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法国在二战中仅仅抵抗38天,却在战后去了联合国五常?这是为什么?

法国在二战中仅仅抵抗38天,却在战后去了联合国五常?这是为什么?

2020-10-22 06:01阅读(65)

法国在二战中仅仅抵抗38天,却在战后去了联合国五常?这是为什么?:打铁还需自身硬。法国之所以能够进入五常,根本原因是法国在二战后实力依旧不容小觑,睥睨五

1

打铁还需自身硬。法国之所以能够进入五常,根本原因是法国在二战后实力依旧不容小觑,睥睨五常之外所有国家。当然,在进入五常这件事上,法国的运气也不错,由于美苏英的博弈需要,以及戴高乐的积极争取,法国成为了最后进入五常的国家。

法国实力并不弱

首先说下,很多人以为二战结束后法国实力迅速衰落,结果成了这样;

但实际上,二战结束后,法国还是那个曾经的少年,错了,是帝国,一个巨型的殖民帝国。人家版图是这样的;

在二战开始后,虽然维希法国投降了希特勒,但是,戴高乐逃离法国后,在丘吉尔的支持下建立了自由法国对抗纳粹。随后,随着戴高乐暗示战后将给予殖民地独立的可能,法国的大部分殖民地都选择了效忠自由法国。

不过,等到二战临近胜利时,戴高乐为了战后法国的国际地位对殖民地出尔反尔,在布拉柴维尔举行会议时,宣布拒绝一切殖民地自治的要求,并解散当地的自治政府。虽然这一次让殖民地的民众很不爽,为后续法国和殖民地闹掰埋下了伏笔,但从戴高乐的角度出发,这件事确确实实维持了法兰西殖民帝国。

因此,战后的法国迅速恢复了原有的殖民地领土。依旧是当时世界上仅次于英国的老牌殖民帝国,拥有128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直接统治人口超过了1亿。也正是这个原因,二战后,在综合国力上,法国仅次于当时的美苏英三巨头。

另外,在二战开始后,法国确实仅仅抵抗了纳粹德国38天,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的军事实力衰落了。战前,法国拥有着一支近300万的军队,超过3000辆坦克,以及2000架战机,14500门火炮,实力足能与德国比肩。

而法国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战术思想落后,还停留在一战时期的堑壕战。结果希特勒来了一个闪击战,一个迂回闪现到了巴黎城下。

随后,法国在老巢被偷的情况下,被迫宣布了投降。

此战,虽然法国投降折了面子,但却结结实实的留了里子。

由于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投降,从而避免了二战中后期的白热化冲突,其工业反而得到了保护。而且,由于二战期间英国、苏联的工业遭到了战火的摧残,此消彼长之间,法国的工业实力在二战结束后竟然与英、苏相媲美了。

也正是靠着广阔的领土,上亿的人口,以及强大的工业,让法国拥有了进入五常的实力。

美苏英博弈需要,戴高乐的积极争取

二战后期,法西斯国家败局已定,筹建联合国,制定战后世界秩序的工作也提上了三巨头的日程。当时,美苏英毋庸置疑是联合国的核心,而美国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因此,在筹建联合国时,美国的话语权是相当重要的。

在最初的设想中,罗斯福提出了“四警察”的概念,即美苏英中四国。在罗斯福的构想中,全世界除了四警察之外,其余所有国家必须放弃军备,而这些放弃军备的国家,其国土安全由四警察维护。

不过,由于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反对,国际主义者认为这是大国垄断武力,因此强烈抨击。最终,罗斯福选择让步,选择让美苏中英四国在未来的联合国理事会中“承担维护国际安全的特别责任,并因此拥有无限期永久性席位”。

显然,当时是没有法国的,实际上只有美苏中英四常。

这个方案提出后,立刻遭到了苏联和英国的反对,原因很简单,他们两个反对中国加入常任理事国。

对于苏联而言,中国的崛起,以及国际话语权的增加,无疑会挑战苏联在亚洲的势力,况且两国恩怨颇多。同理,对于英国而言,英国在东亚也有很多利益,而且当时的老蒋明确表示支持印度、缅甸等地的殖民地独立运动,因此,英国也反对中国成为四常之一。

