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袁承志出身比张无忌好,师父也很牛,为何却被称“扶不起的阿斗”?

袁承志出身比张无忌好,师父也很牛,为何却被称“扶不起的阿斗”?

2020-10-16 16:01阅读(66)

袁承志出身比张无忌好,师父也很牛,为何却被称“扶不起的阿斗”?: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是因为袁承志没有什么才干,还有人格缺陷。袁承志是所有金庸主角中,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袁承志没有什么才干,还有人格缺陷。

袁承志是所有金庸主角中,最暗淡无光的一个人。

就才干来说,袁承志唯一厉害的就是武功,其他基本没有任何才干。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武林盟主之内,穆人清收他做徒弟,很多人服从他,其实都是看着他老子袁崇焕的面子。

后来他在江湖闯荡,别人知道他是华山派以后也很给面子。

毕竟,当时华山派有穆人清、归辛树、黄真、归二娘4个高手,还有木桑道人这种朋友,徒子徒孙也很多,在武林实力强大。

但袁承志自己则没什么了不起。

他缺乏基本的识别能力,竟然去支持李自成。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李自成是土匪集团,之前连明军都打不惯。完全依靠明军主力被满清消耗殆尽,李自成才能翻盘。

这种人掌握天下以后,能够守住汉人江山吗?

袁承志不分青红皂白,仅因为父仇就去帮助李自成夺取天下,他老子袁崇焕在九泉之下不知道作何感想。

最终袁承志目的李自成在全军溃败的时候,仍然卑劣内讧,逼杀忠心耿耿的李岩,这才幡然醒悟。

此时袁承志助纣为虐,其实已经无脸见人,只能逃去菲律宾,终身没有回来。

袁承志还有一些人格缺陷。其一就是,他不能能够分得清善恶。

比如在温家的时候,袁承志为了女友温青青,就站在金蛇郎君一边。

其实,当年温家老六杀了金蛇郎君一家3口,自然死有余辜,但金蛇要杀光他一家100多口就属于太过分了,更别说还将几个女人卖去做妓女。

可以说,温家五老不是好人,但金蛇郎君比他们更坏(比如欺骗坑害何红药一生)。

再说袁承志对于归辛树的态度。归辛树也不是什么好人,为了一己之私滥用暴力,纵容弟子伤人甚至杀人。如果不是木桑道人及时出现,连温青青都被孙仲君杀了。

然而,袁承志对于师兄的错误不敢指出,反而唯唯诺诺,低三下四的巴结,甚至出手相助。

还有就是对于长平公主的爱情。可以看出,袁承志对长平公主是有爱情的,相反对温青青多是一种责任感和习惯性。

在性格偏激的温青青逼迫下,袁承志实际上是被迫放弃同其他女性可能的爱情。在他明明喜欢长平公主的时候,却因为所谓的面子(不能背负负心薄幸的名声),拒绝了长平公主,导致后者出家,一生未嫁。

这也是一个感情上的懦夫,只会自己一生痛苦。

2

谢邀。


碧血剑作为金庸先生早期的作品,主角袁承志给人的印象虽然不至于说十分英明神武,但是堕落到被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感觉还是太有失偏颇了。相反,我个人觉得袁承志还是金庸作品的男主人公中,比较出色的一位。


首先,作为武侠小说中主人公,袁承志除了小时候被安剑清的侍卫在眉角上划了一道之外,成年后大小战役,从未吃过大亏。唯一碰到的对决的高手是玉真子,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行刺皇太极失手而被俘算是袁承志比较耻辱的一战,不过早期的金庸先生对男主角的刻画一般都是顺风顺水的,所以没多久袁承志就和神偷部下联手,偷了玉真子的衣服,把这口恶气给出回来了,最后还在临近结尾的地方击毙玉真子,虽然第一版中,有小金蛇的帮忙,但是不得不说,作为主角,袁承志的武力还是毋庸置疑的,这从他跟归辛树的“无敌敌千招”里头也能看得出来。


