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你是怎样理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朦胧意境?

你是怎样理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朦胧意境?

2020-10-12 18:31阅读(62)

你是怎样理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朦胧意境?一丝琴音,多少萦怀。:白居易的《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

1

白居易的《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这首诗歌很长,在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疏议政,陈词激切,受到权贵的诬陷,贬为江州司马,诗即写于贬后第二年。

本诗通过对一个论落江湖的琵琶女身世的描写,抒发了作者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和失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沉痛感叹,这种论落感是对黑暗社会愤慨的表示,它揭示出封建社会歌女受欺浚,被玩弄的悲惨命运,并反映出正直的官吏遭受排挤打击后的一些思想动态,在当時啇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和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复杂激烈的情怳下,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時期的某些社会状况也有一定的作用,

这虽是一首叙事诗,都具有相当浓厚的抒情成分,通篇脉络分明,层次清楚,抒情细腻真切,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大大发挥了长篇歌行的特色,特别是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乐,运用细致生动的艺术语言,描写了音乐的音响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手法:并且通过"急雨""私语"莺语""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铁骑"一些具体事物来比拟各种不同的音响,写出了音乐的复杂变化写出了声音的疾徐经重,更从这些音响节奏中,衬托出弹者,听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都充分显示了作者诗歌创作的杰出才华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轴是琵琶上端系弦的小横木,用手转轴调整弦索琵琶,沒有开始弹就已经有无限深情,一声声都含有无限的情思。

2

这两言诗句出自白居易的长篇“歌行”古诗(诗有754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两句是此诗篇的第二段,写琵琶女受邀来弹奏琵琶,“转轴拨弦”是指女子调弦校音的动作,只有三两声。

其实是没有任何说头的,但诗人写诗要讲夸张,要为下面诗意的展开做“铺垫”,要围绕本篇的主题:紧扣琵琶女感伤身世的心绪展开描写。所以,就有弦外之音了,就得“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叫“夸张”。但是,就这两句在白居易的诗中可起到了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大作用了。

上一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间这句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子先有情。”

后一句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你说,中间他不“夸张”,能把上、下两段衔接的严丝合缝吗?这就是写作艺术。

为什么在平常解答提问时,经常因为几个字或一两句话就要展开阐述呢?因为提问者不一定从哪个诗篇或文章中抽出哪一两句呢,不分析上下左右,怎么能说得清楚呢?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

3

题主好,我来就《琵琶行》的这句诗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要理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所表达的情境,必须将其放在《琵琶行》全诗中来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透过白居易对歌女的形态描写,明白诗文要表达的本质内容和真实情感。

从这句诗描写的内容来看,其实是《琵琶行》第二部分中,白居易对琵琶女以及她演奏的琵琶曲的描绘,主要是琵琶女在前奏的试音中所表现出的高超技艺,曲未成而情先生,令诗人和读者不禁为之叹服。

下面,我从《琵琶行》全诗出发,重点对本句的情境进行解析。

一、《琵琶行》是白居易的著名叙事长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内容全面,逻辑严谨,故事情节丰富,十分吸引读者。

《琵琶行》的故事梗概其实并不复杂,简单介绍起来就是,时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江边送别,忽然听见了琵琶声,寻声而至,然后听琵琶女弹奏并引发自己感慨的故事。

白居易用了一整首长诗来记载这件事,详细描写了事情经过。一般来说,《琵琶行》的内容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的起因,从白居易江边送别到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第二部分,是琵琶女的演奏过程;第三部分,是琵琶女的自叙;第四部分,则是诗人白居易的感慨,也是全文的升华部分。

题主所说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第二部分的开端,也就是琵琶女的前奏,从这里开始就已经进入了琵琶女的主场,变成了演奏的场景。我们来看一下白居易是怎么描写的。

“转轴拨弦三两声”很好理解,就是琵琶女在演奏之前的试弹调音过程,每种乐器的演奏大概都会有这个情况。白居易却用诗将这个过程写的不太平凡,因为他同时加入了情感描写。

也就是这句“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听觉之后,诗人直接描写感觉,其实只是短短的几声调音怎么会产生什么情感呢?这是诗人的上下呼应,为了和第四部分,白居易自我感慨中的“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从而营造出的一种情境。

琵琶女在弹奏前的情景只是一副静态的图像,白居易却在这之中看见了自己这几年的颠沛流离。联系诗文上下尤其是第四部分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情境是凄凉、激烈又悲伤的,这句诗就是情境的开端。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白居易用了多种高超手法来描写琵琶曲弹奏过程,将琵琶女的绝妙技艺和听者的反馈都展现的十分到位,其中也有多句流传千古的名句。

比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等,极为突出,将琵琶曲的弹奏过程描写的荡气回肠,令人感慨不已。

