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2020-09-20 00:31阅读(70)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

1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

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

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

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

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

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

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

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

《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

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

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2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多大?这事您得看是那个时间段,他这时间段不同权势的大小是不相同的。

简单的说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这前期大致应该是入关之前,中期应该是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后期就到了清朝完了。

其中前期的权势是最大,按理说皇帝是最大的领导,这没毛病,而他们这帮子旗主在自己的旗里边是最大的领导。说句夸张的话,旗主说今天他们要反对皇帝,这旗里边大大小小的人,这都得跟着反对。

你们要跟他们说:“你们这不对!皇帝是最大的领导,你们不能反对他!”

他们会集体拿大眼珠子瞪你,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旗主,没有皇帝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好奇:“这是为嘛呀?”

您如果想要了解的彻底一点,咱还得从头说起。

从头说起

咱不说,大家伙也知道这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手里边创立的。

开头他其实只有一旗,然后变俩旗,后来随着四处征战,努尔哈赤手里的人口是越来越多,俩旗就变成四旗,四旗后来干脆就变成了八旗,这就是八旗制度,这当中间还有一支隶属于皇帝亲军的黑旗。

您现在去瞅八旗这里边,那有黑旗的影子,这其实是清朝权利斗争过程中的一个牺牲品而已,黑旗最终被肢解替换掉了。

当然这不是今天咱要说的事,顺道提一下,咱接着往下说事。

因为这八旗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统治基础,所以努尔哈赤年富力壮的时候,他一个人管理。

那么后来年龄大了,就把身上的担子一副副的全卸了下来,自己担着实力最为强悍的两黄旗,其他的都交给自己的儿子打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八旗就换了一个模式。

这就相当于皇帝这属于总公司的头头,手里有钱,又开了八个子公司。

那么这八个子公司,他自己担任两个的老总,其他六个就分给儿子管理。而这些个儿子还有总公司的股份,大小算个股东,所以他们也有着和皇帝叫板的底气。

从关系上看,这六个旗主这都是平级的,谁也管不着谁,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但内部如何运营,拥有很大的自主权限,你爱咋咋地,毕竟你也是股东吗,只要不是把这旗给搞塌了,皇帝是不管的。

所以这种模式下旗主就是小个的君主,对于旗下的旗民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举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

当年镶蓝旗的旗主没事欺负自己的弟弟塞桑古,把个塞桑古坑的去找代善评理,而代善是正红旗的旗主,对于这个事,代善表示他无能为力,他管不着别的旗里的事,接着塞桑古又去找正白旗的皇太极,皇太极听了也呲牙,也摇头。

从这里看咱就能看出来,当时的旗主对于旗下的旗人有着绝对的权利,别人是管不着的。

后来就那代善虐待自己的儿子硕托,压根就不鸟作为监国的皇太极。

还有那堪称清朝文臣的楷模典范——范文程,上马提兵能打仗,下马提笔能提意见(清朝的很多制度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而且打起大明的军队,那是一点都含糊,整个战场上,最为耀眼的亮点啊,枪挑明朝将军,刀砍明朝将军,那是手拿把掐啊。

但怼上了自己的旗主多铎也没辙,多铎看对了他的妻子,要他贡献出来,还霸占了范文程的妻子,别人都拿这多铎没辙,最后闹到了皇太极的眼跟前(这个时候的皇太极已经是皇帝了),这多铎被皇太极罚了两万两银子,这事就结束了。

这事按照当时的制度,旗主夺取旗下人的妻子,这并不犯法。

那么这种事他也多,所以从这里咱就能看的出来,旗主对于旗下的人,有着很大的权利。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旗统人的策略,他也是有利有弊吧!

变化

这事直到延续到皇太极死了之后,八旗旗主制度的弊端被激化出来了。

皇太极一死,他和豪格手里边加起来的牛录(八旗的军事单位)是117个,是八旗最大的一股势力。

多尔衮三兄弟手里有98个牛录,态度不算明朗但有偏颇豪格的代善和齐尔哈朗有96个牛录。

多尔衮的数量上似乎少点,但多尔衮这98个牛录却是八旗中战斗力最强的,毕竟老在外边打仗吗?

所以双方的平衡很微妙,而后宫这边给了多尔衮一部分筹码,她们支持多尔衮,因为豪格不是后宫五妃的孩子。

哎!这事就平衡了,那么豪格这人脾气有点问题,僵持不下的时候,他溜了,散心去了,被多尔衮抓到机会,翻盘推出了顺治。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伙可以看出旗主对于皇位的影响是巨大的,可怕的。

那么多尔衮上台之后,就开始对这一弊端进行了革除治理。

八旗的军政进行了统一,到了多尔衮死后,顺治虽然恨多尔衮,但明白这事是个着急的事,不能滞后,在后来又对这一政策进行了完善,最终从旗主的手里边把军政大权给夺了回来,拿到了皇帝的手里边。

他是怎么做的呢?

很简单,他在各个旗里边插了一个叫做都统的职位,这都统接手了旗主的职责。

而旗主直接被供了起来,失去了他相应的权利。

那么这么做有啥好处呢?都统这是流水的官,今年你是正黄旗的都统,赶到明年指不定那歇着,这都统的位子立马就能换人。

而这旗主他是世袭的,老爹死了,这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这还有孙子呢?他可以说是不换人的。

这效果立马就出来了,旗主的地位算是被按下来了,至少他们在皇权的事物上在也没有插嘴的权利了,而皇帝通过任免都统来管理旗务。

这也是顺治之后,大家伙为嘛再也没有听过所谓的旗主跑出来为皇位这事捣乱添堵的,这任务基本上就落在了什么九门提督,什么禁卫军的手里边了。

但旗主虽然不管理事物了,但他还是属于这子公司里边的股东,所以旗下的人见到了旗主,还是按照规矩给人家请安啥的,位分还是端在哪里的。

这种关系举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好比成年的儿子和父亲的关系,儿子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了,但他对这父亲是不能够不孝顺的,虽然父亲提出的要求不一定满足,但你也得坐那听是一个道理。

