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隋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当时高句丽不过是个不听话小国!何必

隋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当时高句丽不过是个不听话小国!何必

2020-07-20 15:23阅读(64)

隋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当时高句丽不过是个不听话小国!何必征发百万大军,打得国破家亡?:这个问题用隋炀帝的名言来解释就是:勿遗子孙忧也。而且高句丽虽

1

这个问题用隋炀帝的名言来解释就是:勿遗子孙忧也。

而且高句丽虽然没有随着疆域辽阔,那也绝不是所谓的小国,我是真正的东北小霸王。否则隋朝也不会因三征高句丽而间接导致身死国灭了。

今天的高句丽,最独特的地方不是受到了撮尔小国的哄抢,莫名成了韩国这样的民族的祖宗,而是它从未让中原王朝如此重视过。

从公元598年隋文帝兵发30万大军讨伐高句丽开始,到668年唐高宗一举荡平东北消灭高句丽,隋唐两大帝国耗时整整70年,终于将强盛一时的高句丽彻底送入地狱。

当然,在征伐高句丽的过程中,隋炀帝杨广曾三次用兵,最终导致天怒人怨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那么,为何隋唐两大帝国一定要倾全国之力干掉高句丽,甚至身死国灭也在所不惜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就是隋炀帝的那句“勿遗子孙忧”,具体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1、东北不平,中原不安

古往今来,东北亚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原地区是否和平安宁。

前227年秦始皇消灭燕国后,将辽东纳入版图,随后修筑长城予以巩固,东北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前108年汉武帝消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统称为“汉四郡”,中原王朝对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统治不断加强。

但高句丽也是在此时开始出现的。前37年高句丽人朱蒙建国后,势力迅速壮大,吞并了周边的东沃沮和东濊部分地区,而后与东汉发生冲突。

不过,强盛的东汉并未给高句丽壮大的机会,于是高句丽在东汉的反击下迁都丸都城,后在骚扰曹魏时被曹操一路追杀而后焚毁。

不过,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天下大乱,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开始疯狂南下,出现了恐怖的五胡乱华;而此时的高句丽也开始趁机扩张,比如:


311年,“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

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

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

在4世纪末5世纪初,高句丽南征百济、北讨契丹、扶余外,占领玄菟、乐浪两郡以及辽水以东大片土地,随后于427年迁都平壤。

到5世纪末,高句丽又吞并了部分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控制新罗、百济,并与北魏保持军事对峙。此时的高句丽疆域东临日本海,南控汉江流域,西北跨辽水,北到辉发河、松花江流域,势力达到极盛。

随后中原地区在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战乱后,于589年最终统一,高句丽也开始盛极而衰。


当然,高句丽是不甘心就此退出的,于是它在表面上向隋朝称臣的同时,背地里却联合同在东北的靺鞨于597年进攻隋朝辽西军事驻地,又勾结东突厥侵扰隋朝北方,开启了南下侵略隋朝的序幕,这直接引发了隋文帝在598年对高句丽的征讨。

从后续契丹、金以及清朝从东北崛起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来看,东北地区的势力,直接关系到中原地区的安宁与否,因为它可以同纬度联手蒙古高原势力对中原王朝形成自北向南的压制,更能同经度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搅得鸡犬不宁,高句丽无疑就是最好的说明。

所以,对于隋唐两大帝国而言,为了帝国东北、东部乃至北部的安宁,高句丽必须死,

2、农耕文明,争夺正统

高句丽之所以能存在700多年,而不是像其他北方政权那样“胡虏无百年国运”,根本原因在于高句丽虽在北方,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农耕文明。


东北地区虽然纬度较高,但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条件也远比蒙古高原优越,所以具备农耕文明的发展条件。

而农耕文明相比于游牧文明有以下几个不同特点:

人口多,在古代的任何政权,人口都是政权兴盛繁荣的重要资源,而农耕文明下的高句丽无疑比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更加人丁兴旺。而有了人,就能开疆拓土,快速崛起;

集权程度高,相比于游牧民族的部落制组织形式,农耕文明下的高句丽中央集权程度更高,这使得高句丽比游牧民族更难对付;

相比于游牧民族抢完就走的形态,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一般都是“占住了就不走”,除非战争让他们放弃。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句丽首先就比游牧民族更难对付,这也是高句丽在中原王朝打击下不断复兴并壮大的重要基础。


而除了人口更多,集权程度更强,高句丽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372年从中原引入佛教并奉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这让高句丽越来越“文明”。

而从契丹、金等少数民族汉化后的状态来看,一旦具备了和中原王朝相似的制度,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和中原王朝争夺正统的野心,这是比侵扰边界还可怕的存在。

