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北京同仁堂创始人和《大宅门》有什么关系?历史是怎样的?

北京同仁堂创始人和《大宅门》有什么关系?历史是怎样的?

2020-08-10 20:40阅读(188)

北京同仁堂创始人和《大宅门》有什么关系?历史是怎样的?:首先说一下北京同仁堂的历史。提起北京同仁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全国中药行业的“金字招牌”,是

1

首先说一下北京同仁堂的历史。

提起北京同仁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全国中药行业的“金字招牌”,是中国现存老字号企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中医药文化。1669年(清康熙八年)由乐显扬创建于。起名为同仁堂。乐显扬是这样解释的:

同仁两字,原取自乐氏家传铃医留下来的刻有针灸穴位的铜人。铜人的模型是根据北宋名医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而成。乐氏家族原想用铜人为设堂制售药物的奇异标志,后因考虑到铜人全裸而不雅观,转而联想到“铜人”的谐音“同仁”二字。

乐显扬(1630年—1688年),祖籍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曾任清皇宫太医院的官员。明朝永乐年间,曾祖父乐良才举家迁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在当时称为“铃医。”



▲乐显扬

乐显扬是乐家第四代传人,早期也是铃医,清初他在皇宫太医院出任出纳文书的吏目,在工作之余,他收集大量的宫廷秘方、古方、民间验方及祖传秘方。

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辞去太医院的工作,在西打磨厂这个位置创建了同仁堂的雏形。



乐显扬有四个儿子,其它三人没有行医,唯有第三子乐凤鸣潜心研究医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同仁堂祖业,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同仁堂药铺,并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乐凤鸣把父亲遗留下的丹方分别汇集成《乐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药目》二书,使同仁堂声誉大振,迅速波及全国,不但一般病家、客商云集,就是清宫御药房用药亦必指令到同仁堂选购。

同仁堂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同仁堂经历了清朝的覆灭,民国的战乱以及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但始终秉持“不为良相,只为良医”的家风,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

到了1954年公私合营,末代老板是乐松生,1955年乐松生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1957年成立同仁堂中药提炼厂。1991年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2005年,同仁堂以一亿零六百万人民币投标并购拥有147年历史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店。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视剧《大宅门》是郭宝昌依同仁堂为原型创作的作品,三分虚,七分实。

电视剧《大宅门》不是同仁堂的传记片儿,而是艺术的再创作。描写了北京百草厅白家三代人的恩恩怨怨,(百草厅原型就是同仁堂),从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写起,一直演绎到1937年抗日而结束。其主线和同仁堂的兴建和发展相吻合。

导演兼编剧郭宝昌曾说:大宅门的原型就是北京同仁堂,剧中李天意就是以他为原型。

郭宝昌说:我曾在同仁堂这个大宅门中,生活了整整26年,我熟悉这里面的故事,郭宝昌是白家的养子。




郭宝昌1940年8月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困家庭中,先被母亲以80块大洋卖给河北沙城火车站站长吴家,改姓了吴。后其三姨借钱将他赎回,转手以200大洋卖进同仁堂。因养母姓郭,遂改名郭宝昌

郭宝昌的养母叫郭榕,原在同仁堂大家族中给老太太当丫头,后乐家四爷乐镜宇招她为太太。

【乐镜宇(1872~1954)字铎,北京市人。著名的制药专家,济南宏济堂创始人,出身于北京同仁堂乐家。是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主角白景琦的原型。】

当时郭榕出嫁时26岁,而乐镜宇年已七十,二人不能生育。但按乐家族规,过继子嗣必须在本族中挑选,不容外姓。郭榕不在乐家挑选,主要是不愿意财产旁落他人。所以买郭宝昌先以为娘家买子为由,寄养在她母亲膝下,暂称她姑妈,等她母亲去世后,才把郭宝昌接到乐家,随后便母子相称。换言之,郭宝昌是《大宅门》中白景琦的养子。