这也是为嘛电视剧里边,和珅在兰州遇到了自己旗里的旗主金三爷,立马跪下磕头。权利是没了,但架子还在那。

这就是中期的时候,八旗旗主的地位。

那么再经过嘉庆和道光的手,对这旗主进行了限制,以及他们在旗里边享受的地位进行了削弱。

再往后,有些旗人指不定就不知道自己的旗主是谁?因为知道不知道这都不重要了,旗人对旗主已经没有那么多的义务了。

只不过旗主每个月定时定点领取的俸禄比一般旗人要多上一些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3

  • 权势大不大先不说,威风那是必须的,影视剧中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过一段:和珅在兰州府城下馆子,遇上了“金大烟袋”,起初,和珅不服气,也正常,毕竟和珅也算是皇亲,且任清王朝关键要职,位极人臣!不过镜头一转,和珅向金大烟袋下跪磕头,后来金大烟袋又在皇帝面前要求和珅要老实听话。

这就厉害了,剧中可能虚构,但至少反映了清代旗主的地位。金大烟袋自称正红旗老旗主,而和珅为满洲正红旗,所以见到旗主那是必然要下跪请安的,且是毕恭毕敬!下面来详细说说。

八旗是清代的一种制度,起初为黄、白、红、蓝4色旗,后又增4旗,八旗之制确立。清太宗皇太极七年,八旗汉军编制完成。至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全部编成,八旗制度得于完善!

其军队本身就有极强的战斗力,再加上明末衰败,和明朝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八旗子弟获得了巨大战争利益。努尔哈赤对作战有功之臣分别授予不同官衔,并赐赏土地财宝,供其享用,且实行世袭制,所以八旗子弟享受着特殊待遇。

至十八世纪中期,八旗营兵已完成全国军事要地的分布,实行永久性的驻扎,是清王朝中前期国家重要军事武装,军事支柱!

说到权势,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的最高长官是各旗的旗主。在清朝中前期,这些旗主的权力是相当大的,且地位甚高,仅次于皇帝。在清朝政治制度中是单独的一种存在,其他大小任何官员都没旗主的地位高。这些制度都是由努尔哈赤所立!从八旗角度看,当时的皇帝本人也可以理解为旗主,清朝早期的军事大事都需要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共同裁决,皇帝本人不能独断,且也没有这种特权。

然后问题就出来了,旗主的权力太大、地位甚高,这个时候经常和皇权贵臣发生冲突,清朝初期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法用各种手段削弱旗主的权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很明显的,这需要时间,经过几代皇帝的前期努力,最后到了乾隆时期,旗主的权力几乎被架空,原本属于旗主的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

到这里,大家要注意了,各旗主虽然失去了权力,但旗主依然是旗主,也就是说所处地位、所享待遇丝毫不受影响。剧中有这么一段:我们就不要掺合国家之事了,朝廷每年给我们银两财宝,我们要做的就是追求享乐!确实,八旗贵族日夜花天酒地。

和珅见到金大烟袋,被训斥到:老人没有给你说过旗里的事?见到主子该怎么着?都忘了?

这里能看到八旗的规矩,即使你是再大的官,见到旗主,也得恭恭敬敬下跪请安,哪怕旗主衰败成要饭的,旗人见到一样行规矩。这也是八旗制度的弊端,八旗子弟是清朝前期攻明的重要军事力量,也是清朝最终走向衰败的原因。

4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在清朝初期,八旗的旗主权利是非常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人,是不是很厉害。但是既然八旗旗主权利这么大,那么后来的君主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削弱甚至收回他们的权利,所以清朝中期以后,旗主也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利了,旗主的身份基本上只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而已。

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是一个枭雄,他以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创立了八旗制度,最终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的主要军事力量。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也就是说大家一起去打猎,打完了东西一起分。努尔哈赤就用满族人的这种习惯把满族人分为若干个牛录,每个牛录大约三百人左右。大家平时为民,丁壮战时皆兵,这样的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一开始起兵以黑旗为旗帜,统领各个牛录,这时候其实努尔哈赤就一个旗的人马。后来由于努尔哈赤不断的征战,手底下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就不断的增加新旗。并且由于夜间作战时,黑旗不容易辨认,就取消了黑旗。再加上新增加的旗,一共八个旗,即:正黄旗和镶黄旗、正红旗和镶红旗、正白旗和镶白旗、正蓝旗和镶蓝旗。每个旗的最高领导人是旗主,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利,负责管理本旗的军事和民政。努尔哈赤为两黄旗的旗主,剩下的旗由努尔哈赤的儿子和侄子统领。所以旗主一般是由皇帝和王公担任,权利大是必然的。

从此以后,八旗旗主几乎参与了清初的很多国家大事,就连皇位的归属,八旗旗主都可以左右。就像皇太极死后,其皇位之争就源于八旗旗主之争。当时多尔衮和豪格都拥有两旗人马,双方互不相让,最后一点权势没有的福临继承了皇位。其实这就是因为各旗势力妥协的产物。

等到顺治帝亲政时,他为了加强皇权,就把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到自己手中,并且规定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上三旗:旗主为皇帝,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 下五旗。

正红:礼亲王世袭,代善后裔。

镶红: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岳托后裔。

镶白:肃亲王,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

正蓝:豫亲王,多铎后裔。

后来清朝统一全国,把下五旗的一半人马分别驻守全国的重要城市,上三旗和剩下的五旗则负责京师的守卫。

八旗旗主权利的衰退

八旗旗主在清朝建国之初确实权利很大,但是后来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代皇帝的努力,基本上旗主的权利被削弱殆尽。

先是康熙皇帝建立了八旗都统制度,都统是从一品的高官。都统负责整个旗的训练、器械和民政等工作,实际权力非常大。这些工作原本是八旗旗主王爷的工作,八旗都统负责各个旗的实际工作以后,旗主王爷被逐步架空。