仔细看袁承志的成长路线,小时候跟着父亲部下学武,接着碰到了崔秋山,然后没多久又跟了安大娘母女,接着碰到了哑巴,再碰到了华山师祖穆人清。一个小孩子,勤奋刻苦的练习武功,从不喊苦喊累,而且悟性奇高。这本身就很难得,加上看他对身边环境和人物的适应性,看得出来是非同一般。后来成长中的他除了熟知华山派的拳法剑法之外,还意外的学会了金蛇郎君的武功,勤奋的练习让他的混元内功更是醇厚,加上金蛇剑金蛇锥,藏宝地图和冰蟾等宝贝,幼年颠沛流离的袁承志可说后来是开了挂一般。不说别的,单说打架,毫不夸张的说,袁承志是十五部小说中,少有的出风头次数较多的一位。几乎是打一次就出风头一次。打的五行阵大败亏输就不说了,装不会武功却最终收服两边的七省大盗,化解焦闵两家恩怨时折服后辈的打斗,后来一边写字一边接下洪胜海所有攻势,在众人都害怕无比的五毒教中全身而退折服美女何铁手等等描写,都是显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要知道他不过是个年轻后生,五老心中的“就从娘胎里开始练武,也怎么会有这种功力?”的疑问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实在是被他打的怕了,觉得强的都有点不合理了。


那么也许你会说,武功好又没什么了不起的,张无忌武功也很好,不一样遭人嫌弃?那么我们再来分析分析袁承志的人品。


首先,热血肝胆,有情有义。

作为袁崇焕的儿子,身为广东人的袁承志除了那股子倔强劲头之外,还有热血忠义的心肠。虽然后来他武功高强,甚至顺利当上了七省盟主,但是对山宗的旧部,对安大娘,对崔秋山等人还是会很动情等细节都能看出来,他是重情义的。小时候为了救安小慧,差点被老三砍死,但是也宁死不退,长大后为了实现抱负和报仇,甚至有独自潜入皇宫去行刺的勇气,也可以说是一身是胆,光这份胆量和孤勇,就已经跟“阿斗”这种形象千差万别了。


其次,明辨是非,尊长有礼。

作为华山派的关门弟子,袁承志一直都试图低调的行走江湖,但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太强,不得已得罪了二师兄归辛树。不过只要是知道了是非所在,他也不怕得罪师兄而出头阻止闵焦两边的争执。后来不得已跟二师兄放对的时候,又谨守门户,并不下狠手。而且即使有了这样的争执,后来在救治归钟的事情上,他还是出了大力气,也成功化解了师兄夫妇对他的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师父,朋友,部下,他都爱护有加。要不然,阿九也不会对他如此心折。


再次,急流勇退,开创新天地。

国内打完仗后乱成一锅粥,好朋友好兄弟李岩和红娘子遭受不幸,李闯王许下的诺言终究只是空头支票,到头来万事成空,这样的悲愤之下,作为主角袁承志,能做的选择,其实并不多。

他跟张无忌的被朱元璋行骗而主动离去,是有很大区别的。选择去渤泥岛开创新天地,其实是他的主动选择。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这种选择是明智的。

跟张无忌的没有政治抱负不同,袁承志还是一个称职的领导,他并没有那种可以帮他打点所有教内事物的杨逍这样的人才,可是七省豪杰还是对他服服帖帖,领军打仗他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失误,这靠的就是他的人品和担当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袁承志作为金庸先生作品中的男主角,虽然受欢迎程度上可能一般,但是应该也不至于被形容成阿斗那么惨,他还是一个武功高强,忠肝义胆,明辨是非,侠骨柔肠的人。要说他为什么给人印象一般,那可能是他跟张无忌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心里到底爱哪个姑娘多一点,自己都搞不清楚(新修版里头,金庸老先生更是直接修改成了,他更爱阿九多一些)。这也不是他的错,跟金庸的人物设定有关。只不过大家有了这种印象之后,就忽略了他的很多优点,毕竟看上去,一个勤奋,悟性高,老实规矩,一路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折的孩子,因为没有太多的情绪起伏,反而会没有油头滑脑的韦小宝或者爱到离经叛道的杨过那么来的生动有趣了。