▲右一白景琦(原型乐镜宇)

郭宝昌16岁开始动手写家族题材的小说《大宅门》。1964年,因写《大宅门》被判刑3年。罪名是为资本家立传。

“文革”开始后,依然写,改判无期徒刑。

1969年3月,到张家口继续接受监督改造,并重新开始写《大宅门》。

1979年7月,郭宝昌的冤案得到平反,参加了工作。随后从事电影创作。

2001年,郭宝昌编导的家族剧《大宅门》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成为了当年收视率的冠军。



▲白景琦的扮演者陈宝国参观济南宏济堂

所以说,《大宅门》里的百草厅就是同仁堂的原型,剧中的白景琦是同仁堂的老板。剧中的故事就是根据同仁堂故事改变而成。有兴趣的亲们不妨搜搜看,一饱眼福。

撰文/秉烛读春秋

2

提起北京同仁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全国中药行业的“金字招牌”,是中国现存老字号企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中医药文化。

被授予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中医文化”称号。

一、同仁堂何人所创立?

乐家祖祖辈辈都是铃医,就是拿着铃铛,走街串巷,行医卖药的人,到明永乐年间才搬到京城。

传到第四代乐显扬,他当上了太医院的吏目,亲眼目睹了官场恶习,他认为“济世养生唯医药”,索性辞官回家,淡泊名利。

1669年,乐显扬创建了同仁堂药室,后由他的儿子乐凤鸣将药铺迁到前门大栅栏路南。所谓“同”,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同”;所谓“仁”,仁爱的仁,正是“仁者,爱人也。”

乐显扬有四个儿子,只有第三子乐凤鸣子承父业,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同仁堂。

乐凤鸣潜心研究医药,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分别汇集成《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药目》二书。

质量过硬,服务态度好,使同仁堂声誉大振,不但一般病家、客商云集,还是清钦定宫御药房用药。

同仁堂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始终秉持“不为良相,只为良医”的家风,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

二、《大宅门》与同仁堂的关系

电视剧《大宅门》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沉浮兴衰,以及白府三代人的恩怨。

导演兼编剧郭宝昌曾说:大宅门的原型就是北京同仁堂,剧中李天意就是以他为原型。

所以,《大宅门》里的百草厅是以同仁堂为原型,剧中的白景琦是以同仁堂的老板乐镜宇为原型,他是北京同仁堂乐氏第十二代孙,剧中的故事就是根据同仁堂的故事改编而成。

电视剧《大宅门》并不是同仁堂的传记,而是艺术的再创作,其主线和同仁堂的兴建和发展相吻合,真实反映了同仁堂乐家这个家族从1880-1937年随着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渐变过程。

三、郭宝昌与同仁堂、《大宅门》的爱恨纠缠

导演兼编剧郭宝昌是乐家的养子,养母叫郭榕,原在同仁堂大家族中给老太太当丫头,后被乐镜宇收入为房。

乐达聪,号镜宇,是北京同仁堂乐氏第十二代孙,是著名的制药专家,济南宏济堂创始人,是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主角白景琦的原型,真实的乐镜宇与电影中的白景琦一样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乐镜宇同辈兄弟多达17人,他是最不被父兄看好的人,认为将来他吃不了草字头(药业)这碗饭。

乐镜宇受此刺激,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潜心学医,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后创办了济南宏济堂,独创“九昼夜练抽阿胶法”,生产出独具特色的12种阿胶,东阿阿胶是他的名品。

