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果当初朱允炆战胜了朱棣,他能做到像朱棣一样让明朝繁荣昌盛吗

如果当初朱允炆战胜了朱棣,他能做到像朱棣一样让明朝繁荣昌盛吗

2020-07-25 11:29阅读(126)

如果当初朱允炆战胜了朱棣,他能做到像朱棣一样让明朝繁荣昌盛吗?:朱元璋让长子孙做皇帝,酷杀了开国功臣,锦衣卫看管了外族势气。如果燕王不反,圣旨压阵藩王

1

朱元璋让长子孙做皇帝,酷杀了开国功臣,锦衣卫看管了外族势气。如果燕王不反,圣旨压阵藩王留地,哪么朱充文要有武才胆略领兵东西。亲兵挂帅锦衣卫是马上御敌,明朝皇帝偏偏有治无勇向末代出了一个崇祯杀戒了阵前御地。朱充文江淮歌舞,一个清君侧,藩王起兵逼宫朝退。替天行道,只是一个返身奴隶巅倒了枕被的空隙!

2

这是个非常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朱棣取代侄子朱允炆开创了大明的第一个盛世。但是我们想过没有,如果朱棣当初不是造反,而是让建文帝继续统治,那么大明的发展方向又会如何呢?

当然了,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不知道朱允炆会如何统领大明,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初年的一些政策可见一斑。

全国改地名

朱允炆把全国上下的地名在短期内大量改成了古地名――不光大的府名要改,下面的县城名也要改,甚至卫所的名称都要改,而且有些地方改了一次不算结果还要改第二次,结果建文朝的整个行政机构大半力量都用在这项工程上面,很多地方章都来不及刻,而且改后的地名大家经常都反应不过来是哪,只好在公文上改后的地名旁边用注释标明这地方以前叫什么,否则没人看得懂。


改科举,激矛盾

建文的第二件要政是改科举,原本建国时朱元璋考虑到北方由于长期经历异族统治导致儒学凋敝,加上作为官方钦定版本的程朱理学长期只在南宋境内讲学,所以朱元璋设立了南北两个榜分别开展科举考试,避免官员名额被某一地把持。而建文帝上来先把南北榜拆了搞成全国统一招录,然后又停办了北方各省的官学――干脆连学习四书五经的渠道都给断了,结果可想而知,朱棣刚起事附近北方各省的士绅们就纷纷凑上去给钱给粮送援助了,这也使朱棣快速壮大。

免税收,不合宜

全面减免江南地区税收,部分地区的税负甚至减到了仅有朱元璋时期的15%。当然减税一般来说都是好事,只不过他这次选择减税的时机有点问题――刚好是前线与燕王军作战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结果当几场大的战役失败后,朝廷国库甚至凑不起钱来组织军队对燕军发动反击。我们都知道明朝最后的灭亡就是亡在这种有税收不上来上面,而朱允炆这一次……幸好和他争位置的是另一个朱家人,否则要是等到蒙古大军南下时朝廷口袋里没钱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复井田,难适应

推行恢复井田制。没错,就是周礼里面那个井田制,从孔孟时代宣告彻底破产后已经两千多年没人执行过了的井田制,具体内容规定农民们先共同耕种用来提供赋税和村内公益事务资金的公田,耕种完公田后才允许去耕种农作物归自家所有的私田。这个制度早在周朝时就已经显示出不合时宜了,孔子努力一生也没能成功让这个制度续命,后续的历朝历代除了王莽这个奇葩没有任何一个君主想要恢复这玩意,结果到了几千年后社会形态与当初相比区别更大更不适应这套的明朝,突然有人说要重新实行这套不合时宜的制度,人民怎么看就可想而知了。

总结一下

可以说,建文帝确实有过一些改革,但他的改革却是不合时宜且理想化的,而且在改革中过度倾向于南方地区,这也导致北方士族的极大不满,没有缓和南北矛盾反而激化,在土地政策方面也不得人心。所以失败似乎也有它的原因了。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3

能做到。

一,有可能更加繁荣。

1,省了郑和六次下西洋的巨大耗费。

2,省了都城北迁的巨大耗费。

二,派一异姓武将,镇守北平,拒守残元。

1,北平市长则由朱姓王担任,与武将相互掣肘。

2,犹如西汉之“文景之治”,建文帝仁厚明理,有可能形成“建文之治”。

三,即便后期大清也入关了,最起码政治,经济,军事的重心在南京:

1,有可能与大清划江而治,形成另外一个“南北朝”时代。

2,但后期更槽:大清会与倭寇勾结,合力围剿南明。

3,以明朝皇帝的基因,炼丹的术士和做木工的工匠,恐怕敌不过励猜图治的“骑读传家”的骑士和诗人…

四,由于大清统一较晚,国力尚未恢复,列强会提前瓜分中国…

4

首先就要定义一下什么叫做繁荣昌盛,在不同人的眼中,这个定义的侧重点可能就完全不同。在我们普罗大众的眼中,最英明的皇帝可能就是一统六合的秦始皇、是武功卓著的汉武帝。对于某个皇帝的评价是这样,对于一个朝代的评价也是如此,如果要我们说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是哪个,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会是强汉或者是巨唐,然而事实上在一般人眼中软弱的宋朝反而实现了更大的经济繁荣。