不过,由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亲美,几乎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为此,罗斯福就是想带着中国玩,增加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进而削弱苏、英,间接的壮大美国的实力,因此,罗斯福是异常坚持让中国加入四常。

为此,罗斯福又提出了一个方案,美苏英建立一个欧洲组织,然后美国再建立一个世界组织,带上中国,以及和苏、英建立的欧洲组织一块玩。

这下,英国也不再坚持拒绝中国,但作为折中条件,英国提出让法国加入常任理事国。英国的目的是重新构建英法联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和法国报团取暖,保住自己的国际地位。毕竟两国都是妥妥的殖民帝国,有很多共同利益。

但是,法国入常这件事遭到了美国的明确反对。一来,美国认为法国在二战中迅速投降,实力打脸,而戴高乐只不过是漏网之鱼,对战后的国际形势压根没有任何影响力。二来,美国也不想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避免影响自身的权力。

不过,随着时局的发展,美国的态度逐渐有了变化。

前文说了,戴高乐在二战临近结束时明确拒绝了一切法国殖民地自治要求,从而保住了法国所有殖民地,这一下让美苏英刮目相看,知道了法国实力不减当年。另一方面,戴高乐为了挤进五常,开始和苏联眉来眼去。

苏联呢,为了防范德国东山再起,分化欧美之间的联盟,同时为了抗衡美国在联合国的主导权,斯大林认为有必要拉拢法国加入常任理事国。

由此,罗斯福认识到法国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如果强行把法国排斥到了五常之外,必然会导致法国仇视美国,从而和苏联、英国关系拉进,影响美国利益。

最终,在1945年6月26日,旧金山制宪会议结束,《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五个常任理事国为:美、俄、中、英、法,五常的地位由此确定,法国也成为了最后一个挤进五常的国家。

2

在最初的联合国构想中确实没有法国啥事儿,他们能进入安理会五常是政治妥协的产物,还得感谢那个毒舌胖子邱吉尔。就是在这个胖子玩命坚持下,法国才得以搭上常任理事国的末班车,当然,邱胖子肯定不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有自己的算计。

五常是什么

其实我们常弄混淆一个概念,被戏称为“五大流氓”的国家并非联合国五常,它准确的名字应该叫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安全理事会只是联合国六大组织之一,真正的联合国还有大会、秘书处、国际法院、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和专门机构。

所以五大流氓的一票否决权只在安全理事会有用,在其他组织是不生效的,这也就解释了我们重返联合国时为啥美国没办法一票否决,那是联合国大会的表决。可是安理会的一票否决确实很牛,它可以决定很多国家的命运。

根据《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被授予以下权利和责任:

  1. 依照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 调查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争端或局势。
  3. 建议调解这些争端的方法或解决条件。
  4. 制定计划以处理对和平的威胁或侵略行为,并建议应采取的行动。
  5. 促请各会员国实施经济制裁和除使用武力以外的其他措施以防止或制止侵略。
  6. 对侵略者采取军事行动。
  7. 就接纳新会员国以及各国加入《国际法院规约》的条件提出建议。
  8. 在“战略地区”行使联合国的托管职能。
  9. 秘书长任命及国际法官选举。

这就是说安理会决定着整个世界是否会对某国经济制裁、是否会组团抽某国、是否允许某国加入联合国、是否向某地区派维和部队。几乎是联合国全部核心权利所在,长期持有的国家自然牛到不要不要的。

比如某个叫马其顿的逗逼得罪了兔子,兔子就一票否决了维和部队延长驻扎的决定,把这傻子折腾了个半死;再比如因为某记仇国家不爽,一个叫科索沃的小国至今也进不了联合国。

四大警察构想

联合国这组织最初的构想其实来自美国,在1939年的时候罗斯福总统就提出了这个名词,并且在1941年9月他提出建立一个由大国“托管”领导的新国际机构。可是还没等这老兄认真充实内容,当年12月就被鬼子在珍珠港糊了一脸,暴怒的罗瘸子带着山姆大叔发了疯的报复,对这个计划也就没再细化。

1942年5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跑去华盛顿求他赶紧开辟第二战线,老子们在东边快顶不住小胡子了。罗斯福正好想起了这个计划,于是他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战后四大警察的构思。

