫女虽然想要出嫁,但是却不想要去遥远的匈奴,昭君却并不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王昭君自告奋勇要去和亲,依据《后汉书》记载“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意思是王昭君因为入宫多年未得皇帝恩幸,心中积满悲怨,于是在呼韩邪来朝时,主动地请求去匈奴和亲,由此可见,王昭君出塞当时可能是出于自身原因,后来汉元帝还是允许了。

而王昭君可以青史留名,主要是因为她为了汉朝和匈奴的和平,牺牲了自己,换来了边塞的祥和。单于死后,昭君又嫁给了新单于,就是王昭君自己的儿子(当然不是亲生的),为了汉朝和匈奴的民族利益,这个女人不得不这样做,这可能就是后世能够铭记的原因。

而且,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传统就是“父死子继”,王昭君嫁给了单于,单于死后,新的单于可以继承所有的一切,其实从名义上说,他后来嫁给了新单于也是名正言顺的。

同时,王昭君不仅给匈奴和汉朝带去了和平,还促进了匈奴和汉朝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促进了两个民族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说起曹丕,那就不得不说曹操,这位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也是三国鼎立的奠基人。

曹丕是曹操的儿子,但是曹丕的上位之路也是艰难的。因为曹操其实最不喜欢这个很会“察言观色”的孩子,他很中意自己的长子曹昂,不管是性格还是能力上,曹昂都是最佳人选,但是曹昂却在战争中去世。之后曹操将目光放在最小的儿子曹冲上,因为曹冲天赋异禀,从小就深得曹操的疼爱,但是曹冲13岁竟意外去世。

曹操只能从曹植和曹丕两人中选择一个,虽然曹植很有才情,但是曹植却一直放荡不羁,这绝对不是一个君主该有的性格,可能正是因为曹丕稳重冷静,所以曹操最后才会把皇位给曹丕吧。

曹丕自然知道曹操的想法,所以曹丕也会心寒,登位后也做了很多报复曹操的事,其中之一就是曹丕把他的庶母全部收入麾下,成为自己的女人。

曹操在位的时候,曾经对曹丕说:“如果他的庶母想要改嫁,就随他们去吧,不要横加阻拦,如果不想,就好好对待她们,给她们一条活路”。

等待曹丕即位后,他也算是听父亲的话,好好对待了自己的庶母,只是把她们都收入囊中了,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曹丕还真是节省。

其实这不是曹丕第一次抢曹操的女人了。早在曹丕还没有上位的时候,曹丕就抢了曹操心仪的女人,那就是甄宓。甄宓一开始是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无奈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袁绍战败,曹操占领邺城。

这时听闻袁绍的儿媳妇甄宓是个美人,曹操早就想把甄宓据为己有,于是进入邺城后,曹操并不是关心粮食、财富、土地这些东西,而是先去寻找甄宓。奈何曹操的儿子曹丕先曹操一步进城,见到了甄宓便被深深吸引了,曹丕对曹操说想把甄宓纳为自己的妃子,曹操见势,恐怕不能夺了儿子的爱,只能作罢。

由此可见,曹丕可能是习惯性的看上了父亲的女人,可能因为是父子俩,所以口味相同。

至于为什么曹丕为后世所诟病,有一下几点原因。

其一,究其根本,曹丕注重美色,而且曹操的后宫质量还是不错的,男人都是视觉动物,曹丕也是不得不动心,于是曹丕索性都收下了这些庶母。当时曹丕的母亲卞太后撞见了曹丕宠幸他的庶母,对曹丕说:“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意思就是说,老鼠和狗都不吃的东西,你却吃不够,看来亲生母亲都看不起曹丕的所作所为。

其二,曹丕不是曹操候选人的第一顺位,曹丕内心还是会有一些失意和失望,于是曹丕上位后,将自己的庶母收入囊中,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和曹操怄气的原因。

其三,曹丕的做法不符合时代的主流思想。曹丕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汉朝自董仲舒开创的新儒家,三纲五常的思想被世人普遍认同,由此可见,曹丕的做法明显不符合普世的价值观,因此才会被人诟病。