3

张无忌间接建立明朝,袁承志间接灭亡明朝。

但是,若说袁承志是“扶不起的阿斗”,却着实有些牵强和过于贬低。

袁承志作为蓟辽总督袁崇焕之子,他的名字就决定他的一生:承父之志。他艺成下山,刚开始就想着替父亲报仇除去崇祯,而恰逢闯王起义,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于是袁承志就辅佐闯王,替闯王筹集军饷,一心要将大明王朝推翻。在李闯占领北京逼迫崇祯上吊自杀以后,却只贪图享乐,骄奢淫逸,于是北京城一片乌烟瘴气,李闯的部下只顾着钱财和女人,却未能发现潜在的危机,因为他们觉得只要推翻了明朝,就没有任何敌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可是,在他们不把吴三桂放在眼里,抢夺陈圆圆以后,吴三桂一个举动就让他们彻底葬送了胜利的果实。

对于袁承志而言,当他看到李闯部下在北京城杀伤淫掠,而最佩服的大哥李岩又被李自成杀掉,他内心就明白了,李闯也不可能给老百姓带来安宁稳定的生活,这让他非常怀疑自己的帮助李闯推翻明朝的举动到底是对是错。

后来的袁承志是非常迷茫的,他眼看着一幕幕痛心的场景,自己却无力改变,这让他无比愧疚,这才认识到自己武功虽高,可是影响力也着实有限。

当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之时,袁承志只能眼不见也净,毕竟后来大清入关,汉人的江山落入满清之手,袁承志如若见到满清的所作所为便更会痛苦伤心。

可以理解袁承志的隐居海岛是对现实无力改变的逃避,毕竟身在时代大海之中,他武功虽高,却也只是一叶帆舟,他根本无力决定航向,因为大海中的风向才是主导因素。一人之力太渺小了,人在历史潮流之中也是太过微不足道。

袁承志也只是一个人,并无改变历史的能力,即使南宋末年的郭靖大侠,武功再强也阻挡不了蒙古大军对襄阳的冲击。



其实,论出身,袁承志的确要比张无忌要好,毕竟他是出身官宦之家,而张无忌却是出生在一个远在千里之外荒无人烟的海岛上,父母都是江湖中人。相比而言,袁承志的出身条件要比张无忌好一些。

袁承志师承华山派高手神剑仙猿穆人清,得传华山派顶级内功“混元功”,以及华山拳法,剑法。又从木桑道长那里学到他的暗器功夫和诡异步法“神行百变”。当然,他还继承了金蛇郎君夏雪宜的金蛇剑和金蛇剑法。

他年纪轻轻,可是一出山就是当世顶级高手,武功之强甚至强过大师兄黄真,可能功力有所不及神拳无敌归辛树,但是武功多变又胜过他。

也就是说,袁承志的武功在当世可能仅次于师父穆人清和师兄归辛树,至于其他之人,包括第一反派人物玉真子也都不是他的对手。

当然,《碧血剑》中的武功就已然衰落的厉害,相比《倚天屠龙记》那简直差距太大。

在倚天中,张无忌学会全部《九阳真经》并打通任督二脉,功力之强是后世人难以想象的,他凭借一人之力将让明教起死回生,然后带领明教在江湖上大显神威。当然,明教人才辈出,特别是朱元璋常遇春之辈,虽然武功不够突出,但是打仗和权谋算是顶级,到后来,张无忌已然尾大不掉,难以真正掌控明教的各方势力,毕竟张无忌并非出色的领导者,他只是一个武功高强的普通人。

张无忌在明知难以掌控明教之时,就选择让权,将教主之位交给杨逍,后来又交到朱元璋手里,而张无忌也乐得逍遥,和赵敏隐居山林,基本上也不会出现在中原,毕竟他是朱元璋第一忌惮之人。

