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不告发任伯安串联八爷党阻挠筹粮救灾之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不告发任伯安串联八爷党阻挠筹粮救灾之

2020-07-22 12:01阅读(118)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不告发任伯安串联八爷党阻挠筹粮救灾之举?《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不告发任伯安串联八爷党阻挠筹粮救灾之举?而是选择把书信交还给任

1

身处境地冷漠对,

隐忍不发兄弟情!

未知父皇心思事,

告发恐伤自其身!



首先四王爷自身的冷静站队!这就显示他处事谨慎。因为他与太子关系不错,被归为太子一方。利用这件事来为自己表明心迹,也让八爷党看看我胤缜有自己的行事风格,不会依附于任何人,对太子那只是尽做兄弟之情!他也清楚,八爷党是搅局者,如果和他们翻脸,就等于把自己推到了太子一方,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再有就是四王爷的隐忍!说明他有远见之明,他要保全自己,不能成为太子和八爷相斗的牺牲品!这里面也有对太子长兄的劝阻和帮扶,同时也对其兄弟八爷留情面,不能让他心生怨气!只有这样,不管你们谁坐了龙椅,他都能明哲保身!



最后是对父皇康熙的心思了解!这几位王爷,虽然对其父皇的心思有点了解,但都是摸不透的!告发兄弟,结果如何?谁也难料!所以,他就以静制动!由被动变主动!使自己心中那仅有的储君梦慢慢的变成现实!

隐忍处事,厚积薄发!这也许就是他最后能如愿以偿的原因吧!

2

四爷能够得到康熙的认可是他办事务实!

八爷得不到康熙的认可是他笼络人心!

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发大水,淹没田地房屋无数,百万老百姓受灾,而堂堂天朝大清国竟然拿不出赈灾银两,这让康熙皇帝颜面扫地,无比难堪,这让国库空虚的问题显得尤为严重!

康熙放眼扫去,众皇子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没有人愿意去分担康熙的难题。此时,孤僻冷漠,不善言谈的皇四子胤禛站了出来。

他接下了这个众人都不愿意挑的担子,只有他真正愿意为康熙皇帝去分担,只有他真正的为大清国的江山社稷考虑,只有他真正为黎民百姓排忧解难。

他知道这个差事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肯定会得罪人,肯定会受到万般阻挠,可能也会无功而返,而其他皇子都等着看胤禛的笑话。

此去,任重而道远。

初到江南,没有繁华,只有饿殍遍地,触目惊心。四爷胤禛忧心忡忡。

而后,见到扬州知府车铭,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等人的时候,四爷心痛难以言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臣子享国家俸禄,还鱼肉百姓!他们眼里只有利益,不顾百姓的死活!任伯安甚至不给四爷面子,公然甩下四爷而去,因为任伯安自诩为八爷的门人,完全不把四爷放在眼里!

而后,四爷果断罢免车铭,让田文静上任赈灾!而后让贫穷百姓去乔伯安府邸乞食,无非是公然允许抢劫这些大户人家!而后,乔伯安领头装样子给朝廷捐赠银两,但是这也解决不了问题,毕竟这些银两是远远不够,治标不治本。

四爷一时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随后,他只能苦思良计。终于,机会来了!年羹尧截获了八爷给乔伯安的信封,而信的内容就是让乔伯安拒绝捐款给江南赈灾!

这一下八爷的把柄一下子被四爷拿住,他拿着信封,摆了一宴,乔伯安不得不息事宁人,捐赠大量银两,化解了四爷的难题!而后四爷把信交给乔伯安,也没有把事情捅大。

四爷此次办差圆满而归,但是他心里却高兴不起来。

四爷为何不把事情捅到康熙那里,一举拔除八爷的党派势力呢?

第一,强龙不压地头蛇。

四爷此次而来的目的是为赈灾,而朝廷目前最为紧迫的问题也是灾情,此时如果四爷把事情捅大,康熙肯定会大发雷霆,八爷就吃不了兜着走。但是,一旦四爷拿走信封,八爷和他的势力绝对不会让这封信进入康熙的视线之内,他就会联络乔伯安采取一系列极端的行为,肯定不会让四爷活着到达京城,四爷虽然有年羹尧护卫,但是他毕竟在别人的地盘,很多因素他控制不了,所以只能是这次先行放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第二,朝政各种势力盘根错节。

此时虽说太子没有被废,但是八爷已然在布局自己的实力,因为八爷一直都在争,他苦心经营,笼络人心,争权夺利,争实力,争皇位,而且他想把各皇子都拖下水,让康熙重新选择继承人。这样就导致朝廷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康熙看得到,但难以解决。如果四爷把八爷的把柄捅到康熙那儿去了,那么康熙也很为难,他要解决的话就会震动各种势力,而且各种势力都会受影响,人人自危,最终导致朝堂震动,造成的后果难以想象。

第三,给皇族各皇子留面子。

毕竟八爷的这种行径确实让人不耻,他不顾江山社稷只为自己谋私利,这种后果只会让朝廷对皇子更加失望,让皇族颜面扫地,那就不光是八爷的脸面,可能四爷自己的脸面,以及康熙的脸面都会受到影响,一旦这样,四爷自己都是很难堪!

