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有人认为王莽是穿越者,这是为什么?这个世界真的会有“穿越者”

有人认为王莽是穿越者,这是为什么?这个世界真的会有“穿越者”

2020-09-11 18:01阅读(73)

有人认为王莽是穿越者,这是为什么?这个世界真的会有“穿越者”吗?:汉朝经过武帝盛世、昭宣中兴之后,一代不如一代。然后就给了出身外戚的王莽篡汉的机会。王

1

汉朝经过武帝盛世、昭宣中兴之后,一代不如一代。然后就给了出身外戚的王莽篡汉的机会。王莽(公元前46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 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皇帝位。

说王莽像是穿越者,主要有这几种原因。

一,王莽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而这些新政大部分看起来有点公有制现代化的影子。这些新政策主要包括∶

1.废除现有奴隶制度,禁止奴婢人口的交易买卖,提出人人平等的概念。

2.发动土地改革,把土地全部国有化,并免费分发给耕种的农民。

3.搞国有垄断型企业,将盐,铁,酒全部收归国有,禁止私人贩盐,贩铁和酿酒。

4.使用计划经济稳定物价,坚决打击囤货的不法商人。

5.进行货币改革,建立国有银行,用塑币代替金银。

这些新政乍看起来真的很超前,很像现代有的制度。但是,细细推敲每项政策都有前人的影子。土地国有,天下均分。那是周朝时的产物,并且王莽一直想做周公那样的人哦,对周朝的东西很是崇拜,这从他重新划分州县取地名就能看得出。关于奴隶制,只是禁止交易而已。至于货币改革,盐铁官营,汉武帝时有个叫桑弘羊的大夫就搞这一套了。其实正是由于他的一系列改革,损害了太多上层阶级的利益,也不符合当时社会情况,才导致群起而攻之,迅速灭亡。

二,一下就是表面证据了。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的卡尺了。外观很像现在的游标卡尺,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其实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外貌,跟现在的游标卡尺真的很像,至于功能,差的真是很远。但是,这东西放在王莽时代,真的是很超前了。


三,这方面的证据是真的无力反驳。汉哀帝挂了以后,王莽为了便于弄权捧了一个小孩子登基,也就是汉平帝,第二年改元,这一年的年号是,元始元年(元始这两个字什么意思应该不需要我解释吧)。但是这一年的公元纪年是:公元1年。东西方纪元就在这样一个节点会合了!!!没错,真的是这样。我是真的服。还有他的国号新,年号,始建国,天皇,地凤,真的有些清新脱俗。

曾几何时,我也天真的认为王莽不过是脑洞清奇了一些,艺术鉴赏水平脱俗了一些,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断地说服自己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巧,巧合!再结合他的有些作为,真的令人后背发冷。

四,最后一点,就是他新王朝覆灭的一系列战争让人感慨。感觉是老天再惩罚他,运气是真的差。在与刘秀决定命运的昆阳之战。刘秀在快被剿灭的时候使出必杀技,先是流星入敌营,战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了许多反常的恶劣天气,并无一例外的是对王莽军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在天象与天气的帮助下,刘秀打赢了在当时局势下不可成功的昆阳之战。

对于王莽是穿越者,作为唯物的我,是不信的。

2

穿越?怎么穿越?打开月光宝盒吗?王莽是从什么时候穿越过去的?

王莽篡汉之后,实行的政策的确很前卫,但这也不能因此就说王莽是穿越者。如果说王莽是个穿越者,那他从什么时候穿越回去的?那可是二千年前的事情了,穿越者?这本身就是小说里说说算了,根本经不住事实的考验的。

王莽的失败,关键问题在于他所实行的政策,操之过急,没有给百姓们一个缓冲的余地。任何国家大政方针,总要给百姓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

王莽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失败的经验教训,却时刻提醒者后世之君,无论未来国家的掌舵者是谁,都要以民为,否则寸步难行。

3

是不是穿越只是后人的猜测,毕竟到目前为止没有谁能证明谁谁谁是穿越者,王莽为什么会被那么多人认为是穿越者呢?

