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2020-07-25 09:34阅读(386)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明朝开国六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朱元璋

1

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

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
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

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

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

1、时间短

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

2、资历低

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

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

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

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

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

3、职位关系

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

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

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

4、出身

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

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

2

刘伯温不是朱元璋家乡的人,封公爵,定是文第一,武第二。所以刘伯温没封。

3

我可以断言,徐达和刘伯温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忌惮的两个人。徐达的领军能力,堪称天下第一,没有他打不赢的胜仗。刘伯温号称诸葛在世,智谋天下无双,就连聪明绝顶的朱元璋,都会自叹不如。

建立大明以后,朱元璋是如何对待徐达的呢?

徐达无疑是大明王朝建国的第一功臣,不管是平定陈友谅、张士诚,还是北伐蒙元,徐达都是军事上的第一统帅。可以说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一多半都是徐达打下来的。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明史》

所以他被评为开国六公中的第一位应该是稳的,可是结果出来以后,所有人都懵了。李善长居然排名第一,而战功卓著的徐达却屈居第二。倒不是说徐达心里会有怨言,只是所有人都看得十分明白,李善长哪一点能够跟徐达相提并论呢?

其实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李善长是文职,是负责大军后勤的重要人员,自然是功劳不小,可是跟徐达比起来其实还差了很多。朱元璋之所以将李善长提拔为第一,就是为了打压徐达。

太平的宰相比太平的将军要重要的多。

在朱元璋的概念当中,现在已经建立了大明王朝,基本上也没有仗要打了。治理国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当年那些带兵打仗的武将,都可以退役回家享福了。徐达排名第二就是给这些人一个警醒,李善长这样的文官,在这个时候要比武将重要的多。

而且武将在太平时期,极有可能是不安定因素,所以朱元璋必须要打压这些武将。至于李善长这样的文臣,在朱元璋看来并没有多少威胁,提拔起来便可以为己所用。

当年汉高帝刘邦在建立大汉朝后,也将管理后勤的萧何封为功劳第一,那战功卓著的韩信自然也是不服气,其实刘邦和朱元璋这么做是一样的目的,就是为了提拔善于治理国家的文臣,转移集团重心。

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充当运筹帷幄的作用,相当于曹操的荀彧。

刘伯温是真的不简单,他加入朱元璋集团以后,帮助朱元璋分析天下形势,使得朱元璋终于认清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他告诉朱元璋,张士诚不过是守成之君,不足为虑。可是陈友谅却是心腹大患,必须要先解决陈友谅回过头来再对付张士诚就方便得多了。

而且在很多人都奉劝朱元璋投降陈友谅的时候,刘伯温站了出来充当了鲁肃的作用,他告诉朱元璋,但凡说要投降的人,都可以杀掉,陈友谅虽然兵势浩大,可是已经是骄兵,只要朱元璋这边沉住气,一定可以战胜陈友谅。

正是凭借刘伯温的分析,朱元璋才坚定了跟陈友谅决战的信心。所以没有刘伯温的话,朱元璋是不可能一统天下的。

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对待刘伯温的呢?

既然朱元璋要提拔文臣,刘伯温当是文臣中最聪明的一个,自然应该受到重用。可是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给刘伯温的爵位居然是伯爵,封伯爵的都是次一等将官包括朱元璋侄子辈分的人该有的封赏,而老朱偏偏给了刘伯温这么一个爵位。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

而且李善长成为了宰相以后,刘伯温不过是一个御史中丞。为什么朱元璋要给刘伯温这么大的羞辱呢?其实朱元璋虽然爱惜刘伯温的才华,骨子里却十分反感刘伯温这种人。

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是非常有学问的人。因为厌倦了元朝腐败的官场,所以才辞官回家,由此可以看得出,刘伯温的性格是比较耿直的,他不喜欢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朱元璋是非常霸道的人,他才不管你愿不愿意,而且朱元璋没读过书,跟刘伯温比起来就是文盲级别,所以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打心眼里是瞧不起他的,他自然也不会让刘伯温多好过。

刘伯温的爵位看似是打压,其实也是一种保护措施。

在老朱眼里,刘伯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不希望刘伯温掺和到李善长那一帮人的事情当中去。淮西党羽众多,朱元璋本人就是淮西一党的人,所以他更加知道,剿灭淮西党才能让大明江山太平下来。

然而这帮人都是开国元勋,不能立刻就动刀子,只能让刘伯温远离这帮人,打压刘伯温,其实是为了让淮西集团更加猖狂。刘伯温完全可以跟他们较量,但这不是朱元璋的目的,朱元璋想要彻底剿灭淮西集团,所以必须要让刘伯温失去跟他们较量的实力。