第四,四爷必须以国事为重!

四爷此行的目的是赈灾,所以他必须要时时刻刻明白自己的身上的胆子,这件差事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朝廷最紧急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情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江山不稳,所以,他先要在稳定其它的情况事宜下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被其它影响,完不成这个差事,肯定导致更恶劣的后果,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四爷毕竟是真正务实的人,他自己能够把握时局与分寸,“小不忍则乱大谋”,他权衡各种势力,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能以后再一步步解决其它的问题。

八爷的苦心积虑确实有些过分,只顾自己的权力,而置黎民百姓于水生火热之中,他的心思不轨,当然也会被聪明的康熙所察觉,肯定会在他心里被疏远,所以,八爷注定不可能成功,不可能成为继承人,不是因为能力和手段不够,而是缺乏君王的气量!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3

《雍正王朝》中,黄河发大水,拉开了康熙诸皇子之间争斗的序幕。这些皇子中,有事不关己高高挂旗的,有借机欺上瞒下的,也有趁机邀功的。他们的“小算盘”不同,但目的很明确,为自己夺嫡博取筹码。

由于朝堂的许多关键岗位已经被胤禩站位,八爷党树大根深,因此,胤禛要脱颖而出,就必须走出另外一条路。如果说胤禩走的是披着儒家貂裘的百官路线,那胤禛就是典型穿着韩非马甲的“孤臣”路线,两者注定要格格不入,甚至为了反对而反对。胤禛刚刚启程,八爷党就开始唱反调:

“那伙子人啊,一进江苏地面,他就失踪了。玩了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没准啊,是直奔九哥大本营扬州了。”

这已经说明,八爷党的人密切关注着四爷的行踪,生怕自己的奶酪被动了。但胤禛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没有走寻常路,而是走水路,连江苏的官员都措手不及。八爷党特地写了一封信,指示任伯安不要捐款,但偏偏事与愿违,信被四爷拦截。胤禛知道八爷党和任伯安勾搭的丑事后,为何没有向康熙举报此事呢?

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撕破脸皮

以和为贵,是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也是一种公认的游戏规则。职场、江湖、商场……能在和气的环境下把事给办了,就绝不会让大家下不来台。

四爷下江南的主要目的是筹款赈灾,需要江南的士大夫慷慨解囊,但这些江南的士大夫在八爷党的教唆下,一个个都像铁公鸡,宁愿在青楼喝花酒,也不掏钱。那位任伯安,甚至当场抵制。

胤禛用了田文镜,建了几座粥厂,但只是杯水车薪。灾民太多了,修大坝也需要真金白银,所以,还是要想办法从任伯安那里虎口拔牙。既然好话说尽,明着来不行,那就只好用潜规则了。

九爷写给任伯安的信,字里行间都是八爷党的“小辫子”。这事只要抖了出来,任伯安小则名声败坏,中则被扫地出门,大则人头落地。这些事跟钱比较起来,当然更加重要。只要胤禛手里拽着九爷那封信,任伯安就会投鼠忌器,乖乖交钱。

这种以信换钱的交易,彼此心照不宣,而且双方的目的也达到了。任伯安出钱保平安,胤禛拿到钱办了差,你得了便宜如果再落井下石,这是破坏游戏规则,有失江湖道义。人家八爷党和你胤禛都在一个地方上班,抬头不见低头见,你如果举报了,大家都不好做人。何况,信已经作为筹码,还给了任伯安,胤禛再去告状,口说无凭。

斗争要讲策略,也要看清形势,玩过头了也会被收拾

当时,胤禛表面投靠太子,实际上貌合神离。如果有人对胤禛开枪,胤礽最多嘴上客套,不会有实际行动。所以,胤禛得不到太子的很多资源以及支持力度,他想要突围,还是要靠自己。

