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小米的市场竞争力在哪?

小米的市场竞争力在哪?

2020-09-11 17:33阅读(67)

小米的市场竞争力在哪?:1.小米产品的性价比,再加上miui的可玩性高配低价已经成了小米的代名词!!!这就是竞争力。2.小米生态布局,全系产品支:-小米,竞争力

1

1.小米产品的性价比,再加上miui的可玩性

高配低价已经成了小米的代名词!!!这就是竞争力。

2.小米生态布局,全系产品支持小爱同学。

你可能不喜欢用小米手机,也可能不习惯用小米平板,还有可能不爱小爱音箱。但是其他的比如小米平衡车,小米手表,小米全屋定制。总有一样或者一个单品是你想要的。是你喜欢的。带给你需要的东西,又是生态产品。一系列的依赖。竞争力可想而知……

看看这些东西这些产品,有一个你爱的吗???

惊讶到你了没?就是这个价格,带给您全屋智能体验。还是那句,你爱了吗???

请问这些你喜欢吗?

3.美国打压中国科技,中国制造。

小米承载的东西和华为一样。国产,国产,国产!!!国民需要这就是最大的市场竞争力。

@头条号 @随意阁

打铁还需自身硬!!!国民有依赖,世界需要的,这就是竞争力!这就是市场!!!

2

那就是奇迹出现,这叫什么手机?

她的眼睛目前还可以,能指定多元不准


3

高性价比的智能硬件

小米致力将产品定位在广大用户可接受的价位,以确保广泛的接受程度及高留存水平。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高性价比, 目前小米的收入大部分仍来自智能手机(约占68%)。

但小米通过投资和管理建立了由超过210家公司组成的小米生态链,小米已连接了超过1亿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小米主要投资对象为充电宝, 智能手环, 插线板...等效率不高, 触达用户能力不强的这类企业或是市场, 进行收编跟整合推出更多高性价比的产品。

高效新零售

小米一直专注于产品的在线直销,以达到最大效率,并与用户建立直接的数字化互动关系。2016年,小米的智能手机销量下滑,电商直营模式不再吃香, 小米迅速转型在全国各地的大型商场设立直营店, 2017年销量再次上升,小米在实行线上下同品同价的同时,保持了与线上渠道相似的运营效率。并且透过小米生态链的产品, 将产品种类增多, 增加用户购买频率(低频变高频)

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小米通过提供互联网服务让小米的用户拥有完整的移动互联网体验。互联网服务营收占比虽不到10%, 但毛利率高达60~65%, 是小米主要的利润来源。于2018年3月,小米自有操作系统MIUI拥有大约190百万月活跃用户。小米开发了38个月活跃用户超过10百万的应用程序和18个月活跃用户超过50百万的应用程序,例如: 小米应用商店、小米浏览器、小米音乐和小米视频...等。用户通过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从而增加用户黏性,带来新的变现机会。

中国IoT平台(智能家居中心)

小米目前已在布局智能家居, 透过小米生态链的智能家居产品(终端硬件), 以及自有MIUI的开发经验(操作系统), 还有透过零售渠道, 云服务深入理解用户的购买习惯, 个性化需求, 并提供藉由AI去分析推荐给用户(用户数据), 在未来5G普及之后, 数据量跟传输速度都暴增, 小米就可藉由终端硬件+操作系统+用户数据这三个组合变成中国IoT平台, 提供更好的产品跟服务来绑定用户

全球机遇

小米智能手机虽目前在中国大陆跟印度市场都已发展得非常好,但小米仍有非常多的智能硬件产品可去做推广, 加上还有欧美, 非洲, 东南亚这些市场仍有待小米去深入开发,小米仍需努力去成为像三星, 索尼一样的全球顶级消费电子公司。

4

首先说,这篇回答不光篇幅上很长,时间跨度也很长。

对错这件事,3年内很难评判,有句老话,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其实非常适合经营一说,很多人的经营计划拿出来一看,你就明白他只在意3年内能不能发财,他们的脑海里没有说长期经营只有叱诧风云,他是为了发财做生意,他杀进来的原因也是他发现了一条发财之道而已。

