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古时候,诛九族到底会诛多少人?

古时候,诛九族到底会诛多少人?

2020-10-15 18:02阅读(62)

古时候,诛九族到底会诛多少人?:“夷九族”脱胎于在秦文公二十年所实行的“夷三族”法,如明末史学界张岱所言:“秦文公始族诛,公孙鞅始连坐”。《史记.秦本纪

1

“夷九族”脱胎于在秦文公二十年所实行的“夷三族”法,如明末史学界张岱所言:“秦文公始族诛,公孙鞅始连坐”。《史记.秦本纪》载:“文公二十年,(秦国)初有夷三族之罪” ,如秦时李斯就因被赵高诬陷谋反,从而被秦二世下令夷三族,《资治通鉴.秦纪》载:“遂具斯五刑论,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五刑即指墨、劓、剕、宫、大辟)。



当然,秦国除了实行“夷三族”,还实行夷五族、夷七族等,如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就被夷七族,《狱中上梁王书》载:“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只得说,秦国律法的确是很森严的,也是很残酷的,如范晔所言:“秦政酷烈,一人有罪,延及三族”,一人犯法,牵连三族实在是有些过于残忍。

同时对于秦国实行的“夷三族”到底是哪三族,现在尚未有定论。目前关于“夷三族”的三族一说,现主要流行三种说法:

一、父族、儿族、孙族。《周礼·春官·小宗伯》载:“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东汉末经学家郑玄注曰:“三族,谓父、子、孙”。

二、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载:“三族辅之” ,北周大将军卢辩注曰:“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三、父母、兄弟、妻子。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



三种说法以第二种说法最为残酷。当然无论哪一种说法,其所牵扯的人多数都是无辜的,毕竟犯法的只有一个人,可却是要牵连那些与他有血缘关系的无辜之人,这真得是很残忍。但无论如何,自秦国实行族诛刑罚后,历朝历代凡犯特大重罪,如谋反谋判谋大逆等十恶之罪名者,皇帝就有可能对其实行族诛的极刑,以此来警戒世人不得有反对朝廷之心,借此来维护自家对于天下的统治。

且自秦国开始实施“夷三族”的刑罚后,历代不但沿用,且将其诛杀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夷三族”逐步发展到“夷五族、七族、八族、九族”,乃至是“夷十族”(《明实录》载:“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



“夷九族”到底起源于何时,尚不可知。直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明确记载有“诛九族”的是发生在隋末,《隋书.刑法志》载:“及杨玄感反,帝诛之罪及九族”,613年,隋炀帝二次出征高句丽时,杨玄感趁机反叛,屯兵于黎阳,后为大将军宇文述所败,随后隋炀帝下诏诛其九族。因此,从史书寥寥记载来看,夷九族非是正规记载在律书上的律法,它非律令,而只是根据皇帝的意思来执行的一种惩罚的方式,简单说就是“潜规则”。



总得说,诛灭九族这样残酷的刑罚,就是用来威慑天下臣民的,它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核弹,威慑大于实际,就是用来吓人的,不是真的拿来用的。如荀子所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让那些心有不轨的人知道刑法之酷烈,从而不敢去做出不利于天下统治的事情,这也不失为一种针对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

而对于“夷九族”到底是诛杀哪九族,因史料缺失更是无从知晓。目前对于“夷九族”的九族之说,一共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父族九。东汉经学家郑玄曾言:“九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九族指的就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儿子、孙子、仍孙、曾孙、玄孙这九代。

第二种、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即岳父、岳母。

第三种、父族四、母族三、姥族二。“父族四”即父族上下4代(老太奶爷、太奶爷、奶爷、爸爸),姑母一家、姊妹一家、女儿一家。 “母族三”即母族上下4代(老太姥姥、太姥姥、姥姥、妈妈),姥爷一家、从母一家。“姥族二”即姥族上下4代(老太姥岳母、太姥岳母、姥丈母娘、丈母),岳父一家。

第四种、父五族,母四族。“父五族”即玄孙、曾孙、孙、子、身。“母四族”即母、王母(祖母)、曾王母、高王母。



以上不管是哪种,牵连的人都是十分广的,若是真的诛杀九族,这人数少则千人,多则万人,可谓是牵连甚广。如此,也因诛杀九族牵连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这等杀戮实在是有伤天和,因此历代君王甚少会用到这个刑罚,毕竟他们也怕死后会下十八层地狱,所以历史上对实行诛九族的记载甚少,这也就能解释了。

