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能简述一下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吗?

能简述一下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吗?

2020-10-13 04:02阅读(68)

能简述一下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吗?:绵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一个极重要的影响就是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分裂、割据、混战,迄无

1

绵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一个极重要的影响就是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分裂、割据、混战,迄无间断,大片文明被毁灭,人口大面积减少,记录的人口数字还不到汉代的三分之一。

造成八王之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武帝司马炎认为曹魏宗室没有实力,是势孤而忘,因此他大封诸王,让诸王有了地盘和兵士。这样内战便很容易打起来了。这是用一个错误纠正另一个错误,是极其不明智的。

第二,武帝选择的继位人,是个智商有问题的司马衷。武帝天真地认为,儿子虽笨,但考虑到以后孙子继位,完全可以成为一代明君。

第三,为继位人司马衷娶了一个心狠手辣的妖后贾南风。当年,有人见贾充得宠擅权,就想借机把贾充挤出朝廷,建议武帝派有威望的贾充坐镇关中。心腹给贾充出主意:“只有把女儿嫁给太子,皇帝自然要把你留下来。武帝起初本想为太子娶卫瓘之女,但经不起杨皇后和荀勖等人的内外求劝,便决定娶贾充之女贾南风。

第四,没有为继位人选好辅政大臣。武帝选的辅政大臣是外戚杨俊和宗室司马亮,这两个是蠢人。很快就被贾后发动政变给杀掉了。贾后取得大权后,任用众望所归的张华,在以后的近十年中,政局稳定,歌舞升平。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地看看“八王之乱”的始末。

公元290年四月,武帝因病去世,太子司马衷继位。武帝临终时,下旨让汝南王司马亮和杨骏一同辅政,但昏迷中,被杨皇后动了手脚,变成了杨骏独自辅政。

杨骏是个蠢人。他要专权,又怕别人害他,他最怕的是汝南王司马亮。居然想在武帝的丧事期间除掉司马亮,司马亮也没什么出息,听到消息后,吓的连夜逃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惠帝继位,贾充的女儿贾南风自然就从太子妃变成贾皇后了。

杨骏深知贾皇后这个女人阴险毒辣,每次拟定了诏书命令,给惠帝看过后,就送到里面给杨太后(武帝死了,杨皇后升级成太后)过目,然后即便施行,中间不给贾后有插手的机会。

贾后对此当然不满,十分嫉妒杨家。便联络楚王司马玮,以皇帝的名义讨伐杨俊。可伶杨俊没有应付非常事件的能力,只能坐以待毙。

这次政变可以说是“八王之乱”的序幕。

取得胜利后的贾南风,仅仅过了三个月,又以同样的手法,除掉了楚王司马玮与汝南王司马亮。把朝廷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她器重张华,在以后的几年中,政局比较平稳。

这次的六月事变是“八王之乱”的第一幕,也是第一个高潮。死了八王中的两个王——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

通过两次政变获得大权的妖后贾南风,在过了几年的好日子后,突发奇想,想让贾家的权势延续下去,甚至打起了皇帝宝座的主意,这样一来祸事便不可避免了。

贾后没有男孩。太子司马遹生母是谢才人。贾后想废掉司马遹而立自己生的男孩做太子。假装怀孕,把她妹妹最小的儿子养在宫中,说是她自己生的。

太子司马遹身边的人对当前局势很担忧,主张先下手为强。

贾后察觉后决计要对太子下手了。她设计灌醉太子,令太子写下要弑父杀母的密信,废黜了太子。

太子身边的旧属,想推翻贾后,恢复太子的地位。他们见赵王有兵,便去游说。但是司马伦的心腹孙秀认为:“不如先让贾后把太子害了,然后推翻贾后,那么天下就是赵王的了。”

赵王非常高兴,立即表示同意。

孙秀先是使人散布流言,说有些将士打算废黜贾后,迎立太子。贾后知道后,很是担心,便派人活活打死了太子。

赵王与孙秀就利用这次机会,打着为太子报仇,为天下除害的旗号,废黜了贾后,没过几天贾后就被毒死了。

获得胜利的赵王很快便即位称帝,他用孙秀为中书令。这个出身小吏的家伙成为全国威权最高的显赫人物。但孙秀没有什么政治远见,只知道眼前的利益,自己大权在握,便肆无忌惮,杀异己以泄私愤。潘岳与石崇是其中最有名的两个。

齐王、河间王、成都王、常山王,四王协力共同反对赵王称帝,于是起兵讨伐,形成了压倒的优势,没过多久,就攻破洛阳,杀了赵王与孙秀,恭迎惠帝复位。齐王功劳最大,封大司马,加九锡,辅政。

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二幕,赵王是八王中第三个离开人世的。

惠帝复位了,但是晋朝却不得安宁,而且越来越混乱。

四个王爷都立了“大功”,对权力的欲望也随之膨胀起来,很难在和平共处了。一年后,惠帝永宁二年(公元302年),河间王首先发难,他上表称要联合成都王请在洛阳的长沙王剥夺齐王的权力,由成都王辅政,同时派手下大将张方领兵开往洛阳。

表到洛阳,城里就爆发了一场大混乱,混乱持续了三天三夜,长沙王大获全胜,并抓住了齐王把他斩了。

齐王是“八王之乱”中死掉的第四个王。

长沙王在洛阳掌权了。起初他还征求成都王的意见,可日子久了,弟兄的关系就逐渐变坏起来。

又是河间王起兵讨伐长沙王,他派大将张方率兵七万,出函谷关向洛阳进攻。成都王积极响应,成都王手下谋士都劝他不要和兄长为敌,他一概不听,派陆机,统兵二十万,南下进逼洛阳。

