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雍正朝时期叱咤风云的李卫,在乾隆朝时期的结局如何?

雍正朝时期叱咤风云的李卫,在乾隆朝时期的结局如何?

2020-10-05 09:31阅读(63)

雍正朝时期叱咤风云的李卫,在乾隆朝时期的结局如何?:我们都知道雍正能够成功突围登基为帝,隆科多和年羹尧一内一外两大重臣功不可没,但是这两人在雍正坐稳皇

1

我们都知道雍正能够成功突围登基为帝,隆科多和年羹尧一内一外两大重臣功不可没,但是这两人在雍正坐稳皇位后都没有善终,而在治理国家之时雍正在地方还有三大宠臣分别是李卫、田文镜、鄂尔泰

田文镜出任过河南总督,李卫担任过浙江总督、直隶总督,鄂尔泰则担任云贵总督,广西总督,都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为雍正皇帝心腹,这三人的结局还都不错,鄂尔泰配享太庙,李卫和田文镜都是清朝名臣。

李卫应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清朝官员,很多影视剧都对李卫这个人物进行过刻画,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并不是影视剧中塑造的叫花子或者家奴形象。

李卫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大年初一,算是一个富二代,李卫进入仕途并非通过科举考试的独木桥,而是通过家里捐资得到了员外郎的官职。员外郎这个官职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为从五品。到了清朝时期因为可以通过捐资而取得官职所以这个职位一般都是候补闲散职位,康熙末年李卫升任户部郎中。

雍正继位后李卫的仕途如同开挂一般,雍正二年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成为封疆大吏,到了雍正五年李卫已经成为浙江总督成为大清在地方最据实权的重量级人物。

李卫的办事能力非常强,无论是缉私捕盗还是治理一方,都表现的极为出色,除了李卫之外,鄂尔泰和田文镜同样是凭借出色的办事能力平步青云,雍正的识人用人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方式取得了很大的回报。

到了雍正朝后期,李卫已经成为直隶总督并加尚书衔成为一品大员,负责治理京畿重地。乾隆继位后李卫正值壮年,而且在任上表现依旧可圈可点多次受到皇上嘉奖,乾隆三年李卫病逝年仅五十一岁。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继位后雍正皇帝留下的老臣很多都被乾隆打压,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被乾隆罢去配享资格,李卫虽然早在乾隆三年病逝,生前没有遭到打压,但是死后还是被乾隆整了一下。

乾隆南巡时见到庙里竟然有李卫和其妻的神像,乾隆皇帝非常不爽,下了一道圣谕,训斥李卫“任性骄纵,讬名立庙“,下令毁去神像。

2

李卫是一个富二代,康熙年间自己花钱捐了个员外郎。什么是员外郎呢?清时期的员外郎是5品的闲差,放到现在应该是省厅的副厅级非领导职务,也就是副巡视员吧!

李卫的仕途还是比较顺的,通俗的讲他升官还是比较快的,尤其是在雍正年间更是平步青云。为什么用平步青云这个词来形容呢?因为他从捐出的副巡视员到省委书记一共只用了短短的十年,在当时他的升迁速度也可以说是非常快了。李卫的具体情况这里就不细说了,主要说一下问题中李卫的结局。

李卫的官儿虽然是花钱买的,但是自他从政之后就非常清廉,一生中有很多的先进事迹,也立下很多奇功,为官却不忘一心为民着想,在老百姓之种口碑也非常好。公元1738年李卫因病去世,享年51岁。乾隆命祭葬,谥敏达。李卫经历三朝皇帝不但不倒不没落,还红红火火的被重用。

李卫一生不识几个大字,乾隆还赐号敏达,可见真是有一套的能臣,由此可断李卫的结局是很完美的。至于后来乾隆撤像一事,我感觉自古帝王性情多有古怪,再说他和妻子的神像又不是他生前授意所立,而是留有美名他人自发而立,不能因为后来乾隆的古怪之举,就把李卫的善终结局给否了。

手机打字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3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上任都要组建自己的执政团队,对前朝的遗臣往往比较排斥。乾隆上位后,对雍正留下的宠臣处处打压,张廷玉和鄂尔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相比两位“阁老”,李卫基本上得以善终。

清王朝推行捐纳制度,对许多职位明码标价,以增加财政收入。富家子弟以及品阶比较低的官员,可以通过捐出身,捐官位,捐诰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李卫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入职仕途。

李卫捐了一个员外郎,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最少花了六千四百两白银。花钱多的直接好处就是起点高,十年寒窗的进士刚起步一般都是从七品,而李卫的员外郎是从五品。