所以说曹丕和昭君几乎做了相同的事,但是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目的不同,世人对其评价也是不尽相同。

2

魏文帝曹丕,是曹操的次子。相传,曹丕当上皇帝以后,把他父亲曹操的妃子们都悉数偷偷收入自己的后宫。这件事成了曹丕人生最大的短板,也让后人唾弃千年。

而西汉时期的王昭君后来嫁给庶子,却名垂青史。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有书君就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两个历史事件。

我们先来看一看曹丕是如何偷取庶母的。

曹操在晚年的时候,做了一篇有名的《述志令》,文中生动详尽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远大志向。

他还说,等到他死之后,这些妻妾可以改嫁,也要宣扬自己的人生主张。这样自己就可以瞑目了。

到了曹操临死的时候,也还惦记着这件事,他把继承人曹丕叫到跟前说:“你的庶母们要是改嫁,你不要拦着。如果她们不想改嫁的话,让她们居住在铜雀台,你不要为难她们”。

没想到,曹操死后,曹丕就把这些庶母们悉数“笑纳”了。

他偷偷把父亲的这些庶妃们接到自己的宫中,并不敢对外声张。

在当时来说,虽然民风方面,对待寡妇再嫁这种事比较宽松。但毕竟这件事非同小可,与普通平民百姓妇女丧夫再嫁,有着本质的不同。

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曹丕偷娶庶母这件事,还是让他的母后卞太后知道了。

卞太后因为来看患病的曹丕,竟然在他的宫中看到了几位自己昔日的“姐妹”,这些女子,都是之前曹操的妾室。

于是她骂曹丕有悖常伦,“猪狗不如”。曹丕却说母亲大惊小怪。

其实当时曹丕作为一国之君,什么样的美女娶不到?却偏偏冒天下之大不韪,偷娶了老爹的后宫佳丽。

连他的老妈也骂他,可见这件事在当时来说是很受道德谴责的。

有人说,曹丕这样做,一是有些变态地满足自己的好色之心与征服欲;二是为了报复当初曹操对自己的态度。

因为当初曹操看到曹丕对待父母及妻儿兄弟都冷酷无情,并不是很情愿让他当接班人。

而是在连失两个儿子之后,曹丕又是嫡长子,迫于压力才不得不传位给他。

对于这件事,曹丕应该是怀恨在心的。他或许想用这种有悖常伦的方式,让九泉之下的曹操蒙羞,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们再来看一看那位嫁给庶子的女人——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生于西汉时期。她与貂婵、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生于平民之家,在当时通过选秀,成了一名宫女。

当时皇上选妃子,首先由朝廷中的画师给各备选宫女画一张画像,由皇上亲自过目,该宫女才有资格纳入后宫。

可是王昭君并不想贿赂画师,画师毛延寿就把她画得并不是十分美丽。因此,王昭君也没能进入汉元帝的后宫。

五年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到西汉,要求娶一名西汉的妻子。

当然呼韩邪也是想用联姻的方式,来表达与西汉和平共处的愿望。汉元帝当然不肯把自己的女眷嫁到千里之外。于是有人推荐了王昭君。

单于看到倾国倾城的王昭君,自然像是捡了一个宝。当即表示一定要永远与西汉友好共处,绝不再冒犯边境地区。

王昭君作为一个弱女子,只好服从皇上的安排,跟单于呼韩邪远走他乡。

王昭君和呼韩邪共同生活了3年,生下一个儿子。不幸的是,不久单于呼韩邪就去世了。

王昭君向西汉朝廷上书,要求回归故里。当时的汉成帝回复说“从胡令”,也就是说让王昭君按照匈奴的婚姻制度来。

因为依照当时匈奴的“收继婚制”,老单于死后,除了生母之外,由年轻一代的单于继承所有的庶母。当然,这种婚姻制度是不受道德谴责的。

王昭君只好又嫁给了年轻的单于,也就是她的庶子复株累,两人一共生活了11年。

婚后二人生下了两个女儿。复株累去世2年后,王昭君也去世了。后王昭君的长女还曾返回中原生活数年。

可见,曹丕偷取庶母的行为,与王昭君嫁给庶子的做法,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也不同。

