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2020-07-27 13:02阅读(106)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司马迁老先生知道后世会存有疑问,就在《史记·汉高祖本纪》做了详细的记载。尽管对

1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司马迁老先生知道后世会存有疑问,就在《史记·汉高祖本纪》做了详细的记载。尽管对刘邦起义过程中的一些传说,也做了详细的叙述,这个值得商榷,但关于题主提到的问题应该是可信的。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先揭竿而起,举起反抗暴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

此时,沛县县令看到烽火遍地,为了保全自己,就秘密找来萧何、曹参商议起兵反秦之事。

萧何当时担任主吏掾,素来与刘邦关系很密切,在密切关注时局发展的同时,与逃亡芒砀山的刘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时,萧何就对县令说:“你是秦朝廷的官吏,沛县百姓恐怕很难听你的话。欲图谋大事必须把逃亡在外的英雄豪杰请回来不可。”

县令听从了萧何的建议,就派樊哙把刘邦请了回来。

此时的刘邦已经聚集了近百人,当刘邦带领众人回到沛县时,县令就后悔了,恐怕刘邦危害自己,就下令关闭城门派人把守,还想把萧何、曹参杀掉。

萧何、曹参翻越城墙来归附刘邦。

刘邦就写了一封信,劝告沛县父老杀掉县令,迎接刘邦入城,推举刘邦做县令。

但刘邦却推辞说:“现在诸侯并起,沛令一职应当选择全县最有威望的人来担任。我不是自爱,实在是德薄能鲜,耽误了自己事小,倘若耽误了全城百姓,那就百死莫赎。请选择贤能的人,图谋大事吧。”

刘邦一席话,既像是在推辞,又像是在吓唬那些胆小的人。造反是要杀头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怕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做带头大哥。
沛县父老经过卜筮后也说刘邦最吉,都拥戴刘邦。刘邦又多次推辞,最后勉为其难,只好答应。

也有说法是,刘邦答应先暂时做这个大哥,如果杀头的话,就杀他的头;如果侥幸成功了,那时再选举一个贤德的人来做首领。

还说刘邦夺取了天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当帝王,刘邦也再三推辞。但谁也不服谁,刘邦再次很为难的继续做暂时的大哥,这才摆平了。

其实,刘邦四十八岁才起事,并非一直在游手好闲,而是为了这一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舆论宣传,其母刘媪梦与神交而生刘邦,斩白蛇而起义;广交英雄豪杰,建立人脉等等。

至于卜筮一事,也有说法是萧何做了手脚,后世也有萧何让刘邦抓阄的故事。尽管史料没有记载,恐怕这事不假。刘邦、萧何他们能做出这些事来。

总而言之,刘邦起事时,已经有了近百人的队伍,萧何、曹参都是投奔刘邦而来,关键是造反要杀头,前途不明,这个大哥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最为关键的一点,刘邦是天生的领袖,萧何、曹参之流都仅仅是宰相之才,君臣名分早已经注定,这是无法改变的。如果不能够明确自己的定位,刘邦团队是无法走得更远的。

这就是萧何、曹参等人的高明之处。至于其他人及沛县父老,也就是人云亦云,过江之鲫。

刘邦本身适合做大哥,又想做大哥,推辞只是一个策略;萧何清楚自己不适合做大哥,不想出头也是本心实意。在这种情况下,众人也无法强迫萧何去做这个带头人。

这就是大家推举刘邦的原因,而没有选择萧何。

2

在我的印象中,总认为秦始皇的年龄要比刘邦大许多,然而历史上的刘邦(前256~前195年)实际比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只小3岁。

但两人的社会地位却相差悬殊。

秦始皇13岁继承皇位,22岁时亲政,此时刘邦还是个街头混混。

大约又过了5年的时间,由于刘邦和街面人们混的很熟,有点小人缘,随后被秦廷任命为泗水亭亭长(管理十里范围片长之类的小官)。

刘邦这人志向高远,不满足于“朝九晚五”沉闷的生活。



有一次,他看到秦始皇在豪华车队和仪仗士兵簇拥下出巡,羡慕之情油然而生,脱口说道:“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的言外之意就是,“将来我也要这么高调,我也要做老大”

刘邦一直在寻找机会和制造机会当老大,比如,有一次刘邦接到上级命令,要他押送犯人到骊山服劳役。

刘邦平时喜欢喝酒,估计这次执行任务时醉意朦胧放松了警惕,犯人走到半路就跑了一半儿。

刘邦心想,等到达骊山估计剩不下几个人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呢,于是说:“剩下的犯人你们都跑吧,官府追究下来我为你们抗雷!”