再加上下五旗一半人马已经到全国各地驻防,旗主早就无法控制本旗的士兵,而皇帝却有上三旗人马,所以这时候皇帝已经基本上把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中了,旗主有的权利只是一些封建宗法特权。康熙皇帝还在下五旗继续安插自己的人出任左岭,甚至还让自己儿子到下五旗担任小旗主,更是把最后一点点旗主的权利给收回了。

雍正皇帝又设立了军机处用来加强皇权,议政王制度(由八旗旗主王公组成的会议)已经名存实亡了。到了乾隆年间议政王制度直接被废除了。所以乾隆之后,八旗旗主和贵族就不怎么参与朝政了。

清朝入关之初,八旗旗主不是皇帝就是诸王、贝勒,旗人被旗主欺负,还可以理解,能承受。但是到了清朝后期,旗主与皇帝的血缘已经很远了,在朝廷里的地位也很低了,他们却照样在旗人面前颐指气使,甚至故意让他们难堪,但是也没有办法,谁叫人家是旗主来。

就比如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金大烟袋让和珅下跪一样,这个金大烟袋应该是正红旗旗主,也就是代善的后人,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让和珅下跪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现实中,一般是没人这样不给和珅面子的,毕竟和珅是皇帝的红人,谁离权利忠心近谁就厉害的,和珅当时的权势基本上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金大烟袋即使真是旗主,也不会得罪和珅的。

其实如果旗人升官后,或者家里有人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为皇亲,要想摆脱旗主的欺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抬旗,抬入上三旗,毕竟上三旗的旗主是皇帝,给皇帝下跪肯定没什么好说的啊!慈禧太后曾经就把自己娘家抬入了三三旗,这样慈禧的家人就不会被旗主欺负了。

5

旗主和旗人是主奴关系。旗人一日为奴,终生都是奴。旗人即便在外面混的再好,其与旗主的主奴关系是不会变的。至于为什么旗主与旗人是主奴关系,这要从清初的制度开始说起。



清朝有个特点,就是没有“裂土”制度。入关前是这样,入关后也是这样。

所有的功臣,所有的皇室子弟,即便是皇帝的亲儿子,皇帝也不会封地。

皇帝不封地,那就有一个问题了——皇帝该如何体现皇室子弟身份的高贵性呢?该如此拉拢人心呢?

赏赐金银珠宝,赏赐爵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两项,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毕竟商人、土财主也有钱,只靠金钱和空头爵位还远远不能体现皇子身份的高贵性。

所以清朝皇帝就以“赏赐人头”的办法,退而求其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谓赏赐人头,就是皇帝赏赐给皇子或有功宗室的“属人”,并使这些“属人”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就连皇帝也不能轻易剥夺他们对这些“属人”的所有权。

比如,代善立了功,努尔哈赤就让他统领正红旗的旗人,于是正红旗的旗丁就变成了代善的私有财产。

还比如皇太极当了皇帝,为了扩充实力,同时也为了给大儿子豪格铺路,他把正蓝旗赏赐给了豪格。于是正蓝旗的旗丁就变成了豪格的私有财产。

别人都没“属人”,就只这一小撮人有。于是皇族子弟的高贵性和特殊性就体现出来了。

PS:这里只是拿代善和豪格和举例子,清朝旗主、领主与旗人的附属关系经常在变,到了清朝后期,正红旗和正蓝旗的旗人也不完全是代善和豪格后裔的附庸了。清末具体的旗属关系见下面这张图。

由于旗主和旗人是主奴关系,于是新的现象就产生了——旗主变成了一旗之君主,各旗主对属下旗员、兵丁有严格的统属关系。上到行军打仗,下到男女婚配,都要旗主同意才行,而皇帝管不着。旗主和旗人变成了实际上的小圈子内的“君臣关系”

通俗的说,就是皇帝只能管旗主,而各旗主管理的旗人,皇帝管不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皇太极和多尔衮。皇太极是皇帝,他能管多尔衮,但皇太极无法插手两白旗的事务,两白旗的旗人在没有多尔衮的授意下,不会听从皇太极的指令。

堂堂皇帝连各旗的旗人都管不了,皇帝能善罢甘休?万一旗主造反了怎么办?旗人又不能忤逆旗主。

所以从顺治、康熙开始,皇帝就开始插手各旗的旗务。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插手旗务的手段,就是剥夺旗主对各旗的事务的管理权,将管理权交给新设立的“都统”负责。

都统只是流官,由皇帝任命,而且都统对旗人也没有所有权,只有管理权。因而由都统管理各旗,皇帝很放心。

当然,皇帝也不能太过分。毕竟旗人与旗主的关系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就确认了的。所以顺康两朝,旗主仍然是旗人的主子。其二者的主奴关系不变。

也就是说,入关之前,旗主不仅有地位,而且还有军政大权。入关之后,旗主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了,交由都统负责,旗主不再负责本旗的军政事务,但主奴关系还在

到了雍正时期,皇权进一步加强。之前各旗的都统必须由本旗的旗人担任,旗主对都统仍然有影响力。但从雍正时期开始,都统都是跨旗出任,比如正红旗的某位旗人出任正蓝旗的都统,他与正蓝旗主没有主奴关系。

于是,各旗的旗主也就是彻底变成了所谓的“空筒子王爷”。

又没有封地,又没有权力,如果旗主不出仕当官,就只是个普通的王爷。每月按时领自己的俸禄,指挥不了旗人。

PS:像《雍正王朝》电视剧里面出现的关外四位旗主王爷进京逼宫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这个时期的旗主,仍然可以享受主人的待遇,旗人见了旗主还是要毕恭毕敬。这就好比儿子在外面威风八面,回到家里还是得老老实实,见了爸爸一样要规规矩矩。

然而在乾隆中后期,由于乾隆不满意旗主的特权,就对旗主特权进行了削弱。之后的嘉庆和道光两朝也是数次削弱旗人对旗主的义务。所以其实到后来,旗主和旗人的统属关系也就没有清朝中前期那么严格了。

