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尼泊尔入侵清朝,乾隆为何舍近求远从黑龙江发兵?

尼泊尔入侵清朝,乾隆为何舍近求远从黑龙江发兵?

2020-08-21 08:00阅读(66)

尼泊尔入侵清朝,乾隆为何舍近求远从黑龙江发兵?:尼泊尔与清朝的这场战争,尼泊尔称为尼泊尔-中国战争,清朝则把它称为廓尔喀之役,或者第一次廓藏战争。从双方

1

尼泊尔与清朝的这场战争,尼泊尔称为尼泊尔-中国战争,清朝则把它称为廓尔喀之役,或者第一次廓藏战争。从双方的叫法上可以看出,尼泊尔是尽量往大了叫,把这场战争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争,而清朝则往小了叫,把它定性为一场边境地区的局部战争,甚至认为这只是廓尔喀与西藏的区域战争。实际上这场战争打了两次,题目中所说的乾隆从黑龙江调兵是发生在第二次。为什么乾隆舍近求远从数千里之遥的黑龙江发兵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场战争的起因。

一银钱与土地纠纷引起的战争

十八世纪前期,大概是清朝的康熙时期,尼泊尔分为数十个互不统属的部族。其中,居住在阳布(今天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廓库穆(巴德岗)、叶楞(帕坦)三个 部落在雍正年间入贡中国,由于这些部族名字实在是太拗口了,记不住,所以清朝根据藏语的音译,将这些部落统称为巴勒布。

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巴勒布地区崛起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即喀尔廓。这个喀尔廓民族武德充沛,人民勇猛好战,称得上是南亚地区的平头哥,一天不打仗浑身难受。喀尔廓统一尼泊尔后,四处用兵,打下的地盘足足相当于三个今天的尼泊尔。打遍南亚无敌手后,瞄上了清朝,被清朝暴揍一顿后老实了,乖乖认中国当大哥,英军入侵印度地区后,喀尔廓是唯一起来反抗的民族,并且在前期还造成了英军不少的损失,中国的天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喀尔廓还跃跃欲试的上书给清朝,表示愿意出兵帮助清政府平叛,不过被清朝拒绝了。此外,廓尔喀还打造出了世界名刀--廓尔喀军刀,,,

(世界闻名的廓尔喀军刀)

当然这些与本题无关,说这么多就是想要表明,喀尔廓是一个极为好斗的南亚民族。好,闲蛋少扯,回到正题。

喀尔廓虽然大大扩张了尼泊尔的领土,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些领土境内多高山,地狭人稠,\"国内之民难于自给,亦必别觅出口\",隔壁的西藏成了喀尔廓人垂涎的对象。

这里说一下当时西藏与喀尔廓的经济纠纷。清朝时期西藏用的银钱和内地有点不一样,藏人将白银交予巴勒布人,委托其铸成巴勒布银币,然后拿回西藏流通。巴勒布经常在银钱里搀铜、铅等不值钱的金属,以次充好,谋取利益。其实这也正常,毕竟有便宜不占是傻子,谁让西藏自己不会造币呢。喀尔廓人统一巴勒布地区后,不满足这样小打小闹,对西藏搞了一次货币战争。他们铸造了一种新钱,并宣称原先的旧钱不在流通,可以回收,不过要两枚旧钱才能换一枚新钱,这等于一下掠夺了西藏一半的财富。西藏人当然不答应了,这就为冲突买下了伏笔。

银钱事情还没解决,喀尔廓人又生事端,他们致书噶厦(就是西藏地区的最高领导人),说西藏与巴勒布接壤地区的聂拉木、济咙两个地区,原先是我们巴勒布的,现在我们要收回,你们要是觉得不合理,可以派人来理论。其实这两处地方一直以来都属于西藏,之前也双方也从未有过异议,喀尔廓摆明了就是要搞事情。

终于,喀尔廓厌烦了和西藏打这种口水仗,随便找了个理由,说藏人往贩往巴勒布的食盐中掺土,以此为借口向西藏开战了。

二 被藏人戏弄的喀尔廓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喀尔廓出动一支3000人的军队,向聂拉木、济咙两个有争议的地区发起进攻,并很快占领,随后围攻协噶尔宗(今西藏定日)。

清朝的反应很迅速,七月就命令军队反击。当时西藏驻有清军500人,藏兵1600人,台站兵1300人,这点兵力显然不够,于是朝廷又从四川抽调满、汉、藏兵4000余人,前往西藏增援。就在四川的清军日夜兼程,奔赴藏廓边境之时,西藏的达赖喇嘛和清廷的驻藏大臣等人,已私下同廓尔喀议和,这仗没打起来。

西藏和廓尔喀签订协议,西藏每年向廓尔喀交纳元宝300锭,作为聂拉木、济咙宗、宗喀宗三地的赎金,以换取廓尔喀退兵。这件事当地的大臣并没有向中央上报,他们只是在奏章里说清军如何英勇,自己如何统兵有方,打退了廓尔喀军队。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月,廓尔喀派了几个人来到西藏,索要300个元宝。但是西藏地区的领导人已经换了,新上任主政的噶厦拒绝付给廓尔喀人元宝,达赖喇嘛还派人对廓尔喀使臣说,廓尔喀既已成为大清属国,则不应照前约索要赎地银两。廓尔喀被结结实实的耍了一回。

使者回去后,将这些事禀告了廓尔喀摄政王巴哈都尔·沙阿,巴哈都尔·沙阿非常愤怒,但同时又感到进退两难,打吧,又耗费大量经费、部队和武器,况且清朝已经有了戒备;不打吧,这口气又实在吞不下去,最后,冲动战胜了理智,廓尔喀再一次出兵侵略西藏。