这一回,仗打大了,打的时间长了,打到年底,竟还没结束。成都王兵力虽大,却屡战屡败。张方却很能打仗,但也有胜有败。战局陷入了相持状态。

正在这个时候,洛阳城内的东海王联络不愿意在打下去的宿卫将校,把长沙王扣留,第二天以惠帝的名义,下诏,开城停战。

张方入城,把长沙王放在火上,活活烤死。张方的军士看了,都觉的残忍,流下了眼泪。

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三幕,长沙王是“八王之乱”死掉的第五个王。

获得胜利成果的是成都王,他的军队战绩并不好,损失了六七万人,但是他俨然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洛阳。被惠帝封为皇太弟,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了。很快局势又发生变化。

东海王宣布讨伐成都王,结果不敌成都王,战后惠帝被迎接到邺城。东海王北逃。

东海王逃到封地后,拒绝了成都王提出的和解的要求,于是,联络各方,意欲再起。东海王要破成都、河间二王,原本极为困难,但是都督幽州军事的王浚的插手,给他提供了机会。

这年七月,王浚联合鲜卑、乌桓的兵力,与东海王合作,南下攻邺城。成都王连战连败,准备拥惠帝退回洛阳,不料成都王的母亲不肯离开邺城,成都王不能当机立断,将士们都想快逃,见出发号令迟延不发,便自行离去。原来一万五千人的队伍,一下子只剩几十个人。成都王无奈,只带着几十个骑兵,护着惠帝坐的牛车,往洛阳而去。

洛阳的事情,一切都听张方的,没人肯听成都王的。张方把洛阳的财富抢劫得差不多了便想回关中老家。临走时,逼迫惠帝也去了长安。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七月,东海王以:“奉迎天子,还复旧都”为由,起兵征讨河间王与张方,河间王见形势险恶,便想和东海王和解。张方知道自己罪大,恐怕和解以后,会追究他的罪,就竭力反对。于是河间王派人,以送信为名义去见张方,趁他看信的时候,把他砍死。

河间王把张芳的头颅送到东海王军前,请求和解。东海王不许,继续西进。河间王与成都王兵败身死。

这是“八王之乱”的最后一幕,河间王与成都王是“八王之乱”中死的第六、第七个王。

东海王是“八王之乱”的最后胜利者。但是这胜利不能保存长久,不可能再恢复承平的时势了。

八王之乱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开启了长达三百年之久的大混乱、大动荡的南北朝时期。晋武帝司马炎难辞其咎。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评价武帝司马炎时说:晋武帝以荒淫怠惰,遗患后嗣闻名。然在历代君王中,实尚未为大恶。所不幸的是,仅仅是守成之才,而当开创之世耳。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承前世之积弊,而因受恶名。

评价的太中肯了。

2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由于八王之乱的“八王”处于《晋书》中的同一传记,所以就有了八王之乱的说法。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类似于西汉初期的七国之乱,这两次暴乱的发生都与分封制有些紧密的联系,因为诸侯王在地方上享有很大的特权。但是它们又有所不同,八王之乱爆发的时候,西晋王朝的建立只有26年,这是令人惊讶的。其中的问题值得探讨。

八王之乱的原因

西晋初年的分封制。汉末以来,天下大乱,中华大地上陷入了各种各样的战争当中,诸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等等。三国鼎立后不久,曹魏政权被司马氏所夺取。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出于以往政权不稳定的教训。于是在西晋建立后不久,晋武帝司马炎就分封了27个同姓王。同时,给予封王巨大的权力,不光有政治、军事特权,还有财政方面的特权。这样一来,就为诸侯王的强大创造了基础。

统治集团的腐败。西晋初年,晋武帝司马炎统治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济社会的发展走上了正轨,出现了被人们称赞的“太康之治”。但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啊!真正能把这么朴素的道理付诸于实践的人还是很少的,晋武帝统治后期就是如此。更严重的是,在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西晋王朝的命运被“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所掌握。另外,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也是一个既丑又残忍的女人,搞得天怒人怨。

八王之乱的发动者

八王分别是: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赵王司马伦、楚王司马玮、东海王司马越、长沙王司马义、汝南王司马亮和齐王司马冏。他们中先是司马伦和司马冏除掉了恶霸皇后贾南风,此时司马伦不顾其他兄弟的感受,当了皇帝,引起其他人的不满。接着,司马冏、司马颙和司马颖联合起卜来攻打司马伦,司马伦战败被杀。司马冏等人拥有了大权,赢得了惠帝的信任,但又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意,于是司马义和司马颙又开始攻打司马冏,最后司马冏战败被杀。此时的司马义占据了洛阳,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他遭到司马颖和司马颙的反抗,他们联合起来又要攻打司马义,司马义被杀。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掌握大权,杀了司马颖和司马颙,八王中只剩下东海王司马越一人,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爆发,为刚建立的西晋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前所未有的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战乱爆发16年间(291年——306年),不计其数的生命被无辜的杀害,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最重要的是,不管诸侯王还是西晋中央政府的力量都遭到削弱,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为西晋的灭亡和五胡十六国的来临埋下了祸端。