当然,具体情况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清朝后期,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等铁帽子王出任军机揆首,手握实权,他们对各自掌握的旗人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三位都是领主,也就是小旗主)



总的来说。清朝早期,旗主和旗人是一种实质上的君臣关系。旗人见了旗主,就像臣子见了皇帝一样。但从顺治开始,旗主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之后的康雍乾三代连续打压旗主,因而旗主在乾隆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荣誉身份。其与旗人的主奴关系虽然还在,但影响力大不如前了。

旗主地位的没落过程,其实就是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的具体表现。

6

满洲八旗制度其实属于一种带有奴隶制色彩的军事体制,及其讲究等级尊卑,效忠和服从,特别是尊卑方面,几乎完全是绝对化的——单纯看出身,你生在什么旗籍,就决定了你在八旗圈子里的终身地位。即便通过后天努力,你飞黄腾达了,官至庙堂之上,遇到旗籍比你高的人,哪怕他就是个拉洋车的,表面上,你也得毕恭毕敬的把他当大爷;同理,如果遇见同旗的旗主,哪怕他是已经沦落成要饭的,你也得给他下跪请安。

虽说这传统一直在逐渐淡化,但即便到了20世纪初,旗人的圈子里,规矩还是相当多的。

清末的一篇随笔里就生动的描述过这种非常“奇葩”的现象。

随笔作者汉族师爷出身,当时正给知府儿女当家庭教师,某日,见证了一次在汉族人看来,特别尴尬的午餐。

参加午餐的是知府夫人和某个佐官夫人(下属基层官员)。知府官位从四品,而这个不知名的佐官属于最垫底的九品。然而,佐官夫人进来以后,一直摆出一副老大的姿态,让都不让,直接坐正坐,而知府夫人竟然没有直接入座,而是在一旁侍立,亲自端茶倒水。

直到佐官夫人坐好,整理了衣服,吃了两口茶,才跟知府夫人说到:“姐姐您也坐吧”。知府夫人才诚惶诚恐的侧坐在桌旁,仅占了椅子的二分之一位置,像仆人伺候主子一样,继续非常恭敬地侍奉佐官夫人吃饭。

对于这种上级家属毕恭毕敬伺候下级家属的尴尬场面,知府家的旗人保姆却不以为然——因为知府夫人是下五旗出身(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而佐官夫人来自于上三旗家族(镶黄、正黄、正白只有满蒙,没有汉军旗),这两种地位,类似于奴才和主子的关系。因此,尊卑的沟壑,并没有被自己老公的官位弥合掉。

再比如,当年的慈禧太后由兰贵人晋封懿嫔的时候,就先进行了“抬旗”活动,把她从镶蓝旗(下五旗),抬入了排名NO.2的镶黄旗,这才凑齐了晋级的资格。

那么,如果是同一旗的旗主,规矩就更多了。

早年,上三旗旗主都是皇帝的近亲,下五旗旗主虽说血缘稍远但也全属于跟皇室沾亲带故的关系,都是皇族成员,官位和血统很高的。所以刚开始的那一百多年,跪旗主,也没啥解释不通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旗主的家族开始没落(旗主头衔为世袭性质)。根据相关规定,除了几个世袭亲王外(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其余的几十位亲王,他们的后代在没有军功嘉奖的情形下,从袭贝勒,然后再降级从贝子,再往后就没品级了。

后代的不断降级,导致其家族享受的国家政策补贴和各类特权阶级的待遇也跟着降级,排除一些旗主的后代通过个人奋斗,维系或者重振家族外,大部分都难免走向落寞,甚至落魄的贫困潦倒。这么多年,一代又一代下去,虽然他们离早年的皇家血统“越来越远”,但主子老大的身份和祖传的“谱儿”却得坚持“摆下去”。

(真正的旗人闺蜜们聚会,画风是这样的)

而其他的旗籍人员,即便通过各种运作或者个人奋斗,当上了权倾朝野的大领导,成了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遇到旗主,还得摆出一副奴才伺候主子的姿态,磕头下跪自然不在话下。

此情此景下,即便是心态超好的人,尴尬必定是自然的。

当然,这些都属于带有奴隶色彩的陈规旧习,大清国时,也仅仅流行于旗人群体中,跟普通汉族老百姓生活距离很远。到了民国时代,满族的旗人把姓都改了(真正的爱新觉罗一族都改姓“金”,比如溥仪亲妹妹们。现在一些网红“爱新觉罗”后代,山寨成分可疑),而这些所谓的“祖制”也就逐渐埋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只不过随着近年来“清宫戏”的潮流,又被翻出来“蹭热度”罢了。

7

清朝能够入主中原,主要就是靠着八旗军队能征善战。因此在清朝统一天下后,八旗子弟都被特殊照顾,即使不参加生产劳动,也能够领取到一笔丰厚的俸禄。作为八旗的主要负责人,八旗的旗主都是皇室宗亲,他们的地位普遍比较高。虽然在清朝中后期旗主已经没有兵权,但是大部分旗主的后代都挂着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的封号,不管是朝廷里面多么大的官员,见到他们都需要下跪。

清朝八旗旗主的地位比较高,主要是因为清朝(后金)早期的八旗贵族议事制度。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没有安排下专门的继承人,后金的军国大事都要交给八旗贵族们共同商议决定。

皇太极刚刚继位的时候,手中只有一个旗的兵力,为了避免八旗贵族起兵造反,皇太极发誓不会削弱任何一个旗的兵权。一直到了皇太极统治中后期,皇太极才在八旗贵族中拥有兵力优势,不过当时的多尔衮和代善都兵强马壮,皇太极始终没能将八旗兵权集中起来。

皇太极去世之后,豪格没能继承皇太极的皇位,清朝的统治权再次落到八旗贵族手中。顺治皇帝统治时期,多尔衮击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清朝开始入主中原。清朝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八旗的各个旗主都出了不少力气,清朝的天下实际上是八旗贵族共同打下来的。

