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在60—70年代的时候,有人说人们吃得不是很好,却很少生病,这是为什么?

在60—70年代的时候,有人说人们吃得不是很好,却很少生病,这是为什么?

2020-10-14 02:01阅读(71)

在60—70年代的时候,有人说人们吃得不是很好,却很少生病,这是为什么?:我也是过来人,对六七十年代十分了解,那时物质生活虽说不高,但文化生活还是很好的。

1

我也是过来人,对六七十年代十分了解,那时物质生活虽说不高,但文化生活还是很好的。那时村村演戏。我们家乡文化生活条件较好。周边三里左右有三个军工厂。这些军工厂每天演电影。有时一晚能跑二个厂。十分开心。十七岁以前是我一生最欢乐的时光。医疗卫生条件也很好。离我村三里就有一家高等医院。对我们这里老百姓就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所以本人对六七十年代有着深厚的喜爱和留恋。那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欢乐时光。

2

出这个题目的人,肯定不是从那个岁月过来的,根本不知道那个时候人的健康状况,我今年60多岁,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时,我们是一个大自然村,有300多口人,可是村子里面的老人,基本上,70岁左右都没有了,活到70岁左右,都是高龄,70岁以上的人,我好像没怎么见过?就是70岁村子里也是寥寥无几,你看看现在,60多岁的人还生龙活虎,70岁的人还精神十足,十岁的人还在做骑自行车运动,90多岁,还有打麻将的

3

这是真的。为什麽呢?

首先那时的粮食,蔬菜,水果没有化肥农药,上的农家肥,无毒无污染,几乎是纯天然食品!

其次那时空气好,只要晴天都是蓝蓝天上白云飘!青山绿水,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不像如今,科技交通发达了,工厂和各种车辆多了,废气,尾气污染也多了!

还有那时人们的压力小,虽然很困难,一家有五六个,七八个,甚至十个孩子的都顺理成章养大,而如今一两个孩子就让父母不堪重负,甚至苦不堪言!人压力大了自然抵抗力差,好得病!

另外那时交通不发达,人们出门多是靠步行。就比如我吧,在德惠师范读书时,四十多里路,都是周六走回家,周日走回学校!正是这样的锻炼,几乎人人都是铁脚板,走几十里路没问题!可如今,尤其是年轻人,出门就以车代步,一步都不愿意走!

可能是基于这些原因,所以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吃的不好却很少生病!好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些了,能改变的正在努力,就比如说走步,健身,跳舞等,愿我们的国民身体越来越健康!

4

六七十年代,我正在上学,敢肯定的说,中学时代一个班级五十多人,没有一个戴近视镜的。那时候也不是人人都不害病,但敢肯定地说,癌症极少。胃病太多,有些人认为那时老年人活七十岁的人极少,事实如此,但责任不在当时,要知道,解放初期,中国人平均寿命三十五岁,六七十年代的老年人都是旧社会出生的,活到七十岁相当不易了。现在呢,六七十岁老人看着身体还好,还能干活,跳广场舞,这应归功于六七十年代少年时期吃的粮食没有转基因,也没布添加济,也没有农药残留。自幼养成的好身体。如果说现在长寿人多,也归功于年轻时养成的好身体。再看一下现在的年轻人,学生中近视眼占大部分,三十岁的中年人需多白发,还得染。上班族,打工族的年轻人,有些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真不敢断言,今天的中青年,到老时会怎样的身体?

5

我是四十年代出生的,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历历在目,那时哪有不生病的,是沒钱看病,因为那时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人们生病了就靠拖,我所在的生产队一户人家主劳力生盲肠炎,实在拖不了就去了医院,这户人家当年就成了倒挂户(到年底结算时倒欠生产队),我弟弟蛔虫穿胆每年要发二、三次,痛得满地打滚,当时父母也没办法,实在沒钱去看医生。这样的事我看到得太多了,所以你说的六、七十年代人们很少生病不符合事实。

6

看了一些回答让人感觉好像6、70年代跟人间地狱差不多!这些人真应该回到1949年以前的中国去感受一下!这就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不屑子孙!百废待兴的中国人口从1949年的4.5亿增加到60年代的6.5亿,70年代达到8亿多怎么就看不到?眼睛都瞎了吗?怎么就没把这些百虱子饿死?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是要每一个人都去努力奋斗!你享受着那么多国人的奋斗成果却枉顾国情以一己之私否定国家的发展和壮大!6-70年代是艰苦,但不艰苦能让你有今天吗?就算吃树皮也没把你爹你妈吃死吧?你今天吃一个试试,不死也得让你脱层皮!现在什么东西没有农药没有激素?如果这些农药激素能填饱你的肚子就使劲吃,医院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着!

