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有人认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你怎么看?

有人认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你怎么看?

2020-11-04 11:02阅读(60)

有人认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你怎么看?:年轻不怕路远,因为他的身体好,再远的路都能走的到;人老了才知孩子重要,因为没有他们在

1

年轻不怕路远,因为他的身体好,再远的路都能走的到;人老了才知孩子重要,因为没有他们在身边的日子不好过。

我村一个老乡,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一个博士后,在清华大学教书;一个研究生,在西安一家农场做高管。

老两口退休后,因为儿子们住房都不宽畅,仍然住在单位的周转房内,老两口互相照顾着。

那一年,媳妇做了个子宫肌瘤手术,因为手术小,孩子们远,就谁也没有通知,由他一个人照顾。

过年孩子回家,知道了这件事后,感到这样不是一个事儿。老人做手术这么大的事自己竟然都不知道。就想着要找一个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因为老大博士后毕业,到邢台根本无用武之地,就只得老二回来,在某专科学校做了老师。

后来,伺候老人的事就落在老二身上。至到去年父亲死去,都是老二张罗,老大呢,除了回来看了几次,就是多出些钱给他们。孩子有能耐老人沾不上光,这不就是火生生一个例子吗?

我有一个同事,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落户在澳大利亚,找了一个澳女做老婆。结婚以后,虽然儿子回过两趟家,儿媳妇和孙子连一次都没有回来过。更可悲的是孙子不会说中文,过年打电话,只会说个爷爷好,奶奶好,然后什么都不会说了,你说着急不着急。不过还好,他们也是多打些钱回来,让姐姐照顾父母。

我工作的一个村子的老人做的更绝。大儿子考上大学分到南方以后,强迫上到高三的二儿子辍学回家,怕他毕业后考上大学,让他走吧,自己受罪,不让他走吧,孩子埋怨一辈子。就督绝了他的考试机会,强行留在自己身边。其实他也是做对了,养老送终还都沾的是老二的光呢!

2

前几年我们这里发生一件很轰动的事。我们当地有一位老太太,独生女儿留学美国,她老伴儿去世的时候女儿没有回来,等她病重住院的时候,医院院长是老人的学生,他多次打电话给老人的女儿,希望她回国看望并料理老人的后事,没想到匆匆回国的女儿,连一眼都没有看看她妈妈,就要求医院拔掉氧气,连后事都没有处理就匆匆走了。

这件事在我们当地引起很大的轰动。很多父母都说,儿女培养得太优秀,对很多渴望晚年幸福舒坦的老人来说也不一定是好事。儿女一旦出国了,就相当于给别人培养,自己晚年什么都依靠不了。甚至很多有感触的父母和老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等到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等于“失独”,实话难听却现实。

儿女越有出息,学历越高,对亲情和孝道的经营越淡薄

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交流增多,出国留学潮盛行,海龟也成为国内知名企业追逐的对象。那时候只要有条件的家庭都热衷把孩子往国外送,开阔孩子眼界,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成为优秀的人才,甚至有些人直接在国外定居。

但是那些定居在国外优秀的儿女,本身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就很高。再加上受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价值观会改变,对于国内一家团聚,晚年互相取暖,互相捆绑的家庭观念的不再认同,亲情比较淡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越优秀的子女以后花在父母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小。而且如果子女定居在大城市或者国外,如果父母不能和儿女住在一处,儿女返回家照顾和陪伴父母的时间和成本,都要仔细衡量,回家一趟也就越来越难,所以晚年想要儿女多陪在自己身边就成为·一种奢望了。

儿女越优秀,父母的牺牲感就越强烈,晚年越不愿意拖累儿女

大部分中国的父母对儿女都带着强烈的牺牲感,不管自己多辛苦多累,也想给孩子们提供好的。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梦想,愿意牺牲自己的事业和梦想,所有的一切都愿意为了孩子让路。所以对于优秀的子女,父母心里虽然充满了骄傲,但也藏着深深的牺牲感和奉献感,儿女那么有出息,作为父母的不能孩子后腿,也不能给孩子添麻烦。

所以儿女越优秀,越有出息,父母越不敢麻烦和要求孩子,晚年就算想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多数父母还是会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孩子的人生。