顺治皇帝掌权之后,清朝的军政大权逐渐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不过顺治皇帝并没有大杀功臣,而是给了八旗旗主后代铁帽子王的称号,让他们能够世代继承爵位,永远保留贵族的称号。

除了继承铁帽子王的人之外,旗主的其他后代也能够获得一些专属于皇族的封号。清朝时期官员按照民族可以分为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两种,一般满族官员的官职都比较高,汉族官员做到从一品就已经是位极人臣。

而清朝的满族官员都是自称“奴才”,汉族官员都是自称“臣”,“奴才”的称号没有任何贬义,只有八旗出身的人才有资格自称“奴才”。因为八旗出身的官员都是旗主的“旗奴”,所以只要八旗出身的官员见到旗主的后人,哪怕旗主的后人再落魄也要下跪。

在清朝中后期,旗主已经没有多少实权,旗主的后人很多都沦落为普通人,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权势。不过由于清朝的八旗制度等级观念森严,即使是和珅这样的“二皇帝”,见到正红旗代善的后人,哪怕代善的后人在乞讨,和珅知道身份后也要下跪。

8

都知道清王朝是满人治天下,作为清朝八旗的旗主,他们(包括他们的祖先)为清朝建立下汗马功劳。所以这些旗主的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优越感和特殊身份是无人能及的,毕竟是和皇亲国戚沾边,骄傲,自豪,隐形的炫富!



所以在当时不管朝廷官员(汉臣)的官位有多么高,能力有多么出众,在八旗旗主面前都低人一等,甚至还会有被羞辱,自讨没趣的情况出现,这也是朝廷官员不喜欢见各旗主的原因。


在清朝八旗旗主全部都是由满人担当,他们在清朝政治中八旗旗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特别是在清朝创立之初,朝廷的任何决策都需要争取八旗旗主的意见,只有得到八旗旗主的赞成和拥戴,清朝皇帝才能巩固自己的根基。而且清朝满族特殊的制度,八旗旗主可以世袭祖先的功劳,加上天生拥有满族户口,既便是芝麻大的官,在身份信息上也是高人一等。


清朝初期时候,八旗旗主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子嗣担任,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强大势力,背后都统领着一支军队,在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后,这些将领的后代就坐享其成享受祖父辈的功劳,领导着本族的族人过日子,在他们本族内旗主可以随意处罚下人,而且朝廷的官员对此还不能发表意见,如果一不小心就可能惹怒了他们,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在清朝每个旗主手下的奴才都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


就像雍正与年羹尧似的,无论年羹尧立下多少战功,为雍正付出多少,他永远都是雍正的家奴,而且是世世代代传下去,直到这个朝代不复存在,这就是清朝八旗的特殊制度。

一个旗主只需要管理好旗内的事物,他们就是这个组织最大的人物,在当时很多的官员都是畏惧他们手中的权力,而且每个旗主都是个体,和其他旗主之间基本也没过多联系,他们之间不是隶属关系,他们直接受皇帝统领管理,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由于他们是个特殊的体系,当时很多的大清官员对他们是敬而远之。

正是因为八旗特殊的制度,八旗旗主除了帝王之外很多的官员对他们也束手无策,既便是他们犯了杀人放火的事,也只有帝王能处罚,所以这种制度也是间接对他们的庇护。他们作为清朝战乱时战时保家卫国的官兵,付出的代价是最大的享受的待遇也是最好的,这种庇护也使得很多的八旗子弟仗着自己的特殊身份,很多的官员在身份都没他们尊贵,所以他们不敢和八旗旗主争长论短,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平衡。



9

八旗是满清初期最为根本的军事力量,最初的八旗首领也都是持有“大清原始股”的功勋。但是,随着满清政府由游牧政权向封建政权的转变,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八旗旗主王爷的权力是被逐渐分化的,到雍正朝时期,八旗王爷仅仅是地位崇高的象征,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权。

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的战争。因为努尔哈赤的军队以黑色旗帜为象征,故称黑旗。万历十六年,努尔哈赤率领黑旗击败建州女真中最强大的敌人完颜部落,统一建州女真。

紧接着,努尔哈赤又开始了北上征讨海西女真的军事战争。随着地盘的增大,人口的增多,原有的黑旗编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军事需求。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重编军事编制,设立红、黄、白,加上原先的黑旗,一共四旗。明万历四十三年,同样是顺应编制需求,努尔哈赤废除黑旗,将其分割为正红、镶红、镶蓝;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红旗分为正黄、镶黄,组成最初的满八旗。这里的旗不仅仅指得是旗帜,他同时也是一个数量单位,即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满语称之为“固山”,旗主称之为“固山额真”。

八旗制度类似于现如今的生产建设兵团,他们闲时组织生产,有这严整规范的内部组织架构,战时为兵,青壮年男性便会骑马跨刀上战场。这种寓兵寓民的军事组织形式,既保证了政权的物质基础,又保证的军事力量,在后金政权乃至大清的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皇太极继位之后,女真诸部已经统一,对蒙古的战争打响。由于努尔哈赤时期便有蒙古部落投靠后金,故在早期努尔哈赤便设立了蒙八旗,但是建制不全。天聪年间,皇太极剿灭察哈尔部落,蒙八旗正式成型。崇德年间,对大明王朝的频繁战争使得大量汉族归顺大清,皇太极又设立了汉八旗。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共同组成了我们熟知的八旗。

八旗权力更迭

起初的八旗首领各个位高权重,他们不仅仅从事经济生产,而且担当军事讨伐的重任。鉴于八旗的重要性,努尔哈赤自领正黄、镶黄两旗;大儿子代善领正红旗、镶红旗;五儿子莽古尔泰领正蓝旗;八儿子皇太极领正白旗;侄子阿敏领镶蓝旗;孙子杜度领镶白旗。八旗权力全部牢牢掌握在皇室成员手中。

