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二战中,斯大林因为知道了日本不会派军才敢把西伯利亚师调回前线。那为什么日本不帮德国呢?

二战中,斯大林因为知道了日本不会派军才敢把西伯利亚师调回前线。那为什么日本不帮德国呢?

2020-11-02 04:02阅读(60)

二战中,斯大林因为知道了日本不会派军才敢把西伯利亚师调回前线。那为什么日本不帮德国呢?:我是青岩,起来回答。二战中的苏德战场开始阶段,斯大林迟迟不将东

1

我是青岩,起来回答。

二战中的苏德战场开始阶段,斯大林迟迟不将东线的西伯利亚师调往东线。的确是因为要警戒日本关东军与德军一起夹击苏联。直到\"红色谍星\"理查德·佐尔格向斯大林传回日军“不会进攻西伯利亚的绝密情报”,西伯利亚师才被调往苏德东部战场。那作为德国盟友的日本为什么不选择帮盟友呢?且听青岩慢慢道来。



我们从日本的视角来分析一下原因:

夺取石油

一战中,美国同英法等国一直保持着“同盟关系”。但美国一直窥视着英法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美国不能直接占领自己盟友的土地。所以在东南亚的战场上,美国对日本采取了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日本战争中的石油多数是从美国进口的。当日本驱逐了英法在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的马来亚部分和新加坡)的势力后。美国马上改变了立场,企图通过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让日本将印度支那给美国“吐”出来。美国的“石油禁运”极大的延缓了日本对华作战的进攻脚步,引起了日本政府对美国的强烈不满。侵华战争所产生的巨大消耗,耗空了日本的石油储备。“诺门坎战役”的失败使得日本对苏联军队,产生了忌惮。而攻占“印度支那”的战役却异常顺利,日本随将“夺取石油”的目标从远东转向了东南亚地区。


地缘政治

日本列岛孤悬海外,中国丰富的资源,稠密的人口使的日本对中国领土垂涎三尺。反观苏联的远东地区(都处于高纬度严寒地区)虽然资源也十分丰富但严酷的气候条件,使的资源的开采运输都十分不便。就算日本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能够取的胜利。强大的德国也将分走苏联富饶的东欧平原和高加索油田,而日本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将只能得到犹如“鸡肋”的远东地区。相对于富饶的中国,日本对于苏联的远东地区兴趣缺缺。


军事视角

纵观日本在二战中所有的战略构想,都是以占领中国全境为中心。1945年苏德战争爆发起始,日本已然占领了中国沿海的所有地区。如果日本想要帮助德国全力进攻苏联的远东地区,就必须集中自己所有的优势兵力。侵华战场势必要向北,将战线收缩在山海关一带,才能取得稳固的后方基地。这将意味着日本将要放弃卢沟桥事变以后,对华作战的所有“战果。”这是日本政府所不能接受的。


日本决策层内部

作为日本作战的实际指挥者,日本参谋本部分裂成了互相对立的陆军派和海军派。1939年5月4日更加倾向于对苏作战的陆军派,派遣日本陆军第23师团对苏联远东驻军发动了试探性攻击“诺门坎战役”爆发。苏联远东司令朱可夫沉着应战挫败了日本陆军进攻,取得了“诺门坎战役\"的胜利。陆军派在诺门坎的惨败,使得海军派在参谋本部的决策中取得了上风。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日本参谋本部没有出兵远东而是预谋袭击了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其中的决策者就是参谋本部的海军派。

日本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是不会出兵远东帮助德国的。日本和德国既是盟友又是竞争者。谁也不愿意为别人徒做嫁衣。

原创不易,喜欢的给点个赞

如有不详,还请留言指教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是《日苏中立条约》。

这是苏联与日本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在战争中相互保证中立的条约。该条约是苏日两大帝国主义的分赃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两国互相承认伪满洲国和外蒙古国。

简而言之,日本承认苏联从中国手中抢走了外蒙古,而苏联承认日本从中国手中抢走东北。


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王宠惠于日苏条约签字后第二天发表声明指出:东北四省及外蒙古是中国领土,满洲国是非法的,中国政府决不承认苏日中立条约,中国政府与人民绝不承认第三国妨害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的任何决定,苏日两国公布的共同宣言对于中国绝对无效。

