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可能在哪里?江西庐山市有个桃花源景区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可能在哪里?江西庐山市有个桃花源景区

2020-09-20 21:31阅读(74)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可能在哪里?江西庐山市有个桃花源景区,你觉得正宗吗?:陶渊明自彭泽弃官归来,著有“三大奇文”:一曰《归去来辞》,二曰《桃花源记》

1

陶渊明自彭泽弃官归来,著有“三大奇文”:一曰《归去来辞》,二曰《桃花源记》,三曰《五柳先生传》。这三大奇文影响巨大,而以《桃花源记》尤甚。这是因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发表以来,关于《桃花源记》的原型问题一直受到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为了将桃花源属地据为己有,全国先后有30多个地方在“据理力争”。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个文学典型所反映的自然形态的原型,应是陶渊明自己家乡的江西省庐山市康王谷桃花源景区,这是因为,他笔下的桃花源的全部景象只有在康王谷中可得到全面的印证。

《桃花源记》的原型主要有以下几说:

一说是湖南常德桃花源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有人认为是在湖南的武陵,其根据就是《桃花源记》中有“武陵人捕鱼为业”之句。于是,后人遂在湖南武陵置“桃源县”,并附会出“桃源山”、“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等等,以讹传讹。这就是“湖南桃花源”一说的来源。

查阅历史知道,桃源县置于赵宋时代,由武陵县改称,距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的时间晚数百年之久。至于《桃花源记》中所说的“武陵人”本是暗指陶潜自己,因为其远祖是武陵溪族人。考渊明生平,系生于柴桑,长于柴桑,死于柴桑,一生未曾到过武陵。但是,他写了“武陵人捕鱼为业”,而不写“柴桑人捕鱼为业”,道理很简单,除上述远祖是“武陵”之外,还由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篡夺相继,政治险恶,而他自己又是弃官归隐,洁身自好,明哲自全,只能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桃花源记》也一样,主要人物实际是自己,也不用真名,而以武陵渔夫来代替,陪衬人物用了刘子骥的真名,但刘既不是武陵人,又不是柴桑人,而是南阳人。文章如此巧妙,使人真伪难分。因而后人便误以为桃花源就在古之武陵郡了。


另一说在北方的弘农、上洛一带,是当时“坞壁”生活的写照。

近现代关于桃花源到底所在何处、由何产生的最著名的讨论,当属陈寅恪先生于 1936 年发表在《清华学报》上的《桃花源记旁证》。陈寅恪先生在他的《<桃花源记>旁证》中,指出《桃花源记》是一篇纪实之文,其中的内容来自于真实之事,然后经过考证得出了桃花源应当位于北方弘农或上洛,所避之秦为苻秦而非嬴秦等结论。

至于北方的弘农或上洛,陶渊阴一生也未曾去过,文献资料又无其它凿确证据,因砒其“桃花源”之原型说,也不可信。


江西庐山市康王谷桃花源是《桃花源记》的真正原型的主要依据

庐山脚下的康王谷才是《桃花源记》的真正原型。现将主要根据陈述如下:

  • 第一、历史实事

据载:“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伐楚,怀王子熊绎(康王)避难于庐山谷中。翦追之急,天忽大风雷雨,翦人马不能前。得脱,遂隐身谷中不出。因名其谷曰康王谷”。 三志中关于楚王谷、康王观之记载内容亦同。 江西古为楚地,康王后裔避秦乱庐山谷中,与记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 如出一辙,实为《桃花源记》 之历史背景。


  • 第二、地理渊源

《水经注》 云:“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於江。”+ 释慧远《, 庐山记》 云:“ 山在江洲浔阳南,南滨宫亭,其南岭临宫亭湖” 古庐山河乃桃花溪之原型也,此为《 桃花源记》 之地理渊源。


  • 第三、籍缘说

肖统《 陶渊明传》云:“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也”。其《还旧居》 诗云:“ 畴昔家上京”,上京即现星子县城西三里许的玉京山。康王谷就在陶渊明的家乡附近,位于他的第二与第三旧居。

  • 第四、典故说

陶渊明及陆静修结为挚友,常往来谈经论道。然,慧远因潜心修行,影不出山,迹不落俗,送客不过虎溪桥。偶有一次,三人谈到兴浓,失足走过虎溪桥,引得山上护寺神虎勃然大吼,方才恍悟止步而相视大笑,后人传为 ”虎溪三笑“ 精辟典故。 而陶、陆往返必由之径,唯由醉石经康王谷抵东林寺的山间古道,足见其对谷中环境、风情、景色尽致熟知。

