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果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咸丰不跑拼死一搏,可有胜算?为什么?

如果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咸丰不跑拼死一搏,可有胜算?为什么?

2020-11-11 03:31阅读(60)

如果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咸丰不跑拼死一搏,可有胜算?为什么?:如果咸丰帝能够做到拼死一搏,肯定能有胜算。因为后来的历史证明,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1

如果咸丰帝能够做到拼死一搏,肯定能有胜算。因为后来的历史证明,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在敌我武器、科技水平悬殊的情况下,依靠发动群众,中国人民仍然可以打跑侵略者!

清朝统治后期,因为长期闭关锁国,统治阶级可以说对世界的发展是一无所知,盲目自大,腐朽堕落。第一次鸦片战争,被外夷打的是肝胆俱裂,却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依然还幻想天朝上国的威严,扣押英法谈判代表,造成多人死亡,惨遭报复,被痛扁一顿,连皇家园林都被毁于一旦。

所以说,咸丰如果是铁血男儿,有道明君,牢记历史教训的话,做到以下几点,完全可以抵抗外辱。

1、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建设,鼓励学习先进文化科技;

2、发动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上下一心,抵抗侵略。

3、任用贤能,利用合理的战术,坚决抵抗,不一定就会输。

远的不说,清朝后期,左宗棠、冯子材都取得了对敌战争的胜利,帝国主义本身就是纸老虎,你越示弱,它就越欺负你!俗语有云: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草原上落单的雄狮,也怕成群的鬣狗。



2

1856年,英国和法国先后对中国发动了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城,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夺走了大量的珠宝,如果咸丰皇帝不跑,有骨气点和英法联军拼死一搏,那么结果将会怎么样呢?

咸丰皇帝

清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下,情况不容乐观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和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之后西方列强相继进入中国,掠夺中国的经济资源。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清朝对西方的开放程度,已经无法满足西方列强的欲望了,所以他们希望中国能够全面开放,另外一方面希望能免关税,显然这是侵害清政府利益的要求,清政府果断的拒绝了。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开始策划进一步的入侵中国。而在同一时期,英国,法国逐渐开始将战略重心往亚洲转移,希望开辟亚洲殖民地和亚洲的贸易市场,美国和俄国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亚洲,而当时的中国人口突破了四亿,虽然相对比较贫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市场是非常庞大的,西方列强都希望能在中国分一杯羹。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战败了,需要赔款2100万银元,这些钱有很大一部分就得找百姓搜刮,清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愈加激烈,西方资本涌入中国市场也给中国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而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中国南方水灾,旱灾轮流发生,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洪秀全在南方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北方又有捻军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皇帝拼死一搏也难敌英法联军,甚至可能被联军俘获乘机讹诈清政府

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平定太平天国的主力部队,不是满清的八旗兵,也不是绿营兵,主要依靠的是湘军,湘军不是正规部队,是民团。为什么清政府不用正规部队平定太平天国,而是让这些民团去平叛?

这主要因为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时,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战斗力都已经下滑得非常严重了,太平天国运动时,起义军在很短的时期就攻占下了广西,湖南,江苏等省份。咸丰皇帝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让地方组织民团来抵抗太平军,不然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皇帝,肯定不可能让地方官员组织军队的。晚清的八旗兵

而1856年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情况还和太平天国不太一样,英法联军组织约一万七千人的部队,对中国发起了侵略,清军并非没有抵抗英法联军,在广州,在天津大沽口炮台,清军和民团都一起奋勇抵抗侵略者,但是在一番战斗后,伤亡惨重,节节败退,在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利时,清政府就已经准备议和了。

但是这一次英法对战果并不满意,于是又开始谋划下一次大规模的作战。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挑起了战争,而这次清政府应战的是僧格林沁率领的部队,这可以说是满清的王牌部队了,结果在八里桥一战清军全军覆没,曾格林沁逃跑,咸丰皇帝得知消息后,以北狩为由开溜了。