康熙晚年发生了九子夺嫡,李卫与胤禛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为以后平步青云奠定基础。

雍正继位后,先将李卫下放到基层锻炼,任命他为云南盐驿道,负责云南的盐业和铜矿。1724年,李卫被提拔为云南布政使,仍然监管盐铜。

在封建社会,盐务和铜矿是国家专营,但云南地方上的走私屡禁不止,还牵涉到许多士绅的钱袋子。

李卫作风强悍,为人耿直,伤害到地方官的利益而被人弹劾。好在他对皇帝忠心耿耿,雍正告诫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雍正故意宠信李卫,对他能力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皇帝的“照顾”再加上个人的业绩,李卫的人生就如同开挂,第二年就从布政使升任浙江巡抚,后又出任过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和直隶总督。

乾隆刚刚继位,在朝堂吐故纳新,但对李卫仍然比较重用。李卫揭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农民争夺土地,因秉公执法被乾隆赏赐四团龙补服。

四团龙补服是皇子王爷的朝服,也是皇帝奖励给有功之臣的服装,代表一种荣耀。整个清朝,一共才73人被皇帝赏赐四团龙补服。李卫是乾隆朝第一个有此待遇的大臣,乾隆的宠臣傅恒被赏赐四团龙补服也是12年后的事。由此可见,乾隆对李卫圣眷优隆。

1738年,李卫的身体每况愈下,乾隆派御医前往府上医治。病入膏肓的人,再好的医生也难妙手回春。最终,李卫不治身亡,享年51岁。

乾隆听说李卫去世,按总督的规格赐予祭葬,谥敏达,还发表一段感慨: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说明当时的乾隆,对李卫的生平还是相当认可。然而圣心难测,四十二年后,乾隆对李卫的评价截然不同:

“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

意思就是说,李卫不是一个称职的员工,也没有业绩和功劳,凭着雍正的照顾任性跋扈,如果他还活着,我一定将他治罪。

乾隆到西湖游玩,看到花神庙里有李卫夫妻的雕像,“虽有大小,面貌相仿”,且书“湖中神位”。这原本是浙江民众的自发行为,为了歌颂对李卫治理浙江期间的功绩。乾隆看后,心里很不舒服,下令将李卫神像销毁。

李卫好在先行一步,否则,不晓得多变的乾隆会如何折腾他。至于身后的荣辱,随乾隆骂去吧!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高宗实录》

原创:秋媚,已有版权保护!

4

李卫出身于江苏富族,其祖上是明朝的世袭锦衣卫千户。虽说到了清朝,锦衣卫千户的职务是没办法世袭了,但是李氏一族经过数代经营,已经是当地“田园连绵,阡陌纵横”的大地主了。

(李卫剧照)

李卫出生于康熙二十七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由于日子生得特别吉利,因此他自幼便很得宠爱。

本来,李卫承载了家人的厚望,要通过好好读书,走科举考试的路子。怎奈在他10岁那年,父亲病逝。由于失了父亲的管束,母亲又对他特别宠溺,因此李卫的学业渐渐荒废,以致数年下来,也仅只能看懂《资治通鉴》。

尽管学业不精,但李卫却对做官饶有兴趣,于是在他30岁的时候,先是捐了个监生,后又花重金捐了个兵部员外郎(从五品官员)的职务,从而开启了他的为官之路。

李卫做官,不畏权贵,做事又极公允正义,因此在康熙晚年,曾得到了朝廷重臣张廷玉的赏识。就连康熙也曾夸赞道:“曹郎心实任事如李卫者,盖无几人。”

当时,欣赏李卫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十三爷胤祥,通过他的引荐,李卫追随了还是雍亲王的雍正。

谁也没想到,这个既没有什么才学,靠捐官进入仕途的李卫居然在雍正继位仅五年的时间里,竟从一个兵部员外郎,一跃成为了直隶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并且还深得雍正宠信。

要说,隆科多和年羹尧能成为雍正的股肱大臣,那是因为他们既是雍正的外戚,又有拥立之功。

李卫既没有显赫的出身,又没有拥立之功,那么他又是怎么取得了雍正的信任和器重的呢?

