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2020-10-25 09:33阅读(66)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融合二者长短,超然物外,非常道。:-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1

融合二者长短,超然物外,非常道。

2

此话偏向唯心,是指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过程。

3

这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思想或者说是思维能力的一种升华;还可以认为这句话是唯心主义,是一种心理历程的变化;是大彻大悟。

一个人初次步入社会,或者说第一次碰到某种新鲜事物对其不了解,只能够看到表面现象;山,不就是一座山吗?有什么不一样吗?

等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对江湖的复杂性有了充分的理解以后,同样的一座山,同样的一件事,同样的人际关系已经谙熟于心,对其了如指掌,不在话下;这时候的“山”(陌生与恐惧)不存在了(看山不是山)了;

一旦勘破红尘,往事如烟,神马都是浮云;青山依旧在,那座山不还是山吗?功名利禄,生老病死就是人生的轮回。

这是参禅者的大彻大悟——看山还是山。

第二种解读;就非常类似《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了。

庖丁初次“见山”(解牛)的时候,看到的一个庞大的牛的身体,不知道如何下刀;对某个具体事物不了解的时候,看到的只不过是现象;

等到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内在规律以后,庖丁的眼睛里面已经没有“山”(牛)了·有的只是肉与骨头之间的结构,是那些可以见缝“下刀”的机会;

可是,那头牛呢?不还是牛吗?(看山还是山)。

今天是周末,不就是日历表上普普通通的一天吗?(看山是山) 不过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一天的意义大不相同(看山不是山;

不过,对于新生儿家庭来说,充满了喜悦;然而对于那些亲人逝去的家庭来说,却是悲伤;有生就会有死,因果循环这就是人生常态(看山还是山)。

4

是唯物主义

5

你说的山就是一个人为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山。就好比你看到一匹马,你不可能说是你看到一匹黄马或者白马。所以这里不存在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本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哲学范畴,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用的一个思考途径,只不过是后期分道扬镳了!

6

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咱们高中的哲学教材认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就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就是唯心主义。实际上,在我看来,西方哲学从来就没有过唯物主义哲学,而不论是西方的唯心主义也好,唯物主义也好,它们同属唯心主义。因为世界的本质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意识和物质密不可分,不能泾渭分明地分割开,因为物质具有意识性,意识也具有物质性,物质和意识本就是一体的,你把这个本质的东西通过分别、分析的手段分离开,就已经不是最初的那个本质性的东西,从它被分离的那刻起,一切就已经变质了。那么以分析为前提和逻辑基础的一切西方哲学和一切的西方文化,它或者说它们的一切错误也源于此。用数学表达式来说,我们知道1+1=2,但是哲学的数学表达公式不是这样,而是1+1=1,1=0。也就是说哲学的数学表达公式是1+1=0。世界的本质是0,而它的表现形式物质和意识却是那两个1,既然物质和意识是表现形式,那它们就是现象,而并非本质。所以西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它们的根本错误在于把现象当做了本质,因此它们全都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在否定了西方哲学后,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到底唯物主义哲学是什么?到底谁才是唯物主义哲学?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们既然明白了西方哲学是唯心主义哲学,那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我们伟大的东方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牛逼的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与一体的哲学。我们现在明确了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唯物主义之后,我们再来说什么是唯物主义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唯物主义,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概念来阐述这个问题,用我已经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的概念来阐述,那就是心物一元、知行合一、体用合一、色空不二等等,基本上儒释道三教对于世界本质的理解都在这里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既统一了物质和意识,也就是现象,又超越了物质和意识,也就是超越了现象层次,从而真正上升到了对于世界本源认识的极致境界。其实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之否定规矩,统一物质和意识这是第一层次的否定,超越物质和意识,就是否定之否定。这个规律用道家理论讲,就是庄子的齐物论。所以什么是唯物主义?就是既统一了物质和意识,明确了物质和意识的密不可分性,又超越了物质和意识的现象层次的哲学,这才是唯物主义哲学。当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这种唯物主义哲学,你也可以叫它唯心主义哲学,叫什么都无所谓。
明确了这个问题后,我们自然就知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主义了。关于看山是山的禅宗三境界的理解,我在我的头条里,已经做过最简短最明确的答复,这里不再重复。
但是这里我再说一个题外话,就是关于王东岳先生对于哲学的解读。他说哲学本身是不求用的,这个我承认。但是他说马克思不是哲学家,而是哲学应用家,并且他还说凡是求用的这些人,就根本不明白这个时代的哲学讨论的到底是什么问题了。关于这个观点我是绝对不敢苟同的。马克思既是哲学家,也更是哲学应用家。为什么这么说?王东岳先生的观点错在哪里?
首先,我承认哲学和科学一样,它本身是不求用的。原因何在?举个简单的例子,梨这个东西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没有人之前,它就静静地待在那里,梨树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结出梨,梨没有人吃,然后烂掉或者掉下来,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梨的不求用。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世界的本源就是如此,自然而然,不求为任何人所用,它按它自然规律发展变化,所以对于人来讲,它是没用的。虽说它对人没用,但是不等于它没用。但是当人出现以后,一切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人要生存就必须要通过剥夺别的生物的生命,来转化成维持自己生存所需的能量,那么这时候梨就遭殃了,人不但能任意采摘梨吃,还学会了种植梨树从而结果的这一本事。虽然梨还是不求用,不求为人所用,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知道了梨的用处,梨的这个有用是针对人或者需要靠通过吃它来维持生存的生物而言,是有用的。因为梨虽然本质上无用,但是从现象上讲,它又变得有用。那么这就涉及到了人和物质世界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了。那么王东岳先生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哲学无用论和哲学有用论,其实也跟这个梨的道理一样。哲学不求用,或者说哲学无用,是从哲学的本质上讲的,哲学无用,并不是真的说哲学无用,而是看哲学怎么用,哲学为谁所用。也就是哲学或者是科学和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那么王东岳先生承认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却否定了客观事物与人的意识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哲学本质上是不求用,但是哲学也有其为人所用的另外的属性。因此,马克思不但是西方哲学中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应用哲学的大家。而且马克思不但理解了他那个时代哲学所要表述的问题,而且还把哲学与人的意识联系了起来,用哲学来指导人类的行动,这不但是对于之前西方哲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也是在实践角度对于西方哲学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7