无外乎他当政之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让现在的我们认为太过于先进不符合当时的现状,以及后世出土的一些文物又太像现在的物体比如游标卡尺。


虽然许多人都认为这些是王莽穿越的证据,但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想呢?王莽借鉴了周朝或者以前的一些制度,然后再经过改善才成了他当时发布的制度,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以现在的思想去揣测古人尤其是2000年前的古人是不是错了呢?就比如说50年前的人们你告诉他现在这些科技、便利,他会理解么?

因此不是王莽穿越了,而是我们以现在的思想去揣测古人,出发点就错了。

4

王莽是谁,王莽是西汉王朝的终结者,建立了一个历史上不被承认的新朝,而在王莽执政的十几年时间里面,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大有超越当时时空环境的节奏。

比如王莽曾经下令将全国所有的土地改为“王田”,将老百姓手中的土地都收归国有,私人不得对土地进行买卖。然后按照人口以及年龄等因素对土地进行分配,这实际上带有共产主义色彩。

再比如王莽还以强制的行政力来平衡物价,但凡有超越规定的定价存在就会受到比较严厉的惩罚。王莽还主导废除了奴隶制度。

所以,网络上一直有人称呼王莽是一个穿越的人。因为他所做的许多事情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并不符合。

当然,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所谓穿越者,王莽也不会是一个穿越者,王莽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很多政策被扭曲了,所以王莽的新朝很快就结束了。

5

王莽当然不是穿越者了。王莽的种种所为,看似有点超前,其实多数是为了自己篡汉而找的依据。而很多改制,都是假托“上古”之事,所谓“奉古改制”,并非超越了当时历史年代的事。

说王莽是穿越者的,无非有几个理由说法:

(1)废除田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2)“废弃”奴隶制,禁止奴隶买卖。(3)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山泽等。(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加强相权、兵权等。

(6)有类似游标卡尺这样逆天的文物。

首先说所谓废除田地私有制吧。王莽在公元9年颁布的诏令曰:“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可以看得清楚,王莽所谓的废除田地私有制,无非是想回复周朝的“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的制度,是氏族公社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简单的共产共有制度,并不是什么超前的新思路。以托古、尤其托上古周制是后世不少治国者寻求的一个理论依据,如方孝孺提恢复井田、王安石变法诸项皆找周朝相关史料作为依据等等。这与现代意义的公有制并不是一个概念。

再说王莽的废弃奴隶制吧,王莽在公元9年的诏令除了井田,还提出废奴婢,实际上也还是针对西汉末年严重的土地人口兼并,支持西汉的豪强仍然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情况,王莽是要通过废奴婢,将原不纳入赋税的私人奴婢改为国家持有的奴婢,通过这样的方式打击支持刘氏的支持者,同时充盈国库罢了。这同解放奴隶根本是两回事。

第三点:所谓的开办国有企业,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山泽等。

这点请参考一下王莽之前100年前汉武帝时期桑弘羊的改革就知道了,王莽无非把桑弘羊的那一套照搬出来做罢了。只不过王莽做的搞的民怨四起,而桑弘羊的改革,让汉武帝国库充盈可以北击匈奴南平南越,比王莽高了不知道多少个位面。

第四点:改革货币。

王莽的货币改革,从头到尾都是借回复周钱的名义,为朝廷敛财罢了,与近代所谓的货币改革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王莽改币一共折腾了四次,从五铢钱改成周小钱、又恢复刀币、又搞了宝货,将铜、贝、龟、布等又列入货币。王莽又担心自己的币没人要,又规定谁在家里藏铜铁等金属都属于私铸货币,以连坐制处罚,凡此种种折腾,让新朝市场紊乱。可以说,王莽的货币改革,就同国民党在解放前用金圆券代替法元一样,都是行盘剥之实,与近代货币制度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王莽是穿越者,他至少应该具备现代金融常识,知道货币改革不是这样折腾,最终通货膨胀导致新朝的经济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