李卫有他的独特之处。

李卫只是大地主出身,比起朝廷里那些官员复杂的出身背景要简单得多。

李卫虽然没有才学,做事简单粗暴,但是他在处理政务上,不仅很有些手段,而且他还不畏权贵。

要知道,康熙晚年施行仁政,导致吏治废弛,贪污成风。再加上九子夺嫡等造成了国库亏空,也就是说,雍正面对的是个急等着处理的烂摊子。

(雍正剧照)

这种时候,李卫的存在对雍正而言,便显得尤其可贵。

别说,雍正还真没看走眼,李卫在任上还真是解决了几件颇为棘手的大事。

一、严打私盐。

起初,李卫被下派到云南做了盐驿道,在他上任上,盐政和驿站都很快得到了整肃,由于政绩卓越,不到一年,雍正就提拔他为布政使,同时依旧兼管盐政。

雍正三年,李卫再次被擢升为浙江巡抚,兼任两浙盐政使。

当时,食盐受清政府垄断,在实行官督商销的制度下,盐商必须从清政府盐政部门购买,再卖给老百姓,因此这种渠道的食盐被称为官盐。

不过,由于清政府允许,盐商有涨价的权利,所以官盐的价格一直比较高。

但是相对于官盐而言,在两浙相邻的两淮盐区的食盐价格就比官盐便宜。一些私盐贩子就从两淮贩盐到两浙一带销售,以致官盐行销不畅。而因有利可图,私盐贩子越来越多,竟至一些盐贩随着组织扩大,再加上又有官员包庇,势力渐强,竟成了敢和官兵争斗的盐枭。

李卫上任后,对负责盐政的官员进行了整顿,同时他还对盐枭进行严打。此外,他还在各处水域和陆路,安插官兵巡逻缉私,一旦发现私盐贩子,便以重罪处治,而那些与盐枭勾结的达官贵人也纷纷遭到了他的弹劾和严打。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打,盐枭不仅全部铲除,打击私盐更是成了工作中的常态。这样一来,私盐贩子几乎没有立足之地,最终肃清了两浙盐政,并且保证了国家盐税。

二、兴修海塘。

雍正五年,李卫由于政绩突出,再次被擢升为浙江总督,主管巡抚事。

李卫看到江浙一带的百姓多遭海潮侵袭受灾,农业和生命财产皆难得到保证,于是他每年都要上奏,请示整修海塘。

本来整修海塘由政府开支,但一方面,要支款先要上奏,另一方面,就算批准,拨来的款项也往往入不敷出,根本不够工程所需的费用。

李卫不等不靠,干脆自筹,最终想方设法解决了困扰地方百姓的水患问题。

(乾隆剧照)

三、扫黑除恶。

李卫在任上时,江浙一带的治安非常混乱,不光黑社会势力集结,还有盗匪出没。

李卫经过明查暗访,了解到之所以会盗匪横行,是因为地少人多,许多人无以为业,只能以此为生。

同时又因为地方官吏多有包庇,常以替身代替受罚,使其逃脱罪行,以致江浙又有“江南多盗”的名声。

一方面,李卫加大力度惩黑除恶,另一方面李卫又招募无业游民开垦农田及开展手工业等,以帮助他们有谋生的手段。

由于有田可种,有工可做,江南一带的盗匪居然大幅度减少,李卫也因此得到了雍正的嘉奖和称赞。

不过,李卫也有性格上的缺点。

他性格刚直,不畏强贵。又仗着雍正的宠信,根本不把他的领导放在眼里,这样一来,他不光经常被人弹劾,而且他在朝中几乎没有朋友。

好在,雍正是个非常有个性的皇帝,他并不看重官员本身的学识,反而更注重官员在任时的工作能力,因此他对李卫一向不吝夸赞,对于那些弹劾李卫奏疏,更是置之不理。

可是,雍正在位只有十三年就驾崩了,那么乾隆继位后,又是如何对待李卫的呢?

乾隆在位后,李卫已经担任直隶总督了。

乾隆在位的时候,不仅否定了雍正的一些改革举措,还对雍正器重的重臣多有打压。比如张廷玉和鄂尔泰等,都没能幸免。

李卫也不例外,一方面他得罪的官员对他多有弹劾,另一方面乾隆自诩是个文武皇帝,因此对于李卫这样没读过书的官员颇看不上眼。不过好在李卫在乾隆继位不久便病逝了,因此他没有张廷玉和鄂尔泰的难堪经历。

李卫去世后,乾隆以总督的丧礼级别厚葬了他,并赐谥号“敏达”。

只是,当乾隆得知江浙百姓为李卫立神像纪念时,却勃然大怒,不仅捣毁了李卫的塑像,还声称:“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

(参考史料:《清史稿》等)