2

诛族这种刑罚最早开始于商朝,但在很长一段时期,最多也就是诛三族,即父、兄、子三族。

但是,等到秦国商鞅变法之后,诛族的面积便不断背扩大,先是五族、后是七族,最后由秦始皇扩大到九族,由此“诛九族”便也成为历朝历代的最高刑罚。

一直以来,诛九族有两种说法,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和妻族二。

所谓“父族四”,就是指自己一族,再加上已经出嫁的姑母和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所谓“母族三”,是指自己的外祖父全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至于妻族二,则是指自己的岳父的一家和岳母的娘家。



第二种说法,是“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这九族。如果按照这九族来说,那打击的范围实在太广。

举个列子,这就好比西汉的皇族,从汉高祖刘邦开始,一直到汉宣帝刘病已的儿子,这近150年间的所有皇室子弟及其家人都要被杀,这一代代算下来,恐怕至少有好几万人,这实在有点夸张。

更重要的是,除了皇室和那些功勋贵族子弟,对于古代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的这九族的成员,恐怕早已经很难再分辨清楚,尤其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恐怕连族谱都没有,甚至是很多功勋子弟,他们这九族也很难一直传承下来。

所以,如果古代皇帝按照这个标准来诛九族的话,恐怕很难实际操作下去,因为实在很难找到这九族内全部对应的人,即便找到,恐怕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太大,而且打击面也实在太广,最后搞不好还会把自己给牵连进去。

从这层意义上说,古代实际操作中的诛九族,应该是第一种说法。至于第二种,更多是用来告诉大家什么是九族。换句话说,就是让大家直到九族传承下来后,每个族对应该怎么称呼。



那么,按照第一种诛九族的说法来算,将会有多少人被处死呢?我们按照一个家庭有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来算,如果这个家庭种的长子不幸被诛九族,他的“父族四”这边算下来大概要被诛杀3242个人。

至于母族三这边稍微好一些。往上数,会涉及外公外婆。比如,外公的一家,也包括舅舅的一家人,接下来就要在外婆的祖辈上往上数,那就是外婆的娘家。而母亲的姐妹的一家也是要包含在内的。

这样算下来就要牵连三辈人,差不多需要杀57个人。至于妻族,主要是妻子的父亲一家以及妻子的母亲一家被牵连到三代,大概有42个人。这样合计算下来,诛九族大概会涉及3341个人。

当然,这个人数已经算是比较大的家族,广大普通百姓肯定是不会有这样庞大的家族。事实上,古代医疗条件有限,而且生活条件也不好,人的平均寿命基本上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所以通常情况下,即便是大户人家被诛九族,人数恐怕也就在600—800人左右。

对此,我们可以看下明朝方孝孺被诛十族,把他的门生都算在内,史书上记载的被杀人数,总计也就873人。不过,值得一说的是,虽然诛九族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但在历史上,被明确记载诛九族的人,只有明朝的景清一人,外加方孝孺的诛十族。反倒是夷三族和诛族,在史书上经常出现。

3

感谢小秘书邀请!在古代,诛灭九族乃是最严厉的酷刑,出自秦时律法《夷三族法》,其目的是为了连坐之法的惩罚,发展到后来开始诛灭的族人越来越多,从六族到八族,再到后来的九族乃至十族,其目的也渐渐变为“斩草除根”性质的灭绝血脉的行动,真可谓是最最黑暗、毒辣的惩罚性行动。

现在我们也经常于许多影视剧中看到、听到很多皇帝们动不动就下诛九族的圣旨,那么这诛九族中的九族到底指的哪些人?有会诛多少人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诛九族中的九族指的是哪九族:

九族指的是:上至高祖,下到玄孙,有小到大顺序排列就是:玄孙、曾孙、乃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这九代人。