第五点:改革中央机构

这点改革王莽就是明显的按照古籍周制去调整,例如大司农更名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太守改为大尹、都尉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宰等等。除了把原有的官名改成周朝的名,王莽还根据所谓的周礼搞了几百个新的官职,上千个附庸。官员乱封的最后,搞的很多名曰封地的官实际没地,靠朝廷发的钱为生,而朝廷的钱又数次改制,官员入不敷出怨声载道。这种倒腾,明明就是一个狂热的复古爱好者当了皇帝乱来,哪里是穿越者的行为?

最后说说王莽所谓的逆天发明游标卡尺。

应该说,青铜卡尺确实是中国古代的杰出成就,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

战国时期的青铜齿轮结构。这比西方出现齿轮部件要早了一千年

这个杯子,怎么看都应该是现在工艺制造出来的吧。

实际上,它是战国时期的文物。

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雁鱼铜灯,已经可以做到循环环保了,所以,不要怀疑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新朝的青铜卡尺虽然确实有点逆天,但是中国那个时期的科技能力,在某些方面是非常强大的。

所以说,王莽是一个狂热的复古分子、食古不化专念稽古的腐儒罢了,而所谓种种改制,主要是为了增加政权的合法性。

否则,一个穿越者怎么会那么在乎谶纬,将上古史料进行大量的加工而增加其篡位的合法性。至于镌灭铜人膺文、毁高庙作狈车、以年号、历法来延长国祚,一个穿越者难道会做这些蠢事?

感谢阅读 欢迎关注。

6

不是。复古,伪君子,梦想家。

7

王莽是从现代穿越而来的这个梗,只不过网友们的戏谑调侃罢了。

如果王莽真的是从现代甚至是更远的未来穿越到西汉末年的,那么他在面对蜂拥而起的农民起义大军时,也不会迷信到骗自己的士兵说“不为我新朝效力的,土地神不会放过他”,也不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一个叫杜吴的商人给杀死了。

那么王莽是穿越者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这还得从胡适说起。王莽称第一后,对西汉原有的体制进行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其中就包括: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等,与民国时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颇为相似,所以,民国的学者胡适就撰写了一篇文章《再说王莽》,提出:“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再加上后来出土的新朝时期的游标卡尺与今天的卡尺也十分类似,所以王莽就被网友们冠以“穿越者”的头衔了。

王莽虽然并非穿越而来的,但他的很多思想和主张的确让人会产生一种他是现代人的错觉,比如:

1、主张社会大同。生活在古代社会的王莽,却有着极端公平的思想。他的次子王获因为杀了一名奴婢,被王莽逼令自杀,但其实在当时等级社会,律法明确规定主人杀死奴婢是不抵命的。值得一提的是,逼子自尽这种事,王莽做了不知一次,他的长子王宇、幼子王临以及侄子、孙子都因为触犯法律,被王莽勒令自尽,显然,这绝对已经不是政治作秀了,否则代价也太高了。最大的可能就是王莽的观念中,的确存在着极端公平主义,于是网友就调侃,因为王莽是穿越过去的,所以儿子、孙子都不是亲生的,杀起来也就无所谓了。

除此之外,王莽还极力构建一个人人平等、人人有饭吃的大同社会,他颁布“王田”令,把土地全部收归国有,规定一夫一妇分田百亩,如果谁的家中田产多,必须让给穷困的邻居耕种,富户禁止买卖女婢,官员俸禄遇到灾荒自动降低,在币值改革时,为了避免伤害到普通百姓,王莽对于大额货币全部降低成色(货币的成色影响着货币价值,而普通百姓家中是没有大额货币的)