曹丕偷取庶母,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说明他色令智昏。

曹操后宫佳丽,肯定个顶个漂亮。可是曹丕只顾醉卧花丛,却不想想这些妃子好多都被他的老爹宠幸过。

但凡有一点人伦观念,是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来的。

再者,曹丕这样做,也是出于对父亲曹操的报复。

不管怎样,曹操最后还是把江山给了他,他就应该心怀感恩之心。他不但对父亲当初的做法耿耿于怀,甚至在父亲死后,他还用这种方式对父亲进行羞辱。

这更说明了曹丕这个人没有格局、心胸狭隘。作为帝王,这种胸襟是成不了大事的。因此,他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鄙视。

王昭君嫁给庶子,一是因为听从了西汉皇帝的安排。

丈夫死后,她曾上书给西汉皇帝,要求回到故里。但是皇帝要求她按照匈奴的规矩去做,她毫无怨言地去照办了。她的行为,是得到了当时朝廷认可的。

自然,她不会受到人们的非议。

再者,她是“入乡随俗”,按当时匈奴的婚姻风俗行事。在与两代单于生活期间,她安分守己,尽了一个女人应该尽的职责。

最主要的是,王昭君一个弱女子,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以及亲人,远嫁匈奴。

她克服了语言、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等的障碍,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地方生活多年。

她牺牲了个人,却为稳定西汉的边疆与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因此,她嫁给庶子,不但没有受到谴责,还受到后人的怀念,名垂千古。

同样的行为,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人们对曹丕偷娶庶母,与王昭君嫁庶子的评价当然也相去甚远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3




(曹丕)

曹丕是三国魏国的建立者,就是那个魏文帝。曹丕是个有才华的人,论诗文,和曹操、曹植并称“三曹”,作品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治国,曹丕也有一套,这算是个人杰。

曹丕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娶了一众小妈,受尽后人万千唾骂。但,有意思的是,曹丕之前的王昭君,嫁给了自己的后儿子,却没人骂王昭君,也没人骂她后儿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曹丕挨骂,王昭君名垂青史,和民族风俗习惯有关



古代的汉人王朝颇为讲究礼仪,汉朝在汉武大帝大力推行儒学后,全国对于三纲五常,各种礼仪非常注重。三国时,社会礼仪继承了汉朝,因此对于儿子娶后妈是严重鄙视的,而曹丕却恰恰干了这事,这能不招人骂吗?

就连曹丕生母卞太后,发现曹丕将自己一众小姐妹纳入了后宫后,大发雷霆,大骂道:“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

什么意思呢?说你这个禽兽不如的东西,你死了,连狗和老鼠都不吃你的肉,嫌你臭!

这话够毒的,但曹丕愣是没退步,该占便宜就占便宜,对于这些小妈完全不含糊。于是,在后来,曹丕受尽万千指责,被骂得和孙子一样一样的。



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这单于对王昭君不错,只是好日子总是短暂,王昭君生了一个儿子后不久,单于就病逝了,满打满算,两人才过了两年多甜蜜的日子。

王昭君死了老公,因此向汉朝皇帝申请回国,而汉朝的答复很干脆:拒绝,理由是尊重当地风俗,于是王昭君回不去了,更关键的是,根据草原上的习惯,王昭君必须嫁给新的单于,于是,王昭君成为了后儿子的老婆。

王昭君在担任两任单于老婆的时间内,给了匈奴和单于们很大的帮助,这促进了草原文化的发展,同时很好地调节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于是王昭君广受两国民众的喜欢。

所以说,是风俗习惯决定了曹丕挨骂,而王昭君得享后人无数的赞扬

曹丕挨骂是贪得无厌,而王昭君嫁过去有助于政权延续



曹丕贵为皇帝,妻妾无数,如此情况,竟然还不放过自己的小妈们,这纯粹就是贪欲的力量,也真有点“畜牲不如”。也许曹丕曾经惦记小妈们很久了,等老爹一病逝,马上迫不及待地把老爹的女人们据为了己有。

