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以现在的技术水平,不考虑经济性的话,在太平洋底下挖条隧道直达美国可行吗?

以现在的技术水平,不考虑经济性的话,在太平洋底下挖条隧道直达美国可行吗?

2020-10-17 01:01阅读(65)

以现在的技术水平,不考虑经济性的话,在太平洋底下挖条隧道直达美国可行吗?:如果不考虑资金问题,只考虑技术问题,能否在太平洋海底修建一条连通中国与美国的

1

如果不考虑资金问题,只考虑技术问题,能否在太平洋海底修建一条连通中国与美国的海底隧道?

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即便不考虑经济问题,以现在的人类科技想要完成这样的工程纯属天方夜谭。太平洋海底的地形非常复杂,不是陆地那么简单,海底的环境要比陆地上恶劣得多,一言两语说不清的。比如:

太平洋的平均深度为3957米,最深的海沟处深度为11034米,从中国东海岸出发,沿着太平洋直线走到美国的西海岸,距离大约是14000千米。不过,由于太平洋海底地形复杂,迂回、绕路等弯弯绕的情况是一定存在的,那么海底隧道的长度就一定会高于14000千米。

上文说到太平洋海底的地形十分复杂,确实是这样,太平洋是地球上海域面积最大的海洋,在太平洋东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海底山岭,地形崎岖,比陆地上的崇山峻岭还要复杂。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条从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海底山脉,纵横一万多千米,别小看这些海底山脉,如果论它们的绝对高度的话,比陆地上最高峰还要高,它们有的甚至突出了海面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小岛,夏威夷岛就是这些海底山脉突出海面的部分。

太平洋西部的地形比东部、中部还要糟糕,西部海底有着大量的海沟以及岛弧,它们纵横交错、高低起伏不平,高度差甚至超过了15000米,这里的地形起伏比陆地上任何一块地方都要复杂得多。

除却地形的因素,海底的压力也非同小可,从海面开始每下降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意思就是说,在最深的海沟11034米深处,那里的压力等同于1100个大气压,足可以将人瞬间压扁。而且,海底还存在大量的地质活跃地区,特别是太平洋西部岛弧与海沟交错的地方,地质活动很频繁。

照这样来看,不要说14000千米的距离了,单单是海底如此复杂的地形以及巨大的压力都不是现代人类技术能够抗衡得了的。所以说,建造如此的海底隧道简直是天方夜谭。这得花费多少资金以及人力、物力啊,而且那么长的海底隧道该如何管理,通车之后若是在中部发生事故了怎么办?车辆的尾气以及隧道内的通风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是很难解决的。

文/科学船坞

2

如果是在太平洋海床底下挖隧道,以目前人类的技术实力几乎是没有可能。要知道太平洋的平均深度达到了4000米,极个别的地方像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超过了10000米,光是沟底的海水压力就高达1000个标准大气压,更不要说海床下方淤泥之下的压力了。以目前的能力,人类顶多能造出一个可容纳两三人的深海潜水器到达这么深的地方,而对于一条直径十多米的隧道,所承受的压力根本是无法让隧道支撑起来的,分分钟被海水压垮。你要知道物体表面积越大,承受的海水压力就越大。

另外海底的世界对人类来说其实和浩瀚的宇宙差不多,绝大部分都是一个未知世界,海底地质、地形、地貌情况都异常复杂。修建隧道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规划路线的地质进行勘探,包括地质构造情况、裂隙发育程度、地层温度、有害气体等因素都是考察的要点。如果连地质情况都未探明,谈何修建隧道?

不过,近来挪威人提出了一个工程概念叫做海底“悬浮”隧道。这种隧道并不是使用大型盾构机在海床底下修建隧道,而是利用隧道本身的浮力以及浮桥状支撑使隧道悬浮在水面之下30米深处,就像下图这样。

挪威人目前已经计划在克里斯蒂安桑和特隆赫姆之间的松恩峡湾修建这样一个“漂浮”的两车道海底隧道,计划投资250亿美元,2035年左右竣工。这条峡湾的水深超过了1200米,如果采用传统隧道工程方案的话,难度和投资可想而知,在各种方案都被否决的情况下,挪威人于是提出了漂浮隧道的概念。

漂浮隧道相对于传统隧道的好处在于避免了前面所提到的工程上的难度,但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波浪、水流、洋流对隧道结构体系的影响;如何在水中对隧道进行连接;如何保证隧道的密封性能等。不过悬浮隧道的确是未来解决跨越深海峡湾通等交通问题的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方案。

