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何评价严歌苓,王安忆,铁凝,方方,迟子建当代女作家的艺术创作水平?

如何评价严歌苓,王安忆,铁凝,方方,迟子建当代女作家的艺术创作水平?

2020-11-02 04:03阅读(62)

如何评价严歌苓,王安忆,铁凝,方方,迟子建当代女作家的艺术创作水平?:上面五位女作家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那时天蓝班门弄斧,谈谈对其艺术创作水平的

1

上面五位女作家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那时天蓝班门弄斧,谈谈对其艺术创作水平的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请编辑老师和条友们指正!

严歌苓1958年出生于上海,后移居美国,美籍华人作家。其作品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她擅长写人性,她借鉴西方世界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价值观的透视,开始用西方文艺理论的价值判断来重新审视“吾土吾民”。她创作的《芳华》、《少女小渔》、《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等无不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和批判意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王安忆1954年出生上海,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天蓝读过她早期的作品《小鲍庄》和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同是描绘上海的俗世图,王安忆与张爱玲笔下挥之不去的“苍凉”基凋不同,她更多地是上海的观察者和寻找者,她的文字更具客观性。她的作品始终笼罩着一种温馨的人性希望之光,形成作品温情的情感基调。她对上海和上海人的“懂得”比张爱玲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生命形而上的哲学意味,因而更为大气。

铁凝1957年出生于北京,现为中国作协主席。她的作品凝重,端正,大气,一如她的名字。作为70后的文学青年,天蓝是追寻她的作品成长的。从1982年的短篇小说《哦,香雪》,1984年《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到1986年的《麦秸垛》,1988年的《棉花垛》、《玫瑰门》,2000年发表的《永远有多远》。她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以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见长,语言柔婉清新。后来抒写反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风格凝炼深沉,颇具大家气象。

方方1955年出生于南京,两岁时随父母来到武汉,成长于武汉。她的处女作是1982年发表的《大蓬车上》,天蓝没读过。天蓝读方方第一篇小说1987年《风景》,获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评论界认为“新写实主义开山之作”,此后又看了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桃花灿烂》等作品。她着重描写底层人物的生存状况,善于刻画卑琐丑陋的病态人生,以冷峻的眼光剖析人性的弱点,探索生命的本真意义。抛开今年疫情期间她写《方方日记》是非不谈。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迟子健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黑龙江漠河,是笔者最喜欢的女作家。从她1986年发表《北极村童话》开始,我几乎收集阅读了她全部作品,她的短、中篇代表作《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炖马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候鸟的勇敢》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白雪乌鸦》、《额尔古纳河右岸》、《群山之巅》等都获得各项大奖。迟子建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于一体,她凭借自己对白水黑山的挚爱,以一颗赤子之心去抒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之美,以平等而谦卑的眼光审视着纯美的乡村世界,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柔美,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诗化小说风格。







2

这一代作家明显受文革时代和后来改革开放初期思想冲击影响。大部分作家思想从极左转向极右。主要原因还是没跳出历史的局限性,从极度拥护社会主义革命转而极度认同西方国家的普世价值,并被西方思潮所洗脑。喜欢用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自由民主的角度,观察描述国内普通生活,作品颓废的多,描写黑暗面的多,抱怨的多,让人感觉人生灰暗,没有前途。也有极少部分作家能客观比较国内外思想差异,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作品有激励作用。

3

其他作者不熟悉,只是读了几篇方方日记,感到很不舒服。1,正在武汉人民遭受疫情苦难的时候,方方坐在家里,悠闲的写着一些不疼不痒的天气预报,听着某医生发来的所谓消息。2,享受工作人员为她家消毒,送菜,却没有一点感恩。3,我们外地人每天都在收看央视新闻,看到武汉市政府夜以继日抗击新冠肺炎,广大医生日夜治疗病人,都非常感动。方方却发出另一种声音,名曰言论自由。4,在国外反华势利猖獗之时,方方匆忙出版她的日记,为反华势利增加佐料。这样的作家有良心的中国人能喜欢

吗?!

4

艺术创作,无非是对个人以外的人,欣賞,或激励,或消愁,或抚慰,或……作用。当然作者所持立场不同,站的角度不同,作品当然不一样。像方方所谓日记,成书后拿到国外去,迎合美國及西方反华势力反华步调。性质就变为阶級对立的工具了。所以在社会主义的中國,方方的作品,巳谈不上艺术创作水平了。称方方为:卖国贼不为过!