2、发行虚值货币。虚值货币是个现代概念,但在王莽时期,新朝就已经尝试着发行了。比如,在西汉中后期,通行的货币是五铢钱,假如你要买几只羊的话,就得带几百斤五铢钱,这显然是不利于商业发展的。宋朝就因为货币太重,不利于商业活动开展,所以才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而距宋朝还有上千年的王莽,显然还没有先进到直接发行纸币,怎么办呢?王莽发行了“错刀”币,把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脱离,规定原本需要200斤五铢钱购买的,只需要3枚错刀即可,极大的推动了市场交易。

3、极端民族主义。王莽是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鄙视周边蛮夷国家,把汉朝称呼了数百年的“匈奴”改名叫“降奴”,后来又觉得“高句丽”这个名字太僭越,强迫对方改称“下句丽”,后来干脆与周边的“蛮夷”国家开战,希望扩大版图。

4、减轻底层民众赋税。在过去,朝廷对猎人、渔民、商人的征税方式是以资产作为基数进行征税,这就导致了税收在不断重复征收,底层百姓苦不堪言,而王莽称帝后,却改成了根据收入征税,等于说你赚的多交的多,赚的少自然交税就少,减轻了民众生存压力。

只可惜,王莽的改革用力过猛,特别是他的多次货币改革,一个刚开始推行,另一个改革又来了,结果事与愿违,他希望造就的大同社会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引发了社会混乱,百姓生活更苦了,纷纷揭竿而起,而王莽本人最终也身首异处。

8

有几件事情让王莽显得特别像是个穿越者。

天凤三年,新朝抓住了一个叛乱余党成员,在处死之后,王莽命令一批专家对尸体进行了正史记载的第一例解剖实验。

这批专家来自三种不同的职业,第一种是宫中的太医,第二种是管理药品的尚方,第三种多少有些搞笑,是屠夫,可能也是解剖真正的操刀者。

实验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测量和记录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二是用细竹签通导血管,来观察血管的终始位置和走向。王莽认为这项研究能够有利于治病。

天凤三年是公元 16 年,距今两千年有余。

三年之后,王莽又亲自观察了一项飞行试验,有人用大鸟的羽毛制成两翼,头上和身上也插满羽毛,用机关枢纽控制,飞行了数百步方才坠落。

这一切都给王莽穿越者的身份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而真实的情况恐怕要令人失望,王莽所有疑似标新立异的想法,非但不是来自未来,而是统统取法更古的古代。这一切都缘于,王莽是他那个时代里,最最本分、最最好学的儒生。他非常认真地学习儒术、研究经典,并且严格按照圣贤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假如王莽在 40 岁之前就死掉的话,无疑他几乎会留下一个道德完人的形象。

儒家思想还认为,现在总是礼崩乐坏的,但是过去则存在过一个非常完美的时代。这一套理想化的世界体系,深深地刻在了王莽心里,一旦他执掌大权,自然渴望以这套标准来构建、或者说恢复到他心目中的黄金时代。

儒家经典,特别是《周礼》、《尚书》成为了他改造世界的蓝本。

他的改造,从名上就必须改变,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

王莽改变了全国几乎70%以上的地名,按照几个原则,第一是从经典里找依据,第二是听着吉祥。第三是要体现天朝与四周蛮夷的地位区别。比如,离字不吉利,那就把“符离”这个地方改成“符合”。“曲逆”听着非常叛逆,干脆改成“顺平”,这样就顺从多了。又因为古代中原对四周的少数民族有专属名称,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于是把琅琊改成镇夷,长沙改成镇蛮,天水改成镇戎,雁门改成镇狄。而东北的高句丽也未能幸免,正好他们叛乱,于是干脆改成“下句丽”了,蛮夷之人,怎么可以“高高”在上呢?