换个角度来说,分析别人的经营方式的时候,也经常会从功利方式去考虑,什么行业破坏力冲击力有多大,什么商业模式杀伤力有多大等等。从这种眼光中咀嚼出的经营之道都是发财之道而已,但一家真正的企业无论创办之初是不是奔着发一笔财来的,五年做下来后,企业如果还在稳定经营,立足点就不再是这个(不是说不要赚钱,而是说企业根本目的发生了变化),也有很多优秀的企业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

首先说一下:任何企业的模式如何,比如小米的, @雷军 老板虽然最有发言权,但经济也有经济自身规律,很多企业因为基本设置的问题,他会随着整个社会的进化自觉地往一个方向去走,只要这个方向是好的,好的管理者也不会去硬掰他,所以我下面的观点虽然可能和雷军自己的有重叠也有不同,但这都很正常,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不同而已。

小米在最初成立之初,是一家“买手”公司。用这个概念是为了让大家一下子抛开其他所有常规因素,集中到这个性质上来,雷军先生在创办小米之前就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因此生产效率、组织架构、流程、营销、金融管理、渠道等等,我们都假设他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行业中高档次水准。买手这个概念我是大概2010年前后从一个做服装的朋友那得知的,她最早跟我说的时候,我反问她,买手和去七浦路进货拿到自己店里卖或者淘宝卖能有啥区别?因为我就一直住在七浦路附近,她当时刚从自己折腾服装放弃后去了一家潮牌公司,她立即纠正我说这里有本质区别,她们现在公司的买手是负责到陕西路、长乐路、七浦路去买,买回来他们自己会重新设计和生产的,最终的价格和销量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买手模式他最有效的地方是什么?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市场调研和销售预判,靠别人的小范围成功+自己的预判,寻找商品。服装行业的买手们,需要自己强大的眼光来辨别什么是真的好卖什么是真的能包装推广,但小米不需要,因为小米诞生在一个非常非常有利于小米买手模式成功的土壤上——互联网山寨环境。

1、你说他好卖不?你当初看看淘宝那些白牌手机山寨手机卖多少,华强北的假HTC卖多少,还有山寨移动电源卖多少?销量是赤裸裸的摆在那的

2、小米和雷军有没有能力把这类已经被充分证明特别好卖的产品,做的比山寨更好,同时价格却没有贵很多?当然可以,雷军当然明白自己有这个能力。

于是,成为小米炮灰的不是别人,是山寨产业。如果山寨产业吐出了300亿市场,至少有150亿被小米吃进了肚子里。山寨产品给小米做了哪些贡献:1、证明这个产品真TM好卖,山寨的都能卖这么多;2、证明这东西真TM好做,那么多人都能做。小米说,你们都帮我把路指的这么明显了,你们高挥双手说此地有银300两,还怕我不信还挖出来摆在我面前了,我自然笑纳了。

小米模式的成功,反过来让山寨们重新注意品质和品牌的建立,有些山寨们开始注意打造自己品牌和维护品质靠这些顽强的活下来了,小米和上进的山寨品牌一起,淘汰了其他所有山寨们。

小米是买手模式,是中国山寨文化的高潮奏鸣曲,也是中国山寨文化的掘墓人。

小米前期的产品有非常典型的山寨爆款路线,红米手机(各山寨手机)、移动电源(山寨火了1年多小米跟进)、手环(山寨火了后半年多跟进)、蓝牙耳机(不用说)、电视盒子(山寨火了1年左右跟进)、相机(山狗)等等等等,几乎每个背后都能看到小米过后,山寨们仅能剩下最强的一两个有品牌的产品,那些没建立起品牌的山寨们迅速被打垮或者边缘化。这些产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也不怎么考虑和米家的互通问题,明显就是一个一个的产品,好在是打上了同样的小米品牌,配合同样的设计语言、拥有同样不错的生产品质。

前期的小米,就是一个钱多装备精良的铁骑部队,不去跟别的骑士团打仗,却一头扎进了100倍数量的土匪大军中,而且专找那些最有钱的土匪据点,打下一块整编一块,最后自己的队伍越来越大同时保持装备精良,最终把100倍于自己的分散土匪们的地盘完全鲸吞。

这是新时代的农村包围城市。

当然如果仅仅这么简单,那生意也太好做了,小米的成功除了有收缴山寨的大环境优势外,当然还有非常多的自身的优点,其中设计语言最核心。小米横扫山寨是毫无悬念的,但小米和雷军比这个做的好太多,说明小米不是一个占了天时就止步于此的公司。他做了哪些。