当然子女优秀,是社会的财富,也是父母的骄傲。虽说生儿育女并不是为了养老,养儿防老已经不靠谱,但父母和子女都应该明白责任的意义。

3

这个问题很扎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子女越有出息,当父母的越感到自豪,脸上有光,有出息的儿女能光宗耀祖。但是孩子出息了,作为父母的确实又有很多的无奈。我有一个老友,今年84岁了,他是个离休干部。早先挣钱,用自己的工资给儿子买了房。儿子养大了,给他娶上了媳妇儿。后来他有了一个孙子,还有一个外孙女。前几年他的孙子学习成绩非常的优秀,后来出国留学到了澳大利亚。因为他是离休干部,手里有点儿退休金,他的孙子在澳大利亚买房,从他这里借了30万元。后来他孙子在澳大利亚结了婚定居了。 他的外孙女看到表哥定居澳大利亚。觉得出国留学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于是出国留学去了美国。出国留学前期从他这里借走了20万元。一年也难得回来一趟。因为他们都是有老人夫妻两口子看大的。老人想他们了,只能通过视频和他们聊天。老两口一生的积蓄都用在了儿子,孙子,外孙女的身上。现在可以说是非常的孤独。品行好的孩子有出息,才是大人的福报。不知道感恩的孩子越有出息,大人越失落。那些成绩不佳,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品行好的孩子。才是上帝派来报恩的!

4

这个我深有感触,身边就有许多例子。

病房里有个老太太,儿子个集团老总,够有出息了吧,但老人住在我们这里,一个月都不一定见得到他儿子一次。钱财这些都不用考虑,但要空出点时间来陪老人就比较难了。

还有个老太太,大儿子在税务局,职位不低,二儿子在疾控中心,职位也不低,都很有出息。但完全没有时间照看老人,都很少来看她。气得她直说两个儿子不孝顺。

还有的人,子女甚至都不在国内,想让她们来陪陪吃饭聊天更是难上加难。

都是因为太有出息了。

反观那些子女比较普通平凡的。

有个老爷子,有两个儿子,都是聋哑人,什么工作不详。

小儿子差不多40岁左右,未婚,是个特别孝顺的人。每天早上七点左右就来看他父亲,先给他洗脸喂饭,然后再去上班。

晚上一下班就准时的来医院,喂完饭后给他父亲洗洗脸擦擦身,然后陪他待到九点钟左右才走。几年了,天天如此。

有时候他发现老爷子不舒服了,立马小跑着来办公室,因为不会说话,比划的大家也看的不太懂,急得他直拉医生去他爸床边。

有时病情比较严重,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他嫂子又嫌麻烦,不同意,气得他都掉眼泪了。

他是我见过最关心父亲且付出行动的家属。

还有其他并不是那么有“出息”的子女,今天拿点小菜,明天拿点糕点,每天都抽一点时间来陪陪父母聊会天,给她们讲讲孩子孙子们的趣事,逗得老人眉开眼笑,对自己子女都很满意。

我觉得孩子太有出息了对他们自己来说肯定是好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但想到老的时候子女都不在身边,又难免有些怨言。

所以说,有得必有失。

5

最近看到一句话:学习不好的孩子都是来报恩的,因为等你老了,他们才是陪在你身边的孩子。

以前总觉得要让孩子有出息,现在看到这句话,仔细想想,感觉确实有道理。

前几天一位朋友和我说了一件真实的事情:他晚上陪70多岁老母亲散步的时候,迎面就看见同小区的一位老人,她羡慕的说“你这个儿子没白养。”母亲就谦虚的说,也没啥大出息,就干点家务活还行。

原来老人的儿女都在国外,一年才能回来一次。每天老人都很孤独的自己散步,晚上遛弯看见别人的孩子陪着老人散步,她特别羡慕。常说的就是“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

我的一位朋友北京工作多年,老家在江西。前年自己买了房,每个月自己还房贷。今年过年的时候我问他,你今年回老家去吗?他说“不了,兜里没钱。”过年期间的飞机票没有折扣,太贵了。而且他很久才回家一次,好不容易回去了,一定要去各个亲戚家串门的,如果亲戚家有小孩子按照风俗,过年期间还要给红包。回老家这一趟,可能辛苦干了一年的年终奖就没有了。想想压在身上,让自己喘不过来气的房贷,就放弃了回家的想法。他说如果实在想父母了就给父母买机票让他们来北京住一段。

国内的父母多数都是“付出型”,不管自己多辛苦,为了孩子的发展会选择牺牲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会暗自比较谁的孩子考上了985,谁的孩子找到了好工作。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表现最好的那个。

可孩子们发展的越来越好,他们分配在工作上和自己的小家时间也会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年岁越来越大,面对空荡荡的房子,没有孩子的陪伴总是觉得心里空空的。

父母年轻时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有出息。但是到了老年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在自己的身边陪伴,这种矛盾的心情在生活中特别常见。

6

有人认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我觉得这句话说得有它的道理。

我们楼下住着一对老夫妻,两个人都70多岁了,老头高血压、糖尿病,老太太腰不好,走路不太利索。

他们有两个儿子,都非常有出息,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南方大城市发展,据说经济条件都特别好,但就是工作忙,两个人都是空中飞人,根本没时间回家。

两个儿子也不是不孝顺,他们曾想着给老爹老妈花钱雇个保姆,但是老头老太太不同意,觉得自己还能动,家里住进一个陌生人不习惯,也不愿意花那冤枉钱。

有一天半夜,老头起来上厕所摔倒了,老太太扶了半天也扶不起来,急得她没办法,后来敲了邻居的门,让邻居帮忙给扶到了床上。

一到过年过节,别人家谈论的都是买什么菜,家里谁要回来,老头老太太说的都是,他们的儿子又给寄了什么高档营养品回来。邻里邻居不愿意扫他们的兴,都附和说他们好福气,生了一双这么有出息的儿子。

有一次老头情绪不高,就说了句,再有出息有啥用,我们老俩口有点啥事都指望不上,离这么远,这儿子生了就跟没生差不多!

