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李隆基才死几十年,白居易就敢在《长恨歌》里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并公开发表?

为什么李隆基才死几十年,白居易就敢在《长恨歌》里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并公开发表?

2020-10-15 11:01阅读(63)

为什么李隆基才死几十年,白居易就敢在《长恨歌》里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并公开发表?: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

1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优美,形象鲜明,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诗魔、诗王之称。

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于806年(元和元年),当时他34岁,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而唐玄宗已去世40多年了。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隐晦曲折地讽刺了李隆基的荒淫无度,“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很平实地描写了李隆基自尝苦果狼狈景象,“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但是白居易对李、杨之间真诚相思,追求美满爱情,可谓泼墨如雨,淋漓尽致,颇有同情之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的《长恨歌》能公开发表,我想有两个原因:

其一,白居易抹去唐朝故事的背景,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言明我写的是汉武帝刘彻, 加上汉代李延年“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歌词,使人信以为真。再如,唐朝是没有诗中的渔阳这个地名的,只有范阳,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时任范阳节度史。这种借古喻今手法,叫人抓不到“现行”,这是他的妙招。

其二,唐朝极为开放,没有“文字狱”,帝王心胸还算大度,何况诗中并未提及李、杨两人的名字,描写的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皇帝之爱情悲剧,没有半个字涉及什么宠信奸臣,打击异己之类的东西,如果当朝者硬要对号入座,也抓不到什么“小辫子” 。因为一个向往爱情的帝王总比一个葬送江山的帝王要好,李隆基的继承者也需要考虑父辈或祖辈的声望的。

所以唐朝第16位皇帝唐宣宗李忱,还写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网络图片)

2

因为在古代,皇帝从来不会标榜自己是道德标兵,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是正常的。

3

其一,《长恨歌》是艺术作品,并不是写到史书里的东西。

其二,白居易在整部《长恨歌》里都没有表明自己的主题和结论。

其三,玄宗和杨贵妃这个事情,虽然没定性,但大家都心照不宣。

白居易其实官运很顺,相比李白杜甫李商隐什么的。他29岁已经进士及第,并且通过吏部“面试”,在周至这个地方当官。离周至不远有座仙游山,山上有座仙游寺。

有一天白居易相约2个好友去仙游寺游玩,这两位也很有来头。一个叫陈鸿,贞元年间的进士,而且是当时著名的小说家,另一个是位隐士,叫王质夫,白居易在周至有诗39首,写给王质夫的有13首,可见王质夫在他心中的分量。


当时3个人的情况就好比,韩寒、许知远和李健聚会,许知远说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3人都很感慨,然后许知远提议,既然李健你写歌那么行,不如为这个事写首歌吧,既然韩寒小说写的好,不如给这个事写个小说吧。于是白居易就写了《长恨歌》,陈鸿就写了《长恨歌传》。所以其实是这个王质夫提出了《长恨歌》的构想。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时候已经35岁了,但还没有结婚,那个时候,20几岁没结婚已经算晚婚了,白居易为什么35岁还没结婚呢?


主要因为白居易受伤太深,他年轻时候在徐州有个相爱的姑娘,可当时门不当户不对,好好的姻缘给拆散,到最后姑娘走了,两人成了永别。于是在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时候,写着写着就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了。


像类似这些描写: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那个年代又没有摄像机,白居易却写的好像身临其境,唯一的解释就是这都是白居易的幻象,也就是文学创作。


当《长恨歌》发表的时候,一下子轰动了长安,白居易也从周至升到京城,做了翰林学士,第二年还成婚了。

可见,当时官方并不认为这是贬低玄宗,或者干脆认为无伤大雅。而民间更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皇家八卦,不看白不看,况且还写的那么好。


所以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就都对《长恨歌》高度认可咯。


我是ChrisQu,C叔讲历史,有趣有料有思考,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讨论。

4

感谢邀请!我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白居易不傻,他敢写并且敢于公开,就说明没有问题!原因在于:

一,唐朝是个相对宽容的朝代

唐朝是个开放的历史时期,唐宣宗还为自己治理之下的开放宽容自豪呢,在当时,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朝基本没有文字狱,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到宋朝,文学上的禁锢逐渐加深,就没人敢写了。

二,白居易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美化

长恨歌》诗中没有直指玄宗名讳,“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底是哪个汉皇呢?白居易并没有把杨玉环是李隆基儿媳妇的事儿说出去,还是挺谨慎地。但是写唐玄宗太真贵妃之事是显而易见的。 白居易通过自己艺术化的笔法,铺陈夸饰,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宫闱之事,描摹成了至纯至真的美好爱情!并且加入一些神话色彩!由于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所以大家完全有理由把它当做一个野史来听!

三,唐人对安史之乱根源有反思

白居易用“曲笔”写本朝之事,虽然唐朝政治开明,但明眼人还是能看出个中奥妙!但是为什么就不治白居易的罪呢?这是因为统治者对“安史之乱也有反思,玄宗沉迷音色,实属误国。从马嵬兵变就能直观看出,即使在玄宗尚在之时,朝臣及军中就对他们荒淫误国有着清醒的认知!可以说,“玄宗有过”是安史之乱后,唐朝朝野的一种共识!在唐朝开放的环境中,以曲笔写事,也就自然不会被问责了!