对于渠道管理、产业链、生产管理这些我不多说,有本事的高人比我多的多,就连我自己的行业里,我自己的产品这方面我也要听厂长的,听工程师的,不敢妄加干预,在知乎上这块我也不多说了。但除了这些外,小米有几个地方做的非常好。

1、设计语言,小米有什么设计语言?很多人说抄袭苹果,其实我说不是,我觉得是黑白灰色调+最广为接受的几个基本因素的搭配(比如圆角),也就是——没有设计是最好的设计。

很多搞设计的人会不屑一顾了,但我要从一个商人的角度跟你说为什么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因为设计越少错误越少,小米的产品定位注定是要面向尽可能多的大众,那么设计上去加元素的效益远不如减少设计元素的效益好。我相信小米一直在否定各种好的不得了但偏复杂或者颜色过多的设计,不是因为不优秀而是因为不必要为产品添加不必要的不确定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按理说,小米要达到的目的是——设计不能成为我们的减分项。但事实上,因为中国的商品们瞎设计的实在太多,导致了小米的设计往往变成了加分项,这其实代表了我们正常市场还不够成熟,如果完全成熟的话,小米的设计仅仅只是确保不减分而已。

去年我装修新房,设计师给我一个方案我否定一个,最终只保留了非常基本的白墙,四周吊顶射灯等等一些最基本的设计,电视墙看了无数最后全部否定,白墙,家具款式最终也都选了最普遍的实木木色的。那个设计师不理解,我没有跟他说我瞧不起他(因为我也没选很贵的装修公司),我只告诉他,各种设计我都保证不了好,因为我没那个能力判断什么是好,但是我有能力找到什么叫做不差的方案。因为是新房,整栋楼都在装修,大家装修完不免各家串门比较,实话讲,我们家花了最少的钱,但我串门下来,几乎只有三四家感动我,其余都有一些刺眼的让我觉得怎么搞成这样的设计。我如果有能力花几十万请个好设计师,也许我就全交给他,但我请的是只算装修费的装修公司的设计师,我心想,别给我显示你自己多有水平,我不觉得我自己有水平也同样不觉得你会有,所以都请给我最保险的方案就好。如果我有个书架上面有我喜欢的书,如果我有个躺上去很舒服的沙发,如果我阳台上有一个喝茶晒太阳的桌子和沙发椅,那就是我最大的品味。

失败的设计,大多数来自于太高看自己,其实想要做到不失败很容易,困难的只是想要做成功,对于小米第一阶段来说,外观设计重点就是不失败而不是成功,这一点小米做的很好,同时因为猪对手的衬托反而成了成功就像我家的装修一样。

2、定价策略,实话讲,小米完全有能力定的再高一些,最早很多人怀疑小米的价格水分仍然充沛,但多年下来,小米价格别家最多只能做到差不多少有人能大幅度往下突破几乎已经成为共识。小米在定价这块做得确实相当坚决。我个人估计,不同产品品类,毛利率(从出厂价格算)大概从5%-45%不等,都是相当底线的,只有少数配件毛利率会超出这个范围,耳机可能是一个高毛利品类。关于定价,不展开说,第二阶段描述会有进一步说明。

3、很早就开始布局智能家居,并且米家目前应该是唯一会被使用者不停使用的智能家居app了吧。

中国商人们(全世界的商人们),如果说智能家居,首先想到的玩法,自然是把冰箱、电视机、马桶、空调、路由器等等统统做一个单独型号,比如以往是500E电视机,装进智能模块改叫750X,然后呢,每个产品加价20%,总成控制部分单独算上一万,然后再弄个展厅,告诉你上门安装调试收费1万,或者这所有东西打包一起只要99999。高大上的东西自然是从不透明开始的。

小米不但反其道走,而且价格透明走,更加让人吃惊的是,小米用了一种你不用我也装进去的做法。比如你只买一台小米电视,里面是包含了智能家居协调系统的,你只买了空气净化器或者净水器体重秤体脂称,没关系,都给你塞进去了,你用不用都有,一旦你买了三四个小米智能家居产品后,突然有一天你试着摆弄下米家APP,你就被关联起来了。