可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刘伯温居然会被淮西集团给害死。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说朱元璋害死了刘伯温,不过我更倾向于是李善长集团害死了刘伯温。正是因为刘伯温被害死这件事,彻底触怒了朱元璋,最终朱元璋出手,将淮西集团彻底颠覆。

总结:徐达功高盖主,刘伯温聪慧绝伦,这都是朱元璋所忌惮的。

刘伯温和徐达一文一武,是朱元璋最重要的文臣武将,可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会被朱元璋所忌惮。他们两个都有匡扶天下的才能,一旦脱离了朱元璋的控制,将来会不会对大明王朝有所影响,这是老朱心里没底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朱自私地打压了这两位开国元勋,就是为了保证朱明王朝能够平安长久。甚至到后来刘伯温被胡惟庸所害、徐达吃烧鹅病发,据说跟朱元璋都脱不了干系,这是朱元璋的自保之道。

4

就历史中的政治而言,其实是很有哲学思维的,并不是单纯依靠个人感情做决定,尤其是古代皇帝权衡大臣之间利益关系等方面,更是耐人寻味。

至于刘伯温只当了伯爵,而徐达排名国公第二,主要的原因也是当时现实所决定,朱元璋不得不如此。为何我这么说呢?下边我继续为你分析。


一、为何刘伯温只是伯爵

在明朝建立完善之后,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进行论功行赏,刘基(字伯温)被封为诚意伯,与国公之间相差甚远,当时刘基心里估计还有一些对朱元璋不满。

刘基这个人一生算为朱元璋立下很多功劳,比如最开始朱元璋在面对张士诚、陈友谅大军有所犹豫的时候,就是刘基对整个战局进行规划。

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明史》

正是刘基的这种大局观,奠定了朱元璋霸业基础,由此可见,刘基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功劳颇大,应该重赏。除了这次霸业奠定基础之外,刘基后来还想了一个请君入瓮的战术,将陈友谅大军以假借投降之名骗到一个事先做好埋伏的地方,再将其一举拿下。

所谓兵不厌诈,这个战术在那个时候起到决定性作用,陈友谅被朱元璋以少胜多,并且一战之后就士气大减,再也不是朱元璋对手。

立下如此多战功的刘伯温,为何只是一个伯爵呢?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刘基是空降兵

朱元璋封为国公的六个人,都是从朱元璋早期创业时就已经跟随朱元璋,算是创业原始股东,有更大的分红权利。而刘基则是在朱元璋已经基本建立军事基础,拥有十万大军之时,自己专门去深山中请出来的谋士。

换言之,就相当于今天高薪聘请一个职业经理人来帮忙管理公司,这样的人虽然工资可以开高一些,但是很难参与原始股分红。一方面是担心忠诚度不够,另一方面就是资历不够,担心引起原始股东的不满意。

所以朱元璋作为明朝这个超级大公司的老板,当然不可能对刘基这个职业经理人进行过多的股份分红,要不然万一他突然离开,对自己国家建设影响颇大。

2、刘基性格不适合身居要职

刘基原本是元朝进士,因为在官场过于耿直而最终受不了别人欺负辞职回家休息,被朱元璋叫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之时,刘基依旧保持着自己自命清高的作风。朱元璋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还是或多或少有些不愉快。

刘基的耿直在明朝时期也有所体现,首先就是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论功行赏之后,说了李善长几句,耿直的刘基对此表示有疑惑,就去找朱元璋理论,最后被朱元璋数落了一番才悻悻离开。

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

还有晚年刘基辞职告老还乡,也是因为自己太耿直得罪了胡惟庸等人,导致胡惟庸联合淮西集团一起打压刘基,他受不了这种欺负,赌气辞职回家。

种种上述行为,都表现出刘基这个人的过于耿直,甚至说有点幼稚,这样的人自然是不能委以重任的,朱元璋心里很清楚。

3、刘基太过于聪明

刘基跟随朱元璋一路征战,朱元璋对刘基的各种计谋有所领略,比如最开始所说的与陈友谅一战,刘基采用先欺骗陈友谅说投降再对其埋伏的不光明方式赢得胜利,虽然表面上看是聪明之举,实际上也暴露了刘基心里的那些阴暗想法。

朱元璋明白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危险系数极高,根本猜不透他会做什么事情,而且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性情中人,比较重感情,对于刘基这些做法,多少还是心里有点反感,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朱元璋不敢给刘基过高的爵位以及官职,防止养虎为患,最终自己反而被刘基所害,那不是自食恶果了么?