曹丕的小妈们成了曹丕的女人后,也没什么实际“功能”,除了满足曹丕的欲望,再无其它。

而王昭君不一样,她是老单于的贤内助,当老单于死后,王昭君根据风俗嫁给新单于,继续当贤内助,有时候在重大决策上还享有重要的辅助决定权,王昭君就像一笔重要的政治遗产,被新单于完全继承。



王昭君的存在,可以让政权交接更为顺利,对于年轻的单于可以大力辅助,这哪里是娶了一个后妈,好像就是娶了一个“安国定邦”的人才。

所以说,曹丕娶小妈,是贪得无厌的表现,王昭君嫁小单于有助于国家政权的延续。



综合来说,曹丕娶小妈挨骂,而王昭君嫁继子却名留青史,原因是:两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决定了曹丕挨骂,王昭君不挨骂;曹丕娶后妈是贪得无厌的表现,而王昭君嫁继子有助于政权的延续。

4

想知道为什么王昭君会嫁给儿子,最后又嫁给孙子,你就要了解匈奴的婚姻制度,就是“子继父妻,王昭君被迫要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王昭君当然不干了,在中原这么做的话可乱伦,母亲怎么可以嫁给儿子呢,(名义的儿子没有血缘关系)王昭君和第二任丈夫一起生活了十一年,生下了两个女儿,十一年的岁月,自然而然也就习惯了,又过了十几年复株累单于也死,王昭君的命也口苦的,两任丈夫先她而去,后面的事你们也应该猜到了,又嫁给复株累的儿子,也就是王昭君的孙子,人的忍耐和压力是有度的,王昭君最后还是绷不住,选择服毒自尽了

5


有许多网友认为曹丕娶庶母与王昭君嫁庶子,一个是为了报复老子,一个是为了和平,奉献了自己。一个行为卑鄙,被人不齿,一个光大无私,为世代颂扬。其实,本人并不认可这个观点。本人认为,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因素和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

众所周知,曹操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打下一地个,霸占人家妻室,无论是母女婆媳统一变成他床上用品。铜雀台虽沒有锁了二乔,但也锁了大量美女,哪来的?战利品呗。曹操死后,这些女子年纪尚轻,姿色犹存,曹丕当然不会浪费,占为己有。这大概也是他成为短命鬼重要原因,天天面对一群饥妇,掏出的可是实货,力气活,搁谁也受不了。

曹丕虽然夺了汉室,坐上帝位,建了魏国,但文化上却传承于汉朝,而汉文化一直推崇儒学,儒学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孝道、伦礼、纲常。好家伙,曹丕一上台几乎一拳砸个稀巴烂。篡位、杀弟,占庶母,要仁不仁,要孝不孝,要义不义,要忠不忠,不仁不义不忠不孝全被他占了。再加上汉室遗留下来儒学家旳不满,添油加醋的宣传,不臭才怪。连他嫡母都骂他猪狗不如。

我们再看看王昭君。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汉匈和亲时自荐充当汉室公主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又称\"明妃,明君\"。王昭君长得貌美如花,因沒钱贿赂画师被故意的画丑,故一直没得汉元帝宠幸。后汉匃和亲,自荐远嫁,出嫁时汉元帝才看到真面目,悔之晚矣,只好拿画师出气,杀了画师。王昭君嫁匈奴后,深得单于宠爱,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匈奴习俗又嫁了庶子。

如从中原伦理来看,娶庶母还能睁只眼闭只眼,但嫁庶子是万万不可接受的。但在匃奴人看这就是习惯和规矩,很正常,所以说,有的事习惯就好。有人说王昭君自愿嫁匈奴是为了和平,是伟大的壮举,本人认为“胡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王昭君得不到汉元帝宠幸,与其老死宫中,不如换种活法。机会是给有心人和勇敢的人的,王昭君抓住机会了,后来过得可比汉宫中妃嫔强百倍。既然嫁了,顺便尽自己所能,为汉匈和平做点事,可谓名利双收,因为人们对王昭君做的事怀感激之情,所以对她更加颂扬也属常理。英雄往往是被逼出来的,假如王昭君开始就受汉元帝待见,岂能有后来的和亲这回事,历史上也少了一段千古绝唱。

本文观点纯属本人个人看法,也许不入主流,欢迎大家讨论,但请口下留情,谢谢!