曾格林沁

所以我们也可以知道,就算咸丰皇帝留下来拼死一搏,也不可能击退英法联军,这个时候的咸丰皇帝,基本上已经无兵可调了,王牌部队全军覆没,地方部队还在和太平天国,捻军交战,手上能用的部队也打不赢英法联军,留下来说不定还会被英法联军俘虏,乘机对清政府敲竹杠,由此来看咸丰皇帝北狩也许是个明智的选择。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3

没有胜算!因为咸丰不是没打,是打不过才跑的。

事实是,在咸丰跑之前,不是没有和英法联军打过啊, 张家湾、 通州先后失陷, 英法联军继续西犯, 于咸丰十年(1860) 九月二十一日自郎家坟分 3 路进攻八里桥一带。 遭驻守当地的3万清军抗击,死伤千余。后因大学士瑞麟等临阵先逃, 胜保受伤(但是伤的很可疑,是不是自杀不好说)清军溃散西撤,八里桥失陷。

次日,咸丰就跑承德去了。

本来咸丰在最开始定的策略,就是以战迫和,陆续打了几场,之后在通州议和的时候,又密谕如果谈判破裂,就扣押巴夏礼等做人质。结果就是僧格林沁抓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英国人二十六人,法国人十三名,一共是三十九人。胜保为了邀功,当场弄死了俩,其他的弄回北京,押入刑部的大牢。

泰晤士报一个跟着报道议和的记者先是死牢里了,之后陆续死人,最后三十九个活了十九个,死了二十个。


为什么说咸丰拼死一战,也没有胜算呢?上面的这些就是原因,咸丰想打,但是没打过,就算他不跑,他又不是神仙,虽然亲征可以鼓舞士气,不过宋朝的皇帝亲征你也看到了,所以不是亲征不亲征的事,说到底还是实力问题。

另外,当时的社会是家天下,老百姓没有什么国的意识,至于说忠君,老百姓也没什么意识,忠君那是大臣该干的事,所以你能看到,当时的战争,虽然也有三元里那样的自发抵抗英军的事,但是很少。

所以现在有些答案中说的动员老百姓,是用今天想那个时候,那个时候的百姓没有现在我们这样的民族国家概念。

而咸丰呢?这个皇帝本来当的就是侥幸,因为恭亲王比他能力本来强多了,但是就因为咸丰的老师教他在道光面前表现的既孝且慈,而不像六王爷那样既勇又武,所以他才被道光选中即位。

就这么个皇帝,明知道慈禧有祸心,自己的儿子又小,都缺乏决断在生前处理好此事,你还指望他能对付英法联军?


总结一下就是:指望咸丰拼死一搏,然后又希望有胜算,其实就是幻想罢了。

主要是当时实力不行,咸丰的能力也不行。关天培倒是拼死呢,结果一样改变不了战局。

这个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4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咸丰帝就算不跑拼死一搏,他依旧打不过英法联军。原因如下

第一,京城的兵力不足

咸丰帝在哪逃跑之前,曾经特意让一名大臣将负责北京城防的大臣召来问话:“大敌当前,你们有何准备?” 那个大臣嗫嚅答道:“无甚准备。”然后就又问:“京城兵力,能守得住吗?” 那个大臣面红耳赤,不敢回答。这一点就可以知道,旦旦凭京城的兵力,就算咸丰帝拼死一搏,也打不过英法联军。

第二,民心的丧失

圆明园被烧,其实是有中国人的参与的,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使民心丧失,老百姓都恨透了清政府,所以在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时候,就会出现了当地老百姓为英法联军带路并且搬运了很多木材帮助英法联军烧圆明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英法联军虽然手握北京地图,但是因为北京城北一带树林众多,道路狭隘,很难再短时间内分辨清前往圆明园的道路;又因为当时天气炎热,法军饥渴难耐,行军途中遇到的几口水井都无法为部队和马匹提供足够淡水。因此,英法联军为了早点找到圆明园,法军就抓住了两个当地中国人之后,他们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在晚上七点左右来到了圆明园。所以在火烧圆明园中,就出现了中国人,他们都是一些土匪、百姓及八旗官兵,他们抢劫或捡拾了大量的物品陈设。所以,在当时的形势下,就算咸丰帝不跑,拼死一搏,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咸丰帝注定失败。