老太太听了不愿意了,不许你这么说孩子,哪个不是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亏着你了吗?

老头却直叹气,我这么大岁数了,要那么多钱有啥用,我就想着儿子、孙子能常回来,让我经常见见多好啊!

是啊,父母年纪大了,对物质的需求可能越来越少,相反,他们的情感需求变得强烈,希望儿孙绕膝,更希望一家人经常见面,团结和睦。可是,看着孩子们越飞越高,也越来越累,他们往往也不忍心再去要求儿女太多。

凡事有利必有弊,儿女特别有出息,注定他们忙于事业,没有太多时间分给家庭和父母,但这总比儿女啥出息没有,天天在家啃老要强得多吧!世间没有两全事,我们多往积极方面去想就好了。

7

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性。

我的三曾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在1945年9日加入解放军,解放后,随部队驻扎在海南岛,就此定居。次子是解放初的高中生,文笔了得,口才更是一流。毕业后即被政府机关选中,后调到黑龙江工作。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辽东农村,一家两兄弟都能走出农村,出人头地,是被众多乡邻所羡慕的。

但是我奶奶不这么认为。当时我的三曾祖父已经去世,只剩下我的三曾祖母这个老太太自己在家。他不想跟儿子去外地,怕死在外面不能回来。

一个小脚老太太,自己过日子也不是那么容易。好在外面的农活有我几个爷爷这些侄子们帮忙,而家务则是有我奶奶这些侄媳妇们帮忙操持。甚至我父亲、我的姑姑们在放学回来后,都要先上他们的三奶奶家,看有没有需要干的活,如果没有,再回家干自己家的活。

后来老人家得病卧床,众人感觉情况不太好的时候,赶紧给他两个儿子拍电报。可当他们经过长途跋涉,一路风尘仆仆的回到家时,老人家已经走了。我奶奶率众人把后事都办完了。

所以我奶奶生前经常对着我父亲说:你看看你三奶奶,一辈子养了两个儿子,一个当军官,一个当干部。看着挺体面,可是有什么用?临死的时候没有一个在跟前。

在我奶奶那代人的眼里,人在临死之前,儿女不能守在身边尽孝,是莫大的遗憾。所以在她的眼里,哪怕儿女没有太大的出息,只要能守在自己身边,就是好事。

我现在正年轻,还没有这样的感悟。也许随着年纪的增长,到老了也会像我奶奶那么想吧?谁知道呢?

8

我的父亲当年就一直持这个观点,我现在也这样认为。我家有两个哥哥,父母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当初一心盼望两个哥哥光宗耀祖,考上大学。家里没人干活,苦了我和三姐,被当成主劳力。二哥后来考上陕西师范大学,大哥复读四年后名落孙山,随父亲在西安做生意。父亲的两个儿子出息了,一个在市里重点中学教书,一个在西安做生意。父亲则回老家养老,这在80年代的农村,算是混得最好的了,他们都在自己的行业干得风生水起。

可是父母在老家养老,家里有将近6.7亩的土地,谁来种呢?靠儿子,当然不可能,因为他们都不在农村。

每次农忙时节,当我们在家里累死累活帮父亲干活时,哥哥们都在城里的凉房里坐着,每次我们家的庄稼都是最后一个收完,又是最后一个播种,这还都是雇着短工的情况下完成的。父亲看着同龄人,由于儿子都在家务农,老子也不用干活,农忙时捧着茶杯在悠闲地转悠,一家人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

而自己虽然花钱不愁,可是家里一直缺劳力,父亲伤心又生气,天天在家里給母亲念叨:当初不该让儿子们都走出去待在城里,如果是在农村,是不是自己现在比别人日子更滋润,村里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邻居,附和着父亲的叹息,笑父亲把儿子培养出息了,却没有一个人守在父母身边尽孝,翅膀硬了都飞走了。虽然混的风光,可是父母依然在受罪,而自己的孩子虽然没出息,却能帮自己种庄稼,儿媳能做饭,父母在享福。所以,在96年当哥哥要在西安落户买地皮盖房时,父亲极力反对,只好作罢。