八爷党可不一般了,这个组织以八爷为龙头,以九爷、十爷为两翼,外围还有无数门生故吏。在能量上,足够碾压初出茅庐的四爷。胤禛如果找康熙举报九爷,约等于对八爷党宣战,势必在朝廷掀起一阵暴风。

到时就会看到这样一种局面:四爷、十三爷对阵整个八爷、九爷、十爷,其他皇子中立,百官助力八爷。一旦剑拔弩张,康熙恐怕也会放弃尚不成气候的胤禛。

即便康熙包庇,胤禛暂时被雪藏,皇子以及百官,看你胤禛敲诈了人家钱财再反咬九爷,谁还会相信你人品啊,这就不是敬而远之的问题了,这会联手将你排斥出圈子。


秋媚说:九爷的信,是他与任伯安的通讯媒介,也是他们作恶的证据,但不幸成了胤禛筹款赈灾的嫁妆。

4


这个问题问的好,雍正王朝电视剧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部职场升级秘籍,关于雍正为何不告发任伯安与八爷党的勾当,其实很简单。

因为雍正下江南是解决赈灾问题的,而不是扩大这个问题的。不告发任伯安与八爷党的勾当以此来要挟任伯安帮忙完成赈灾任务是正确的做法。而告发了任伯安,八爷党的老八他们根本受不到什么实质影响,毕竟是皇子,根本伤筋动骨不了。

而且康熙可能会更生气,因为这可以说是皇家的丑事,雍正闹大了,康熙也会脸上无光的。

接下来宋安之来一一道来,当务实遇上了较真,看看雍正的聪明选择。

一、老八的职场素养其实很渣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雍正出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江南赈灾,而这次钦差之旅可以说是雍正与夺嫡中最强大的对手老八的一场隔空斗法。

当时的环境其实很是诡异,当这个帝国的百官还有高高在上的康熙还沉浸在康熙盛世的幻觉之中时,一次黄河发大水就将康熙打醒了,跟后世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破道光帝的天朝上国幻想时一般。

康熙毕竟是老成谋国,江南是老八的势力范围,他不可能不知道。当赈灾商议朝会上老八挺身而出时,康熙以为有戏,结果没想到老八说了一堆拍马屁的话,并且说这次灾情应该被夸大了,只不过是各地督抚为了掏国库的银子罢了,其实根本在于是为了掩盖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老八负责户部,为了收买人心,干脆放宽了政策,使官员可以随意借出国库的钱,最后搞的国库存银不足五十万两。

赈灾需要钱,钱在哪儿来呢。当然是在国库中拿了,平常没什么事,但是一用钱,老八就是纸里包不住火了,所以老八只能通过拍马屁进而使康熙觉得灾情不严重,国库拨不了多少银子,自己就可以继续高枕无忧了。

然而雍正清查出国库存银不足五十万两彻底将老八这个想隐瞒的事情暴露出来了,面对雍正这个看似有意无意的狠招,老八一时之间还真是招架不住。

本来老八如果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前往江南赈灾,这样还可以弥补过失。(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但老八毕竟是走着得官心者得天下的路线,百姓的死活还真不是他关心的,所以只是一味隐瞒下去,就算被揭穿了,也不会主动扛起这个责任,而是请求皇阿玛治罪。

可见老八这个人类似于今天职场上靠嘴生活的人,平常嘴上说的是头头是道,使老板对其很看重。但正经办起事来,就是中饱私囊,拿公司的利益不当一回事,能拖就拖。完事被发现了也不会心虚的亡羊补牢,而是说一句客气话请求处分什么的,反正自己也吃饱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老八这种人混职场,短时间是风生水起。时间久了,根本就不行,只能是失败者的料。


二、主动创造机会的职场达人雍正

都说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张廷玉和图里琛是两大职场达人,其实宋安之认为最大的职场达人应该是大清这个巨无霸公司的总裁康熙之子雍正。

通过雍正王朝的开局可以看出,康熙四十六年之前雍正并不是很受康熙的看重。像同时期的老大没事负责一下康熙的护卫当职,老二当上了太子,老三修书有名气,老八负责管理户部这个钱袋子,而雍正当时貌似没什么重要差事在身。

不过雍正可并不老实,这不黄河发大水他就打起了小算盘,先是以皇子的身份去清查户部,抄了老八的老巢。然后赶去朝会上汇报,老十质疑雍正是越俎代庖时,雍正直接见招拆招,用康熙平常的嘱咐叫他没事多关心关心国事,有什么建议要随时向皇阿玛和太子奏陈的理由给解释过去了。