二、为何徐达排名第二

徐达是朱元璋一开始南征北战就已经跟随朱元璋的忠诚武将,作战勇猛,帮助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剿灭元朝残余势力,基本上一半以上的胜仗都是他打下来的,可以说轮功劳而言,排名第一才是实至名归。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明史》

可是朱元璋封的六个国公分别是:第一韩国公李善长、第二魏国公徐达、第三曹国公李文忠、第四宋国公冯胜、第五卫国公邓愈、第六郑国公常茂。

为何朱元璋要这样排名,主要原因就2个:

1、乱世重武,和平重文

时代以及当时现实情况决定朱元璋只能让徐达排名第二,文官李善长排名第一,所谓乱世的时候,需要武将来建立功业,和平时期需要文官来治理天下。

如今天下太平,应该开始重视文治,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倘若再让一个武将排名第一,那不是明摆着不重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那些天下平民百姓么?再者说,武将治国水平估计不敢恭维,再成天想着打战,那天下苍生何以得安宁。

鉴于此,朱元璋只能给徐达一个第二,既不会显得对他不重视,又说明自己治理国家的侧重点,一举两得。

2、功高盖主

每个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最看重的就是部下是否会功高盖主。毫无疑问,徐达这样的猛将确实会功高盖主,要是再让他成为第一,估计以后他走路得横着走,到时候想要再进行整治,恐怕就更难了。


所以一开始就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他自己掂量着自己的分量,以后做事做人就会低调一些,大家都好办。不仅脸上有光,还能够防止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结语

朱元璋能够从一个乞丐最终成为皇帝,除了时代特殊原因造就的运气之外,他的综合能力还是相当值得一提,尤其是识人用人以及各种利益平衡,做得十分到位,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学习!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5

大明开国公第一位是李善长,是朱元璋从跟郭子兴的红巾军帅府,当的为亲兵九夫长开始,因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身先士卒,得战利品,全都上交郭子兴,他又得元帅赏赐分给大家,威信高著。成为郭子兴心腹知已,重要事情必和他商量,大事办事必交给他办的红巾军左副元帅。把自己养女马大脚给朱元璋为妻。

的早期创业时的人物。当时是郭子兴占据濠州,朱元璋是儿时伙伴汤和邀请而来,年轻二十五岁,以战功显赫连续升迁,1356年成为郭子兴代替者小明王韩林儿左副元帅,后吴国公。

当时红巾军为五部,五个元帅。郭子兴自成一派,有孙德崖与他三个元帅组成一派。两派之间矛盾深刻,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后其部下彭大和赵均用到濠州与郭子兴交好。孙德崖则拉扰赵均用,挑拨他绑架了郭子兴想杀害,而取而代之。

朱元璋在彭大支持下,率兵救回郭子兴。从此二派结怨更深。朱元璋见在濠州城内诸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决心自已创业,回乡募兵找来少年时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回到濠州被郭子兴封为镇抚。当时红巾军大首领都以封王了,朱元璋仍是元帅。朱元璋带领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位兄弟。带军队离开濠州南下定远,一路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义兵三干人,又得潞州踏鼻子秦把头八百人。统率队伍攻破元军定远横涧山营。使元军元帅缪大考投降。朱元璋又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战士二万多编成自己的队伍,成为强大势力。又南下滁州。请来当地名人李善长。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他直接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劝说朱元璋打自己的天下,要自己创业。知人善任,不乱杀人,以有坚毅果敢的性格,不要婆婆妈妈。

朱元璋有流浪多年,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广阔眼界,一听正合心意,立志成为豪强。从此朱元璋有了自己军师幕府书记李善长,让他以协调各将领间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快攻下了滁州。郭子兴受到其它红巾军首领的排挤,在朱元璋攻下滁州城后也来到,交出兵权。从此朱元璋成为一面的霸主,他称李善长在世萧何,一直让负责军队的粮饷供应,成为协调将士,风扫残云的发动机。