郭榕出嫁时才26岁,而乐镜宇年已七十,二人没有生育。

郭宝昌原是建筑工人的儿子,原名李宝常。

郭榕为了防老,以娘家买子为由,买了郭宝昌寄养在她母亲膝下,暂称郭榕为姑妈。

直到郭榕母亲去世,才把郭宝昌接到乐家,以母子相称。

因为乐镜宇本身有好几个亲生子女,郭宝昌随了郭榕的姓,乐镜宇帮他把宝常改为宝昌,就这样郭宝昌成了乐镜宇的养子。

大家族的族规是很严格的,郭宝昌从小很聪明但也很叛逆,经常违反族规,让养母跟着担惊受怕。

幸运的是,乐镜宇对养子郭宝昌很好,对他的顽劣表现得很宽容,不打不骂,不急不躁,常常给他讲许多家族往事,讲自己小时候叛逆的故事,告诉郭宝昌读书做人的重要性。

养父的循循善诱让郭宝昌发生了改变,养父的言行影响了郭宝昌的一生,在专业的选择上,他的养父也从不干涉,是很开明的老人,解放初就去世了。

后来,年青的郭宝昌与养母的关系并不好,时断时续,时好时坏,但一直未修复好。郭宝昌后来还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这对养母打击很大。

动荡时期,人心浮躁,每个人如同一片树叶,被历史裹挟着前进。养母死的时候,郭宝昌并不在她身边。多年后,郭宝昌为自己当年的行径深深忏悔过。

郭宝昌16岁开始动手写家族题材的小说《大宅门》。

开始写书也遭到母亲及家族人的反对,有自曝家丑的嫌疑。后来又遇到动荡时期,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郭宝昌又开始大张旗鼓写《大宅门》,不料婚变惹怒老婆,几十万字的草稿被付之一炬。

九十年代接触到电视剧后,他才又投入创作中。

真是一波三折,其间辛苦也只有他自己知道。2001年,《大宅门》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成为了当年收视率的冠军,算是对他的慰藉。

《大宅门》虽说是以同仁堂为原型,但并不是同仁堂的纪实电视剧,电视剧里的是百草厅不是同仁堂。

电视剧里的是白家老号,不是乐氏家族,里面有真实的历史,也是虚构的部分,拿原型与电视剧对号入座是不可取的,有些人物虽有生活原型。

但也可能是几个人的综合,就拿电视剧人物白景琦来说,这并非单纯描写乐镜宇,有很多创意在里面,这是一部有着30%虚构的文艺作品。

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它。电视剧反映的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一部分人的生活缩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世道的艰辛,做人应具备的伦理道德,以及人生需要奋斗的感悟。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3

电视剧《大宅门》是由郭宝昌所导的家族剧,讲述了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沉浮兴衰,以及白府三代人的恩怨。时间是清末民初,从1880年一直持续到了抗战1937年!



而百草厅的原型便是“同仁堂”,导演郭宝昌曾说:“我在同仁堂生活了整整26年……出于各种考虑,经过艺术加工,才写成百草厅,实际上他就是同仁堂。《大宅门》也真实反映了同仁堂乐家这个家族从1880-1937年随着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渐变过程。”

所以说《大宅门》真实反应着同仁堂在特殊时期的渐变,三分虚,七分实,也着实让郭宝昌呕心沥血一番,有时候人们又把《大宅门》称作当代红楼梦。



到这里就存在着三个问题,下面就着重来说一说这三个问题。

一、同仁堂何人所创立?

同仁堂的创始人叫乐显扬,乐家祖祖辈辈都是铃医,拿着铃铛,行医卖药,到明永乐才搬到京城,可铃医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向正规中医转变”就成了乐家人的使命,家训。

到第四代乐显扬才正式完成转变,开头他也还是个铃医,后来当上了太医院的吏目,亲眼目睹过官场恶习,他认为“济世养生唯医药”,类似当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索性辞官回家,淡泊名利。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筹备出了《同仁堂》,所谓“同”,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同”,所谓“仁”,“仁爱”的“仁”,正是“仁者,爱人也。”这一年,康熙八年,1669年。



如今,同仁堂已经三百多年了,而它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自我约束。

二、导演郭宝昌是谁?

