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被誉为“万里长城”的袁崇焕为何会被凌迟处死?

被誉为“万里长城”的袁崇焕为何会被凌迟处死?

2020-08-15 21:33阅读(81)

被誉为“万里长城”的袁崇焕为何会被凌迟处死?:袁崇焕确实是大明的长城,但是他不善于政治斗争,得罪了阉党,引起了崇祯皇帝的猜忌,又曾重创过皇太过。最终魏

1

袁崇焕确实是大明的长城,但是他不善于政治斗争,得罪了阉党,引起了崇祯皇帝的猜忌,又曾重创过皇太过。最终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袁崇焕颇有才干,是戚继光之后大明的又一将星,他的才能得到朝廷的认可,也得到上司孙承宗的倚重。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大军攻击宁远,袁崇焕率军坚守城池,用西洋巨炮击退后金大军,据说努尔哈赤本人也在此战中身负重伤,不久病亡,明朝取得宁远大捷的胜利。1627年,皇太极攻掠朝鲜后挥军进攻宁远、锦州,袁崇焕指挥明军沉着应战,击退后金大军,取得宁锦大捷的胜利。

宁锦大捷后,明军诸将皆有升迁与赏赐,唯独袁崇焕得罪了魏忠贤,仅仅官升一级,没有任何赏赐,袁崇焕愤而辞官归隐故里。崇祯皇帝诛魏忠贤后,袁崇焕再次被启用,他给皇帝许下了“五年复辽”的宏图壮志。袁崇焕经营辽东后,倚重祖大寿、何可刚、赵率教三将,又将骄横无比的东江镇大帅毛文龙诛杀。袁崇焕经营辽东,后金军无法伸张,后来皇太极发倾国之兵,多路出击,其中一路直逼京师。

袁崇焕率部千里救援京师,经过数次恶仗终于击退了后金军。崇祯皇帝认为后金军能越过辽东攻击京师,一定是袁崇焕故意放后金军入关的,打退后金军只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功劳。当年后金攻掠朝鲜,就是袁崇焕暂时同意跟后金议和的结果,当然袁崇焕跟后金议和的目的只是为了修复宁远与锦州城。市米资敌说的是袁崇焕资助朵颜诸部,后来朵颜诸部投降了后金跟明军作战。

袁崇焕得罪了阉党,又引起了皇帝的猜忌,还遭到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最终昏聩的崇祯帝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袁崇焕被判凌迟3543刀,创下历史记录,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至法场时,袁崇焕已经“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首级被送到辽东九镇以此震慑边将,以儆效尤。

2

我用四个字来评价当时的明朝:举国孬种!

有人认为我是在黑明朝。不对,我觉得这个评价已经很抬举明朝了。

难道我说错了?

大家注意看,当时明朝可控制的疆域至少是对方的六七倍,军队数量是对方数十倍,人口是对方的数百倍,经济总量更是优势巨大。有明粉跳出来插嘴:还有科技。对,还有科技,也超过了对手。

在这样巨大的优势下,把当时的明遗到现在的明粉,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搁一块,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五年平辽”四个字?

没有吧。

条件再放宽点,再每人身挂上几付犬胆,以壮行色,有没有人敢说“五年平辽”四个字?

仍然没有。

所以,我说“举国孬种”是不是很客气了?

如果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后金的疆土比明朝大一倍,如果八旗勇士是明军的三倍,如果满族是汉族人的十倍,谁要提出“五个月灭明”,都是对人家的侮辱,五天都会嫌多。

袁崇焕肯定是错了,他错就错在,他以为这个国家,这个政权,这帮国民并不是“举国孬种”,还有一丁点的理想,还有一丁点最起码的勇气,还有一丁点最起码的羞耻心。

有吗?根本没有。所以“五年平辽”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论打仗的水平,我肯定不如袁崇焕,但要是我做了蓟辽总督,我能保证跟着我的将士们和他们的家属都过上肥美而幸福的生活。

什么崇祯,什么皇太极,能奈我何?