三 福康安调黑龙江索伦兵打败廓尔喀军,廓尔喀成为清朝属国

七月,廓尔喀军队再次侵入聂拉木和济咙,随后兵分三路,一路自济咙进攻宗喀,一路由从聂拉木进攻定日(在今定日县西),另有一路绕过定日,经萨迦直趋日喀则。

对于廓尔喀此次的侵略,乾隆决定大举出兵,待来年春雪消融后攻入廓尔喀腹地,令其彻底臣服,不敢再有侵略之心。考虑到驻藏大臣资历、军事能力皆不足,乾隆将刚刚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的两广总督福康安调来,授将军衔,督办西藏军事。福康安的副手海兰察、台斐英阿等为参赞大臣,率黑龙江索伦、达呼尔兵丁千名,由青海入藏,征讨廓尔喀。

索伦一词出自满语,有\"先锋\"、\"射手”之意,它是清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称呼,分布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从“索伦”的含义就可以看出,鄂温克族民风刚劲,勇敢善战,是清朝时期的重要兵源。达呼尔就是达斡尔族,同样也是黑龙江地区一个骠勇善战的民族,康熙时期就曾调达斡尔族人参与对沙俄作战,并且在雅克萨之战中大败沙俄军队。乾隆从数千里之遥的黑龙将调兵进攻廓尔喀军队,一方面表明索伦、达呼尔兵的战斗力很强,另一方面也说明西藏军事的衰弱,仅凭藏兵和驻藏清军已经不能应付廓尔喀军了。

福康安不愧是乾隆时期的宿将,他接到命令后,在青海西宁集结军队,筹备军需,在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率一万清军离开西宁,前往青藏高原。此时正是隆冬时期,天气异常寒冷,但是福康安日夜兼程,每天强行军18个小时,从西宁到拉萨,全程将近5000里,包括路上异常情况的耽搁在呢,福康安大军仅了50天。

清军的迅速到来,大大出乎廓尔喀军的预料,他们以为清军主力绝不可能在冬天到达西藏的,结果清军兵贵神速,如天兵天将般到达他们眼前。清军\"六战六捷,杀敌四千,收复后藏\",并乘胜打过喜马拉雅山,兵临廓尔喀首都阳布城下(今加德满都)。绝望中的廓尔喀国王不得不求和,表示愿意臣服清朝,向清朝每五年朝贡一次。从此廓尔喀成为清朝的属国,这一从属关系很稳定,一直持续到1908年尼泊尔彻底为英国控制,英国禁止廓尔喀向清朝朝贡,这段藩属关系才被迫结束。廓尔喀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

2

乾隆时期舍近求远的调兵方式不止这一次,乾隆的军机班子也不止一次的提出,盛京地区的游牧民弓马娴熟,战斗力强,不用来打仗实在是可惜了。所以自平定新疆准噶尔叛乱时调遣的锡伯兵,到乾隆帝“十全之功最后一役”平定廓尔喀时调遣的索伦兵,都是利用东北原著部落强大的战斗力,提高战争的胜算。而且乾隆帝强调过“盛京之兵亦不如索伦”,所以征廓尔喀的索伦兵战斗力更为彪悍。另外,根据战争的规模、目的、对方实力、将领与士兵的粘合度等综合考虑,从黑龙江调兵符合当时的现实需求。

战争背景

廓尔喀是从部落走向沙啊王朝的尚武民族,于18世纪中叶崛起后迅速统一了尼泊尔,这个民族曾被印度雇佣,抵抗近代装备下的英国殖民者都不落下风。所以当英国战领印度后,格外拉拢这个战斗民族,这也正迎合了廓尔喀对外扩张的需求,所以东印度公司就与廓尔喀形成了军事合作,东印度公司输送近代工业的军事成果,廓尔喀则通过贸易手段成为英国的资金来源与矿产原料产地,并希望由廓尔喀向西藏输送鸦片进入清朝市场。廓尔喀的扩张领域是今天尼泊尔领土的三倍之多,在近代军事成果的支撑下,其扩张开始向清朝西藏地区渗透。

乾隆五十三年(1788),六世班禅之弟沙玛尔巴与康藏地区“活佛”发生争端,沙玛尔巴引廓尔喀为援,廓尔喀则趁机借口贸易税过重,动用3000兵力入侵西藏,迅速占领了聂拉木、宗喀和济咙。清政府方面,驻藏大臣庆麟组织藏内500清兵,1600藏兵,1300台站兵设防的同时,向四川总督求援,并向紫荆城送去消息;四川总督李世杰急遣提督成徳、总兵穆克登啊率领500满兵、1300绿营、1200屯练降番,由康定线赴藏;清政府收到消息后,令成都将军鄂辉率满汉兵3000入藏;乾隆皇帝又钦派理藩院侍郎巴忠赴藏查办。

而当援军奔赴藏廓边境之时,达赖喇嘛、活佛和驻藏大臣庆麟、雅满泰等,已私下同廓尔喀议和,后得到巴忠、鄂辉、成德等赞同。并在钦差巴忠的暗允下,双方签订《廓藏密约》,规定西藏地方当局每年向廓尔喀赔款300个元宝(银1万两左右),廓尔喀则立刻撤军。但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西藏地区的失职官员被换了一茬又一茬,驻藏大臣和帮办都换了两拨,哪还承认密约,由此争端,又引发了廓尔喀第二次入侵。这次入侵规模远大于上次,廓尔喀直接占据了后藏(日喀则市),并抢掠了扎什伦布寺,其中还包括六世班禅的册封金册。由于冬雪封路,廓军暂时对前藏(拉萨附近区域)无法构成威胁,清军也无法出击后藏地区,故而乾隆帝决心春雪消融之后,重兵进击廓尔喀腹地,彻底令其臣服。

由黑龙江调兵的原因

“现剿办廓尔喀贼匪,索伦、达斡尔兵丁向为得力,著都尔嘉将呼伦贝尔兵挑选六百名,打牲兵挑选四百名,照例办给马匹路费,令呼伦贝尔兵从多伦诺尔行走,打牲兵从八沟行走,迅速到京。”——《清实录》

