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何看待把老人送进养老院?

如何看待把老人送进养老院?

2020-09-09 20:02阅读(65)

如何看待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否将老人送往养老院要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老人有意愿经济情况又允许,去养老院养老也是很好的选择,:-

1

是否将老人送往养老院要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老人有意愿经济情况又允许,去养老院养老也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老人很排斥去养老院,那还是选择家庭养老比较好。

2

我妈妈我不会送她去养老院!

等我老了我会安排好,去有质量的养老院!


3

这是一种无奈之举,若子孙有条件或有能力在家即能侍奉老人,享尽天伦之乐,何须将父母送往养老院。现在年青夫妇多为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人沒有時间与精力要照顾好夫妇双方父母,尢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年青人不容易啊!老人苦啊!

4

一是客观现实,子女上班没时间;二是传统教育,现在不像以前了,孝尽管提倡,但没有过去是很耻辱的事。孝顺一点的,出点钱去养老院,不孝顺的,还没钱给你去。我家就有两个老人,父九十,糖尿病兼脑血拴(不严重),母八十三,偏瘫十几年了,以前老婆没退休,在小区请了两个叔叔阿姨分别帮着照护。现在老婆退休了,日子并不好过,还沒有上班时轻松,买菜做饭洗衣,搀大小便搀锻炼,夜里两小时一泡小便,还时常弄到身上,楼上楼下跑,很是焦头烂额,恨不得小区有养老院,但价格还不能高,高了还真吃不消。说老实话,能进养老院的还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还进不了。我也五十六了,今后儿媳他们六十五退休,在家指望不上他们,养老院还不知道能进得起进不起?如果真像我父母,我还巴望国家通过安乐死哩

5

老人就该主动去养老院。最近两天刚发生的事情:一个46岁的女人做早餐,突然大喊一声,我不行了,就倒下了,老公慌忙扶坐起妻子,准备送医院,回卧室拿一件外套的功夫,女人就死了,弄到医院ⅠCu病房抢救两天,也没用,医生就说了,没用了,虽然有了微弱呼吸,但也没用了。这个女人从未生过病,很少上医院,可这么年轻就去了。那么老人年纪大了,孩子们都在上班,各有各的事,谁总陪着你,去养老院还有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人玩多好,有事也有人帮忙,都差不多的毛病,也懂怎么处理。在有,国家也该推出安乐死,让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尊严的离世。当看到全身插满管子,痛苦的不能自己时,太可怜了,死都不能自己说了算。

6

,你好!

非常喜欢参与这个问题的回答,更愿意和一起讨论这个关于养老的话题。

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我不会这样做。

因为,

一:老人都希望老了和子女们在一起,因为这样他们不会寂寞,也是享受天伦之乐,享受幸福快乐的晚年。父母养我小,我陪父母老。

二: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住养老院必须要有足够的钱。养老院一个月要3000元左右,一年就是4000元左右。试问有几个农村人有这么多钱。

如果我老了,如果条件允许,有足够的养老金,我会选择去养老院住,尽量避免给子女增添麻烦。

但是,我确定不会让我的父母住养老院,因为我舍不得。

7

实在是无奈之举,老人无法自理,儿女脱不开身,政府又不提供帮助。

8

我住的这幢大楼里,发生了一件大家摇头的事。一位六十多岁的孩子,为了让自己心爱女儿能和女婿以及初生的外生女住得好一点,将自己九十多岁的父母双亲送进养老院。这两位年逾九旬老人可以说毕生坎坷,九十年代能够获得安定生活,住上这幢高厦,欢渡晚年,真是整天含笑出入于电梯之内。前年秋天他们的笑容消失了,老人们说儿子要他们去养老院,但是他们不愿。这情况坚持不多久,两位老人搬进了养老院。去年春天,老太太离开了人间。我们在电梯里看到的却是,“夜归儿女笑灯前”的另外一家人和那六十多数的儿子。因为楼里大多是知识份子,非常孝顺父母的儿子和女儿很多,形成的反差实在太大,嗟叹之声不绝于耳。以我之见,为人该尽孝道,这也是为自己的孩子和孙輩做榜样。老人进养老院,应该是自愿的,是为了珍惜子女不致过于分心双亲,能将精力集中在他们的事业上,这样的人家我们楼里也有,他们的房子空锁着。儿子说,老人在养老院住厌了,可以回家来。说真的,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骨肉,但教育出的孩子差异很大,但是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好的。

