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

2020-09-19 08:01阅读(78)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公元219年,关羽先达到了个人的巅峰时期,短短数月,他就遇到了自己的“滑铁卢”,被曹操

1

公元219年,关羽先达到了个人的巅峰时期,短短数月,他就遇到了自己的“滑铁卢”,被曹操和孙权两方军队夹击,败走麦城。他派出得力干将廖化,向驻扎在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然而,刘封和孟达以山城新归附还不安定为由,拒绝驰援关羽。关羽无奈之下,听从赵累意见,从麦城突围,想要进入益州,得到刘备援助,重新夺回荆州。

关羽于是登上城门观看地势,他见北门外敌军不多,于是询问本城居民:“此去往北,地势若何?”当地老百姓回答道:“这一条路是山间偏僻小路,可以直达益州。”

关羽思索良久,拍板决定:“今天夜间就从此路突围。”谋士王甫劝谏道:“小路可能有埋伏,还是走大路保险。”关羽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狂妄自大的秉性,不以为然道:“虽有埋伏,吾何惧哉!”关羽是一军主帅,军令如山,当即下令全军,严整装束,准备突围。关羽也不是所有人马都出城突围,而只带了一部分精壮军队突围,留下老弱病残,在麦城吸引火力。

关羽是这样分配的,他带着义子关平、赵累两人及二百多人突围,周仓和王甫等人继续坚守麦城,吸引东吴军队火力。明眼人都知道,跟着关羽突围,还可能有一条活路,如果留在麦城,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当时麦城无兵无粮,靠什么抵挡东吴军队的突袭。

关羽在的时候,吕蒙有所顾忌,一方面是怕关羽狗急跳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劝降关羽,这才没有发起总攻击。现在,关羽逃了,包围麦城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很可能发起总攻,夺取麦城。

然而,周仓和王甫一点也没有犹豫,留守麦城,为关羽突围,创造机会。关羽和关平、赵累等二百多人,走小路突围。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吕蒙算到了,在必经之路上埋伏了重兵。关羽的突围之路注定是艰辛的,刚刚走了二十多里,便被东吴大将朱然截住。

面对朱然的挑衅,关羽大怒,挥舞着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杀奔而来。朱然怎么可能是关羽的对手,转身便逃。关羽于是追赶,却中了埋伏,手下士兵越来越少。又走了几里路后,关羽遇到了东吴大将潘璋,打斗了几个回合,将其甩掉。此时,赵累已经死在了乱军之中。关羽在前面开路,关平负责断后,父子两人相互扶持着,艰难突围。

《三国演义》:公不敢恋战,急望山路而走。背后关平赶来,报说赵累已死于乱军中。关公不胜悲惶,遂令关平断后,公自在前开路,随行止剩得十余人。

关羽这一次突围,没有延续上一次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被吕蒙算到了突围路线。遥想上一次,关羽辞别曹操,保护着两位嫂嫂,过五关斩六将,在古城前还斩了追杀自己而来的蔡阳,那是何等风光。现在,关羽虎落平阳被犬欺,几个东吴的虾兵蟹将就对关公围追堵截。

他刚开始,遭到东吴大将潘璋的围追堵截,好不容易甩掉,又在临沮被马忠的绊马索绊倒,被生擒活捉。他的义子关平,急忙赶来,想要救援,无奈东吴人多势众,力尽被擒。

关羽被擒获后,誓死不降,与义子关平一同遇害。麦城中的王甫和周仓登上城楼,看到关羽父子的首级,大惊失色。王甫大叫一声,从城楼上掉下去,殒命当场。周仓也自刎而亡。

在演义中,关羽的荆州兵团战败后,除突围向刘封、孟达求援的廖化外,关平、赵累、周仓等人都战死了,所属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而在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有一个人成功突围。据《三国志吴主传》载:“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在正史上,关羽、关平、赵累被东吴擒获,却没有记载王甫是否被擒获。据记载,关羽等人被擒后,只有王甫一人奇迹般地突围成功,回到蜀汉。他到底采用什么办法回到蜀汉的,无人得知。他还参加了刘备指挥的夷陵之战,本想为关羽等人报仇,结果事与愿违。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中,刘备被陆逊击败,损失惨重,连将领也损失了七八个,王甫也未能幸免,战死在乱军之中。正史上,王甫虽然逃得了初一(败走麦城),却没有逃得十五(夷陵之战),他战死在夷陵,结局依然悲惨。