当刘邦说出让剩下的犯人跑路时,犯人们都惊呆了,感动之余都很佩服刘邦的胆量,一个朝廷命官,做出如此举动,非常人能做到。于是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刘邦芒砀山落草为寇。

刘邦一听心中暗自高兴,他等的就是这种结果,于是带着众人向芒砀山进发。

在行进的路上,刘邦为了让这些人死心塌地的跟随自己,上演了一幕“斩白蛇”的戏码。

原来走到半路的时候,走在前面的人遇到了一条大蛇拦路,刘邦此时喝的有点醉意朦胧,于是对众人说:“大家躲远一点,别溅一身血”。

众人躲得远远的。



过了一会,刘邦喊众人出来,大家一看,大蛇被斩成两段。

一行人再次上路,等走了一袋烟的功夫,有一位老太太哭着寻找儿子,他说自己是“小白龙”的母亲,她儿子小白龙被赤帝的儿子斩成了两段。

不用说,众人明白了眼前的刘邦就是赤帝的儿子,众人对刘邦有异相,是天之娇子深信不疑,于是死心塌地跟随刘邦。

以上只是刘邦制造的噱头,无非是为以后造反当老大铺路。刘邦蛰伏芒砀山,等待机会再次降临。

上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机会再次降临刘邦的头上。




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这犹如一颗火种投进了炸药桶,反秦起义军风起云涌。

此时秦朝的官吏萧何看准了时机,也想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当时萧何只是一个管理法律的文书,是秦朝底层官吏。

萧何心想,如果能推翻秦朝,我以后的职位肯定比现在高。我撺掇沛县县令也造反。到时候造反成功了,我可以上位。如果失败了,有县令前面抗雷,大不了我跑路。

用小的代价博取更大的功名,这个合算。于是萧何前去撺掇县令造反。

萧何算盘打的很精,但县令也不傻。他直接拒绝了,不想做出头的椽子。



萧何见事情挑明了,如果县令告密,萧河就死定了,为了自保,萧何一不做二不休把县令杀死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事已至此,萧何只有找到带头人造反才是唯一的活路。

这时候他想起了逃亡芒砀山的刘邦。于是派人去山上找来刘邦。

刘邦带着众兄弟下山来见萧何,共商反秦一事。

事后我们得知,刘邦做了沛县起义的首领,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萧何的名望比刘邦要高,为何众人拥戴刘邦当老大呢?

原来刘邦能做老大是萧何极力撮合的结果。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萧何明白,不是所有人能当老大这个角色。造反可不是闹着玩,首先没胆量的不能做老大。




萧何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如果让自己写个法律文书,打打官司告告状,这个没问题。

假如让自己带有众人造反就差强人意了。萧何清楚,历朝历代文人只能当军师做不了皇帝。

比如李斯的文采比谁都好,名望也不低,他不适合当皇帝,只适合当秦始皇的谋士。

这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道理。不能当栋梁,就当檩条好了。

况且此时造反当老大也并不意味着将来就当皇帝,当时变数很大。

萧何比谁头脑都聪明。审时度势认为只有刘邦适合当老大。因为刘邦胆量最大,说难听点就是有点“二百五”,一撺掇就上劲的主。

萧何想到此于是对刘邦说:“刘哥,这个老大非你莫属”。




说实话刘邦很想当老大,但他还是做出一种高姿态说,“我能力有限,还是推举别人吧”。

此时有人提议推举萧何当老大。

萧何为了防止刘邦推辞,于是提出二人用抓阄来决定谁当老大。

萧何写了两个纸条,说,两个纸条分别写着“当”或“不当”,抓住当的就是老大,抓住“不当”就不是老大。

萧何写好阄后揉成团,对刘邦说,“我写的阄,刘哥你先抓吧”。

刘邦没想那么多就抓了一个阄,剩下的一个萧何拿了过来。

萧何走到刘邦面前说,“刘哥,看看上面写的什么呢?”



刘邦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一个“当”。萧何笑笑,说,“真乃天意也。”

既然你这个是当,我这个就肯定是“不当”了。说完这些,萧何把手中的阄扔到嘴里嚼了嚼咽了。

随后刘邦“合情合理”做了老大。

亲们看出萧何的诡计了吗?萧何实际是骗了刘邦,这两个阄上面都写着“当”,也就是说,刘邦抓哪一个都是“当”老大。

这是萧何不想当老大的办法。如果萧何相当老大就不会用这个办法了,他可能用贿选的办法当老大。

我真不明白到底是萧何骗了刘邦还是成全了刘邦,也不知道刘邦是真傻还是故意装傻。反正二人彼此成全了各自的事业,萧何以后做了汉朝的丞相,刘邦开创了300年的大汉基业。

文/秉烛读春秋

3

什么样的人能当老大呢?