这个场景是可以通过想像来展现的,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描绘一个动静相宜的场景。“动”,是琵琶女在船上坐着,十指纤细上下飞舞,绝妙的曲子从琵琶上流传出来;“静”,是围观听曲的白居易等人共同构成的背景,从“转轴拨弦三两声”一直到“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二部分可以说是《琵琶行》的主干,突出展现了白居易的所闻所想,给读者呈上了一副绝佳的琵琶演奏过程,带来了美的享受。

二、《琵琶行》的内容是一个整体的展现,我们既不能割裂开来只解读琵琶弹奏,也不能单独描述情感,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歌曲《唐人》中有一句歌词,是“你说孤独是诗人应该具有的体会,写歌的人就该有伤悲”,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一个诗人一个作者如果生活过的太悠哉太欢乐,就必然写不出什么好作品。

《琵琶行》也是一样,白居易在两年前刚刚因为主张追究藩镇刺杀武元衡一案得罪了朝中权贵,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致使他心情十分消沉,积极进取的心态也下滑严重。正在这时,浔阳江头送别的白居易遇到了琵琶女,因此生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结合自己的坎坷经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从首句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开始,白居易接连用了“举酒欲饮无管弦”和“醉不成欢惨将别”,再到“醉不成欢惨将别”和“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行》的前奏铺垫的已经完全到位了,只等着一句“忽闻水上琵琶声”,故事的转折出现了,也为琵琶女的演奏打下了基础。

说回我们上文提到的第二部分。这里琵琶女的演奏既是对前面诗文的承接,也是对后文的铺垫,是对全诗主要表现场景的描写,生动的展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也让读者通过诗文得以一窥白居易的情感,并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想像的空间。

在下面,为了引起共鸣,白居易用第三部分描写了琵琶女的身世经历。琵琶女人生的悲戚表现是和琵琶演奏有机结合的,诗人在上文中用的沉吟、整顿、敛容等动作,都突出了琵琶女从矛盾到吐露、从凄然到坦然的情感,这样下来,一个女主的形象就完全立起来了。

接下来的第四部分,才是白居易要表达的重点。他从自己贬官九江的人生经历出发,与琵琶女的讲述联想在一起,顿生同病相怜之情。白居易在这里的情感是真挚的,他步步映衬,处处点缀,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令人感慨不已,充分表现了同声相应、一见相倾的情怀。

结语:《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长诗,一直以来备受推崇,也是语文教材中的必背篇目。白居易讲述的故事枝节齐全,曲折感人,这首诗也秉承了白居易一贯的诗风,用词优美却不浮华,精炼而不晦涩,贴近生活又具备高超艺术价值,十分值得学习鉴赏。

4

文友好!对这个问题,曼声的理解是: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两句诗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作者从演奏者和欣赏者两方面进行的描写刻画。演奏者(琵琶女),写她的身世遭遇、才华风采,欣赏着(作者),写他的感受认识。

1、琵琶女是名角

作者白居易被贬九江郡司马的第二年,秋夜江边送客,以琴声知遇琵琶女。了解了她的身世遭遇,才华风采。

身世遭遇:琵琶女家住京城,是长安著名歌女。拜师于名门下,十三岁成名。琴艺精湛,名列前茅,有一群铁杆粉丝,更受到一些富家王公子弟的追捧,获得的钱财更是不计其数。可是,吃过了这碗青春饭,情况就变了。弟弟从军,教坊的妈妈死去,自己年纪大了,容貌不如当初,只得下嫁给商人。商人为了赚钱经常外出,经常留自己独守空船。想想生活的境遇反差这么大,禁不住经常夜里一人泪水纵横。

琴技高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低头信手,琴技何等娴熟!曲未成而情先成,满腹心事,一生失意,似乎都要随着琴声倾泻而出。后面对演奏过程的描写,作者更是调动了很多手法,使无形的声音变得形象有声,使人如临其境,也产生了很多名句,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直接交待她演奏技艺的高超,进而使这篇《琵琶行》成为老幼皆知的名篇。



一个人的才华与身世有一定的关系。才华有天赋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学习,而后天的身世遭遇,生活境况为她艺术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良好的天赋和独特的身世遭遇,使得琵琶女的琴技日臻完美。此时的琵琶女,就像今天舞台上的著名演奏家,人往台上一站,就入境了,气场就有了,下面就等着演奏开始了。这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的是演奏之前琵琶女的表现,虚写的是听着的感受。实写和虚写的结合,也说明了琵琶女遇到了知音,为下文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做了内在关系的铺垫。


2、欣赏者为知音

《琵琶行》一诗,白居易目的是通过琵琶女的演奏,表达自己遭遇贬谪的感受,表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作者听到琵琶女的演奏,为什么会产生强烈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呢?因为他有与琵琶女同样的遭遇。既作者被贬,听到琵琶演奏的声音,勾起了他对自己的遭遇的认识。