乾隆帝已经下了决心,战略目标也已明确,所以搬出了军事大佬福康安,由两广召入京城授将军衔,钦令督办西藏军事,副手则是他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的老搭档,名将海兰察,由此人事认命就可看出乾隆帝对此战的重视。在征调兵力方面,清政府也不惜各地召集精锐,动用了四川金川兵、青海、甘肃满蒙八旗兵、西藏驻地满、汉、藏兵,加之黑龙江索伦兵,共计一万三千多人,索伦兵只有1000正兵,500随从。
(福康安剧照)

在这些兵员中,乾隆帝的考量很是细致。征廓兵是以川兵为主,其中以金川部落的土司兵为核心,金川位于四川东北部,当时的金川部落称金川苗,但实际上属于藏族的一支系。这支部落在乾隆朝两次叛清,皆消耗了清朝大量人力物力,原因是其强悍的战斗力,以及对山地高寒地区的适应性极强,这正是清朝满汉兵不具备的素质。但金川兵的缺陷也足够明显,他们更擅长依托有利地形的防御战,一旦陷入野战,就暴露军事素养不足的问题;而且他们是有两次叛乱“前科”的,对于清廷的认同感不如满蒙汉军,临阵倒戈不无可能。而青海、陕甘地区的八旗、绿营空响问题早就暴露,乾隆帝为解燃眉之急,睁只眼闭只眼不追究而已,所以陕甘总督勒保、青海办事大臣奎舒皆是奉旨筹办乘骑、运畜、粮秣、柴薪、台站、向导等事宜,动员的兵力多用于后勤保障。

更为滑稽的是,甘肃绿营拨掉1500匹战马供督办官员、传讯兵使用;青海办事大臣从蒙古王公处采购3000多匹战马专供索伦达斡尔骑兵使用,这样的军需分配,就不难看出此役的特种部队是谁了。索伦达斡尔到底什么来头呢?现代学者考证认为,索伦人即鄂温克人,而乾隆时代应该是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的合称,他们被合编为索伦八旗,亦是兵民合一的黑龙江土著。其中鄂温克、鄂伦春游猎山林,肩负着向皇室“纳貂”的职责;达斡尔人则定居农耕区域,相比较前两者,更容易集中动员,人口数量也更多,所以征廓一战中,应该是达斡尔人居多。

“打牲索伦等处兵丁,人甚健壮,抢箭敏捷,临战甚属得力。”——《东北边防辑要》

康熙一朝就非常重视东北地区的土著居民,时常赞美其勤劳衷心,并“异日加恩”。到了乾隆朝,军机处就在平定准噶尔叛乱时,提出了重用东北土著的思想,随后就挑选了千余锡伯兵随征新疆地区,最后还留镇伊犁,并于乾隆三十二年建制“锡伯营”,编入八旗。其实在锡伯营之前的康熙时期,索伦人就派驻于乌里雅苏台,并建制成营,按理说要比锡伯营更早,只是乾隆时期,分批进入新疆的索伦人陆续编进锡伯营,这才抬起了锡伯营的名号,也使伊犁四营成为维护边疆稳定的中坚力量。乾隆帝十分重视索伦人的悍勇,称“东三省兵制,定能得力,索伦质性犷悍。”也就是说,东北地区的土著,论凶悍没有超过索伦人的,所以乾隆皇帝从黑龙江调索伦兵,是增加战争胜利的筹码,也是对金川兵、八旗兵的不放心。

“该索伦兵丁等,冲寒就道,亦当加以体恤,于该兵丁等过境时,所有饭食汤水等项,俱应妥为预备,给猪羊肉汤饭,使得饱暖前行。”——《清高宗实录》

从战役经过来看,索伦兵出发时,廓尔喀已经入侵西藏半年之久,金川兵与青海兵早已先期到达。乾隆帝向福康安下发的手谕是务必等待索伦兵到达才可开战,当索伦兵到达西宁时稍微做了修整,乾隆帝还专门下旨嘱咐地方军需供给要保障好,生怕饿着这支特种部队。经过四个多月跋涉,索伦兵从西宁到达拉萨,未经修整,直接投入战斗。半个月时间,由前藏推向后藏,济咙宗之役,海兰察指挥索伦兵六个小时解决战斗,杀敌六百、俘虏两百。再过半月,已入廓尔喀境内百七十里,在逼近其首都加德满都时,才遭遇顽强抵抗,虽清军陷入腹背夹击,但廓尔喀主动请降,此战以清军胜利而告终。

索伦兵在这场远征中战绩不菲,但也损失惨重,海兰察也在战后第二年,累伤不愈而亡。这位名将其实也是鄂温克族,世居黑龙江布特哈阿伦河,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索伦族马甲的身份从征准噶尔部,可以说这场战争调用索伦兵,与海兰察为副统率有关,将士的粘合度是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所以综合来看,乾隆帝舍近求远,主要是对方实力不俗,自身动用主战兵员具有一定缺陷,故而需要做出补充,以提高胜算,加之海兰察的因素,由黑龙江调派索伦兵就最为合适了。

参考资料:《西藏通史简编》、《清实录》、《清史稿》

3

蚊子叮咬巨人。

尼泊尔是与我国西藏地区南部相邻的小小的国家。因为它小,在国际上也没有多大影响力,所以许多人不十分了解它。

别看尼泊尔小,在乾隆年间时期,它还曾2次入侵我国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小国敢来侵犯当时的大清朝呢?