2

王甫,在演义中出场次数不多,也并不怎么有名,或许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人。

王甫,本是刘璋的部下,刘璋投降刘备之后,王甫也一起归降了,后来受到了重用,被调到荆州,协助关羽一起镇守。

荆州沦陷,关羽惨死之后,王甫成功逃回成都,一年之后,王甫随刘备征讨东吴,不幸阵亡。

以上是正史中的记载。


从正史中,不难看出王甫是个足够忠诚,足够机智的人。荆州失陷之后,王甫大可顺势投降东吴,就像糜芳、傅士仁一样,但王甫没有投敌叛国,而是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身边。

王甫是有诸多闪光点的人,基于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了王甫多次出场机会,每次出场,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意见,最后,还给了他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死法。

王甫在演义中的设定,是关羽身边的参谋,足智多谋,见识深远,才智不输陈宫。

第一回,关羽要北击襄阳之时,王甫认为东吴的吕蒙是个祸患,要严加防范,但关羽不以为然。

第二回,王甫认为糜芳、傅士仁不可靠,建议关羽换个人选,这个人选就是赵累,但关羽认为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肯定不会有事。


第三回,关羽派潘浚守烽火台,但王甫认为此人人品不好,私心太重,关羽不以为然。

第四回,关羽兵败麦城之后,准备突围,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大路,一条小路,王甫建议走大路,因为小路有埋伏,但关羽不以为然,还说了这么一句气人的话:

“就算有埋伏,又能咋滴?”

结果呢?真的该咋咋地了!关羽被堵在了小路上,绊马索一撂倒,马忠几个一拥而上,关羽成了瓮中之鳖。

王甫提了四次建议,全都是真知灼见,次次命中要害,可惜的是,关羽太自负了,太自以为是了,结果招致惨死的结局,令人唏嘘,令人遗憾!


刘备大哥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哭下来的荆州,被关羽一朝丢失殆尽,几万人马损失殆尽,刘备“兴复汉室,统一中国”彻底化为泡影了!

而王甫之死,算是人生的最高光时刻。

王甫、周仓守在麦城,这时候,东吴士兵枪挑着关羽父子的首级,对着城门大喊:

“上面的人听着,你们的头目已经就地正法了,你们抓紧投降吧!”

王甫、周仓在城楼之上,远远地一瞧,果然是关羽的头颅,二人悲痛万分,决定随关羽而去,周仓自杀而死,王甫跳楼而死。

这真是两条汉子!

3

正史中王甫的结局

正史《三国志》中,王甫的结局是麦城突围后,随先主征吴时,战死于秭归,是为国战死的,并不算太悲催呀?且他的儿子官至尚书右选郎。

国山名甫,广汉郪人也。好人流言议。刘璋时为州书佐。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随先主征吴,军败于秭归,遇害。子祐有父风,官至尚书右选郎。——《三国志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 关羽传》

刚再次翻阅了被当代喻称为地方志的《华阳国志》中的记载,发现给予很高的评价:“李、王四子,并作琳琅。”

李朝字伟南,弟邵字永南,郪人也。王士字义强,从弟甫字国山,文表诸弟也。先主领牧,朝为别驾。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其文朝所造也。后丞相亮府辟西曹掾。亦有文才,兄弟三人号“三龙”。士历宕渠、犍为、益州太守。甫善言议人流,有美称,自绵竹令为州右职。——常璩《华阳国志·卷十》

因此题主可能是将小说《三国演义》当成正史了。

演义中描写王甫的形象很是丰满,颇有智谋见识,是关羽帐中的随军司马(正史是议曹从事,级别更低一些)。

在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时,给了关羽很多关键性的建议,只是关羽自以为安排妥当,没有听进他的建议,最终兵败身死。而王甫固守待援时,看到吴兵提着关羽、关平的人头来劝降时,王甫大叫一声,坠城而死……

1、云长得了襄阳,赏军抚民。随军司马王甫曰:“将军一鼓而下襄阳,曹兵虽然丧胆,然以愚意论之:今东吴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并荆州之意;倘率兵径取荆州,如之奈何?”云长曰:“吾亦念及此。汝便可提调此事……”

2、王甫曰:“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须再得一人以总督荆州。”云长曰:“吾已差治中潘浚守之,有何虑焉?”