总结

当时大清王朝已经走下坡路了,因为自身的腐败无能,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不抵抗,就算咸丰帝留下来与英法联军拼死一搏,最终也会因为自身装备的不良、民心的丧失等等原因,而大败。

5

应该说是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咸丰皇帝就该拼死一搏,即使不能取胜,但也不会惨败,至少不会败得如此彻底,败的那样的窝囊。以至于圆明园这么一座世界级的皇家园林被毁于一旦。


发生的背景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算的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携取了大量的财富,获得了许多丰厚的利益。但自1840年以后,十几年过去了,帝国主义的野心越来越大,已经不满足以前了,想要继续把自身的利益扩大,所以才向清政府提出更为不合理的条件,但清政府不准,所以才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过程

1856年10月英军舰队进入南海炮轰广州,在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广州很快沦陷。第二年英法联军共同占领广州,随后他们一路北上攻入天津,即将进入北京,见此情景清政府立马派人前去谈判。最终协议达成,1859年英法代准备去北京找清政府换约的,但是他们仗着自己的坚船利炮,于是在我天津入海口的军事要塞上耀武扬威,却遭到了驻守在此的大沽口驻军的炮轰,最后无奈之下只能狼狈逃走。

为了调节双方之间的矛盾,清政府再次与英法代表展开了谈判,但是最终英法代表所提出的无理条件,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最终谈判的一行人均被清政府给扣押,然而当英法联军得知消息后,立马派遣军队 以解救人质为借口强行闯入北京,这才有了后面事件的发生,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进入圆明园,对其进行了大肆的掠夺和破坏。最终将其毁于一旦。

结果

然而当时的统治者,咸丰皇帝得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如果能够积极调集军队回京支援,绝不会让帝国主义的恶行得逞,当时英法联军的人数并不多。也就三千五百人,清廷是绝对有实力应对的,即使没有这么多兵力,就算是发动民众也足以能够让联军无法向前一步,只可惜我们的这位统治者,在最关键的时候没有担当,而是抛弃他的朝廷,抛弃他的国家,独自逃生去了。

这一仗之所以输,完全是因为统治者的懦弱无能导致的,大清王朝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就已经是满目疮痍了,然而此时又遇到这样一个不争气的皇帝,所以才使得古老的民族蒙受一层又一层的耻辱。圆明园被毁注定是晚清政府给国人留下的百年耻辱。

6

简单来说,没有,咸丰就是在打不赢的情况下才跑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主攻两个地方——广州和天津。广州在开战不久后就失陷,但咸丰并没有与英法签订合约,英法见目的没达到,于1858年4月准备进攻天津。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战败,大沽失陷。26日,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

在此情况下,清政府与列强议和,分别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英法联军随后撤离天津,陆续南下。

很快,清政府跟英法就条约执行发生了分歧,咸丰想换掉公使驻京等条款,而英法想进一步获得特权,纷争之下,英法决定再次开战。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清军在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发炮反击,取得战争中清军唯一一次胜利。

1860年2月,英法再度出动联军,扩大战争规模。数月间英法联军接连攻下大连和烟台,彻底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由北塘登陆,进攻天津。清军由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大沽随后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

9月初,英法联军由天津出发进军北京。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清军近乎全军覆没。

到这里,谁也知道北京守不住了,如果咸丰坚守,除了被俘没有其他出路,以他的性格,自杀是不可能自杀的。

咸丰也不傻,当僧格林沁建议他直接跑路(名义上是“木兰秋狝)的时候,咸丰接受了,带着后妃等人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皇帝都走了,北京城更加抵挡不住,落入了英法联军手中。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烧杀抢掠,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