也就是说,小米的智能家居系统,不是作为一个提高价格的因素存在,而是直接塞给你了,你去比较小米电视和乐视电视的价格的时候,你最多对比下参数、系统、片源,但比完你没意识到小米还送了你这个,空气净化器等等也同样如此。这都几乎是一种补贴行为了,当然小米的智能协调系统肯定不贵,但这样去打造智能家居,说明小米是为了实现智能家居而去做,而不是为了用这个概念包装利润而去这么做的。他是真心实意的在做智能家居。

以上是对小米第一阶段经营的总结,然后就是第二阶段。我在想找个什么东西作为分割,免得这前后两部分挤在一起分不清楚,用个我很喜欢的小米路由器照片分割吧,可惜这个1T版好像停产了,绝对是良心产品(当初买699还是799)。

任何企业都是在发展的,雷军先生和他的小米一定也不例外,就像第一阶段说的那样,山寨大军被围剿的差不多了后,小米是否丢失了一个便捷的产品方向,从一个层面上是,但另一层面说,小米也通过这个时间自己完善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传统企业都有的市场调研,相信小米目前已经做得非常好,另外一个就是小米的产品范围已经充分展开了,展开后就不是寻找别人哪好卖了,而是从自己广泛展开的触角中去自己感知潮起潮落。

但小米是否高枕无忧了,明显不是,大企业有大企业的难处,虽然小米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延续爆款、拆分产业链让他们加强自身竞争力、广泛铺开产品触角、智能家居提前布局如今眼看要大成。

但危机永远是有的,后山寨时期小米打算做什么?

从我的观察来看,小米现阶段远没有到金融那系列里说的“通道型企业”,也达不到雷军回答中的收会员费服务费的地步,因为毛利率显然还没有降到那么低。

但大方向不变,小米和雷军是真的有可能成为一家不折不扣的通道型企业的,什么是通道型企业?

通道型企业是把所有标准化的生产、产品、服务都用最低的标准利润经营的企业,然后自己再成立或者与其他人合作进行非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标准化经营的通道型企业部分将成为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无敌式企业,而建筑在他上层的非标准化企业,前期是以自营和合作建立为主,一头做出优秀的非标准化工作另一头背靠强大的通道企业通道,产生超额利润;而到了后期通道型企业已经全市场化沉淀,变成了所有非标准化企业的创业经营平台。

小米是否会走向最后的目标很难说,但是前期的模式影子已经初现,雷军在回答说COSTCO的目的是什么?是说他利润低彰显自己利润也很低吗?作为营销可能有这个目的,但更重要的是什么,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COSTCO的模式如果解决了基本盈利问题,他其实是最抗风险的企业。

为什么一个利润这么低的企业,反而是最安全最抗风险的企业?

有三层含义:1、一个普通企业要修炼成超低利润企业,可不是降低售价就可以了,你想要低利润运行,你就必须最大程度的标准化你的产品和服务,否则一个环节的波动都足以要了你的命。因此这首先是一个企业经营内功优化的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企业的整个生产、产品、服务的设计都要注意标准化这一条。降低毛利率的工作首先要降低各种成本随机摇摆变动问题,不管是生产成本、人工成本、租金成本、营销成本还是售后成本,都要收窄到一个可预期范围内,才能达成零售定价毛利率的稳步下调。

2、产品持久竞争力和产业链整合的问题,你这边做到7%毛利了,但是人家A厂给你100元,给别人70元,那你的7%毛利率毫无价值,这种信念的贯彻就是从源头做起,即使没有吃掉这个工厂,也是能有把握这个工厂的供应价格,给你和给最低那家,同时期误差水平在1%以内吧,如果是个充分标准化的产业,未来做到这点不难,如果是一个没有充分标准化的产业,可能就需要吃掉这个工厂消化进肚子里,再标准化整合下。你可以i想象一个出厂价波动都超过3%的产业,把零售价做7%实在是毫无意义。这样经营一旦达成了后,其实整个行业可能就剩你一家了,其他同行要么不玩了要么就努力跟你差异化了,先发优势是很大的,尤其如果你坚定的坚持这条路,并不是说我前期低价打开市场后我就开始涨价。有很多手机品牌后发跟进小米模式,都死得挺惨的,现在反而是不跟小米模式的几家手机活的很滋润。3、当你充分证明了自己的价格和品质后,消费者在审视产品时,除了有特殊要求去看个性化的东西,大部分标准化的产品消费者不会再比价、比产品,而是会直接就买你的。这个怎么说呢,就是当你的产品服务的价格、品质、标准化都做得像投资金条一般,那我肯定不再挑选,需要我就买了,不挑选不比价,这是对于标准化的产品和企业的一种长期信任。

