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

2020-10-07 14:36阅读(65)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什么标准呢?怎样才能算得上心里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1.要有生活的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2.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

1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要有生活的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2.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丰富自己的生活。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便更新知识结构。

  7.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8.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

  心理不健康者,常常都有心理压力或者心理疲劳的症状。心理压力若长时期得不到缓解和消除,那么就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后果。首先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心脏病、高血压、头晕等,都与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有关;其次,心理压力负担过重所引起的忧郁、焦虑、对人具有攻击性等等各种不良心态,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那怎么保持心理健康呢?

1、工作劳逸结合。应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承受能力,把握机遇,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学会在快节奏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各种事件中基本保持心理平衡。要科学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目标,并适时留有余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都应留出一定的休息、“喘气”的时间,尽量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对待事业上的挫折不必耿耿于怀,亦不要为自己根本无法拓展实现的“宏伟目标”白白地呕心沥血或累得筋疲力尽。

  2、身心平衡利用。工作中若能“平衡”地利用身心各方面的功能,则获益匪浅。“平衡”是多方面的,诸如脑力与体力的平衡;左脑(抽象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的平衡;大脑各神经中枢的平衡;站、坐、走的平衡;用眼与用耳的平衡等等。这样能使生理和心理的功能潜力得以充分发挥,有益身心健康。每一个脑力劳动者都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使保健与工作结合起来。

  3、学会宣泄感情。工作及生活中的烦恼是难以避免的,将忧愁痛苦强行积郁在胸显然不妥。心情不好时,应尽量想办法“宣泄”或转移,如找知心朋友聊聊,一吐为快,或出去走走,看看电影。电视等等。遇有大的委屈或不幸时,亦不妨痛哭一场。心理学家指出:痛哭也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措施,能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和分流,哭后心情自然会畅快一些。困难时要看到光明面,失败时要多看自己的成绩,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克服困难,走出逆境。

  4、平时多交朋友。要走出封闭的工作环境和自我小圈子,多交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心理健康和事业的成功。脑力劳动者应该乐于交际,在交际中相互理解和表达交流思想感情,既能悦纳他人,也能悦纳自己。

  5、增加业余爱好。现代白领的业余爱好可以作为转移大脑“兴奋灶”的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有效地调节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消除疲劳,使你从紧张、乏味、无聊的小圈子中走出来,进入兴趣盎然的境界。业余爱好的内容是广泛的,诸如琴棋书画、养鸟养鱼、花卉盆景、音乐舞蹈、旅游垂钓等等。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情况选择,扬长避短,适当投资,最好养成习惯,以缓解紧张感。

  6、多多锻炼身体。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经常持续伏案工作的白领来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运动能有效地增强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且能促进脑细胞代谢,使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工作效率,延缓大脑衰老。每天可安排一小时锻炼,或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旨在放松身心,增强体质。

  7、经常心理咨询。如果遇有心理危机而难于自行解脱,不妨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可直接向心理医生咨询。通过心理医生的劝导、启发、安慰和教育,能使当事者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发生良性转化,增强信心,进而保持身心健康。



林溪:知名心理学专家,明星私人心理医生,企业EAP顾问,用心理看世界,归纳发展出独特个人风格的“读心术”、“识人术”体系,累积了众多经验和案例,被誉为“最美读心女神”。

2

郭年峰在《临床心理学概念》一书中概述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以下内容参考这本书作出回复。

(1)心理活动强度。是对短期的、突然的、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越差,反应越强烈,越容易留下后遗症,可以因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障碍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所反应,但一般不会致病。这主要和人的认知水平有关,如果对刺激事件做出客观、理智的认识,是可以削弱刺激程度的。此外,人固有的性格特点、生活环境、经验等也会影响抵抗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讲的应激性的。心理活动耐受力则是抵抗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的能力。有些人在长期的精神折磨下心理异常、精神不振、产生躯体疾病。但也有些人把应对这种折磨当做是强者的表现,以此检验自身价值,这样的人可以在常人无法忍受的境况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比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被囚禁的黑人领袖曼德拉....