《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以后,苏联根据约定,撤走所有援华军事人员,包括苏联援华空军,中止所有同中国签订的军售合同。

然而,苏联最绝的是:切断了当时中国唯一对外军事物资交通路线。

日本封锁了中国沿海,中国对外购买的大量军事物资,首先运入苏联,随后通过陆地交通从新疆入境,运到中国。


由于这条运输线距离日本轰炸机基地太远,无法进行轰炸,所以相当安全。

苏联在自己尚且没有和德国开战的情况下,就釜底抽薪,公然出卖盟友中国,也算够狠。

切断中国对外运输线路,对中国影响很大。当时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大量军火物资必须依赖进口,每年子弹都有百分之五十的缺口。

苏联此举,不知道让中国多死了多少人。



自然,苏联明白条约是没用的,然而日本是不可能全面进攻苏联的。

其实,日本如果全力进攻苏联,会给苏联带来极大的麻烦。

截止1941年,日本军队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200万。虽然有接近百万大军陷入中国战场,但日本只要将兵力龟缩到华北北部,留下几十万防御即可,主力都可以撤走。

那么,如果日本拿出100多万大军进攻苏联,会至少牵制苏联100万大军。

但日本的军事潜力很大,可以拿出的兵力并不止这么多。

日军投降时的总数就达到720万,其中野战部队可以达到三四百万。

这三四百万攻打苏联,依靠苏联远东特别军区100万左右兵力,是对付不了的。

如果1941年,日军和德军两线夹击苏联,美国又一时不会参战,苏军会非常困难。

尤其是需要数百万军队对抗日军,会导致西线兵力大减,德军优势更为明显。

这也是轴心国唯一可能胜利的机会。



不过,日本不会这么做,原因主要两点:

第一,日本占领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无意义。

这里没有日本最需要的石油资源,日本只有南下占领印尼油田才行。

日本当时石油储量只能维持1年多,一旦用完就挂了。

日本夹击苏联,不可能在1年内就获胜,所以持久战对于日本是不利的,劳而无功。



第二,日本和德国也是潜在敌。

即便德日联手打垮了苏联,瓜分了苏联的地盘,日本未必有好果子吃。

因为德日不过是互相利用,德国很有可能在消灭苏联以后,黄雀在后,一举将日本击败吃掉,独霸欧洲大陆。

日本的实力是对付不了德国的,岂不是给他人做嫁衣?

3

你自己去地图上测量下距离,远东到莫斯科距离7000公里,又没有路,只有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你让日本怎么帮德国?要知道柏林到莫斯科才1600公里,德军60万辆汽车都无法保证足够后勤供给!7000公里距离的后勤怎么保证?日本根本没有那个实力!

4

鬼子被揍了一顿发现,苏联不是随便可以拿捏的

苏联和日本发生了张鼓峰事件演化成大规模军事冲突的诺门坎事件,这两起事件,均以日军的失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结束。张鼓峰位于中国与朝鲜交界的图们江东岸,是一个海拔约150米的高地。站在山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联波俄特平原,晴日还可遥望海参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


位于张鼓峰北面2公里多远是高度略低于它的沙草峰。张鼓峰和沙草峰的东面是长池。这个地区历来是中国的领土,在吉林省珲春县(今珲春市)管辖范围之内。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建立伪满洲国后,考虑到珲春县毗连朝鲜这一因素,把防守该县的任务交由驻朝日军第十九师团负责。



1938年6月28日,苏联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改编为远东方面军,并调整了部署。7月9日,在张鼓峰山顶西侧出现了10余名苏联士兵构筑工事。7月15日和20日,日本两次要求苏联把部队从张鼓峰撤走,苏联均未予以理睬,7月29日上年,发生了苏联军队越境,双方发生冲突。从7月30日起,日苏双方展开对沙草峰、张鼓峰等高地的反复争奇,并不断増加兵力。



最终在苏联强硬的态度之下,日本认怂,默认苏联占据张鼓峰。

诺门坎事件,苏联称哈拉哈河战役,是在中国外蒙古东部与黑龙江省交界的哈拉哈河(哈勒欣河)以东诺门坎地区进行的。今蒙古国,当时是中国的一部分,称外蒙古。当时,外蒙古东部与邻省的分界线是哈拉哈河。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便把中国内陆省区的这条分界线视为国界。