总之,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白居易用“曲笔”写本朝之事,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渲染并美化唐玄宗杨贵妃之间所谓的爱情故事,人们只是将其当成一个野史来听,白居易自然也就不会有牢狱之灾了!

5

其实文人在文字狱出现之前,一直都是一个以讨论朝政为荣的群体,书生都喜欢空谈国事,即便是他们穷困潦倒,但是却都是以此为乐。

而历朝历代的文人,一般都只要记住几点避讳就行了,首先就是朝代和君主的名讳。

主要把该避讳的方面避讳了,基本就可以做到“指手画脚”,朝廷也不会过于的去管束。

当然这种情况是文字狱之前了,文字狱之后才出现对文人言行的巨大约束,极大的限制了文人群体的思想。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格外开放的一个朝代,对于文人的限制其实是非常小的,所以李白才能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样的经典。

而且当时文人普遍存在一种气节,那就是刚正不阿,敢说真话。别说是李隆基,当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后,更是被骂的一塌糊涂。

在唐朝历史记载中,就出现了大量关于玄武门事变细节,这不像后世篡位者篡改历史一般,而这一切都是当时那些大儒们的功劳。

事实上为了平息山东大儒士子们的愤怒,李二做出了不小的让步,包括后来的罪己诏,都是李二妥协的产物。

所以说白居易敢写“汉皇重色思倾国”这样的讽刺诗,一点也奇怪,毕竟当时可是唐朝,若是换作清朝时期,恐怕白居易也不敢写。

清朝时期的文字狱,可以说是对文人气节最大的一次摧残,清朝真正做到了“格杀勿论”,无论谁触及了忌讳,都是斩立决。

这可能是由于满清入关之后,对自己的一种不自行,毕竟如果两亿多汉人的思想被唤起,满清注定只能退回关外。

所以为了限制思想,清朝只能大兴文字狱,把敢说话的人都杀了以震慑所有人。

而且满清还篡改了明史,把明朝许多东西都给抹掉了。事实上明朝言官的记载,清朝就极大的给删减了。

为什么呢?因为明朝的言官不怕死,敢于上谏。甚至以被流放为荣,认为这是作为言官最成功的事情。

清朝把这些抹掉,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毕竟人言可畏,尤其是一个异族。

而如今我们因为种种原因,自然而然的去想象唐朝那个时代,显然是已经不合适!

6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公元806年,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此时唐玄宗已去世40多年了。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对李、杨之间真诚相思,追求美满爱情,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白居易的《长恨歌》能公开发表,大体有以下原因:

一、唐朝统治者对“安史之乱”深有反思,在马嵬兵变时被迫杀死杨玉环,让位给儿子等就能看出,朝臣及军中就对玄宗荒淫误国有着清醒的认知!可以说,“玄宗有过”是安史之乱后,唐朝朝野的一种共识!

二、说到皇帝第一感觉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叫三更死,绝不能到五更,但实际中国皇权在明朝开始加强,大清王朝是中央集权的顶峰。但唐朝施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权力很大,可以限制皇权。经过安史之乱后地方权力日益强大,皇权日益衰弱。此时对言论没有过多限制。

三、唐朝政治风气开放,没有“文字狱”:这种事的,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唐玄宗在世时李適之的“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等诸多的诗句都是在暗讽当时的朝廷或者对有皇帝不敬的言论,但都平安无事。

至于什么白居易抹去唐朝故事的背景或白居易用“曲笔”写本朝之事,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渲染并美化唐玄宗杨贵妃之间所谓的爱情故事,人们只是将其当成一个野史来听,这都是扯乎。

无论白居易怎么回避,李隆基和杨玉环,本身都有着特定的政治身份,其一切行为包括爱情生活自然带有特定的政治色彩,不可能不对政治产生影响、造成后果。

如换作“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清朝你试试!

7

因为大唐是一个政治自信、文化宽容的王朝。唐朝对待文人非常优待,没有文字狱之类的事。所以大家写文章、写诗都非常放的开,并没有什么顾忌。

像《长恨歌》这样内容敏感的诗文,在唐朝是非常多的。前人都没有受到处罚,白居易又有什么害怕的。

最著名的就是大诗人杜甫了,他写了大量的批判现实的诗歌,也没见被封杀。比如《石壕吏》、《兵车行》,写大唐官吏之严苛、征兵之残酷。还有《丽人行》,更是直接讽刺杨国忠、杨贵妃姐妹之骄纵荒淫生活的,可比《长恨歌》辛辣多了。

8

历朝历代真正的文人,都以做御用文人为耻,追求着一种气节,勇于“我手写我心”,不惮直面气节与良知的拷问。这种文人越多,就证明这个朝代不是指望“文字狱”维护统治的好时代。