可见,张无忌和袁承志都是一样,最终都选择远走他乡。



袁承志本是一个积极的人,他一身过硬武功在江湖上鲜逢敌手,可是他依旧未成大事。

这其中原因不在于袁承志本身,而在于当时的环境复杂,袁承志是一个初入江湖的年轻小伙子,他对于江湖的认知相当浅薄,只是有一点他很明确,就是要为父报仇。于是,他把自己的定位就放在对抗朝廷这一边。而后,他遇到李岩,对李岩非常佩服,对于他忧心国事为老百姓着想的观点特别认同,于是就想着和李岩一般干大事。恰好他师父又指引他们去辅佐闯王,于是袁承志就明确方向,辅佐闯王。

可以说,袁承志是很被动的一个人,他的决定更多的不是源于他自己,而是他身边之人,正是如此,袁承志并未对一些人和事情真正的搞清楚搞明白,这也导致他的判断和选择并不是最完美。

当然,处于那个时期,袁承志又能如何去选择呢?难不成辅助满清!这是袁承志永远都不可能接受的事情。毕竟,民族仇恨是太过强烈,袁承志不可能帮助异族。

袁承志空有一腔热血,却被现实消磨的所剩无几,他想为国为民,可是又该如何去做呢!清军入关大势已去,江山的归属从大明转入大顺,又在短时间内改为大清,任谁能接受得了。

袁承志的迷茫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迷茫,他只是恰好处于那个时期,他想成就一番大事,可是到头来却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对是错。当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不愿见到,而自己又没有任何能力改变之时,袁承志就选择远离中原,至少眼不见为净。

可以说,袁承志和张无忌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武功独步天下,可是却难以改变现实,毕竟他们都是武功高强的普通人。



*忠肝义胆岳老三聊武侠第369期*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4

袁承志和张无忌,袁承志上面有李自成,张无忌上面有朱元璋,这是一段跨不过的历史,所以他们的结局注定不能称王称霸。

不过他们一定要被塑造成为少谋寡断的普通青年形象,这倒未必,只不过熟读金庸先生作品的人都会知道,金庸先生笔下的主角都是十分淡泊名利的,而那些争权夺利的配角统统没有好下场。

人物形象跟作者塑造有很大关系,像黄易的《寻秦记》和《大唐双龙传》,里面的主角项少龙头上是秦始皇,寇仲头上是唐太宗,这两位当权者可比李自成朱元璋厉害多了。而项少龙和寇仲跟两位当权者相比却丝毫不弱,甚至隐隐可以压两位当权者一头,甚至从某各方面说,他俩是秦始皇和唐太宗成就霸业的关键人物,如果他们最后不相让,就没有秦始皇唐太宗什么事了,如此霸气的人设让读者看了大呼过瘾。

不过金庸先生显然和黄易不是一个套路,在历史的大潮下,主角显得如此渺小,哪怕是豪侠如郭靖、乔峰,都是用个人力量对抗历史洪流的碾压,显得悲壮又无助。袁承志和张无忌更不用说了,两人只不过是武功高强的江湖人,天下大势什么的跟他俩压根就不搭边。

袁承志和张无忌在天下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普通人,不过两人又有所不同,袁承志属于高开低走。袁承志老爹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焕,是明末重臣,可惜被崇祯皇帝杀了。袁承志虽然幼年丧父,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中老臣还有一点,好歹也有人照应,后来跟随天下第一高手华山穆人清学习武功,不仅得到穆人清的真传,还得到他好朋友木桑道长的喜欢。小时候的袁承志怎么就这么招人喜欢呢,估计出身官宦之家,也许骨子里就带着八面玲珑的性格。


跟袁承志一比,张无忌就惨多了,虽说他出身武林豪门,但却是孤岛出生,一回中原父母就被逼自杀,自己还中了无人可治的玄冥神掌,连张三丰都无可奈何,从此张无忌开始了独自飘零的生活,一路上无依无靠,历尽艰险,甚至差点被灾民给吃了。后来他练成九阳神功纯属主角光环,跟袁承志这样打小有人疼有人爱的生活相比惨多了。