但是(最近貌似用的有点多......),皇帝要诛灭九族之人,除了当世的还有些早已入土,不太可能再行诛杀,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要灭其九族(灭血脉),那么实际上诛杀的有哪些呢?历史公论的是: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和子族两代,合计九族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的外祖父母、曾祖父母、父母、姨母、舅舅、姑姑、叔、伯、姐妹、兄弟、儿女、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外孙、外孙女、孙子、孙女、外曾孙、外曾孙女、曾孙、曾孙女。

零零总总,以每代一人计算,初略来看就达30人,还不算家人、仆从、奴等等。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最有名的诛十族的方孝孺事件中记载的人数:

历史上诛族的情况,最有名的当属明朝时期的方孝孺了,他被诛杀了整整十族(第十族则是他的门生故吏,可谓冤枉至极),创下了历史之最,至今也无人超越(也没人想着要去超越吧......)。

根据明史记载,被诛十族的方孝孺案中,共有873人被处死,两千多人被流放充军,到明朝万历年间,尚因方孝孺获罪而被贬流放的后裔还有一千三百多人。

最后我们再回过来分析下到底会诛多少人:

那么按照上述的情况,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人数在30到873人之间,这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标准毕竟在古代一个家族的人数远不止这些,特别还是那些拖家带口、家大业大、传承数百年的大家族的直系亲属人数,在可能被诛杀的九代内至少得有百人,更何况还有那些同姓直系已出嫁的姑母、姐妹、女儿连同他们的丈夫和儿子、女儿也要被诛杀,怎么的算都要数百人,简直是惨绝人寰,比灭门惨案还要惨的酷刑,比之种族灭亡惶恐不得多让,实乃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灭绝人性的惩罚。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诛九族被杀人数至少百人起算,以高门大户来算高达数百人也是常有之事。


读故事,解真相;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兰丁,坚持原创;以上便是我个人见解,看过后不妨留下您的赞,多多关注我哦~谢谢!

4

大家看古代的电视或者是书籍多了就能够经常发现,如果某些人犯了非常严重的罪行,例如谋反的话,就会被罪诛九族。也就是说一个人谋反的话,到时候受难的不是他一家人,而是跟他相关的很多很多人。

在古代的时候,有时候一个人犯了很严重的罪行,就会族诛,也就是灭他全族的人。因为在古代宗族观念是非常强的,往往一个人发达了,会提携他本族的人。此外在士族时代,一些强大的家族本身各兄弟亲戚之间都是同气连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如果犯了很严重的罪的话,也可能连累到这些人。

古代开始说的比较多的是诛三族,也就是指父母妻三族,另外有一种说法是指父母,兄弟,妻子这三族。不管是哪一种,如果到了罪诛三族,恐怕连累的人绝对不会少。而隋朝的时候,杨玄感造反被镇压之后,隋炀帝杨广诛了杨玄感九族,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罪诛九族的人。

这里的最初九族说的是他自己算一族,然后往上推四代长辈,再往下推四代晚辈,这就是常说的近亲。再往远的算的话,那就出了五服,算是远亲了。而到了明朝,朱棣起兵造反,要方孝孺写篡位诏书,方孝孺不肯写,朱棣一怒之下输了他十族。这个十足是指除了九族之外,还要加上他的学生算一族,因为在古代科举制度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朱棣此举,恐怕是过于震怒,所以要将和方孝孺有关的所有人全部杀掉。

最后方孝孺的十族一共被杀了整整八百七十三人,可谓是残酷之极。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5

"诛九族"之所以让人胆寒,主要是其诛连的人太多了,成百上千人因为一个人犯错而砍头,那场面,太残忍了。甚至有些平时可能少有来往的亲戚,好事没沾上光,砍头时沾上了“血光”,太冤了!但也有和主人非常亲近的人侥幸逃脱,太幸运了!