皇太极根本不需要绕道蒙古,徒废钱粮日程,走山海关嘛,只要给我过路费就行,而且是双向收费。你皇太极敢不掏钱试试,我的部队能给他造成巨大损失。

崇祯也必须给我保护费,敢说半个不字,他毛文龙敢牧马登州,我就不敢?我能牧马洛阳。

打八旗兵不行,打你几个举国孬种的垃圾卫所还是很轻松的事。

有空了就带着大家去京城逛逛街,你不开城门试试?敢不开门,半个时辰后就没有城门了。

总的来说,袁崇焕死不足惜。到手的权力都不懂得利用,反而傻乎乎地“五年平辽”,还亲自上阵打仗,还能被捉住下狱,神经病嘛!

不会当赵匡胤也就罢了,不会当安禄山也就罢了,居然连董卓也不会当。像袁崇焕这水平,真是千古奇葩。

3

被有些人誉为“万里长城”的袁崇焕为何会被凌迟处死?你怎么看?(关注葛大小姐 ,天天历史故事!)


我们知道,明朝袁崇焕是一位威名赫赫的大将军,是明朝末年的肱股之臣,被人称为明朝的“万里长城”,为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但却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了,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崇祯皇帝是个治国能力不足的人,因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才杀的袁崇焕。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1、袁崇焕为什么被誉为明朝的“万里长城”。

袁崇焕,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于崇祯三年(1630年),享年46岁。曾任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等。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35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军攻陷,于是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得知后,随即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后又受命守卫宁远(今辽宁兴城)加强边关防御。袁崇焕到任后,首先设法加固宁远城墙,定出标准:城墙总高三丈二尺,城上矮墙高六尺,城基宽三丈,城上端宽二丈四尺。第二年完工后,他坚守城内,不离半步。六年正月,努尔哈赤派兵围攻宁远。他奋笔写下血书激励将士,誓与宁远城共存亡。经过三百天的激烈战斗,敌军伤亡惨重,撤围而退。在明末时期明军与清军的长期交战中,这是明军取得的首次大胜。捷报传到京城,熹宗喜出望外,称誉袁崇焕为“国之长城”。

2、崇祯皇帝凌迟处死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绕过宁远攻打北京,袁崇焕得报京师告急,昼夜疾行入关解京师之危。在北京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与后金军展开一次次血战。袁崇焕英勇威烈,身先士卒,使后金军屡战屡败。皇太极对袁崇焕恨之入骨,便施反间计害之。差两个将士坐在两个被俘明朝太监隔壁故作耳语,秘密谈话。他们在谈话中明示袁崇焕已经与皇太极有密约,攻取北京指日可待。然后故意放纵两个太监潜逃回宫。太监立即将窃听“密语”奏报崇祯皇帝。生性多疑的崇祯帝以谋叛之罪将袁崇焕打入监牢。这一重案轰动了整个朝廷,正直的大臣都挺身而出为袁崇焕伸张正义。但是奸臣当道,献尽谗言,崇祯皇帝又刚愎自用,坚信袁崇焕通敌谋反。袁崇焕《在狱中》一诗中写道“执法人难恕,招尤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公历9月22日),袁崇焕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在北京西市遭凌迟处死,时年四十六岁,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3、袁崇焕为什么被处死?

崇祯皇帝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虽然是在千疮百孔的情况下接掌皇位的,但他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为什么要杀掉国之栋梁的袁崇焕而自毁长城呢?

一是袁崇焕曾经做了两件恶心事,令崇祯不喜。我们知道崇祯登基皇位后,首先就是除掉了阉党魏忠贤,但作为东林党人袁崇焕却为了讨好了魏忠贤,要得买马买兵器的钱,曾为给魏忠贤修建过祠堂,另外为魏忠贤写感谢信送给了皇上。这两个举动虽让魏忠贤十分欣喜,但却让崇祯倒尽了胃口,非常恶心。