1939年5月11日,外蒙军边防骑兵在哈拉哈河东岸巡逻时突然遭到伪满边防队的袭击,被迫退回西岸。5月12日,外蒙军增兵并再次进入东岸,又与伪满边防队发生战斗。驻中国黑龙江省海拉尔的侵华日军第二十三师团立即派出1个骑兵中队、1个坦克中队、1个步兵中队于5月13目前往增援。5月15日,这支部队在轻型轰炸机中队支援下,将外蒙军赶回西岸。

此后几日,外蒙军边防部队及驻外蒙苏联红军逐渐增加兵力,在东岸设防。5月27日,日军第二十三师团又向哈拉哈河地区派出1个步兵联队月28日凌晨,日军在东岸发起进攻。这次进攻遭到苏联红军骑兵2个团、坦克第十一旅的1个机步营和摩步第三十六师部分兵力的猛烈抵抗,伤亡惨重,被迫于5月31日退出战场,撤至甘珠尔庙附近集结。6月双方进一步集结兵力。

6月22日、24日、26日、27日,双方有100多架飞机进行了激烈空战。7月2日,日军第二十三师团(含3个步兵联队、1个炮兵大队)及坦克第一师团主力(约68辆坦克、17辆装甲汽车和2个步兵大队人)发起进攻企图围歼哈拉哈河东岸的苏联红军及外蒙军部队,前出至哈拉哈河西岸苏联红军预备队的侧后并为保障尔后行动创造条件。

苏联红军、外蒙军以坦克第十一旅(150辆坦克)、摩托化装甲第七旅(154辆装甲车)、摩步第三十六师的1个团和外蒙军的1个装甲营,在炮兵和航空兵支援下,实施反攻。经过激烈战斗,日军遭到重大伤亡,被迫退回东岸,转入防御。7月7日傍晚,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未能得逞。7月23日,日军集中80余门火炮,企图在猛烈击后由步兵夺占东岸苏、外蒙军阵地,仍未奏效。


8月4日日军组建第六军,荻州立兵中将任司令官,下辖第二十三师团、第八边防队及临时配属的部队,共7.5万人、500门火炮、182辆坦克、300余架飞机,企图长期与苏联和外蒙军队对峙,伺机再发动进攻。这时,苏联红军也在调集兵力。7月15日,组成第一集团车级集群,朱可夫任司令,共5.15万人、498辆坦克、385辆装甲汽车、542门火炮和迫击炮、25机枪、515架战斗机。除调集兵力乓器外,苏联红军还向哈拉要利阿作战地区调运了5.5万多吨的弾药油料、食和其他物资。

经过近1个月的周密准备,苏联红军决定发起总攻。8月20日,日军疏于戒备的星期日,以南方、中央、北方3个集群,采取面钳制与南北两翼合击的打法,发起猛烈进攻。经过4天战斗,苏联红军和外蒙军完成了对日军的合围。至8月31日,被围日军除2000余人突围外,全部被歼。


9月9日,日本驻苏大使向苏联表示愿意签订停战协定,苏联也由于忙于西线战备而不愿再打下去。战役结東后,苏日双方进行边界谈判,并于9月15日按照苏联实际控制线达成协议。1940年6月9日,苏日就外蒙古和伪满边界问题缔结协定。这条边界线由哈拉哈河向黑龙江境内推进约40公里,所辖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

战后,在日本军部里面,对苏强硬论不再受到重视,“南进”开始占据上峰。尤其是日本参谋本部,从切断援助中国的西北通道,解决中日战争的这种战略观点出发,主张缔约互不侵犯条约的论调开始抬头。

日本不想进攻苏联也并没有因为这个条约,而是日本早就制定了北上南进的政策。在北上遭到苏联的暴揍之后,日本清醒发现北上得不偿失,于是积极准备南下,不过南下很不顺利,以至于在1945年都没有实施北上。当日本投降的时候,北上的计划永远被搁置了。

5

无疑日本无暇顾及德国

一诺门坎战役的失败使日军士气低下,无力进攻苏联

其实在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之前,日本军国主义早已准备试探苏联的军事实力。自从日军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后,就成立了伪满洲国统治东北。

而此时的东北已不再太平,内有抗日武装,外有苏联和蒙古互为犄角,虎视眈眈,对日本构成了不小的威胁。其中苏联带来的威胁最大,他们早已经是老对手,当年日俄战争沙俄惨败,退出中国东北,但是此时的苏联已今非昔比。