清政府这边来不及心痛,赶忙派人议和,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7

如果咸丰帝不跑,清朝还是大有希望取胜的,也不会有后面的火烧圆明园以及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正是咸丰帝的软弱,才一再助涨了侵略者的野心,才给了他们机会步步进逼直到攻下北京,被迫城下议和。

当年明朝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和朝廷重臣均被俘虏,20万精锐化为乌有,蒙古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其形势之危急,胜过咸丰帝的眼前。当时外有强敌,内有匆忙即位的年幼新君,朝堂一片恐慌,纷纷议论迁都避战。而于谦愤而直言,大家忘了迁都后南宋北宋的历史吗,再言迁都者,将成历史罪人,杀无赦。正是这份从容镇定,给了所有的人一心赴死保卫都城的决心。以不足10万的老弱残兵坚守并终打败了蒙古虎狼。明朝不赔款,不割地,不和亲,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赶走了多少豺狼,可歌可泣

而清朝,作为国家统帅,危机面前惊慌逃跑,人心惶惶,守城的将士安能死战,所以必败无疑。有人会说,英法联军太强大,武器太先进。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的过程,清军中间也打过胜仗,英法联军并非不可以战胜,所有的成败,最主要的还是由抵抗的决心和方法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第一次炮轰大沽炮台,守城将士奋起还击,与敌鏖战,而直隶总督谭廷襄毫无斗志,弃守逃亡,最终孤立无援,大沽沦陷。这是百度百科的记载。

我们看失败的原因,主帅弃守,说明咸丰用非所人,如果事先赏罚分明,安有主帅敢在京畿要地贸然弃守。再看孤立无缘,说明提前没有做好备战的准备。因为这位直隶总督是被咸丰派去和谈的,英法美俄早就窜通好,英法出兵在前,美俄假装调停在后,赢了就利益共沾。咸丰和他的直隶总督都把希望放在了和谈上,结果被打了一个措手不急。让一位抓和谈的大臣同时来抓备战,可见咸丰有多么的无能。最后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一月后,1858年6月25日,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在曾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发炮还击。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击沉击伤敌舰10搜,毙伤500人,联军舰队司令何伯重伤。敌军仓皇逃跑,取得大捷。

所以,只要将不畏死,战法得当,联军并非不可战胜。

第三次在1860年2月,这次英法联军再次进攻,美俄故技重演,假装调停。咸丰帝又命曾格林沁,不要存有“先战后和之意,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结果可想而知,后面曾格林沁没再全心备战,敌军从北塘偷渡,水陆同时夹击大沽炮台,门户沦陷。此后咸丰不思坚决抗敌,而是加派重臣议和,导致敌军在10月13日,终于占领北京,10月18日火烧圆明园。

我们看出,所有的失败,最大的祸首都是咸丰帝。如有一点点天子守国门,军王死社稷的气概,不是软弱迄和,而是决心死战,就不会有北京的沦陷,也不会有列强日后一再变本加厉的嚣张气焰!

想起左宗棠抬着棺木收复新疆时说的话,要让列强不敢再轻视我中国。想起毛主席,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也要坚持出兵与最强大的美国在朝鲜较量一番。因为他们都知道,打出了国威,才会有真正的和平。祈求和逃避,只会让清帝国一再的沦陷!




8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咸丰手里头已经没多少本钱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1856年-1860年,这个时间段从头到尾,都是清朝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活跃期。所以此时的咸丰朝,同时面临内忧和外患的威胁,处在兵家大忌的两线作战困境。

活动在南方长江中下游战场的太平军,以及湖北、河南地界的捻军,早已将腐朽不堪、战斗力下滑到没边的八旗军和绿营兵打残。能与太平军对抗的,则是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这些由地方官员组织的民团武装,当时也只能勉强与太平军、捻军维持在对峙的局面,能保证南方战场不扩大就很不错了。

因此,指望南方给予京畿的北京、天津以有力支援,已经是不可能了。

不过,这个时候的清政府,也还是留了些家底的。要不然太平军北伐的林凤祥、李开芳2万老广西精锐,也不至于在打到天津时功败垂成全军覆没。

扑灭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就是僧格林沁统帅的满蒙骑兵马队!