二是袁崇焕骄傲自大,夸下海口, 忽悠崇祯皇帝。袁崇焕镇守宁远城后,因为该城是明朝天启年间山海关外的一个重镇,若宁远失守,则清兵可直捣京师。1626年与1627年两次击退兵力占优势的清兵,取得宁远之役和宁锦之役的胜利,并使努尔哈赤也因炮伤于1626年9月病死。有了这些资本后,袁崇焕开始目中无人,骄傲起来。崇祯元年七月,崇祯向他询问对付后金的方略,袁十分轻率地回答:“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崇祯是个实在人。你说五年,那就五年。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但是你一定要达到你的目标。要粮,给粮。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当时朝中无一人相信他的话,事后给事中许慰卿询问袁具体打算时,而袁漫不经心地说:“圣心焦劳,聊以相慰耳。”为了这句不负责任的话,他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三是擅杀毛文龙,先斩后奏,遭到皇帝忌惮。毛文龙是杭州籍军人,曾为王化贞部将。王化贞兵败后,明军的残兵败将纷纷投入毛文龙帐下。毛文龙依靠这些力量不时侵袭后金的后方,并于1621年一度攻占了鸭绿江畔的镇江。朝廷多次对他封赏,授为总兵,驻镇皮岛。但毛文龙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辇令京师”贿赂魏忠贤,并有志与后金勾结。 1629年夏,袁崇焕为了重申自己的权威,也为了与后金直接谈判,对毛文龙采取了行动,将他斩杀于帐前。

毛文龙虽有错,但罪不至死,且事关国家安危,阵前斩杀大将,对明军而言弊大于利。毛文龙一死,皮岛马上陷入了混乱,客观上为清军消除了后顾之忧。其次,杀文龙后,朝中权臣失其贿赂,加剧了袁崇焕与部分官员的矛盾。最后,袁崇焕是擅自斩杀毛文龙的,事前没向崇祯请示,令作为皇帝的崇祯非常气愤。这件事对崇祯皇帝震撼很大,崇祯皇帝非常担心袁崇焕的权欲会越来越大,既然敢杀毛文龙,下一个就是他自己。所以崇祯皇帝虽然有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心,但是却也免不了皇帝的通病,过于爱惜自己的皇位,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控制不了袁崇焕了。

四是遭到了崇祯皇帝的猜疑。自古皇帝多猜疑。袁崇焕自恃功高,不顾及皇帝的猜疑,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首先是宁远之役后,袁崇焕为了加固关外防线,派遣使者与后金和议,但是袁崇焕致书皇太极议和并没有先向朝廷请示,致使猜忌。并且袁崇焕在任督师时为了解决兵饷的问题,毫无顾忌地向崇祯提出了动用内库的要求。我们知道内库的钱是给宫里的人用的,袁崇焕想动崇祯的内库,所以崇祯就怀恨在心。

其次是毛文龙死后才三个月,清兵数万人分路进攻龙井关(今属河北)、大安口(今属河北),袁崇焕闻讯后率军星夜驰援京城,驻扎广渠门(今属北京)外。这时,士兵已经疲惫不堪,袁崇焕请求入城稍加休息,却遭思宗拒绝,只得立刻投入战斗,与敌军决战,结果互有伤亡。当时进入的关口是蓟辽总理刘策的管辖区,袁崇焕听到变故后就奔赴千里援救,自认为有功无罪。京城中的一些人却埋怨他“纵敌拥兵”,有些朝臣因他曾派使者与后金议和,就诬陷他的这次行动是“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最后,正在这时,皇太极设下反间计,故意放回两个被俘的宦官,让他们向朝廷报告说袁崇焕和敌军暗中有勾结。思宗本来就好猜忌,听了这两个宦官的谗言,更加信以为真,就把袁崇焕逮捕入狱,定为谋叛罪。

五是袁崇焕公开议和。天启六年十一月,在为努尔哈赤吊孝后,袁崇焕曾经“以书附使者还报”。欲与后金达成暂时的互不侵犯状态。天启七年四月,“袁崇焕以议和之事上言,帝优旨答之。”也就是说,袁在此次京师遇警前已经比较公开的表达过自己希望议和的想法。《明史·袁崇焕传》:“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但就在“袁崇焕以议和之事上言”后一个月,就发生了清军围锦州,攻宁远的事件。

六是对手精明强大,领导多疑糊涂,皇太极可能军事能力比袁崇焕差,但在政治谋略上要强于袁崇焕,而崇祯又是个多疑刚愎自用的皇帝,这让皇太极的反间计使得更加得心应手。

七是卖粮给蒙古以换取马匹,当时正是后金缺粮,蒙古就又把粮食卖给了后金,这也是说袁崇焕通敌的原因之一。

所以,小编认为袁崇焕虽是忠臣好将领,但不是好统帅好领导。他居功自傲,自命不凡,与手下将领搞不好人际关系,仗着自己有尚方宝剑擅杀重臣,他的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剧。所以说,一个人不论多有才能,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