第一要会演戏,第二要脸皮厚,第三要胆子大,这三方面,刘邦条件都具备。

会演戏



当年,刘邦干泗水亭长的时候,押送的犯人跑了一半,按照秦朝律例,犯人逃脱,押送者斩!横竖是个死,刘邦索性把犯人都放了。

结果,有十几个犯人觉得刘邦够意思,就留了下来,愿意跟着刘邦混。这时候,刘邦上演了一出斩白蛇起义。

这个桥段大家耳熟能详了!其实,这是刘邦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



男主角是刘邦,女主角是老奶奶,道具是一只剑和一条倒霉的白蛇,十几个犯人是观众。

这个老奶奶是刘邦隔壁家的五婶,刘邦给了她五两银子,让她帮忙演个戏。刘邦把台词本给了五婶,还与她反复演练了好几遍,什么时候出场,什么时候哭,说什么话,练的滚瓜烂熟。

剧情回顾:这些犯人跟了刘邦之后,刘邦故意让其中一个犯人前面探路,犯人突然折回来了,说前面有条白蛇(注意这条白蛇就是老奶奶放的)。



刘邦拔了剑,快步赶上前去(为什么这么快,因为他担心蛇跑了)。众人跟着刘邦跑了过去,幸好白蛇还在,刘邦抽出宝剑,刷的一下,把蛇头斩了下来。

众人继续往前走,这时候女主角(老奶奶)出场了,边哭边念台词,你为什么杀了我的儿子啊?他可是白帝之子啊!如今被赤帝杀了,我可怎么活啊!

众人一听,朝刘邦倒头就拜,大哥啊!原来你是神仙的儿子啊,我们愿意誓死效忠你!

斩蛇起义就是这么来的!

脸皮厚

当年吕太公过六十大寿,大摆宴席,远近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刘邦没头没脸,但他脸皮厚,跟着众人屁股后面进来了。



来吃饭是要随礼的,但来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上一百的,有上五百的,还有上一千的,后来管家规定,凡一千以上的,才能在堂屋就坐,其他的人只能在院子里坐席。

刘邦来了,喊了一声,随一万,记账的正是萧何,他与刘邦很熟悉,平时经常一起喝酒吃饭打麻将,他知道刘邦没这么多钱,但是他还是让刘邦进去了堂屋。

刘邦这脸皮够厚的!

刘邦这个“一万”虽然是个空头许诺,不过,十几年后,刘邦返还了几千倍的利润,刘太公真是好眼力!



胆子大

沛县县令见秦朝各地纷纷起来闹革命了,他与萧何、曹参商量,是不是咱们也得随大流啊,要不革了咱们的命可咋整。

萧何和曹参表示支持,但是起义军人数太少了,萧何建议把刘邦拉过来,他听说刘邦已经有了一百号人的队伍了。

这时候,沛县县令有些摇摆不定,要是刘邦来了不听我号令咋整,他又听闻各地的起义军已经被镇压了,陈胜吴广已经失败了,就有些后悔,想来想去,算了,还是不要革命了吧!

可是,这时候萧何和曹参已经知道了呀,要是泄密出去可是死罪。于是,县令下令捉拿二人。



萧何和曹参提前得到了消息,匆忙逃出了县城,找到了刘邦。刘邦带着一百个兄弟杀了过来,只见城门紧闭,刘邦不慌不忙,写了一封信射入城中,城中百姓读了信之后,义愤填膺,一起杀掉了县令。

刘邦到底写了啥,不知道!不过沛县百姓革命热情还是相当高涨的。

杀了朝廷命官,这是要诛九族的!现在不革命也得革命了,既然革命必须选一个带头大哥。选谁呢?

萧何官最大,书读的最多,众人一致推举他,萧何连连摆手,不不不,我这人写写文章,记记帐还行,让我带领弟兄们杀人,我干不来。

曹参也不干,道理和萧何一样。



其实这都是借口,萧何和曹参书读了多了,就变的畏首畏尾了,他们知道,造反是要灭九族的,他们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家族考虑一下。

后来,萧何和曹参一致推举刘邦当老大,众人齐声叫好!

刘邦当仁不让,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胆大如斗,天不怕地不怕,于是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他就有了三千人的队伍。

4

沛县起兵时,萧何为沛县主吏,众人却拥戴刘邦做老大,这里面的原因,要从当时的形势来分析!

事件发生在秦二世元年,秦朝还未灭亡,造反是要被灭族的,风险极大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等人在蕲县起兵,到陈县自立为王,号称张楚。各郡县都有人起来杀死官吏,响应陈胜。

汉高祖刘邦,曾经以亭长的身份,为县里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但很多民夫中途就逃走了。刘邦预料,等到了骊山,民夫可能会跑光。那样他就得被治罪,所以,到了丰邑西面的湖沼地带,他便停下来喝酒,到夜间,刘邦就把民夫都放走了。

并说:“你们都走吧!我也从此逃命去了!”民夫中有精壮汉子十多人愿意跟随他。所以,刘邦这也就算造反啦!慢慢队伍扩充到上百人。

沛县县令恐惧,也想带领沛县人响应陈胜。主吏萧何,狱掾曹参对他说:“您是秦朝官吏,现在想要背叛它,率领沛县子弟,恐怕别人不听。希望你召集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可以得到好几百人,有了这股力量,再去号召民众,民众就不敢不听从了。”