原来,18世纪中叶,英国人入侵印度,而且所向披靡,但是一路北侵到尼泊尔时,却被尼泊尔人打得狼狈不堪。尼泊尔人缴获了英军大量先进的火器。因此尼泊尔人打起了入侵清朝的主意。

乾隆53年,尼泊尔入侵清朝,当地清兵招架不住。一个月后,消息传到北京,乾隆便下旨命四川总督就近发兵迎敌。然而当清兵翻山越岭到达前线时,尼泊尔人早已带着劫掠的财宝撤走了,清军扑了个空,乾隆大为恼火。

两年后,尼泊尔人再次入侵西藏地区。这次规模更大,所到之处百姓财产被劫一空。乾隆得知后,一边令大将军福安康出征御敌,一边令参赞大臣海兰察率黑龙江索伦兵入藏征剿。

一物降一物。

原来乾隆搞清楚尼泊尔廓尔喀兵骁勇善战而擅长山地作战的特征后情况后,决定不采用四川,青海的普通军队,而是抽调黑龙江的索伦兵。因为,索伦兵常年生活在关外,艰苦的生存环境,磨练出了强悍的战斗力。

受当时输送军队条件所限,从黑龙江到西藏大概要5个月,主将福安康数次请战,但乾隆再三告诫,务必要等索伦兵到达后,方可交战。

乾隆五十七年五月,索伦兵进入拉萨,随即开往前线,两军遭遇后,索伦兵一战歼灭4000廓尔喀兵,接连收复擦木,济咙等地。随后清军大队人马乘胜翻过喜马拉雅山,兵临尼泊尔首都阳布城下(今加德满都),迫使尼泊尔纳贡称臣。此后尼泊尔廓尔喀兵再也不敢侵犯了。

尼泊尔这只蚊子一掌就被中国这个巨人拍怕了。

请您关注一下,特此感谢!

4

导读:索伦兵号称清朝版本的哥萨克,在参与了包括雅克萨之战、平定准噶尔、清缅战争、平定廓尔喀等几乎所以对外战争。虽然索伦部人数较少,但是生长在外东北严寒的自然环境中所以尚武彪悍。廓尔喀佣兵英勇善战天下闻名,尤其擅长山地作战。所以当尼泊尔(廓尔喀)入侵西藏的时候,乾隆就得从东北调动索伦兵以王牌对王牌轻松攻入廓尔喀。廓尔喀被迫臣服纳贡,成为清朝的藩属之一。


索伦部是东北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以及更北部的使鹿部、使犬部的总称。因为东北亚也是山地环境为主,所以这些民族生活在寒冷的环境当中尚武善战、尤其擅长山地作战。这和诞生喜马拉雅南麓高原廓尔喀战士正好针尖对麦芒。虽然索伦部人数较少,但是纵观大清一朝200多年历史索伦是唯一保持彪悍战斗力的军队。参与的中俄雅克萨之战、平定准噶尔、清缅战争、平定廓尔喀,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存在。作战范围北至外东北老家;西致西域、中亚;南抵缅甸,参与作战范围之大、之广是清朝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


廓尔喀入侵的历史背景

十八世纪后期尼泊尔西北的廓尔喀部族兴起,占据了尼泊尔全部领土。公元1769年廓尔喀迁都至原属巴勒布的阳布,形成了统一的廓尔喀王国。尼泊尔的地形我们都知道,多山少适合生活的土地。所以彪悍的廓尔喀军队,迫切需要扩张领土。

除此之外,西藏高层多次被乾隆赏赐金银宝物无数。因为财富分配原因,这引起了西藏内斗。这时廓尔喀趁虚而入,发动了对西藏的攻势。当清军紧急增援后,廓尔喀迅速回归国内。三年后廓尔喀再次入侵,并掠夺金银佛像、供器、贮藏及灵塔镶嵌之珍珠珊瑚宝石等物尽行掠去。册封六世班禅的金册也被盗走。乾隆大怒决定不再被动防守,要犁庭扫穴永决后患。


两广总督福康安率领海兰察等1500索伦兵一举收降廓尔喀

这次反击以两广总督福康安为主,副手是索伦部出身的海兰察。除此以外还有索伦兵1500人,经过艰难行军克服了将近两千公里的行程抵达拉萨。经过休整后,斩杀廓尔喀640余人,俘虏200余人。清军收复擦木、济咙,西藏全境解放。

福康安率领索伦兵攻入廓尔喀境内,廓尔喀王拉纳·巴哈都尔·沙阿一边请降一面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求援。最后廓尔喀在清军攻势下请求投降,被廓尔喀灭国的锡金也得以复国。能在正面击溃以英勇善战著称的廓尔喀,由此可见索伦兵的战力。乾隆曾经赞叹到:“打牲索伦等处兵丁,人甚健壮,抢箭敏捷,抢箭敏捷,馆走山林……临战甚属得力”。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5

这场“尼泊尔入侵清朝”的战争,就是乾隆“十全武功”里货真价实的一场大功:廓尔喀之役。

当时的尼泊尔,可不是现代人印象里的“南亚小国”,十八世纪统治尼泊尔的是“廓尔喀王国”。几百年来,廓尔喀部族一向以骁勇善战著称,其彪悍的战斗力,连近代的英法列强军队都曾看得心惊。乾隆年间的“廓尔喀王国”,更是南亚大陆上的“小霸”,跟大清撕破脸前,还打败了英国殖民军,且拥有不少英式装备,“腰”粗了不少。其贪馋的眼睛,也就不出意外,盯上了广袤的中国西藏。

于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与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军队两次入侵中国西藏。特别是1791年的第二次入侵,凶残的廓尔喀军竟攻陷了扎什伦布寺,一路大肆奸淫掳掠,侵吞中国西南国土。连清王朝册封六世班禅的金册,也被他们野蛮抢走。如此奇耻大辱,也令乾隆皇帝震怒,次年打响的反击战里,憋足了火的清军,也摁着廓尔喀军一路吊打。终于打得廓尔喀王国主动请降,遣使到北京谢罪。

在清代“康乾盛世”的战争史上,这确实是一场大扬国威,且拱卫西藏边陲的重大战役。而为了打赢这一仗,在1792年战事的反攻阶段,乾隆皇帝也是积极调兵遣将,派来了福康安、海兰察等当时名将,更调集了西藏、四川、青海、黑龙江等地调兵。其中行军距离最远的一支,就是来自黑龙江的“索伦达兵”,即我们常说的“索伦兵”。