3、甫曰:“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军前都督粮料官赵累代之。赵累为人忠城廉直。若用此人,万无一失。”云长曰:“吾素知潘浚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赵累现掌粮料,亦是重事。汝勿多言,只与我筑烽火台去。”王甫怏怏拜辞而行

以上皆出自于《三国演义 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4、忽流星马到,报说:“荆州已被吕蒙所夺,家眷被陷。”关公大惊。不敢奔襄阳……公顾谓司马王甫曰:“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

5、公曰:“今夜可走此路。”王甫谏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公曰:“虽有埋伏,吾何惧哉!”即下令马步官军:严整装束,准备出城。甫哭曰:“君侯于路,小心保重!某与部卒百余人,死据此城;城虽破,身不降也!专望君侯速来救援!”公亦与泣别。

以上皆出自于《三国演义 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6、 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浑身血汙,立于前;急问之,忽然惊觉。不知主何吉凶?”正说间,忽报吴兵在城下,将关公父子首级招安。王甫、周仓大惊,急登城视之,果关公父子首级也。王甫大叫一声,堕城而死。周仓自刎而亡。于是麦城亦属东吴。

因此,在正史《三国志》中,王甫是突围成功的,随后跟随刘备攻打东吴时,战死于秭归。

而演义中,王甫并没有突围,而是固守麦城,突围的是关羽父子。后看到吴兵拿着关羽父子人头后,堕城而死!

《三国演义》中的王甫此类的人物,虽是幕僚、偏将的小小人物,并无大智囊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无沙场战将的气吞山河,威震华夏,却有令人钦佩的决心与气概、也有忠淳、释然!虽悲烈身死,却可敬可叹……

演义中的王甫有谋略、有道义,宁愿率领残兵、老弱固守麦城,让统帅关羽带走了精兵突围,还建议关羽要走大路,可高傲的关羽哪怕是战败被困,依旧拒绝,还高傲述说不怕埋伏,最终身死。

罗贯中先生在此处将关羽的性格描述得淋漓尽致——集忠于君、善与友、勇冠三军,集大志于一身。但关羽又骄傲、狂妄、轻敌,不听幕僚的建议,集自大于一身!视天下英雄如愚钝,殊不知自己早已经被算计于蛊中,成为瓮中之鳖……

所以后人在关羽的武神庙,给予了王甫这位文臣的位置!其实也是源于《三国演义》,而非正史……


图片均来源网络

原创,纯属个人意见,不代表罗贯中先生的创意、意见!

4

演义里的王甫故事

正史上王甫真的突围成功了吗?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

在《三国演义》里,关羽身边有一位司马(军职名称),名叫王甫,他是最早向关羽提出防范东吴都督吕蒙偷袭的人,可惜关羽把话只听了一半。

——关羽也觉得必须防范吕蒙,于是让糜芳和傅士仁去守卫关隘,王甫则建议派忠诚廉直的赵累去总督荆州,而关羽说已经让治中从事潘濬去了,不便改换人选。

后来吕蒙白衣渡江,荆州形势骤变,留守后方的糜芳和傅士仁做了叛徒,潘濬也相继变节,向孙权献出了荆州。听闻噩耗的关羽也不断感慨,后悔没听全王甫的建议。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王甫】

最后,关羽还是没能逃出吴兵的追杀,留守麦城的王甫和周仓,见到城下吴兵拿着关羽、关平父子的首级,周仓自刎,王甫则跳下城墙自杀,以死报效关羽。这也是整个《三国演义》中最悲壮的一幕。