接下来雍正抛出了大招,说出了国库存银不足五十万两的严重情况。如此事情就此打住,雍正也就是给康熙留下打小报告的印象了,但雍正早已是胸有成竹了,当举朝震惊一时之间大家没什么好办法时,康熙问起了雍正,雍正一气呵成的说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先用所剩不多的国库存银就近买粮以解燃眉之急,然后派钦差大臣前往江南筹款赈灾。

雍正是把握住了老八的心理,知道他才不会下去赈灾。所以才这样做,然后为了图个保险,专门去见太子,以忧国忧民的理由让太子帮他争取钦差大臣这个职位。

最后果然是雍正成为了钦差大臣,终于可以下派到地方,有了展露才华的机会,成功实现了夺嫡的第一步。

雍正就类似于今天低调毒辣的职场达人一般,先是知道职场对手老八的弱点和徒有虚表的空架子。然后创造机会使老八露出马脚,将老八挖的坑暴露出来,知道老八不会填,自己打着一心一意为了公司的名义去填坑来表现自己。

是既打击了对手,又使自己有机会表现,真是一举两得啊!简直是高手高高高手!


三、职场老油条老八与职场达人雍正的对决

雍正下江南赈灾的第一站就是扬州。

为什么是扬州呢?

因为扬州以江南盐道任伯安为首的大小官员都是老八的八爷党之人,每年上贡一百万两银子,算是老八最大的小金库。

雍正去扬州,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想在这里筹款二百万两完成江南赈灾任务。又可以动动老八的小金库,看看可以找到什么漏洞,削弱了老八的实力,同时自己说不定还可以找到他的把柄。

老八当然不是什么善良之辈,他的智囊老九开始出招遥控任伯安抵制雍正的筹款,想搞砸了雍正的差事。

古代又不是现在,有手机、微信、QQ、陌陌什么的可以即时通讯。像飞鸽传书这种事情也不靠谱,所以老九只能通过快马传递书信来遥控任伯安与雍正斗法。

雍正就用了最简单也是最聪明的一招,派年羹尧劫下了老九的亲笔书信,抓住了老九的把柄。

这时候雍正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就是借机参老九一本。但老九怎么说也是康熙的儿子,这个罪行最多让他在宗人府圈禁一年半载的。而且也伤及不了老八,因为亲笔书信是老九写的,表面上来看与老八并没有多大关系。

更何况这属于皇家丑事,问题扩大以后暴露出去,康熙肯定是脸上无光,自然会不喜欢雍正,是得不偿失。

所以雍正做了第二个选择,那就是借机威胁任伯安,让任伯安带头捐款20万两,并且让其授意盐商捐款,最后赈灾需要的200万银子轻轻松松筹到了,解了朝廷更是解了康熙的燃眉之急。

雍正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办了一件漂亮的差事,使康熙对其开始慢慢看重,最后成为了九子夺嫡的胜利者。

从职场角度入手来分析的话,宋安之认为雍正一开始不占有优势,不受老板康熙的看重,但并没有沮丧。而是一直冷眼旁观,等着公司出现了危机,自己再揭露出受老板器重的红人老八的烂账,适当扩大公司的危机问题,然后自己提前做好准备,拿出了解决方案,使老板看清了老八是徒有虚表,自己又在老板面前好好的表现了一把。

再接下来就是借着解决公司危机问题的名义,大摇大摆的前往老八控制的江南扬州分公司,用老八控制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老八的一些不足以致命问题以后,聪明的雍正并没有再次揭发给老板康熙,不打算进一步扩大问题,使问题一发不可收拾。而是选择了解决问题,借此要挟分公司死忠于老八的员工,使其帮自己顺利完成任务,开始崭露头角,使老板康熙对自己看重,从此走上了迎娶白富美当上公司总裁的人生巅峰之路!

雍正这个最强职场达人这次教给了我们什么呢,宋安之认为那就是该务实的时候一定不要较真,能解决问题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就算是有了对手的把柄,如果不足以一击致命,那么就不要扩大问题,而是利用这个把柄进行利益最大化,使自己顺利解决问题才是正道。

所以说较真这种东西,做不到一击致命对手,就应该务实点,尽量做到利益最大化。

第136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5

胤禛没办法告,告了吃力不讨好。《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许多细节都可以也值得认真解读。

宫廷政治是很复杂的,稍有不慎,可能就万劫不复,失去自己的位置。生动的例子就是大阿哥胤禔和太子胤礽。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奉父亲康熙皇帝之命去救灾兼查清真相,这个活不好干,不免会得罪很多人。