3

在地球表面往内部挖个洞,在之前就有人这么干过,美苏在冷战期间,不仅比谁飞上太空,还比谁能往地面之下钻的井深,这一点苏联赢了,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科拉深坑

1958年,美国成立了莫霍计划,计划通过地壳层比较薄的太平洋地壳向下钻4.5千米,到达莫霍界面,研究地球的构造。但是该计划进展的并不顺利,在1966年时,美国就停止了该项目的资金,终止了计划。

然而苏联却为了与美国竞赛,以及科研的目的提出了代号“地球望远镜计划”,试图在挖掘地球方面打败美国。

1970年5月24日,苏联组织了大批的科学家在此研究工作,并且不遗余力地支持,所有参与此项钻研工作的人都分到了一套莫斯科公寓,月工资更是达到了大学教授的年薪。

在最开始,科学家认为在地球打开一个洞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台旋转钻机安装在钻杆的底部就可以了。刚开始的挖掘工作确实如此,但随后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当人们挖掘到7000米左右的花岗岩时,经常会发生钻杆断裂在孔中,无法被取出。再者,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内部的岩石会很快磨平钻头,导致无法工作,而由于钻孔深度太深,以至于每次换钻头都需要长达7-8小时,但每次钻头只能正常工作几分钟。

紧接着,科学家们就遇到了一个重大问题,在钻井的过程中,矿井内的温度逐渐变得过高,以至于探头都被融化,无法工作。后来,工程师想到了一个制冷的办法,特制了一批能够在高温环境下正常工作的钻头,但每一个钻头都价值不菲。

由于地心温度过高,挖掘难度大,耗费资金众多以及科研成果较少等原因,最终科拉深坑的挖掘工作停止了。

科拉深坑最终挖掘的深度是12262米,如果把地球比作是一个鸡蛋的话,那么科拉深坑仅仅是在鸡蛋壳上钻了一个洞,并没有钻穿鸡蛋壳。

人类能挖掘到地球内核吗?

实际上,按照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人类根本无法在太平洋上挖一个洞连接中国和美国。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地球内部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

首先,地球内部的温度非常高, 在科拉深坑之中,温度就已经高达300-400摄氏度,如此高温的环境,金属就算没有融化,也已经软化,无法正常工作。

再者,地幔层的物质为熔融状态,相当于火山喷发时的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流动性,即使人类不计成本地挖掘到地幔层,也无法将地幔层钻透,因为地幔层的物质可以像水一样随时汇聚在一起。

更何况地球内核的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以上,如此高温的环境下,金属很难以固体的形式存在。

地球内部的压力非常高,在科拉深坑的万米深度处,科学家发现这里的压强达到了1000倍标准大气压。

如果人类挖掘到地球内核,那么这里的压强可以将一切物体压扁,人类的钻头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压强过大,钻杆也会被这里的压强压扁,从而无法工作。

由此可见,人类无法挖通地球并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科技水平的问题。

挖掘钻孔不划算

在人类历史中,很少有不计成本做某件事,如果真的有,要么是太过于痴心妄想,要么是有巨额回报。

我们知道,发展航天技术也需要足够的资金,研究基础物理更是需要花费上百亿甚至千亿人民币建立大型对撞机。但是这些项目的科研成果,可以为国家提供翻倍的回报。

比如:为了解决宇航员的生理排泄问题,科学家们发明了纸尿裤,后来这项发明被改造成尿不湿被运用到婴幼儿身上,每年产生上百亿到千亿元收入。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利用航天搭载种子,研究太空育种,得到一些产量更高、口感更好的新品种。

但是,挖通地球的技术并不会为国家带来较大的收入。我们知道,科拉深坑挖掘了万米的深度,但它们做出了科研成果有限,只有耐高温的钻孔,以及垂直打孔技术等。

再者,虽然科拉深坑项目发现地球内部藏着大量金矿,金子含量比地球表面更丰富,但是挖掘金矿需要投入的资金,比金矿本身产生的效益还要多。

也就是说,钻孔项目投入较多,回报较少,非常不划算。因此目前并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投入巨额资金挖通地球。

4

不可行。深度大压力大,而且太多的地震带断裂带,根本不可能打隧道

5

没可能,太平洋海底的地型太复杂了,不仅有好几条数万米深的海沟,还有洋中脊和碾绵延数千里的断裂带,另外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海底山脉。

例如夏威夷就是太平洋海底山脉的山峰,想要修一条从中国到美国的海底隧道,就要打穿这些看不见的海底山脉,你觉得这可能吗?