于是沛县县令,就命樊哙去召刘邦,这时候,刘邦的队伍已有几十上百人了。樊哙就跟着刘邦回来了。可沛县县令又后悔了,他怕刘邦一来发生变故,就关闭城门,严加防守,还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和曹参害怕,就越过城墙,投靠刘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萧何为秦朝官吏,居于沛县知县之下,在百姓中的名望并不比刘邦高。

萧何、曹参等为文官,爱惜生命,担心事不成,被秦朝诛灭全族,所以不想牵头,推举刘邦为老大,是为了让他去顶雷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带着队伍来到沛县城下以后,用绸绢写了封信射到城上,对沛县父老说“天下受秦朝暴政之苦很久了,如今父老乡亲虽然在替县令守城,但各地诸侯纷纷起兵,沛县即将遭到杀戮,如果大家能联合起来杀掉县令,推选能够当首领的来担当重任,以响应诸侯,就能保全家室。不然,父子兄弟遭到屠杀,那就毫无意义了。”

于是,沛县父老就率领子弟一起杀了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想请他做沛县县令。

刘邦进城以后,说:“目前天下大乱,诸侯纷纷起事,如果首领选择不当,就会一败涂地,我不是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是担心能力薄弱,不能保全父老兄弟。这是大事,希望另外推选能够胜任的人。”

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官,爱惜生命,恐怕事有不成,被秦朝诛灭全族。所以,沛县父老就都推举刘邦,并说:“平时,我们就听说过,刘邦的许多奇闻怪事,他一定能显贵,并且又经过占卜,没有比刘邦更吉利的了。”刘季还是屡次推让,但是大家都不敢担任,最终还是立刘邦为沛公。

结语

在沛县起兵时,萧何、曹参等人最开始是想让沛县县令起兵,但沛县县令担心刘邦人多,发生变故,所以关闭城门,不让刘邦进城,还想杀了萧何、曹参。后来沛县父老被刘邦说动,才杀了县令,迎接刘邦入城,而萧何、曹参等人是文官,爱惜生命,怕失败后被诛杀灭族,所以推举刘邦做首领,目的其实是让刘邦去顶雷的,那知道最后刘邦会取得天下。要知道最后结局是这样,估计当时很多人都会去争抢了!您说呢?

5

《史记》记载,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当时,陈胜-吴广起义,声势浩大,全国割地纷纷响应。沛县的县令也不知如何是好了,他听取了萧何的意见,说你要是声援起义,起码的有农民来百姓或穷苦人来加入才行,以壮声势,不然你是秦朝旧吏,怕是不能成事。于是刘建议联系就刘邦。刘邦此时已经纠集几百人的队伍在乡里。

等曹参联系了刘邦,结果县令后悔了,要杀了萧何等人,并紧闭城门,刘邦下令攻城。城里百姓,也积极响应刘邦,结果将沛县攻下。于是,大家在一起商量怎样举事,兵选首领。萧何和曹参都是秦朝文吏(给秦朝打工),担心起义不成,秦朝将他们灭族,也是说怕殃及家里人,一直推荐刘邦做首领,刘邦开始退让,但是大家意见一致,刘邦不好再推辞,只好当了首领,被称为“沛公”。

6

萧曹名望再高,也就是秦一小吏,依旧不可以号令天下。刘邦审时度势能力,远在二人之上。

革命家特质无论在格局,还是在进程把握,非二人可比拟。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作为领袖人物,克己之忍、容人之忍、对敌手段残忍,对一时失败之自我容忍,非一日之功可以练就。一言概之,高祖目标专一,敢舍敢得,能吃苦、敢享福,脸皮厚,够用!

7

这个问题其实不准确。沛县子弟中,萧何的身份地位确实比刘邦更高,可是名望并没有刘邦高。萧何是沛县的县吏,曹参是狱警,刘邦则是泗水亭长。萧何的官职在沛县子弟中算是比较高的,但是他的声望却远不如刘邦。

刘邦当年在沛县的时候,虽然是一个小混混,但是在沛县子弟中却有一定的威望。刘邦的年龄在众多沛县子弟中算是比较年长,从小自然会有不少年龄更小的小伙伴跟着他一起玩。刘邦虽然条件一般,但是却不是一个小气之人。刘邦对自己的朋友非常大方,刘邦为了让兄弟们吃顿好的,还得罪了自己的嫂子。刘邦平时为人豪爽,在沛县子弟中逐渐树立了属于自己的威信。刘邦也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圈子。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天下再一次大乱。每个人都可能从这次大乱中捞取一部分政治利益。现在机会就摆在所有人面前,就看你能不能抓住眼前的机遇。如果能抓住眼前的机遇,那么一辈子大富大贵。如果抓不住机遇,就有可能粉身碎骨。刘邦和沛县子弟当时就面临这个抉择,最终他们选择了奋力一搏,起兵反抗秦朝统治。刘邦等人在沛县决定起兵的时候,首先就面临第一个问题,谁来领导这次起义。当时有资格领导这次起义的人有三个,刘邦萧何和曹参。沛县子弟在起兵的时候,他们为何推选刘邦为老大,而不是萧何或者其他人呢。我们来看一下史书怎么记载。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