由于明清时期,《三国演义》故事的兴盛,于是民间对关帝庙的供奉也是遵循演义故事来的。周仓、关平、王甫和赵累四人神像就伴随在关公像的左右。

【关帝庙中的神像】

在演义中,罗贯中并没有说明王甫的籍贯,但显而易见,他是取材于《三国志》中的王甫。在史书上,王甫担任荆州议曹从事

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

罗贯中看到王甫有这么个荆州官职,于是便在演义里,让王甫跟着关羽行事了,并把官职改成了“司马”,还让他为关羽殉节而死,塑造出忠臣形象,并为王甫在各个关帝庙里挣了一席之地。

而实际上,历史上的王甫是随刘备东征孙吴,在夷陵之战时不幸战死的,并没有为关羽自杀。所以让我说,假使王甫在天有灵,得知自己能在各个关帝庙里受人供奉敬拜,真应该分一碗冷猪肉感谢罗贯中的抬举了。

更有甚者,有人大开脑洞,认为正史上,王甫从荆州只身突围成功,逃回益州了。


【山西解州关帝庙】

王甫故事真相在此

王甫真的从荆州逃回益州了吗?非也!这只是传说累叠的结果。问题症结在《三国志》中记载王甫的那段话:“还为荆州议曹从事”,其实这八个字存在很大问题的。

  • 第一,王甫本是益州人,他若去荆州做官,为何用“”字?显然这是不合情理的。
  • 第二,按照当时的官职制度,议曹从事这个职务应是从本地人(荆州)中选拔,不可能让外地人(益州)来担任。
  • 第三,关羽在荆州时的身份是襄阳太守,前将军,假节钺,都督荆州事,他的官府是太守府+将军府,而不是(荆)州府,而且从事一般是州府的官职。也就是说,关羽连州府都没有,哪来的议曹从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以,原文中的“”字是多余的。

实际情况是,王甫去绵竹担任县令,“还”为益州牧府(刘备)的议曹从事。这才是最合理的解读。

例如《季汉辅臣赞》中提到的王谋,也是“为巴郡太守,还为州治中从事。

还有费诗出为牂柯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

张裔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

很明显,“还为”之前的官职都是地方官职(太守),“还为”之后的官职,都是刘备幕府设的职务,所以都能与“还”字合意。

所以,标题说的内容是错误,实际情况是:演义故事+正史记载的bug累叠出来的虚构解读


以上就是咸鱼为大家讲解的三国历史真相。

欢迎关注我,学点正经的三国知识,把握三国文化传承脉络。

5

关公庙除了关羽父子,许多庙中还建有部将祠,里面供奉着关羽的三大部将周仓、赵累、王甫。其实它是源自于三国演义关羽败走麦城的片段。

关羽败走麦城,与关平、赵累逃往益州,周仓和王甫留在麦城吸引吴军,以掩护关羽撤退。关羽一行后遭遇孙权的埋伏,被马忠擒获,赵累战死。关羽父子宁死不降,被孙权斩首。消息传到麦城,王甫堕城而死,周仓拔剑自刎。

王甫虽然只在演义中出现过几次,却给人以智多星的印象,作为随军司马,曾建议由赵累替代潘浚守江陵,建议关羽从大路逃亡。因为关羽都没有采纳,于是荆州丢了,命也送了。

不过,小说始终是小说,单说关羽走大路还是择小路逃亡,一看就是个伪命题。孙权有几万人之众,能在小路设伏,难道就不能同时在大路设伏吗?事实上,孙权早已将关羽逃往益州的路线统统封死了。

那么,正史又当如何呢?

正史有记载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了吗?我对这个结论存疑。

第一个疑问:王甫懂军事吗?

王甫在《三国志》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随先主征吴,军败于秭归,遇害。”

王甫在刘备入川之前,原是刘璋手下的州书佐,主办文书的文官。等到刘备兼并益州后,他先被任命为绵竹县令,后为荆州议曹从事,类似于言官。

也就是说,王甫在夷陵之战前,不过是位文官,没有从军出征或者作战参谋的经历。至少,刘备、张飞、赵云三路攻打益州时,蜀地但凡优秀的将领基本露脸了,但并没发现他的存在。因此,王甫即使到了荆州,最多是继续担任文官,很难成为关羽的作战参谋。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夷陵之战的结果反推,如果王甫真的如演义中那般足智多谋,刘备便不可能将军队扎营在树林中,连曹丕都能明白的道理,资深谋士怎么会看不穿?诸葛亮也就不必感叹如法正同去便不至于此了。由此可见,王甫未必懂得军事。

第二个疑问:王甫去过荆州吗?