1940年,郭宝昌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原名叫李保常。后来,在他两岁时由于父亲冻死街头,被母亲卖给了一个吴姓的火车站站长,之后,又被三姨赎回,倒过手,再次将他卖给同仁堂的郭榕。

郭榕起初是乐家老太太的丫鬟,后来被乐家四爷乐镜宇招为太太,可两三年郭榕还是没有生,尽管四爷都近七十岁了,郭榕才二十多岁。所以便买了郭宝昌。大户人家嘛,继承财产得有儿子呀!



就这样,郭宝昌得“郭姓”!

三、《大宅门》和同仁堂

郭宝昌后来说,他非常仰慕他的养父“乐镜宇”,他说他是真正的大男人。在《大宅门》中,陈宝国所饰演的白景琦的原型便是他的养父乐镜宇。同时,导演郭宝昌说,其实他非常想演白景琦,但年龄限制了。

乐镜宇这个人必须得提一下,他是济南宏济堂的创始人,药堂的匾牌曾是“但愿天下人无病,哪怕架上药蒙尘”,主柜之上,还悬挂着寓意“悬壶济世”的5把锡壶。七七事变后,乐镜宇曾响应号召抵制日货,同时号召济南业界拒卖日药。抗日战争爆发,乐镜宇也积极筹药支持伟大事业!等到1955年,已经成了公私合营了!

综上,这便不难理解《大宅门》和同仁堂的关系了,中间纽带便是导演郭宝昌!

4

成为今天享誉中外的民族药业品牌,作为老字号,同仁堂在近代也是步履维艰,从清朝末年外敌入侵、民国军阀混战到日本侵华。

能够让老字号屹立不倒,从中可以看出同仁堂的创始人和历代传承人恪守德诚信的做药理念。而《大宅门》通过讲述百草厅的兴衰罔替,来表现中国中药世家从创业。守业到发扬光大的过程。两者有没有联系呢,历史上的真实有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从《大》剧的故事梗概确实和同仁堂有联系,但是电视剧毕竟不是真实再现。剧中的主角白景琦也综合了乐氏家族几代传承人形成一个艺术上的人物,为了突出主角的形象,还进行了艺术处理。比如白七爷的英雄主义作派,作为一个大商号的主事人是不打可能的,商人在当时是不受重视的,苛捐杂税本就让他们不堪重负,再出现惹是生非的事很容易被同行、对头借机打垮,因此这种情节只能出现在电视剧中,不可能反映是同仁堂创始人们的真实性格和作派。

其次,《大》剧的主创团队有人和乐家有渊源。据说该剧的主要创作人是乐家一个妾的养子,能把一个几百年的故事讲好,能把一个老字号的风雨飘摇说清楚,既能看出创作团队的创作实力,也能显示出对真实故事的了解。而能够做到了解这一点的人一定和乐家有关系。

很有可能通过知情人的讲述这个百年制药世家的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并在他的内心留下烙印,等到他长大成人之后,所学专业刚好是编剧方面。为了感谢养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也感慨同仁堂百年发展历程的艰辛。于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促成了《大》剧的拍摄和开播。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部电视剧长期排在收视率排行榜前列。

第三,虽然该剧被大众普遍认为是通过影视形象再现同仁堂的近代发展历史,但却不被同仁堂的传承人所接受。主要是该剧在一些人物描写上与历史真实不符,让乐家后人很难接受。集中体现在剧中对杨九红和香秀的描写上,把杨九红写成妓女出身以及香秀一个丫头被扶为正室,这些被乐家认为是夸大其说。认为主创者为了突出其养母的形象,而故意贬损和其养母不好的乐老爷的其他妻室。

最后,作为取得大众喜欢的作品,主创团队应该不会为私仇而贬损真实人物。总得来看,《大》剧是以弘扬和赞颂为主的,而一部好剧要形成复杂多样的人物,就需要主观创造一些形象。

这个就和《红楼梦》很类似,曹雪芹把自己家族描写在红楼里面,但是又育许多不同。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历史和现实中是有原型的,但是又不完全一致,是有艺术再加工的。