史书的记载地非常清楚,萧何和曹参不愿意当做反老大的原因就是怕事情不成功,最后被秦朝灭掉整个家族。他们不想当造反派头头,只想当一个胁从者。其他人推选刘邦的原因则是刘邦身上经常有奇异的情况产生,刘邦是大富大贵之人。其他人都不敢和刘邦争,刘邦是迫不得已才当的这个老大。



当造反派的头头就好比一场豪赌。现在所有人都是赌徒,赌注很大,赌注就是皇帝的宝座。如果能赌赢,那么就可以获得君临天下的皇帝宝座。筹码就是你和你好多族的性命和你能拥有的一切。一旦赌输了,自己的性命就没有了,整个家族的性命也都没有了,和你相关的一切也就没有了。在这一场赌局中首先要看手中有多少筹码,有多大筹码。其次还要看在这场赌博中的胆子有多大。敢不敢孤注一掷,敢不敢show hand。这么诱人的赌注,没有人不心动的,大家都是观望,但是敢出手的人就不多了。赢的人少之又少,全天下也就是那么一两个。输者的白骨却早已堆积如山。

这场赌局中,两种人敢于去赌。一种是豪强地主,他们有足够的本钱,他们输不怕。即使暂时输了一局,他们还是可以拿出更多的筹码再去赌一局。像杨坚、陇西李家等就是这类人。另一种是乞丐,他们不怕输。反正自己已经一无所有。拿自己的性命去换一个天底下人人羡慕的职业,对他们来说是很值得的。为了皇帝大业老子豁出去了,像朱元璋就是这一类人。



很明显刘邦也属于后一种,他什么也没有资产,所以他不怕输。万一要是输了就把人头输出去,大不了把那个不疼自己的老爹的人头一起输出去。萧何和曹参读过书,算是一个读书人,这两个人花花肠子也更多一点。读书人的优点在于做事缜密,凡事多一个心眼,可以不用凭脸吃饭,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才华吃饭。但是读书人也有自己的缺点,凡事想得太多、瞻前顾后,做事缺乏一定的魄力,而且做事死板。这也就决定一般文人当不了皇帝。萧何和曹参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一定资产。他们深知首恶必惩,胁从不论的道理。他们不想因为起兵一无所有,所以他们万万不会当这个造反派头头,他们绝不会当这个老大。他只想做一个辅助者,要是起义成功了自己也能富贵终生,捞一个大官当当。要是起义失败了自己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胁从者,把责任推给刘邦就可以了。



当时的实际情况也不允许萧何当造反派的老大。萧何确实有一定能力,而且身份地位也比刘邦要高。但是萧何的领导能力和威望并不如刘邦。萧何是一个出色的王佐之才,是一个出色的丞相却不是一名帝王之才。刘邦的领导能力非常强,刘邦的驭人之术和识人之能,也非常强。沛县子弟经过长时间的交往自然知道两个人的才能长短,也知道两个人的威望。沛县子弟都聚集在刘邦身边,而不是萧何身边。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和刘邦的关系非常要好,他们和萧何的关系一般。萧何当时只和曹参的关系不错,他们两个又都和刘邦要好。所以当时只有刘邦能粘合所有沛县子弟,也只有刘邦能镇住沛县子弟。但是萧何却明显不行,萧何根本不能把人心聚集在一起。早在刘邦逃进芒砀山之前,刘邦实际上已经是沛县自己心目中的老大,包括萧何在内都视刘邦为老大。刘邦前往咸阳的时候,萧何送的钱都会比别人更多。



刘邦不光在沛县子弟中有一定威望,在沛县老百姓心中也有一定威望。刘邦当时亭长的时候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有一定地位。刘邦之所以逃亡,是因为释放了押往骊山的民夫。刘邦释放民夫的行为直接导致自己逃到了芒砀山,也导致自己的家人受到牵连。但是,沛县老百姓却都念及刘邦的好,刘邦在他们心中有一定地位。刘邦逃到芒砀山之后,其实一些事也可以反映刘邦的威望。比如,吕后因为刘邦受到牵连的时候,一个叫做任敖的人曾经打伤了对吕后轻薄的狱卒。沛县子弟决定起兵推举刘邦为老大,其实也只是走走流程。萧何根本没有资格跟刘邦一教高下。