6

曹丕娶了自己的庶母,王昭君嫁给自己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娶了父亲的女人武则天。看起来真的好乱!

曹操和曹丕父子二人,都比较好色。曹操经常夺人妻,或者侍寝,或者纳为侧室。曹丕更是“子承父业”,在曹操死后,不仅继承了他的江山,还替他父亲“照看”他的众多妻妾,将他爹的妻妾全部收入自己后宫。反正好色之人,美女多多益善。

王昭君命运悲惨,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呼韩邪单于死后,又嫁给他的儿子(名字记不清了)。

武则天原是李世民的女人,后来被李治看上,也可能是武则天并不受李世民宠幸,她自己故意另寻出路,找机会吸引李治。

同样是母子变夫妻,为什么曹丕被骂,王昭君被赞扬,武则天并没遭到多少诟病?

一·曹丕娶其庶母属于乱伦,王昭君嫁给儿子(非亲生)属于习俗,性质不同。

西汉自董仲舒确立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思想后,君臣、夫妻、父子母子等关系就打上了深深的伦理烙印,界限分明,尊卑有序,历朝帝王以此要求臣民,恪守伦理之道,忠孝之义。因此,曹丕庶母名份上仍然是曹丕之母,二者是母子关系,曹丕娶庶母,则为乱伦,为后世所不齿。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则不同,因为匈奴的习俗如此,一个民族的习俗是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能够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和理解。

王昭君嫁父子三人,命运引人同情,贡献被后世敬重

传说中的王昭君是因为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致被远嫁匈奴,王昭君的气节得到后人的敬重。其作为汉朝一弱女子,孤苦伶仃远嫁匈奴以后命运凄惨,两任丈夫先后死去,又嫁第三任。自己虽思念家乡却最终没能如愿返回汉室,终老异域,其悲惨的命运引发后人无限的同情。

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对于维护汉朝和匈奴的短期稳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向匈奴传播了汉民族的文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这些,一个平凡女子做出如此贡献,得到后人的高度认可。

曹丕留给后人的整体印象一般

曹丕毕竟属于篡汉,而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骨子里还是对刘备为代表的汉室正统更有好感;此外,曹氏父子中,后人对曹植有诸多好感,而曹丕加害兄弟曹植等行为也恶化了人们对曹丕的印象。

  • 再顺便对比曹丕和唐高宗李治,又有不同。曹丕完全出于淫乐需要,李治则出于真心喜欢;大唐民风豪放,皇室贵族和宫廷内部都极为开放,高官文人也多以狎妓为乐,李治娶武则天当朝非议不多!且后人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武则天登基称帝、成为一代女皇身上。

综合以上因素,曹丕作为一代帝王,其口碑远不如“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也就不足为怪了。

欢迎关注评论,感谢阅读!

7

曹丕娶庶母,王昭君嫁给庶子,表面看似相同,实则不然,因为后人在评价两者行为时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套准则,而且两者位置不同,评价当然完全不同。

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

曹丕是曹操的长子,各方面与曹操最接近,但曹操生前最喜欢的不是曹丕,反而是才高八斗的曹植,甚至有过传位给曹植的想法。不过,曹操毕竟是成熟的政治家,曹植一些不成熟的表现让他放弃了传位给曹植的想法,最终传位给曹丕。

曹丕继位后,对曹操当初的想法还是有所怨恨的,但他不能公开宣泄这种怨恨,只好转移视线,把曹操留下的后宫全部据为己有。曹操的女人虽不是曹丕的生母(嫡母),但从辈分而言都是曹丕的庶母,公开娶了自己的庶母,而且不止一个,在历史上绝无仅有,跟儒家传统价值观,以及后来三纲五常的道德观格格不入,自然恶评如潮。