这支军队,也是咸丰跟英法联军讨价还价的最后资本。

而由僧格林沁主导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和“通州八里桥之战”,则是左右咸丰朝廷对英法两国决策走向的关键。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给了咸丰极大的误导和错觉。

发生在1859年6月的大沽口炮战,清军炮台守军借助有利地形,再配合上十分到位的隐蔽和伪装,狠狠地让轻敌冒进的英法舰队吃了一回大亏。整场仗打下来,英法联军阵亡94人,369人受伤。而清军这边却只伤亡了32人。

这下咸丰可是扬眉吐气了一把,年轻的皇帝亢奋地认为,这场胜利几乎扫去了他老爹道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耻辱。

然而还没硬气多久,卷土重来的英法联军便相继攻陷大沽炮台和天津,兵峰直逼清政府的心脏北京。

为抵挡英法联军的进犯,僧格林沁统帅30000清军,在距北京8公里的通州、八里桥一带布置起防线,准备与总数8000来人的英法联军,在开阔地带进行野战。

双方一开打,清军便暴露出武器装备的陈旧不足,和对阵战法的严重落后!

此时的英法联军,已经普遍装备滑膛炮与配有刺刀的前膛燧发枪,有少数部队还配备有射击精准度更高的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

而清军除鸟枪和少数旧式滑膛枪外,剩下的就是需要两人协同操作,一个人在前面抬一个人在后面瞄准射击的抬枪,以及腰刀、长矛等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冷兵器。

如此明显的武器代差,若是利用复杂的地形采用伏击、夜袭等战术,或许清军还能偶尔得手讨得便宜,复制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奇迹”。可偏偏迷信骑兵快速冲击敌方阵地的僧格林沁,选择了一片开阔的平地作为主战场。

轮番冲击英法联军阵地的满蒙骑兵,在远处时遭到猛烈的炮击损失惨重,好不容易冲到敌军阵前那部分人,又在联军步兵密集的步枪射击下纷纷落马。只有极少数的骑兵冲进了敌阵,但很快就在近距离射击和白刃战中战死。

整场八里桥之战,双方伤亡完全不成比例,清军损失过半,而英法联军则只阵亡了区区12人。

对于身在圆明园的咸丰来说,僧格林沁的落败,使得北京已经无险可守、无兵可守。再在原地待下去,结果只能是以身殉国或者被英法联军俘虏。于是只得以“北狩”的名义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八里桥之战的战败,对清政府来讲可谓是影响极大。

首当其冲的,是输掉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了清朝连续几代皇帝营建的圆明园。

更致命的是咸丰手里最后的满清精锐骑兵,经此一战几乎被打得个半残。可即便是这半残的家底,随着此后与捻军高牌楼之战中僧格林沁的战死,也归于消亡。

接下去的清政府,只能不断在湘军、淮军、甘军等地方武装间闪转腾挪,通过维持各方均势苟延残喘,直到最后终结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

9

如果咸丰不跑殊死一搏可能连自己就得“交代”掉!因为这场战争清政府更本没有胜算,因为当时的中国和英法两国的差距之大,并不是咸丰皇帝逞匹夫之勇可以解决的!而他之所以没有胜算有一下几点

就从军事力量上来说:差好几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论语》中的,是中国古人千年前都明白的道理。在这场战争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舰船方面:“自然力”时代对抗“蒸汽力”时代!

当时清朝的战船主要是以木船居多,靠风力和人力航行,而英法的军舰多是铁皮船,靠蒸汽机提供动力。仅仅速度方面英法的战舰就甩清朝好几条街!清军根本就跟不上英军的速度。



而英法也充分发挥其军舰速度优势发动攻势,从而打破了咸丰的军事部署,致使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咸丰更本无力调集军队组织抵抗,如果其拼死一博,那其就是“光杆司令”一个!并不能改变结局!



