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清朝公主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清朝公主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2020-10-13 14:41阅读(62)

清朝公主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以何种为贵?: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大部分人受影视剧的影响,认为在清代,宗室之女都是称为格

1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大部分人受影视剧的影响,认为在清代,宗室之女都是称为格格,而非此前的公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还珠格格》,里面小燕子称为还珠格格,紫薇称为明珠格格。但其实这种称呼是错误的,虽然在后金时期,大汗、贝勒的女儿确实称为“格格”,因为“格格”是满语的译音,汉语意为小姐、姐姐,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

网络配图

但是到了皇太极时期,就开始沿用明制了,皇帝的女儿改称为公主,而“格格”的称谓则往下移,变成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满清入关后,这一改制一直延续了下来,公主一般只有两个等级,即皇后所生之女(要注意的是,清朝有很多妃嫔是死后追封为皇后的,但是能否被封为“固伦公主”应根据其生母在世时是否是皇后)称“固伦公主”,相当于亲王;其他妃嫔所生之女以及由皇后抚养的宗室女称为“和硕公主”,相当于亲王世子。因此,固伦公主在清典制中是公主的最高级别。

但是,“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一变的,有些情况下原本是“和硕公主”的会被冠上“固伦公主”的称号,在乾隆朝,这种变动就出现了两次。乾隆皇帝共有三位公主被封为固伦公主,其中只有一人的生母在世时有皇后名位。按规定第七女和静公主、第十女和孝公主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但是她们却都被乾隆帝封为“固伦公主”,享有“固伦公主”的待遇。这两位公主成为例外的原因不一,都值得提一下。

清朝公主常服照片

乾隆皇帝的第七女和静公主,出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七月十五日,其母为孝仪纯皇后,这一“皇后”的称号不是由乾隆生前加封,而是死后追封的,因此按例和静公主只能封为“和硕公主”,她之所以能成为“固伦公主”,与其额驸的身份有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和静公主下嫁拉旺多尔济,这个拉旺多尔济可不简单,他当时已经被定为亲王的袭爵继承人了,而且其祖父为超勇亲王策凌,战功卓著。乾隆因此对拉旺多尔济特别优待,将其定为固伦额驸,和静公主因而定为“固伦公主”,这是以额驸身世定“固伦公主”级别的特例。

网络配图

乾隆第十女和孝公主出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初二,其母为惇妃,是乾隆晚年的宠妃,和孝公主出生后,乾隆帝以其“貌似己,甚钟爱”,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封固伦公主,和孝公主能够破格晋封为“固伦公主”,主要是由于乾隆帝的特别宠爱。她出嫁时,乾隆特地下谕:“和孝固伦公主,系朕幼女,目在朕前承欢侍养,孝谨有加,将来下降后,所有应支俸禄,亦著一体赏给一千两,以昭平见,而示嘉奖。”这种待遇就是正儿八经的“固伦公主”也少有之。

参考文献:

恽丽梅:《论乾隆帝三位固伦公主的册封》,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2004年6月。

朱景晖:《清朝那些事儿》,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1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2

小编下面的公主,不仅是皇帝的女儿,还有那些皇亲国戚的女儿们


公主排序: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

顺治六年,定皇族宗室爵位为十二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清室的分封原则是:“酬庸为上,展亲次之。”大清以武开国,故而特重军功,宗室皇族即使近支亲贵,如无尺寸之功,仍不得上赏,这比之明代于襁褓中封王,不知强出很多。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十六个儿子中,只有四个亲王、一个郡王,崇德八年,努尔哈赤第十一子巴布海因谋反被杀,其爵位不过是小小的奉国将军。皇太极诸子中封亲王的也只有两个。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 \",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

3

清朝的王公等级制度及相关待遇是比较复杂的,相对应的公主系列虽然相对简单,但里面也有诸多规定。

简单说,但凡是皇帝所生之女,包括养女在内,都称“公主”,而其中又别有规定:

凡是由中宫皇后所生的,称“固伦公主”, 品级相当于亲王;

其他妃嫔所出的(包括养女在内),封“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王。

当然,这是一般规定,但并不等于清代各朝都是如此,因为清朝公主制度本身就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尤其是前清时期,变化更大。

通常来说,清军入关之前,也就是努尔哈赤时期,因为时属草莽,因而不论帝王还是王公贝勒,其女儿都称格格。

直到皇太极称帝后,清廷才开始效仿明制,皇帝之女才能称“公主”,并由皇后与一般嫔妃的地位而区分出固伦公主及和硕公主。至于其他王公之女,就只能称格格了。

清军入关一统中原后,清朝公主制度更加正规化。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宫对皇女、宗女的情况作出如下具体规定:

1、皇帝嫡女为固伦公主(中宫皇后所生),庶女为和硕公主(一般嫔妃所生,含养女)。

2、和硕亲王嫡女为郡主(和硕格格),庶女为郡君(多罗格格)。

3、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嫡女为县主(多罗格格)、庶女为县君(固山格格)。

4、多罗贝勒嫡女封郡君(多罗格格)、庶女为乡君(格格)。

5、固山贝子之嫡女为县君(多罗格格),庶女不受封,称宗女(格格)。

6、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之嫡女为乡君(格格),庶女不受封,称宗女。

7、不入八分公以下之女皆不受封,只称宗女。

等级之外,其服制也有详细规定。以朝冠为例,公主之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顶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全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垂绦末亦缀珊瑚,用青缎带。

其中,固伦公主的朝冠,顶镂金三层,饰东珠十,每孔雀饰东珠七、珍珠三十九,石结饰东珠三,垂绦金黄色;和硕公主的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九,每孔雀饰东珠六。

由此可见,其规定相当具体而且繁琐。(其实意义不大,无非加以区别而已)

4

一开始,清朝的公主叫做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称帝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之女始称“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也就是说,清朝从皇太极时期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不管固伦还是和硕,一般均称为“公主”)。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此后所谓的“格格”:一是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二是皇帝和亲王低阶妾室的称谓。清世祖入关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制订皇女、宗女封号如下:皇帝嫡女为固伦公主、庶女和养女为和硕公主。(但也有庶女被特别受宠爱和特别情况下晋封固伦公主之例),和硕亲王嫡女为郡主、(和硕格格)庶女为郡君(多罗格格)。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嫡女为县主(多罗格格)、庶女为县君(固山格格)。多罗贝勒嫡女封郡君(多罗格格)、庶女为乡君(格格)。固山贝子之嫡女为县君(多罗格格),庶女不受封,称宗女(格格)。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之嫡女为乡君(格格),庶女不受封,称宗女。不入八分公以下之女皆不受封,只称宗女。朝服制度:皇帝女儿为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其冠服亦有明确规定。固伦公主一般为皇后所生,地位较尊贵,其冠服同和硕亲王福晋。和硕公主为皇帝妃、嫔所生,其冠服同亲王世子福晋。朝冠,固伦公主之朝冠,崇德元年定,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八。顺治元年改为十,和硕公主之朝冠,崇德元年定。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七,顺治元年改为各饰东珠九。按《清会典》记:公主之朝冠,皆冬用薰貂,夏用青绒。顶皆上衔红宝石,朱纬上皆周缀金孔雀五,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全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垂绦末亦缀珊瑚。青缎带。固伦公主之朝冠,顶镂金三层,饰东珠十,每孔雀饰东珠七、珍珠三十九,石结饰东珠三,垂绦金黄色。和硕公主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九,每孔雀饰东珠六。吉服冠,固伦公主之吉服冠,薰貂,顶皆上衔红宝石。和硕公主之制同。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的朝服为朝袍、朝褂和朝裙,为朝祭时的礼服。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的朝服服制相同。朝袍,朝袍分为冬夏二季,其色均为香色。冬朝袍披领及袖为石青色,片金加海龙缘。其文为龙纹五爪。前后及两袖袖端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相接处行龙各二。裾后开。领后垂金黄色绦,杂饰惟宜。夏朝袍,袍身、披领及袖端皆为片金缘,余皆如冬朝袍。朝褂,朝褂为石青色,片金缘。其绣文前行龙四,后行龙三,领后垂金黄色绦,杂饰惟宜。朝裙,朝裙分为冬夏两种。冬朝裙,上用红缎,下用石青行龙妆缎,皆正幅有襞积,裙边为片金加海龙缘。夏朝裙为片金缘,缎纱因时而异,余如冬朝裙。龙褂,龙褂是吉服褂,一般在吉庆活动时套在龙袍或蟒袍外穿的圆领、平袖的对襟褂。固伦公主、和硕公主,皆为五爪金龙四团,前后为正龙各一团,两肩为行龙各一团。色用石青。金约,固伦公主金约,镂金云九,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青金石结,垂珠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结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和硕公主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余制如固伦公主。耳饰,固伦公主、和硕公主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云衔珠各二。采帨,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采帨制相同。月白色,不绣花文。结佩惟宜。领约,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领约俱镂金,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金黄色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遗憾的是没有任何实际的历史图片加以参考)综上所述:清朝的公主有两个等级: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清朝的公主制度起源1663年,终于1911年,在这248年中,(努尔哈赤有八个女儿,一个养女;皇太极有十四女,一个养女;福临六女三个养女;玄烨有二十女一个养女;胤禛有四女四个养女;弘历有十个女儿;顒琰有九个女儿:旻宁有十个女儿:奕詝只有一个女儿:载淳、载湉和溥仪无子女)。一共92位。