5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古代,基本上前朝皇帝留下来的大臣,到了新的皇帝手里,下场都不好,归根到底也就是一个权力惹的祸,不过李卫是一个聪明人,能够察言观色,最终在乾隆时期也得到了善终。

关于更加具体的事情,接下来我给你好好分析一下。


一、李卫的升官史

李卫(1687年—1738年),江南铜山人,他可不像电视剧《李卫当官》里边那个奴才样,李卫可是正儿八百的富二代,他父亲经商,家里很有钱,李卫从小就丰衣足食,无忧无虑。

因此造就了很善良亲和的性格,人际交往方面十分不错,为后来李卫一路升官发财奠定了扎实基础。

康熙五十六年,家里出钱给李卫买了一个员外郎(从五品,而且没有实权)的官做,从此以后李卫正式步入官场,一路算得上顺风顺水。


李卫一生经历了三个皇帝的时期,分别是康熙、雍正和乾隆,在康熙时期待的不久,雍正时期才是李卫正式发光发热的时期。雍正二年,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成为封疆大吏,雍正五年李卫成为浙江总督,将相当于如今的浙江省委书记。

到雍正中后期,李卫更是升官到直隶总督成为一品大员,真正跻身当时的权臣之列。不过李卫很懂得明哲保身,所以才得以在雍正时期一直得到重用。与他相同时期的几位权臣,比如隆科多与年羹尧,最终都因为不会审时度势,太过于嚣张跋扈,被雍正一一处决,只剩下李卫继续活到乾隆时期。


二、乾隆时期李卫的结局

其实乾隆对待李卫还算可以,虽然有点看不起李卫没文化,可是乾隆也没有过多责怪或者为难李卫,毕竟李卫很擅长察言观色,要不然雍正时期早就丢了小命。

乾隆时期,李卫还是干了一些可圈可点的事情,比如乾隆二年,诚亲王的护卫与农民争地,气焰嚣张,被李卫看到实在气愤,就直接状告到皇帝那里,因此得罪了诚亲王,却让乾隆看到李卫正直的一面,对李卫好感增加几分。

不过李卫也是一个病秧子,才乾隆三年,李卫就生病卧床,乾隆知道后很是担心,专门派御医去给李卫医治,最终医治无效身亡,享年51岁。

本来事情到这里戛然而止是最好的,可是李卫死后二十多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到江南西湖玩耍,突然眼前一亮,发现一个庙宇里边居然有李卫的遗像,并且还有人专门供奉着他。

乾隆问清楚事情原因,知道这个庙宇原来是李卫出钱建造用来供奉自己和妻子的,乾隆十分生气,叹息道“初非公正纯臣”,就这样,李卫一生的名誉悔之一旦,不过也没事,反正李卫都死了二十几年了,乾隆还能拿他怎样呢。


结语

李卫也算历史上做到那个官职少有的得到善终之人,纵观李卫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的低调以及能够明白皇帝圣意对他影响是十分大的,要不然估计一百个李卫也已经死在雍正或者乾隆手里。

由此,我们也该学会一些道理,适度低调,才是明哲保身的最佳选择,要是妄自菲薄,必然惹来麻烦之事!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6

年羹尧、隆科多、李卫、田文镜还有鄂尔泰,张廷玉都是雍正朝的名臣。年羹尧和隆科多先后获罪,不得善终。张廷玉和鄂尔泰病逝后得以配享太庙。田文镜和李卫呢,这两人因政绩突出,官声卓著。受到雍正皇帝的褒奖与恩宠,田文镜死后,更是被皇帝安排陪葬在泰陵附近。而李卫呢,并不输田文镜,他屡屡得到升迁,从起初的一个从五品兵部员外郎小官,做到了了天下第一总督——直隶总督的位置。乾隆三年,李卫病逝,乾隆皇帝按总督例祭葬。可以说,李卫的结局算是比较圆满的,但这其中也是有喜有悲的。

喜的是李卫备受雍正重用,屡屡升迁

李卫字又玠,江苏徐州人氏,出身江浙富户家庭。家境不错的他于康熙年间捐资兵部员外郎(从五品),也就是买了个小官。雍正年间,李卫开始受到重用,历任云南盐驿道(从三品),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直至总督之首。李卫是以能吏著称的,不管是主管盐务、治河修堤,还是抓捕盗贼。李卫均能有所建树,官声极佳。著名的江湖大盗甘凤池就是为李卫所捕的。正因如此,李卫受到了雍正的赏识和百姓的爱戴。杭州百姓感念李卫功德,还为李卫及其妻子树了塑像,放在了西湖庙宇之中。