3

八王之乱的本质就是一场晋朝内部的权力争夺战。但为什么有人会说“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呢?归根结底就还因为,司马氏一家人,因为内部矛盾,而把整个汉人拖入了灾难的深渊。一族祸一国,一家祸一族说的就是晋朝皇帝司马氏。

要说八王之乱,还得先从晋武帝司马炎说起。司马炎这位晋朝的建立者,为了使的司马正统不易手其他直系血脉,所以在明知道自己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是一个白痴的情况下,还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司马衷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就是历史上那个大名鼎鼎“为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因为司马衷无能治理朝政,所以就导致晋惠帝时期,朝政大权落到了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之手。贾南风因为晋惠帝懦弱无能,所以一手操控了整个晋朝的皇帝,使的她成为了晋朝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专权的皇后。

贾南风的专权自然引起了司马氏其他皇族的不满,本身晋武帝司马炎当然大肆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这就导致了很多藩王势力日渐庞大,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司马炎最初的目的是想造就一个能够藩屏帝室的皇族势力,用以对抗士族中的野心家,因此赋予了宗室王很大的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甚至他还允许宗室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自置军队的权利,允许宗室王出镇和允许宗室王参政等。但这种做法本身就非常致命。晋武帝在分封宗室王时,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却没有重视宗室王的势力过于膨胀所造成的对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给叛乱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所以在贾南风干政时,司马氏宗族子弟都不满贾南风这个外人敢如此的嚣张。再加上晋惠帝司马衷是一个白痴,这就更加让他们肆无忌惮起来。终于晋朝内部的权利争夺战开始正式打响。晋朝宗室二十多位诸侯王参与到了争权夺利的过程当中。因为其中主角就是势力较大的八位藩王,所以就把这次动乱称之为“八王之乱”。晋朝的政治斗争和其他朝代不同,我们上边讲过,因为晋武帝司马炎曾赋予过宗室诸侯王拥有军队的权利。所以在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中,晋朝宗室之间互相杀伐不断,直到最后晋朝中央都无法控制局面,整个晋朝实际上就已经面临崩溃。

之后因为八王之乱导致各地农民起义不绝,外族势力也趁机兴风作浪。更有甚者,晋朝宗室甚至把异族拉入到晋朝的内斗之中。结果就是导致晋朝内斗,越斗越弱。而异族势力却越来越强。最终异族开始反噬西晋宗室,引发了大规模异族入侵,这也就是五胡乱华的导火索。也就是我说的晋朝自身的内乱,导致了一整个国家和民族都跟着遭殃的原因。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4

众所周知,魏明帝去世以后不久,司马懿就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杀掉了曹爽,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有样学样,把魏武帝曹操的那一套全用在了曹操的子孙上。等到司马家三代头目司马炎上台的时候,便急不可耐地逼迫魏元帝禅让,自己做了皇帝。

十五年后,晋军攻破建业,吴国灭亡。从此三分归于一统,晋武帝司马炎也成为了历史第二个、也是仅有的四个一统天下的皇帝之一。

公元290年,司马衷继位,改元永熙。他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立贾南风为皇后。

贾皇后一直想插手朝政,但杨骏牢牢把持权力,贾后与杨太后的关系又一直不好。双方水火难容,矛盾难以调和。

此时的杨骏势力强大,贾皇后把希望寄托在几位亲王的身上,派人暗中联络司马亮、司马玮等人,大家早就对辅政的杨骏充满了怨恨,自然一拍即合。

他们没有拖延,转过年来的二月,镇南将军、楚王司马玮和镇东将军、淮南王司马允进京,大家以晋惠帝的名义起草了一份诏书。三月的某一天,诬指太尉杨骏谋反,夺去杨骏的官职,派东安王司马繇率领四百名禁军前去捉拿杨骏。

杨骏被杀,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担任太宰,与太保卫瓘一起辅政。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到了六月,贾皇后又玩了一个借刀杀人,指使年轻的楚王司马玮杀死太宰、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瓘,然后再指责司马玮矫诏杀死大臣,将司马玮处死。

得势的贾后恣意妄为,一方面因为淫乱后宫,臭名远播;另一方面又设计除掉太子司马遹,且妄图以妹妹贾午的儿子假冒自己的儿子,达到永久篡夺晋朝江山的目的。

但因为贪图贿赂而任用了所谓年老无能的赵王。而赵王也是个野心膨胀的人,他利用太子司马遹余党对贾南风的痛恨,在元康六年[偷偷利用掌握禁军的便利发动政变,废掉贾南风,贾南风最终被用金屑酒毒死。赵王司马伦掌握朝政后,大肆任用亲信,诛杀异己,招致朝臣人人自危,又在永宁元年[301年]废掉惠帝司马衷自己做了皇帝..