然而,长大以后的袁承志却性格大变,按理说依着小时候的性子,袁承志长大了应该跟胡斐差不多,但却硬生生往郭靖的路子上靠。但是袁承志既没有郭靖的真诚,也没有郭靖的执着坚定,似乎只保留了郭靖的木讷。从个人成就来看,他做的不错了,是武林盟主,但是这个武林盟主并不是他自己想干的,一来他武功不错,二来他是袁崇焕的儿子,大家需要他去做那个位子。当了武林盟主之后,他成了闯王的附庸。

张无忌性子倒是从小到大一个样,艰难困苦的经历并没有给他性格增添些许峥嵘,反而愈加温润圆滑。比起袁承志,张无忌多了几分从容和随遇而安。同样的,他也是被人推举到明教教主的位子,不过他成了朱元璋的领导。

然而,闯王跟朱元璋显然是无法比拟的,朱元璋是一代枭雄,天下霸主,跟朱元璋相比,闯王倒像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刚有点成就就嘚瑟不开了。作为闯王的附庸,袁承志是多么希望闯王雄才大略,可以推翻前朝,驱除后金,一统天下,然后袁承志看到天下太平,悄然隐退。可惜闯王终归只是个土包子,他的上限就那么高,完成不了一统天下的霸业。

作为朱元璋的领导,张无忌一开始跟朱元璋并没有太多瓜葛,因为他们级别相差太远。实际上明教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武林中的明教,包括从教主到五散人五行旗在内的明教高层,另一部分是民间的明教,这部分明教教徒广布,人数众多,大部分人可能都不知道明教总部在哪,但是他们也是忠实的信徒,还是各地起义的主要力量,朱元璋显然就是民间明教最有力的掌控者。实际上,处理武林纷争需要上层明教人士做主,但是领导起义民间明教足够用了。就算当时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上层明教被一网打尽,也丝毫不影响民间明教的起义活动。所以张无忌救了明教高层,挽救的只是上层明教,跟朱元璋关系不大,他还巴不得不要救,这样正好没人可以管束他了。

袁承志作为一个普通的江湖青年,武功高强,江湖地位尊崇,如果闯王跟朱元璋一样雄才大略,他其实还是可以大大发挥作用的。但实际上,闯王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连李岩那样满腹经纶的人才都得不到重用,何况袁承志这样的江湖草莽了。作为名将之后,袁承志当然有着一份家国情怀,虽然能力有限,他也希望能够天下太平。然而闯王虽然推翻了前朝,却没有能力一统天下,反而加速了外族的入侵,实际上是个罪人。袁承志发现自己追随之人居然是这样一个货色,失望可想而知,最后远遁海外。

张无忌有朱元璋这样的下属实际上是幸运的,毕竟在当时明教名义上是天下义军的领袖。凭借张无忌的才能,他当然没有办法驱除元蒙,歼灭诸侯,一统天下,而朱元璋则有这个能力。虽然张无忌最后被迫让出教主之位,但他本来就胸无大志,喜欢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最后能够看到自己下属完成霸业,天下太平,内心肯定充满欣慰的。

如果把袁承志和张无忌交换一下位置,会发现最后的结果不会有太多改变,不过如果袁承志换成张无忌,或许阿九公主就不会出家了,而张无忌换成袁承志,除了赵敏,其他小姑娘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5

答:认为袁承志是“扶不起的阿斗”,应该是提问问题的人自己吧?

提这种问题的人,看来是傻傻分不清哪些是文学人物形象,哪些是历史人物了。

文学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如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姚雪垠《李自成》中的李自成等等。这种类型,大致会根据历史记载的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进行描写,但他们在书中所树立起来的艺术形象,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深入来刻画的,性格、品行可能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很大差别。不用说,《三国演义》对真实的曹操进行了丑化,《李自成》对真实的李自成进行了拔高。

另一种是纯粹由文学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完全虚构出来的。如施耐庵《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吴承恩《西游记》里的孙、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的小李飞刀等等。这类文学人物形象,不但在历史上没有存在过,就连他们的名字都是虚构的。