悲的是,乾隆虽然赐予李卫厚葬,但其内心并不欣赏李卫。

乾隆曾言道,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乾隆内心的尺子是如何衡量的,我们不得而知。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卫在乾隆心里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不是最好的官员。还有一件事,更可证明李卫在乾隆心中的地位。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南巡,却恰好见到了李卫及其妻的塑像。乾隆大为光火,命人将塑像全部推倒,乾隆对李卫的评价又低了许多。

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清史列传·李卫传》

李卫虽然善终,但在故去后,乾隆对他却一贬再贬。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正是李卫最后的结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的生前身后名\",说的简单,但是想要生前身后都受人尊敬,流芳百世,两全其美,又是何其难也。

(觉得不错,就点一下,分享吐槽关注,谢谢)

7

李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别是在雍正时期,李卫极度受到雍正的信任和恩宠。李卫在雍正时期,也可谓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在乾隆时期,李卫的结局还是不错的。

李卫在乾隆时,他得了病,乾隆皇帝还曾派御医给李卫医治。不过后来李卫还是因病去世了。那时李卫五十一岁。并且李卫去世后,乾隆皇帝给李卫是按总督的规制给予厚葬的,谥号为敏达。所以李卫的结局还是不错的。

李卫在康熙年间捐了一个员外郎的职务。到雍正皇帝登基后,李卫就受到了雍正皇帝的重用。

之后李卫先后历任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李卫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做到总督,成为了一个封疆大吏,他只用了不过十年的时间。

后来李卫又做了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直隶总督。

李卫的官是捐来的,所以他并不是通过科举取得的。虽然他认的字不多,但是他对文人很尊重,而且他对文化事业也很重视。他曾出资修过浙江通志,也曾修建过书院。所以李卫在文人心里颇有名声。

李卫为官清廉,同时他不惧权势。他在各个官位任职期间,他经常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疾苦,故而李卫也深受爱戴。

8

李卫,雍正朝最为顶尖的汉臣之一,不但坐上执掌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直隶的总督,而后在乾隆朝更是被赐予原只有亲王、郡王才能穿的四团龙补服。因此在清朝,李卫虽算不上是最顶尖的汉臣,但也是名列前茅的。



对于这么一位位高权重的汉臣,李卫的结局不差,虽未得到爵位、官职的追赠,但也是善终,同时也得到了“敏达”的谥号(“敏达”在谥号中属于上谥法,所谓“上百三十一谥,用之君亲焉,用之君子焉”),以及总督的祭葬规格。

在乾隆朝,李卫依旧是得到重用,且继续待在“天下第一督”直隶总督的位置上,同时还被委任以兼管直隶总河,及裁营田观察使职。在裁营田观察使任上,他“以营田交诸州县收管,分辖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大名五道,统率经理”的做法,替乾隆解决了一大难题,从而得到乾隆的嘉奖。



乾隆二年(1737年),李卫弹劾诚亲王府护卫库克强抢安州百姓的土地,后查证属实,库克被治罪罪,乾隆为了嘉奖李卫不畏强权,秉公执法,于是赐四团龙补服。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又弹劾河道总督朱藻贪污腐化,其弟朱蘅在地方上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干预地方事务,后查证属实,朱藻被夺官,朱蘅也被治罪,李卫再次被乾隆嘉奖。

可以说因李卫的秉公执法,不畏强权,及廉洁奉公,且办事能力也极为强悍,因此深受乾隆的宠信,得以继续被重用。但是天公不作美,在李卫继续在乾隆位居高位之时,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李卫突发重病,二十二日就不治身亡,享年51岁。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纵观李卫20余年的为官生涯,他之所以深受雍正、乾隆两朝帝王的宠信,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不畏强权,不事权贵,专心替朝廷办差上。李卫做事从来不看对方的身份,只看对错,只要是对朝廷不利的事情,他就一定抗争到底。

在李卫还未发迹,还是一个微末小吏时,某位亲王的属下对于户部收缴的白银都要每千两额外加收十两作为库平银,其实就是贪污。李卫对其屡次劝谏都不听,于是他就在走廊上置一柜,每次那位亲王的下属来,他就在柜子上写上这是某亲王的“赢余”,指明这是是非法收入,但是这位亲王被弄得是十分难堪,可又不能去对付李卫,所以只好停止多收。



再如雍正十一年,李卫又弹劾时任内阁首辅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之弟、步军统领鄂尔奇营私舞弊、鱼肉百姓,后调查属实鄂尔奇被罢官免职。从以上种种事迹可以看出,李卫真的是一个不在乎名利,实心实意为朝廷办差的人,想想看未发迹就敢顶撞亲王,发迹后又敢得罪首辅大臣,你说李卫在乎名利吗?