  • 第五、人物证

康王谷中,至今有康王观及康王城遗迹。半山康村,康姓村民六七十人,祖辈延传至今,凡康、熊二姓皆不得通婚(盖熊为康王姓氏),故缘为楚王之后裔,乃以康王之封号‘康”为姓,是为”康王谷—桃花源”之有力人证物证耳。

  • 第六、学论

全国各地学者对康王谷乃《桃花源记》创作原型,均有共识。1986年于星子县召开全国性陶渊明研究学术会期间,与会著名学者均实地考察了康王谷,对谷中“桃花源”般环境模式异口同声赞叹不己。


总结:

从历史、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考证庐山康王谷乃“桃花源” 原型地,同时对其环境资源进行评注。 并认为开发这一极具个性、特色的自然人文环境景点,对于适应日益增强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时代心理追求,提高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存环境意识,均有深远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


(图片均来自网络)

2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杰作,诗中的世外桃源是人们对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它正宗的原型应该是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

二0一八年我曾在常德小弟家住过一段时间,我看到常德有很多地方以武陵命名,武陵区就是市政府所在地,我弟住的小区也叫武陵。古人有多篇关于武陵的诗文记载,《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数百步,中无杂树……”中的武陵就是现在的常德,武陵也是桃花源的代名词。

我游览过桃源县境内的桃花源风景区,这里不仅有大量的古诗文碑刻和人文景观,还有着独特的秀丽风景,那芬芳烂漫,妩媚娇艳的桃花赏心悦目,让人神迷欲醉,流连忘返,与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人间仙境最为相符。所以我认为湖南桃源才是最正宗的《桃花源记》原型地。

全国也有很多地方在据理力争桃花源,桃花是中国人的情结,愿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3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桃花源记》的原型到底是不是江西的桃花源景区,首先要对作者陶渊明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常说字如其人,其实诗画又何尝不是如此。世上任何一件能流传后世的作品,不仅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更融入了作者的心境与理想。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今天的江西九江)。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师爷、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为官是彭泽县令,就任八十多天后打了辞职报告,从此开始了“诗和远方”的生活。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留有《陶渊明集》。

历史上的文艺大咖,诸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白居易等人,在各自的朋友圈都晒出了对陶渊明的崇拜与仰慕之情。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李白·《九日登山》

李白是何等狂傲的一个人,天子呼来都敢不上船,但爬个山却不忘记陶渊明,可见老陶在文化圈的影响与地位。老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作品,如“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归去来兮》、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却“不足与外人道也”的《桃花源记》。

其中《桃花源记》借武陵捕鱼人,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美好和谐的理想社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陶渊明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问题,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桃花源,是今天江西庐山的桃花源景区吗?

从上面的个人资料中我们得知,陶渊明是江西人九江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八岁时父亲去世家境开始衰落,二十岁时为了生计开始了游宦生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但没过多久便辞官回家。为母亲服丧后又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七年后又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这两次工作经历让他看透了官宦生活,愈加的向往心中的田园生活。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陶渊明最后一次为官是彭泽县令,不久小妹病逝于武昌,写下《归去来兮》随后解印辞官开始了向往的田园生活,直至生命结束。归隐田园后的生活,为是陶渊明的创作迎来了的一个高峰,而《桃花源记》就是他归隐后的作品。

无论是早年出任江洲祭酒,还是后来的彭泽县令,以及选择归隐田园的柴桑,都是在今天的江西也就是他的老家。这样说来现实中如真有美丽的桃花源,那最有可能也是在江西。不过陶渊明早年有出游的经历,最远的地方还去过东海,那么《桃花源记》里所勾勒的美好,也不排除他早年出游的所见所闻。

当前时代,让陶渊明复活是办不到,但还原一个《桃花源记》的手段还是绰绰有余的。可是今天不论什么地方,出现了与“桃花源”相似的风景区,都不是陶渊明笔下那个正宗的“桃花源”。充其量只能是一个高仿,或者是一个旅游风景区。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桃花源”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而非真实的存在。

早年的陶渊明一直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可他生活在一个王朝更替的时代,东晋统治者腐败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遭受着严重的剥削和压榨。一个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他的一腔抱负是无法实现的。同时,东晋王朝实的行门阀制度,保护的是贵族官僚的特权,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不会给你施展才能的机会,更何况,像陶渊明这样家境早已衰落的寒门学士。

再者,陶渊明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他耿直廉政的态度与统治者格格不入,为此才真正的选择了归隐。当然,陶渊明曾受过儒家教育,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同时在那个盛行老庄的年代,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所以喜欢和向往自然生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但迫使他真正的归隐,是对当朝统治阶级的厌恶与绝望,归隐有爱好使然心之所向,不过更多的是“壮志难酬”的无奈。他选择归隐是对黑暗统治阶级的蔑视,是与腐败阶级的决裂,同时,归隐也是一种憎恨与反抗。但是,凭一己之力又无法改变现状,于是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为自己更为受压迫剥削的人民,塑造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桃花源”,以此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向往。