据《资治通签》记载:“会权至江陵,荆州将吏悉皆归附;独治中从事武陵潘浚称疾不见。”汉中王备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于逊。

由此可见,除了跟着关羽出征的那批人马,留守荆州各地的文武不是投降便是被征服了。如果王甫在荆州任职议曹从事,也不会例外。

吕蒙攻取江陵后,采用了攻心术,软禁关羽将士们的家属,并不断向他们传达家属平安的消息。这一招严重动摇了关羽队伍的军心,将士们无心恋战,以致于关羽逃往上庸时,只有十余骑追随,而赵累便在其中,与关羽父子一起被捕。

周仓是小说虚构人物,那王甫去哪里了?没人知道。

樊城之战结束后,孙权向曹操称藩,并没有急着与刘备修复外交关系。因此,荆州蜀将及他们的家属也没有被归还给蜀国。事实上,两国因樊城之战一度断交,直到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才派遣使者去蜀国,希望恢复同盟。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有蜀将及其家属想回到益州,那时才有机会,想必关兴等人便是在那时候才到蜀国的吧。

除了这种方式,蜀将能偷偷返回吗?太难了。廖化在江陵沦陷后,只能和其他人一样,暂时归附东吴。不过,他身在吴营心在蜀,为了能顺利返回蜀国,竟采用了诈死的方式,才瞒过了东吴的耳目,后走到秭归时,幸运地遇上了东征的刘备。

樊城之战已经结束两年了,廖化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才能返蜀,可见并不是想走便能走。如果王甫在荆州,他如何回得去?

第三个疑问:王甫为何要去荆州?

王甫其实出生于蜀地的世家大族,两个堂兄都很有名望。特别是王商,早年便在益州、荆州一带很有名望,深受刘表和刘璋的敬重,曾任职益州治中、蜀郡太守。王士也先后出任宕渠太守、犍为太守。

作为益州世家大族的一员,很难想象,刘备会将王甫安排到荆州去?会不会只是负责考核荆州官吏的官员呢?

结语:

有人说,樊城之战时,王甫是唯一成功突围的荆州代表,我对此存疑。因为夷陵之战没有看见高智商的谋士在为刘备策划,因为同时被俘的廖化必须以诈死才能逃脱,因为王甫家族在蜀中很显赫。

但无论怎样,王甫在夷陵之战中还是不幸身亡,不是为了关羽,而是因为刘备。

关于王甫的身份,你怎么看?

6

首先王甫是一个文臣,他不像关羽一样,是一个武功高强的武将。所以说用“突围”这两个字有点不恰当,王甫死里逃生侥幸逃出来之后,在公元222年死在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中。

关羽被围困麦城的时候,人马仅剩三百多,粮草又尽。到了晚上,很多人翻墙逃跑。关羽打算突围,看到北门外没什么敌军,于是问城中居民往北能去哪里,地势如何,有人回答:“往北都是偏僻的小路,可以到达西川。”关羽说:“今天晚上从这条小路突围。”

王甫说:“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关羽回答说:“虽有埋伏,吾何惧哉!”随即命令手下严整装束,准备出城。王甫哭着说;“军侯路上小心,我带着一百多人死守,即使城破我也不投降,希望军侯赶紧来救援。”关羽留下周仓和王甫守城,和关平、赵累带着士兵两百多人从北门突围。


而这一切正是在东吴吕蒙的意料之中,因为他知道关羽手下的人不多了,他不敢堂而皇之的走大路,肯定偷偷摸摸的在小路突围,正好,吕蒙可以在半路堵截来个“瓮中捉鳖”这样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把关羽拿下,关羽虽然是一名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双拳难敌四手。