5

满清初期没有公主的说法。大汗的女儿也只称xx格格。比如努尔哈赤长女为东果格格。

格格本身是一个混称,本意是汉语小姐的意思。八旗富裕之家的女儿都可称格格,甚至高级贵族家庭小妾也有格格这个分类。

皇太极至康熙初期,典章逐步规范,乃正式设置公主。公主分为两等,尊者固伦,次者和硕。

固伦公主本意是,天下人的公主。只有皇后嫡女或者皇帝同产姐妹才能获得,位同亲王,类似于汉族王朝的国公主。当然也有两个特例,一是乾隆最宠爱的庶出的最小女儿,以固伦和孝公主封号下嫁和珅儿子丰绅殷德。二是恭亲王女儿被慈禧超封为固伦荣寿公主。

皇帝庶女,养女统一封和硕公主。本意是一方,一旗的公主。位同郡王。

同时,亲王嫡女封和硕格格,意同郡主,庶女意同郡君。郡王嫡女封多罗格格,意同县主,庶女意同县君。贝勒嫡女也封多罗格格,意同郡君,庶女意同乡君。贝子嫡女封固山格格,意同县君。镇国公辅国公嫡女封格格,意同乡君。其余宗室女均无封号 ,统称宗女,享四品官待遇。

6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创立后金。

1636年(清崇德元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立大清。

皇太极称帝后,仿明朝汉人制度,对外朝和内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后宫,皇太极册封了一后四妃,并重新确立了妃嫔之间的地位及待遇。

皇太极不仅对自己的女人制定了新的规章制度,对自己儿子及女儿的称谓和待遇也做了具体规定。

清朝前身,后金努尔哈赤时代。努尔哈赤各福晋所生的女儿均称为“格格”,她们之间亦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

事实上,“格格”这种称谓,在皇太极未称帝之前,一直是皇女和宗室女(亲王、贝勒的女儿)的统称。

(清朝公主)

皇太极继承大统后则开始仿中原汉人宫廷制度,重新确立自己女儿的级别及待遇。这些具体规定有:

1、皇帝(亲生)所有的女儿均称为“公主”。

2、中宫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

“固伦”是满语音译,意思为:尊贵、天下。

固伦公主是清朝公主中的最高等级,一般只有皇后所生女儿才有资格称之为固伦公主。但也有例外,若当朝皇帝特别喜欢某位公主,但她又不是皇后所生,而是普通嫔妃所生,这时候皇帝也可以将这女儿晋升为固伦公主。

比如康熙的女儿固伦荣宪公主,她是康熙皇帝第三女,其母亲为荣妃马佳氏。也就是说荣宪公主虽为庶妃所生,但康熙皇帝很是喜爱这个女儿,便将其加封为固伦公主。

3、妃嫔所生之女或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

“和硕”是满语音译,意思是:四方四角。

“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两种封号,着重强调了皇女的生母身份,即嫡庶之别。

需要说明是,清代唯一的一位汉族公主是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其被受封为和硕公主。

而之前的“格格”称谓,则降为满清贵胄之家女儿的专用称谓。

这也是我们在电视机中常听到的,比如某位亲王或郡王的女儿,被称为XX格格。

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不仅称谓、身份不同,其待遇也有显著差距。尤其是她们在着装上更是要突出级别

(远嫁蒙古的清朝公主)

最是无情帝王家!

作为皇帝的女儿公主,其实她们并没有我们想想的那么幸福。她们一出生便开始身不由己,成为日后政治上的“人质”,成为用来联姻的工具。作为国家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只能在一场场政治婚姻中痛苦挣扎。

尤其是在清朝「满蒙联姻」这一大时代背景之下,好多皇帝的女儿都出塞外远嫁蒙古大漠。好多公主一去便再没返回京师,更何谈与自己的父皇及生母再相见。

据记载,她们大都没有后代(甚至有的到死,她们都是完碧之身。)或年纪轻轻便去世了。所以说历代公主的命运都很惨,清朝更是如此!