这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是在黑暗社会下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来的,而不是一个旅游笔记。

其实,真正的也是最正宗的“桃花源”,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人生中,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与理想上下求索,那些支撑我们走过最艰难路,度过最长夜的希望与动力,都是我们各自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可以是亲人也可以是朋友,甚至是来自一个陌生人的鼓励与祝福。

所以说,不论是江西庐山的风景区还是其它地方住与“桃花源”相似的旅游胜地,都不是正宗的“桃花源”,真正是“桃花源”是一种希望一种信仰。

只要心有“桃花源”,人生处处皆是“桃花源”。

你说呢

大家好,我是@云中之笔 。欢迎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4

近些年,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争夺《桃花源记》原型地,争得不亦乐乎,这无非就是一种招徕游客的噱头和提升本地名望的手段。其实,仔细研究陶渊明,认真品读《桃花源记》就会知道,作为重要代表的田园派诗人,桃花源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存在于五柳先生的心里,现实中哪有什么桃花源的原型地啊!

我们先从这首著名的《饮酒其五》来感受陶潜先生的生活方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非常有名,人们普遍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表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生态意境,可以看成是陶渊明整体风范的概括。王安石曾高度评价这首诗,认为这首诗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生哲理,那就是:在热闹的“人境”也完全能够营造偏静之境,其间关键就在于“心远”。这之后,陶渊明写又下了非常著名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陶渊明的理想蓝图与所想要的现实生活畅想出来:从时间上,桃花源中的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纷乱年代;从空间上,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做的一种切割和所期冀达到的理想社会状态。

其实,陶渊明所想要的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也是我们后人所希望达到的。想想看,“天下大同”和“实现共产主义”,不就是桃花源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吗?就连现在的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在给新建楼盘取名时,都希望居住在小区的人们过上五柳先生想要达到的生活状态,“东篱别业”、“墟里南山”、“归去来居”、“人境庐”、“五柳故宅”等小区寄予了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生活环境太多的向往……人们可以住在陶渊明作品意境的小区里,可真实的桃花源原型地,最好就别再争了,其实如果细读《桃花源记》,陶渊明早就说了, 桃花源拒绝外人寻找,找到的一定不是桃花源。

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太有名了,各地能争说自己是《桃花源记》的原型,问江西房山市的桃花源景区,正宗吗,答案:否。





提问人可不要伤心呀。

浙江奉化溪口、安徽宏村、江西婺源、云南坝美皆称自己是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此去桂林阳朔参观“世外桃源”,方知此景此情,与陶渊明描绘的更为神似。
1 冬季桂林的雨,还在沥沥下着,踏进“世外桃源”景区,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清波荡漾的燕子湖,镶嵌在大片的绿野平畴之中,宛如少女的明眸脉脉含情,美艳怡人;湖岸边垂柳依依,风拂水面。一架巨大的水转筒车,摇着岁月的荏苒,也吟唱着古老的农谣。放眼望去,远方群山耸翠,村树含烟,阡陌纵横,屋宇错落,宛若陶渊明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画境。

我们乘坐小船游览燕子湖无疑是一种惬意享受,我们有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情怀释放。忽然,一阵清亮的歌声飘来,原来是岸边歌台舞楼上的侗族姑娘载歌载舞。她们身着鲜艳富有民族风情的服饰,欢迎着远方客人的到来,我们用新学的侗族语言问好呼应。

转过歌台,游船驶入了窄长的水道。小船通过没有一点灯光、犹如夜航在燕子岩洞和“初极狭,才通人”的小隘口,似乎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了,不想眼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桃花岛到了。小岛不大,四面环水,但草木繁茂,杂树生花,一株株桃花正笑得灿烂绚丽,冬季没有桃花,显然是人工雕琢,但也有一片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情画意,这一景点我情有独钟,陶公是“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我们是乘船而行,心中幻想却是《射雕英雄传》黄蓉郭靖谈情说爱,老顽童苦练绝世神功的那个桃花岛。

  越过原始部落的水域,小船沿着散布的村庄缓缓驶回。这是真正的山乡水村,青瓦泥墙,竹篱菜畦,鸡犬之声清晰可闻,时常见三三两两的村妇在河边洗衣,棒槌在青石板上敲出古老的韵律,更有捕鱼老翁,叼一管烟斗,悠悠坐在竹筏上,在云影中随波逐流。从原始部落来到眼前的村庄,历史一下跨越上下五千年了,真令人如幻如真、恍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穿越之感了。