因为在第一集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说这次水灾是人祸的,说户部空虚没钱的,都是老四胤禛做出头鸟的。此时,太子胤礽与康熙的嫔妃郑春华偷欢来迟,埋下了被废的伏笔。当时,太子犯错还没有被康熙知道,但是夺嫡之争已经显现出前兆。胤禛查办救灾的过程中,康熙晚年的宽仁纵容,官僚体制的臃肿无能,彻底暴露了出来。

甚至以八爷胤禩的党羽,江苏巡盐道任伯安为代表的官员,中饱私囊,阻碍筹款,不体恤民生,这些四阿哥胤禛都知道。但是为什么不告发呢?第一,四阿哥胤禛此时明面上是太子的人,但是内心里并非完全服膺。老皇帝康熙对谁合适继承大统,其实当时也是拿不准的。胤禛没必要出这个头,惹这个事。

第二,胤禛虽然正直,但也懂得权衡。万一之后老八上台,自己结下梁子,有害而无利,不说才是最优解。第三,皇阿玛交给他的任务圆满完成就好,他在城隍摆鸿门宴,软磨硬逼,掏走了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万两银子筹款赈灾。

倘若他挖树带出泥,虽然振奋人心,但此时不合自己的身份。万一使得康熙发怒,得不偿失。第四,说天灾有人祸成分的,是自己。四阿哥胤禛如果状告老八,会给康熙一个胤禛陷害弟弟的印象。保险起见,还是最好不说。

第五,江苏巡盐道任伯安是老九胤禟的门人,属于老八集团的一份子。这个差使是一个肥差,八爷党就靠着他们的上贡,这是潜规则。

清代几乎每个地方官员头顶都有自己的一片云,有靠山后台。胤禛没必要打破这种平衡,得罪一大批人。与其猴急,不如静观其变。总之,历史是复杂的,人性是多样的,胤禛是精明的,而有些事有些利益是动不得的。如果动了,可能就变天了。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6

从这个问题上,就可以说明《雍正王朝》适合有一定阅历的看。

发大水百姓遭灾流离失所,你不积极捐款救济百姓,反倒写信让他们阻挠救灾,这是多大的罪名。按《甄嬛传》、《琅琊榜》、《延禧攻略》里的套路,早把这信举报上去,一举把八爷党灭了,胤禛因此得到了康熙的青睐。《雍正王朝》里的人太傻了,哪如《甄嬛传》、《延禧攻略》里的人聪明,“妙计”一个接着一个。

然而,生活中潜规则轻易破坏不得,利益群体轻易触碰不得

别说雍正现在只是个贝勒了,就算他以后当了皇帝,搞“火耗归公”破坏了官员收入的潜规则,让旗人自食其力,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触碰了利益群体。还搞的天下怨气四起,八爷趁机想扳倒他,在朝堂上攻击他的时候,满朝文武只有两人为他说话。

那些盐商跟朝廷之间的潜规则就是:盐商可以多捞点钱,等朝廷需要用钱的时候,盐商要出一把力。

现在发大水,朝廷没银子赈灾,盐商应该掏点钱出来帮朝廷过关。但因为朝廷内部党争的关系,九爷让盐商扣着不掏。这是盐商有些破坏规则,但毕竟还表面上捐些,没有撕破脸。

这信被四爷、十三爷截获了,拿出来警示任伯安,你破坏了我们之间的规则,我要惩罚你跟你的主人。任伯安怎么办的呢?从十三爷让他捐二十万两,他的惊讶来看,二十万两是远超双方默认数目的;但他仍然捐了。

这表示:原来都是兄弟我的错,现在兄弟我认栽了,我愿意接受你们的惩罚,加倍捐点让你们能交差,希望你们能放过我跟我的主人一马。

现在老四、老十三该怎么办,人家认罚了再把人主子捅出去?这只能说明他们太不懂规矩了。加倍捐款,让灾民安然过冬,避免了一场叛乱,还要惩治他们,到时候让康熙都没法收台。

八爷审刑部冤狱,诈出肖国兴供词扳倒太子,康熙知道后气得骂〖其心可诛〗,也只能装作不知道,仍加封他为郡王。

太子卖官鬻爵,康熙看出来了,也是装作不知道,让他批了。

因为拔出萝卜带出泥,许多事虽然不符合明面规定,但你一旦抖出来,引起的震动,就连皇帝都承受不起。

不要说“仁君”康熙了,就算是铁腕的雍正,在孙嘉诚陈述铜钱含铜量高对百姓不利,扫八爷面子的时候,明知道孙嘉诚说的对,也只能训斥他,保全八爷的面子。因为八爷刚给你出力,你就这样驳他面子,是不是想把支持自己的都逼到对立面去啊?