(3)注意力水平。这是检验意识水平的一个客观标准。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常常“开小差”,就要警惕Ta的心理健康水平。

(4)接受暗示的能力。易被暗示的人,容易被周围环境、人际关系等影响,导致情绪波动,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影响。

(5)心理周期的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就像人的生理一样是有节律性的。例如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高,晚上则很高,有的人却相反。心理节律常常处于紊乱状态,不管什么原因,都可以考虑Ta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

(6)心理自控能力。当一个人的心理自控能力很强时,心理活动也会很自如,情绪表达恰如其分,不会过分拘禁,也不会过分随便。

(7)心理康复能力。是指从创伤事件中恢复的能力。能力强的人恢复的快些,不会留有严重的痕迹,每当再回忆起创伤事件时,也会表现平静。

(8)自信心。是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过高或过低的评估自己都是不恰当的。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可以在生活中持续提升自信心。

(9)社会交往能力大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所以人们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主要靠社会交往。一个人能否与其他人正常交往,也验证着心理健康水平。

(10)环境适应能力。可以说心理健康水平是适应环境的一个工具。

以上十点,大家可以在生活自我比对,但不要自行贴上“心理不健康”的标签。

3

目前社会上所公认的心理健康维护的金标准是:

第一条是:智力正常。一般来说人群中的大多数人智力都符合标准。一个正常的智能,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第二条是:情绪健康。俗话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一个健康的人是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了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第三条是:意志健全。人生中有许多问题可以成为困扰人的囚室,如果你内心抑郁失望,丧失了意志与斗志,可能就真的被问题所纠缠,相反如果你内心豁达,意志坚强,期望获得生活的力量,可能事情就会有了转机,有了生的希望,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被困难所打倒,这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所具备的。

第四条是: 人际关系和谐。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是不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单独生存的,必须依靠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因此,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

第五条是: 与社会协调一致。我们最常会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我们不能改变环境,而是主动适应现实的环境,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现实的关系,能对社会现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样,我们不能选择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在种种厄运的面前选择怎样生存!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才能算得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第六条是:人格完整,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更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从某个方面说,面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工具。它教我们不断地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并有效地保护自我。但如果过分过多的使用面具,便会使自身受到排斥,使人格受损。所以我们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必先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学会做一个忠诚、勇敢、吃苦耐劳、坚贞不屈、高风亮节之人,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第七条是: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角色特征。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心理行为模式。人的一生会经历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龄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特点,若一个人心理行为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比如青年期出现幼儿期的心理特点则要考虑是不是心理不成熟或者是智力障碍,又或者是青年期出现老年期的心理特点,过于稳定成熟,没有了青年人的朝气蓬勃,则应考虑是否出现了抑郁倾向。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不能过分偏离。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经受着心理健康的考验,从工作、社交、恋爱、婚姻、为人父母到我们一生中的建功立业,我们对事物的反应取决于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体现了我们在心底里对自己的看法。

4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一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然而心理健康是什么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一般适应能力良好、人格健全、各种心理状态处于正常水平,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与现实环境之间保持一致、和谐的良好状态。以下是心理健康情况下出现的状态的:

(1)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身体、情绪和智力协调;

(2)按照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状态可以看作是一个正态分布。处于正态分布中间的是心理健康状态;

(3)主观幸福感、满意度或满足感高;

(4)拥有有效的技巧应对现实中的情况。

那么心理健康有没有标准呢?学界众说纷纭。综合多种观点,大家比较公认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几条:

(1)具有悦纳自己的态度,能认识自己;

(2)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3)能适应不同的环境;

(4)生活态度积极;

(5)心境稳定,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6)人格完整一致;

(7)智力正常;

(8)拥有符合自己年龄特征的心理和行为。

上面的心理健康标准仅供参考。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情绪、人际关系、压力等方面的困扰,并且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学习效率受到影响,生活不幸福,那么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已经处于亚健康或心理问题之中了。