“族刑连坐”这么恶毒的刑法制定者不是无道的夏桀,也不是残暴的商纣,竟然是我们称颂的两位明君。

两位明君首先推行“族刑”

“族刑”最早出现夏朝,而且是由我们传颂的明君夏启、商汤制定的。《尚书》记载,夏启和商汤在出征之前的训词中警告将士,如果在战争中不听从命令,就会将犯者连同其子一起处死,这是族刑在历史上最早的族刑记载。后来这种刑法一直延用,在先秦时期,如果士兵在战场上不听指挥或当了逃兵,会将他的近亲抓起来,召集族人在宗庙前砍头,起到威慑作用。当时诛连面还不大,只涉及父母兄弟。

“诛九族”以震慑为主

史书中有记载的首次“诛九族”是隋朝杨玄感造反,隋炀帝大怒,下令诛其九族。史书记载:炀帝“末年严刻,生杀任情,不复依例。杨玄感反,诛九族,复行轘裂枭首,磔而射之。”清初学者刘继庄《广阳杂记》中:“(诛)九族始于隋炀帝”。说的是“诛九族”,其实并没有传说中杀那么多人,只是杀了杨玄感的兄弟和近亲,宣扬“诛九族”主要是起震慑作用。当时留下的很多杨玄感的本姓亲戚,隋炀帝杨广命令他们改姓“枭”,让他们记住本应该“枭掉的首”暂时留在脖子上,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了。

至于明代朱棣诛方孝孺“十族”的事,那是特例,方孝孺过于张狂,扫皇帝大佬的兴。朱棣喜滋滋地请他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不写也罢,还在朝廷之上羞辱明成祖朱棣。朱棣就是个暴君,一气之下灭了方孝孺九族,后来还不解气,把他的老师、学生也全杀了。其实这些人不能算作第十族,但后人为了渲染朱棣残暴,算成了“十族”。这一事件一共诛杀873人,因此事诛连下狱及被流放充军者还有千人。

还有一个叫景清的也被朱棣诛了“十族”,不过历史上没记载,估计是满人故意用这事黑明朝皇帝。

“诛九族”有人冤,有人侥幸不死

学者公认的”诛九族“是诛杀与犯事都有血缘关系和亲情纽带关系的人,即”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别看这个名单简单,在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如果真的全部杀掉的话,要杀好几百人,家丁兴旺的人家能达到上千人。

诛杀的名单中,老丈人一家死的冤枉,其实和主犯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也许把女儿嫁给他想沾点光,没想到沾到的是”血光“。还有更冤枉的,就是过继给主犯或其亲戚的人,本来与这家人八杆子打不着,过继给人家去”顶门“,姓了人家的姓,门没顶起,头项掉了!

但有几个和主犯最亲近的人却能侥幸得脱,就是主犯的小妾、通房丫头或男宠。他们虽然常常和主人一起同吃同睡同欢娱,但在封建社会他们对于主人不算人,而是主人的财产,没有名分,主人喜欢时可以宠爱他们,不喜欢了可以随便送人,死后不能与主人埋在一起。“诛九族”中也没把他们算进去,侥幸不被诛杀,但他们会被当成财物卖掉,或当劳役,或送给其他官员享用。

光绪皇帝废除“诛九族”

以“诛九族”为特点的族刑连坐制的在光绪年间才废除。清光绪年间,西方政治制度开始冲击中国的传统制度,光绪皇帝吸取西方一些好的做法,开启法律变革运动,在修律大臣沈家本、任廷芳的大力倡导下,1905年正式宣布废除连作。

6

诛九族一词我们并不陌生,看电视时经常会看到君王说,小心朕灭你九族。那么,问题来了,诛九族到底会诛多少人?

先看诛九族的释义:九族就是指自己的亲属,也就是自己的亲戚。而九族却有不同的说法。

  • 第一种说法:是上达高祖,下到玄孙,即玄孙、曾孙、第八世孙子(任孙)、子、自己、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 第二种说法:是被统一概括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包括父亲姑姑的后代、父亲姐妹的后代、父亲女儿的后代、父亲的同族类(指父亲父母、父亲兄弟、父亲姐妹、父亲儿女);母族三包括母亲的父亲即外祖父、母亲的母亲即外祖母、母亲的兄弟即舅舅;妻族二包括岳父和岳母。

以上说法是古代之释,而在社会历史的不断推进中,九族的意思也有了很大改变,它的亲戚之意逐渐淡出,演变成跟它对应的一切人的泛称。

父族四就变成了父亲自己的一族,父亲出嫁的姑姑及其子女、父亲出嫁的姐妹及其子女、父亲出嫁的女儿及其子女;母族三就是指母亲娘家一家子、母亲的母亲的娘家一家子、还有娘家出嫁的女儿及其子女;妻族三就是包括了岳父的一家,岳母的一家。