日军想以历史遗留为借口,进攻蒙古东部的诺门坎,然后北进,占领苏联远东,消灭他们带来的威胁。日本的想法很好,但现实却很骨感。苏联军队在元帅朱可夫的带领下,凭借这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攻击,最终粉碎了日本占领诺门坎的图谋,并打伤和打死日军约19000人。

由于日军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此时日军已无力和苏联争锋。更重要的是苏联强大军事力量,使他们望而却步。经此一战,日军士气低下,已无力与苏联再战。即使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抽调大量远东兵力对付纳粹德国,远东兵力空虚,日军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们知道苏联这块骨头不好啃!

二日军石油资源匮乏,无能力继续维持战争机器,需要南下抢夺石油

在诺门坎战役后,日军军部就制定入侵两种方案。

1陆军北击苏联,夺取远东,报仇雪恨

2海军南下,占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

最终在激烈的争吵后,日军军部采取了第二种方案。为什么?一方面大量日本陆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军忌惮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日军在战争中消耗大量石油,石油资源匮乏,使他们不得不南下夺取石油,扩大战争。

要知道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石油资源根本无法自给自足,而他石油的来源大多数来自还未参战的美国。从美国手里进口了约五百万吨石油。美国人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想通过卖石油赚钱,另一方面想通过石油为要挟,逼迫日本撤出对华侵略,维护自身利益。

日本根本不想被美国扼住咽喉,因为他们知道从美国进口的石油最多能维持一年半载,一旦美日冲突,一切就会化为乌有。

更重要的是东南亚为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他们自顾不暇,兵力部署不足,且石油,铁等资源丰富,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日本自顾不暇,不得不南下夺取石油。

三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安心南下

其实日军南下,他们还有一个顾及,就是苏联。虽然现在苏联正在东线忙于与德国作战,但保不齐日军南下,苏联偷袭日本关东军。

所以日军在南下这个问题上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直到苏联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其实斯大林也迫切的希望日军南下,之所以现在日军没有进攻苏联,是因为苏德战场上双方势均力敌,还未出现一方绝对被压制。如果,一旦苏联败下阵来,日军必会和德国这个盟友合力瓜分苏联,所以这是斯大林根本不想看到的。

斯大林开始打起了小算盘,联络日军主动示好,并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还减少了对中国物资的援助,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日本大本营看在眼里,对于这个苏联他们似乎有了一些信任。

在双方共同利益下,苏联和日本最终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这个条约看似稳住了苏联,却没想到日军最终陷入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苏联的挑拨下,美日最终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准备援助德国的日军,此时已经彻底自顾不暇了!

6

二战期间,最为惨烈的莫过于苏联对德国的卫国战争。开战之初,由于德国突然发难,使得苏联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应战,所以战争的前期苏联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在经过顽强的拉锯战之后,苏联在稳住西线战场的同时,斯大林开始在东线集结兵力,其中就包括远东地区的西伯利亚师。

正是因为处于东面的日本不敢北上与苏联交锋,这才使得斯大林能够从容调集东线部队赶往西线,最终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探讨一下,为什么日本不挥师北上夹击苏联呢?


一、日本对苏联有着极大的畏惧心理

实际上日本占领东北之后,一直就在北上与南下两个选择中反复的纠结。而在卫国战争暴发之前,日本曾经在1939年出兵蒙古东部的诺门坎,想要通过此举试探苏联的实力。

不得不说,斯大林确实是眼光独到,在预见到日本试探自己的企图后,为了避免在未来的苏德战争中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斯大林直接安排了朱可夫亲临一线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所谓要打就打疼,此役直接消灭日军19000人,直接把日军北上的念想给打掉了一大半。

苏联的陆地军事实力远胜于日本,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日本军方不得不正视的现实。


二、日本北上的制约因素太多

日本北上作战实际上不仅要面对强大的苏联军队,此外还存在着好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补给线过长。日本如果最终选择北上,那么随着其战线的推进,其后方的补给将会越来越困难。要知道西伯利亚可是大面积的无人区,部队不可能依靠就地取食就完成自给自足,所以主要补给保障基本上要靠东北地区的物资运输;相反往中国方向打就完全不一样,不仅对手弱,而且随着占领土地面积的扩大,各种资源反而是越来越丰富。