索伦,指的是清朝年间,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达翰尔、鄂温克、鄂伦春族同胞。以《黑龙江外记》的说法“世于黑龙江人,不问部族皆称索伦”。《清实录》的记载,参加这次“廓尔喀之役”的“索伦兵”,总数只有一千人。而且看地图就知道,他们从黑龙江出发,一路跋山涉水,历经半年艰苦行军,终于抵达了西藏拉萨前线。等于是“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揍尼泊尔”。

而对这支占清军总数不到十分之一(清军总数一万三千人)的“索伦兵”,乾隆皇帝的重视程度,却是超乎寻常的重视。当索伦兵在紧急行军时,面对朝堂上下群情激奋的“喊打”声,乾隆皇帝却一再给主帅福康安发手谕:一定要等到“索伦兵”到位后,才能大举反击敌军。

打个尼泊尔,为何要等黑龙江的索伦兵?如此“舍近求远”,正见证了“康乾盛世”时代,“索伦兵”在清朝军界的特殊地位:无可争议的战场“定心丸”。

清朝立国之后,黑龙江的“索伦兵”,就渐渐成了清军里的特殊角色。康熙年间起,清王朝就在黑龙江选拔索伦部族的精壮,进行严格的骑射训练。每年的二月和八月,清王朝还在黑龙江进行“春秋会操”,集中检阅索伦士兵。初冬时黑龙江将军还举办“行围校练”,以大规模的“围猎”模拟实战。如此苦心打磨下,当内地许多八旗劲旅日益腐化时,“索伦八旗”却成了清军里骁勇善战的生力军。比如“廓尔喀之役”的清军副帅海兰察,就是出身索伦族的闪耀将星。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廓尔喀兵之所以彪悍,首先就是其强大的冷兵器搏杀能力。而这一条,也恰恰是索伦兵的“强项”。以乾隆皇帝的赞叹说,索伦兵“人甚健壮,抢健敏捷”,论忠勇作战,“盛京之兵亦不敌索伦兵”。甚至为了强化索伦兵的冷兵器作战能力,乾隆还曾下令收回索伦八旗的各式火器,严令索伦八旗日常训练“以弓箭猎兽”,这次面对彪悍的廓尔喀兵,就指望索伦兵来“硬碰硬”。

而在这场关乎西南边陲安全的大战里,远道而来的千名索伦战士,正是清军里最强硬的铁拳。1792年闰四月,索伦兵抵达日喀则前线后,不顾一路疲劳,立刻投入到战斗里。先给盘踞西藏吉隆的廓尔喀侵略军来了个下马威,一场奇袭斩杀六百廓尔喀兵,还活捉了二百多俘虏。廓尔喀侵略军最精锐的部队,几乎这一仗,就被索伦兵打废了。

这之后的几个月里,清军翻山越岭,反击廓尔喀侵略的战斗里,前线最苦的仗,最难打的关口,经常是索伦兵在打。特别是攻占帕郎口和利底山的艰苦战役里,这些来自黑龙江大地的索伦汉子们,在南亚山脉崎岖的道路上,一次次赤着脚发起冲锋,甚至“两足肿烂”也不退却。清军能够打到距离廓尔喀首都加德满都不到十公里的距离,逼得廓尔喀国王主动求和,冲锋陷阵的索伦兵,立下了重要功劳。

功劳的背后,更有沉重的牺牲:一万三千多名清军官兵,阵亡竟有2112人。战争结束后的次年,担任副帅的海兰察(索伦族)也因战伤去世。阵亡的索伦族军官,更有阿满泰、墨尔根宝、索多尔凯、傅森内等多人。索伦兵的牺牲,可想而知。这场捍卫西南国防安全,巩固清朝对西藏主权的胜利,就是以索伦兵为代表的,上万中国各族军队团结浴血打出来的。

这沉重的牺牲,也是清代索伦兵的缩影。在康乾盛世的时代里,面对西南西北的各场战事,哪里军情危急,哪里就有索伦兵。从西南藏地到北疆伊犁,几乎都留下了索伦兵血战的身影。以学者郭海燕的话说:“有清一代,黑龙江索伦兵,成为朝廷的消防队,每有紧急,就调用索伦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几乎就是索伦兵的日常。几百年后,那些曾为国跋涉拼杀的汉子,依然值得我们,永远的怀念与敬意。

参考资料:郭海燕《索伦兵远征廓尔喀》、黄彦震《清代索伦部与满洲民族关系的变迁》、《清史稿》《清实录》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6

尼泊尔的名号是从尼泊尔雇佣兵和尼泊尔军刀开始打响的,因为他们在近代作战勇敢,不怕死亡而出名,但是古代的尼泊尔军人更加凶猛,当时的他们靠着弹丸之地就没有把大清放在眼里,一听说清朝的西藏地区十分富裕,便带领大批人马来到西藏抢劫,而西藏也是不堪一击,只能请求清朝援助,但是乾隆皇帝做出了一个很奇怪的决定,他从黑龙江调兵镇压入侵者,到底是为什么呢?