在罗斯福的构思里四个大国需要共同组建一个行政部门,然后把世界化成四块分别执法,每个大国划定执法区域,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联合执法。他的执法范围划分是这样的:

  • 英国:自身领土、殖民地及西欧大陆。

  • 美国:整个南北美洲及殖民地(东南亚)。

  • 苏联:领土及东欧,再加上欧亚大陆桥(土耳其和西亚)。

  • 中国:东亚和西太平洋。

是的,你们没看错,这里面有咱们的事儿。当然,罗斯福把我们薅进去也不是因为伟大的友谊,单纯是觉得常队长似乎更听自己的,而且能抑制毛熊的扩张倾向。罗斯福更狠的构思在于除了这四大警察,所有国家必须解除一切武装,不能保留任何步枪以上级别的武器(这个构思没有实现,战胜国毕竟太多)。

毛熊对这个提议倒是没反对,莫洛托夫在6月1日表示只要你们赶紧开辟第二战线,啥事儿都可以商量!我知道你们想给苏联放血,但真把东线弄崩盘了谁也不好过吧?斯大林本人对这个构思也不反对,他那阵子没心思惩戒全世界来着。

邱吉尔的反对

让罗斯福没想到的是第一个反对声来自邱吉尔,1942年10月邱胖子通过私人传达的形式表达了反对意见。他不反对大国“托管”的构思,反对的是把中国纳入警察体系,原因也是常队长和美国走的太近,苏联又和英国理念不合,自己的国家会被孤立。

但罗斯福很坚持自己的想法,他隐晦的向邱吉尔表达了一个事实,盟军需要中国拖住日本。除非你想让我们两个国家在亚洲再死个几十万人,或者干脆让毛熊统治东亚,我们离那边太远了!

无可奈何的邱胖子只能接受现实,同盟国就此开始以四大警察为基础组建新国际组织,1943年10月30日四大巨头在莫斯科签署了《四国宣言》,联合国整体框架搭建完毕,跟法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戴高乐除了整天找人吵架基本也没个办法。

最后的末班车

1944年8月21日,四大巨头又在美国华盛顿敦巴顿举行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正式成立,常任理事国也正式被赋予了一票否决权。其实所谓一票否决权的概念是只有全部巨头都同意,安理会才能采取下一步行动。

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法国被拉进了五常,因为英国的坚持,邱吉尔态度很明确,你美国拉进一个中国,我就拉进一个法国,说来说去坑的只有毛熊。苏联对此无可奈何,完全没有够分量的小弟推荐。美国倒也乐见其成,就势力划分来说,英国才是最可能和法国冲突的。

但美国还是象征性的再争取了一下,希望把巴西也拉进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遭到英国和苏联反对后就没再坚持。就这样,1945年10月24日,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和46个签署国共同批准了《宪章》,联合国正式成立。


回过头来看法国混进大流氓俱乐部的过程,其实不难发现确实运气占了主要因素,罗斯福也好,斯大林也罢,最初压根就没想带法国玩。如果英国不是为了平衡考虑,也不会带他们玩。国际政治就是这么黑色幽默,互相平衡加妥协的博弈后,可能得到一个莫名其妙的结果。

当然,次要原因是法国确实有那个资格,作为欧洲陆权大国,二战时期又因为投降太早而没遭受严重破坏,它的实力确实能支撑起常任理事国的架子。你要是换成圣马力诺来当,基本也就是跟班的命。

3

二战后的世界大国就只剩下那么几个了,环顾全球,除了中美英苏,也只有法国有资格当常任理事国了

今天提起俄罗斯,大家都公认北极熊是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全球只有美国能与之相抗衡。如果拿英法德三国跟俄罗斯比较,那么很多人都认为这三个国家完全不是俄罗斯的对手。

但是在二战前,英法德三国的实力绝对不虚当年的苏联。德国就不用说了,直接可以单挑苏联,英法抱团也能与苏联抗衡,当时英法德三国的国际地位都高于苏联,甚至高于美国。

虽然美国的崛起对西欧的老牌帝国产生了巨大的冲积,但二战前的世界中心仍旧是在西欧,那时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状态,英、法、德、意、日、苏、美,哪一个国家都没有压倒性优势。