如果赵王司马伦仅仅杀贾皇后一家,那么本身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儿,但是,你自立为皇帝,等于犯了众怒。

一、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兵败被杀。司马冏迎接晋惠帝司马衷复位,独揽政权。自己担任大司马一职,辅政晋惠帝。司马颙、司马颖二王被封高爵,拥兵自重。

二、 李含做假诏书给司马颙,要其兴兵讨伐司马冏。司马颙兴兵,假称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为内应,司马冏得知后,讨伐司马乂,结果司马乂战胜,司马冏一党灭亡。

三、司马颙不甘司马乂独揽政权,与司马颖共同兴兵讨伐司马乂,司马乂获胜。朝廷任职的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夜捕获司马乂,司马乂被活活烧死。司马颖独揽政权,废太子成为皇太弟,但其作风又令其他野心家有了借口。

四、晋惠帝以东海王司马越为大都督,云集10多万士兵讨伐司马颖。司马越大败,晋惠帝被捕后送到邺城,司马越逃回东海。另外司马颙大将张方进驻洛阳。

五、司马越战败后,其亲弟司马腾结合异民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大败司马颖。司马颖放弃邺城与晋惠帝逃到洛阳,洛阳守将张方又把二人挟持到属于司马颙的长安。司马颙废司马颖的皇太弟地位,遣其回封地,独占大权。

六、司马越再次集结大军,讨伐司马颙,司马颙应战,大败。司马越接晋惠帝回洛阳。

七、司马颖兵败后被捕杀。司马颙的部下杀了留守关中的梁柳,扶持司马颙意图东山再起,结果战败,只保有长安一城。

八、晋惠帝突然死亡,晋怀帝继位,下令司马颙回朝廷,司马颙在途中被杀,东海王司马越最终在八王之乱中得胜,某程度掌握了朝廷大权。

而八王之乱,毫无疑问就又是汉末军阀混战的翻版。这场战乱延续时间长,战争规模,,动辄十数万、数十万军队互相攻杀,且战争又主要在经济繁荣的黄河流域,特别是洛阳、长安一带进行,对社会的危害极大。

由于长期战争,烽烟四起,百姓耕稼失时,土地荒芜,不少地方形成“百姓创痍,饥饿冻馁”,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局面。因此,这场战乱直接削弱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加速了西晋王朝的崩溃

偏偏这些司马们个个都是脓包,自己家里打架打不过别人就请外援。偏偏请的外援又都是不怀好意的家伙,比如刘渊,一个汉化程度非常深、又以汉朝的外孙自居,天天惦记着攻到长安恢复汉祚的匈奴人。

刘渊来了,但是他也就不想走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屁股后面还跟着一票人,甚至这些人都不是匈奴人,他们有羯人,鲜卑人,羌人,氐人,这五个民族合称五胡(对,就是五胡乱华的五胡)。而他们带给中原的除了一场又一场浩劫以外,还有一个副产品,就是“衣冠南渡”。

5

能简述一下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吗?


西晋时候的“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各藩王为了争夺政治权力而引起的王室内部触目惊心的大内乱。

八王之乱的主要成员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长沙王司马乂。


“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有二:


一、西晋王朝刚刚成立的的时候,晋武帝司马炎为了收买人心,对司马家族的功臣进行了大肆封赏,许多大家族都被为封为藩王或公侯。但是这个举措潜藏着巨大隐患,就是,这些藩王一旦羽翼渐丰,就会成为气候,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巩固,出现了各自为政,分崩离析的苗头,这些手握重兵的诸王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野心勃勃,为以后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二、晋惠帝司马衷执政能力欠缺,脑子缺根玄,而且非常怕老婆,所以实际权力其实掌握在皇后贾南风的手中。贾南风当权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开始铲除异己势力。


另外,贾南风没有给司马衷生下嫡子,所以就非常担心和忌惮太子司马遹将来登基之后对自己不利,就想方设法暗害太子。

元康九年,贾南风伪造了一封谋逆文章谎称是太子司马遹所谓,将太子废为庶人,第二年,设计让人毒杀了太子司马遹。


八王之乱的过程:


八王之乱开始时,是由皇后贾南风一手策划的。当时太后之父杨骏辅政,贾南风联合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杀了杨骏,然后以晋惠帝司马衷的名义下密诏让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再以司马玮杀死司马亮为罪名,将司马玮处死。


然后,太子司马遹之死又成为导火索,赵王司马伦就以为太子报仇名义,联合其他主要司马家皇族成员发动了兵变,尽除贾氏党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一直暗中图谋皇位的司马伦把晋惠帝司马衷废置在金墉城,自己登基称帝,改元建始,并杀死了皇太孙司马藏。


齐王司马冏联合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并一举消灭了司马伦一党。司马冏迎接晋惠帝司马衷复位,自己担任大司马一职。


这时的司马乂以奉天子的名义攻打司马冏,司马冏战败被杀,司马乂又独揽大权。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将领,捕获司马乂,结果司马乂又被火烧死,司马颖独专朝政。


幽州刺史王俊与司马越的弟弟并州刺史司马腾联军打败了司马颖,司马颙独霸朝权。


司马越再攻打司马颙,司马颙兵败,与司马颖相继被杀。

光熙元年,最后胜利的司马越毒死了晋惠帝司马衷,立司马衷的异母弟弟司马炽即位,史称晋怀帝。司马越独擅军政大权,至此,“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最后结论:


“八王之乱”杀得昏天黑地,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它是由西晋的政治腐败引起的,是西晋藩王及皇后贾南风争夺皇位权力造成的恶果,摧残了西晋的政权,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6