身世遭遇:元和九年(814年)冬,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第二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御史中丞裴度受伤,白居易上书奏论,主张捕贼雪耻,引起了就官僚集团的不满,以越职言事之罪贬为江州司马,后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期间,他写成了与《长恨歌》齐名的不朽之作《琵琶行》和诗歌理论名篇《与元九书》。直到他的好友崔群出任宰相,白居易才于元和十三年底,由江州司马受官忠州刺史。

独特感受:浔阳地处湓江边,偏僻潮湿,房前屋后杂草丛生。不仅如此,贬官和远离京都的寂寞生活,使白居易的精神生活非常苦闷。一年到头没有音乐之声,只有杜鹃的悲啼、猿猴的哀鸣、杂乱不堪听的山歌牧笛声。不论多美的时光,也只能孤独地自斟自饮。

听到琵琶女的演奏,顿时像听到了神仙境界的乐曲一样,勾魂摄魄,引为知音,挥手写就这首《琵琶行》。所以,听到她的音乐,看到她的神情,听了她的倾述,作者才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认识,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所以,如果说理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朦胧意境,那就是眼前琵琶女的高超琴技,把作者引入了对自己人生遭际的回想当中,由实入虚,意境延伸,对后文主题的生成起到铺垫作用。
  

希望我的解答,您能满意!欢迎来到这里的朋友,和曼声一起朗读学习《琵琶行》!

5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诗句出处:

这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句本意: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有形成曲调便已经让人动情。

结合实际分析意境: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作者与客人离别之时,偶遇了弹奏琵琶的歌女,故事情节就此展开。白居易当时因为得罪了朝廷权贵而被贬至江州,仕途不畅的他即将与友人分别,内心正是百感交集的时候遇到了歌女。

歌女在调弦试音的时候,这旋律便早已牵动了人心,尤其是引得白居易驻足。歌女之所以能够快速地吸引白居易的注意力,是因为她在‘拨弦三两声’的时候,便已经奠定了曲子的基调,曲子中无疑寄托了歌女内心的悲怆。

原来歌女的身世经历也非常曲折。琵琶女原本是原本是京城有名的歌女,却因为世事变化、年老色衰而嫁给他人为妻,也来到了江州这个地方。白居易与歌女的经历如此相似,都是从京城而来,都是满心的苦闷。

也正是由于心境相似,在琵琶女试音的时候,白居易便被这悲伤的曲调所吸引!

结语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结合当时白居易的经历,他或许也没有想到,在江州这个小地方竟然还有人的遭遇与自己那么相似。单是那三两声的琴弦便让白居易觉得歌女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其实白居易又何尝不是在借歌女的遭遇诉说自己内心的不甘与苦闷呢?

注:回答中部分内容引用白居易《琵琶行》。

6

如果弄清楚了白居易与琵琶女子的各自身世,回过头来再细细的品味这两句,可能会体悟到这意境是如何地朦胧。

转轴拨弦,眼波顾盼,未成曲调,心意相通;再添那水色舟影,弦音低徐;自然产生了\"愁人莫对愁人说,说起愁来愁更多的氛围...

这朦胧,是似曾相识,相见恨晚,心有灵犀吧?

不求甚解,等待引玉而写。

7

单看这句话并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必须要知道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当时诗人谪居江州司马,心情抑郁不得志,身染有疾,送客至浔阳江畔,秋风瑟瑟。此情,此景,此人,此曲,触境生情,真情流露。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8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文字描绘了饱经人生苦难的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迟疑,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自卑。轻拢慢捻抹复挑的自然,以及各种乐曲的稔熟。更有琵琶曲中的一波三折,流畅中的停顿,滞涩中的流淌,仿佛把人生的跌宕起伏全都抒发在这曲中,让人不禁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让东船西舫的人对月凝听,同病相怜,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而这一句转轴拨弦,未曲有情,更是作者直接刻画了琵琶女忧伤的情绪和高超的琴艺,刚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的心。沒有坎坷的人生经历,怎能有如此高妙的对音乐的感悟啊。琵琶女艺高,作者的诗歌描写更是登峰造极。

9

这两句诗出自《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全诗先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紧接着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10

《琵琶行》的千年绝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的是意境之美,动人心弦的琵琶声,回旋在耳际,缠绵悱恻,如诉如泣,听来声声都是说不完的相思,道不尽的离殇。一曲琵琶诉衷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让人立即感受到演奏者功力的深厚,“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能听到声声清脆透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线一声如裂帛”就形象地表现了琵琶的扫弦。能打动人的音乐,应该是融入了真情实感和生命体验的音乐。琵琶女的演奏,便是如此。“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进入正曲的前奏部分,她就已经入曲很深了。音乐就是她的生命,也只有音乐,能诉说她的生命,她又怎能不为音乐注入感情和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