所以,隋唐两朝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把高句丽彻底拿下。

在隋文帝挑拨突厥将其分化为东西两部后,就开始了对高句丽的征讨;

隋炀帝修筑大运河且三次征讨,但终归还是功亏一篑;

唐太宗对高句丽产生了一定打击但终归只是皮毛;

等到唐高宗时期,正式开启了对高句丽的灭国之战。663年白江口海战彻底消灭倭寇水师后,唐军于668年攻占平壤,高句丽彻底被灭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2

高句(gou)丽,第二个句一定要读(gou),由于中国古代历史着重研究帝王政治而忽视少数民族的历史,所以,即使是现在人们也是热衷于研究杨玉环进宫的时候是不是处女,而鲜有人研究几乎同时期存在于现在东北土地上的高句丽政权。

前几年,公司组织我们去本溪水洞团建,顺便也去了我们辽宁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女山,五女山不仅风景绚丽,也是高句丽时期的王城,是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在2004年的时候就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即使是我们全部都以辽宁人为主的公司同事,到了五女山上的高句丽博物馆,也都开口闭口高句(ju)丽,好尴尬的说!

另外,很多人也容易将高句丽和高丽搞混,从地盘上看,二者有重合性,就认为高句丽和高丽是一回事,这又是大错特错。

高句丽在公元669年就被唐朝给灭了,而高丽是在公元918年又成立的政权,两者相差250年,要说高丽是承接自高句丽,其实就跟努尔哈赤称“金”继承自金朝一样可笑,二者之间可能只有一毛钱关系。

高句丽是一个在东北地区强大起来的政权,里面包括很多民族,诸如扶余、契丹、鲜卑、新罗人,甚至也包括汉人,等到唐朝灭掉高句丽后,将高句丽人前往内地不少,此后在朝鲜半岛的新罗人(跟高句丽时的新罗人也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建立新的王朝,大概跟努尔哈赤一样,想要跟历史扯点关系,因此就称高丽。

当然,从如今的韩国人坚持宣称自己是高句丽的后人,也能够看出当年高句丽的强大,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说过“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

可以说,隋炀帝耗费国力攻打高句丽,从开疆拓土的角度来说,还是比较有先见之明的。

高句丽政权在汉朝时期迅速发展,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政治大动荡,高句丽在东北迅速发展,并且有不断向中原地区扩张的趋势,在北魏时期双方曾经发生军事冲突,可以说,中原王朝的北朝更能直面高句丽的威胁。

但是当时南北朝争夺的焦点,还是以传统中原王朝的领土为主,针对高句丽的崛起,只能放之任之,一直到隋朝时期,强大的中原集权建立后,对高句丽的战争自然放到了行程上。

另一方面,当时对隋朝来说,打击高句丽有一个很好的时机,那就是在朝鲜半岛的百济和新罗选择联手对抗高句丽政权,不但严重拖垮了高句丽的经济基础,还夺取朝鲜半岛一部分地区,形成对高句丽的钳制。

高句丽不断衰落,在隋朝灭了陈朝之后,彻底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纷乱,偏偏与此同时,高句丽却对中原王朝已经控制的辽西发起攻击,引发高句丽与隋朝的大战,高句丽在自知无法单独挑战隋朝的权威情况下,开始连接北部反隋游牧势力,一起打击隋朝北部边境,这使得隋朝不得不对高句丽进行进一步的军事打压。

公元612年隋朝号称百万大军开赴高句丽,却在辽河被高句丽歼灭三十多万大军,公元613年隋炀帝决定亲征高句丽,结果因为杨玄感反叛,搁置了这次军事计划,在公元614年,隋炀帝依然要进攻高句丽,但是隋朝内部农民起义的爆发,最终彻底搁置了进攻高句丽的战争计划。

在公元618年,隋朝被推翻,隋朝终究还是没能彻底打垮高句丽,有人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与高句丽的战争拖垮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自古以来战争就是最烧钱的东西,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说的就是战争烧钱。

当然,要说隋朝因此而灭亡,实际上是有点过分看重这场战争的影响,尽管高句丽很强大,并且在军事上给予隋朝极大的挫败,但是如此就认为隋朝这样就灭亡了,显然小看了隋朝。

隋朝的灭亡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究其根本,还是在于隋炀帝的好大喜功,远征高句丽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跟隋炀帝修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一样,都是这种心理。