朱元璋为吴王,他为在相国,”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 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 ,国用益饶而民不困。自成百官之首,定官制礼仪,监修《元史》编《想训录》《大明集礼》,事无巨细全由他担纲谋议而行,但朱元璋为了牢固自己统治 消灭异姓共同起义的领袖,以胡惟庸在占城国来宾进贡,胡惟庸没有报告给朱元璋为由,朱元璋大怒。又因胡惟庸儿子坐在奔驰马车过市喧富,却惊马掉下轧死车下,胡惟康将驾车马夫杀死,朱元璋又是大怒,要胡惟庸赔命车夫,胡惟庸想金钱赔偿马夫之命,朱元璋还是不行。在胡惟庸将事讲到朝上扩大到朝臣官僚评理讲情时,朱元璋更加恼羞成怒,大愤以谋反治罪,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牵连李存义,林贤。更拉上军帅兰玉,扯出兰玉还讨沙漠抓获的封绩。李善长知道不奏告朱元璋,事情败露,封渍逮捕。反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往来密切,不管有情无事如何,陆仲享与唐胜 ,宗费聚,赵康三侯都以胡惟庸共谋不轨诛杀。还是朱元璋大发雷遏之怒,扩大肃清逆党为由。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开国功臣李善长,南雄侯翅康,荥阳侯郑遇春,永喜候朱亮 ,祖靖宁等一公二十一候被灭族抄斩。取除丞相位,革除中书省,让人不得敢有奏请,说者处以重刑。其处事以六部分理,从此朱元璋以皇帝之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更把牢牢地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从朱元璋要创业打天下李善长就是在世萧何干工作,为朱元璋制定战略方针计划,是直接推动朱元璋成为皇帝的推手。他是第一公合情合理。

徐达是朱元璋发小,成为朱元璋取滁州智勇兼备的首功,战功卓著高显,居诸将之上大将随朱元璋渡长江,克南京,下太平抓元万户长纳哈出。克漂阳,漂水,打下应天府。再下常州,得常熟,江阴等。阻止张土诚西进。九华山下设埋伏俘斩陈友谅万敌,应天城下设伏大败陈友谅军俘虏7干。在翻阳湖大战,冲锋陷阵杀敌干伍,使军心大振,再战消灭陈友谅,克庐州,江陵,辰州。再率军克高邮,淮安,兴化。平淮东进太湖,围湖州数败张土诚军。使敌将李伯升,张天骐投降。合围平江,申明军纪,禁掠民财,擒获张士诚。

北伐元军,连战常捷,得济南占山东,进河南收汴梁。克潼关得华州。乘势直捣大都,又移北上,连克卫辉磁州会师临清。克河北大败元军于河西务,进破通州,迫元顺帝弃大都逃走,克北京推翻元朝.。继续进军收河北,占太原,入陕西定西北,但在哈尔和林,遭元朝北军伏击,丧帅十万余,随后复率诸将出征 血耻元军答刺海(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但头和手脚无法比拟,排名第二实致名归。

刘基,刘伯温是人们远离真实想象中神仙。似诸葛亮一样的奇人,有很多伟奇故事。掩盖他真实一生他也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江山而驰名天下著名人物。在朱元璋给他爵位是诚意伯,。在正德九年追赠为太师外,并无真干实位有高官厚禄是闲人。

年轻时,反元起义风起云涌 刘伯温写诗极力奉承歌颂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皇帝与大臣太师脱脱 ,吹嘘元朝帝业,根深蒂固不可动摇,而各地的反元队伍,则是斧钱下蟐螂挡车转眼烟消云散。把对待汉人极为残忍,在镇压起义中脱脱当英雄,用诗歌颂他用血腥办法攻下徐州,还用先人老办法血腥屠杀人民 白骨荫地惨景,因为出身右族,把低下人民生命死活根本不当回事,他以为算不了什么。

他写,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从考中进士出身他,投身仕途,官场腐败,民不聊生。他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作着兢兢兢业业的县丞,却长期是七品小官,最后不得不弃官在家乡著书。

朱元璋仰慕刘伯基的名声,邀请他出山已是50岁了。朱元璋的大业基础稳定,队伍强大。他给朱元璋进献十八策,使之成为朱元璋主要谋士。也在打天下中应该有汗马功劳。因为博通经史,精于象纬之学,却被朱元璋为太史令,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收藏国家典籍,天文,历算,祭祀的朝廷大臣。似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朱元璋成皇帝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封了个诚意伯,岁禄240石。就被胡惟庸丞相所害,夺禄被迫回家。一月后而死。从1367年到1375年只有八年时间在朱元璋身边,也只管文书记录。没有座张良之位,难干张良之事。更不能享贵爵厚禄。刘基不能如民间所传神机妙算,智慧大神一生不得意,最后说是被毒死的,更不要说平常得罪很多人,没有机会独担重任,更难有发挥大仙能力机会。是文学中抟出万能名人。

6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群臣。封了6个公爵,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李善长排名第一,他也是几人里唯一的文臣,剩下的几人都是战功赫赫的武将。