一部好剧和一个老字号发展史共同告诉祖辈的一样东西,那就是大国的匠心。

5

同仁堂在充公之前呢一直姓乐创始人乐显扬,同仁堂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板乐靖宇,也就是白景琦的原型。《大宅门》的导演编剧郭宝昌是乐靖宇的养子。郭宝昌原名李保常,他曾经笑谈:“我是无产阶级”其实是对的,李保常的生父母都是农民。他还有一个妹妹,他生父在一次劳作中摔伤了腿,家里为了给他父亲治病倾家荡产,他父亲最后死在街头。他的母亲没办法卖儿卖女。李保常被他的姑姑卖到他养母郭蓉那里,郭蓉是乐家放丫鬟,担心没人养老,才买了他,更名郭保常。不久郭蓉就成了乐靖宇的妾室。郭宝昌也就成了乐靖宇的养子,这个名字也是乐靖宇给起的。虽然乐家给他同辈的人不喜欢他,说他是野种,但是乐靖宇非常喜欢他,两个人经常单独在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乐靖宇就跟他说这些事情,郭宝昌曾经说《大宅门》的前四十集梗概就从养父口中知道的。他从上学的时候就在构思《大宅门》。等播出以后同仁堂集团的人说这写的不是同仁堂。郭宝昌坦言,这个电视剧的人物是由好几个原型构成,但是虚构的成分只占30%

6

距离《大宅门》的播出已经过去了18个春秋,这部经典电视剧演绎了一个老字号的百年浮沉,也演绎了清末民国的过往历史。商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每个人的不同命运,都在这部经典作品中上演。从普通药房到民族老字号,它都细细道来,虽然电视剧已然成为过去,但是这部电视剧中出现的药堂百草厅,历史上真有其原型,它就是北京的同仁堂。

《大宅门》海报

这个百年老字号,到底和药堂百草厅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们的创始人是否曾经在《大宅门》中出现过呢?其实整个电视剧作品中的白氏家族,就是以同仁堂的创始人乐显扬为原型的。

乐显扬的祖籍在宁波慈溪,明朝初年,最先从慈溪定居北京的是他们的祖先乐良,乐良本是一个江湖郎中,但是家中一直有祖传秘方,他一直以行走江湖为人治病谋生。到了永乐帝年间都城迁往北京,乐良为了谋求生计,。来到北京定居,开始了他在京城的行医生涯。

《大宅门》剧照

到了乐显扬这一辈的时候,整个乐家早已经日益壮大,正在逐步迈向辉煌。乐显扬传承了医学家风,同时又钻研各种各样的医术,最后考入了朝廷的太医院,在得到一个官方身份以后,乐家的整个江湖行医生涯结束。

康熙8年,乐显扬秉持着悬壶救世的心,在北京城里创办了同仁堂药室。康熙27年,乐显扬去世,在他的几个儿子中得到的父亲真传的,唯有乐凤鸣一人。

现在的同仁堂

相较于其他的众多兄弟,乐凤鸣是真的喜爱中医。他不想辜负父亲的期望,想继续将家族企业发扬光大。因此在康熙41年,乐凤鸣将当时的同仁堂药室搬到了大栅栏路,并且将“药室”更名为了“药铺”。

在他坐镇同仁堂的数十年,除了继续卖药以外,他根据祖传秘方、宫廷秘方、前人制药经验,制作出了经典的同仁堂药丸。从此以后,同仁堂就开启了“前店卖药,后场制丸”的经营模式。

旧时的同仁堂

在乐凤鸣带领下,同仁堂甚至还出版了《同仁堂药目》一书,在此后多年,这部巨作对中国的整个医药行业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雍正元年,同仁堂的繁荣壮大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此后它就成为了皇宫的御药房,专门承办官药制作。