所以通道型企业首先是充分标准化的、其次是没有竞争价值的、最后是最大程度的让消费者不再对比购买的——所以通道型企业是最安全的企业。

通道型企业建立的价值,除了品牌、长久、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等等外,功利方面的价值也是有的,就是依托其上建立各种企业,利用通道型企业的标准化通道,做自己的非标准化工作,比如产品设计、功能创造、营销推广等等,给自己带来超额利润。目前大多数企业包括小米都是混杂在做,就是自己即做标准化部分,也做非标准化部分,但小米是其中特别突出的做了很多生态链企业的,说明小米有核心标准化,生态链非标准化的思考,未来小米也很有可能自我1分2,一部分小米公司做通道型标准化公司,另一部分小米公司做创造性的非标准化工作。

我们国家,未来的通道化企业,目前最有可能达成的:

1、国家银行系统

2、国家电信系统

3、国家运输系统

4、阿里为核心的交易平台

5、阿里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6、京东为核心的物流和仓储平台(但也可能是阿里菜鸟或者顺丰)

7、小米为核心的产品生产到销售通道平台

这些都是例子,我觉得后面4条鹿死谁手未可知,但总有一家会成为通道型企业。

先说一个已经比较明显的例子,阿里的交易平台基础是淘宝,淘宝也分为基础标准化服务和增值服务,最核心的业务模式是淘宝免费交易平台,收益来自买家付款到收货之间的资金时间价值,再配合平台基础的金融服务(花吧、分期),这构成了淘宝基础的运营,也就是通道型公司的核心,在这个通道型公司的基础上,阿里开发了一些增值服务项目,包括资格认证增值服务(天猫)、营销平台增值服务(直通车、聚划算、钻展等)、活动策划增值服务(各类大促)、销售辅助增值服务(淘宝客)、金融增值服务(各类贷款等)、物流增值服务(菜鸟)。大家注意到这些增值服务很多都很赚钱,所以跟竞争对手几乎都有重叠,尤其是京东,但最底层核心的东西,就是免费的交易中介这个,没人跟阿里竞争了,原因是阿里做的最早、最完善、最成熟,他用一个非常低的利润率把最基础这个通道型企业运转起来了后,因为已经低至免费,导致其他竞争对手没有进来的动力进来后也很难成功。所以大家看到阿里貌似目前在增值领域在和京东一类的竞争,但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增值部分阿里未来应该也会下沉为基础通道型服务甚至免费服务,比如大家注意下企业店这个构想,代表阿里愿意给你发资格认证同时不收你扣点,那当前可能阿里只是试点不推广,一旦天猫和京东加盟竞争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店和天猫合二为一,基本的扣点和服务费全免,只收增值服务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阿里之所以是一家国民企业,很多时候靠的并不是霸权(虽然也很霸道),靠的是他有做通道型企业的自觉性,你看阿里天猫盘子已经那么大了,居然丝毫没有放弃C店,还打算推企业店,你就明白,阿里自己很清楚,天猫目前的扣点和服务费也只是过渡期的暴利而已,总有一天会和全淘宝一样,基础通道型服务是免费的,所以阿里根本没有放弃淘宝C店的意思,因为在他眼中,我的通道型的平台最重要,通道型平台就是容纳所有可以容纳的客户在我这个通道里经营,至于赚钱还是不赚钱,那是增值业务部需要考虑的事情,我通道型企业核心部分靠货款收支时间差和基础金融服务已经可以确保永久性的存续。

再来换小米,全社会能够抢占通道型企业机会的人不多了,马化腾占据了一个社交关系的核心,阿里占据了交易平台的核心,甚至阿里还占据了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甚至阿里还在觊觎物流仓储的核心,留给其他企业的完整通道已经越来越少了。