有人就会问刘伯温去哪了?因为他的功劳不可谓不大。在大明的建立过程中,说刘伯温是总设计师一点也不为过,当年郭子兴死后,就是刘伯温建议让朱元璋脱离小民王单干。

可是当时朱元璋的实力并不强大。他的东边儿有张士诚,西边有陈友谅,两人都对他是虎视眈眈。估计这时候的朱元璋心里也没底儿。

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这时候刘伯温却建议朱元璋先攻打实力较强的陈友谅。陈友谅率30万大军来进攻朱元璋,结果吓得朱元璋手下的谋士纷纷劝朱元璋投降。

还是刘伯温献计,让朱元璋假意投降,有的深入,然后一举击溃了陈友谅的主力部队。

这才形势明朗,有了朱元璋在南方称帝的基础。所以没有刘伯温,形势难料。

既然有如此之功劳,那么给刘伯温封什么爵位应当都没人不服。可是我们都知道,最终给刘伯温只封了个伯爵。明朝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这是闹哪样?不封个公爵都让人难以信服,居然连侯爵都没沾上边儿。

其实帝王都是在下一盘大棋,虽然上面的这些人个个都是实力派,但说到底他们都是朱元璋的棋子。帝王术讲究的就是一个平衡,这棋子可不能乱摆,否则就会全盘皆输。既然能给刘伯温封一个伯爵,那自然有它的道理。

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朱元璋为什么会这样做?

没有身份认同感。

朱元璋是淮西布衣,他经历过苦难,被逼的没路走了,才从乱世中崛起。而他身边的这些战将几乎都是他的淮西老乡和发小,这在心理上就能极大地获得朱元璋的认同感。

刘伯温是他们这些人里的另类。他曾是元朝的官员,在出身上就存在着差异。再说刘伯温又不是主动来投靠朱元璋的,朱元璋请他几次不来,最后几乎是胁迫着绑来的。

朱元璋是泥腿子出身,而刘伯温是知识分子。他有意无意的透露着一些迂腐,甚至是嘲讽。朱元璋祭拜他的老上级韩林儿,刘伯温非常看不起这种做法,甚至嘲讽道:“牧竖耳,奉之何为”,这话听在老朱耳朵里肯定很不是味。

直白地说朱元璋忌惮刘伯温。

因为刘伯温确实太聪明了。他智谋深远,料敌与先机。有时候他的想法和朱元璋不谋而合,甚至比朱元璋想的还高明。

刘伯温的问题就在于处事不够圆滑机警,不懂变通藏拙,他在投奔朱元璋之前,曾担任元朝的小官职,也是因为太过于刚正迂直,而三度罢官。刘伯温敢于违抗朱元璋,性格刚烈嫉恶如仇。

他太过自信。自诩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有点功高盖主的意思,哪个上司愿意放一个比自己还高明的人在身边?

刘伯温在权谋方面,让朱元璋不得不防。他在假意投降陈友谅,诱敌深入,打败了陈友谅,结果是好的,但在朱元璋看来还是有点厚黑学的意思。朱元璋曾想救自己的老上级韩林儿,但刘伯温劝他放弃,老朱怎能不防一手?万一以后刘伯温把这些都用在他身上怎么办?

刘伯温的作用逐渐减小。

刘伯温的谋略用在战争之时,在治国方面朱元璋不希望他插手。在淮西集团势力越发膨胀的时候,朱元璋把他当重要棋子用了一下,此后基本就没他啥事儿了。

朱元璋本是淮西集团的首领 ,但他当皇帝了,淮西的势力必须有人来抗衡一下,而最佳人选就是刘伯温,因为他是空降兵。在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抗衡中,朱元璋虽然想看坐山观虎斗,可他这个人地域观念很强。

在引起以左丞相李善长为首的淮西一党的强烈不满,人人皆欲杀之而后快。这种情况下老朱还是以安抚淮西诸将为已任。当然这对老朱后来办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等创造了条件。

刘伯温推脱授爵。

如果这种情况下,刘伯温还看不清楚形势,那就枉为刘伯温此名了。所以他想明哲保身,激流勇退,故多次推脱不要爵位。

朱元璋虽然想敲打他,但也不能做的太过,以免让人诟病。所以他把刘伯温的父亲和爷爷都封为郡公,让别人看我老朱也不是小气的人。

所以态度还是会有,朱元璋每次给刘基封爵,数次推辞不受。追赠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所以老朱正瞌睡,刘伯温便递过来一个枕头。在刘伯温的表态下,就坡下驴。那就封个伯爵吧,一来就是为了敲打他,让他心里明白我对你有戒心,行事不要太高调。二来不是我不给你封爵位,而是你不要。

虽然两人都很高明,但刘伯温怎么可能玩得过老朱呢?