隋炀帝除了三征高句丽外,还曾发动亲征吐谷浑的对外战争。

这种战争,打胜了那就是“开疆拓土”的圣主,打败了那就是“穷兵黩武”的罪人,这一点可以将隋炀帝与唐太宗做一个对比。

实际上,我认为隋朝与高句丽的这场战争是无法避免的,这种地域上的军事对抗,尤其是在中原王朝建立后是很容易发生的,因为大凡喜欢搞大中央集权的人,都是喜爱排面的人,历代明君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等等在内的皇帝,都是这样的人。

因为好大喜功,必然要宣扬国威,打造开疆拓土的大一统帝国,实际上隋朝是完全有这个实力的,隋炀帝操作如果得当一点,不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也许也是“千古一帝”。

即使是在隋末自然灾害和战乱频发的情况下,隋朝中央政府依然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但是隋炀帝却不愿将其开仓放粮,希望把这些粮食用于排面上,建立更多的“功勋”,结果饿得不行的农民争相起义。

历史上记载隋炀帝为了向外国人显示隋朝的富足,在老百姓穷的穿不起衣服的时候,隋炀帝竟然下令将大量精美丝绸悬挂在树上用作装饰,在老百姓穷得吃不起饭的时候,竟然让外国人到饭馆里大吃大喝,当外国人问这顿饭要多少钱时,事先得到“接待通知”的饭馆老板声称“我们这里吃喝是不要钱的”。

看到这里,你应该就了解那些号称“千古一帝”的皇帝为了排面究竟有多下功夫,秦始皇征南越,汉武帝伐匈奴打大宛,隋炀帝与唐太宗征高句丽等等,都是一个个好大喜功者,开疆拓土与穷兵黩武的综合表现。

3

高句丽已经在东北修长城了,你还能把它当成一个不听话的弹丸小国吗?巅峰时期,高句丽有六十万军队,完全就是东北一霸主,什么样的小国能折腾出这么多军队。而且,高句丽征服了契丹、靺鞨等胡人部族,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因为有草原骑兵。



隋炀帝动员百万大军,的确是过分了。但李世民晚年准备彻底消灭高句丽,大唐也是举国搞动员。折腾的人力,也不止百万。

四川打造辎重战船、江浙打造运兵战船、山东组织运输、河南和陕西征募壮士,整个大唐动员了30万作战军队。这还只是国内动员。

在备战过程中,大唐也没闲着。公元647年,李勣所部跟高句丽干了10个月。公元648年,薛万彻领衔又跟高句丽干了4个月。大唐为了灭国高句丽,就没让这家伙闲着,一直各种战争折腾。然后,国内不停歇地厉兵秣马,举国动员了三十万大军,这才敢说要把高句丽灭国。



但,就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李世民死了。所以,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唐高宗李治来完成了。李治是怎么打的?就是连年不断地暴力输出,之前是几个月、十几个月地打,现在就是以年为单位,十几年、十几年地打。即便是这样,大唐也没能把高句丽灭国。最后,高句丽内部上演了宫廷政变,于是大唐抓住这个机会,终于完成了灭国高句丽的任务。

所以,高句丽不好打。隋炀帝即便动员百万大军,也不能说百分百灭掉这个国家。但是,李世民知道控制战争规模、节制国力动员;李治也知道搞持续地暴力输出、依靠国力碾压。那么,隋炀帝是傻吗?非要搞百万规模的总动员,甚至还搞了三次,直接把大隋给搞死了。



战争有战争的算法,但政治也有政治的算法。

一个原因是隋文帝杨坚打下的底子太好。大隋的行政效率可以说冠绝整个中国历史,不让秦始皇。在历朝历代,老百姓总会有逃税的,总会有桃花源这种税外之地,也总会有终南山上无数逃税的隐士。但是,在大隋就是不行,任谁都得交税。行政效率要多高有多高,说修大运河,马上就能开完;说建洛阳城,马上就能建完;说在山西开路修长城,立即就能搞定。

这是前提,是个必要条件。你让宋朝动员个百万大军试一试,心有余但力不足,这个行政效率,大宋王朝根本就不具备。



另一个原因是隋炀帝的权力游戏。隋朝人不喜欢隋炀帝,唐朝人也不喜欢隋炀帝。实际,隋唐都是一伙人,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贵族和豪族士大夫们都不喜欢隋炀帝。因为隋炀帝动了他们的奶酪,就是要切分这伙人的权力。那怎么才能从这伙人手中切分权力呢?一个是迁都,关中的关陇贵族太强,不能跟这伙人在一块玩,所以迁都到洛阳。这个手段,之前的北魏孝文帝用过,之后的武则天也用过。另一个手段就是搞战争,通过资源重新整合来倒逼权力重新分配。

