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想问问回沪知青子女的生活现状?

想问问回沪知青子女的生活现状?

2020-10-20 10:33阅读(65)

想问问回沪知青子女的生活现状?最早的回沪知青子女已经回来30年了,有些已经做祖父母。大多数的回沪知青子女应该是40岁左右。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否觉得

1

最后一批知青回城的时间应该是1978年,其他就是零星的了,作为他们的子女,应该还是很幸运的,至少有书读,可以参加高考,参加工作,他们就是正宗的上海人,何来认同之说?

2

独生子女,母亲1971年下放,然后就留在当地了。外地长大,按政策,1994年把户口迁回上海,1998年回上海高考,考全国卷。然后就留在上海了,买了房,结了婚,有了娃,把父母接过来了,平平淡淡。

上海的亲戚们,不少。能帮的也就是当年户口落进来的时候,没有各种不乐意;其他也都是靠自己了;当然,外公外婆也没留下任何的财产,所以大家都很平淡,没有争夺。

总而言之,平平淡淡,不好不坏。

3

去看电视剧,X债,蹉跎岁月,一支难忘的歌吧。

4

做为知青子女回沪政策的第一批受益人,我想这个问题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拖已故外婆的庇护,我出生于上海。父亲是湖南醴陵人,母亲是上海人,父母在那个特殊年代于彩云之南结合组成了家庭。由于不了解云南的具体生活状况,外婆在母亲临产前竭力要求母亲回沪待产,因此我很幸运出生在了上海。由此开启了我的生命旅途。

外婆一共有六个子女:四女二男。因此我就有了三个阿姨两个舅舅。由于我和小舅舅只相差了一轮,因此在外婆眼里我就是她最小的儿子。在她的呵护我未经风雨的一路顺风。1990,当我念完小学五年级,上海出政策不再允许非沪籍适龄儿童借读,要求一律回返原沪籍地。在外婆不舍的叮咛中我第一次回到了名义上的故乡:云南。

在云南的两年时间里,我第一次与父母同处一个屋檐下,第一次见识到了传说中的少数民族,第一次体验了农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也第一次有了住校的经历。这两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性格上也有了缺点。直到1992的暑假,我又回到了上海。

当外婆得知上海有了知青子女回沪这个政策之后,她第一时间就统一了外公以及阿姨娘舅的意见,并通知父母尽快将我送返回沪。再次回到这个熟悉的家,我当时的感觉是开心,现在回想起来应该还有不可明言的感动。外公依旧温和严肃,阿姨们依旧待我如初,舅舅们依旧如故,只有外婆,她头上的白发多了,但看我的眼神依旧那么温暖,充满了关爱。

泪目了,跑题了,忍不住。

回到正题:做为一个回沪的知青子女,我无疑是最幸运的一个。我不用为户籍担忧,因为我一会回沪就办理完了户籍手续;我也不用为住房操心,因为在外婆以及阿姨娘舅们的计划中,我有了一套可以让我安身立命的住所。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奋斗了。我感觉在这一点上,土著上海人与我们回沪知青子女的压力与机会是一样的,凭籍的都是自身的能力。而且随着二代身份证上不再体现祖籍一栏,我就是一个标准的上海人了。

5

不知题主是想做调查还是咋的……现在,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魔都的人,大概有150w左右~~我应该是第一批回沪的“小新疆”吧~~如同当年父辈们,中学毕业上山下乡一样。88年中学毕业,我考回上海的一所中专学校~然后在90年左右落户在上海的叔叔家里~~92年中专毕业,分配了工作拿了第一个月的工资123.45元。93年跳槽后,直到98年才稳定下来,在目前的单位干到现在……期间买了房,结婚生女~~

当中父母,姊妹都想办法办回来了,我这里成为他们最初的落脚点,现在都在魔都生活,包括姊妹们的小孩~~一大家子在上海实现了团聚~~也算圆满的画了个圈吧……

1961年老爸踏出上海,1988年他儿子重回上海,1997年老爸,老妈退休后投靠回来了……时代的车轮循环着一代代人的生活……变化的是不同的人物和情形,不变的是叶落归根的情感和精神~~

6

我是69年3月去贵州遵义绥阳下乡,77年初病退回上海,女儿现在39岁,上海知青大批回沪是79年,上海云南知青去北京上诉后,邓小平知道情况后,决定知青全部回城是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