同仁堂前后历经八代清朝皇帝,辉煌时间多达188年之久。从江湖郎中到朝廷御医,从民间药铺到宫廷药房,乐氏一族的兴衰成败,多年以后搬上了大银幕,成为了《大宅门》。

同仁堂祖训

这部作品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家族的坚守,也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难以逃脱的命运洪流,向人们宣扬着一种民族和家国的精神。在历经百年以后的同仁堂,至今仍然是中国极为有影响力的连锁药铺。希望现在的它,能够依然给人们传递什么叫做医者仁心,什么叫做诚信经营,期待乐氏同仁堂的精神传递永远不会停歇。

7

电视剧《大宅门》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北京一家中药世家如何从一家普通药堂步步成长为民族老字号的传奇故事。

其中,药堂百草厅的现实原型就是北京百年老字号“同仁堂”,而白家便是“同仁堂”的创始人乐良才所在的乐氏家族。

乐家并非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其祖籍也很难再考,乐良才这一支为宁波乐氏,祖籍慈溪,即现在的慈城镇,到乐良才这一辈,宁波乐氏已经经历了二十六世。

明初,乐良才原本是宁波府的一个普通江湖郎中,靠着一手祖传的行医秘方和技术为生。之后永乐帝迁都北京,乐良才也从宁波迁到了北京城。乐良才定居北京后开始娶妻生子,乐家也开始了以家族企业经营为模式的行医生涯。

北京乐氏传承到四世乐显扬,才开始逐渐走向辉煌。乐显扬很有医药天赋,加上自幼便传承家学,成年后又苦读医术,最终得以进入清廷太医院供职。乐显扬成为官医,标志着北京乐氏正式结束江湖行医的历史。乐显扬自幼便有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有了官方身份后,乐显扬就萌发了开药铺以济百姓的想法。


康熙八年(即1669年),北京乐氏四世乐显扬在北京城正式创办“同仁堂药室”。据传,“同仁”之意来源于《易经》中的“和同于人,宽广无私”一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乐显扬去世,乐氏五世乐凤鸣子承父业。

不同于其他几个兄弟,乐凤鸣和父亲乐显扬一样,自幼便对中医学情有独钟,所以乐氏五世中只有乐凤鸣真正得到了乐显扬的真传。

乐凤鸣接掌同仁堂药室后,不想辜负自己的医学天赋和先辈的期盼,一心只想将同仁堂药室发扬光大。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乐凤鸣决定将同仁堂药室搬迁至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并将其正式改名为“同仁堂药铺”。

乐凤鸣执掌同仁堂的数十年间,不仅开创了同仁堂“前店卖药,后场制丸”的经营制作模式,还编撰了后来风靡全国并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的《同仁堂药目》。

被乐凤鸣发扬光大后的同仁堂,随后也得到了皇帝的另眼相看。雍正帝看中了同仁堂在药材原料上的精挑细选以及加工上的制作精良,最终在雍正元年正式聘用同仁堂为朝廷御药房供药单位。

此后的清朝皇帝也一直承认同仁堂的皇家身份,同仁堂的辉煌得以延续至清廷灭亡。

同仁堂从一家普通药铺起步,一步步成长为一家影响全国的连锁药铺,凭借的就是乐氏家族宁缺毋滥、诚信经营的医者仁心和商业精神,同时它也见证了中华文明数百年之间的风雨兴衰。

8

说起同仁堂是驰名中外的中国中医药行业老字号金字招牌,是现存的中国老字号企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中医药文化,风雨几百年,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同仁堂由创始人乐显扬创建于康熙八年,1669年,同仁堂两字原取字乐氏家传,铃医留下来的刻有针灸穴位的铜人,铜人的模型是根据北京名医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炙图经设计而成,乐氏家族原想用铜仁为设堂制售药物的标志,后来考虑铜人全裸不雅观,转而联想铜仁的谐音“同仁”二字,乐显扬(1630年一1688年)祖藉浙江宁波慈溪县,<今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曾任清皇宫大医院的官员,明朝永乐年间乐良才举家迁往北京,以走街窜巷行医卖药为生,在当时称为铃医,我们都看过大宅门,剧中大宅门就是同仁堂的原形,由著名导演郭宝昌亲身经历导演,再现同仁堂风雨历程与人物刻画,展示了有血有肉的同仁堂的民族精神和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承,郭宝昌从小被乐镜宇收为养子,而陈宝国在大宅门里饰演的白景奇原型就是郭宝昌的养父乐镜宇,郭宝昌也非常想演这一角色,由于年龄受到限制,乐镜宇是一个真正大男人,剧中我也也看到了一个敢做敢为,敢恨敢爱的大丈夫。