尼泊尔廓尔喀兵骁勇善战而擅长山地作战,四川青海地方军队不是对手。

要知道,当时西藏虽然很富裕,容易被贼子盯上,但是西藏地方也有数千人保卫拉萨,但是两军交战起来,西藏的士兵却惨遭失败,只能向清朝求援。

  1. 乾隆皇帝在当时还是一个比较英明的皇帝,他对于带兵打仗也还是懂的一些的,所以在考察廓尔喀士兵之后,他觉得仅仅靠着西藏地方的兵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四川青海等地方又大多是一些步兵,根本无法对付来自廓尔喀的入侵。


  2. 当时清朝虽然靠着自己的八旗骑兵成功统一了天下,但是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乾隆时代早就已经不成样子了,所谓的八旗精锐也只不过是一群贵族后代罢了,当时清朝保留战力不多的士兵就只有黑龙江地区的索伦兵,他们在野外森林打猎保持着极高的战斗力。

西藏地方富贵的流油,乾隆皇帝也想从西藏地方敲诈一笔

要知道,18世纪的西藏可以说是富裕程度堪比京城,但是他们的贵族又十分稀少,每一个都是掌握大量财富的存在,不仅外敌垂涎,连乾隆也注意到了。

  1. 当时的西藏虽然说是清朝的领土,但是产生的财富根本不需要向中央缴纳,他们都是自产自用,所以就积累了很多,再加上每次朝贡又得到了许多中员地区的赏赐,他们没有使用,而是当作宝贝收藏起来了。就连元朝的贡品都有存在内库。


  2. 而乾隆皇帝又是一个喜欢钱财宝贝的皇帝,要知道,当时西藏向清朝求援是承诺要负责清朝所有的军费,打战胜利之后还有报酬的,如果从四川和青海调兵的话,因为很近无法从西藏身上获得太多银子,而从黑龙江运兵的话就有理由从西藏身上要钱了。

乾隆皇帝从黑龙江调兵看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是一箭双雕,一方面从万里之外运兵消耗了西藏地方的财力,使得西藏更加依赖中央,一方面又达到磨砺东北祖地士兵,炫耀武力的作用。

7

尼泊尔入侵清朝,乾隆为何舍近求远从黑龙江发兵?

这就要说到大清的“养兵用兵政策”了。

有清一朝,大清皇室从来也没有相信过汉人兵将,尤其在大清朝前半期,财政充足的时候,虽然养了足足有60万绿营汉人兵将,只养了有20万八旗兵将。

但,60万汉人兵将在大清皇室手中从来是拿来维护治安的,维护汉人地区的治安,人家实行的是“以汉制汉”政策。

至于各种军事装备,训练水平更不是在一个档次上,上一张图片对比好了:

  1. 八旗是有火器营,神机营。健锐营之特种部队的部队。
  2. 绿营呢,马兵,步兵和守兵而已,守兵就是在各大交通要道,城门驿站站岗而已,绿营军大部分其实就是守军。

只有八旗军才是战可攻,退可守,可以千万里跃进的野战部队。

把真正打野战的军事指挥权,各种先进军事技术,武力值强大的部队交给汉人手中要到清晚期八旗烂透了的时候才开始。

还不是主动,是被逼的没有办法。

具体到乾隆时期的军队使用政策:

能用八旗兵,绝对不用绿营兵。

实在要用了,绿营兵绝对不可以掌握战场主动权,绿营兵只可以打助攻!

尼泊尔入侵,就有四川和西藏的绿营兵打助攻,黑龙江的索伦兵打的才是主攻。

为什么这样安排?

因为八旗兵太少,中国太大!

20万八旗兵要有一大半的任务是守卫皇帝住的北京城,不好调用。然后是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广州三千,西安三千,郑州三千,太原三千,南京三千,保定三千,长沙三千,成都,杭州,福州,徐州,济南以及台北和高雄等等很多大城市都要分上三千。

既要镇压百姓,也要防范绿营,轻易更不能调用的。

再加上各大关隘、水道、交通要道驻守的八旗兵也不能调用呀!总而言之把地方全部交给绿营是完全不能放心。

有一些地方甚至就不准绿营去驻守,全是八旗兵驻守。

比如山海关外。

山海关外的兵将全是八旗兵,有很多,光将军就有好几个,比如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

这三位将军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实行的是军政府制度,和内地大有不同。

大清进关之后,关外的将军们除了“守住老家”的任务之外还有一个任务之一就是:——替朝廷训练野战部队。

这些野战部队待遇很高,不准接触汉人,日夜训练,只等命令。

如果关内有事,进关打仗,打完之后,马上退到关外继续训练。

关外的八旗兵就是机动全国的野战部队也!

打尼泊尔不是关外部队第一次出关千万里作战,也不是最后一次,有很多次。

至于战争如何打的,我看很多答案说的很详细了,就不写了。

8

最近陈思成和佟丽娅的乌龙新闻上了一波热搜。说实话我对别人的私生活实在没有兴趣,包括明星,但是对佟丽娅的身份一直好奇。

佟丽娅是新疆人,锡伯族。我们印象中锡伯族应该是生活在东北的,为什么新疆也有锡伯族呢?

新疆锡伯族的来源就和本问题类似——是从东北迁徙过去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清朝一支特殊的军队——索伦营。

索伦营,是满清招募黑龙江地区的土著民族士兵组建而成的军队,其主要组成人员有鄂温克人、达斡尔人、鄂伦春人和一部分锡伯族人(新疆的锡伯族属于锡伯营,不属于索伦营,不过后来索伦营人数渐少,将锡伯营划出一部分归了索伦营)。

索伦人前身可以追溯到野人女真,由名字也可以看出他们性格坚韧强悍,勇武好斗,精于骑射,是比当初满清八旗更为骁勇的军队。清朝历史剧当中经常出现的所谓“发配宁古塔予披甲人为奴”中的“披甲人”中就有索伦人。

清朝地理学家何秋涛在《朔方备乘》中写到他们“不问部族概称索伦,而黑龙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伦自号说者,谓索伦骁勇闻天下,故借其名以自壮”。

不同于满清八旗入关之后迅速堕落,整个清朝,索伦部战斗力都一直在线,包括晚清。

每当有满清八旗搞不定的战争时,索伦营就从黑龙江调往前线了,中俄尼布楚之战、新疆平叛准噶尔和西藏廓尔喀战争中都有索伦营的身影。

廓尔喀之战

廓尔喀战争的爆发和藏区宗教冲突有着莫大的关系。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格鲁派(黄教)六世班禅圆寂于北京,乾隆赏赐的大量财物。此时在班禅身边的是班禅之兄仲巴呼图克图。