皇太极接任大汗之后,以血腥手段开始了中央集权的道路。他先后除掉阿敏、莽古尔泰,代善也被抨击,各旗固山额真几经转变。皇太极上任伊始,便进行了改色运动,他将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将杜度率领的镶白旗改为镶黄旗,并且由皇太极长子豪格出任固山额真。原来统领正黄旗、镶黄旗的多尔衮与多铎只能改名为正白旗、镶白旗旗主。

为了加强集权,皇太极在八旗中设立了顾命大臣,同样称为“固山额真”,实际上是为了分化各旗主的实权。满清入关之后,由于正黄旗、镶黄旗由大汗率领,地位崇高,但是皇太极死后又杀出来一个带着正白旗的多尔衮。正白旗在把其中的地位直线上升,丝毫不逊色与两黄旗。

虽然皇位在更迭,但中央集权的脚步却没有停止。由于多尔衮的异军突起,让正白旗跃居前列,最终被成为皇帝的铁腕。顺治朝时期,两黄旗与正白旗直接由皇帝统领,皇子们全部下拨到其他五旗任职。这边是“上三旗、下五旗”之说的由来。这些下放的皇子们不仅仅削弱了下五旗的实权,而且变向加强了皇权,从而达到了中央集权的目的。

八旗权力极具削弱是在康熙时期。扫除鳌拜之后,康熙紧接着开始了平三藩。因为此时八旗能打仗的领导多半死于政治斗争,挂帅出征的旗主并没有打出康熙想要的战果,康熙一口气就削了五个旗主王爷的职。而且,为了完善国家机器运作,进一步保障中央集权,康熙下旨全国兵马由兵部一体节制,战时抽调。八旗旗主的军权被大大削弱。

雍正朝时期迎来了中国封建专制的顶峰。此时西北频繁有战事,雍正成立军机处,所有军令随签随发,八旗兵马整装待命,但是旗主王爷并没有权利调动兵马,而是由朝廷委派的“抚远大将军王”一体节制,八旗旗主军权完全被架空,从此沦落为象征。

虽然八旗旗主已经没有实权,但是仍旧享有爵位带来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凡是出自本旗的人,不管官职多大,对赋闲的旗主王爷也不能有所怠慢,否则便是大不敬之罪。

笔者记得咋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么一段:和珅进入一家酒店,有位甚是喧嚣的人搅扰了他的兴致,愈发觉得不愉快,便发泄了自己的不满,结果发现这个喧嚣之人竟然是一位旗主王爷,人称“金大烟袋”,隶属正红旗的和珅哐当下跪。

虽然是电视剧编排,十分的不靠谱,试想像人精一样的和珅怎么可能不认识旗主王爷呢?但是,其中表现出来旗主王爷虽无实权但有崇高的地位的情况,这却是事实。在八旗制度之下,旗主王爷就如同自己亲爹,需要尊敬、爱护,尽管它已经“老迈”(无实权),但若有丝毫不敬,那便是要得罪一大帮“亲戚朋友”(同旗的同僚),自己也就背上了吃里扒外的骂名。这样的人是处处不受待见的。

屡次削权后的旗主王爷唯一的权力便是在按照皇上的旨意戍边、驻防。由于八旗子弟多有爵位承袭,后期有无事可干,只能翘着二郎腿睡着吃皇粮。一天什么事都不干,斗鸟、喝花酒、逛妓院,这几乎成为了后期八旗子弟的特征。这也使得八旗战斗力锐减,后期的战事多由汉军充当主要战力,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10

八旗旗主在清代确实很威风,但是旗主的权力在清朝入关之后并不是很大,旗主在清代大多数时期都是身份显赫尊贵的富贵王爷,并没有太多权力。

八旗制度也是清代有区别于其他朝代独有的一种政治制度,下面就来说一说满清的八旗制度,以及八旗旗主所享有的特权,最后分析一下旗人怕不怕见到旗主。

清朝兴于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一手创建,最初成形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最初只有四旗,分别是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和正白旗,到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时候,努尔哈赤所统率的建州女真势力越来越强大,他就增设了另外四旗,也就是镶黄旗、镶红旗、镶蓝旗和镶白旗。在努尔哈赤晚年,他征服了蒙古,于是设立了独立的蒙古旗。

最初的八旗制度其实算是女真族最原始时期有组织的狩猎活动,努尔哈赤在这个基础上将其进行改良,成为了一种类似于唐朝的府兵制的一种军民合一的制度。

八旗制度规定了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这和隋唐时期的府兵制是不是有些像,当然两者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只是就这个点来说有些相似。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八旗制度还有些类似奴隶制度,将人编入某旗,平时负责农业生产,战时每户抽掉人口,自备武器和战马,随旗主出战。旗人间的婚姻、纠纷受旗主管控,旗主拥有很大权力。

从这个角度看,与奴隶制有些相似,不过旗人与奴隶并不相同,拥有独立的财产,可相对独立的处理自家事务。

当然,八旗旗主也有私属奴隶,比如王府包衣,这些就算是旗主的私属奴隶,旗人不一定都是奴隶,但是也会有一部分是包衣奴隶。

所以说八旗制度是非具有特色的一种制度,而满清的强盛崛起与八旗制度密不可分。

到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时期,女真人势力越来越强大,已经有实力和大明在关外对峙了,这时期蒙古人和一些世居辽东或者明朝政府投降过来的汉人纷纷加入到了女真人的军队之中,由此皇太极整编了八旗制度。

皇太极将蒙古人和汉人整编为蒙八旗和汉八旗,都归各自旗主统领,所以说一旗旗主分别统率满蒙汉三族人口,权力是非常大的,八旗制度也在皇太极手中趋于完善。

清朝统一中国,八旗军队战功赫赫,可以说清朝能兴盛与八旗军队密不可分。自顺治入关统一中国后,八旗制度也随之成为了清政府在儒家封建统治基础上特有的政治制度,而且自顺治后,八旗也产生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