袁承志就属于第二类。

金庸先生在《碧血剑》、《鹿鼎记》二书中,把袁承志写成晚明大英雄袁崇焕的儿子。

但是,根据《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里面的记载,袁崇焕的兄弟、家属,在他被处死后,全部流放到三千里之外服刑。并且特意点出:“崇焕无子。”

处理袁崇焕一案的经办人之一余大成,也在他所写的《剖肝录》中说袁督师“身死门灭”,即已经绝后了。

曾口口声声说要跟随袁崇焕一起赴刑场同死的义士程本直,同样在他所写的《漩声记》一文中称袁崇焕“身后嗣绝也”。

一句话,袁崇焕没有儿子。

至于网上流传的“袁崇焕的子孙在清朝当高官、享厚禄”的谣言是专门为抹黑袁崇焕而捏造的,别信。

这样说吧,袁世凯想窃国称帝那会儿,曾心痒痒的,想冒充袁崇焕的后裔以自抬身份,但一看到《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里面“崇焕无子”这四个字,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打消了该念头,总算没有闹出笑话。

话说回来,袁承志既然是个虚构人物,金庸先生完全可以为所欲为,把袁承志写成手刃崇祯、剑捅李自成、烹煮多尔衮、活剐顺治帝的盖世英雄,然后统一全国,并率兵灭掉沙俄,再扫平欧洲……

但是,这样写有意思吗?

写出来了,您信吗?

所以,袁承志不当皇帝,并非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而是金庸先生为了让人觉得袁承志这个更真实,没有胡编乱写,给他量身定做了一个隐居海外的结局。

其实,袁承志之外,张无忌、陈家洛等等文学人物形象也都是这样安排的,很妥当,毫无违和感。

6

《碧血剑》是金庸大师的第二部小说。总体来说,袁承志这个主人公还是立不住,并不讨喜,如果和他和张无忌进行比较的话,袁承志和张无忌二人都是半斤对八两,谁也别说谁,五十笑百步,都是一对窝囊废,空有一身本事最后都是远走海外。实际上张无忌才是扶不起的阿斗。张无忌能当皇帝不当,袁承志是能为义军领袖,驱除鞑虏而不为。俱是无能之辈,一身本事算是荒废了,更为具体来说,就是本身不具备雄才伟略,脑子不行,左大脑是面,右大脑是水,晃晃就二乎了。


金庸(三联版)后记评论写:《碧血剑》的真正主角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袁承志实际上就是一个“串场”的。在清水哥看来,张无忌比袁承志还是差一点。袁承志的实力在朝野都有,而张无忌实力在野。袁承志是一代忠良袁崇焕独子。袁承志名名字的意思是续承父亲的遗志。可惜他真的很愧对这个名字。七岁的时候为高人所救,后来拜华山派人猿神剑穆人清为师,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袁承志这人很乏味,没有特点,而张无忌虽然绵软,但却具有一定的领袖气质,把明教驾驭的十分妥当,上下齐心,而袁承志显然没有这个能力,袁承志在书中的人望和气度都是他爹袁崇焕给的,如果他不是袁崇焕的儿子,肯定不会是人见人爱。而张无忌的人望都是自己打下来的。丝毫没有仰仗张三丰和武当派。


袁承志既无侠客气质,又无枭雄之能力。更无其父统领千军万马的本事。我们不去纠结历史结果论,就小说来说,袁承志统领崇字营,各个方面并不出彩,本来实力就不行,在兵力和军纪上都不能和清军比。指挥作战更是乏善可陈。根本无法扭转乾坤。对比郭靖和张无忌差的很多,当然个人武力与打仗军事有天壤之别,是两个概念,但无能力这一点是坐实了,袁承志是七省武林盟主是别人推举强烈要求他做的。但和张无忌的明教教主实力比起来要大的多,领导能力真不如张无忌,他主动去刺杀过崇祯和皇太极,但是都没有成功。欠缺不仅仅是时机。更是能力不够。