但是二战改变了这一切,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直接报废,其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已经没有资格统领新的国际秩序了,原先的只剩下了英、法、美、苏四国了,再加上中国,五常的局面只能如此。

其实早在1943年,美英苏三国就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共同商讨战后世界秩序,在这次会议中苏联同意了英美建立联合国的想法。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三国开始讨论在联合国的权力划分问题。(今天的国际局势就是这仨人定下来的)

在苏联看来,在战后的联合国中就只有美英苏三强,世界大事就由这三个国家说了算。但是美国认为新的国际体系不能只有欧美国家,在日本崩溃后,中国应该代表亚洲和东方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因此坚持要把中国拉进来。

对于美国的想法,苏联和英国都不同意。斯大林是很看不上国民政府的,认为南京没有资格成为常任理事国,而英国则认为中国会对其远东地区利益构成威胁,尤其是蒋介石公开支持印度和缅甸独立,这让英国更加恼火。

然而在中国入常的问题上,罗斯福的立场非常坚定,英苏最后作出了妥协,同意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

再将中国拉进入安理会之后,安理会成员数量扩大到四个,不过对于此时的局势,英国并不满意。

当年国际联盟成立之时,常任理事国的数量也是四个: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在这四个国家中英法是抱团的,也就是说当时国联是握在英法手中的。

彼时的英国尚且算得上是世界列强,而如今大英已是风雨飘摇,环顾现在的安理会中英国找不到一个盟友(美国和英国不是一条心,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就是让美国给折腾没的),于是英国极力要求把法国也拉进安理会。

对于英国人的要求,美国最初是拒绝的,罗斯福打心里看不起法国人,毕竟法国佬早早就投降了,在二战中纯属于酱油队伍。因此虽然法国在伦敦一直由流亡政府,但美国就是不搭理法国,开会也不叫他。(法国沦陷后,希特勒视察巴黎)

至于苏联,也是对法国爱答不理,斯大林曾公开拒绝法国参与对德国的占领,更不同意法国跻身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作为盟军中的扛把子,美国和苏联不点头,英国也没办法。为此丘吉尔不停的劝说罗斯福,尤其是到1945年之后,眼瞅着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苏军已经占领了整个东欧,丘吉尔感觉大事不妙,他开始拼力劝说罗斯福。丘吉尔指出战后的欧洲大陆必须有一个盟友对付苏联,极力劝说罗斯福接纳法国。

在丘吉尔的不断劝说下,罗斯福最后同意了法国入常,而斯大林也在与戴高乐的会谈后支持法国入常,至此法国在安理会的地位才确定下来。

当然,法国之所以能跻身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自身的实力是密不可分的。“得益于”投降的早,法国在二战中的损失很小,十五大国中损失最小的一个,整个工业基础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顺道还从德国抢了一些。

除此以外,战后法国的殖民体系也被保留了下来。在二战结束之初,法国尚有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非洲),面积仅次于苏联、英国,位居世界第三,从面积上看,法国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国。

(法国殖民地)

时至今日,法国已经成为欧洲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其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拥有着独立于美俄之外的军工体系,五常的名分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4

法国能成为五常,当然是凭实力了。

在很多人眼里,二战之后的法国是这样的↓

但其实人家当时是这样的↓

虽然现在法国基本没有殖民地了,但殖民地独立是1960年代之后的事。

二战刚结束时,法国仍然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统治面积仅次于苏联和大英帝国,世界排第三。本土加殖民地人口约一亿,仅次于中英苏美,世界第五。

再加上当时法国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完爆除了美苏英之外的所有国家。有这样强大的综合实力,法国跻身五常,有什么问题吗?