大炮方面:“前辈”与“后辈”之间的较量

当时,清军的大炮都是年代久远的“爷爷辈”武器。根据档案显示,很多大炮都是清初、清中叶铸造的大炮,有的大炮甚至是前明遗物。例如:1853年,当咸丰皇帝检查大炮时,他意外地发现,诸多大炮都是顺治、康熙、乾隆年间铸造的,并且质量极差。



而英军使用最新的阿姆斯特朗炮,法军使用的是最新的拿破仑炮。前者为后装线膛炮,后者为改进的前装线膛炮。两种炮均射程远,准度高,威力大。 根据资料的介绍:阿姆斯特朗炮的射程超过5000码(约4500米),只需要四匹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拖动它,其中一些炮已经发射了3500次,仍同新炮一样。

就清军拿着那些“前清旧物”和粗制滥造的大炮与英法最新式最精良的大炮相较量,毫无疑问,迎接他们的只有最猛烈的炮火洗礼啦!清军根本就无力抵抗英法联军的进攻!



轻武器方面:淘汰品与热销品的较量

清军使用主要先进的热武器为鸟枪又称火绳枪,是西方早前淘汰的产品!而其在使用时需要点燃火绳使用,费时费力并且射程不远。另外,火绳枪一旦下雨,引信就会被淋湿,那么火绳枪就变得毫无用途了。



而英军使用的是恩菲尔德式步枪,法国使用的是米涅式步枪,两种步枪均制作精良,装弹快捷迅速,并可以搭配刺刀使用,在威力、射程和射速上都远远胜过清军的鸟枪。

综上所述,在如此巨大的军事实力差距面前再大的勇气也是枉然!即使咸丰有心抵抗也无力回天啦!

士兵素质差,不能与英法联军相比



而当时的清军士兵即懒惰成性,又不能吃苦,大多士兵混成了“兵油子”,好吃懒做,阴奉阳违,甚至杀害百姓来邀功。而且受鸦片影响,使得一些士兵染上鸦片,从而大大降低了清军的作战能力! 因此,指着这样一群士兵去和疯狂的进行殖民侵略的英法士兵,只有咸丰不傻的话肯定是指望不上的!而靠咸丰一人也阻挡不了英法联军的进攻!

腐朽统治,失去民心,无力抵抗!

坊间传言:有市民为联军提供后勤保障,为他们引路,攻城时,市民为八国联军搬梯子,有的甚至直接参加联军进入战斗。虽然不知道此传言的真实性,但从侧面也反应出当时民众对清朝的痛恨之情。在如此情形下,咸丰必败!

反思: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清朝时期用一次次鲜血和耻辱换来的教训!同时也应该维系民意,不能激起民众的痛恨。我们应该直面这段历史,记住历史的教训,砥砺前行!

我是讲历史的仓鼠洋,喜欢点个关注呗!

10

哪怕咸丰皇帝拼死一搏,也没有任何一点胜算可言,并且只会给大清带来更加难以惨痛的代价。

道光已经够平庸了,而咸丰之平庸更甚于道光。

关于道光为什么不选择能力更强的奕訢,反而选择能力平庸的咸丰,我在其他文章中也详细说过,在此就不作赘述了。

咸丰的平庸无能不仅害了他自己,更害了大清,害了同治,害了当时京城的数百万黎庶。

当然,也害了那座恢宏气派的皇家园林。

他作为一国之君,却在大敌当前而选择临阵脱逃,带着妻儿老小逃走,抛下京城数百万百姓,这就是昏君所为。

但凡他有一点骨气,也应该是在和敌人决一死战之后再逃,而不是这边一逃,那边就开始妥协。

咸丰在逃出京城之前,为什么特意把奕訢留在京城?

其实就是为了让奕訢帮他收拾烂摊子,而收拾烂摊子的办法就是向英法妥协,用更大的利益换取英法退军。

而咸丰在逃到了热河行宫之后,更是将他的无能和懦弱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奕訢和英法已经完成了谈判,并奏请咸丰回銮的时候,咸丰是什么反应?