另外,曹丕亲自篡汉称帝,这在强调正统的儒家看来更是不可原谅的,而曹丕一生最大的黑点就是篡汉称帝,娶庶母这件事不过是后世道学家在曹丕最大黑点上又叠加的小黑点。

王昭君嫁给庶子,名垂青史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天生丽质,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她本是汉元帝的宫女,因为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毛延寿故意把她画的很丑,因此得不到皇帝宠幸。当匈奴向汉朝求亲时,汉元帝就把后宫“最丑的”王昭君当公主嫁了过去。

王昭君嫁的人是呼韩邪单于,两人婚后一起生活了三年,王昭君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伊屠智伢师,被封为右日逐王。

三年之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可怜的王昭君成了寡妇,她觉得丈夫死了,正是自己返回汉朝的最佳时机,便向朝廷上书求归,但汉成帝却不同意,还专门敕令“从胡俗”。

匈奴人实行收继婚制,一个男人死了,他的女人就要嫁给这个男人的儿子或弟弟——当然不是亲生儿子,而是庶子——这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常见的婚姻传统。直至如今,在一些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仍实行收继婚制。

无奈之下,王昭君只得“从胡俗”,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王昭君的庶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共育有两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曹丕和王昭君的不同

曹丕生活在汉代,理应遵从汉制,不应娶庶母;王昭君生活在匈奴,理应遵从胡制,丈夫死后嫁给庶子,所以曹丕是违背了礼制,而王昭君是顺应了礼制,二者有根本区别。

再者,曹丕是强者,是否娶庶母,可以自行选择,主动权在自己手中;王昭君是弱者,是否嫁给庶子,她没有选择权,二者也有根本区别。

另外,曹丕被后世史学家定位为“篡汉贼子”,王昭君则被后世评价为“和平使者”,受这一评价的影响,两者类似的婚姻行为也会被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

所以从根本而言,让曹丕遗臭万年的不是娶庶母,而是篡汉称帝;让王昭君名垂青史的不是嫁庶子,而是促进和平,政治正确才是决定性因素。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8

曹丕王娶庶母遣臭万年是沾辱中华文明,道德伦理不顾,贵为人上,品贱下耻。

王昭君则不同,王照君下嫁儿子是为了匈奴中原两邦国泰民安所做出的牺牲精神。

曹丕王与王昭君的婚姻两者之间有高贵鄙夷。

9

曹丕娶庶母和王昭君嫁儿子并不能混为一谈,或者说不能相提并论。曹丕娶庶母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是为了大义,至少并非她自己所愿。

曹丕老爹曹操好人妻的故事我们听的多了,因为好人妻还惹出了不少祸端。曹丕是曹操的优良继承人,不仅在政治上,也在女色上。

曹操死时曾经让他那些宠姬,如果愿意改嫁就嫁了,不愿意的话就在铜雀楼住着,颐养天年即可。可是曹操的宠姬一般人不敢收,还得他儿子曹丕来。曹丕在曹操死后没多久就频繁出入铜雀楼,反正他爹说过这些宠姬可以改嫁,那嫁谁不是嫁?

曹丕的老娘卞夫人被气的不行,痛骂曹丕禽兽不如,但是曹丕根本不在乎,美人该收还是要收的。

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教科书上也有,她十六岁入宫,纵有绝美容颜也难在有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被皇帝发现。就这样过去了四年,王昭君也独守了四年的孤独。

在公元前33年时,由于汉朝国力较强,汉朝和匈奴的关系还算融洽,匈奴呼韩邪单于提出和亲。刘邦当年北攻匈奴的时候差点被困死,他回来后就开始和匈奴和亲,也就是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来换取和平。

现在匈奴单于主动要求和亲,汉朝又不能不答应,可是当时吕后只有一个女儿,她不舍得将女儿嫁到那么远的草原,所以王昭君自愿出塞,与单于和亲。

不幸的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50多岁的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王昭君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后汉书》记载:汉成帝敕令:“从胡俗”。让王昭君按照匈奴的习俗,不再回到汉朝。