八旗制度在清朝入关后成为了清朝社会的等级身份象征

最初时期,大汗也就是皇帝主要说的就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他们作为女真族最高领导者只统率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旗,到了顺治时期,确切的说是到了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死后,顺治对多尔衮专权不满,将多尔衮挖坟鞭尸,废除了多尔衮的爵位。

而多尔衮统率的正白旗则被顺治亲自收为所有,所以自顺治之后清朝皇帝都是亲自统领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这三旗旗人自觉比其他旗人地位略高一筹,因此这三旗也被称为上三旗,其他则被称为下五旗。

在八旗内部都有这样的身份等级之分,那更何况在民间了,所以随着清朝统一中国,清朝特色的八旗制度也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身份等级制度。

由于清朝实行八旗制度,所以在当时中国社会中八旗子弟也成为了新的贵族,在贵族之中八旗的上三旗和下五旗都是有区分。

清代时期,皇帝后宫之中的贵妃级别以上的女人出身必须是要在上三旗,比如雍正当年最为宠爱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即位后想册封年妃为贵妃,但是年羹尧家族出身是汉军镶白旗并非上三旗出身,所以不能封年妃为贵妃,因此雍正直接动用特权,将年羹尧家族从汉军镶白旗抬籍为汉军镶黄旗,由此雍正才能册封年妃为贵妃。

所以这么一看是不是八旗内部还有比较森严的出身等级限定,内部都如此,在于民间更是如此。

清朝统一中国,由于满清统治者都是女真族也就是满族人,所以自清朝统一中国以后就有着满汉之分,即便顺治曾经向天下公布满汉一家,爱新觉罗氏乃天下共主,满蒙汉都是不分彼此都是自己的臣民,但是有清一代满汉之分始终都是社会问题。

尤其是很多人通过影视剧了解到,清初时期是满汉不能通婚,其实这件事是影视剧错误的引导,清代不是满汉不能通婚,而是旗民不能通婚。

清代将社会身份分为旗人和普通民众还有一些罪籍、乐籍、奴籍,这些先都不说,就说社会主流的旗人和民众。满汉不能通婚,实际上说的是旗民不能通婚,也就是在旗的旗人和普通民众不能通婚。

在顺治时期,顺治曾经下诏废除过旗民不可通婚这条规定,但是在康熙初期又被恢复回来,这一规定一直到光绪时期败家老娘们慈禧宣布彻底废除。

但是旗民不能通婚不代表是满汉不可通婚,因为旗民也包括汉八旗,比如隶属于汉八旗的某位官员,他想娶妻,那他的正妻必须是娶在旗的女子才行,不管是汉八旗、蒙八旗还是满八旗都可以,但如果娶不在旗的普通汉人为正妻就算犯法,即便你是汉人因为你有旗籍在身也不能娶汉族女子为正妻,当然纳妾不算。

但是这个规定在康熙朝后期基本比较松散,只要没有官职在身的旗人都不用太遵守这个规定,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在民间八旗子弟和普通民众结婚已经基本没有太多限制,只有贵族和有官职在身的八旗子弟受此限制,所以到了光绪时期,这个规定已经名存实亡就被废除了。

旗民不可通婚这个规定其实早就应该废除,在康熙时期就已经算是名存实亡,很多贵族如果真想娶不在旗的汉人女子,他们都会有各种特权将这个女子抬入旗籍,就像雍正给年妃抬籍一般,旗籍身份无非就是贵族互相之间打个招呼说句话的事。

但是在民间一般的八旗子弟和普通民众不管是男女都可以互通婚姻,毕竟八旗子弟到后期越来越多,已经管理不过来了,所以只要没有官职在身的普通八旗子弟娶普通民众的女子或者嫁给普通民众也基本都没人管了。

所以说随着清政府统治时间越久,这个最初的八旗身份地位等级也就越来越淡化,不过八旗贵族始终还是贵族,他们依旧掌握着最顶级的政治资源和财富。

八旗贵族最顶级的当然是旗主

说到八旗贵族,那当然八旗贵族之中最顶级的贵族就是旗主,八旗制度在最初时只设三个职位,即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这其中牛录额真最小,其次是甲喇额真,最高级别就是固山额真。

在清朝入关后,将这些职位名称汉化,牛录额真官职是佐领,甲喇额真官职是参领,固山额真官职是都统,也就是说八旗最高级别就是都统,但是八旗都统偏于管理军务,所以在都统之上设有旗主,总领本旗所有事物。

清代八旗旗主大多数是由铁帽子王家族世袭罔替,八旗旗主其实只有六人,上三旗旗主为皇帝本人,下五旗分别为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家族世袭;镶白旗旗主肃亲王豪格家族世袭;镶红旗旗主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岳托家族世袭;正蓝旗旗主豫亲王多铎家族世袭;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世袭。

这些旗主基本都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亲王爵位都是超品的,即使他们没有官职在身没有权力,单以亲王身份,各级官吏也都要向他们行礼。

更何况这些铁帽子王还掌管着旗务,按照八旗制度来说这些旗主都算是八旗子弟的主子了,更何况有很多八旗子弟都是包衣奴才出身,以身份来说还都算是这些旗主的私人奴隶,因此来说,只要有旗籍身份的人,不管当多大官见到旗主都得行礼。

比如电视剧中《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就有一段纪晓岚利用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给和珅吃亏的事,当时和珅已经是领班军机大臣兼大学士,即便如此,面对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时,和珅也是依旧给旗主下跪请安。

这就是因为和珅隶属于八旗正红旗,见到旗主请安问好和供养旗主是清代八旗制度的规矩之一,所以金大烟袋在电视剧里曾经说过:我是正红旗旗主,就算我明天落魄要饭要到和珅家门口,他也得给我请安问好,然后迎进家门好吃好喝的供奉起来。

这话说的确实没毛病,八旗制度确实以旗主身份最为尊贵,虽然在清代入关后旗主的权力越来越小,但是尊贵的身份依然在那,所以即使本旗子弟当多大的官,见到旗主也得请安问好,奉养旗主。