王莽还进行了第一次帝国范围的人口普查,打算恢复井田制度,改革币值等等,这些看上去像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穿越制度,其实都并非当时的首创,要么是古代早已施行过的政策,要么是早就存在的理论,包括最前面提到的解剖和飞行。

看起来像是超前的实践者,其实倒是最复古的。

放到现在,王莽非常像是个理想化的沙盘游戏玩家,他有非常清晰的理论和构图,他觉得按照这样的步骤把汉朝彻底推倒重建,一定能恢复到圣贤所说的最美好的时代。

但现实也像游戏一般,充满了必然和随机的危险。他操之过急的大规模改制,纷繁复杂的各种政令变化,多少有些让官吏和百姓无从招架,而命运也没有给他太多调整的机会。两次黄河的大改道在王莽当政期间发生,造就了以山东为主的大批灾民。民以食为天,当百姓面临饥荒饿死的时候,就再也不会配合你去实现你的个人理想了。

其实应该会有很多人都特别好奇,假使王莽顺利地改制成功了,中国究竟会像一个什么样的走向行去。

但历史没有如果,王莽不可避免地要为这场失败的理想化实验承担骂名,为后人留下一个不切实际的儒生形象,一个帝国篡位的始作俑者形象,和一个矛盾的、最复古的穿越者形象。

9

王莽(公元前45年一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人(邯郸大名)是新朝建立者,作了十六年皇帝也是个了不起的改革家。有人认为王莽是个穿越者主要是他的改革措施和现代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些相似。胡适博士说过王莽是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王莽家族是西汉的外戚,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死了,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王莽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和禁军权倾朝野。王莽办事谦恭节俭得到满朝官吏拥护,当上安汉公。女儿嫁给汉平帝即孝平皇后。元始五年(公元五年)汉平帝死了,王莽立汉宣帝玄孙刘婴(孺子婴)为皇帝,由于皇帝年幼王莽继续管理国政称“假皇帝″。公元8年王莽用禅让方法当上新朝皇帝(公元8年一公元23年),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兵不血刃取得天下的,然后王莽进行了一糸列社会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主要內容有:土地公有分给无地百姓,奴婢称私属,二者都不许买卖。土地山川收归国有,盐铁国家专卖。这些打土壕分田地,均分田地,废奴,特种行业国有化政策很向后世的社会主义主张。王莽还特别关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用重金聘请身怀绝技的异能人士。在昆阳之战中就有许多异人奇士。王莽希望用奇淫巧技打败义军。据说有一个人披着翅膀能飞一百多步,这是中国人上天的最早偿试。而美国莱特兄弟在1903年才发明了飞机。王莽还自已发明了油标卡尺,现代的油标卡尺是法国人在十六世纪发明的,比王莽的发明晚了一千五百来年。当然这是历史的巧合而矣,实际上王莽的改革是仿照周朝古制的是开历史倒车。公元23年被农民起义推翻。至于说穿越是现代人的天才想象,否则历史进程早乱套了。






10

王莽的很多改革和发明具有非常大的超前性,比如游标卡尺,这可能是很多人认为他是穿越者的原因。其实,不光是这些方面,还有他做的一些事让人很莫名其妙,比如说改地名。新朝的地名更改,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中原豫州等郡没逃过王莽的“毒手”。中州大郡南阳郡,人杰地灵,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从南阳崛起的。王莽也给南阳改名了,叫做前队。你的脑海中是否闪过一句话:前队变后队,跑步前进!

图-南阳位置及周边地形示意图

队是什么意思?倒也有出处,队通“隧”字,也可理解为通隧、顺隧。改成“队”可不止南阳郡,河内郡更名为后队,颍川郡更为为左队,弘农郡更为右队,河南郡更为祁队,河东郡更为兆队。你是不是想到了生产队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村头的大喇叭里播放着《朝阳沟》选段……

郡改队,原来的太守不能叫太守了,跟着改,叫大夫。不知道南阳郡太守在听到下属叫自己为前队大夫的时候,会不会风中凌乱。王莽有个名将叫甄阜,此公就担任过前队大夫,后来被刘秀干掉了。