当然了,法国跻身五常,也有戴高乐和丘吉尔的努力。(蒋委员长也有功劳)


二战期间,美苏对法国很瞧不起,当时的法国在自主事务上的权力也不大,只比后来投降的德国大一点。比如二战期间召开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美苏就都没有邀请法国代表参加。

特别是雅尔塔会议,当时法国已经复国,但美苏依然不带法国玩。

按照美苏的设想,法国没落了,干脆趁机会把法国肢解,顺带也把英国收拾了。

时任“自由法国”的负责人戴高乐认为盟国这么对待法国是不公平的。一来,法国人在二战并非一点贡献都没有;二来,法国在实力上本来也有发言的资本。于是他就积极在英美苏之间斡旋,在三个大国之间来回穿插游走,获取政治平衡。

↓从左到右:吉罗、罗斯福、戴高乐与丘吉尔(吉罗是美国扶持的“自由法国”代理人)

由于英国和法国同样是殖民大国,法国如果没落,殖民体系崩塌了,英国也受影响。而且英国当时也没有完全没落,仍然还有对抗美苏的实力(英国退出超级大国之列是在1960年代之后)。但英国单独美苏对抗又太吃力,需要法国的助力,所以丘吉尔就在这时候拉了法国一把。

比如1945年2月3日,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坚决反对让法国在德国获得一个占领区,以及在盟国管制委员会中获得一个席位。这种反对,等于就是反对法国跻身战后的大国之列。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让苏联对日本宣战,当时也支持了斯大林。

丘吉尔对此事据理力争,他强调,法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忽视了法国。并且丘吉尔还悄悄与罗斯福沟通,向罗斯福强调,消灭轴心国以后,必然要与苏联对抗。美国不论出于感情还是自身利益,都必须支持法国恢复它大国的地位。

罗斯福考虑再三,再加上戴高乐与斯大林密会了十五个小时。最后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终于确定了法国参加对德国的占领,并成为管制德国的第四个成员国、以及联合国大会的五个发起国之一。

法国因此才争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资格,享有安理会否决权。

另外,蒋委员长当时也在无意中推了法国一把。

二战进入反攻阶段后,美国为了肢解英法在亚洲的殖民地,就拉拢中国,想让中国吞并掉一部分英法殖民地。划定中国战区,把法属越南殖民地的北部划入中国战区,就是罗斯福总统的主意。(泰国原本也属于中国战区范围,罗斯福这么干,其意就是让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东亚老大,制衡英法)

但是罗斯福的建议,被委员长婉拒了,蒋当时对罗斯福说:一切殖民地人民皆有自立自治之能力,所以,中国希望美国也能放手让殖民地人民自己发展

这种话,委员长在访问印度,会见甘地时也说了。为此事,他还得罪了英国人。

罗斯福原本想拉拢中国制约英国,可没想到蒋会婉拒。于是罗斯福就只好在随后的德黑兰会议上拉拢斯大林。

斯大林野心很大,罗斯福主动提出这种建议,他当然是一口答应。但是,斯大林的野心又过于大了,他趁机敲竹杠,让罗斯福对其很是不满。

丘吉尔、戴高乐见到美苏分歧,就趁机左右逢源,抓住了美国还是最担心苏联扩张,需要利用自己制衡苏联的诉求,最终说服了美国,让法国跻身五常之列。



所以总的来说,法国能成为五常,一是法国实力够强,二是丘吉尔和戴高乐的努力。但是丘吉尔的争取,戴高乐的斡旋,大前提仍然是法国的实力足够强。否则丘吉尔怎么不抬举比利时、荷兰一把,偏偏抬法国呢?

5

当时英国对迅增速强美国有戒心,害怕美国把巴西拉入五常,美国独大。法国虽然沦陷,但自由法国在抗击纳粹德国作出贡献,为此,英国在帮助法国推销时有话语权,巴西在二战没贡献,如推巴西上位,其他国家会有说不尽的闲言,成立五常目的是民主。

1945年,英国死而复生,苏维埃雄心勃勃,美利坚大哥大,各自为战,勾心斗角,好不热闹。

19世纪,美国是英国殖民地,但关系并不是同祖共宗就会很好,美国利用自己工业优势,向世界各国推销各类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军火等,但美国在世界话语权比不上英国老牌帝国。

英国努力拉法国入常,苏联赞同,英国和法国是几百年世仇,英国本质是捣乱角色,两国把仇恨放一边,应对苏美两大国,英国不愧是老油条,把新崛起两大国搞掂。

法国主要不是轴心国,有雄厚实力,法国每年从殖民地刮回来的民脂民膏有四千多亿美元,但其他五常国默许他们这样做。

1939年9月,波兰被希特勒用演讲征服波兰,随后,纳粹军队绕路马其诺防线和佯攻侵略法国,用不两个时间,法国贝当政府宣布投降,投降第二天,戴高乐将军为代表利用英国广播向法国全民传达,法国军民继续抵抗纳粹,这样形成自由法国。