乐镜宇他是济南宏济堂创始人,药堂的匾牌是但愿天下人无病,哪怕架上药蒙土,主柜之上还悬掛着寓意“悬壶济世的六把锡壶,七七事变后乐镜宇曾响应号召,抵制日货,同时号召济南商业界拒卖日药,抗日战争爆发,乐镜宇也积极筹备药物支持抗战伟大事业。

1955年公私合营,同仁堂一直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努力着,使中国中医文化瑰宝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9

一、三个时间段、三代人的矛盾

说起电视剧《大宅门》相比大家都不会陌生。这部长达数十集的电视剧从晚清写起,一直写到了一九三七年,前后跨度不可谓不长,展现了中国近代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而这部电视剧所要表现得就是在近代社会,那些中小企业家族的兴衰历史。百年老字号“百草厅”历经三代三个时间阶段:

晚清、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同时这一时间段也对应了三代人之间的矛盾:

晚清影响下的老一辈、受到就有传统羁绊但是又渴望突破的新一代、在二十世纪特殊的国内外局势影响下的进步人士以及懦弱的投降者、麻木者。

老一辈的代表是演员斯琴高娃所饰演的白府长辈以及景琦的叔叔们,他们有着老一辈的传统和智慧,为人处世圆滑精明。这体现在他们为了重振白府以及百草厅的努力上。

尽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了不少手段,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来看,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新一代的代表是景琦,他天资聪慧,生性活泼,不喜约束,但是又有传统的价值力量在约束于他。这主要体现在他个人自由的意志和老一辈的传统道德的冲突上,比如他对青楼女子的情感以及想要娶青楼女子的渴望和家长的反对,这一矛盾在他小时候体现在大人的管教和他活泼自由的天性上。

随着老一辈的离世,新一辈开始成为大宅门中主要的掌握者,因此这个时候矛盾稍弱。

紧接着在第三个时间阶段上,由于当时特殊的局势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懦弱麻木,比如景琦的儿子,那个整天抽大烟、瘸了腿的儿子,这个时候景琦已经成为第三代的代表,在角色转换上开始成为进步人士,他面对威逼利诱,宁死不屈,反倒是他的儿子胆小怕事,为人不齿。

因此这部剧前后跨度之长、展现的矛盾复杂多变,可以称得上是“当代的红楼梦”了。

二、同仁堂、《大宅门》和郭宝昌

作为一部家族剧,导演郭宝昌实际上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他自称电视剧中的百草厅实际上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同仁堂,他曾经在其中生活26年,所以无比熟悉。因此就以同仁堂为原型而展开的创作。

历史上的同仁堂是乐显扬老爷子创立的。乐家世代都是赤脚医生,也就是那种走街串巷的江湖一生,因此乐家从此积累了不少人脉、经验,这位他们日后创立同仁堂做了准备。

到了乐显扬这一代,他在太医院谋了一官半职,但是在其中从事并不快乐,每每目睹官场险恶,他都痛心不已,因此辞去官职,回家创业,就有了后来的同仁堂。

同仁二字,也是取自《四书五经》中的“天下大同”、“仁爱”等儒家理念,这就体现了同仁堂世代“儒医”的愿望。如今,同仁堂已经三百多年了,而它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自我约束。