二是道路运输艰难。西伯利亚地区道路基础设施薄弱,如果苏联将主要的铁路线进行破坏,那么可以想象本就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日军只能在广阔的西伯利亚冻土之上蹒跚而行。这样的战争打到后面就是纯粹的拼消耗,无论是兵力输送还是物资调配都将把本钱不厚的日本活活的拖垮。

三是内部意见分歧。实际上日本的优势在海上,但是一旦出兵西伯利亚则直接导致日本海军彻底废了。这样一来,跛脚的日本陆军将直面苏军的钢铁洪烈,胜算极小,另一方面日本海军也在这场战争中得不到实际的利益,故而日本国内对于北上的不同意见非常强烈。


三、南下获取石油是日本的最大驱动因素

从日本的整体战略而言,获取石油资源才是其把战争打下去的根本关键!

当时苏联的石油产出主要集中在高加索油田地区,日本北上西伯利亚实际上不仅得不到石油的补充,反而会在战争中极大的消耗本国的石油储备。哪怕占领了西伯利亚地区,哪怕探明了西伯利亚的石油,但是在冻土之下进行开采,依靠当时的技术条件极难在短时间内实现量产。

而南下则不同。将整个中国迅速打穿,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进而从东南亚地区将石油运回日本本土。这样一来日本就能够在石油的支撑下进一步把战争扩大化,从而继续实现自己的扩张目标。


四、顽强的中国彻底的拖住了日本

这里就必须要重重的夸一夸我们伟大的中国了!

原本在日本眼中不堪一击的中国却是出人意料的顽强,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百团大战……勇敢顽强的中华民族,在武器装备极度落后的情况下,硬是用鲜血和生命将日本侵略者近150万兵力死死的拖在了中国,由始至终也没能让日本完成打穿南北石油交通线的企图。所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战后能够进入联合国五常的席位。

到了这个时候,“骰子已经掷下去了”,日本再想要回去和德国搞一个东西回师已经不可能了!无论是继续南下,还是北上,日本都没得选了!迎接他们的将是最终的失败!


综合前文所述,日本之所以选择南下而不是北上,其因素是多个层面的。极有苏联方面的强悍与强硬,又有补给线、道路运输等多个因素的条件制约,同时也有日本的石油战略选择,以及中国战区的顽强抗战使日本深陷战争泥潭……正是在这样多种因素之下,日本最终没有北上与纳粹德国实现东西合击的战略构想。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7

这主要是由当时日本的基本国策决定的,当时日本的国家战略是征服中国。

1927年7月25日,当时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田中奏折》密奏中就已经阐明,日本近期的战略目标是征服中国和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所以虽然日本跟苏联是宿敌,两国的战略利益有冲突,他们都把中国当成一块肥肉,两国总有一战,但至少在当时,日本不能把苏联当做对手,而是当做合作伙伴。

俗话说,猫走不走直线,要看老鼠的足迹。日本对苏联采取什么外交政策,也取决于苏联对日本的外交政策。

在二战前夕,苏联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它眼里瞄准的肥肉一个是芬兰,另一个是波兰。所以苏联对于日本这个宿敌,虽然心里恨得咬牙切齿,但表面上对日本还是非常友好的,甚至还是伙伴关系,合作愉快的。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的操纵和扶持下,伪满洲国在中国东北成立,溥仪出任伪满洲国的皇帝。


对于这个纯属日本操纵的傀儡政权,大多数国家是嗤之以鼻,不予承认的。甚至当时的国联也认为日本的做法侵犯了中国主权,宣布伪满洲国是非法的。

美英等国更是坚定站在中国一边,不承认这个傀儡政权。

1933年1月15日,美国通告世界各国不要承认满洲国;1934年3月13日,英国宣布满洲国政府是非法的,永远不予承认。

但是当时的法西斯国家德国、意大利承认了伪满洲国,我们的北方邻居苏联当时积极表态支持伪满洲国,不仅很快予以承认,还跟伪满洲国相互设立了领事馆。苏联还发表“严正”声明,称:“苏联保证满洲国,疆域完整,永不侵犯”。

苏联政府令人愤慨的行为,除了当时苏联在外蒙古扶持一个傀儡政权,要跟日本做交易,换取日本对外蒙古政权的承认以外,也是向日本释放一个信号。那就是我们各干各的,互不干涉。