4

袁崇焕的悲剧一部分是崇祯的性格缺陷造成,还有一部分其实还是袁崇焕自身造成的,而且后者占的比率更大些。

首先,袁崇焕对崇祯夸下海口声称“五年平辽”,其实本身就在欺君;

当初,崇祯召见袁崇焕,准备想再度启用他,坐镇辽东。结果,那时袁崇焕却很不厚道,自以为崇祯年幼可欺,于是就对崇祯说自己能“五年平辽”。然而,以当时明军的战斗力,别说平辽了,五年内不让清军再进一步就算不错了。因此,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但袁崇焕当着皇上面这般承诺了,就得对此负责到底。如果实现不了,就是欺君。而欺君本来是要杀头的。

其次,袁崇焕被弹劾的罪名,也确实有依据,而不完全是莫须有的;

袁崇焕坐镇辽东期间,也确实做了一些不该做,或是说不合法度的事。当初,袁崇焕杀将立威,私斩大将毛文龙,这本身就是不合法度的。而且在此期间,袁崇焕与满清也保持一定的书信来往,确有与后者议和的倾向。所以,“擅杀岛帅”和“与清廷议和”这两条罪名,也不完全是冤枉他的。

袁崇焕最终被凌迟,其实某种意义上是在背黑锅。

袁崇焕被重新启用后,崇祯不仅给予他很大的信任,而且还尽可能给予他更多的支持,要钱要粮,崇祯都统统应允,全力支持。不仅崇祯皇帝如此,满朝的文武和广大的老百姓,也都对这位袁督师寄予厚望,期望他再来个宁远大捷,战胜满清,保境安民。

结果,袁崇焕拿了朝廷这么多支持,到任后辽东的局势却并没有好转。而且,官军不仅没能挡住八旗,还让八旗破天荒的杀到了北京城下,造成了己巳之变。

这样一来,别说崇祯皇帝要生气了,就是京师地区的老百姓们也都生气了!

要知道,满清八旗是很野蛮和凶残的。他们入侵期间,可是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京畿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破环。而身为蓟辽总督的袁崇焕,自然是难辞其咎的。

所以,广大饱受八旗兵侵害的京畿百姓,他们没能力找满清八旗报仇,也不可能找那些稳坐京师的达官贵人算账,更不可能把责任推到皇上身上。于是,大家就只能把恶气,统统出到袁崇焕的身上。

这样一来,袁崇焕很自然的就成了己巳之变的最终替罪羊。文武百官都纷纷向他身上泼粪,把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最终,就造成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而且京城百姓更是恨得要“分食其肉”......


本文作者:小贱贱

5

明朝末年并不是袁崇焕一个人冤死,还有很多身居高位却下场惨淡的人,比如,熊廷弼、王化贞、杨嗣昌等人,都是非正常死亡的,崇祯在位期间光杀的总督就有7人,巡抚11人,只不过袁崇焕死的确实是最惨的,身居袁崇焕这样的人臣,被凌迟处死的,自古以来都极为少见。

那么,袁崇焕为何会落得一个凌迟处死的下场,估计袁崇焕是最懵逼的,他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是在为大明卖命,然而让袁崇焕没有想到的是,在其行刑现场,刽子手一边凌迟割他的肉,一边在那卖,围观的一边看,一边花钱买,一边生吃袁崇焕的肉。

看着别人吃自己身上的肉,你说袁崇焕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

关于袁崇焕为何会被凌迟处死,说法历来很多,其中明朝官方的说法,最值得推敲。“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

总结起来就是\"擅杀毛文龙\"、\"私下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

这几点内容可以说,即使是放到现在依然没有实锤,袁崇焕杀毛文龙一直都是谜案,展开来说,怕是专讲也要上万字,还难免说清楚,而私下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也不好定罪。

在袁崇焕被下狱的九个月期间,可以说充满了很大的转折,怎么会就来了一个凌迟呢?其实这主要是崇祯思想的转变。

擅杀毛文龙,私下议和等不过是幌子,根本到不了凌迟处死的份上,解铃还须系铃人,真正要袁崇焕死的还是崇祯。

话说,袁崇焕为什么会被重用,相信大家都会提到“平台召对”,正是这个召对,为袁崇焕埋下了杀机。

当时崇祯很看好袁崇焕,因此直接恢复了袁崇焕的职务,并且召见袁崇焕问其对策,袁崇焕当时就表示“计五年,全辽可复。”结果别人问袁崇焕有何良策,袁崇焕竟然说“上期望甚, 故以五年慰圣心耳”。

崇祯这么看好你,你竟然拿崇祯逗闷子,别人当时就表示“崇焕祸不旋踵矣!”