班禅有个弟弟是噶举派(白教)夏玛巴(宗教领袖),因为不能分得财物而不满,于是前往信奉宁玛派(红教)的尼泊尔唆使廓尔喀人入藏劫掠。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廓尔喀人三千人马入侵后藏。

当时西藏驻军只有清军500人,藏兵1600人,台站兵1300人,四川总督李世杰亦于成都抽调满兵500名、绿营兵1300人、屯练降“番”兵1200人入藏支援。

但这次廓尔喀和清军并未交战,驻藏大臣、达赖喇嘛、仲巴呼图克图等人已经私下和廓尔喀人达成协议,每年向廓尔喀交纳元宝300锭换取廓尔喀退兵,并上奏乾隆说打退了廓尔喀。

后来,西藏地方政府并没有履行这个约定,廓尔喀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再次入侵,并且进展迅速。

这次,西藏地方政府不能隐瞒了,于是上报朝廷。

不管是什么原因,小小尼泊尔敢于入侵大清,这是乾隆不能忍受的。鉴于西藏地方官员处置不力,于是处置了一批地方官员,然后调刚刚在台湾平叛成功的福康安督办西藏军事。

福康安以海兰察、台斐英阿为副手,领兵入藏。当时福康安手下有海兰察及100名侍卫、乌什哈达、岱森保所率1500名索伦达斡尔兵。

福康安所率领的索伦兵果然不同于西藏的八旗兵绿营兵,一路上砍瓜切菜,直接打到了加德满都,廓尔喀人不得不请降,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9

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尼泊尔这个国家,因为它实在太不起眼,太默默无闻了。

尼泊尔全称叫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它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邻居,一个深藏在南亚山区的一个内陆国家。

幸好尼泊尔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又在中尼两国之间,所以在国际上还有那么一点点名气,不然的话,真的要让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给遮挡住了。

尼泊尔之所以藏在深闺人未识,不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还因为它实在太弱小了。

它的面积只有1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安徽省;假如用现在中国的领土面积跟它相比,是尼泊尔面积的将近70倍。而要是跟清朝全盛时的面积相比,就更可怜了,差不多只有清朝国土面积的100分之一。

如果把尼泊尔跟清朝做比较,说他们一个是蚂蚁一个大象,一点都不过分。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历史上尼泊尔这个蚂蚁,竟然两次入侵中国,在中国这个大象身上狠狠叮咬了两下,把满清皇帝吓得魂不附体。满清皇帝之所以被吓了一跳,是因为他也没有想到,一向温顺的尼泊尔会向大清发飙,向大清叫板。

尼泊尔原来真的是个乖乖虎,在大清跟前非常听话。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国力强盛,威震四海,八方来朝;大家纷纷向清朝靠拢,尊清朝为老大。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在北京圆寂。当时班禅的哥哥仲巴呼图克图护送班禅灵柩返回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受到得到乾隆皇帝大肆封赏,得到绫罗绸缎和黄金珠宝无数。这个仲巴呼图克图是个自私的人,没有分给下属,也没有分给亲人。

仲巴呼图克图同母异父之弟因此得了红眼病,就跑到尼泊尔,怂恿尼泊尔的老大廓尔喀王族出兵。说西藏那里有好多珍宝,西藏武装力量很熊包,不抢白不抢。说的尼泊尔这边动心了,于是就发生了第一次廓尔喀大战。

都说利令智昏,廓尔喀大军一听说有珍宝,就不顾一切,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侵入西藏聂拉木、济咙(在今西藏吉隆县南部)等地,大肆劫掠。

清廷得知后不敢怠慢,赶紧派兵前往,可是队伍赶到的时候,清朝驻西藏官员说我们已经摆平了,把廓尔喀打败了。

原来他们害怕打仗,私下里赔钱把入侵者给打发走了。

反正天高皇帝远,乾隆也不知道,大家就谎报军情,高奏凯歌,皆大欢喜,清朝跟尼泊尔的第一仗就这样稀里糊涂结束了。

事后,清朝驻藏官员得意洋洋,心说这样做太巧妙了,既退了入侵者,又不用燃起战火,何乐不为呢?

可是他们忘记了,中国有句话叫欲壑难填,廓尔喀(尼泊尔)尝到甜头一发不可收。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再次兴兵进犯西藏。理由是他们多次派人来西藏吃拿卡要,索要钱财,没有如愿。他们说西藏官员违约,没有契约精神。

1791年6月,《清史稿》称之为\"噶箕·旦姆达尔·邦里\"率领,自济咙进攻宗喀;一路由阿比曼·辛格率领,从聂拉木进攻定日(在今定日县西);另有一路绕过定日,经萨迦直趋日喀则。九月初,廓尔喀大军军兵临日喀则宗城城下。敌军久攻不下,撤兵回国。

乾隆皇帝得知之后,急忙招刚刚平定了林爽文叛乱的两广总督福康安来京,准备好好教训一下廓尔喀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蚂蚁。

1791年12月,福康安带领大军到达西藏,在1792年5月攻入廓尔喀腹地,7月兵临廓尔喀首都,迫使廓尔喀举起白旗,声明再也不敢侵犯西藏,并表示真服了,向大清称臣。

当时福康安打败廓尔喀的主力的确来自黑龙江的索伦达斡尔的当地骑兵,号称索伦虎兵。

那么乾隆帝为什么放着四川、西藏的兵不用,要舍近求远,千里迢迢要从东北派兵呢?