当时王甫劝说关羽,要反其道而行之,可是关羽不听啊,王甫只是关羽手下的一名文官,他也左右不了关羽,所以只能哭着,随他而去。演义中的王甫是闻知关羽死讯后堕城而死以身殉义,不过正史中的王甫死于夷陵之战,也就是说王甫也成功逃脱回到了蜀地。

我猜想是关羽不听王甫劝告执意走小路,而王甫则是带了几个.走了大路,吕蒙集中兵力活捉关羽,而此时在大陆上的王甫却带人全身而退了,因此,也保住了身家性命。关羽的死不是偶然,他从来都是一意孤行,更不会随意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劝告,即使被吕蒙活捉,捉到孙权处,还是不肯低下他那颗高昂的头,这结果是被孙权斩杀,身首异处,相当凄惨。

7

谢谢问答的邀请,我是浮沉的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初看这个问题时,我以为题主是把《三国演义》当成了正史,王甫应该是个演义的人物,而且根据演义的说法:王甫在麦城坠城而死,根本就没有退出重围,也更加不可能参加夷陵之战。

关羽逃出麦城后,任命王甫据守麦城,闻吴兵在城下,将关公父子首级招安。王甫、周仓大惊,急登城视之,果关公父子首级也。王甫大叫一声,堕城而死。——《三国演义》

但是经过一番查证之后,在《三国志》中确实有一位叫王甫的历史人物,有关王甫的记录在《三国志·邓张宗杨传第十五》中,内容如下:

国山(王甫字国山)名甫,广汉郪人也。好人流言议。刘璋时,为州书佐。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随先主征吴,军败於秭归,遇害。

虽然正史上确实存在王甫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并且也有在同一时期荆州为官的经历——为荆州议曹从事。但是由于其人历史记载过于简单,没有证据表明王甫是从麦城突出重围的记载。从关羽麦城突围这一事件来看,包括关羽在内突围的人全部被吴国将领马忠全部俘获,被一锅端了,没有一个人成功跑出去。
王甫作为一个文官,假设王甫当时也在这群人里面,连关羽这样久经沙场的武将都没有突出重围,王甫则肯定更加不可能。因此,王甫从麦城突围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至于王甫为什么后来又出现在夷陵之战中,我认为有两种解释:一、在麦城突围的过程中王甫被吴军俘获,后来王甫可能是和廖化一样,想办法从吴国那边重新跑了回来。二、可能王甫在之前已经先行回到了蜀地,并没有深陷在麦城之围中。
王甫在夷陵之战中遇害的记载就更加简单了,根本没有任何的前因后果,反正王甫就是由于夷陵之战蜀军的惨败,最终死在乱军之中。至于悲不悲剧什么的根本就谈不上,只能说王甫命不好吧。

8

关羽是人人敬仰的英雄,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还水淹七军,生擒魏将于禁,杀死魏将庞德,名震华夏。却落了个败死麦城的悲惨下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

1、关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结果中了吕蒙、陆逊的计策,丢了荆州,败死麦城。在麦城时,关羽已经面临巨大的危险,还说即使有埋伏,有何惧哉之类的话,狂妄自大,骄兵必败,失败成为必然。

2、《三国志》评价关羽和张飞:“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关羽尽管爱惜士卒,却瞧不起士大夫之类的人,导致刘封、孟达怀恨在心,见死不救。由此,关羽的失败也就不难得出了。

3、关羽向在远在成都的大哥刘备和在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刘备虽有心相救,但因为西川到麦城万里迢迢,救兵无法及时到达。刘备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刘封、孟达处,因为关羽不许立刘封为皇帝,说刘封不是刘备亲生的,不可立。招致刘封的嫉恨。再加上孟达的挑拨离间,刘封、孟达最终见死不救,坐观关羽灭亡。

这时,东吴的诸葛瑾来麦城劝降关羽。关羽说:“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关羽誓与孙权决一死战,宁死不降。还把诸葛瑾赶出了麦城。

救兵不至,关羽在麦城只能等死。就是姜子牙复生,也无可奈何!