说袁崇焕满嘴跑火车也不为过,其实袁崇焕跑火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辽东战事还没有大规模爆发的时候,袁崇焕就表示:“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获得朝堂一片赞誉,后来更是在宁远打了一次大捷,袁崇焕一下子走上了人生巅峰。这也是崇祯后来启用袁崇焕的重要原因,毕竟袁崇焕是明清战争中,明朝少有的胜利。

崇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人竟然认为他是一个仁慈的人,其实他才是薄情寡义的人,知道袁崇焕耍他后,当然会对其下死手。

袁崇焕第二次平台召对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的话说大了,当崇祯问他具体计划的时候,袁崇焕提出了很苛刻的条件,基本上在辽东的“权、钱、兵”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当时崇祯很年轻,完全答应了袁崇焕,并且赐他尚方宝剑。

袁崇焕说五年平辽是崇祯元年,结果崇祯三年初,皇太极就杀到北京,崇祯这个时候对袁崇焕的不信任已经跌到了低谷,这才是袁崇焕被凌迟的根本性原因。

因此,袁崇焕在辽东独断专行、明朝的党争影响、私下议和、擅斩毛文龙、后金反间计等,都是别人攻击他的借口,真正让崇祯嫉恨的是,我这么不轻易相信人的一个人相信了你,结果你却拿我逗闷子。

原打算五年平辽,结果两年就被人打上门来!

6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

袁崇焕被处死,最直接的原因是后金的军事入侵,给北京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深一层次的原因,是明朝末年,皇帝和大臣之间,中央和边疆的武将之间,消灭建州女真的战略构想方面,种种的矛盾。袁崇焕之死,折射出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袁崇焕剧照)


一句话,军事上的失利直接要了袁崇焕的命。

袁崇焕在16 19年,中了进士。此时,袁崇焕对辽东边疆的形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众人避恐不及的辽东前线,袁崇焕挺身而出愿意为国出力,经营辽东。

(辽东前线图)


袁崇焕在孙成宗的麾下。不避艰险,修筑防线,抵御后金的进攻。在1625年,取得宁远大捷,挫败努尔哈赤的锐气。1626年,再次挫败努尔哈赤,取得宁锦大捷。

在宁锦大捷之后,袁崇焕受到魏忠贤一党排挤,愤而辞官。直到明思宗朱由俭继位,才再次获得重用。

获得皇帝重用的袁崇焕,开始了他的平辽大计。袁崇焕的平辽大计,历来受到人们的议论。简单说袁崇焕的计策是:建立防线,利用坚城和大炮,先防守,后反攻。

(袁崇焕像)


这思路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袁崇焕在皇帝面前说“五年平辽”。这就有点异想天开了。

客观说来,袁崇焕的5年平辽。根本不可行。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崇祯皇帝竟然深信不疑。他没有做任何调查,也没有去前线视察,想当然的,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袁崇焕身上。这个时候袁崇焕才感觉到了自己的压力是山大呀。

袁崇焕一面加强关宁锦的防线,一面想统一军权,于是他做了一个有巨大争议的举措:杀死了同样是抗金大将的毛文龙。因为毛文龙一直不服从中央的管束,现在也不服从袁崇焕的管束。

不过袁崇焕低估了后金的军事力量,他的对手皇太极,非等闲之辈。皇太极当然看出了袁崇焕的战略部署。他也知道关宁锦防线十分难以正面攻克。但除了关宁锦防线以外,其它地区大明军队的防线十分薄弱。皇太极觉得正好可以突破,进而打击北京。