通过侗族水寨,站在风雨楼高阁窗前,窗外一部分远景可见亮黄的田地和侗寨鼓楼,再远处是朦胧的桂林山影,此处拍摄,游人仿佛置身中国水墨画中,人与自然这么和谐交融,这是“世外桃源”惟一的田园佳胜,我们纷纷拍照,一小插曲令我们一位年轻朋友喜悦不已,我们合影时,请一年轻女游客帮忙,一问是山东的,再问是山东胶东的,与同行得是地道同乡,独在异乡为异客,不逢佳节也思亲了,两年轻男女老乡在“世外桃源”合影留念,也算一段传奇佳话了。

阳朔世外桃源,一个集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水乳交融的人间胜境,值得我们千里迢迢“从头再来”。


6

陶渊明《桃花源记》唯一正宗地是湖南省桃源县桃花源风景区,热烈欢迎朋友们来我们桃花源!??????

7

在云南的坝美。

8

欢迎来到文乎问答领地,本人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有益有用的问答来回馈你。

问答分享知识!

桃花源就是陶渊明的一个理想国,说起来有这样一个故事:和李白的《赠汪伦》的桃花潭有一定的关系。桃花潭,原称“千潭”,是今安徽省泾县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青弋江的上游。潭映岸边桃花,江中魚儿嬉戏,水面花瓣浮动 陶渊明到此探望弃职隐居于桃花潭西岸的柴桑令刘程之时,见一大片桃园,景致妖娆,如入仙境,便构思写成《桃花源记》 ,故名之。

也就是先有了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才有了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桃花源是想象的,没有具体的原型,外在的景色不是主要的,《桃花源记》想象与渴望的是桃花源内在富饶的田园生活与纯净的精神世界。

为什么是桃花源,不是梨花、杏花源?桃花是中国人的情结。

桃花的美,桃花的柔,桃花的色彩,展现着它的芬芳它的生命力,桃象征长寿,桃树象征吉祥给人喜庆祥和的美好体验。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桃花就在此时盛开。想来如此简单,却又那么美!一片桃花足矣填满整个理想国,桃花不是点缀,是主导。桃花情结自古就在老百姓心中留存。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开始,桃花中国人心中古老隽永的赞歌,桃花是圣洁喜庆的象征。

结语:

人人心中都有桃花源。“我的世界”独立于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外,它比现实世界更现实,比理想世界更理想;它是一个虚拟的心灵世界,美丽清高和傲气,装着田园山水、诗情画意、醉酒人生,装着洒脱不羁、遗世独立、浪漫潇洒。它在脚下奔腾、流转、前行,“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所以其它人永远也找不到。

要问桃花源原型在哪?只能说在每个人心中都不一样,你的幸福在哪?桃花源就在哪里。

9

我觉得是重庆的酉阳桃花源。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留下了一个令世人追逐的“世外桃源”。

酉阳桃花源景区距重庆市主城300公里,景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由世外桃源、太古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源广场、桃花源风情小镇、二酉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题公园和梦幻桃源实景剧等八大部分组成,集岩溶地质奇观、秦晋农耕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休闲养生文化、运动康体文化于一体。是现代人远离尘世喧嚣,步入秦晋田园、探寻科学奥秘、回归绿色天堂的好去处。

因自古武陵山地区“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皇命戒律,景区在武陵大山中沉睡了千年,被广泛认为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原型地。呈现着“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绝美的“世外桃源”景观。




1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么地方?这个其实都是有争议的,但是我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讲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独一无二的桃花源,那么没有烦恼,没有忧愁,而我们更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关于桃花源的原型一

开篇提到一个武陵“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龄《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为题》、《武陵开元寺黄炼师院》、司空图《武陵路》、曹唐《武陵洞》、五代王建《武陵春日》、宋梅尧臣《武陵行》、张斛《武陵春晓》、唐庚《武陵道中》、胡浚《武陵竹枝词》(六首)等诗,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由此可见,陶潜所说的桃花源应该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内。但是,这个只是根据历史进行推断而来,我们并不能去确定当时的桃花源就是这个地方,只能说这个地方更接近当时描写的桃花源。

关于桃花源的原型二

陶渊明家乡庐山的某一座山谷中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总面积约一万多亩,\"桃花源\"又称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景观特色以幽谷风光取胜,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所在地。

关于桃花源的原型三

《桃花源记》是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桃花源并不存在,桃花源是虚构出来的。

所以,桃花源到底原型是什么我们不要去深究,只是作者描写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是人们所向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