萧何除了才能和威望不及刘邦之外,萧何的实力也不如刘邦。萧何除了在沛县当过县吏,其余就没有什么势力。我们一般说刘邦起义的标志,不会说沛县起义,而会说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其实刘邦没有打回沛县的时候,在芒砀山已经是造反派的老大。刘邦返回沛县的时候刘邦手下已经有好几百人。刘邦是当时沛县城内最有实力的一方。刘邦在芒砀山的时候已经是老大,现在到了沛县反而让他屈居萧何之下,刘邦肯定不会答应。萧何在没有军事力量做为支撑的前提下也不敢和刘邦争。所以史书中的“众莫敢为”应该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害怕刘邦手中的兵力。

综合多方面因素,刘邦当之无愧地当选为沛公。刘邦当选为沛公之后,便开始了自己争夺天下的征途。事实证明,沛县子弟的选择没有错,他们成功地选出了大汉天子,选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8

前言:中国有句俗话,叫\"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这句话也适用于秦末沛县农民起义。其中,刘邦就是那\"对的\",身份不高但最适合做起义军老大;萧何就是那\"贵的\",一群人身份相对最高,但不是当一把手的料,他也很有自知之明,主动让贤,推举刘邦做一把手。


1.沛县起义是怎么回事?

沛县起义的爆发,来自于沛县县令的反复无常。他本想起兵响应陈胜大军,但自己长期作为秦朝官吏,威望不够怕不能服众,所以在萧何建议下,邀请在民间威望很高的刘邦,率数百人前来沛县,听他指挥,用以震慑那些不听指挥的\"刺儿头\"。其实,这是萧何的计谋,想借此机会为刘邦建功立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萧何

刘邦收到萧何的信,率属下欣然前往。不料,县令不知是自己想通了,害怕引狼入室,鸠占鹊巢,还是听从了别人的建议,突然就反悔了。不仅关闭城门拒绝刘邦进入,还下定决心要杀掉萧何、曹参。萧、曹二人多年为官,与人为善,人缘很好,于是有人提前通风报信,二人一听,立刻翻墙而出,投靠刘邦。

▲曹参

刘邦正一脸欢喜呢,听到县令朝令夕改,翻脸不认人,顿时火冒三丈,立即决定攻城。

俗话说: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于是,在攻城前,刘邦抓紧做好宣传工作,争取民心。他派人用箭把布帛写的信射上城头(应该不止一封),并立在城墙下,大声疾呼:敌军迟早会来攻打沛县。如不及时行动,立刻除掉县令自救,则城池难保,家园必生灵涂炭……三言两句,便搞的人人自危,顿时把城池安危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大家一听,一琢磨,哎吆,好像是这个理奥。真有大军来犯的话,靠县令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能干啥?还不如宰了他,换一个更有能力的人,比如刘邦,来保护大家的利益!于是,大家万众一心,一拥而上,杀了县令,打开城门,欢欣鼓舞地拥护刘邦为县令。刘邦推辞推辞再推辞,大家推选推选再推选,最终盛情难却,接受大家好意,入主沛城,史称沛公。

2.为什么大家会选刘邦,不选萧何或曹参等做一把手?

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几句描述: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萧何、曹参等都是秦朝的文官胆子小又爱惜名节,不愿意背上造反首犯的罪名家里有地有房,要为家族考虑,考虑退路……所以,最终推选刘邦当一把手。

司马迁这短短的一句话中,把萧何、曹参这样的心理状态描述的非常准确。萧、曹二人之所以不能、不愿当一把手,原因就在其中,总结一下有点:

第一:不能当皇帝。

中国的知识分子,优缺点很明显。

优点是:关心国家大事,熟读中国历史,平时喜欢思考,所以站位高、眼界高,看人看事看得清、看得准、看得透。

然而,缺点也很明显:

一是知道的太多,所以想问题做事情会瞻前顾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不够果断。比如,《亮剑》中,李云龙泥腿子出身,赵刚燕大毕业,二人身上这种性格,气质就相差很大。李云龙做事干脆果断,赵刚则患得患失,一会儿担心旅部不同意,一会儿又觉得这样是违反纪律……

▲李云龙



▲赵刚

二是心胸不够宽广,不能团结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首先,文人相轻,知识分子一多,就谁也不服谁,总想分出个第一名来。其次,因为古代读书与科举做官直接挂钩,因此知识分子往往比较骄傲,自诩社会精英和中流砥柱(个别一些确实算的上,但大部分不是),比较清高,看不起农工商等其他阶层,也不可能放下架子,真心做朋友。

做决定优柔寡断,不能团结三教九流朋友一起奋斗,则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当皇帝的。所以,像萧何这些人,要么辅佐皇帝,成为能臣干吏,要么利用所学,当个狗头军师,比如《水浒传》中智多星吴用。你让他们自己当一把手,不是那块料。王伦一介书生,倒是想过一把手的瘾,结果晁盖一上山,林冲就一枪挑了王伦。

而刘邦就不同,他性格豁达,三教九流英雄豪杰都有结交,最善于看人,用人,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人,都能各得其所。他又性格果断,做事情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顾虑太多。