盐商已经是群利益群体了,有错就认罚,并没有再做什么反对你的事,你就要清洗他们,那别的利益群体呢。那些清朝官员,一年俸禄多少,他们的家产多少,查出来有几个不该砍头的,要不要也查查他们?

当年小蒋在上海大张旗鼓地经济打虎,查出了大流氓杜月笙,表示决不留情,要严办他。杜月笙表示乖乖认罚,同时悄悄让人举报了小蒋的表弟孔令凯,你办了我是不是应该也办他,不办他凭什么办我?小蒋倒不是怜惜孔令凯,因为为了江山杀儿子的都比比皆是,何况一个没血缘关系的表弟。但孔令凯举报了更高的人怎么办,他还打不打?到最后小蒋只能灰溜溜地收场。

从商鞅到谭嗣同,因变法触碰利益群体,而把脑袋丢了的,数不胜数。雍正后来当了皇帝,兵权在手,心腹都提拔成重臣,想改变一些潜规则,整治一些利益群体,还时不时被弄得灰头土脸。事实上,康熙对胤禛逼迫富商捐款的事门清,对九爷的事未必不清楚,只是装作不知罢了。现在一个贝勒就这么不知轻重,恐怕康熙会大失所望。

当然了,像《甄嬛传》、《琅琊榜》、《延禧攻略》就没这些顾虑了,因为只有主角一人有脑子嘛,一个“妙计”破一个利益群体跟玩似的。

7

胤禛不告发八阿哥,绝对是聪明之举,主要是他猜透了康熙的心思,康熙晚年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他的儿子互相告发。

康熙知道胤禛的功劳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爷问回话
天不惊,地不惊,就怕四爷调回京

连没有出门的康熙都能随口说出这个顺口溜,说明康熙对胤禛的工作很满意,胤禛会怕康熙不知道他的功劳吗?所以胤禛根本不需要自己表功。

康熙收到八阿哥弹劾胤禛的奏章

康熙收到八阿哥弹劾胤禛的奏章后,在非正式的场合,召见了太子胤礽、张廷玉、佟国维来商量这个事,他认为太子和胤禛平素关系尚可,希望兄弟互相支持,和睦相处。

他的目的是想借太子之口,赞美胤禛。谁知道太子胤礽却说,胤禛使用的是激烈激炸的手段,并非立身之本,治国之道。

胤礽自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没有参与赈灾,却要说风凉话,康熙对他很生气。

事实上,康熙晚年最头疼的就是立储,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他的儿子之间不团结,互相告发。

八阿哥胤禩告发了胤禛,结果怎么样呢?不成功,胤禛被封为了雍郡王。

所以告发是没有用的。

胤禛的情商高于胤禩,康熙对于江南赈灾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

所以胤禛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再去告发八阿哥串通任伯安阻挠赈灾筹款。


头条号:小灿哥说历史

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8

原因一、康熙在太和殿早有暗示:“宗室与国同体,人事不修的话,这水明天淹的就可能是紫禁城。”

1,紫禁城太和殿上,康熙既有叹息亦有悔意:“这些年来,玄烨将国事交予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也不知道。”

2,与国同体,方能百年长存:“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修,人事不修,上天才降下灾患。”康熙在说完这句话后,试探性的注视着太子胤礽以及殿下的八爷党和四阿哥胤禛,继续说道:“宗室与国同体,这水今天淹的是百姓,如果我们不好好感知天意,明天淹的就可能是紫禁城。”

3,和《大明王朝》的廷议类似,首先上层集团要达成一致与默契,亦或是妥协。而后,地方势力才能照章办事。康熙并没有在太和殿随即任命救灾钦差人选,而是选择等待。

4,太和殿廷议后有两个细节,雍正找到太子陈述了救灾的重要性,太子并没有反驳,而是在康熙御前推荐了雍正;八爷党核心人物九阿哥、十阿哥劝八王爷制约雍正时,八王爷亦是陈述了灾民过冬的重要性。所以,康熙“宗室一体”这句话还是起了作用的。

原因二、一封书信的威胁太小,只有抓住一条让八爷党没有退路的把柄才能彻底扳倒他们。

1,既然宗室与国同体,那么在国之危难之时,一封书信已然微不足道了,康熙现在心里所想的就只有九州四方。雍正亦不敢违背康熙笼络汉族官员士绅、维系民心,赈汲灾民,巩固清王朝统治的政治目的。