关羽准备从麦城突围,要走小路。关羽部下王甫劝谏道:“小路有埋伏,应该走大路。”可关羽仍然是本性不改,说:“就算有埋伏,我还怕什么。”于是,关羽令王甫、周仓率一百人左右守住麦城,以牵制吴兵。而自己和长子关平、赵累率两百人从小路突围。

关羽行至二十余里,被吴将朱然掩杀。掩杀过后,关羽士卒渐渐稀少。走了约四五里路,潘璋又杀过来。关羽出来与潘璋迎战,战不三合,潘璋便大败逃走。关羽不敢恋战,继续前行。

此时,赵累已经死在乱军之中,随行士兵只有十几人。而后,关羽在小路又遭到了埋伏,他的赤兔马被绊马索绊倒,关羽被潘璋部下马忠所擒。而潘璋、朱然一同杀来。长子关平也被擒住。上演了关羽“败走麦城”的千古悲剧。

关羽被孙权擒住后,大骂孙权是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孙权想留住关羽,让他为自己效力。但孙权的主簿左咸说当年曹操好好对待关羽,关羽仍然过五关斩六将,都留不住他。而孙权不除掉关羽,必为大患。于是,关羽被孙权杀害,其长子关平也死在孙权的屠刀下。

9

关羽兵败麦城,父子二人双双被斩,大小官员也都是降的降、抓的抓,基本上没有漏网之鱼。起初他们是有机会撤回益州的。只不过关羽此行的目的是收回荆州,没有打算往益州撤退。

结果却被吕蒙的“存恤耆老”搞得众叛亲离。等到大部分的荆州兵去投降了吕蒙,他反应过来想起要逃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至于这个王甫,正史中对他的记载颇少,只知道他原本是刘璋的属下,善于议论,喜好评论人物,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刘备入益州后对他比较重用,起初让他担任绵竹令,后又派他到荆州辅佐关羽。因此,关羽“失荆州”的时候,王甫应该是在荆州的。

但是,关羽荆州兵败之后,俘虏名单上却没有出现王甫的名字,反而是接下来的吴蜀夷陵之战中,王甫随同出征,因蜀军被陆逊大败,王甫也随之阵亡。

其相关记载来自杨戏的《季汉辅臣赞》,至于其究竟怎么从荆州活到了夷陵之战,尚无明确记载。

可能是在樊城之战前他已经离开了荆州,也可能是吕蒙白衣渡江收复荆州诸县的时候趁乱逃回了荆州。总之,题中的这个“突围”我认为很不准确,王甫一介文官,又无领兵之才,跟“三国演义”那个追随关羽自杀的王甫基本是两码事!

如果说跟随关羽被围的时候,他一个人突围了,说起来可能没人会相信,而且很不现实……

10

“如之奈何”这个出自关羽口中的成语,与关羽败走麦城的历史事件有关,公元219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初具雏形,三家争斗已然处于白热化。关羽占据荆州要地,试图打破势均力敌的局面,只可惜在这一年关羽的事业遭遇了滑铁卢。经历过短短几个月的辉煌时期之后,关羽开始被曹操和孙权两人双面夹击,最终不得不败走麦城。当时处于危机时刻的关羽在选择向刘封、孟达求救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找自救措施,但是在两大枭雄的夹击之下,走下坡路的关羽显然力不从心。

同时,刘封、孟达表示拒绝出兵,感觉到不祥之兆的关羽对赵累说出了“如之奈何”的无奈之言。《三国演义》中记载,关羽在荆州路上,进退无路,谓赵累曰:“目今前有吴兵,后有魏兵,吾在其中,救兵不至,如之奈何?”说出这句话的关羽已无退路,只因这时想要退回荆州的关羽,已经得知了荆州被吕蒙占领的消息。被困之势总要破解,想要寻求刘备帮助的关羽想出了独自出城寻求救兵的办法。但此时的麦城仅靠关羽的威信在维持,而围城之人也是震慑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实力,才会选择围城困之而不是攻城。

在这危急关头,一旦关羽独自出城的消息被泄露,那么岌岌可危的不仅仅是麦城,还有出走寻求救兵的关羽一行人。关羽当时的选择是带着自己的义子和赵累逃离这个被困之地,而把王甫等人留下继续守城。此时说是守护城池,等着救兵的到来,但实际上,这些被留在麦城的人在实质上已经被放弃。关羽在出城之前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来,但是在当时的情形之下,跟着关羽一行人出走麦城也是唯一的求生之路。因为此时的麦城已无粮草,只有一群手无寸铁的百姓和少数守城之人,一旦敌方选择攻城,只有城破人亡这一个结局。而奉命留下的王甫等人的存在,也只能起到吸引火力、英勇殉城的作用。