我们再来看小米的通道是什么,首先先看看现阶段,你是一个产品为核心的企业,那么首先你要摆脱阿里这种通道,只能是合作关系不能是依附关系。那现阶段还好,有大量的品牌都能做到,小米也不例外,什么叫摆脱而不依附,简单一句话说就是——消费者买你是因为你这个品牌你这个产品,而并不介意是在哪个平台买。

这个小米肯定是可以做到的,我们有很多品牌,消费者也不太了解,然后呢,手上有京东白条就看看京东有没合适的,有花吧额度就去看看天猫有没合适的,某商品刚好招商信用卡12期免息就考虑下他,之所以呈现这样的一个姿态,基本说明消费者对于买哪个牌子哪个东西没有特别的主张,所以消费者受消费习惯影响很大,习惯用淘宝的就在淘宝上找,习惯用京东的就京东找,习惯逛商场的就去逛商场。小米、苹果这一类品牌是摆脱了平台影响的,是可以把平台提供的服务真的只当作是一种服务来看待的。

其次,走向第二阶段,一般包含以下:生产标准化、设计语言系统化标准化、产品互联互通方式使用方式标准化、销售模式和渠道标准化、定价利润生产数量标准化、售后服务标准化。这些小米目前都在一步一步的完成,虽然离最终目标可能还有些距离,但已经是国内这方面做的最好的了。小米在设计、生产上标准化不用说,智能家居系统简单成本低效率好已经产生了标准化使用场景的效应,小米从众筹到上线销售、到货通知、什么时候抢购、上架多久开始降价或者一直不降价、大促方式等等都有了成熟体系,好的销售体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给出更好的标准化生产指导,定价售后这些也不多说了。在这个阶段呢,小米采用生态链企业的方式,加速自己的产品线布局,对于生态链企业的观点,我猜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这是小米过渡手段,前期没那么多能力做那么多产品所以一个一个做生态链,到小米大了后会一个一个收回去;还有一种观点,就是我方论点,我认为生态链仅仅是一个开始。

阿里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小米很可能想说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产品。以后的小米,很可能会接纳更多更广泛的产品合作者,把小米的标准化资源共享给他们,让他们的产品能够通过小米的通道型企业迅速成型,迅速成功,小米同时共享利益。

当然,上面这种设想还要走过无数阶段,先是小米自家的1分2企业,然后是小米生态链,最后才有可能说通道型企业资源全社会共享。但这毕竟是真实方向,你不做,自然有人做,目前看,小米做的可能性最大。

话题越说越大了,回来说说智能家居。其实激活我自己整个智能家居使用的是两个关键产品,万能遥控器和插座,这两个产品打通了非小米系产品的边界,如果没记错都是2015年还是2016年推出的产品,最早出的插座居然要配合网关使用,后来这个直接可以用的才对。这两个东西是刚需,因为我家里并不是全是小米电器,有了万能遥控器,我终于可以给各种电器定时、不在家时遥控(最常用的无非是忘记关了和回家前提前打开),最早的米家里遥控不能分辨空调开机还是关机,按一下看看是开还是关,再按一下看看,但现在更新后有自动场景,可以明确把电源区分为开、和关,这就完美了。万能遥控器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把遥控器都收起来了,用手机控制是真的比遥控器方便。插座的作用也非常大,我冬天的时候用它接电暖器,差不多了就自己关了,或者回家前提前开,我用它接床头台灯,晚上自动关灯要比自己关舒服。插座能用的地方很多,比如夏天的液体蚊香,你光靠他控制开口量没意义,有了开关控制他什么时候开一段时间什么时候别开才最有效,整个夏天一瓶就足够了。

时间久了后,当你要买一个体脂称,肯定买小米的,因为他买回来就进系统了,要买个电视机,那肯定也是小米的,除了智能控制,还能和路由器的自动下载关联播放,前两天看到大家都出智能音响,本来根本没打算买,因为我自己音箱很好,但我看到小米也出了后就毫不犹豫下单了,因为很简单,他不是音质问题(其实199的小米蓝牙音箱是我旅行必带),这个AI音箱其实就是为了24小时待机响应智能家居APP而来的,怎么可能不买。

小米智能家居大概会在2018年大放异彩,控制方面,AI音箱是一个好方向,说句话就响应确实是个很炫酷的方式,而且我之所以直接买,原因是这个东西麦克风拾音后,分析准确率和智能都是软件部分,都是后期会源源不断升级的,不至于你买的是一代他买的二代他就比你更智能。