其次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在四千多米,海底的压力相当于388个大气压,人如果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下去就是一坨烂泥。

你别看人类今天的科技很发达,但海底对于人类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类修一条比较短的海底隧道是可以的,但修一条横跨太平洋的隧道还办不到。

那么如果非要修,还是修一条铁路比较靠谱,白令海峡的最窄处只有35公里,这个宽度修一条跨海大桥理论上是可行的。

毕竟港澳珠海底隧道已经成功通车了,我想只要钱到位人到位,这个设想应该还是可行的,但白令海峡的地型更复杂一些,修起来的难度也刚高。

最后我们这个地球,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规则的圆,它的表面是是坑坑洼洼的,地势低的地方是海洋,地势高的的地方是陆地。

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势高的陆地上,如果说全球变暖的理论是正确的话,未来地球上水会将一部分的陆地淹没,到时候人类只能往更高的地方跑了.......

6

可以做的,应该并不复杂,选址地点选在在白令海峡那里就行了,也是横跨。??????

7

诚邀。

咱们不是专业人员,不能妄议。

不管美国同意与否,但真的希望我们国家可以修成这么一条海底隧道。一是中国情结,一是国家技术。

可以为之骄傲几个世纪。

8


虽然现成建造技术在这里,人类建造了英法之间的英吉利海峡隧道,日本目前最长约53公里的青函隧道。

洲际海底隧道有几条路线是可行的:

直布罗陀海峡下的欧洲到非洲最窄处约14公里,深300至900米。有计划在海峡上建一座桥,因为它可以让汽车和火车通行,而不是隧道,汽车排放的烟雾会造成很大的通风问题。横跨白令海峡的北美到亚洲的距离约100公里。有计划修建横跨白令海峡的桥梁或隧道,但目前看来不太可能。



然而,由于距离和深度,在亚洲到澳大利亚和欧洲到北美之间修建隧道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挑战。

日本青函隧道在海平面以下大约250米:最大水深150米,海底下100米,实际水下20多公里(其余为内陆)。



——亚洲到澳大利亚意味着马来西亚各岛之间的许多隧道,然后到东帝汶,最后到澳大利亚的达尔文,一条大约400-500米深水下的700公里长的隧道。



——欧洲到美洲的距离更远:加拿大圣约翰到爱尔兰利默里克的距离约为3200公里,海洋深度超过3000米!



跨洋隧道的一些问题(除了实际建造之外)是:

向隧道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发生事故时提供逃生路线在隧道里度过的时间。假设火车时速为150公里,那么东帝汶和达尔文之间需要4小时,爱尔兰到加拿大需要22小时!



建造这样一条隧道的成本是天文数字,而且必须在经济上可行。

客运是不可能的:即使把速度提高一倍到300公里/小时,乘火车穿越大西洋仍然需要10个小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看到窗外。谈谈幽闭恐惧症!



这将只留下货运列车,这可能是全自动的,减少隧道通风的需要。尽管隧道中间发生事故会是一场灾难,因为需要知道应该去那里处理。问题是:铁路货运是否高到足以证明建造和维护这样一条隧道是合理的?



还有一个问题:青函隧道建于1971年至1983年的12年间。假设用现在/未来的技术,我们可以建造10倍的速度,或者50公里/年的隧道(尽管在水下3000米,长3000多公里,这是不可能的)。这对帝汶隧道来说意味着12年,欧洲和美国之间的隧道60年!这是一个过于乐观的估计。我怀疑没有人会资助这样一项在他们有生之年无法完成的事业。



总结:从非洲到欧洲,从美洲到亚洲是可行的,但可能性极小。亚洲到澳大利亚,欧洲到美洲,没有可能。

9

太长了都不可行,当地球板块运动不存在吗?

10

感谢邀请,很高兴看到你的问题,王先生分享个人观点,三观正,欢迎关注,评论互动!

首先回答,不现实,不考虑经济性,也不现实。

其次,原因,海底隧道不同于陆地隧道,海底隧道是沉管,需要海底依托,而到美国,海底情况复杂,深度过大,海底依托缺失,不能保证沉管安全和稳定,也没有任何科技能顶得住几千米的海底压强!所以不现实!

最后,即使有这个技术,也不会选择走海底隧道,还不如造超快载车海面运输船来的实在!

修行在路上…我是王先生,依然在路上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