至于论战功,那徐达肯定能扛半壁江山。他曾统帅大军攻灭张士诚,攻占元朝都城,后来又扫荡元朝的残余势力,击溃驻守太原,拥兵十万的元朝名将王保保。为何排名却在李善长之后?

老朱的意思非常明显。文治武功嘛,打江山的过程需要战将,而治理江山就需要文臣,如果建立江山之后还好战的话,那只能整得百姓民不聊生,不给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哪来的江山稳固的根基?

再说武将排第一,会让他们自视功高很难控制,这也有给他们敲警钟的意思。

朱元璋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这就是均衡之道,这么做别人也很难挑出毛病。

7

无论是刘伯温还是徐达,他们的老板都是朱元璋,这个出身低微的草根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特别的存在,他们俩的际遇,全看朱元璋。

我们先来看刘伯温:

在民间的流传中,刘伯温是和诸葛亮一样的半仙之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但在历史上的境遇,刘伯温可没有达到诸葛亮的水平,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诸葛亮可是托孤之臣,在蜀汉前期可谓是乾纲独断。

而刘伯温呢?在开国封赏中,只得到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连侯爵都没得到,更别提公爵了,为何?我个人觉得有三点:

1、资历较浅。刘伯温大约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这时的朱元璋已经有了根据地,且有一定势力,大约8年后就登基称帝了,也就是刘伯温没赶上朱元璋事业的草创时期,毕竟革命嘛,也讲究个先来后到吧。

2、帝王心术。刘伯温自从进入朱元璋的政府后,确实立了不少功劳,但还达不到诸葛亮那种力挽狂澜的功绩,而且刘伯温是元朝进士出身,比较骄傲,遇到朱元璋这种领导,他展现了才华,但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压制。诚意伯中“诚意”二字就是对朱元璋第一次请其出山而未应的一种表态,有点挖苦的意味。

3、党派争斗。朱元璋的原始班底都是他的老乡,他封赏的公侯多数来自这些人,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淮西派”,而刘伯温确是另一派——“浙东派”的领袖,这就是明初党争的由来,刘伯温虽然爵位不高,但官至御史中丞,是言官的老大,掌握话语权。朱元璋当然是比较偏向淮西派的,但对于党争他是乐见其成:你们都斗的你死我活了,我就来收拾残局。打压浙东派,他们才能更有斗志。

再看徐达:

徐达为大明江山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武将的第一。但在封赏的时候,只列第二,官位上也是右丞相,都被李善长压了一头,这是为何?

1、沽名钓誉。说的是朱元璋的沽名钓誉。朱元璋的偶像是同为草根出身的刘邦,刘邦的第一功臣是谁?汉初三杰第一的萧何,而萧何所做的工作基本和李善长差不多,都是负责后勤保障和管理,都是文职并以武功封爵的,所以朱元璋把第一给了李善长。

2、重文轻武。打江山靠武将,坐江山要靠文官。朱元璋很明白这个道理,开国的封爵中多数都是武将,这几个文官就显得很重要了,毕竟有能力出将入相的人在历史上也是凤毛麟角,徐达就委屈一下吧,不过可惜的是李善长没有躲过朱元璋的屠刀。

令人惋惜的是,刘伯温被胡惟庸毒死(《明史》说法),这其中朱元璋是要负责任的,当时的刘伯温已无威胁。而徐达的死因野史中也各有说法,但都说是朱元璋害的,这一点我是不信的,以朱元璋的狠辣,杀人不需要这么麻烦。

8

开国六公爵?刘伯温连个侯爵也没捞到,只是一个伯爵而已。

朱元璋坐了江山之后,没有封异姓王,只封了六个公爵,即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六人。

他们之所以获封公爵,一则是因为他们很早之前便已经跟着朱元璋一起打江山了,所以功勋卓著;二则是因为他们是安徽人,是朱元璋的同乡,李文忠更是他的外甥,这些人后来被称为“淮西集团”,可以说是朱元璋的铁杆,朱元璋想要坐稳江山,绝少不了他们的拥护。

可是刘伯温却不同,他是浙江青田人,入伙时间也相对较晚。

刘伯温原来做过元朝的官,后来因为受了上司的气,这才一怒之下辞了官回了青田。

朱元璋打下了金华和括苍之后,听说刘伯温和宋濂等人颇有才能,所以便让人带了一句话去招揽他们,只要你们出山为我效命,我给你们钱!