九族的现世,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下与其对应的法制。

封建社会中有很多惨绝人寰的刑罚,一人犯法,连累一族,就是诛九族。这应该是属于封建社会中最残酷的刑罚了。所以,历史中如果被扣上了需要诛九族的罪名,那么就不是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冲动了,是需要你同族都付出代价的,所以古往中被诛九族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

历史中被诛九族的有明代的胡惟庸、李善长、黄子澄、及被诛了十族的方孝孺,还有战国的孟贲,三国的曹操等等。

具体的被诛九族是多少人,我们来看个具体的例子。

方孝孺是明朝时期人物,当时在位皇帝是燕王朱棣,事情具体是怎么样的?朱棣和方孝孺到底发生了何事,才使得明成祖朱棣不仅要将方孝孺诛了九族,而又加了一族,将其诛了十族?

具体事情是这样的,方孝孺当时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支持者,明成祖朱棣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他在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并成功坐上皇帝宝座后,就开始疯狂报复那些曾经反对,不支持他的人,方孝孺就是其中之一。

方孝孺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的他就被明成祖看中,把他从狱中拉出来,并要求他写出即位诏书,就是电视中通常读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那个,不屈服在明成祖威严下的他不但没有草拟诏书,并开始当着所有人的面开始大哭,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不知所踪的先帝建文帝朱允炆。

看到这样的情况,明成祖也很是感动还安慰了他,但是明成祖也是下了决心执意要他拟诏书,但是方孝孺也不是随便说几句就可以糊弄过去的,下了更大决心的他连生死都置之度外了。

看着决绝的方孝孺,明成祖也没有办法,也不想失了自己的威严,便对方孝孺说:“你这样做,难道连你的九族也全然不在乎了吗”,方孝孺回答道:“你就算灭了我的十族也不能让我臣服于你”。

听到这话,不论什么人都会生气的,更何况是君临天下的人,于是就下令灭了方孝孺的九族,把他的朋友学生作为他的第十族也被一起杀了,总的算下来有873人。

这就是历史有名的诛九族,严酷而又惨绝人寰的刑罚。

7

浩论古今,谈古论今,我来回答。

古时封建社会,帝王们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会制定严厉而残酷的刑罚,惩治那些触及王朝利益以及罪大恶极之人。



其中,“诛九族”就是帝王常用的残酷手段。

那么诛九族究竟是哪九族,诛哪些人呢?

首先九族指的是玄孙、曾孙、乃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这九代人。

一:目前有两种说法:

(1)“九族五服说”



这一说法是将九族分为“五服”,一服为“爷爷奶奶,岳父岳母以及外公外婆”;

二服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以及兄弟姐妹、姑姑姑父等”;

三服则包括“堂兄堂妹、小舅子、姨夫等等”;

四服为“自己的孩子、侄子侄女等等”,最后一服为孙子一辈。

(2)将九族一分三:



父亲有四族,母亲有三族,妻子有两族。

这父亲的四族包括:“爷爷、父亲、自己以及儿子的兄弟姐妹”。

而母亲的这三族则包括:“姥爷、姥姥以及自己母亲的兄弟姐妹”。

最后是妻子的两族:“岳父、岳母的兄弟姐妹”。

但是这“九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范畴来改变的。


简单来说,就是依据感情的亲疏来划分的。


若是一人被叛“诛九族”之罪,那么与之交好的朋友或是感情深厚的师生也会遭到诛连。

二:诛九族如何出现

诛九族来自秦变法后的夷三族法。

《史记 秦本纪》记载:

“文公二十年,(秦国)初有夷三族之罪”

随后,为了巩固统治,秦国陆续实行夷五族,夷七族,



如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就被夷七族



“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后代的大一统王朝因为疆域扩大,人口众多,于是将诛族这一刑罚沿用,并不断扩大范围。

比如明朝方孝孺因支持建文帝削藩而被明成祖诛十族。




“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


三:诛九族究竟杀多少人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家庭情况而定。

如果是大家族,则有可能上千人。

即使是小家族也有上百人之多。


以方孝孺为例,史书记载共有873人被处决,2000多人被流放。



即使过了几十年后,他的子孙仍然因为他而获罪。


综上所述:诛九族的人数因根据家族大小来确定,处决人数大致几十到几千不等。

8

到底是多少人的确是说不清楚,因为"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古代的诛灭九族是最严厉的惩罚,它包括:

1.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自身。看图:

父母、子孫滿门抄斩,悲哉!(快别说啥子"引刀成一快"了)看图:

出嫁的姑、表親均难逃一劫。看图:

九族中,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横向有本人,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妺,堂姊妺,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试以明朝举例:

在一个"却话巴山夜雨涨秋池"时,四十岁的李善长投奔了二十六岁的朱元璋,两人彻夜长谈,真有"恨不相逢未生时"之感慨!

三十六年后,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杀李善长,夷(诛)三族。


朱元璋的四娃子更凶,长相、作风、手段均与乃父朱元璋一个品牌,他夺走其侄朱允玟的帝位后,有一个大臣要找他"喝茶说理",武棒棒朱棣岂是中国首席辩手方孝孺的对手,气得朱棣摔碎了元青花??壶,命令方孝孺写下自己的言词,方写下:"燕贼篡位",朱棣气得半死道:"你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方孝孺脖子一梗:"诛我十族又咋个呢"?

方孝孺最终结局是:凌迟,灭十族!

第十族是方的学生们。

此次诛十族,为历史上仅有,共有八百人丧生,一千人流放。

9

古代诛九族到底会诛多少人,有以下几种说法。

九族样图

古代早期对九族的说法

诛九族在古代是比较重的一种处罚,往往受这种处罚,子孙后代基本都上没有了,说的比较重点,就是这族人基本是要灭绝了。古代早期对九族的说法,何为九族?九族乃指以自己为中心,往自己以上的四代家族,再往自己以下的四代家族。这样看来,基本上包括了全部族人。

那古代早期诛九族的话,会不会把整个族人弄的没有后人,也会,也不会。如果说寿命长的,有可能往自己以上的家族会有五代,或是结婚早的话,有可能往自己以下的家族会有五代,这样的话就会有后人存在,如果没有超过以上四代家族的繁衍,或是没有超过以下四代家族的繁衍,这种情况的话,那就基本上没有后人存在。

如果按照这样算的话,诛九族也是一个不小的人数。

九族第一种说法图

古代后期对九族的说法

那么古代后期对九族是有怎样的说法,这种说法还是以父亲为中心,父亲四族,母亲三族,妻子两族。那何为父亲四族,指自己的一个家族,嫁出去的姑妈以及儿子一族,嫁出去的姐妹以及外甥一族,嫁出去的女儿以及外孙一族。那何为母亲三族,指外公的一个家族,外婆的一个家族,姨妈以及儿子的一个家族。那何为妻子两族,指老丈人的一个家族,老丈娘的一个家族。

看来这个九族是比较庞大的,诛九族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处罚,随着时代的变迁,诛九族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个处罚也是比较残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处罚是必然要被淘汰的。

如果按照这个诛九族来算的话,这个诛九族的人数比第一个说法的人数还要多。

九族第二种说法图

综上所述:古代诛九族的这个处罚,所诛的人数要根据实际人数才能得到。

文:长城品史

图: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欢迎关注,了解更多历史趣闻

10

“诛九族”就得先弄清楚是哪九族?当然说法有很多,有些认为是自己本家的上下九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但这种说法有些站不住脚,毕竟这要九世同堂。

大家比较信服的“九族”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诛九族”的残忍,牵扯到不计其数的人。但究竟会诛多少人,我们以具体的实例来看看。

明成祖朱棣在夺取皇位后,命令方孝孺为自己起草继位的诏书,可是这个方孝孺死活不肯,还大骂朱棣“燕贼篡位”。朱棣就问方孝孺难道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挺直胸膛说道“你诛我十族又何妨?”我被方孝孺的勇敢感动了,但我不想有他这种亲戚。为了给方孝孺凑齐十族,朱棣就将他的学生加了进去。方孝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享受灭十族待遇的人,做你的亲戚和学生好难啊!最后一共诛杀873人,而方孝孺的学生大概不会超过100人。所以“九族”应该是800人左右,但由于家族的大小,人数也是有很大的波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