2,雍正一行人身处扬州,此地乃是八爷党的大本营,如若大张旗鼓的公开这封书信,对方势必狗急跳墙,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来。为苍生想,为自身安全想,雍正都应该选择低调处理,这也正是他救灾之行,一路微服简从的原因之一。

原因三、江南乃是人文渊薮之地,雍正可借救灾之举收买人心,为自己寻才求贤铺垫好名声,亦为今后推行新政打下基础

1,雍正此次救灾之地一是河南,二是黄泛区江苏淮河一带。后期雍正推行新政之时亦是首选河南和江苏作为新政的试验地。因为这两个地方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所以说,救灾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告发八爷党。

2,江南自古出人才,雍正此次救灾亦可顺道寻才求贤,先得田文镜,而后由命年羹尧寻得神机妙算的邬思道相助。而邬思道在离开雍邸之时,亦解释了他之所以追随雍正的目的:“我是怀着为天才苍生的心愿来辅佐四爷的。”这就再次说明,救灾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告发八爷党。

3,雍正是出了名的冷面王,而他重点拉拢的对象定是文人清流,比如科举前三甲: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再比如京城清流的代表人物:孙嘉诚,李绂等人。而江南更是文人清流渊薮之地,可以说这些人和雍正是志同道合的盟友。至此,雍正在地方上也有了政治势力和民心资本。

9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我想一定很有正义感。但是如果题主穿越到、《雍正王朝》的世界中,可能会死得很惨。

四阿哥胤禛不告发八爷一伙人,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当时胤禛是被皇帝派去筹款赈灾的。也就是说,弄银子是他的本职工作。如果他选择把信交给皇帝,那么银子肯定是弄不到了。也许皇帝接到信后雷霆大发,会让任伯安把银子吐出来,但那就不是胤禛的功劳了。康熙会认为胤禛不会办差,必须依赖皇帝的权威才能弄到银子。

电视剧中,胤禛选择了用信换银子,效果很好,康熙很满意。

第二,最重要的是当时的政治局势。当时太子在位,看起来很稳固,没有被废的兆头。八爷一党主要和太子斗,不会把胤禛视为主要对手。

如果胤禛把信交给皇帝,八爷一党(主要是九爷,因为信是九爷写的,不会牵扯到八爷)遭到打击,得利的是太子,这是为太子做嫁衣。

而接下来八爷党也会把胤禛视为主要对手,打击报复。就像下副本,太子是坦克,胤禛是输出。如果胤禛把仇恨拉过去了,太子坦克安全了,胤禛就得死。而胤禛和太子实际上并非一条心。

因此,胤禛是不能把信交给康熙的。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10

是制造矛盾还是利用矛盾,这不仅仅是智慧问题,更是格局和心胸的问题。

电视剧《雍正王朝》,是以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发大水开始的。

黄河泛滥,灾民遍野。消息传来,康熙很着急,连忙召集大臣们讨论对策。包括太子胤礽在内的各位大臣们所能想出的办法无非就是“赈济灾民”。

但赈济灾民是需要银子的。

当康熙从四阿哥胤禛的口中的知,大清朝国库的银两实际已经不足八十万两的时候,康熙觉得自己的脸快挂不住不了!

这么个“盛世”,国库只有不足八十万两,打脸不?

康熙质问代理朝政的太子,质问分管户部的八阿哥,这两位只是扣头认罪——对不起,没管好!

没管好有什么用?眼前的赈灾怎么办?磕头也磕不出银子来啊!

还是四阿哥关键时候挺身而出:赈灾要紧,儿臣到江南筹款买粮赈济灾民!

康熙心里很高兴:还是老四能给我分忧啊!

但是,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到江南筹款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江南的官员和盐商在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纠集下,集体抵制和推诿筹款事宜。这让四阿哥胤禛非常恼火。

这个局面就是胤禛的对手,或者说是太子的对手(那个时候,八阿哥胤禩认为四阿哥胤禛是太子的心腹)“八爷党”造成的。

八阿哥胤禩阻碍四阿哥胤禛在江南筹款有两个原因:

第一,给胤禛制造障碍,他觉得如果胤禛办好了这个差事,一方面会让太子党更加得势,另一方面四阿哥胤禩也是立了一个大功劳,他不能让老四抢了他的风头,作为分管户部的皇子,国库空虚他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如果胤禛立了功劳,则显得他更加无能,这对他争夺太子之位非常不利。

第二,胤禛去江南,实际上就是奔着江南的盐商去的,而那些盐商可都是他八阿哥的“钱袋子”,尤其是那个江南巡盐道任伯安,既是九阿哥胤禟的门人,又是“八爷党”搂钱的耙子。如果盐商们本来要孝敬八阿哥和九阿哥的钱都被四阿哥胤禛给弄走买了赈灾粮,那么“八爷党”的损失就大了。

至于那些灾民,整个八爷党没一个人会惦记。

而对于任伯安来讲,没有他的主子的旨意,他是不敢和四阿哥胤禛合作,尽管四阿哥胤禛是“钦差大臣”,但任伯安觉得自己的后台也是“相当的硬”——他身后有三位阿哥撑腰呢!