5

严歌苓、王安忆、铁凝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应该属于第一梯队。她们三人的作品我都看过,特别是王安忆、铁凝作品从80年代中学时代就在《收获》《当代》上都刊登过。

(这一点要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从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因为家里有刚读小学一年级的我、初中高中的姐姐们,所以爸妈订阅了《中国儿童》《儿童时代》《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收获》《当代》《译林》~~等各个年龄段的文学刊物,滋润和丰富了我们的心灵)

这几位女作家的作品,都非常值得一读。爱恨情仇,人情冷暖,世间百态,在她们的笔下异常鲜活。

这三位女作家的作品都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严歌苓的作品被改编得最多:如《天浴》、《芳华》、《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少女小渔》等。

《天浴》由陈冲导演,李小璐16岁时出演此片女主角一举获得金马奖,可能是最年轻金马奖得主。

王安忆被改编成影视的最著名作品应该是《长恨歌》,非常旖旎深刻地描述了时代变革下一个充满小布尔乔亚情调、但在时代的洪流下又掌控不了自己命运的上海小女人的悲惨命运。王安忆的妈妈菇志娟是一位老革命作家,善于描写农村生活,但是王安忆的作品却具有非常浓的上海情调。

池莉是武汉女子,她的作品就像武汉女子一样爽利干脆直接鲜活生动。池莉的作品非常具有写实特色,大量的作品是描写8、90年代城市普通人的生活、烦恼,在我的脑海里,以前一想到池莉作品就会跳出《生活秀》里卖炸鸭子的“陶红”老板娘,利索、厉害、风情的形象(实际上的池莉是一位知性美女形象)。

迟子健也是当时的作家,但是知名度上较前面三位略逊,她善于描写东北的人物故事。

最后,说到方方~~说实在,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疫情引发的大争论,我根本不知道“方方”这名作家,以我家几姐妹从小的“资深文学阅读爱好者”身份,都不知其人,不知其作品(除了此次特殊原因名声大噪的“XX日记”)。

对于她的此次突然“大红特红”,只觉得前苏联文学家索尔仁尼琴的一句话送给她很合适“文学没有国界,但文学家有!我不想成为他们攻击我的祖国的工具!”


6

我从来不看他们的作品,因为他们缺少对生活的体验,缺少对现实的调查研究,缺少对真理的追求,他们所描写的都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他们代表的不是先进文化,他们的作品没有解决为什么而服务的问题,为什么人创作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立场、观点、方法都存在严重的问题,所以他们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却创作不了伟大的作品,因为他们是轻浮的缺少思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名利的。

7

这几个女作家,除了迟子建,其他的几个都与我的妈妈年龄相近。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对她们便有一种有别于对其他作者的难以言喻的特别情愫。

而这其中,我要特别谈一下王安忆。

可以说她启蒙了我!幼年时喜欢上文学,王安忆功不可没。哪怕到了今天,我对她的喜爱和对她文学创作水平的肯定依然是十分坚定的。

十几岁的时候,读的第一本王安忆的书是她的中篇小说集《香港的情与爱》,用“一见倾心”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后来辗转搬家,这本旧书始终舍不得丢掉。我想,评价一个作者作品的价值,“赢得读者的心”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标准吧!至于文学地位,就交给那些以此为生的专家们去评说吧。

8

怎么能把方方与其他几位有良知有品位的真正的作家排在一起?把她们几位的照片放在一起,一眼便知谁美谁善谁丑谁恶。俗话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内心的善恶会在她的面相上表露无遗。我与她们是同代人,也喜欢读文学作品,请你问问方方身边人,对她有何评价。像这样情绪化的评价仅此一次,因为我爱憎分明,我深爱自己的祖国和这片土地上善良的人们,不容任何人去伤害。

9

这五位作家,从风格上来讲,严歌苓与迟子建接近,写得大气磅礴,巾帼不让须眉。严的《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等几乎所有作品,尽管都是女子为主角,但荡气回肠,似乎更近似于西方文学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文学,对于探讨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女权话题方面有更多关怀。迟子建则更关注人生,俗世人生,底层人生,作品基调显得凄怆和苍凉,但凄怆和苍凉后面透出来的是莫大的爱,像《全世界的夜晚》、《群山之巅》、《白雪红鸦》等。就这两位女性作家作品体现出来的这种风格,并达到的这种成就,当代中国女作家中很少很少,即使在男性作家群里,也是多数都不如的。

王安忆的作品就柔和许多,在个人的屋子里经营着自己的天空,想象着外面的世界,大概是这五位女作家里面最为惬意也最为舒缓的了。那种细腻到骨子里的描写,那种寻找爱而爱不来的情思,不知勾起过多少人的恨意而又爱不释手。但《长恨歌》之后,似乎走出王琦瑶的世界,可惜世界已经变了。