按照正红旗旗主世代由礼亲王代善来传承,所以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金大烟袋其实就是历史上乾隆时期的代善第五世孙礼亲王永安,而历史上永安的儿子昭梿与纪晓岚以文学相交是忘年之交,纪晓岚确实与正红旗旗主家族交情深厚,所以电视剧中安排他替纪晓岚出头刁难和珅也是合情合理,当然,历史上的纪晓岚与和珅也算是交情匪浅,所以是不可能刁难的和珅的。

但是通过电视剧中的这段情节也是想说在清代旗主权力并不是很大,不过身份是非常尊贵的。

旗主除了身份尊贵,尤其对于旗主的私人奴隶包衣奴才来说更加尊贵,因为逢年过节包衣奴才不管当了多大官都要给旗主献礼,还要供养旗主。

就这个事再说一个历史上真实的例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祖上出身汉军旗正白旗,最初是隶属于多尔衮的包衣奴才,顺治收归正白旗权力之后,曹寅家族就由多尔衮的睿亲王府包衣奴才转到了皇帝的内务府之中的包衣奴才。

所以按照身份来说曹寅就是康熙的包衣奴才,康熙即是皇帝,对于曹寅来说也是奴隶主子,曹寅在康熙的扶持下,出任江宁织造,这相当于是皇商兼替康熙监督江南地区官员的一个亦官亦商的职位,是一个很肥的官位。

曹寅的织造府收入每年都要上交康熙的私人账户内务府,这就相当于曹寅每年都要供养他的主子康熙,后来曹寅利用手中权力贪腐,从江南官员手中收取贿赂,这些收取贿赂的钱曹寅也是自己只留三成,生下七成供奉给主子康熙的内务府。

康熙在晚年兴建园林,也是非常需要用钱,所以即使他知道曹寅的这笔钱来路不正,康熙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笑纳了曹寅作为包衣奴才供奉给旗主的金钱。

连康熙作为一国之君都是如此,所以想一想其它各旗主是如何剥削包衣奴才的,即便包衣奴才坐再大的官,每年孝敬和供奉旗主的钱也不能少。

当然,在清政府入关以后,这些旗主大多只剩下尊贵的身份了,权力被极大的削弱,毕竟康雍乾三代帝王都在努力加强皇权,所以到了乾隆时期,皇权达到了巅峰,在乾隆朝之后旗主大多只剩下身份尊贵显赫,却没有太多权力。

像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组织八王议政逼宫,让这些旗主向雍正逼宫,企图恢复当年的八大贝勒议政制度,这种情况只能是电视剧中虚构,历史上根本不可能发生。

在顺治亲政后,八旗旗主的权力就已经被大幅削弱,到了康熙时期更是加强了皇权,八旗旗主除了康亲王杰书(礼亲王代善之孙,最初为康郡王,深受顺治喜爱,后承袭了礼亲王爵位,但是仍以康亲王命名,乾隆时期杰书之孙永安最初承袭康亲王爵位,乾隆后又念及代善功劳,把康亲王改回了礼亲王)外大多基本都成为了富贵王爷,而且八旗旗主没有调动八旗军队的权力,旗主只有在皇帝授命的情况下,才能调动八旗军队,所以这些八旗旗主根本不可能联合起来向雍正逼宫。

在军队中八旗军队只认皇帝命令,不会听从旗主调遣,所以八旗旗主没有皇帝许可根本不可能调动军队,他们联合起来向雍正逼宫,那除非是活得不耐烦了。

而且自雍正时期起,他担心旗主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旗主基本都不会在朝廷出任重要的官职,大多都是闲散富贵王爷而已,担着旗主之名,有着显赫尊贵的身份,享受着包衣奴才们的孝敬而已。

所以说旗主是八旗贵族中最顶级的贵族,但是大多数时期都是没有实际权力的富贵王爷而已,威风倒是很威风,毕竟旗下子弟即便当再大的官,见面也得给旗主行礼问好,不过在权势方面来说,就没有太多的权势了,毕竟旗主权力过大会威胁皇权。

写在最后:清朝最后也亡于八旗制度

清朝兴起与八旗制度密不可分,但是同样灭亡也亡于落后于当时世界先进制度的八旗制度。

清朝八旗子弟是享有很多超出普通民众的特权,在顺治入关之后,八旗军队被分驻到全国各地,这一时期八旗子弟是在全国各地可以随意圈地占为己有,于是八旗子弟遍布全国各地落户生根。

而旗人在国家政策方面享受到了很多特权,豁免税赋、不用服徭役等等特权,久而久之优越的政策也造成了八旗子弟日趋颓废,发展到清朝晚期,八旗子弟基本上就已经成了社会的寄生虫。

到了清朝中后期,这些常年懒散惯了的八旗子弟别说骑马射箭,连干体力活都成问题,尤其是请朝晚期,很多八旗子弟都有鸦片瘾,基本每天就是躺床上吸鸦片,在这样颓废的同时,还给清政府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所以陈旧保守的八旗制度在后期也算是导致清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八旗军队基本已经丧失了战斗了,请政府不得不依赖湘军和淮军,而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八旗军队十之六七都染有鸦片毒瘾,战斗力根本不堪一击,革命军根本没有拿八旗军队当做对手看待,在革命军眼里袁世凯的北洋军才是主要的威胁和对手。

清末帝溥仪之父摄政王载沣就是在无兵可用的种情况下,只能宣布清末帝溥仪退位,清政府灭亡。

最初清政府是想让骁勇善战的八旗将士驻防在全国各地,好巩固自己的政权,结果到了清政府晚期,这些八旗子弟都成了社会寄生虫,反而成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之一。

因此来说清朝兴于八旗制度,也亡于八旗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其实是一种略带有奴隶制度性质的制度,它是制度的一种倒退,并不是一种前进的制度,前期清政府依靠八旗军队的骁勇善战统一了中国,但是中后期统治者不思革新进取,最终这个制度成为了拖后腿的制度,它是一种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制度,所以它也成为拖死了清朝的原因之一。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