7

我是50年代出生的人,对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比较了解,那个时代,文化生活单一,在60年代那时候,村里组织了文艺宣传队,我也是其中的队员,每到农闲的时候,村里就组织年轻人排戏,主要是演花鼓戏,送货路上,刘海砍樵,等,冬季农闲的时候和春节前后,下乡演出,每次到小组演出,村民听说有戏看,真是高兴的不得了。

70年代,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一枝独秀,大江南北,全国都一样,集体做公分,搞大合唱,每到插秧的时候,几十个人排队,插得慢不敢走前面,插秧速度快的走前面,你追我赶,那个高兴劲,感觉不是很累,每次走前面的,就是我老邓。

67O年代生活艰苦一些,确实没有压力,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差,全村只有一个赤脚医生,从懂事的那天起,一直到90年代,在本村医生吊水,一瓶水都没完,就感觉好了,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就是有病,也不知道是什么病,一般寿年都在60到70岁之间,现在70岁:算高龄,90岁的老人很多,当想起六七十年代的往事,难以忘怀。

8

不是那时的人们病少,而是人们小病不吃药,抗几天就好了。就拿感冒来说吧,小时候头疼头晕浑身无力感觉身上冷。我妈用手摸摸我的额头烫手,说感冒了,就用家中必备的: 葱根,姜,白萝卜,香菜根,苏子秸(现在菜市场卖的苏子叶的秸秆晒干),一起加水煮,一个小时后倒出熬好的水再加些红糖,趁热喝下,赶紧钻进被窝,妈妈再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一会儿就出汗了,在被窝里憋的难受,说妈出汗了,妈用手伸进去摸一下觉着汗不够多说“不沾,再出会儿。”过了一会儿汗把被子湿了,我在被窝里喊: 沾拉!妈再用手摸一下觉着可以了,就把上边的厚被子揭开,递给我一个干毛巾把汗擦干,然后慢慢露出头,等恢复正常再穿衣起床。果然浑身轻松,啥事也没了。

再看看现在,小孙子流鼻涕了,儿媳赶紧开上车让我抱着孙子风急火燎地往儿童医院赶。挂号排队大半天才轮着看,我和医生开玩笑说:哪个孩子不流鼻涕就长大了?我们那时都上三年级了还流鼻涕。医生笑着说:现在就不让流鼻涕。

那时人们小病抗,大病等死。医疗条件不好,人们的寿命短。

9

这就是纯碎在放屁了!

60、70年代吃得不是好,但却生病少,简直是胡言乱语不顾事实!

那时六十岁以上很少,现在七、八十岁以上的很多,能理解吗?

10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胡说八道。

经历过年代的人都知道,那个年代人健康情况如何。

就农民来说,基本没有医疗。

萨沙看过一个被打成右派的妇产科女医生的回忆,当时她在陕西乡下种地改造。

因为是所谓反革命,应该是被批斗的,有的人甚至被斗死。然而,因为她是妇产科医生,成为当地周边十几个村待产妇女的保护神,受到非常大的尊敬。

当时她才30多岁,而40多岁的农妇都尊称她为姐。

这个女医生是城市人,之前从没去过农村。那个年代,农民基本没什么医疗可言。

这次下放到陕西乡下,吓了个半死。

她有几点认识,80年代之前,她所在的陕西乡下妇女,压根没有什么产检一说。

妇女生孩子基本都是在家,由接生员(就是以前的接生婆)负责。

然而 1953 年的报告估计,全国农村只有 5%到 10%的妇女使用新法接生方法。

老的方法接生,乡下妇女和胎儿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为根本不懂消毒和正确的接生方法,甚至采用跳大神之内解决。

女医生认为,妇女在整个孕期死亡率可能高达百分二十甚至三十。

当年妇女生孩子死亡,在乡下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还有很多妇女因为生孩子,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甚至终身残疾。

她替产妇接生时,虽自己可以做手术,但缺乏做手术的条件和工具。后来还是当地有个退休干部有些办法,偷偷和县里面拉上关系,从县医院搞来了一些手术工具和药物,让这个女医生成为赤脚医生,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手术。

然而,因为接生都是在产妇家,其实卫生消毒也无法保证。

所以比较复杂的手术,都只能送到县里去。

然而,乡下距离县里面很远,一旦出现严重的难产情况,产妇往往在赶赴医院的路上就会死掉。

这是乡下,城里如何?

萨沙讲我亲戚的一个亲身经历。

当时已经是70年代,亲戚的孩子才1岁多,患上了重感冒,在本市著名的儿童医院治疗。当时孩子被诊断为肺炎发高烧,急忙输液治疗。

但当时医院条件差,管理松懈,大冬天不但没有暖气,儿童输液的地方还有几扇窗户坏了无法关上。

本来就发高烧、呼吸困难的孩子,又被冷风吹,病上加病。

当时儿童的药物只有很少的几种,医护人员平时要照顾数量众多的孩子,根本顾不过来。

结果就是,孩子突然病危,亲戚急忙去找医生抢救。但仅有的3个医生,1个在手术,1个不知去向,另外1个在抢救另外一个危重儿童。

等到抢救的医生赶来的时候,孩子早就断了气。

就一个普通肺炎,都能送命,大家看看当时医疗什么水平。

其实,当年的人不是很少生病,而是生了病多是随便吃点药死撑,尽量不去看病,更不会去住院。

1978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男性为66.9岁,而2013年中国人平均寿命为75.4岁,提高了几乎10岁。

但这也不算很高。

我们的邻居日本,根据2013年的数据,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达到83.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