5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还真是很复杂的。

因为我们有很多版本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世界卫生组织版本的心理健康标准;每一个国家的心理协会,像美国的心理协会、中国的心理协会也都有自己版本的标准;还有一些心理学派、心理学家也制定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标准,比如国内的郭念峰教授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标准、人本主义的创始人马斯洛也曾经提出过心理健康的标准。

这样看标准非常多,大家在网上和一些教科书上都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我从自己的角度(不见得是完全科学的范本式的心理健康标准),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在自我方面,心里健康的人自我一定是和谐的

我觉得,自我的和谐体现在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同时也能够对自己的发展有所规划。通俗一点,就是不自卑,喜欢自己,在自我方面不会迷茫,不会冲突。这是自我的完整性、完善性的健康。

第二,在关系方面,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与家人、父母有和谐的关系。彼此表达、互动通畅,不会怨恨、不会互相攻击伤害。彼此隔离、冷漠、不关心、互相不来往,其实都是不健康的体现。

其次,还包含社会上的人际关系。

有时候我们在某个环境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我们有适应的能力。比如说,我们在学校天天在这个班里上课,与这个班里的人却没有相处得很和谐。那如果我们被学校派去一个单位实习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我们就不能和那个地方的人马上搞好人际关系。这就是关系的适应能力不强。就需要我们与身边的人的关系处理得比较通顺、和谐,同时也可以随时融入到变化着的人际关系中。

最后,在关系中,既不会去失去自我,也能融入他人。

也就是说,能和他人相处得开心快乐,同时在人际关系当中也能找到自我的价值和落脚点。

第三,是情绪方面

我们发现很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不仅来源于自我的方面(如自卑、自恋、人格障碍)与人际关系方面(如亲密关系、亲子教育),也有很多来源于情绪方面,像失眠、抑郁、恐怖、歇斯底里,很多都是情绪障碍,所以我们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还要有稳定的情绪自我。

稳定的情绪自我就是能够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情绪,对情绪有足够的认识。压力大的时候,能够对抗住这份压力、处理掉这份压力;当没有压力的时候,也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让自己处在一种良好的心境状态下。

如果这三个方面都是和谐的,就是我们通常指的智力正常、意志力正常、稳定性正常、适应能力正常,也有良好的安全感的状态。我觉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只要是在自我、关系、情绪这三个大的方面都能够和谐的话,其实就算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了。

为什么我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说呢?因为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长期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我看到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其实都是从这三个方面产生出来的,所以我们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就要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好,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到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篇文字内容归韦志中所有,严禁其他公众号转载,如有发现,责任必究!

6

心理健康有什么标准?事实上,对于心理健康,众说纷纭,而我们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并且心理健康也是相对而定的,它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状况,还跟这个人与TA周围环境的关系有关联。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还需要处理好自己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如下↓↓↓

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就要做到:

让自己保有充分的安全感,有自尊心,不患得患失;

能充分了解自己,适度地自我批评,且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度的主动性,而不被环境左右;

能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估;

具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处理好自己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就要做到:

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并且无过度的幻想;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作出恰当的满足;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改变;

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和被爱的能力。

特别说明:以上列举的,包括但不限于。

心理问题就像心理或情绪感冒,而心理咨询是心理的感冒药。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才能正视自己心理健康与否这个问题。而只有接纳了问题的存在,才能为问题找到合适的出口。

祝生活愉快!

以上内容为每日谈心(瀚思专栏·心理笔记侠·郑燕云)原创,转载请联系。每日谈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学媒体,欢迎关注。

7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几个方面。一个人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衡量少年儿童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有效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它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反映了心理和社会适应完好的一种状态。

心理健康或心理卫生这一概念是由国外引入的。早在古罗马时期,加伦(Galen)在其著作中就叙述了关于“情感卫生或精神卫生”的问题。1843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斯威特(Sweeterw)撰写了世界第一部心理卫生专著,明确提出了“心理卫生”这一名词。1906年,克隆斯顿(Clonston)正式出版《心理卫生》一书,此名词遂被采用。1908年,比尔斯(Beers)撰写了《一颗失而复得的心》一书,叙述了他患神经症住院的经历,呼吁改善对精神病人的待遇,此书的出版得到了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社会舆论的重视,心理卫生运动随此掀起。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美国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次年,“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此后,心理卫生运动迅速在西方发展,欧洲各国相继成立心理卫生协会。1936年,我国亦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协会未能开展工作。直至1985年,才重新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二、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的发生。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的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健康地生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教授提出,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一个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内容是否完全协调。