刘伯温怎么说也是个读书人,心中总有一点傲气,你拿钱来侮辱我不是?我才不去!所以,刘伯温没搭理朱元璋。

朱元璋原本也没怎么将招揽刘伯温的事放在心上,直到刘伯温拒绝了他之后,他可能才觉得刘伯温有点小脾气,所以又让总制孙炎写信给刘伯温。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朱元璋二请刘伯温也不算过分,毕竟后世给刘伯温的评价可不低,“天下三分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不出山则已,一出山便送给了朱元璋一套“时务十八策”。

朱元璋拿到“时务十八策”之后一看,笑得合不拢嘴,嘿,这个刘伯温还真是个人才,这笔买卖真划算!

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也只是开胃小菜,他给朱元璋准备的“盛宴”则是打江山、坐江山的战略。

当时朱元璋虽然已经自立门户了,但是仍然遥封小明王韩林儿为主,每年开头还要摆个所谓的“御座”来跪拜。

朱元璋既然已经带头拜了,那么他的手下哪有不拜的道理?刘伯温偏偏不拜,还毫不客气地说:“一个小屁孩罢了,你奉他为主干嘛?”

朱元璋听了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自己是红巾军出身,红巾军一直以韩山童、韩林儿父子为首,自己不奉韩林儿为主的话,岂不成了红巾军的“叛徒”,给了一个别人攻打自己的借口?

不过,朱元璋到了这时候,野心也已经很膨胀了,所以急忙问刘伯温怎么办才好,刘伯温一句“你是天命所在”甩过去,朱元璋乐得心花怒放,于是又问刘伯温有什么计策能够让自己打下江山。

刘伯温毫不犹豫地说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先陈后张,然后再挥师北上,这是刘伯温为朱元璋所制定的战略计划,朱元璋正是凭借这个战略计划打下了江山。

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险些被陈友谅的飞砲给炸死,也是刘伯温及时拽着朱元璋换了一艘船,这才躲过了一劫。

倘若当时没有刘伯温的话,朱元璋可能已经死在了鄱阳湖上。

所以,刘伯温的功劳确实不小,只是刘伯温一来入伙较晚,二来朱元璋也不得不考虑淮西集团的感受,三来也可能是打算留着刘伯温将来用来牵制淮西集团,所以并没有给刘伯温太高的爵位。

后来,朱元璋打算给刘伯温加官进爵的时候,刘伯温为了自己晚年能够善终,却已经生出了退意,所以没有接受。

徐达明明是货真价实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为什么朱元璋钦定的开国功臣之首却是李善长,徐达只能排第二呢?

这和徐达、李善长二人的职业身份有关,徐达是一个武将,而李善长则是一个文官。

徐达已经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几乎直追朱元璋,如果这时候再将他定为开国功臣之首的话,势必让他在政治上的声望更上一层楼,这样会对朱元璋的皇位构成威胁。

让李善长这个文官之首当开国功臣之首的话,便可以让李善长带领文官集团对徐达这样的武将勋臣相互之间形成牵制。

所以,徐达虽然功劳第一,但是却只能排在李善长之后,一直到李善长卷入胡惟庸案而被夺爵之后,徐达才成了第一。

9

刘伯温是一个被过度解读和神化的历史人物。

刘伯温是在至正二十年才被朱元璋请到应天的。这一年,朱元璋已经是一方势力,是为吴王,在南方,他只剩下张士诚、陈友谅两个敌人。

然而在此之前,十几年时间里,朱元璋的人生,一共有两次很大的转折点。

朱元璋在当和尚到处化缘的日子里,过得很苦逼,毕竟天下大乱,老百姓都很穷,哪里有钱给和尚,所以他当和尚也没能避免饿肚子的窘迫,直到他的发小汤和写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这才改变了他人生的命运。

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义军之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以他为心腹,把养女马氏嫁给了他,然而,濠州城内有五个红巾军的元帅,郭子兴一派与孙德崖为首的一派争权夺利,矛盾重重,朱元璋见此,便在至正十三年离开了濠州,回乡幕兵,这时候,他的小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加入了他的队伍。这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基本盘。

带着700人回到濠州后,郭子兴很高兴,但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濠州城内的这些人半年都不出城作战,于是老朱挑选了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个心腹离开濠州一路南下,不断扩充兵力,准备南下滁州。