从今天看来,袁崇焕和明朝廷上下压根想不到,皇太极会从其他地方杀过来,北京地区会变成战区。由此可以看出,明帝国的防线,除了关宁锦以外,漏洞百出。这不是袁崇焕的错,也不是崇祯皇帝的错,错误可以追溯到崇祯的爷爷万历皇帝头上。正是他怠政才造成如此恶果。

(袁崇焕凭死守加大炮战略,击败了努尔哈赤)

(皇太极吸取了教训,不再和袁崇焕死缠硬打)


袁崇焕主要的防区是在关宁锦,皇太极从其他地方突入,似乎不能算是袁崇焕的重大过失。袁崇焕罪不至死。

(皇太极进兵路线,出乎明朝廷的意料)


有人说袁崇焕是蓟辽督师,北京周边的防线他也有责任的。这就有点苛责了,袁崇焕临危受命,一时间咋可能建立如此广阔的防御战线呢?明朝边疆地区军事腐败,非一朝一夕的溃烂。

但崇祯皇帝和一班大臣不这样看,他们觉得就该找个人来负责,必须有人人头落地!于是,袁崇焕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军事失利,皇帝期望太大,结果失望更大,袁崇焕只能一死了。崇祯皇帝的性格十分尖酸刻薄,对他人冷酷无情。本来砍头的事,他要弄成更残酷的凌迟。


这就过分了。毕竟袁崇焕是有功之臣,不让他戴罪立功,也不该如此残忍处死他。崇祯皇帝的举措,直接导致后来,明军将士渐渐和朝廷离心离德。袁崇焕死后,辽东的局势更复杂,前线将领更不愿意给皇帝卖命了。



(我是小林,一个历史领域的作者,希望我的文章您能喜欢,更希望您能关注我)

7

黑袁崇焕脑残的杂碎太多,袁崇焕是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宁远大战宁锦大战北京保卫战大胜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的后金主力,南明满清民国新中国都为袁崇焕平反,这些是黑袁崇焕的杂碎无法掩盖的客观事实。

8

袁崇焕在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中大获全胜,成为努尔哈赤及皇太极消灭明朝的最大障碍。可是最后,昏庸的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之计,错误地杀害了袁崇焕。袁崇焕之死对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所以有评论家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生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的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尽管他是一个文雅柔弱的读书人,却凭着满腔热血,忠诚之心,全力扭转了乾坤。

明朝末期、努尔哈赤领导下的后金政权在东北地区崛起。明军与后金军队于1619年在萨尔浒展开激战。此战之后,辽东的战略形势发生了变化:明军从攻击变成防守,后金军队由防守变成攻击。努尔哈赤于1626年率军向宁远进攻,警报迅速传到朝廷,全国上下惶恐不安。



兵部尚书王永光召集朝臣商议攻守对策,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结果。明经略阉党分子高第及总兵杨麒,听到警报后吓得不知如何应对,便退回山海关,按兵不动。

袁崇焕担任宇前道之职镇守宁远城时,没有听从上级撤兵的命令,并说:“我身为宁前道,在这里做官就应该死在这里,我不会后退!”城里的官兵和民众也“死中求生,必生无死”,决心同宁远城共生死。

努尔哈赤听说后,大笑道:“区区一个宁远城,以靴子尖就可踢毁!但努尔哈赤十几万的精锐部队,硬是无法攻破一万多人守卫的宁远城遭受到了他征战四十四年来最惨重的一次失败。努尔哈赤震怒,便亲自到前线督战,不料被明军的火炮轰伤,没过几个月就死去了。

宁远大捷是明朝在抚顺陷落之后贏得的首次大获全胜的战斗。袁崇焕在辽东整顿军备、致力武事,其手下那支被叫作“关宁铁骑”的军队,多次击败后金部队,被后金看成是最大的隐患。



宁远大捷后一年,皇太极想给他的父亲努尔哈赤报仇雪恨,便亲自率领两黄旗、两白旗的精锐兵士,包围了守远和锦州并发起进攻,但并未攻下城池,野战也未获胜,而且伤亡惨重,不得不趁夜逃亡。由此,袁崇焕的威名响彻辽东,令后金部队闻风丧胆。