法国流亡组织在英国,与英军一起对抗纳粹,法属殖民地同时宣布加入抗衡希特勒,流亡组织如同光脚丫不怕穿鞋的,在诺曼底登陆作战,里应外合起到不可忽视功劳。在盟军攻击德国本土戴高乐将军组织空军与盟军一同作战,虽然亡国,法国军民没放弃抵抗。

戴高乐在外交方面做出努力,让英国为其说话时理直气壮,对美苏两国拉拢,以中立姿势显人。

法国加入联合国理事会,是英、美、苏斗争成果,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英、美、苏、中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规划联合国初始宪章,解决联合国建立主要问题。

小编认为:二战后,法国和巴西是候选国,法国是勉强合格,其他发达国家是纳粹阵营,英国做法是对的。

谢谢阅读!如果认同我观点的读者请帮忙点赞关注支持一下,谢谢!如有不同观点或想补充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讨论!谢谢!

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法国虽然投降了,但不代表它战后不是大国。

就像中国虽然在抗战中损失3000多万人口,国土被摧毁大半,一样可以成为联合国五常。

大家注意,在二战爆发之前,世界主要列强就是英法德美日苏。

战争结束以后,德日垮了,剩下的列强只有英法美苏四国。

就实力来说,复国的法国还是很强的。

法国在世界上还有不少殖民地,在非洲、亚洲、美洲都有较强大的势力。

比如东南亚,法国长期控制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干涉泰国的内政,控制了整个中南半岛。

在非洲,法国更是具有很强大的实力。在非洲可以不会说英语,但不能不会说法语。

在南美洲以及其他地方,法国也有不少殖民地。

实际上,戴高乐的军队中,很多都是法国殖民地的士兵,有黑人、阿拉伯人、越南人,法国白人反而数量有限。

除了法国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以外,法国本国工业力量也保存的不错。

在德国入侵法国的时候,贝当见势不妙直接下跪投降,法国本土包括巴黎在内没有被严重破坏,工业、农业大体维持战前水平。

而二战前,法国是世界第5大工业国。虽然工业产值仅仅占到世界总份额的 4.5%,但仍然强于日本、意大利这些国家。

现在德国垮台以后,法国就升到第4大工业国。

法国工业的一大特点,就是自成体系,各种基础工业齐全,可以自产从手枪到战列舰之内的各种武器,实力还是不俗的。



除了法国自身的实力以外,还有对抗苏联的意思。

联合国5常中,欧洲的只有英法两国。而英国孤悬海外,只有法国位于欧洲大陆。

美国为了牵制苏联,当然需要扶持一个位于欧洲大陆的军政强国。

7



法国最鼎盛是在拿破仑时代,也正因为当时的强大,打得普鲁士王国(德国前身)没有招架之力。

二战时,法国被德国打得抱头鼠窜,抵抗38天后就投降了。对于这样的“软骨头国家”,中国大众是瞧不上的。

其实,西欧的文化传统和其它地方有区别,在西欧那片地域上,大家感觉投降并不丢人,一会法国赢了,“普鲁士”(德国前身)投降了;一会德国赢了,法国投降了,对于这样的事,百姓见惯了。

投降的法国,对二战的作用实在有限。但,即使如此,法国在战后还是进了联合国五常,这是为什么呢?