他一听奕訢奏请回銮,立刻就否定了奕訢的请求,还要说一句“天气渐寒,暂缓回銮”。

完全就是一副被吓破了胆的模样,哪有一点一国之君的威严。

即便是1901年的慈禧,对于回銮这件事,也不像咸丰一般懦弱和恐惧。

咸丰的平庸无能和懦弱,也就注定了他永远不可能选择拼死一搏,只会选择在临危之际逃跑保命。

哪怕咸丰经历了1860年的逃跑,又活到了1900年,他在1900年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列国依然还是会逃。

既无能力,又无胆魄,除了逃跑,咸丰其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那么为什么又说即便咸丰在1860年面对英法的时候,选择拼死一搏,也不会有一点胜算可言呢?

原因实际上也不复杂。

1860年的清朝并不是单线作战,而是多线作战。

清朝除了要应对气势汹汹的英法列强之外,还要应对占据了东南半壁的太平天国,以及稍弱一些的捻军。

当然,那些没有动手,但是却对清朝虎视眈眈的列强也不得不防。

太平天国运动自掀起之日开始,几乎可以说是龙卷风一样迅速地席卷了东南半壁。

如果说直隶之地是清朝的心脏的话,那么东南一带就是清朝的肺部。

此时清朝的肺部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掀起而遭受了重创,实力必然因此又一次大降。

如果不是洪秀全和杨秀清等人贪恋“六朝古都”南京的繁华而选择了止步,太平军未必不能挥师北上改朝换代。

从这一点来说,也能够看得出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清朝有着怎样的压力。

而且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掀起到了1860年,已经过去了九年的时间,清朝却还是无法解决这桩麻烦。

不仅没能解决这桩麻烦,而且为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已经在东南投入了太多精力和兵力。

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也让清朝看到了一个可怕的现实,那就是曾经威风凛凛的八旗兵已经大多无用。

八旗兵是大清的根基所在,一旦八旗兵没了战力,大清还怎么维持统治?

对于这一点,大清统治者一清二楚。

而且到了那个时候,八旗之中,可用之人唯有一个僧格林沁而已!

然而僧格林沁在面对英法的时候,也败了。

僧格林沁的失败,也可以说是摧毁咸丰皇帝最后一道心理防线的关键。

僧格林沁一败,还有谁能够守护京城?

至少在咸丰看来,僧格林沁都不行,那么别人就更加不行。

除了僧格林沁之外,咸丰对八旗其实已经没有信心了。

即便事后僧格林沁遭到了弹劾,咸丰也不得不剥夺了他的爵位,可还是留了一定的余地,就是为了日后再一次重用。

当时在京畿一带抗击英法的多为八旗,而在东南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则是一批新崛起的汉人将领。

虽然说曾国藩已经崛起,左宗棠等人也已经崭露头角,可是却根本腾不出手北上护卫京师。

曾国藩等人面对太平天国就已经够焦头烂额了,哪还有余力再分散兵力去抗击英法?

而八旗之中唯一一个可用之才,也就是僧格林沁,也惨败于英法之手。

八旗兵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或者说自从嘉庆以来,就已经逐渐地腐朽没落了,可用之兵寥寥无几。

所以,即便咸丰真有骨气和英法拼死一搏,也没有一点胜算,最后也仍然还是一败。

甚至不仅一败,还会带着大清一起提前走向覆灭之路。

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原本就已经够平庸,也已经够懦弱的咸丰,根本就没有一点办法应付这个局面。

既然不知道怎么应付,那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逃避。

至少他选择了逃避,还可以打出一个保存实力的旗号,并且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还可以继续维持统治。

这对于咸丰而言,或者说对于大清而言,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因为统治权还在,地位还在,权力就还在,利益就还在。

至于京城那数百万黎庶,又或者说整个天下的百姓受到怎样的伤害,咸丰和其余统治者其实都不关心。

而咸丰的无能和懦弱所导致的屈辱和伤害,也被他利用手中的统治权而转移到了天下人的头上。

如此昏庸无能之君,不死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