乐显扬有四个儿子,其它三人没有行医,唯有第三子乐凤鸣潜心研究医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同仁堂祖业,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同仁堂药铺,并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乐凤鸣把父亲遗留下的丹方分别汇集成《乐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药目》二书,使同仁堂声誉大振,迅速波及全国,不但一般病家、客商云集,就是清宫御药房用药亦必指令到同仁堂选购。

同仁堂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同仁堂经历了清朝的覆灭,民国的战乱以及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但始终秉持“不为良相,只为良医”的家风,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

导演郭宝昌原来是被人贩子卖到乐家的,所以对整个同仁堂的兴衰历史有所了解,这样就创作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大宅门》了。

10

349年前的清康熙年间,北京同仁堂诞生于世,从“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到“俢合无人问,存心有天知”,再到谨遵至今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质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

2001年首次播放于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视播的《大宅门》,更是以真人事迹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作品,导演(同时也是编剧)郭宝昌在其中所叙述的百草厅就是清朝末年北京同仁堂的原型。而郭宝昌本人,既是《大宅门》当中的主角,亦为在同仁堂生活长达26年的当事人。

1.北京同仁堂的历史渊源

公元1669年,时任清朝太医院吏目的乐显扬首次于北京创办了同仁堂,但同仁堂初创阶段,并未正式运行。公元1723年,即雍正元年,雍正帝亲自钦定了同仁堂专为清宫皇室供药,由此便开启了同仁堂长达188年之久“独办官药”的医药发展道路(在此期间,同仁堂先后共经历了八任皇帝)。

公元1912年,历时267年封建统治的大清王朝在宣统帝的“和平退位诏书”下宣布结束。北京同仁堂随即便开始了面向大众,真正体现了“医者仁心,服务人民”的医药品质。但因为民国时期时代背景的混乱,无法给予如同北京同仁堂这类行业一个稳定发展的和平环境,因此几乎导致同仁堂在此阶段险些葬送。50年代后,北京同仁堂才开始了稳定繁荣的发展。300多年来,正是同仁堂历代经营者(乐家子孙)不断与时俱进、恪守成规,才使得同仁堂至今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2.《大宅门》与北京同仁堂的不解之缘(现实原型终上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

其一:郭宝昌的生活经历(辗转两次来到同仁堂)

郭宝昌一生命运多舛,他于1940年出身北京,两岁便经历了丧父之痛。因生活困苦,其母将其以80大洋卖给他人。原本以为这也许就是郭宝昌最后的命运了,但其三姨的到来却打破了一切。因为贪图利益,郭宝昌三姨借钱将郭宝昌赎出而经手以200大洋再次转卖给同仁堂。由此便使得年纪尚幼的郭宝昌开始了在同仁堂26年的生活,为其后创作《大宅门》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二:《大宅门》就是百草厅(白家就是乐家)

编剧郭宝昌曾在《大宅门》中这样写到:“我曾在同仁堂这个大宅门中,生活了整整26年,我熟悉这里面的故事。”由此可见,《大宅门》同现实确实是有紧密联系。众所周知,《大宅门》中所演绎的是自公元1880年到1937年之间关于白家三代人在百草厅中发生的恩怨纠纷,而剧中的百草厅正是同仁堂的现实原型,剧中主角白景琦也正是导演郭宝昌的养父乐镜宇。

其三:郭宝昌从现实和故事中两度“身入其境”

郭宝昌说:“这北京百草厅的原型就是同仁堂,而剧中李天意这一角色则是以我自己为原型。”是啊,正如同郭宝昌所说的一样,他本人曾身入同仁堂26载,同仁堂几百年的历史都是其养父乐镜宇亲口相授。16岁的郭宝昌就曾执笔编写《大宅门》这部以同仁堂为现实原型的艺术创作,“三分虚,七分实”的《大宅门》向社会大众展现了同仁堂老一辈人的恩恩怨怨,又一度将今人带向身临其境的艺术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