按照匈奴的习俗,单于的阏氏会嫁给下一任单于,王昭君只好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昭君先后为他生了两个女儿。

至于说复株累单于死后,王昭君又嫁给孙子就是无稽之谈了。总之王昭君嫁给复株累单于本来就是按照匈奴的习俗来的,而曹丕娶庶母可没有这样的习俗。

10

很多人都觉得历史名人干同一件事,有人被骂,有人被赞很奇怪,就比如同样是违背传统伦理观的行为——曹丕这么干就是禽兽、该遗臭万年,而王昭君这么干就是了不起、该名垂青史。在很多人眼里这很不能理解,其实我们不能单一的看待某些历史人物的特定做法,必须要结合该历史人物做事情的时代背景和事件背景。

先说曹丕纳了父亲的妾侍,也就是自己的庶母为妃,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毫无疑问会让人第一时间就大吃一惊,我们再结合当时他这么干的时间背景和事件背景,我们会发现,当时的曹操已经死了,但是并没有死亡多久,可以说得上是尸骨未寒,而曹丕似乎继承了父亲曹操的好色传统,对待父亲生前的妾侍,可以说是来者不拒,统统推倒。

这可能与之前曹操过于压制曹丕有关,但毕竟当时自汉代以来就已经形成了主流的文化传统伦理观,这个违背伦理的行为无疑是不符合主流的。当时明明流行的是父慈子孝的孝道文化,按照常态,名士们在父亲死后甚至都是要服丧三年的,别说推倒庶母这种大不敬的行为,就连热孝在身之时和自己的妻子亲热都是大逆不道的忤逆行为,于情于理曹丕的做法都是不对的。

这种如狼似虎的违背伦理的行为别说被人唾弃了,遗臭万年都可以,民间的悠悠众口根本就不会放过曹丕的这桩丑事,而曹丕的这个举动除了可以找到发泄欲望和报复心理的理由外,几乎别无原因,越是如此,曹丕被骂的也就越厉害——曹丕当时作为皇帝,更应该做好天下人的表率,却公然干出这种事情,简直在自己打自己的脸面。

再者说了,作为皇帝的曹丕,天下什么样的美色不能正常得到?非要对父亲的妾侍下手,自然成为后世史家批判的一个绝佳靶子。

说完了曹丕,我们再聊聊王昭君,我们聊王昭君之前,先需要搞清楚一个基本概念,嫁给儿子是匈奴的习俗和传统,而且嫁给的儿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匈奴人的伦理价值观与汉民族区别很大,南匈奴也是如此,他们这种伦理观在我们今天看来颇为古怪,但却是当时他们民族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法宝——由于匈奴部族生活在草原之上,得到足够的繁衍资源是很少的,而且天灾人祸无数,成年男性随时有可能死亡,女性作为繁衍的重要力量,自然需要继续发光发热,如果与汉民族一样的伦理价值观念,匈奴民族早就绝种了。

内迁的南匈奴该习俗还是没有改变,此为第一条,王昭君并不是和曹丕一样主动的,她是被动的,而且王昭君的行为是符合所在地区的伦理观的——她在匈奴啊!

第二条,王昭君是为了和亲大业的,换句话说,她是为了和平啊!这种献身牺牲精神难道不值得后世史官大赞特赞吗?把王昭君的高尚精神拿出来和曹丕的行为对比,是对王昭君最大的抹黑!

第三条,王昭君当时有的选吗?作为一个远嫁异族他乡的苦命女人,她难道像曹丕一样是个皇帝?她难道还能够进行决策吗!王昭君当时所在的可是一个向来以弱肉强食为基调的异族他乡啊,若自己不嫁给单于的儿子,自己又能在这种虎狼之地有什么好下场呢?想想也明白王昭君没得选啊!

综上,曹丕被骂因为他确实违背了伦理价值观,且自己主动为自己一腔私欲做出的选择;王昭君被赞因为她首先没有违背当地的伦理价值观,其次是被动一次伟大献身,当然值得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