如此基于此,李卫在世时,可谓是平步青云,享受着两代帝王的恩宠。



当然数十年之后李卫却开始被乾隆所讨厌,究其原因在于乾隆在南巡时,他见到杭州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以此感念其李卫为浙江学子所做出的努力和功劳。而这让乾隆看到自然是万分不快,这意思不就是说当年雍正下令重开浙江的科举是李卫的功劳,而不是雍正的功劳咯,于是乾隆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撤像烧毁。



此外,上文所说雍正重开浙江科举一事原委是这样的:雍正年间,因浙江学子重多次被卷入到文字狱中,所以雍正就认为浙江学子多为逆贼,于是就下令停止浙江的科举考试。而当时正好是李卫在担任浙江总督兼巡抚,李卫不忍浙江学子失去入仕的机会,于是做出了诸多的努力,最终在观风整俗使王国栋的帮助下,两人一起上书终让雍正答应重开浙江科举,重开的第二年,殿试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皆被浙江学子取得,因此当时的浙江学子和百姓都对李卫是感恩戴德啊。

9

李卫是雍正的心腹,同样也是雍正时期最受雍正喜爱和重用的三位人臣之一,上有《雍正王朝》,后有《李卫当官》!

在《雍正王朝》中我们知道李卫从一个要饭的到成为王府的侍卫,最后走向仕途,为雍正效力,都是雍正一手提拔的!

我们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那李卫的命运如何呢?

  1. 李卫心性耿直,并不是乾隆的菜!李卫是江南铜山人,也就是现在江苏徐州那个地方出生的。他于康熙晚期开始入朝为官,在雍正时期,开始真正得到重用,一直做到了巡抚、总督、尚书的职位,深得雍正喜爱,而且为官期间,心性耿直,为民着想,深得百姓爱戴,然而作为旧臣,虽说到了乾隆时就已经是老臣了,但是,李卫的脾性并不合乾隆的胃口,只是不咸不淡的维持着。

  2. 李卫干事有功绩,却没有得到乾隆的尊敬!李卫此人做事情认死理,所以治理州县来颇有成效,雍正喜欢他的正是他推行政策的不遗余力,而他乾隆年间,李卫多次直言纳谏,却都得到了乾隆的无视,在乾隆二年和三年,在李卫任职期间,他弹劾诚亲王的护卫和安州的百姓发生土地纠纷,和弹劾大臣朱藻的弟弟干预赈灾的事项,虽然得到了乾隆的认可,但是在乾隆南巡时,却命人把民间百姓为李卫做的神像给捣毁了,可见,乾隆并不真的喜欢李卫!

  3. 李卫幸亏死的早,得以善终!在公元1738年12月3日,也就是乾隆三年,因为旧疾发作,治疗无效而亡,也幸亏李卫死的早,得以保全了声明,要不然也许会像张廷玉一样,得到乾隆的折腾和无视郁郁而终!

李卫的结局很顺当,乾隆当了三年皇帝的时候他就死了,乾隆按照总督的待遇安葬了李卫,避免了乾隆逐渐掌握朝政,出现问题!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10

实话实说,李卫的结局还算是不错的了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古代更是如此,一般新皇登基后随着自己羽翼渐丰,对于那些位高权重,而又不懂得迎合新政策的前朝重臣都是十分头疼,仁厚一点的皇帝会把他们养在朝廷给个闲职,心狠一点的皇帝那就是什么事情就干得出来

比如说乾隆吧,他父皇雍正留下来的大臣,一般都结局悲惨,怡贤亲王胤祥,红到天边的人后代被乾隆削了再削,鄂尔泰因其侄鄂昌与门生胡中藻之狱,被撤出贤良祠。张廷玉在乾隆朝一降再降,一削再削,只是乾隆仍遵雍正遗诏,命配享太庙。

与这些人比起来,李卫的结局还是相当不错了

李卫与田文镜、鄂尔泰是雍正最欣赏的3个地方官,雍正称他们为“榜样督抚”。除了他们对雍正绝对忠诚外,首要是因为他们治国的身手。李卫于乾隆三年病逝在直隶总督任上,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没有遭到清算,安享晚年,算是很不错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