张无忌当年同时手握军事和江湖两大力量,权倾天下众望所归。况且还有两个智谋百出的赵敏和周芷若,只要张无忌愿意。天下必然姓张不姓朱。而袁承志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阿九就是一个傻白甜,青青就是一个醋坛子。身边左右更多都是沾光的,能真心帮助的人几乎没有,他看好的李自成也不是一个成大事的人,唯一可以当做朋友的李岩夫妇自杀,袁承志除了远走海外之外别无他法,实际上就是逃避。和张无忌一样。这两人太有可比性了。但袁承志生命主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身份认同。为父亲平反昭雪。而张无忌却没有报仇的动机和想法。袁承志的压力大于张无忌。


袁承志处理事没有决断力,领导能力不行,和张无忌一样都是被别人推着走,让别人安排人生,但这个人生却不是他他们自己想要的。最后也只有远走海外,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7

袁承志是将门之后,可是自幼体弱多病,体质不适合练武。幸亏金蛇郎君夏雪宜为报恩来到袁家献藏宝图,并教他八段锦以强身健体,袁承志后来才能练武。不久父亲袁崇焕被陷害,袁家全家被诛,还是幸亏金蛇郎君夏雪宜把袁承志救走。

所以说,金蛇郎君夏雪宜是袁承志的第一个贵人。夏雪宜把袁承志送上华山后,袁承志跟木桑道长学得铁剑门武功,又练成穆人清的混元功,接着在华山寻得金蛇郎君遗物,练成金蛇秘笈里面的武功,初出江湖已身怀绝世武功。

后助李自成起义,义军内部腐化,袁承志失望退隐。扶他的人,都把他扶起来了,没有扶不起一说。

8

袁承志的出身和张无忌的出身各有故事,在江湖中,袁承志出身不如张无忌。

小说《碧血剑》中,袁承志是袁崇焕之子,如果他老爹没有被崇祯皇帝凌迟的话,他的出身确实不错:书香门第,督师蓟辽,深受皇恩,权倾一时。可惜的是他出生后,袁崇焕已经被以通敌名义凌迟处死,袁承志作为袁崇焕的儿子,已经变成了人人喊打的“逆贼”之子,就谈不上什么好的出身了。

张无忌是武当张武侠翠山之子。武当派自师祖张三丰以下,各各是在江湖中如雷贯耳的人物,深受各派敬重。张无忌的母亲是天鹰教主之女殷素素,也是江湖中的成名人物。如果说是历史,那么袁承志的庙堂出身肯定要比张无忌好。可是,他们都生在武侠世界,论起江湖出身,袁承志明显不如张无忌。

袁承志和张无忌同为英雄男儿,在感情上,袁比张强太多。

在金庸先生笔下的众多男主角中,袁承志和张无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就感情上来讲,张无忌扭扭捏捏的像个娘们,袁承志就好多了。

我们看倚天时,腹诽最多的就是张无忌对待感情的态度。这哥们属于见一个爱一个的类型,至于自己最喜欢哪个,估计他也搞不清,放在女性读者的角度,妥妥一个渣男形象。

袁承志对温青青的感情,就踏实多了。说实话,金庸先生在描写袁承志和温青青的感情上,处理的并不好。尤其是袁承志认识温青青后,感觉变的少了少年时的灵气,多了一些迂腐。难道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袁承志和张无忌一样,都属于“扶不起的阿斗。”

袁承志和张无忌在事业上,由于性格和大环境的影响,都属于扶不起的类型,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从性格上讲,袁承志和张无忌都属于温顺善良类型。他们都背负血海深仇,从理论上讲,长大成人习得绝世武功后,应该是快意恩仇,纵横江湖的。可现实是,他们长大后似乎对自己的仇恨不太在意,名义上是为了大局着想。

可是在大局观上,他们又如出一辙。处理事情过分的倚重别人,少有决断。自己判断事情的是非时,依据的是内心的良善。从人性上讲,无可厚非,从为国为民的角度上讲,简直该死。郭靖在面对郭襄要被烧死时,可以放下儿女情长,回救襄阳。这二位仁兄呢?估计为了情爱会什么都不管不顾。所以说,他们虽然在江湖上有了极高的地位,但是最后大权旁落,也是必然。江湖上的英雄终究比不过枭雄。