在此背景下,苏联还在1941年4月13日跟日本方面在克里姆林宫订立中立条约。


条约的实质就是日本向苏联做出承诺,苏联可以放心地跟德国人打仗,不用担心别的;苏联投桃报李对日本表示,你也可以放心地猛揍中国,我们保证袖手旁观;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日苏中立条约》。

苏联政府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是这样做的。条约签订后,苏联政府不仅撤走了在华的军事顾问,还撤走了援华的志愿航空队,停止了对华援助,中止了对华的军售合同。

苏联政府甚至还落井下石,切断了当时中国唯一军事物资交通外援通道。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依仗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全面封锁了中国沿海,中国军事物资外援通道,基本上都是绕道苏联,经过新疆来到内地。


对于这条运输线,日本轰炸机由于航程限制,不能随心所欲进行轰炸,所以还是比较安全的。

叫人气愤的是,条约签订是在1941年4月,苏德战争爆发在两个月之后。当时苏联并没有与德国为敌,也没有跟德国开战的意图。如果斯大林打算跟德国开战,苏联军队也就不会在德国发动闪击战的时候被打得落花流水、措手不及。

苏联人内心里仇恨日本,也把中国东北当作自己的战略目标,所以那个中立条约的期限只签了五年。

之所以签订这个条约,绝对不是为了应对德国,而是借刀杀人,让日本入侵中国,跟中国拼个你死我活,最后渔翁得利。

为了这个战略目标,苏联人只能让日军没有后顾之忧,放手进攻中国,至于中国百姓付出多少伤亡,那就不是他们所考虑的了。


对于日本来说,征服中国然后进攻东亚、南亚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因为从这里可以获取源源不断的战争资源。

相比苏联,中国和上述国家的军事实力太弱,是名副其实的软柿子,日本也只能先把战略目标放在中国和上述地区,跟苏联媾和了。

尽管如此,但日本如果取得了在亚洲的胜利,苏联如果在欧洲实现了自己的既定目标,双方很快就会反目成仇,兵戎相见。

这就像森林的狮子和老虎,都是欲壑难填、贪得无厌的猛兽,能和睦相处就是咄咄怪事了。

8

日本的确是惦记苏联的远东地区,但是自身实力不足,所以才没有进攻苏联的远东地区。而苏联人从远东地区调动的部队也没有那么多,但是苏联在远东地区始终兵力都在百万以上,这远远超过了关东军的数量,所以日本就没有进攻苏联的远东地区。

诺门坎战役或者叫做哈拉哈河战役,只不过是让日本人清醒了一下,苏联已经不是过去的沙俄,接下来签订的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根本就是在诺门坎以后,双方各自找的一个台阶而已,想凭着几张纸就保证和平是天真幼稚的想法,签完了条约,日本人借着准备进攻苏联,苏联人接着给中国枪炮子弹,直到苏德战争爆发。

苏军在远东地区可以说是严阵以待,不存在象巴巴罗萨计划那样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苏军从远东调集的兵力其实不是很多,满打满算也就是30~40万人,这对于苏德战场来说不算多,苏军主要是靠组建新部队来增加军队的数量,相比来说从远东调过去的8万车皮的各种物资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大一些。

1939年爆发的哈拉哈河战役,可以说给了日本人当头一棒,原来日本人认为由于大清洗的缘故,苏军战斗力极弱,比日俄战争时的沙俄军队好不到哪去,一个日本师团可以打三个苏军步兵师,但是经过这一仗,可以说是把日本人打的清醒了一点,在计算双方兵力对比的时候,双方的战斗力对比被迫修改成了1:1,也就是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力和苏军一个步兵师相当,这种情况下如果进攻苏联,那么就要集中优势兵力、兵器,特别是空军和坦克部队,而这一点是日本无法做到的,苏军在远东地区始终保持相当庞大的兵力。

日军进攻苏联的话,首先就是要克服苏军的筑垒地域,现在没有找到苏军在远东方向的筑垒地域情况,只有在西边的,但是日军在当时的东北边境地区修筑了17个筑垒地域,对面的苏联人可能闲着吗?说句不好听的,当年修的这些工事,搞不好今天还有兵住着呢。