图-西汉十三州,凉州大体上和今甘肃范围一致

还有凉州,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可是,王莽不喜欢凉州这个名字,何之?王莽是大儒,满脑袋想的都是复古,古书上没有的地名最好不用。《禹贡》划九州,西北没有凉州,只有雍州。既然圣人先典上没有,那就不能用凉州。王莽下令,恢复雍州的古名。

不但凉州变雍州,原凉州治下的几个郡也要改头换面。有名的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在汉武帝时就已定名,当地人已经习惯,可王莽却一定要改。如果只是简单的改名那就好办了,王莽竟然用甲城用乙城的地名。武威叫得好好的,不让叫了,王莽沉吟下,说改称张掖吧。武威叫张掖,那张掖怎么办?跟着改。张掖是防御匈奴的重要屏藩,那就叫设屏郡吧,是否联想到了孔雀开屏。

图-汉朝河西四郡示意图

王莽又盯上了山东。山东北部一带置青州,有济南郡(今济南)、齐郡(今临淄)、北海等郡。王莽给齐郡下了通知:你们以后就改称济南郡。齐郡和济南郡一起傻眼,齐郡改称济南郡,两个济南郡,不怕弄混吗?王莽对济南郡说:你们济南郡以后就不能叫济南郡吧,改叫乐安郡。东汉建立后,济南郡恢复原名,齐郡还是齐郡(后改齐国,郡级)。

图-山东济南位置示意图

以上这些地名的更改,都还算正常。但有的地名完全是王莽耍小孩子脾气,你原地名带“远”,朕就要改为“近”。原地名带有“无”,朕偏改为“有”。王莽没事就趴在地图上,只要看到地名中有反义词的,全都改。并州上党有个谷远县,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莽摇头说:什么谷远,谷子远了,朕还能吃得着吗?大笔一挥,谷远县改名为谷近县。

图-山西省长治市人文地图

最好笑的还有豫州陈留郡的东昏县,也就是著名的开封兰考县。因为地名中带个“昏”字,王莽不喜欢,东昏多难听,改名叫东明。冀州广平郡有两个县:曲周、曲梁。王莽觉得“曲”字有不直之意,为什么不直?下令:曲周改名曲直,曲梁改名直梁,你是否又想到了直梁二八加重的大永久自行车。

还有就是“无”改成“有”。最有名的就是无锡。无锡地区原先有储量丰富的锡矿,但早就被挖光了。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定地名时,汉高祖刘邦说既然这里没有锡,那就叫无锡吧,设无锡县。王莽是学富五车的大学者,瞧不上刘邦这号吃狗肉赖账的土老冒。你说无锡,这里就无锡了?朕偏偏说有!下令:无锡改名有锡。东汉很好奇,王莽的脑袋瓜子天天都琢磨啥呢,什么有锡,哪还有锡?下令给改回了无锡。

图-无锡位置示意图

另一个例子是兖州东平国(今山东东平)有个无盐县。王莽发现这个县后直摇头,人岂能不吃盐!无盐太不吉利了,给改名为“有盐”。有锡有盐,就差有铁有醋了。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阳”字地名有相当一部分改为“阴”。靠近匈奴的几个郡,因为王莽不喜欢匈奴,贬之为“狄”,几个郡改名为厌狄郡(北地郡)、填狄郡(雁门郡)。高句骊也不能叫了,高字是美称,一般人不能用,朕给你们赐名吧。王莽的军队杀了高句骊的首领后,改其名为下句骊,地位低下,不能高过朕。高句骊被改了个烂名字,非常生气,猛攻新朝。

反正就是一通胡改,也不管当地人叫不叫得惯。更要命的是,王莽改来改去,最终改到自己也不记清哪是哪了,稀里糊涂一笔烂账。东汉人班固在修《汉书》时,面对王莽改的乱七八糟的地名,头都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