八王之乱一共有五轮大的博弈。第一轮博弈和后面的四轮博弈中间还有好几年的和平时期。

第一轮博弈的性质:宫廷政变。

第二轮博弈的性质:宫廷政变。

第三轮博弈的性质:晋朝地方与中央的内战。

第四轮博弈的性质: 晋朝地方与中央的内战。

第五轮博弈的性质:既是晋朝内战又是异族的侵略。

从五轮博弈的性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中央集权走向衰败的过程。

(一)第一轮博弈

1.主角:贾南风。大boss:杨骏、司马亮。小boss:楚王司马玮

2.情节:晋武帝的皇后是杨氏,杨家后戚掌握了巨大权力。杨家的老大杨骏篡改武帝遗诏,独揽了大权。成为第一个大boss。

新皇帝晋惠帝是白痴。我们的主角,惠帝的老婆贾南风,联合惠帝的兄弟楚王司马玮,宫廷政变干掉了大boss杨骏。消灭了婆婆一家杨氏的势力。

司马亮是晋武帝的叔叔。武帝本想让他和杨骏分享权力。但杨骏篡改遗诏把司马亮排挤了。杨骏死后司马亮独揽大权,成为第二个大boss。

我们的主角贾南风和楚王司马玮一起又搞宫廷政变,把司马亮干掉了。

贾南风事后把司马亮之死栽到楚王司马玮头上,把小boss司马玮干掉了。

第一轮博弈结束。我们的主角贾南风消灭了两个大boss一个小boss,大获全胜。

评价:第一轮博弈完全在中央的内部。晋帝国并未伤筋动骨。主角贾南风掌权后,帝国享受了长达九年的和平。

(二)第二轮博弈

1.主角:赵王司马伦。配角:齐王司马囧。大boss:贾南风

2.情节:第二轮博弈情节最简单。大boss贾南风作为后妈,害怕自己的后儿子:太子司马遹,就把司马遹先废后杀。

我们的新主角赵王司马伦联合司马冏,宫廷政变把大boss贾南风干掉了。

司马伦成功掌握了大权。

3.评价:第二轮博弈也基本是在中央的内部进行的。不过中央的权威已经开始衰败了。

(三)第三轮博弈

1.大boss:司马伦。主角:司马冏。隐藏主角:河北司马颖,关中司马颙

2.情节:司马伦作为曾经的主角和现在的大boss,掌握大权之后,铲除政敌,把司马冏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然后就废了晋惠帝,自己称帝了。

被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的司马冏起兵讨伐司马伦。盘踞在河北的成都王司马颖与盘踞在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起兵响应。经过战争厮杀之后,大boss司马伦被干掉了。

司马冏掌握了大权。

3.评价:第三轮博弈和前两轮有本质的不同。第三轮博弈不再是政变,而是内战。代表中央的司马伦与囧、颖、颙三个地方藩王进行内战,而且被地方藩王击败了。晋帝国的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四)第四轮博弈

1.主角:长沙王司马乂。大boss:司马冏、司马颖、司马颙。隐藏小boss:东海王司马越。

2.情节:地方藩王司马颙起兵讨伐中央的司马冏,而身在中央的长沙王司马乂用政变干掉了司马冏,成为新的中央。

事实证明司马颖与司马颙结成的地方藩王集团不在乎谁是中央。司马颖与司马颙起兵进攻中央的司马乂。苦战之后,隐藏在中央的小boss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抓捕司马乂,交给大boss们处置。

我们的主角司马乂被烤死。

司马颖将晋惠帝从洛阳逮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心,河北的邺城。司马颖被封为皇太弟。成为第四轮博弈的胜利者。

3.评价:在这一轮博弈中,晋帝国的中央集权彻底崩溃。司马乂代表了晋帝国中央的最后希望,他惨烈地死亡之后,晋帝国的中央彻底失去了权威。司马颖作为地方藩王,将皇帝带到自己的割据地盘上,说明司马颖不以中央的代言人自居,而以割据势力中最强大的一支自居。这等于宣告中央已不复存在,军阀割据混战的时代正式带来。

(五)第五轮博弈

1.伪主角:司马越、王浚。伪大boss:司马颖、司马颙。真大boss:匈奴刘渊。羯族石勒。鲜卑。

2.情节:司马颖将皇帝带回了自己的割据地盘,而原来的中央的残存力量被原来中央的隐藏boss司马越掌握。司马越以原来中央的力量进攻司马颖,被击败。司马越跑到了山东。

司马颖的割据地盘在河北,而司马颖的地盘的北方,是幽州刺史王浚的地盘。王浚属于司马越一系的成员。王浚勾结鲜卑族南下进攻司马颖,攻陷邺城。伪大boss司马颖被搞定(虽然还没死)。

皇帝向西逃入关中,被司马颖的同盟,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控制。

司马越从山东起兵,击败了司马颙。将皇帝抢到手。八王之乱结束。

3.评价:第四轮博弈已经毁灭了晋帝国的中央集权,所以第五轮博弈其实没什么好评价的。中央集权毁灭之后,剩下的就是割据混战,仅此而已。

第五轮博弈与其说是八王之乱的最后一轮,不如说是新的时代的第一轮割据混战。地方割据势力中本来比较强大的两支,司马颖和司马颙相继覆灭。南方已经进入事实上的独立。新的割据混战的时代彻底到来了。可怕的是,在即将到来的一轮轮割据混战中胜出的割据势力,都是异族。

以上。

7

西晋为什么会发生骨肉相残的“八王之乱”