铁凝的小说在故事构思上没得说,前期的作品,大概也就是1990年代前的作品,还是极好的。但似乎《玫瑰门》是她的一个转折。《玫瑰门》据说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当时这部小说出版时,好像还极为轰动,她所在的地方省级宣传部门还大力推介过这部小说。看过之后,说不上不好,也说不上极好,觉得还行吧。不过,再看后来的《无雨之城》时,就觉得不好了,也终于发现,铁凝似乎钻进了一条死胡同。再去与严歌苓、迟子建、方方比较,几乎没有可比性了。《玫瑰门》也好,《无雨之城》也好,竟然写的都一种第三者插足的爱情故事,一种不为世俗所容的爱情。这种题材不是不能写,但在铁凝笔下,却显得格调很是低下。尤其是当我看了《无雨之城》之后,很难想像这是写出《哦,香雪》那样的作品的作家吗?似乎是在那一瞬间,铁凝形象在我心里轰然坍塌。《无雨之城》后,就鲜少看她的作品了。

再说方方,很独特。我很喜欢她的作品。1980年代末,还在高中时就开始读她的作品,到大学后,得知她的作品被冠以“新写实主义”,当时与她齐名的还有与她同在武汉的池莉,也是位女作家,我也看过不少池莉的作品,也很喜欢。武汉因有这两位女性作家,在文学方面增色不少。方方的作品很中性,如不知道她是女性,很难从作品上判断出这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不管她早期的、中期的,还是最近的,都看不出。但她的作品就是很难概括,笼统讲,“新写实主义”还是不错的说法。关注底层民生、关注知识分子命运、关注人类命运应该是她的本意,是她作为一个作家的思考。她的《乌泥湖年谱》写得沉重而幽默,又不失阳光,也算大气之作。

近期方方因《武汉日记》而成颇具争议的人物,我也想说两句。她只是一个作家,只是以日记形式记录记载了她个人的所见所闻和感想。日记是什么,就是讲自己平时在大众面前不讲的套话大话官话假话嘛。只是恰逢其会,她的日记公布出来,展示在大众面前。然后就有人来揪住不放,说这不好,那不好。我们也不用把它在外国出版当成什么大事。一本日记能翻出什么大浪,真会成为外国人攻击中国的武器?想多了吧。那些外国政要、外国媒体天天抹黑中国,他们还用拿这个那个来作武器吗?他们早就不用了,他们早就撕下了伪装,早就是张口就来满嘴跑火车了。揪住方方的日记不放,那真是瞄错了靶子打歪了目标。而且最主要的是,现在网上这么多人说方方日记的不是。这些人中,有几个人是认真看过方方的《武汉日记》的?我想大多数人都是断章取义或寻章摘句,甚至是人云亦云的吧。

如果可能,还是多去看看方方的书,看过之后,再来批判,也许更好。

10

1.严歌苓:以刚柔并济、极度的凝练语言,高度精密、不乏诙谐幽默的风格为内在依托,与其犀利多变的写作视角和叙事的艺术性成为文学评论家及学者的研究课题,在多个国家已开展严歌苓文学研讨会。其创作的“王葡萄”、“扶桑”、“多鹤”等主人公开创了中国文坛全新的文学形象。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她吸收西方世界“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对“人”的价值观的透视,开始用西方文艺理论的价值判断来重新审视“东方人类”。

2.王安忆:可以说在王安忆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呈现出一种倾向,那就是捕捉蕴含丰富的主题意象,用以营造象征化的、隐喻性的叙述空间,更是通过在小说中编织一连串的意象,通过意象叠加和组合的方式来结构和拓展叙述空间,使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更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主题意象在作品中构建起与文本世界相呼应的象征世界,由于象征意义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显示精确的语义值,这就使叙述的时空淡化了作品的情节线索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造成一种虚实交错、明暗掩映的模糊风格。

3.铁凝: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4.方方:方方作为中国当代重要的作家之一创作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作品。在方方的创作中她始终以知识分子情怀关注底层,进行底层写作。可以说,底层写作一直贯穿在方方的创作之中。在她创作的不同阶段,底层写作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5.迟子建:迟子建是中国当代具备世俗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正是这些来自生活本身的情感体验传达的真实,来自于作家内心的悲悯情怀,赋予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一个作家能够放低姿态,贴近民众,贴近苦难,贴近被遗忘的角落和遗忘的群体,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感召力的悲悯精神。

自杀、他杀、病死、老死……迟子建热衷于死亡叙事,这或许因为死亡是人性的自然(按弗洛伊德的术语叫“死本能”),是人的宿命,也是对人性的自然来说最大的神秘。从万物有灵的角度,人死之后灵魂才可以出窍,才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更好地表演来自大自然的神秘。迟子建喜欢在血缘关系问题上做文章,其原因也在于此。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