由此可见,在常人眼中对于一个王朝强盛与否的判断恐怕更多的取决于这个王朝是否能扩土开疆,是否能做到四海宾服。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朱棣能做到的要比他的侄儿多的多的多。朱棣征蒙古,收安南,可以说武功卓著,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郑和下西洋,正是在朱棣的手中,大明王朝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他为后代留下的诸位肱股之臣又推动了之后的休养生息与仁宣盛世。可以说朱允炆能做到的他通过他儿子孙子的手也做到了。

朱允炆做不到的他也做到了最好,封建王朝的宿命难以挣脱,大明王朝的灭亡也难以避免,但正是在朱棣的手中,大明王朝留下了自己难以磨灭的印记。朱棣定都南京的都命不长永乐年间对蒙古的不断敲打使蒙元进一步分化,对大明政权的威胁进一步缩小。建文帝文治路线,容易使蒙元积蓄力量。而且之后的几十年鞑靼也是出过也先这样出色将领的人。枪杆里面出政权,不能抓紧军权,皇权就不会稳固。

朱棣对军权的掌控和朱允炆完全不是一个层面。李渊被逼退位跟他掌握的军权不能完全压制李世民有很大关系,赵匡胤也是先有军权再黄袍加身的。朱棣掌控军权,所以可以让太子监国,一不怕太子造反,二可以锻炼太子处理政务能力,让自己死后放心。除了军权,皇权和相权的争夺中,也是朱棣掌控的更好。信息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厂卫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帮助皇帝获得更多的信息。

而崇祯就是偏听则暗最终亡国的。朱允炆显然十分依赖齐泰黄子澄等人,而没有自己的眼睛,很难判断当前局势。谋臣可以花很久筹划一件事,但是做决定的一定要当机立断,朱允炆犹犹豫豫的性格,就更不适合做皇帝了。至于政策,很多政策都是先产生负面影响,然后持续产生正面影响,最后又变成负面影响。

其实也就是说。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有好几种政策,其实都可以实行,关键是要看对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持续性。比起朱棣还差很多。朱棣上位,明显是对大明朝更好的事情。朱棣出色的文治武功不说。没有朱棣在北京做王爷的经历,后世不会有皇帝敢于迁都北京的。守业的皇帝气魄先天矮几分。不迁都北京,那镇守北京的王爷或大将,必定做大做强,和南京斗个天昏地暗(即便只是文斗),百姓更遭殃。

并且,除了迁都,是个绝症。当然,不做大做强的另一种可能是,燕云又落入游牧民族之手。以朱允炆手握大好局面,却开创千年削蕃反失败的经历来说,已充分证明他政治手段并不高明!又有什么理由相信他的文治武功会胜于朱棣?!政治,这个东西,和道德,人品,学识,修养,仁义,通通无关。只以成败论英雄! 和脑容量比较相关。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败,无以至大败。

5

朱允文文韬武略德才兼备宽厚仁慈,他治理国家比朱棣要好多了

6

不能 心善良不一定能成大事 君王必须有慈悲之心加上霹雳的手段!要不然就管不好下面的官吏!更会被下面的官吏集团“绑架”,成为他们的代言人,明末东林党就是例子!官吏太腐败,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7

朱允炆心地善良,但治理国家远比不上燕王朱栎,并且朱允炆不太会用人,如果做皇帝会是一个仁慈的昏君

8

谢邀请。

《儒林外史》中有一段评论,大意是说明朝如非太宗(成祖)皇帝发奋,恐怕也是个齐梁世界。的确,在江浙建都的朝代都短命。繁华环境中,容易迷失自我,看不到民间的疾苦,误以为岁月头尾都是静好。

9

君王也,天下之重。历史的是是非非是不容假设的,历史就是历史。

假设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寻求一点安慰,总感觉多好的一盘棋都被搞砸了。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该多好,起码不会是那种局面。因为朱允炆也是实在是太年轻了,经历的磨练太少,对事情的后果性估计不足。

给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就属于那种愣头青,如果他上了战场可能是个好士兵,可作为一个战局的指挥者,欠缺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削蕃那是动了谁的奶酪,不用拍脑瓜子也想也会明白的事情,偏偏特较真。陷于亲离的地步,难道身边的就全是忠臣,徐达的两个儿子就一个死忠于他,一个却恨不得将朱允炆亲手给宰了。

如果他能得到更好的辅臣或朱元璋在世时让他能得到更好的磨练,他战胜了朱棣的话,那肯定是比朱棣强,国家更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