公元291年至306年,汝南王 司马亮 、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 、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终酿“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八王之乱”血腥残酷,历时长达16年之久,没有谁是胜利者。宗王与皇子两个集团在战火中同归于尽,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等祖宗三代人用尽心机、饱含血泪、巧取豪夺所营造而成的西晋王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仅仅度过了五十余年短暂的岁月便随之灰飞烟灭。在残酷的杀戮之中,整个西晋王朝只剩下司马懿的曾孙,琅邪王司马睿远远地躲到江东,建立了一个偏安的东晋政权,使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在中央集权体制机制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轻易构成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府的行政建制局面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实行三级实体建制之后,必然会导致高层政区的幅员过于广阔,行政首长滋生离轴之念,最终容易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 两汉至魏晋的历史,实际上是郡县制被秦始皇确立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中之主体地位后,分封制继续与之顽强抗争过程。

不管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对分封制的落后性如何严厉批判,但其固有的积极因素与优势作用却是不容抹杀的。如血缘关系所必然呈现的团结心与凝聚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都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无论是开国之君,还是继位之嗣,往往都会感到力量的孤独与政权的脆弱,因而也都会有意识地求助血缘关系来作为保障政权安全的根本靠山,这也是“打虎尚须亲兄弟,上阵还得父子兵”的思想之所以深入人心而很难改变的重要原因。因此,即使自东周以来历朝历代在分封制上出了那么多的问题,新一代皇帝们仍然一如既往、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否则,就不会有西晋的“八王之乱”的惨痛教训了。

尽管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确实属于是不以少数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但郡县制本身存在的许多缺陷也是不能掩盖的客观事实。晋代是历史上反对郡县制最突出的时期,理由是:正在蓬勃兴起的士族势力并不赞同甚至强烈反对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晋武帝刚愎自用,晋惠帝痴呆无能,更加促使广大官吏与知识阶层不支持旨在为专制皇权服务的郡县制。其次是认为任免流官的办法不利于郡县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郡县官员由朝廷任命,升迁心切,只向上级负责,不为百姓着想,容易沽名钓誉,搞短期行为,这就必然会侵害本地百姓的长远利益。诸侯则因封国是自己的土地,人民是自己的属民,子子孙孙要经营下去,故能惜土爱民,凡事从长计议,这样就必然有利于长治久安。

所以,对于任何皇帝来说,不分封自己的子弟建藩屏国,则皇帝缺乏可靠的保卫力量,一有风吹草动便岌岌可危;分封的话就得放权让其发展,时间一长又成尾大不掉之势,反过来又直接威胁中央及整个王朝的安全。如此一来,封不是,不封也不是,真是痛苦的两难选择。所以,包括刘邦当年一意孤行地推行封邦建国制度,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背了多少“黑锅”和骂名,其实也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他呜呼哀哉之后,分封制的恶果已经显露,但仍然没有人“叫停”。为了维护“刘家天下”和巩固中央集权,几乎整个西汉王朝的领导人特别是文、景、武三个皇帝,仍然还在一边竭其心力去削弱前朝诸候的藩国,一边又要孤注一掷地分封本朝自己的子弟,真是辛苦至极、尴尬至极。

8

谢谢!所谓【八王之乱】即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

握有军政实权的晋武帝死后,惠帝之妻贾后与辅政外戚杨骏争权。永平元年(公元291年)贾后杀骏,以汝南王亮辅政,复使楚王玮杀亮,旋又杀玮。永康元年(300年)赵王伦起兵杀贾后。后又废惠帝自立。齐王囧与成都王颖联兵讨伦,伦被杀,惠帝复位,囧专权辅政。接着长沙王乂攻杀囧,河间王顺攻杀乂,颖专断朝政;东海王越奉惠帝攻颖失败,与颖相继被杀。光熙元年(306),越毒死惠帝,另立怀帝,掌握大权。八王之乱前后十六年严重破坏了生产,激起各族人民起义,各少数民族的贵族也趁机争夺政权。谢谢!

9

“八王之乱”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其直接导致了西晋的亡国及之后三百年的动乱,然而由于参与人数过多,想要理清这段历史并不容易。个人认为,其实只要搞清楚了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等八王的出场顺序,对于这场内乱的过程便不难理解了。

司马炎分封宗室埋下隐患,选错继承人和儿媳引发祸端

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建晋之后,他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主要便是源于皇族宗室权力削弱太过厉害,导致皇族没有足够自保之力。于是,为了对抗势力强大的士族,司马炎大封宗室,先后分封二十七位宗室为王,然而这一政策,却为此后“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

分封宗室之后,为了加强宗室屏障,他便不断扩大宗室藩王权力,先是允许其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后又于咸宁二年(277年)给予了其一定军权,规定“邑二万户为大国,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同时又削弱地方势力,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结果就此打破地方势力平衡。

宗室权力过大,虽然埋下了隐患,但只要中央朝廷足够强盛,那么国家的稳定也并非不能持久,可惜的是晋武帝司马炎挑选的继承人和未来皇后,彻底浇灭了他的愿望。司马炎明知儿子智力不足,仍然立其为储君,更是为其娶了个善妒爱权的悍妇贾南风,而“八王之乱”的导火索,正是贾南风点燃的。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重病之际,本想以汝南王司马亮和外戚杨骏(皇后杨芷之父)共同辅政,后在杨芷劝说下改由杨骏单独辅政。晋武帝司马炎病逝后,司马亮担心杨骏对自己不利,逃往许昌,杨骏一时位极人臣。

贾南风联合宗室诛杀杨骏,司马亮、司马玮先后被害

贾南风因与杨芷本有旧怨,又见杨骏独揽大权而心生不满,遂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暗中联络,要两人带兵进京,共同讨伐杨骏。于是,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入洛阳,司马亮却按兵不动。