在前往滁州的路上,遇到了定远名人李善长,在这里,是朱元璋的队伍发生极大变化的开始,可以这样说,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好像萧何之于刘邦。萧何后来是汉初功臣之首,这也是为什么后拉朱元璋把李善长定位开国六公爵之首的原因。因为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有了第一个根据地,并且李善长也擅长出谋划策,参与朱元璋重大事务的决策,同时把后勤管得井井有条,打仗说到底打的还是钱粮,正是因为有了李善长,所以朱元璋的军队才能急速扩张,并且一直都跟随朱元璋而没有散掉。

另外,李善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为朱元璋考察前来投靠的将领和人才,协助朱元璋治军,正是因为有了李善长,朱元璋后来才能顺利攻克应天,成为一方诸侯。

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这六个人,都是最初跟随朱元璋里面最优秀的六个人,同时,这六个人在朱元璋占据南京后,随着朱元璋幕府人才的不断扩充,他们其实算作一个核心集团,也就是淮泗集团,而后来的刘伯温、宋濂等人,算是江浙集团。淮泗集团一直都是明朝初年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也是最强的一支,从行政到啊啊军事、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则是,这些人跟朱元璋是同乡,都是安徽老乡,二则是这些人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没有他们,朱元璋不可能成为后来的吴王、大明的皇帝。

刘伯温在明朝的活跃时间其实并不长,从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征辟、到洪武九年病逝,他为朱元璋服务了15年,而这十五年里,他的贡献主要是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北上伐元,以及完善大明朝建立之后的制度以及律法,功劳很大,但并不是朱元璋的核心班底。毕竟他来的时候,朱元璋麾下的重要位置都被瓜分殆尽了,所以说来得太晚,也只能论资排辈,何况朱元璋账下人才确实很多。比如那位建议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明朝开国后,爵位都没有捞到一个。

10

要说为何明朝的开国六公爵中没有刘伯温,而徐达却只能排第二,其实主要与他们立下的功劳有关。

先说一下刘伯温立下的功劳。

刘伯温

刘伯温曾是元朝时期的进士,后来因为不想和那些贪污腐败之辈同流合污,因此选择辞官回乡。朱元璋起兵后,听闻刘伯温很有才学,于是将他请来做自己的谋士。

刘伯温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谋略家,他曾经多次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参与制定剿灭元朝的计划。

制定王霸之业

在郭子兴死后,刘伯温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而自立,这可以说是朱元璋霸业的开始。

朱元璋自立门户之后,此时的朱元璋实力并不是很强,他的地盘东边是张士诚,西边是陈友谅,这两人都对他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温对朱元璋说到:

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刘伯温的计策可以说为朱元璋的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谋划策,大破陈友谅

虽然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先攻陈友谅,但陈友谅实力雄厚,在之后两人的争斗中,陈友谅曾率领三十万大军进攻朱元璋,结果吓得朱元璋手下的一些谋士纷纷劝说他投降。

而朱元璋此时心中也感到有些惶恐,就在这样万分危急的时刻,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内心中的恐惧。

于是刘伯温说到:说要投降的,都可以直接处斩,现在陈友谅率领大军来袭,表面上连战连胜,实际上他已经自大自满,只需要将他引诱到我军腹地,一战就可以击溃陈友谅。

之后刘伯温制定好计策,先派人假装投降,将陈友谅的大军引入埋伏圈,一举击溃了陈友谅的主力,最后陈友谅仓皇逃窜。

后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而刘伯温被封伯爵,他的功劳相比李善长和徐达还差一些,自然无法获得国公的爵位,不过这也与他懂得明哲保身有关,毕竟他知道明朝已经建立,以后的朱元璋肯定会对自己十分忌惮,他担心自己无法善终,因此尽量免除朱元璋对自己的猜忌。

为何开国公爵徐达只能排第二

徐达一生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他曾统帅大军攻灭张士诚,攻占元朝都城,后来又扫荡元朝的残余势力,击溃驻守太原,拥兵十万的元朝名将王保保。

如果只论军功,徐达肯定能排第一,朱元璋也曾将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但实际上开国第一公爵是李善长。

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徐达是个武将,而李善长是个文官,在明朝建立之后,国家更需要的是文官,一个王朝离不开一群有能力的文官,朱元璋不会将武将的地位排在文官之上。

李善长就如同萧何,他的功勋不是体现在征战上,而是主要为大军提供后勤保障,以及治理国家等方面。

朱元璋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明朝的建立离不开徐达,同样也离不开李善长,让李善长排在开国公爵第一位,徐达也比较服气,这也能看出朱元璋的平衡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