第二,不敢当老大。

老大,是危险职业。通过起义,武装夺取政权,更是危险职业,风险很大。成功当然好,但几率很小。失败了,则作为一把手,肯定要被处死。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失败,一把手陈胜当初何其风光,缺最终被砍了脑袋,九族被灭,看得人心寒。

对萧何,曹参来说,他们长期担任秦朝的小官,虽然官不大,一个是负责人事的功曹,相当于县委组织部部长,一个是负责监狱的狱吏,相当于监狱长或看守所所长,都是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家里有房有地有产业,为了家族利益,肯定不能去当出头鸟,当一把手。否则,真像陈胜一样被株连九族,从此绝后的话,祖宗在天之灵也饶不了他们。打拼多年的基业,也随之化为乌有了。

相反,如果只是作为谋士辅佐刘邦,就不一样了。成功了,就是开国功臣,家族也跟着风光。如果失败了,他们只是谋士,出出主意而已,大不了更换门庭,再继续辅佐其他人。就算要杀,也有老大顶着,怎么算也算不到他们身上。

这样算来,还是不当一把手,而是当个谋臣好。

而刘邦就不同了,他本身就出自社会底层,打破现状,改变命运的愿望非常强烈。当年远远看到秦始皇东巡时的壮观场景,更刺激了他,坚定了\"大丈夫当如此\"的理想信念。反正一无所有,输了,也不可能比现在更差了,至少也风光过,大不了十八年后又一条好汉!倘若赢了,那就赚得盆满钵满了。有这样一个当老大的机会,干嘛不干!

总结:

老大不是那么好当的,他得信仰坚定,意志坚决,泰山不能移其志;他得决策果断,在一堆纷乱的建议中,抽丝剥茧,寻找出最佳的选择并能承担起选择的后果;他还得海纳百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敌我态势的转变。

根据这些要求,接近一无所有的刘邦,最适合当老大。而其他人如萧何等,因为家里有房有产,进可攻,退可守,因而战斗意志远没有无产者刘邦坚定,担负不起当一把手的重任,只能从利益最大化考虑,做个谋臣,做好辅佐工作。

9

刘邦“斩白蛇起义”之前,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而当时的萧何却是沛县的主吏,而且出身于宦官之家,萧何本人又极具知识、满腹经纶。由此可见,按照当时的形势来看,萧何比于刘邦,无论是身份还是墨水,萧何都是完胜刘邦的。那为何当时起义之王不是萧何,而是刘邦呢?换种说法便是,为何当时众人皆拥戴刘邦当老大呢?

熊良钟先生曾经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宰相传·萧何》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沛县父老乡亲杀了沛县县令之时,当时便面临着一个很是突出的问题,既然咱们决定起义,那么这个领头者该是何人呢?刘邦当时也是推辞不休,刘邦之下的萧何和曹参也尽量避之,众人你推我让,争夺好长时间,仍然没有结果。于是萧何便出了个注意,在10张纸上写上10个众望所归、最有能力之人,由此来抽签决议。萧何是个聪明人,将十个纸条全都写上了刘邦的名字,等到抽出一张名为“刘邦”的纸条后,机智的萧何便将剩余9张全都吞于肚中,由此众人皆呼“刘邦为王”,刘邦也就这么不清不楚地当上了这沛县起义之王。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何当时众人肯拥戴刘邦为王?这个人选却不是更负盛名的萧何呢?

第一点:这一点也是最为直接的一点,众人推举刘邦当老大,那是在萧何、曹参两人的推荐下而顺利进行的,若是萧何毛遂自荐、自告奋勇要当此时此刻的领头者的话,我个人认为,当时大部分人还是会拥戴萧何的。但恰恰推荐刘邦的人群之中,萧何却是带头首先大力支持的。由此可见,萧何早就在最初的时候便将自己脱离的干干净净了。

第二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来于即将临产之时,天空中一金龙从户窗而入,随即飞入刘氏床榻之下。另外,民间传说汉高祖刘邦出生之时左边大腿之上天生便附有72颗黑痣。这些传说放在封建迷信的当时来讲,的确是很有说服力和震撼力的。如此分析来看,当时沛县众人有可能以此来定刘邦在乱世之中是具有帝王之相的,故众人举荐其为王。

第三点:当时沛县县令在萧何和曹参两个人的鼓动之下已经被百姓所杀,按照大清律例,“谋杀朝廷命官”已经是死罪了。如今他们又在谋划着起义造反之事,如果起义成功了,那么后果另当别论。但是如果起义进展不顺利,被秦军坑杀于雏形阶段那可又该如何?谋杀朝廷命官是死罪,起义失败更是难逃死罪。前一个“死罪”逼迫这伙人造反起义,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但是后一个“死罪”,便是众人再也不敢承担的罪名了。萧何立足众人之间,他所谋算的只是但求活命。“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萧何不是不懂,众人也不是不懂。