法国是个大国,影响力还是在的


二战时期,法国不太给力,但谁也无法否认,当时的法国是个大国。法国本土加上殖民地,控制区域仅仅小于苏联和英国。

当时的法国,工业体系完善,战争创伤不大,对西欧片区的影响力绝对不能忽视。而德国已经投降,如果继续将法国边缘化,那么西欧土地上的一大半和美英等国有了距离,这对整体的区域控制非常不利。

让法国这个当时世界排名前四的国家进不了五常,绝对是联合国的损失,总不能让其它小国顶上来吧!这是法国能进五常原因之一

法国能进五常,和英国有关系



(丘吉尔和戴高乐)

二战后期,形势完全明朗,如果世界整个排行榜,美国是全球一哥,而苏联则是欧洲一哥。

对于苏联,英国人一直是不感冒的,但苏联在二战中体现出来的实力,让英国人又比较忌惮。如果苏联继续发展,丘吉尔担心苏联对英国会造成大的影响,于是丘吉尔想找一个西欧的盟友,最佳当然是法国了。

丘吉尔为了把法国拉到自己这边,在德国投降后,竟然建议把德国的一部分划给法国管理。这样就形成了:东德有苏联管理,西德有美、英、法分区域管理。

起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法国的兴趣还是有限的,后来,罗斯福也同意了,因为把法国推高一点,可以对苏联有牵制,让苏联不能在欧洲一家独大。

因此,在丘吉尔建议法国入常时,美国罗斯福同意了,一个强大一点的法国,符合当时美国人的利益。

法国能进五常,苏联也帮了一把



法国能进五常,没有苏联同意,那也是不行的。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非常善于和各国周旋,他对形势看得很清楚,丘吉尔需要他们,罗斯福也需要他们。但苏联也需要他们吗?回答是:可能需要。

美国和英国就是穿一条裤子的兄弟,每次开各种会议,丘吉尔明显是倾向罗斯福的,这种情况,苏联是需要盟友的。谁能成为盟友?也许,法国算一个合适的。至少,法国和美国不是一个国家,至少,法国和英国还是有所不同。但斯大林的犹豫还是存在的。

精明的戴高乐看出了几个大国间的利益纠葛,利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斯大林进行了多次长时间会晤,终于取得了斯大林的认可和同意。至于戴高乐承诺了什么,说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说了,当时中国的意见他们重视了吗?重视了,只是当时的蒋介石“人微言轻”,对于各位大佬同意的事情,能说不同意吗?



综合来说,法国能入五常,是本身的实力还算强大,而且为了平衡的需要,另外四个国家都同意法国的入常。

8

虽然乳髪很开心,但法国即便在战后的体量还是在的,毕竟祖上拿破仑也是欧陆上的体面人,工业体系完善,殖民地面积大片。总体量来说,法国入常是没问题的

但关键还是大哥们要玩平衡啊,尤其是英国拼了一切也要把法国拉进来啊


看美国这边是主张自由主义的,尤其是希望那群殖民地统统独立了最好。这样自己生意好做大,影响力也能更扩张,然而这不是直接砸英国饭碗么?英国寻思法国人好歹也是和自己一路的殖民列强,所以拉进来抱团取暖还有点机会那种。

另外美国在二战的时候老伙同苏联给自己使绊子,加上还有常凯申这个跟班,英国人觉得自己太孤立了。


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当时是最孤立的一个,当时当然也知道美国已经如日中天。也知道美国的崛起肯定会碰触英法的利益,所以在法国入常问题上也站边英法,算是做个顺水人情,免得自己太孤立无援。


法国虽然很早投降了,但战后法国是戴高乐政府,也就是之前流亡并抵抗的自由法国,所以严格说起来也算是个战胜国,而当时欧洲话事人的位子靠英国是坐不稳的。毕竟这厮原本一直隔海玩大陆均势,想当陆地大佬还缺了点名望,德国作为战败国就别说了。所以欧洲秩序还得有个法国才稳。


本身吧,美国也不希望法国入常,这样变数太多。但看着英法在利益面前穿一条裤子了,虽然自己当时话事权很大,但是把这两个欧洲大佬逼急了对自己在欧洲展开事务也不方便,所以也干脆随其自然了。

9

事实上法国的迅速败亡确实导致英美等过对法国作为大国产生了看法,当纳粹对法国发动攻击时,号称“欧洲最有力量的军事大国”的法国却一败涂地,仅用了短短45天就投降了德国。这让其他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都极为震惊,对法国的价值和力量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可是,在1945年5月16日,法国却成为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并在6月5日取得对德国的占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本来是罗斯福口中一个被瓜分的战败国,只能等待战争结束的法国,发生了如此大的巨变?