唐代就是这样一个开放宽容的时代。你们文人哼哼唧唧地写一些怪话酸文,是你们骨子里带着的臭毛病,你们忧国忧民的态度,多半只是为了一点混吃混喝的稿费,并不影响我们的统治,管得越宽,越糜费政府宝贵的精力与财力,不妨大度一点。

统治者越是大度,奇哉怪哉,这些文人却越是收敛,倒是不知觉地形成了双方的良性互动。其实,盛世之下,只要文人们内心不是太阴暗,又哪里有那么多的黑暗让你抨击。通常说来,越是乱世,上层统治者越是不自信,为了维护正统地位和帝王光环,才想去掩住悠悠众生之口,没被收编的文人不甘心被封口,才致力于反唇相讥,开启了对抗的坏循环。

回过头来说白居易为首的唐代文人,为什么敢于写《长恨歌》这样的作品,既与唐代统治者的宽纵存在联系,也与本人本身比较收敛,没去号召暴力的革命起义有关。说到底,还没有陷入上文所说的恶循环。

首先,统治者比较包容,李唐有胡人血统,也有隋朝皇室血统,没有太多封建礼教的束缚,官方对于言论管制不够严厉,没有刻意去做针对民智的降维打击。

其次,不唯白居易敢写长恨歌,李白、杜甫、李商隐这帮哥们也都不是能管住嘴的角色,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敢说话的多了,未免有些法不责众之意。

然后,白居易比较善于把握尺度,诗句中说的是“汉皇重色思倾国”,没说唐皇,哪怕你把情节再往唐皇身上联想,那也是你自己的事情,“影射”这个词太宽泛,很难入刑。

最后,白居易的诗句里,即便后世的唐代统治者一看就知道是说的唐明皇,可人家重点描述的是爱情,没有权力倾轧官场政治这一些敏感因素,传达的是警喻后人不要太过“重色思倾国”这种正面积极的思想。

当然,粉丝基数比较多,并且走向国际化,或许也是他们“逃脱法网”的一个隐性因素。

9

首先那个朝代,当时的皇帝还有包容的,换个朝代,例如秦始皇时"行人侧目"就走路的人见面都当众都不敢打招乎讲话,有三个人聚在一起,就认为你密谋造反。在汉武帝时期对言论还是比较宽松的。太史公说刘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爱美姬"就在汉武帝当代,说皇帝祖上开国皇帝,贪财好色,胆子可不小。而且不是说说,而是在巜项羽本纪》正而八经写上。白居易虽然没写唐皇重色,但他后面写"杨家有女初长成"明人一眼看出写得是杨贵妃,因为汉朝应该写赵飞燕,肥环瘦燕,杨玉环胖,胖得好看;赵飞燕痩,瘦得好看。我也经常想白的胆子真够大的,实际当时肯定是没事的。到后清朝大兴文字狱就不行了。有一次汉臣几个人正喝酒,忽然看见乾隆来了。有个人就道:"抬头望见君王至,忙把壶儿放一边。"皇上大怒马上把几个汉臣杀了。他把"壶儿"认为你称皇上是"胡儿"。满人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我们汉人一惯称他们为胡人,所以他就疑心汉人贬低他。

10

谢邀。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大诗人,李隆基去世10年后,他就出生了,所以白居易写关于李隆基和杨贵妃的《长恨歌》,确实是有些犯忌讳的嫌疑。

但悦史君认为,与我们想象的红颜祸水、昏君无道不同,《长恨歌》里表现出来的主题,是李隆基的子孙们无法反驳的。

第一,皇帝爱美人太正常

《长恨歌》中对杨贵妃的美貌和唐玄宗对美女的喜爱等,有多句描述,可能有读者会觉得有些不敬,但这实在是没有理解我国古代的实际情况。

皇帝是一个王朝中最高统治者,他喜欢美女,想跟美女在一起,这是延续王朝、繁衍子孙的正常途径,没有任何人会觉得有问题,只是如果皇帝因为美女而耽误国事,这倒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指责的事情。

不过,白居易在这方面处理的比较好,把李隆基的责任都排除了。

第二,衍生出的爱情

李隆基和杨贵妃本是翁媳,两个人就是差辈儿的,但李隆基对杨贵妃,是真的好到不行,两个人没有一点感情,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但帝王的爱情,不会浪漫到哪里去,因为李隆基毕竟还有后宫三千,白居易却根据民间传说,把两个人的爱情神话,甚至到了天上地下,这实在是让人无法生气,因为这是一种歌颂了。

第三,掩盖重要情况

前面悦史君已经说过,杨贵妃是李隆基的儿媳妇,李隆基把她从儿子手里抢过来,这个事情从古到今都无法有人接受,白居易如果这么写,估计这首诗也就夭折了。

但白居易没有,他直接把杨贵妃嫁给寿王李瑁这段截掉了,说杨贵妃在入宫之前,还是黄花大闺女,这样就完全顾及到了皇家的颜面。

……

综上,白居易虽然胆子很大,但他也是规避了很多,但悦史君认为,这丝毫无损于他的地位,而《长恨歌》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