可悲的是,逃出城外的这些人也没有换回生路,因为关羽带领200多人离开麦城的消息被泄露了出去,而吕蒙在得此消息之后,顺势选择了前后夹击。在麦城被攻的同时,沿小路进行突围的关羽等人也被堵在了路上,一行人在一个狭窄的道路之上遭到了伏击。吕蒙的先见之明在此时成为了关羽逃生路上的一颗巨石,而恰恰是这颗巨石,使关羽一行人大部分人陨落于距离麦城20里的路上。在这条突围路上,关羽的得力干将赵累率先身亡,被刺激到的关羽选择在前边开路,为义子打开了一条逃生之路。

据《三国演义》记载:“背后关平赶来,报说赵累已死于乱军中。关公不胜悲惶,遂令关平断后,公自在前开路,随行止剩得十余人”。临行前的200余人最后只剩下了十几个,这样的数据足见战况之惨烈。关羽在此时虽然没有战死,但是也被擒获,而其结果已经由历史给出答案,被带出城寻求生机的将士告一段落。那么当时被留在麦城之中,吸引火力的王甫等人结果如何呢?

麦城空虚,留守的将士不堪一击,其结果可想而知。不过,根据正史记载,麦城之战中,有一个人却逃出升天,这个人就是正是被留下的将领王甫。在正史的记载中,麦城之战被擒获的有关羽及其义子关平等人,却没王甫的名字。而据《三国志·杨戏传》记载,王甫:随先主征吴,军败於秭归,遇害。这也变相的说明了王甫并没有在东吴攻破麦城后被俘。在关羽败走麦城之后,没人知道王甫究竟是怎么逃出来的,但确实只有他一个重要将领在此次事件中回到了蜀汉。

这个未解之谜大约只有这唯一的逃生者了解,不过从此后刘备的重用来看,王甫的逃生可能真的只是个难得的奇迹,也许是因为这个人比较幸运吧。不过,幸运的王甫也并不一直被幸运之神选择,在正史的记载当中,他的结局并不美好,而是相当凄惨。关羽作为王甫同生共死的兄弟和上司,在被俘虏斩首之后,王甫与刘备相似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欲望。在后来刘备策划的夷陵之战中,王甫的积极参与,未尝没有给关羽等人复仇的心思。可惜事与愿违,在夷陵之战中,王甫复仇不成却反遭残杀,可谓结局悲惨。

夷陵之战中,刘备由于准备不足被陆逊攻败,此次失败刘备损失了多个重要将领,王甫赫然在列。那个曾经幸运地逃过必杀之局的王甫,并没有辜负关羽曾经给予的恩德,更没有辜负自己心中的执念。而他倒下的这片土地依然属于荆州境内,这算是难逃的命运吗?看似幸运的他好像并没有逃过死亡的召唤,最终还是永久地留在了这片土地。单论为人和名声来说,王甫本人算不上凄惨。据《华阳国志·卷十》记载:亦有文才,兄弟三人号“三龙”。士历宕渠、犍为、益州太守。甫善言议人流,有美称,自绵竹令为州右职。这个广受赞誉的良将名士为蜀汉付出了性命。

但是,正史之中关于王甫的记载很少,从名垂千古来看,他似乎有些吃亏,因为在正史之中几乎没有记载的赵累,却通过《三国演义》被人熟知。反而是王甫,不光声名不显,就连死亡的地点和时间也不太为人熟知。而与关羽等人一起被俘的赵累却因此沾光被记载在册,蹭到了关羽的光环的赵累死得轰轰烈烈。演义中,赵累的名声其实比王甫大得多,因为他的出场次数远高于王甫,在正史的记载中却恰恰相反。正史之中,王甫的凄惨之处不仅在于他陨落他乡,更在于他死亡方式的心酸和不为人所熟知的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