苏军在远东的兵力1941年有32个师70万人,1942年39个师134.3万人,1943年49.5个师144.6万人,1944年55个师116.3万人,1945年5月9日59.5个师118万人。这里边苏联由于是除了步兵师以外还有象步兵旅、筑垒地域这种编制,一般情况下,2个步兵旅或者筑垒地域相当于一个步兵师,所以会有0.5个师这种情况。

而同时日本方面,关东军1941年有13个师团70万人,1942年16个师团70万人,1943年16个师团60万人,1944年10个师团46万人,1945年24个师团78万人。

可以看出,日本日本关东军在兵力上始终处于劣势,就更不用说在火炮、坦克等重武器上,日本人数量上的劣势更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日军进攻苏联按照关东军的实力就是给苏联人送人头去了。

红色谍王佐尔格实至名归,但是一个重大的决策是不可能仅仅通过他这一条情报渠道做出来的,必须要多个渠道综合考虑判断。

一方面是远东的苏军严阵以待,不会再发生一次突然袭击,同时苏联的情报网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间谍网包括佐耳格等将日本决策层的情报传回苏联国内,经过综合分析,苏联才敢从远东抽调部分兵力和大量的物资支援岌岌可危的对德作战前线。

图片来源网络。

9

日本所谓不帮德国确实直接原因是苏军在朱可夫指挥下,给与了进犯的日军以重大打击,苏军的钢铁洪流对阵日本关东军,大炮铁甲的装备遥遥领先当时相对装备简陋的日军,导致日军虽然一开始士气高昂但是没有捞到半点便宜,没有近身作战发挥勇猛不怕死的精神就被大炮轰掉或是被坦克碾压。

事后诸葛亮来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无论日本还是德国,在战略层面始终模糊不清,或是机会主义性质多。

比如,德国人一方面希望和英国和谈,另一方面又和谈不成进攻也不给全力,还莫名其妙没有拿下英国的时候就去进攻苏联。而日本则从对中对苏远东进攻的战斗可见,还是欺软怕硬,害怕陷入中苏夹击而两面作战的困境,一次挫折立马回头退缩了。

当时的德军当然希望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使得早日打败苏军,实现德日军的会师。这样亚欧大陆基本就在纳粹法西斯的统治之下。英国和美国将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陷入困境,最后将不得不主动求和。

但是,无论是德国招惹苏联,还是日本偷袭珍珠港惹恼了美国,各自面对强大的对手而不能形成合力,都注定了他们将陷入绝境,直至最后的失败。

不过,仅从当时日本的角度考虑,由于仅凭日本本土的资源是很难维系大规模的连续作战的,尤其是在美国对其禁运的形势下。因此,大本营乃至驻华军队认为最好的结果是全力对付国民党军队,打垮中国军队后使得中国政府尽快投降,从而可以整合中国的人力和资源,以战养战,长期的目的是休养生息而后把广袤的中华大地纳入到日本天皇的统治之下,短期也能以地大物博之中国补血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日本,进而再把侵略的魔抓伸向东南亚、南亚乃至广袤的太平洋。

所以,与其在具有太多不确定性的广阔远东战场和苏军硬碰硬,打一场巨大的消耗战而且凶多吉少,即使胜利也也捞不到太多好处,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东边都没有良好的交通和运输条件,冬季又特别寒冷,战场上也必然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最终为德军做嫁衣的战斗,还不如一根筋地对付中国,至少希望还更大一点,投降派多还更好对付一点。

后来的结果就是因为列强尤其是美国禁运,日军缺乏橡胶石油等战略物资而孤注一掷偷袭珍珠港,同时进攻东南亚,抢夺战略物资,同时通过其进攻中国西南角云南广西,希望切断盟国援助中国的东南亚中缅中印交通线,这时的日本已经到了帝国扩张的极限,也到了其战争军力最弱的末端。盛极而衰,随着日美太平洋鏖战的节节大败,必然是迎来节节衰败的命运了。

至于期望中的日德会师,早已是黄粱一梦。跳梁者虽强必戮!

10

咋帮 去西伯利亚义务劳动啊 打仗是要抢钱抢粮抢娘们 不然日本的广大人民群众都不答应 去东南亚有油田 有橡胶 有人口劳动力 西伯利亚有啥 说日本德国东西对进都是扯蛋 日本有一国之力打造的全球顶级海军怎么也不会北进的 南下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