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三、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一、智力属于正常范围,没有明显的智力迟钝反应。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没有正常的智力,就没有健康的心理。智力水平可通过标准化的智力测验来筛查。除智商低于70以下属智力落后外,智力一般和智力超常都属于正常智力范围。

二、有健康、愉快的情绪,心情舒畅,变化稳定。

情绪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晴雨计。儿童的情绪更是丰富多彩的。但心理健康的儿童,其主导心境是积极的、愉快的、稳定的。

三、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四、意志坚强,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动具有自觉性和果断性。

意志是人为达到预定目的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儿童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与自制力,正是在克服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意志行动使儿童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促进个性稳定、心理健康、道德高尚。而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甚至离家出走,伤人、自尽等等都是意志薄弱、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因此,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五、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统一协调的行动。

行为统一、一致,思想与行动协调。而不是思想混乱,注意力不集中。

六、对事物的反应适度,能够处理困难、失败、焦虑、恐惧等冲突情境。

对于变化的情境能做出适当的反应,而不是异常地兴奋或冷淡。

七、热爱学习,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年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是否乐于学习,将自己的志趣和精力倾注于探索大千世界的学习活动之中并取得一定成效,也是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譬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时思想经常“溜号”,并有其他异常行为表现,便可判断其可能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八、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

与他人正常交往,与所属集体协调一致,而不是倾向于离群独处。儿童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使儿童产生安全感、舒适感与满意感,情绪安定、身心健康。如果一个儿童被视为“害群之马”,或成了没有朋友的“孤家寡人”,那他的心理健康就有问题了。因此,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九、行为方式正常。

青少年儿童的行为方式是其心理活动的一面镜子,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正常的行为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行为符合儿童实际年龄特点;

(2)行为反应适当;

(3)心理与行为协调统一。如果天真活泼的幼儿却像老态龙钟的老人一样沉默寡言、萎靡不振,或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经常表现异常敏感或迟钝,或常常言行不一,行为反复无常,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十、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性障碍。

十一、心理耐受力。

对突发的强烈精神刺激或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压力、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为心理耐受力。因为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和个性形成时期,其可塑性强,应及早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耐受失败、挫折的坚强意志力,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

十二、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十二、健全的个性特征。

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儿童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十三、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如果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若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失去机遇而一事无成。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十四、善于从经验中总结和学习。

  总之,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对于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孩子应是喜不狂,忧不绝,能做到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做到谦而不卑,有稳定,乐观,热情,向上的积极情绪,富有同情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

8

我觉得心理健康就是心理和脑子积极向上相结合,心理越积极的人既使遇到大的挫折,也能比较快调心里状态,比较快从心理低谷重整出发,较快进入好的状态,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平时经常听些好的积极的歌曲,,还有多做些运动,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但愿大家有好的身体加上好的心里,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9

心理健康,不偏激、不会用非正常人的方法去面对问题,能够正确的、理智的处理问题。没有怪癖,心胸宽广,精力充沛,整个人呈现积极 阳光 向上 的精神面貌。

10

人有喜怒哀乐,月有阴晴圆缺。在我们一贯的思维认知下,就会觉得那些性格外向,整天嘻嘻哈哈的人一般都属于心理康健人群。反之,第一眼看起来不怎么爱说话,爱笑的人就可能会有心理问题。

并非如此,有些人的心表是呈反函数关系的。表面上可能给别人感觉不太乐观,实际上内心是非常丰富的。有一部分乐观者,真正内心可能就是阴雨天,只是在极力的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

我觉得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有自我的认知能力,可以有悲观的时候,但是永远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不抱怨,内心抱有对亲人,朋友,或者别人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