1629年,为了洗雪之前的耻辱,皇太极亲率大军,避过袁崇焕驻守的辽东,直接抵达北京城下。

袁崇焕获悉后,两个昼夜飞奔三百多里,以九千名兵士同皇太极十余万大军在广渠门外交锋。袁崇焕身披战衣指挥作战,战士们皆勇猛善战、全力拼杀,最终打退后金部队,守住了京城。

在明朝历史中,崇祯帝是疑心最重的皇帝,皇太极见长时间攻不下京城,就利用崇祯帝多疑这一点,以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有两名被后金部队俘获的太监由敌军阵营“逃”回了京城,并对崇祯帝说袁崇焕与皇太极已立下秘密约定,想出卖京师。



听到这个“绝密情报”后,崇祯帝非常吃惊,马上把这件事跟袁崇焕主张与后金议和的态度联系在一起,便认定袁崇焕已改变节操、投靠敌军。

十ニ月二十三日,票景帝在宫中召见了袁崇焕、满桂、祖大寿、黑云龙等将领,以及新任兵部尚书申用懋。自始至终没有流露出对袁崇焕的戒备之心,等到崇祯帝把京城与皇城的警卫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之后,十二月初一日再度召见袁崇焕时,态度就不一样了

崇祯帝直截了当地责问袁崇焕三大罪状:杀毛文龙、导致敌军进犯北京、射伤满桂,所隐含的潜台词就是与皇太极的“密约”。

袁崇焕毫无思想准备,时语塞,无言以对。崇祯帝以为他默认了,不由分说地厉声下令锦衣卫将袁崇焕扭押到西长安门外的锦衣卫大堂,发镇抚司监禁。

对于这种非常举动,内阁辅臣们极力劝谏,临敌易将,兵家所忌。现在的确不是逮捕袁崇焕的时候,崇祯帝忽略了主帅被逮后辽兵的动向,这是致命的潜在危险。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敏锐地察党到了这个问题,向其上司兵部尚书及时提醒:辽兵无主,不败即溃,今日之上策,莫过于释放袁崇焕,以维系军心,责成他驱逐敌军出境,立功自赎。



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余大成所料。辽兵平素对袁崇焕感恩戴德,祖大寿又与满桂有过节,袁崇焕被捕,要他听从满桂节制,大为不满。

十二月初四日,祖大寿悍然率领辽兵离开北京,回归宁远。敌军还未撤退,一支最有战斗力的劲旅脱离战场,形势堪忧,崇祯帝接受了兵部尚书梁廷栋的建议,指派内阁六部官员前往狱中开导袁崇焕,让他顾全大局,阻拦祖大寿东行。袁崇焕欣然从命。

于是,手持袁崇焕书信的信使昼夜兼程,在距离锦州只有一日路程的地方追上了祖大寿。祖大寿下马捧读袁崇焕的手书,泣不成声,一军尽哭。在其年逾八旬的老母的规劝下,祖大寿回师北京。崇祯帝大喜过望,顿时又闪现出重新起用袁崇焕的想法。

正在此时,朝延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乘机制造事端,掀起了清査阉党逆案以来第一次翻案风波,并且由袁崇焕牵连到内阁辅臣钱龙锡,终于使得袁崇焕的罪名层层加码,丧失了再度被起用可能。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下午,崇祯帝召开御前会议,商议处决袁崇焕事宜。他列举袁崇焕的种种罪状后,问朝臣们该怎样给袁崇焕定罪。大臣们都不敢造次,一味顿首,听凭皇帝发落。

崇祯帝见大家并无异议,随即宣布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于是,袁崇焕被绑赴西市遭凌迟处死。

袁崇焕被杀之后,辽东的祖大寿等将领纷纷降清,最终导致了清军人关。

崇祯帝杀袁崇焕,对于明王朝而言,无异于自斩手足,自毁长城。

9

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冤案。

明天启皇帝一生荒唐,临走前终于做对了一件事:把帝位未传给年幼的皇子,而传给了己成年的信王五弟一一即祟祯皇帝。



崇祯朱由检一即位,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也很想有一番作为,当一个中兴皇帝。除阉党、去政敝。尤其是面对后金政权的步步紧逼,他大胆起用了袁崇焕做辽东督师去御敌。赐尚方宝剑,又加兵部尚书衔。