9

这才是美国出品

今天米叔带大家从美国入手,尽管美国的养老产业的成熟、医疗福利系统相对的完善,美国人性格的相对独立,可是美国老年人究竟更喜欢那种方式养老呢?年轻一辈是怎样的看法?各种冲突之下你又是怎么看的? 你觉得哪种方式才是孝顺呢?

数据干货

2015年7月的数据表示,目前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4780万(An Aging Nation, 2017)。截止今天超过1200万65以上的老人独自居住(Stepler, R. 2016 February)。

根据美国著名统计研究所(The 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显示了“老年人对养老形式的意愿”:

· 61%的年老父母更愿意聘请照护人员在家养老(独自居住或跟配偶);

· 17%愿意去辅助疗养院(Assisted Living Facility);

· 8%老人愿意跟着家人居住还有

· 4%的老年人愿意居住医疗康复疗养院( Nursing Home)。

· 另外10%老人没有特别倾向。

*Nursing home更多医疗设备的介入,Assisited Living Facility相对少的医疗设备介入,老人的自理能力更好,注重老人的独立空间。

主人公Mary Casavecchia今年87岁,以下就简称她玛丽。玛丽经历过一次婚姻,被渣男伤透了心之后就决定不再结婚,她这一辈子就做着会计,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直到84岁她出现了记忆问题,玛丽才停止工作。1965年玛丽在费城购置了一套房屋,在这房子中生活了大半辈子,温馨的房子承载了她前半生的美好回忆。

她的女儿Linda却面临着烦恼和挑战: 年迈70的父母还坚持独自居住,在这样高风险和孤独的生活状态里,作为儿女应该如何做?就算这个问题摆在“五好家庭”里,应该也是个难念的经。

玛丽目前患有记忆问题、糖尿病和膝关节疼痛。女儿三年前才说服妈妈不要自己开车了。除了开车,年迈的玛丽独自生活也有很多的问题:膝盖问题导致夏天不开空调、跌倒问题(去年摔倒在地下室)、上下楼上厕所问题(费城很多老房子一楼没有洗手间,都是在卧室二楼)。这些问题都让57岁Linda头疼不已。

因此Linda住在离母亲几条街外,每天帮母亲清理一楼的临时坐便器,扶着母亲站直活动、陪陪母亲说话。不光这些,Linda每天要确定玛丽的早饭、测血糖、按时吃药和洗澡。 Linda告诉我们,她担心未来某一天母亲不能行走了,该怎么办?除此之外,最让她揪心的就是,她知道母亲独自居住很孤独。

女儿曾提议聘请专业的人来照顾母亲,但玛丽拒绝了聘请外人帮忙,她也不愿意卖掉房子去养老院。“我辛辛苦苦买了这套房子,为什么要卖给别人。”

现在年老的父母待在家中,他们就像过着归园田居的生活,但子女看来,年老父母的生活健康有时候就像一个隐形炸弹,。Linda试图强迫固执的父母去养老院居住,但父母的坚持让她们痛苦不已。“我们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Linda说。58岁的Barry Jacobs 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认识同龄的人都在与父母僵持这个问题。”

纠结的原因

现在科学无法证明哪一种养老更有利于身心健康:老人独自居住 vs在儿女家中 vs住在专业机构。这时候子女们会寻求心理医生、医生、专业看护、律师的帮助,如果老人接受这些现代设施的帮助,其实也有助于老年人在家养老,但对老年人最后阶段的帮助还是比较困难。

“因此美国很多这样的家庭与年老的父母一直僵持着,直到老年人突发健康危机时,老年人不得不搬进专业的医疗养老机构。”这个观点来自于Kinberly Van Haitsma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养老研究专家。