目前我觉得会比较精准而又方便的控制途径,应该是“小米手表”,或者小米推出米家APP的andriod wear和apple watch版本,要比掏手机去开米家更快捷,也更准确,还低调。

-------------------------------

短期内,小米的经营策略有各种反复是正常的,比如投巨额广告费和代言人费,毕竟现在有实力,去别人老家也折腾一番,但小米的核心模式发展我认为会如我所说,标准化的部分继续标准化直到成为国家级通道平台,非标准化的部分更加轻负担的展现自己的才能。

小米目前处于最好的阶段,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阶段,因为智能家居的红利出现,如果利益收获非常大,也许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引导下他就走向了保守企业,也许某个异军突起的产品线,非常暴利,让他摇摆走向这边偏重,也许广告投放和代言人效益非常好,开始还是用整体收益去承担广告和代言费,后来就在产品定价里直接加入了这部分成本从而脱离了初衷。

这些事情当然都有可能,但从过去这么多年小米和雷军先生的表现来看,我觉得这些可能出现的岔路都不太可能成为主流,小米的核心一定继续标准化通道化,最多这些岔路成为一个个非标准化的项目,独立出来。

基本说完后,还要再解释一个事情,就是关于“黑科技”的思考,在非标准化的当下,去展望未来,一定会受到很多困扰,就好像在曾经所有银行转账要收取1%手续费(50元封顶)的年代,你去展望现在的移动支付移动理财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一样。最早的小米就号称为发烧而生,这个误导了很多人,很多人觉得你小米以技术领先立身,现在碰到某品牌,技术比你硬多了,所以小米你完了输定了。这种观点根本误解了小米的商业模式和竞争力。

在面对所谓科技实力这一点上,小米尽可以放开跟人合作,大部分是可以获得公平定价(现阶段甚至可能得到倾斜优惠定价),再加上小米的实力,收购、包销等等手段都可以用,剩下非常少的一些别人的独家优势,比如带来了一些成本上的差异,也要考虑到销量本身对于成本的消化能力。因此科技壁垒是不成立的。

这个回答的最后,如果小米如他自己所描述和如我所理解,那我们都应该向这样有理想的企业致敬。

5

小米手机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6

小米产品的性价比就是市场

你可以黑小米,但不能黑雷军。当初第一款手机的价格1999的出现打破了当时国产手机低配高价的局面,慢慢的才使其它品牌的手机价格的下调,才使得手机全民化的局面。小米手机的高配低价就是很好市场竞争力!

小米的智能生态布局

现在的小米不仅仅在手机业务出色,在智能家具方面也很出色。你可能不喜欢小米手机、平板,但是其他的小米产品比如小米手表、音响、智能家电、平衡车以及小米的全套智能定制总有一样会是你想要的。小米智能产品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不论是产品的性价比还是功能安全和颜值都能让你对小米智能家电产生依赖,买了一款小米的智能家电后你还会想要买第二款、第三款等等,消费者对小米产品的依赖性这就是小米产品的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7

性价比高

8

小米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硬件销售去获取流量,从而把流量变现。小米的互联网流量紧紧依赖硬件销售,因此,小米的估值方式是“下限是硬件公司,上限是互联网公司”。按照这个方式,小米的千亿美金估值就值得琢磨了。

加上小米的产品创新体现在对性价比的重新定义上。小米的使命是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小米最初成功的关键是在品牌智能手机价格过高、低价低质山寨手机充斥市场时,小米用“品牌+低价”的组合将山寨手机扫地出门,占据了一大块市场。

性价比是小米产品未来会一直坚持的方向,所以雷军提到永远坚持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那么小米“净利率永远保持5%以下”,目前的营收规模是千亿人民币水平,那么利润就是50亿人民币左右。

9

小米成立十年,雷军做了演讲。但今年因为疫情等特殊的原因,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也遭遇了很大的损失,尤其是国外市场,完全无法展开,小米也是。它在国外市场有着很大的比重,其后期的崛起完全是依靠海外市场的,如今的小米,竞争力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小米是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做得不错的企业,其推出的智能手机主打的是中低端机型市场,特别是分出来的红米品牌,在中低端市场影响力很高,有很多的消费者支持。在国内市场,华为、小米、OV是做得最好的四家智能手机品牌厂商,实力不容小觑。

但是,究其发展的水平和状态来看,小米能一度获得米粉的支持,靠的就是出色的产品性价比,能够在众多智能手机产品中脱颖而出。

因为小米做手机是从零开始的,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产品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如今小米在品控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手机创新方面,不弱于华为、OV,比如之前推出的小米MIX就是创新的典范。

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小米积极进行全球化运作,在印度市场、欧洲市场都有着很不错的表现,也是凭借于此,小米才能在销量暴跌之后,重新站起来,并且于两年前成功上市。

那么,小米的竞争力,到底体现在哪里?