如果说英国的坚决抵抗离不开丘吉尔,那么法国的再崛起离不开戴高乐。

1940年6月18日,就在法国还没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时,戴高乐就在伦敦通过BBC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抗战,并成立“法兰西临时民族委员会”,并且建立“自由法国政府”。虽然过程看起来很草率,但英国马上就承认了“自由法国”的合法性,唯独遭到美国屡次排挤。

虽然戴高乐一直在寻求美国的承认,但直到1942年戴高乐将“自由法国”更名为“战斗法国”,美国还是不愿承认,在英美筹备北非登陆时,罗斯福还是严令不让戴高乐参加,不仅如此美国还希望帮戴高乐找一个对手。这就是戴高乐和吉罗共同担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原因之一。

事情直到1945年罗斯福去世后,法国的国际地位才出现了转变,不久法国出息了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会议,并成为了常任理事国,戴高乐和杜鲁门会晤,并开始参加各种瓜分新世界的重大会议。

在这长达五年的时间里,法国的国际地位能够被承认,当然离不开戴高乐的努力,除此之外英国及早承认戴高乐,也和他们搞得欧洲大陆平衡政策有关,他们必须寻找并帮助法国对抗德国,并且在后来的一系列会议上帮助法国获取利益。

美国虽然一直在排挤法国,但这其中也是在不断缓和关系的,比如尔森豪威尔多次向罗斯福坦言应与戴高乐合作,罗斯福在1944年也曾打算通过半官方的形式邀请戴高乐访美等等,这既是法国通过努力得来的尊重,但另一方面美国对法国态度的转变,间接也就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另外苏联对法国的态度也刺激到了美国,法国当时在英国寄人篱下,寻求美国帮助又得不到,所以就转而寻求苏联的帮助。1942年戴高乐就发表广播说:“法俄同盟的必要性在每一个历史的转折时刻总会显示出来。”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决定了美苏关系的破裂,法国与苏联关系的亲近,也刺激到了美国。

所以,二战初期法国虽然在整个世界都丢了脸,但随着战斗法国的崛起,各国处于平衡考虑,承认并尊重了法国作为国际大国的地位,进而将其纳入了常任理事国。

10

感谢邀请。


法国战后能够进五常,功劳还是要归功于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抵抗运动。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与法国向德国宣战,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但是最开始时,德军为了完全解决波兰,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平分了波兰。就在德国与波兰发生战争时,英国与法国的联军却都在马奇诺防线,等待德国的进攻,这一奇特景象在后来被称为:西线无战事,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已经对德国侵略的毫无防备。

在解决了波兰以后,德国掉头进攻荷兰与比利时,当德军的战车穿过黑森林,插入马奇诺防线背后,英法的战略完全破产,德军的闪电战迅速打垮了英法联军,除了一部分法军撤往英国,法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完全被德军大败,法国选择了向德国投降,巴黎成为不设防的城市。法国政府把首都迁往维希,后世就把这个傀儡投降政府称为维希政府。

当时还是法国政府的官员的戴高乐,利用一个机会坐飞机来到伦敦,希望组织法国的抵抗力量,虽然法国本土失败,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还在继续抵抗,经过艰难的说服,终于英国政府接受了戴高乐的建议,承认抵抗运动是法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样戴高乐等于与盟军并肩作战,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训练与建立营地,最终法国大约训练出10万名士兵。这些士兵与美军英军一起参加了反攻欧洲的战斗。

与英国,美国军队相比,法军的人数最少,登陆诺曼底是进攻法国,需要法国军队的参加,因此戴高乐的军队盟军给于最高的礼遇,在进攻巴黎时,戴高乐通过电台向巴黎市民宣布,自己率领法国军队解放这座城市,引发了数百万的法国民众上街支持,这就是让美国,英国看见了法国的实力。同时,欧洲是美国战后的重点,随着苏联打败德军,最终击败德国已经,没有悬念,未来的欧洲如何布局,最终美国的意见是英法同盟是维护欧洲和平的基石,所以新的国际组织中除了英国,苏联,美国,亚洲代表的中国外,还就是决定法国也成为常任理事国,这既是对戴高乐的抵抗运动的肯定,也是为了战后欧洲的安定,或许丘吉尔已经在考虑东西对峙。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