我的儿女长大了,我也想到这个问题,当我家小棉袄高考填报志愿时,我给她报了西安本地的大学,在大学毕业后,要去深圳华为总部工作,我坚决反对,最后留在西安研究所。

为此,哥哥总说我耽误孩子前程,我不这样认为,我看到新闻上经常有报道,许多有出息的孩子去外国留学,学成后留在外国,不再回来,几十年没有音信,父母临终想见儿女一面都见不到,有的父母在家里去世多日,无人知晓,因为孩子太有出息,在国外生活,父母没人管。

所以我现在看网上一句话:没出息的儿女是来报恩的,因为没出息,会一生守在父母身边,虽然没出息,可是父母不遭罪,有出息的儿女远走高飞,等于没生过一样。

我觉得凡事都是公平的,你在享受的同时,必然要失去许多。

9

回答这个问题,我先给大家讲两个我身边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我四外公的故事:

我四外公,也就是我外公的第四个弟弟,我们叫他四外公。他在水利部工作,四外婆也是一个政府部门工作。两人一儿一女,从小成绩都非常优秀,一直是他们的骄傲,80年代初,两个孩子都属于较早通过托福考试出国了。儿子后来定居德国,女儿定居美国。那时,老两口身体尚好,国内外到处旅游,把日子过得像神仙一样让人羡慕。但80岁以后,日子就不是当初能走能动时那么惬意了,特别生病时,孤苦无依的感觉非常强烈。有一年春节前夕,我88岁的四外公腿摔折了,四外婆一个人在家害怕,也办了住院手续,两个老人就这样在医院里度过了春节。也想过移民到儿女的国家,但儿子说德国的房子太小,还有孩子,不够住。女儿在美国60多岁了,始终未婚,经济条件也不好。所以两人只能相依为命,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在他们90多岁的时候,因饱受疾病和孤独的折磨,他们经常挂在嘴里的就是:“活够了!”,让人觉得十分凄凉。今年3月,我四外公在凄凉中去世,可是因为疫情儿子回不来,女儿得知病危消息后,回来后还要隔离14天,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四外公晚年常常感叹的一件事,就是儿女不能太有出息。他非常羡慕我父母,三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都在国内工作,生活也都不错,随时能团聚在一起。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我姑父的故事:

姑父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因家庭成分不好分配在我们老家一个设计院,总觉得怀才不遇,所以总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他也是一儿一女,只是儿子和女儿的成绩天壤之别。儿子极其优秀,一路过关斩将,直接读到中科院博士,后来又工作到美国硅谷,儿子是他的骄傲,是他扬眉吐气的资本。而女儿,成绩一直平平,他觉得女儿完全没有遗传他的基因,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口气对女儿挖苦讽刺,两个感情也极度冰点。后来女儿在当地找了一个普通男人结婚,过的也完全是普通市民的生活,他甚至引以为耻。

只是,岁月只把试金石,等他80多岁突然中风在床的时候,不计前嫌、勤勉伺候他的却是那个从来就不成器的女儿。而那个他生命中最有出息最引以自豪的儿子却只回来过一次,然后又匆匆归去。

看完这两个故事,相信你应该有所感触。儿女太有出息,对父母来说真的不一定是好事,但对国家对社会也许有价值。中国有句古话,“忠孝不能两全”,你看你怎么选。

我的观点:

如果你晚年时不怕孤独,身体又很好,或者你能有条件和儿女在一起,儿女有出息自然是好事。

我看来,儿女不能太有出息,也不能太没有出息。只要孩子能自食其力,有不错的收入,身体健康,与父母能够保持良性的关系,这就是一种比较好的状态,也是大多数中国老年父母的幸事。

10

同学的女儿是名牌大学毕业,又去了澳大利亚留学,让同学很是自豪,言谈里总是靠向孩子的话题,经常夸耀女儿的聪慧和杰出。相比之下,咱的儿子一般大学毕业,毕业后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就是找工作挣钱生活。咱自己也觉得相形见拙,一说孩子的话题,就觉得矮人好几节。

一天同学在微信里说她感冒发烧,老公不在身边,浑身酸疼,想喝口热水都得拼命挣扎着起床去烧。远在国外的孩子除了在微信里嘘寒问暖外,也没别的招儿,更不能回来照看。看到她这样,咱私下里就寻思,我儿子就在身边,每个礼拜都跑回来跟我们吃饭聊天,天南海北地胡扯,要么我们爷儿两个就组团当和平精英战士到战场上出生入死。每次回来不是买烧鸡就是带水果,要么就拎着烤鸭,从来不空手。有事情一个电话就跑回来了。这么一想,就觉得自己孩子虽然不杰出、没留学,没有人前的夸耀,可对生他的父母却是特别实用;而那些看似高大上,被天下父母嫉妒羡慕的英才,ta老年的父母却忍受着孤寂和无助。到底要哪个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