10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萧何拥戴刘邦的行为实际上是在规避投资风险。

萧何因为写得一手好文书被聘为沛县主吏掾的时候,刘邦仍然还是一个街头小混混,所以没少干犯法的事,如果没有萧何照拂的话,刘邦还不知道被发配到哪儿去了呢。

即便后来刘邦当了泗水亭亭长,也仍然离不开萧何的帮助。

所以,说萧何当时的声望高于刘邦绝不为过。

不过,刘邦后来也刷了不少声望,一是吕雉她爹刚到沛县的时候,二是刘邦负责押送囚犯去骊山服劳役的时候。

吕公和沛县令是朋友,所以吕公一到沛县,沛县令便为他设了一场接风宴,广邀嘉朋,沛县令特意吩咐萧何说,贺礼不满一千钱的人,让他们坐厅堂下边。

当时好吃懒做的刘邦一则想着过去蹭饭吃,二则没收到邀请,心里颇感不爽,所以想着去给沛县令一点难堪。于是,他在“红包里塞满了厚厚的报纸”嚷嚷着“刘邦贺钱一万”,便径直进入厅堂了。

吕公一见,哎呀呀,此人面相不简单呀,一脸的帝王相!他急忙起身去迎刘邦,哎,我同你讲呀,我以前学过相术,我相过这么多人,从来没一个人的面相能够比得过你,你得自爱呀!

然后,吕公又是送钱,又是送女儿,将刘邦变成了自己的女婿。

第一波声望,刘邦欣然收下。

后来,刘邦奉命要送刑徒去骊山,可才走到半路,刑徒便跑得差不多了,他一看,这样不行呀,如果人送不到的话,自己的脑袋不得搬家了?

所以,他故意放走了还没来得及逃跑的人,还故意说了句,你们走吧走吧,你们走了,我也要跑路了!

刑徒们一听,顿时感动得不行,好人呀,哥,以后咱们跟你混了!

这么一来,刘邦手下便多了一帮兄弟,他们在逃入芒砀山的路上碰到了一条白蛇,给吓得不轻,刘邦趁着酒意嚷了一声,让开,让某砍了这畜生!

刘邦这厮平日里痞里痞气,喜欢吹牛,吹着吹着,将斩蛇吹成了斩白帝的儿子,将自己吹成了赤帝的儿子。小混混小流氓们一听,哎呀哎,此人了不得呀,咱们赶紧投奔他去!所以,刘邦手下的人也因此越来越多,等到陈胜吴广造反之时,已经聚集了数百号人。

第二波声望,刘邦也顺利拿到手了。

陈胜吴广举兵后,刘邦还苦哈哈地躲在芒砀山里不敢出来,怕被砍头,却没想到秦始皇已经死了,天下也乱了,他更没想到的是竟然等来了沛县令派人送来的“邀请函”——邦邦呀,你快出来,咱们一块造反。

陈、吴举兵后,许多郡县纷纷响应,许多人趁机宰了郡县主官站在城头称王,沛县令也怕自己会成为被宰了的那一个,所以也说要响应陈、吴,反了秦朝。

萧何和曹参一听,纷纷摇头:“你是秦吏,你说你要反秦,沛县的人能信任和服从你吗?你要真想反秦,不如叫上犯了事却逃了的人一起,这么一来,你还可以轻轻松松得个几百人,再凭借这股势力,谁敢不从?”

沛县令又问:“你们可有人选?”

萧、曹连连点头:“躲在芒砀山的刘邦最合适不过了!”

沛县令想了想,便让刘邦的狗肉朋友樊哙去请刘邦带着人出山一起反秦。

可是,等到刘邦兴高采烈带着人到了沛县城下时,沛县令后悔了,关紧了城门,还想在了萧何曹参,吓得萧曹一个哆嗦跑出城去了。

刘邦也生气了,好个沛县令,竟敢耍我!于是,在萧何曹参的谋划下,他用一句“天下苦秦久矣”赢得了沛县人的支持,沛县令在惊慌中被宰了。

沛县令一死,沛县便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所以得选个领导人带领他们继续“革命”,萧何破有声望,为何却让给了刘邦呢?

刘邦的兄弟们当然拥戴刘邦当这个领导,可是,沛县人不一定都买账呀,一个小混混还想当领导?你当萧何、曹参是摆设呢?

萧、曹一看竟有人拥戴自己,急忙摇头,不行,不行,这事还得刘邦才行!为什么呢?

第一,萧、曹是读书人,不会领兵,也不愿冒险,万一失败了被夷族可怎么办?所以,还不如让刘邦当这个出头鸟!反正出事了的话,让他顶包。

第二,兵是刘邦的,萧、曹当这个领导人,万一刘邦生气了,宰了他们怎么办?手里没兵,野心就不要瞎膨胀。

第三,刘邦已经刷到了不少声望。

所以,刘邦便在萧何、曹参的极力拥戴下当上了沛公,带着一帮人走上了反秦的“革命”道路。

萧何也没太亏,规避了投资风险,还获得了高额的利润——汉朝开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