刻板印象

如今很多老人对养老机构还存在着刻板印象,比如他们会觉得住在机构中没有自由,就像等死,但其实如今在美国这些机构已经不再这样了。

老年人不想周围都只有老人,特别是天天看到健康状态不好的老人。79岁的John Lewis在失去妻子后仍然不愿意住进养老院,他开玩笑道:“那里就像等待上帝的房间,当你住进去后,你的人生就像设置了倒计时,只有住在自己家能让我感到真实和舒适。”

费用

费用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养老服务本身就是很费钱,在美国一些很精致的养老机构收费远远超过了很多人的养老金存款。中等的养老机构在宾夕法尼亚是$3600/月,半公立性质的护理院更是双倍价格。宾夕法尼亚州的人力资源部门也会给低收入老人每个月$2410的补贴。但这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禁忌话题

另一个冲突背后的原因来自于一个禁忌话题:死亡。对于最后生活阶段,我们不能否认,医疗会逐渐增加到年老父母的生活中,同时彼此都对这个问题有着心照不宣的掂量:年老父母的最后时光。

其次,老人的长寿曲线也在增长,这也是一个新的现象。所以现在的子女们不知道如何处理。罗斯格大学研究衰老课题的Deborah Carr发现,65岁子女们,如果他们父母健在,这个人群更容易有抑郁症症状,比例高达17%。如果碰到父母的健康状态不好,这个症状会更加明显和恶化。

子女的担忧

子女们每分每秒担心着父母会不会跌到、会不会走丢等突发事件,半夜也时时刻刻担忧来自医院急救科室的电话。其实在这样的状态下,双方付出的是成倍的生活成本、多频率的去医院和医疗账单。

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外界依赖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并不认为他们需要外界帮助和照顾,这样的固执和代沟阻碍着彼此的沟通。

到底如何选择:只好先接受风险?

专家表明:如果父母的精神状态良好并且坚持住在家中,那么子女们就坦然的接受和承担起风险。对于这个选择,子女们要做好父母健康危机那一天的到来。

老年痴呆症成为双方住在一起的阻碍之一。 老年人通常被两种脑部变化所影响: 痴呆疾病(老人痴呆症)和“正常”的大脑衰老,这些都影响液态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接受新的信息和在压力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常常有报道说老人被骗的新闻,因为大脑的变化让老年人较为艰难地做复杂的决定,比如在哪里生活。从这些医院原理上了解老年人,对他们多些耐心。

中国有句很残忍的话“久病床前无孝子”说的大概是这个事儿。面对“老年痴呆的父母要在房间开车等无理要求”或者年老的父母面对错误事情的固执己见,这都是我们需要做好准备的地方。另外,有些灰色地带也是让双方僵持和纠结:老年痴呆到后期,无法自己做医疗的决定,这样案例的复杂性也是因为道德和法律仍在博弈。

文中的Linda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她母亲好,但她也意识到这些必要的帮忙,让年老的母亲感到自己的无能。想当年玛丽一个人扛起家庭的重任抚养他们长大。而如今却被要求住进康护养老院。

最后Lind还是决定陪伴着母亲,她愿意牺牲午休、业余看书看电视的时间来照看母亲。因为如果她强行要求母亲去养老社区,估计会断送他们的亲情。

变化

现代科技的变化,养老院也有更加细致的分类:

老年人社区、辅助生活机构、护理康护服务疗养院、持续照顾退休社区,按照年纪分层或者按照自主活动能力分类。一旦老年人搬进护理中心,老年人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生活上也不再孤独。

在家中养老,子女们可以通过相机、电子药物分配器监控父母是否安全,同时也能弥补子女们心中的担忧。

回归到每个人这是我们都需要面对一堂课。米叔认为也不用压力太大,社会和科技日新月异,给予我们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多。

10

如果是我,我不会送父母到养老院的!哪好也不如自己的家好,父母养了我们小,我们就要养他们老。父母老了以后都愿意跟儿女在一起,我们就要好好照顾他们,尽自己的能力让父母生活的更好,,绝对不会送他们到养老院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