作品均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请关注风舞鹰翎。

9

读过金庸写的《碧血剑》的朋友们相信对主人公袁承志有一定的了解。袁承志是袁崇焕之子,年少时期就接受严格的武艺训练,立志要为父亲报仇。

少年的袁承志天资聪颖,有着过人的悟性,讨人喜欢。不仅如此,他还有幸拜了华山派掌门人穆人清为师。作为华山掌门,穆人清这位师父绝对是担当得起,无论是剑法还是拳术,都到了旁人所不能及的地步。张无忌的父亲是武当派掌门张三丰的弟子,母亲是天鹰教主的女儿。

两人这么一对比,袁承志的出身是比张无忌高出那么一截。袁承志虽然武功不可一世,但是他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在事业上面,袁承志的眼光无疑是非常短浅的。闯王李自成起兵造反,妄图推倒大明王朝,而袁承志则选择跟随李自成。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李自成起义失败了,而作为李自成的帮凶,他的结局不言而喻。反观张无忌,不仅率领义军打败元军,还在最后放弃了称帝,把江山让给了朱元璋。这个决定对于他来说无疑是非常正确和长远的。

袁承志和张无忌两人的武功都很厉害,但是在大事的决策上,袁承志是略逊张无忌的,缺少大智慧。

10

袁承志是《碧血剑》中的主人公,身为袁崇焕的子嗣,武林第一高手的徒弟,看起来很有前途,但最终却远赴海外,隐遁而终。在许多读者眼中,处于乱世,又有较好的身世背景,却没能打出一片天地,似乎有些遗憾。正如题主所说的,他的作为好像还不如张无忌,那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哪里呢?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袁承志是抗清名将袁督师的唯一血脉,这个名头看似光鲜,其实徒具虚名,并无多少实用价值。这主要来源于其父袁崇焕的案子,在后世人的眼中,袁崇焕是个爱国英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其争议颇大。比如文学家张岱就对他意见极大,在《夜航船》内更将周延儒、袁崇焕、杜勋、马士英共同列为崇祯朝四大奸臣。

另一位参加过抗清斗争的著名学者朱舜水,直接大骂袁崇焕是个卖国贼;明军将领徐石麒则说,袁崇焕擒杀毛文龙,根本就是为了取信清廷,看似主战,其实骨子里是主和派。明末史学家计六奇虽说袁崇焕死得比较冤,但认为他列出十二条罪状,擅杀毛文龙更加可恶。

这些精英人士尚且有如此看法,而那些能生吃袁崇焕之肉的普通百姓,又能指望他们支持什么呢?又有多少人会听令奸臣、卖国贼子孙的号召呢?纵然有一部分人认为袁崇焕是忠臣,但对其声望的折损已经不可避免了,凝聚力必然大大下降。所以袁承志的身世背景并不是很好,至少不比张无忌好很多。

第二、袁承志没有继承其父执拗而刚烈的狠劲,而是一个忠厚朴实,性情有些内敛的老实人,也缺少救民于水火的热血丹心。他武功很高,遇到不平之事,能做救人于苦难,但这种行侠仗义的方式,远远不够大侠的资格,更不具备平定天下的资格。他没有郭靖那般视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大侠胸怀,不论成功与否,皆能为之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担当和勇气。

第三、要想成就大事,既要有英雄之才,又要有政治野心。这两方面,袁承志都不具备。在抵御外族入侵这件事上,他既不如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也不如誓要驱除外族的张无忌。遇到困难就要回避,隐遁海外固然逍遥,但是这种无志无刚的做法,是大侠所不为也。跟他一样做法的,大概只有陈家洛了。

由此可见,袁承志只是一个普通的武林义士,既无政治野心,又无韬略之才,也没有死而后已的决心勇气,这样的人不可能创出极大事业,称不上英雄,也算不得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