唯我主义

8

这是一些禅修者喜欢说的话,其实没那么玄乎。简单的说一说吧,两个字:眼界。眼界不同,甚至于天差地别都不能形容。金刚经中说,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者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你有什么眼?芸芸众生有什么眼?肉眼而已,而肉眼者又偏偏喜欢说大话空话废话甚至胡说八道。打个比方,对面过来一个人,你能看到的无非就是美丑,长短,男女,老幼,除了一张薄薄的皮,就再也看不到什么了。而芸芸众生偏偏就执着痴迷于这薄薄的一张皮,厌恶丑陋衰老的脸皮,痴迷俊男靓女的脸皮。可是,假如你有一双带透视功能的眼睛,类似于X光机那样的眼睛,你看到的是什么?是不是薄薄的皮肤下鲜红色的血肉和白色筋脉?再增强透视度,是不是一具移动着的白骨?这个时候,在你的眼中,已经没有什么美丑之分了,什么俊男靓女,在你的眼中有什么区别?这样,只有肉眼的人和有透视眼的人,他们的眼界能一样吗?虽然你可能还对俊男靓女有所痴迷,可是,你和只有肉眼的人痴迷程度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佛法中说芸芸众生的所知所见是颠倒见,颠倒知,为了破除这种颠倒见,修者者有修白骨观,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再进一步说,你有更加高级智慧的眼睛,能看到白骨后面有什么呢?所以金刚经中释迦摩尼佛对须菩提尊者说,如果有一个人,他像须弥山那样高,这个人身体大不大?须菩提尊者说,是这样,非常高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来说,这个身体,不是真实的,是名叫巨大的身体。这个话如果你还不好理解,你可以想一想,比如恐龙,食草龙身体是如此巨大,然而它只是从一只恐龙蛋里面孵化出来的,今天能看到的恐龙蛋化石并不比一只足球大多少。今天的人类知道,一个物种身体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他的遗传密码,恐龙的遗传密码决定了它的身体能够在那种环境如此巨大,在佛法中这叫色法。而这个遗传密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同样可以说,遗传密码并不是物种的终极秘密,这是人类科技手段到目前为止的认知而已,面对生命的浩瀚无垠的大海,世界上最顶级的大学,科研机构,也只是刚刚站在了大海边。

回到你的这个问题,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你就可以说,看美女是美女,看美女不是美女,看美女还是美女。这最后一句话说的美女已经不是你在第一句话中说的美女了,你第一句话中说的美女是你的颠倒见,颠倒认知,不是真实的!经过看出来美女不是真的美女,最后一句话才有了真实的认知:美女还是美女,她是名叫美女。所以金刚经中释迦摩尼佛对须菩提尊者说: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者的眼界,不是你我他的眼界。

所以,这是真实的认知,真实的眼界,不是你说的唯心主义,也不是你说的唯物主义,在佛法中,叫无实无虚,就简单说到这里。

9

这里的“山”不是仅指山峰之物,而是有所指,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包含性比较广。

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在现实中,人认知事物的三个必经阶段,同时也伴随着个人的成长,所处的人生境界。因此,这句话是切合实际的一种人生体验,是唯物主义的。

在认知初期阶段,所能学习到的“山”,仅指“山”字和“山峰”之物,简简单单,真真实实,不再赋于其他含义。当学习的知识逐渐增多时,看到一座“山峰”,会想到山的名字、名气、质地、地带、风景、植被、飞禽走兽等物种。这时看到一座山峰,所看的、想的比较多,比较杂。但对它们之间的来笼去脉认识还不全面不透彻,仅仅是看的多而已。当人们认知丰富,知识渊博时,这时看到一座山峰时,想到的是山和山中的生态系统,以及这座山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时的山峰就丰满起来,有骨头有血有肉,真正看到了山的面貌和里子,实现了现象到本质的跨越。

其实以山为代表的事和物一直未变,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人们的认知提升了,看得事物不再片面,而是更立体、更饱满、更丰富了。一句话,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10

唯心主意,说的是“三界虚妄,唯心所造”。

既然都是虚妄了,那还何来的“是山”又或者“不是山”。

看到“山”,那就是承认了物质的存在,既然承认了物质的存在,我认为那就是唯物主义了。

这无外乎是拆分和整体的区别。

看山是山,这就是简单的去理解“山”这个字,还有他的基础形态,高高的土堆或者石头堆,那就是山。

看山不是山,就是在进一步深入拆分后,发现了山的构成。看到了石头,看到了泥土,看到了树木还有其他的生灵。是这一切构成了“山”的概念。

最后,看山又是山,那就是进一步完善,了解了“山”的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