首先是西藏的首领胆怯,畏战。川藏兵靠不住。

第一次两国交战,当时西藏驻有清军500人,藏兵1600人,台站兵1300人。

四川总督李世杰亦于成都抽调满兵500名,绿营兵1300人,屯练降\"番\"兵1200人。这些精兵以乾隆的御前侍卫巴忠为总指挥,迎击廓尔喀军队。

但是,当清军日夜兼程赶到藏廓边境之时,达赖喇嘛等西藏领导层已私下同廓尔喀议和,后来的将领也没人提出异议。廓尔喀也默认了这个结果,以有功之臣的身份回京交差。

其次是想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廓尔喀是山地,地形复杂,廓尔喀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个个骁勇善战,不是省油的灯。

清兵千里迢迢,动一次兵不容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既然大动干戈,就一定要派出最强阵容,一劳永逸解决边境问题,把廓尔喀打怕,打服。而黑龙江的索伦虎兵还保留着八旗兵的光荣传统,战斗力是当时满清军队一流的。所以才派黑龙江的索伦虎兵,迅速实现了战略目标。

凭借索伦虎兵的优良表现,乾隆才得以实现自己的“十全武功”,这“十全”中,仅是两平廓尔喀就凑足了“两全”。

10

尼泊尔入侵清朝,乾隆并没有从黑龙江发兵,抗击尼泊尔的军队,主要还是四川和西藏的守军。乾隆只是从东北调取了1000多名索伦兵而已,这些兵力,还不及整个军队的1/10。


入侵清朝的是廓尔喀部落,这一部落在18世纪中叶,崛起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他们建立起沙阿王朝,并且很快征服了尼泊尔各部,甚至还战胜过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军。

沙阿王朝鼎盛时期的领土面积,大约是今天尼泊尔的三倍。此时英国已经占领的印度,东印度公司开始喝尼泊尔接触。尼泊尔通过英国,得到了大量的新式火枪和火炮。军事上的胜利,以及武器的先进,让廓尔喀国王的野心大为膨胀,他企图北上入侵我国西藏地区。


乾隆53年,也就是1788年,廓尔喀第一次入侵西藏,用兵3000人,占领了聂拉木、宗喀和济咙。清政府命令鄂辉率领满汉兵共3000人,火速入藏。四川总督李世杰,坐镇打箭炉,就近调派官兵,解决粮饷问题。


清军迅速收复失地,长驱直入,眼看胜利在望。而乾隆皇帝派往前线查办的理藩院侍郎巴忠,却暗中授意西藏地方当局像廓尔喀许诺,每年赔款白银9600两,换取了廓尔喀的撤军。廓尔喀已经准备撤军,巴忠的这一行为,正好给了廓尔喀很好的台阶。于是,1989年双方签订《廓藏密约》,战争结束。

两年之后,也就是1791年,廓尔喀以西藏拒绝支付赔款为由,再次派军。驻藏守军遭到廓尔喀的突然袭击。这次入侵。廓尔喀人。居然占据了。日喀则。抢劫了扎什伦布寺。西藏立即。想清政府告急,请求出兵支援。


乾隆皇帝这一次调兵,一共调集了西藏兵、四川兵、东北的索伦达兵、以及西北的青海兵,其中,索伦兵1000人。


乾隆为什么要从东北调兵呢?因为,黑龙江的索伦兵,一直都是清政府的消防员,哪里有紧急情况,一定会调用索伦兵。

而此次出兵最多的是川兵,川兵又以金川兵为主。金川,位于今天四川的东北部,金川部落,当时被称为金川苗,其实他是藏族的一支。金川的土司兵战斗力很强,但他在乾隆11年,和乾隆36年,发生两次叛乱,清政府用了很大力气才将他平定。


这次调取的金川士兵,虽然能征善战,但他却是新收降的叛军。金川士兵特别适应山地作战,高寒作战,但清政府却不能完全对他信任。而且金川兵只擅长防守,不擅长进攻,因此,清政府对此次使用金川兵,并不是太放心。而青海的八旗兵,绿营兵,兵员不足,腐败无能,不堪重用。无奈之下,清政府不得不从万里之外的黑龙江,调取索伦兵使用。


索伦人,一般是指鄂温克族,但广义上,他又包含了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他们被合编为索伦八旗,战时为兵,平时为民。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游猎于山林,只是在收缴貂皮之时才出山,难以召唤。而达斡尔人,多数定居从事农耕,便于动员。此次进藏的1000名索伦兵中,达斡尔士兵占据主要力量。

既然是调兵远征,为何只调取1000人?据《黑龙江外记》记载,嘉庆13年,黑龙江全省共26217户,一共136228人,这一1000人的军队,已经是全省人口的1%。除去其他民族的人口,这1000人已经是这三个民族的最大的增调能力了,可以说,已经是极限征调了。


此次征讨廓尔喀的主帅是年轻的将领福康安,副将是福康安的老上级海兰察。海兰察是全军的副总指挥官,也是索伦兵的总指挥。


海兰察是鄂温克族,黑龙江人,他曾经远征过准噶尔,多有战绩。后来官至正红旗蒙古都统,参赞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索伦兵从黑龙江出发时,廓尔喀已经入侵西藏接近半年时间。很多人都认为,反击廓尔喀刻不容缓,应该让已经到达的金川兵和青海兵,立即和廓尔喀交战。但乾隆却发手谕给福康安,让他务必等到索伦兵到达之后,才能交战。


索伦兵经过一个多月的急行军,到达西藏后,没有休息,就投入到反击廓尔喀的战斗中。在进攻济咙时,索伦兵1000人一战杀敌600,俘获200,战绩斐然。


济咙之战,廓尔喀的主力几乎全部被奸清军。收复济咙之后,清军迅速翻越喜马拉雅山,追击廓尔喀。出国作战的5000清军,几经苦战,接近廓尔喀首都加德满都。廓尔喀全倾国力,集中8000人拼死防守。在加尔古拉山下,清军仰攻,廓尔喀人居高临下,清军损失惨重。在焦灼之时,一支廓尔喀军队持枪隔河射击,清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此时距离加德满都,仅仅只有十公里的距离。

此时,廓尔喀国王认识到自己力量的不足。急忙向清政府求和请降。乾隆皇帝自称“十全武功”,最后一功就是征讨廓尔喀胜利。


清军也付出惨重代价,整个战役下来,一共损失官兵2112人,战死人数高达20%,就连海兰察也身负重伤,可见战争之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