7

小时候看《还珠格格》之后,一直以为清朝皇帝的女儿就称作“格格”,仔细想想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王朝,不叫公主而叫格格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长大之后才知道,清朝皇帝的女儿也叫做“公主”。皇太极以后,继承明朝制度,皇帝的女儿基本上就不再称作“格格”,后来的格格是用于称呼宗室女儿与妾室的

只要是皇帝的女儿,拥有的封号就是“公主”,这个称呼几乎都是没有什么不同的,除了偶尔几个朝代公主被称作“帝姬”之外。如果说公主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所谓的“子凭母贵”——生母的身份越高,其所生的公主地位也就越高

清朝公主分成两种,一种是皇后所生,也就是嫡出的公主,封号为“固伦公主”;而其他所有妃嫔所生的公主,封号均为“和硕公主”。这是用来强调嫡庶之分贵贱之别的。

在满洲语言中,“固伦”是天下、尊贵的意思。当然,除了中宫嫡出,也有少数庶出的公主能够得以册封固伦公主,比如康熙帝的荣宪公主、乾隆帝的和硕公主

因为等级不同,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的冠服都是不一样的。固伦公主的冠服与和硕亲王的嫡福晋是一样的,而和硕公主的冠服只与王世子福晋一样

固伦公主自然不用说,尊贵无比,《如懿传》中富察皇后所生的景璱就相当飞扬跋扈;而妃嫔所生的女儿虽然都是和硕公主,但也要看其生母的地位。贵妃所生的女儿自然要比贵人、常在所生尊贵的多

8

清朝的公主根据其生母的地位被分为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皇后(包括继后)所生之女为固伦公主,妃嫔所生之女为和硕公主。按照清制,固伦公主和和硕亲王地位相当,和硕公主和多罗郡王地位相当。单纯从这一点而言,公主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除此之外,因为政治需要,在出嫁时或出嫁后将原和硕公主升级为固伦公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主要是为了拉拢公主婆家,出于政治需要。同样是政治需要,皇帝将一些倚重的亲王之女收养宫中封为公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清世祖的堂侄女和硕柔嘉公主,清世宗的三个侄女和硕淑慎公主、和硕和惠公主、和硕端柔公主以及清文宗的侄女固伦荣寿公主大致都是这一类情况。清高宗的固伦和孝公主属于特例,皇帝老爹太喜欢这个闺女了,甚至说如果不是闺女,直接就传位给她了。



清朝的公主虽然地位崇高、待遇优厚。但是,婚姻生活却少有如意的。清朝的公主多数都成为了满蒙联姻的工具,下嫁外藩蒙古贵族。当然,也有部分下嫁满洲人的,如富察氏兄弟、丰绅殷德、景寿之类。无论怎么说,公主的婚姻都是政治婚姻,自己无法做主,婚后的夫妻感情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清朝的公主出嫁之后,并不住在婆家,而是另建公主府邸,婆家人、包括丈夫、公婆对公主都必须执臣礼,简单说就是丈夫、公婆见到公主是要下跪磕头的。这种不对等的夫妻关系,加之部分公主任性蛮横,造成了很多公主婚后夫妻感情淡漠,额驸往往更愿意与小妾厮混。此外,公主与额驸并不同居,未经公主宣召,额驸是不能和公主同房的。而这中间需要经过公主的贴身老妈子中转,遇到贴心的还好,遇到不贴心的,公主一年半载见不到额驸也是常事。而一些公主们又碍于面子,羞于主动提出与额驸同房之事。如此一来,公主夫妻感情更加淡漠,清朝公主终生无子者不在少数。因为长期过着这样压抑的生活,清朝公主不少二三十岁便早早地去世了,甚至不乏更早者。实际上,清朝的公主除了表面光纤,日子并不好过。



除了公主之外,清朝的宗室王公之女还分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等级别,主要为亲王至入八分辅国公之女。不入八分者之女,皆称宗女而无封号。根据嫡庶之别,宗室王公之女的封号也有所不同。以亲王为例,嫡福晋所生的女儿为郡主,侧福晋所生的女儿降两级、为郡君,妾所生的女儿无封号、为宗女。

9

清朝公主的地位极为尊贵。

清朝公主分为两个等级,皇后之女为固伦公主,妃嫔之女为和硕公主。

亲王嫡福晋之女为和硕格格(郡主),郡王嫡福晋之女为多罗格格(县主)。

清朝公主的身份非常尊贵,固伦公主相当于和硕亲王,和硕公主相当于多罗郡王。

旗人爵位最高封为“公”,蒙古王公虽有亲王,但比清朝的和硕亲王还要低一级。

因此公主下嫁后,额驸家中没有任何人的地位高于公主。故而额驸家人需要向公主行礼,其府邸也称为“公主府”,户主是公主。

10

清太宗皇太极称帝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之女始称“公主”,公主总共分为两级,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

皇帝女儿为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其冠服亦有明确规定。固伦公主一般为皇后所生,地位较尊贵,其冠服同和硕亲王福晋。和硕公主为皇帝妃、嫔所生,其冠服同亲王世子福晋。

固伦公主之朝冠,顶镂金三层,饰东珠十,每孔雀饰东珠七、珍珠三十九,石结饰东珠三,垂绦金黄色。和硕公主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九,每孔雀饰东珠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