任伯安一面和胤禛“软硬兼施”,甚至不惜在府衙顶撞胤禛“佛袖而去”。一面急报京城,请示八阿哥胤禩如何处理。

无计可施的胤禛,一面用朝廷拨出的有限银两买粮赈灾,一面设计纵容灾民进城“抢大户”。他想造成一个因为地方官员和富商不配合而引起“民变”的局面来逼迫富商认捐。

同时胤禛和胤祥也知道任伯安一定是要等京城的八阿哥的回复。

于是他让年羹尧在路上设伏,准备截获京城八阿哥给任伯安的回信。

果然,年羹尧截获了八阿哥给任伯安的回信。

但是四阿哥胤禛并没有把这个八阿哥指使任伯安阻挠自己筹款赈灾的证据交给康熙,揭露八阿哥胤禩的阴谋。

他的做法更聪明。

实际上,这封信一旦交到康熙手里,必然会引起朝廷上下的震动,而八阿哥胤禩以及“八爷党”一定会“死不认账”还会反咬一口指责四阿哥“栽赃陷害”——因为无力筹款而栽赃委罪于他人。

这样一来,不但整个事情会变得很复杂很麻烦,还会严重的影响筹款赈灾的大事——那些官员和盐商们会趁机明目张胆的拒绝认捐。

这样,会让康熙很难处理,相当于做了一锅夹生饭。

事情办不好还惹一大堆麻烦,估计胤禛不会那么傻,胤禛还是有眼光有格局的。

制造矛盾,不如利用矛盾。

胤禛很精彩的利用了这个矛盾。他用八阿哥胤禩给任伯安的信,做了一个局。逼迫任伯安和盐商们乖乖的认了捐。

胤禛拿到信以后,和十三阿哥胤祥一起,以钦差大臣的名义,请扬州的地方官员和扬州的盐商们吃饭。

钦差大人请客,不去那就是不给皇上面子。

于是官员和盐商们就都来了。雍正态度诚恳,请盐商们能为朝廷分忧,多捐款赈济灾民。

盐商们是要看任伯安的眼色的,任伯安是巡盐道,这些盐商的“父母官”。所以胤禛让任伯安带头捐款,既是做个表率,也是“打个样”。

胤禛告诉任伯安,他京城的主子们可都是皇子,不会对赈灾大事坐视不管的,说着拿出来八阿哥给任伯安的信晃了晃。

任伯安心虚了,首先,八阿哥胤禩给他的信落到这个钦差大臣四阿哥手里了,信里说的什么,他不知道,万一是指使他阻碍筹款赈灾,那让皇上知道了,至少他任伯安会掉脑袋。假如是要求他积极配合而他却一味阻挠,那他就“万劫不复”了。

无奈,他只好同意认捐,但胤禛没给他主动“打样”的机会,大笔一挥:任伯安认捐二十万两!任伯安也就只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任伯安带头认捐,盐商们也就放弃了侥幸心理,老老实实的认捐,四阿哥胤禛算是大获全胜。

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四阿哥胤禛办得非常漂亮。也让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恼羞成怒——这是相当于用他们的银子赈灾而胤禛却得了功劳!胤禩指使地方官员参劾四阿哥胤禛“纵容灾民进城抢粮”。

但是这些事情,康熙已经不在乎了,只要灾民得到了赈济,灾区的局面得到了稳定,朝廷度过了这个难关,这些事情就都是小事。康熙甚至认为,这个四阿哥还是一个敢作敢当,胆大心细之人。

这次筹款赈灾,让四阿哥胤禛开始进入康熙的视线,也是胤禛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即使是事后,他也没有向康熙举报八阿哥胤禩和任伯安串通阻碍筹款赈灾的事情。

幸亏没举报,不然康熙会认为胤禛是一个善于“秋后算账”的心胸狭隘的人呢!

毕竟,只有心胸足够宽广,格局足够高远的人,才配登大位,做皇上。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