袁崇焕不负君望,积极备战,鼓舞士气,宁远三捷,使后金八旗闻风丧胆。努尔哈赤就是在攻城中中弹受伤而死的。

于是后金使用了反间计。用重金买通明|阉党余孽,又派众细作到北京城散布袁崇焕要谋反的假消息。又派一支八旗兵饶过前线从蒙古方面进取北京。袁闻知大惊,急率大军回援京城。这在没有朝廷旨意情况可是大忌!也坐实了袁谋反的证据。

仅放袁崇焕一人进城,印度遭逮捕下狱。崇祯是一个心胸狭窄又多疑之人。做出了被后人称之"自毁长城"的愚蠢之举。

163O年8月16日,袁崇焕被绑赴刑场,受了剐刑。临刑前口占一绝:

一生事业竟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表达了这位让八旗兵胆寒的被冤杀将领的最后的遗憾和不平。

直到清代撰修《明史》时,当年冤杀袁崇焕是皇太极使用反间计的真相大白。

几百年来,袁崇焕"仗余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在北京和广东会馆修建了"袁督师祠",以表达对他的景仰和缅怀。

10

袁崇焕,只是死在没有担当,急功近利的崇祯皇帝手中很多人中的一个,只是他的死最为惨烈,被凌迟了。

很多人在讨论袁崇焕之死时,大多把目光放在了他崇祯元年朱由检召见他时,他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平辽。他这个牛吹得确实有点过了,有点安慰崇祯的意思。不过,后来袁崇焕确实在辽东贯彻履行他对皇帝的诺言,只不过履行的方式,不是收复辽东失地,彻底铲除满清这个大威胁,而是想方设法,争取和谈,“平辽”嘛,双方和平了,自然辽东也算“平静”了。

为了促成跟皇太极的和谈,他杀掉了毛文龙,然而他却因此上了皇太极的大当,没有了毛文龙这根扎在满清后方的钉子,自然皇太极久可以做其他想做的事情。

崇祯二年十一月,皇太极找到了机会,倾巢而出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得知消息后,从辽东折返救援京城,然而,没多久,遵化、三屯营被清军攻破,赵率教在遵化战役中流矢阵亡,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资金而死。

清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虽然赶来了,最后也成功解除了这次北京的危机,但是,这一次历史上所谓的“己巳之变”是导致袁崇焕被崇祯干掉的直接原因。

从来没有人想到,皇太极还可以绕道从蓟州方向直抵京师,而袁崇焕本人都没有想到,他苦心经营,并赖此取得的两次所谓“大捷”的保卫战胜利的“关宁锦防线”,此时仿若一个笑话一般。

如果,皇太极没有绕道威胁北京,袁崇焕不会死得那么惨,死得那么快,至少不会死得那么早,怎么着也要等到崇祯5年后他的“五年平辽”许诺没有实现,才会被崇祯清算。然而这一事件,使得性子急切,而且生性多疑的朱由检瞬间清醒了,原来自己所依仗的“国之干城”,原来说的那些话都是吹牛皮啊。

己巳之变对明廷的震动很大,它表明了皇太极是有能力随时威胁北京的,保不齐翻过年去又来这么一次,然而明廷防备清军的主要军队都布置在了辽东防线,至于九边之军,早已经不堪任用了,

这么大的事情,帝国京师差点就完蛋了,总需要找个人来背锅吧,原本在京师高枕无忧的勋贵大臣担惊受怕了半个来月,心里的怨气总要找个地方宣泄下,而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崇祯,也需要为自己的决策失误(哎,用错了袁崇焕啊)找个人来买单。

全天下的人,都要一个交代!

为什么朝廷委你袁崇焕全权,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你一个外臣杀大将说杀就杀,大家都当没看见了,你还让女真鞑子这么嚣张,打得帝国颜面无存,差点又是另一起“土木堡之变”。

所以,作为朝廷目前负责抗鞑的军事总负责人,掌握着朝廷最精锐边军的袁大督师,必须为这一次“灾劫”负责!

所以这一刻,所有在“己巳之变”受到伤害的人,都把所有的责任推到了袁崇焕身上,以他的死来泄愤,他以前在辽东干的所有事情,都被挖出来,成为了罪名。

袁崇焕之死,非战之罪,其实是死在了政治上,死在了崇祯“问责”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