首先,雷军作为小米的掌舵人,其本身就是互联网大佬,在行业内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实力,自己也做投资,自然小米有者非常好的资源优势;

其次,小米前期进行了大量的积累,有小米社区、有MIUI,还有一种米粉的支持,使得小米在一开始就获得了很好的用户基础;

再有,小米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也很大,并且还与微软、谷歌等巨头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出的产品不愁渠道和销路。

除此之外,小米还建立起了供应链品牌米家,多产品联动为小米注入了活力。

因此,小米并非是看上去那样独自作战,在其背后有着很多人的支持。近两年,小米从不少传统手机厂商那里挖来高层管理,为小米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

10

小米最大创新是真正开创了互联网重构经营链的模式,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稀奇了,但是他在产品设计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粉丝的模式,让产品设计从起身就更贴近市场,同时在营销上将产能、预售等都接合起来,形成互联网销售,这个是小米把互联网精神用到传统企业,这个是小米最大的现在竞争能力,至于以后能否像华为和阿里巴巴一样把技术延伸基础架构上,这个还要看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阿里巴巴有了阿里云和达摩院就真正开始站在国家前列开始跟国际上一线技术公司对抗了,华为就不用说了;小米毕竟半路出家,技术和应用上都是他两个短板,小米更多想是做传统的硬件生态,没有捏合起来的王牌软件应用,这个导致无论他销量怎么好,市场对他的定位就是这样一架有互联网气质的硬件产家,在小米雷军的影响太大,创始人的气质基本就是公司文化气质的底蕴。如果雷军最初对米聊的定义不仅仅局限在手机应用上,也许小米的文化就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倒是特斯拉的那位马斯克定义,他是用软件的思维做硬件,这个反而成为他没有被车的局限性所困住,车只是他实现提倡的生活方式一种载体,这样市场想象空间就非常大,他可以将车作为服务器,手机可以作为生活平台一部分,他可以将旅游和房车等信息结合起来,也可以把生活和工作结合起来,如何他能发展下去的话,所以特斯拉被市场追捧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实际上就如双11一样去改变人生活一样,头条也是,这样公司才是互联网公司,但是特斯拉一直如果能往下走的话,软件应用将是他车系列的必然部分,甚至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的什么企业软件都可以成为他收购对象,而对于小米目前仍然还是手机,除了手机还是手机,或者就是性价比不错的硬件。

小米起点太高了,互联网重构经营链的模式本质上为5G、6G的新应用已经提供新模式,包括这种大资本大运作大人才的模式,对于现在新农业、新工业等方面都有很深的借鉴意义,毕竟在国内有深耕工业的土壤,最典型金灿荣提到双轮平衡车最初8.5万美元(95年),美国人接手后5万、2万美元1台,小米就一下降到1千美元,现在平衡车市场基本都白菜价了,从这个角度上将国内可以把创新技术变成创新产业,而且可以重构经营链,小米实际也是这个模式,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苹果和微软最初都是产品创新,小米产品的成功实际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成功,关键是他可以复制,苹果就很难复制,所以小米不论将来结果如何,作为商业史上一定会留给他的地位,小米就在不停重复小米生态的硬件Costco建构,小米建构这个过程没有看到软件的牵引,毕竟成功模式在前,自然重复复制下去是小米自然选择;当然如果小米这种模式能再加上类似特斯拉应用思维结合起来,那市场将一定会出现5G、6G新军,也会成为互联网新势力,现在是软件定义边界,而不是硬件定义边界,所以将来一定会有软硬件应用一体的互联网公司,说不定会加上IPv6,再加上区块链认证模块,看起来华为存在这样的可能,这样软件应该谈的是产业架构而不是应用架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