元康元年(291年)三月,贾南风怂恿晋惠帝司马衷下诏,宣称杨骏谋反,并要楚王司马玮率兵保卫皇宫,围攻杨骏府第,结果杨骏在府中被杀,之后卫将军杨珧、太子太保杨济等随即被捕,夷灭三族。已经晋升太后的杨芷,随即也被废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于次年活活饿死。

杨骏被杀之后,朝中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共同执掌,司马玮则被任命为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司马亮因畏惧司马玮而意图夺其兵权,两人开始生怨,贾南风为了独揽大权,则利用两人矛盾,于同年六月以晋惠帝名义下密诏要楚王司马玮诛杀汝南王司马亮为卫瓘。

贾南风借司马玮之手杀死司马亮和卫瓘后,又用张华之计诬陷司马玮伪造手诏,其部下听闻后四散而逃,司马玮束手就擒,后以害死司马亮、卫瓘为名被杀。司马亮、司马玮被杀后,贾南风不断培植扩大势力,开始独揽朝政大权。

贾南风谋害太子引发内乱,司马伦借机铲除贾南风

晋惠帝司马衷虽然智力不足,但太子司马遹却颇有才智,贾南风由于自己膝下无子,又眼看一天天长大的太子与自己越来越不和,为了达到长期执掌朝政的目的,贾南风开始意图谋害太子司马遹。

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找人将太子灌醉,让太子照抄一篇让晋惠帝退位的文章,因太子酒醉未能抄写完成,又亲自模仿其笔迹抄写,然后呈送晋惠帝。晋惠帝看后便要下令处死太子,虽因张华劝阻未能如愿,但还是蛊惑晋惠帝先将太子废黜,囚禁于金墉城。

时任太子太傅的赵王司马伦深受贾南风信任,得以执掌皇宫禁军,太子被废后司马伦便与孙秀等人密谋意图推翻贾南风,但孙秀担心太子司马遹才智过人,而自己等人又向来与贾南风亲近,因而将来即使复位也不会重用自己等人,于是便建议先蛊惑贾南风杀死太子,再以替太子报仇为名除去贾南风。

在司马伦、孙秀等人的蛊惑下,被囚禁于金墉城的太子司马遹果然不久后遇害。得知消息后,司马伦、孙休等人便伪造晋惠帝诏书,以为太子报仇为名,发兵抓捕贾南风及其党羽,贾南风被废为庶人,先囚禁于建始殿,后伪造诏书令其饮金屑酒而死,而其党羽则要么被杀,要么被罢免。

晋惠帝司马衷先废后立,司马伦、司马冏先后被杀

铲除贾南风后,司马伦便伪造诏书自封相国,朝政大权尽入其手。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干脆废掉晋惠帝司马衷,自立为皇帝,晋惠帝则被软禁于金墉城。

然而,称帝后的司马伦一党根本没有治国能力,反倒是党羽之间勾心斗角不断,内部人心不稳,随即引发三王起义,齐王司马冏联合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战败后被囚禁于金墉城,也被赐予金屑酒而死,司马伦一派也就此被铲除。

永康二年(301年)四月,司马伦被杀之后,司马冏重新迎立司马衷复位,自任大司马一职,司马颙、司马颖则获封高爵。然而,独揽朝政后的司马冏很快便骄傲自满起来,非但丝毫没有臣下之礼,而且沉迷女色、荒废政事,结果再度引起了其他藩王的觊觎之心。

太安元年(302年)底,河间王司马颙在翊军校尉李含的蛊惑之下,上报陈述司马冏罪状,并随即起兵攻向洛阳,并声称当时在洛阳驻军的长沙王司马乂为内应。司马冏信以为真,命令董艾攻袭司马乂,司马乂自然不愿束手待毙,当即率人奔袭皇宫,以天子名义击败杀死司马冏,司马乂开始独揽大权。

司马颙对于司马乂的大权独揽极为不满,多次派人刺杀司马乂,遂于太安二年(303年)命部将张方和司马颖率军讨伐司马乂,双方互相征伐长达数月,后因司马乂缺乏粮草,只得固守洛阳。

永兴元年(304年)初,时任司空的东海王司马越趁司马乂军队疲惫,勾结禁军捕获司马乂,将其交给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结果司马乂被火烤而死。

司马颖、司马颙兵败被杀,东海王司马越成为最终赢家

司马乂被杀之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瓜分胜利果实,由于司马颖实力最强且素有声望,于是被增封二十郡,拜为丞相,司马颙则升任太宰,东海王司马越升任尚书令。后经司马颙上书,皇太子司马覃被废,司马颖则被立为皇太弟。

分赃完毕,朝中大事自然取决于实力最强的司马颖,但司马越对此却极为不满,于是便率军带着晋惠帝讨伐司马颖,结果反被击败,晋惠帝被俘,司马越则逃回封地东海。得知兄长兵败,司马越胞弟东瀛公司马腾便杀死了司马颖任命的幽州刺史和演,司马颖一怒之下派兵讨伐,司马腾则联合乌丸、羯朱等进攻司马颖,司马颖被击败后逃至洛阳。

洛阳此时正由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控制,张方于是挟持晋惠帝,司马颖又至长安,司马颙则废除了司马颖皇太弟身份,并要其返回封地。永兴二年(305年),司马颙挟持晋惠帝,想要罢免司马越等人,司马越于是以“张方劫迁车驾,天下怨愤,欲奉迎大驾,还复旧都洛阳”的名义起兵。

司马越虽然起兵,但心中却着实没有把握,于是又派人游说司马颙,表示只要司马颙将皇帝送回洛阳,那么自己愿意与司马颙分陕而居。司马颙则命豫州刺史刘乔为镇东大将军,派遣司马颖率领楼褒、王阐等,据河桥以抗拒司马越,结果司马越先败后胜进屯阳武。

消息传至长安后,司马颙极度恐慌、方寸大乱,先命郅辅杀死张方,将其脑袋送给司马越意图平息司马越怒火,反悔后又杀死郅辅。军心不稳的司马颙根本无法抵御司马越,屡战屡败之下司马颙单骑逃至太白山,司马越成功攻入长安。与此同时,司马颖也被范阳王司马虓等人击败,逃至朝歌后被捕,司马虓本不忍杀司马颖,但却因司马虓一个月后暴毙而被矫诏杀害。

光熙元年(306年),挟大胜之威,司马越率军护送晋惠帝回到洛阳,司马越升任太傅录尚书,增封下邳、济阳二郡,范阳王司马虓也被封为司空。光熙元年(307年)十一月,晋惠帝司马衷去世(另说被司马越毒死),司马炽即位,是为晋怀帝。

司马炽称帝之后,下诏书以司马颙为司徒,让其回朝廷,司马颙不疑有他,乘车返回京城,结果在抵达新安雍谷时,与三个儿子一起被杀,历时长达十余年的八王之乱至此结束,司马越成为最后赢家。

10

首先感谢提问官和问答!


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可谓是把西晋这个王朝彻底搅了一个底朝天,百姓流离失所,发生战争更是家常便饭一样的简单,经过八年多的你争我夺,最后的结局就是为以后的“五胡乱华”奠定了基础!


那么说“八王之乱”为何会这么严重,我就给大概给大家说一说具体情况!

第一点:西晋王朝的建立!

很多人不明白八王之乱怎么扯到王朝建立了,要想明白这点,我们就要看看西晋是如何建立的!

西晋时期司马氏政权的建立是在当时士族们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这些士族就是当时国内的大财团,他们有钱,有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支持,西晋司马氏政权才能安全的建立起来!

政权建立起来以后皇帝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士族大财团们的权利有点太大了,大家都知道,皇权之下如果出现一个可以会超过皇权的势力,那改朝换代是不可避免的!

再加上当时的西晋王朝那时地广人稀,皇帝为了能很好的制约这些大财团,就开始把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亲戚朋友们大量的封王。

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去组建属于自己的公司,而一般情况下总公司以下的分公司所有的一切都是要听总公司安排的,哪怕是你要资金,都是你申报我给你的!

可是西晋的皇帝这个时候就顾不了那么多,分公司要权给权,要钱给钱,只要你们能壮大起来跟士族大财团能相互制约就好了!

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这样被封了王的人,有权有势,而且还是不断增大的!

制约士族的目的是达到了,可是内部矛盾才开始!

第二点:家庭矛盾!

▲贾南风

当外部事情解决差不多了的时候,皇后娘娘贾南风就开始出幺蛾子了!

为了能自己独享大权,就联合其他人把看不惯自己的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给干死了!

可是后来时间久了皇后发现自己没有儿子,没儿子就没办法继承皇位,如果说自己这个时候下去了,别人肯定要找我报仇了!

就这样她又开始作死,首先是把当时的皇太子给弄死,掌握了权利,结果被其他的藩王看不惯了,后来司马伦、孙秀反过来说皇后害死了皇太子,就把她也给弄死了!

第三点:藩王造反!

等皇后一死,司马伦伪造诏书自封相国,孙秀等人都被封大郡,握有兵权。司马伦一党掌握了朝政大权。

可是这个司马伦素质极差,引起了别的藩王的不满,接着就是各路藩王相继为了皇位而发起进攻!

后来是司马冏把司马伦给弄死了,自己当皇帝,而他又是一个沉迷女色的人,结果司马颙在经过别人的一番劝说之下也造反了!

可是到了最后司马颙看见自己辛辛苦苦的打下来了,却被你司马乂独揽大权,心里不平衡又造反了!

后来就是司马颖被司马颙推上了皇位,结果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非常不满,就云集10多万士兵带着晋惠帝进攻邺城讨伐司马颖!

结果就是司马颖被干死,司马颙跑了!

第四点:大结局!

经过一系列的藩王造反,到了307年,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

晋怀帝刚登基,就下诏书要以司马颙为司徒,让他回朝廷当官。司马颙也是没有怀疑别人,就乘车上路。

当走到新安雍谷时,被南阳王司马模所派遣的将领梁臣掐死在车内。

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从301年到307年结束,一共死了十多个藩王,大几十万百姓!

直到307年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司马炽继位皇帝!

【因为这八年的八王之乱详细过程太庞大了,我只能是把原因结果写出来,过程的话大家可以去自己查查历史书!】


总结一下,这就是大概得“八王之乱”的原因及结果!其实“八王之乱”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死了十多个藩王和几十万老百姓,它更为直接的导致了后面的“五胡乱华”。

因为在“八王之乱”时许多的藩王当时就是借助了外族的势力,这也让这些势力在“八王之乱”的缝隙里有了加强自己的时间和能力!

所以说“八王之乱”是奠定“五胡乱华”的基础之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