贵族不听话、豪族不好使,而杨广则热衷用出身比较低的士人,特别是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员。这伙人最听话,相当于战国时代的游士,命运全都绑在了皇权这架马车上。但是,这还不够,皇帝得有自己的军队。但当时的军队都在关陇贵族手中,隋炀帝手里没枪,那还能怎么玩。如果皇帝能够碾压朝堂,他老爹隋文帝杨坚也不会怕老婆怕了一辈子。杨坚不是天生怕老婆,他主要怕老丈人独孤信一家。独孤家就是就关陇贵族的一哥,分分钟就能让他这个皇帝下台。



所以,搞战争,特别是搞大规模的灭国战争,则能够完成两件事,一个是灭国之功,这个威望就太高了;另一个是在战争中锤炼出一支真正听话的皇家军队。有了这些条件,隋炀帝完全就可以甩开什么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皇权专制也才能落地。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杨广死活也解决不了的。那就是钱从哪来?你是有军队了,但军队得养,得拿钱来养。太行上以东是豪族的天下,关中是关陇贵族的天下,天下税赋得经由宰相过手。所以,杨广需要新财源,但这个新财源直到安史之乱后才出现,具体就是江淮财源。因此,杨广再怎么折腾也折腾不过大势,大英雄只能乘势而为,逆势操作往往都会翻盘。

最后总结:

首先,高句丽真得不是小国,而且非常不好打。隋唐两大帝国折腾了几十年,才把高句丽搞定。

其次,杨广有自己的政治算盘,就是要通过征高丽的灭国战争立出自己的flag,扩张皇权力量。

但是,英雄只能乘势,而杨广却在逆势,所以再怎么折腾也是徒劳。大唐代隋,实际上统治阶层都是一伙人,只是换了个皇帝而已。

4

在隋朝时期,高句丽可不是一个小国。他所占据的领域,不仅仅是今天的朝鲜半岛,还包括今天东北的部分地区。而且,高句丽的军事实力也比较强大,已经对中原政权产生了威胁。



高句丽趁着南北朝时期,中原混乱的时候,他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成为了东北亚的霸主。高句丽一度拒绝向中原王朝朝贡,不仅如此,他还怂恿周边国家,也不向中原政权朝贡。这是让爱面子的隋炀帝不能忍受。


而且,当时高句丽人口已经达到300万,他们民风剽悍,善于骑射,军事素质远远高于中原王朝。如果任由高句丽发展下去,他很可能会对中原政权产生威胁。隋炀帝为了打消这一隐患,也要攻打高句丽。



高句丽不但占据着朝鲜半岛,而且还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东北境内。这一地区,原本是属于中原王朝的。只是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内部分裂,才让高句丽钻了空子。因此,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他要开疆扩土,他要收复失地,攻打高句丽,也是他必走的一步。


隋炀帝这人就是太过自信,而且还过多的参与军事问题。攻打高句丽这件小事,随便交给当时一个大将来做,完全没有问题。



但隋炀帝为了证明他的军事能力,他决定御驾亲征,亲自指挥对高句丽的讨伐。而各路大军,为了在隋炀帝面前邀功,不听指挥,胡打乱冲。结果都犯了贪功冒进的错误,被高句丽集中优势兵力一一打败。最后,高句丽以一招简单的诈降计,烧了隋朝粮草,导致这一次讨伐行动的大败。


随后,隋炀帝为了挽回面子,再一次争讨高句丽。而此时,民间已经不堪重负,隋炀帝为了摊派军饷、粮草,搞得民不聊生。国内义军四起,也就使得,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行动,再次破产,最终还成为了隋朝灭亡的导火索。

5

隋朝想剿灭高句丽是大隋两代君王的共同梦想,也是在位期间最重要的军事行动。无奈都是生不逢时,命不久远,最终以失败亡国而告终。

高句丽这个国家不听话是真的,说他是小国却不一定,和泱泱大国的隋唐相比,仅是国之一隅,似乎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一个省,最大也就是今天的东三省而已。但是,你要知道今天的东三省的战略地位,你就知道当时被高句丽统治的这一地域,对于国家安全是何等的重要了。

至于征发百万大军,打得隋朝国破家亡,就有一些危言耸听了,举国之力攻打高句丽以至于亡国,这一条有以偏概全的味道,隋朝的灭亡没这么简单,更多的是综合因素造成,这一点,征伐高句丽导致大隋灭亡不成立,顶多是一个因素罢了。

事实上,高句丽并不是小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积累,这个国家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独有的发展模式和一支独立强大的军队系统。巅峰时刻,军队已达50万人,居民已超过500万。

杨坚建立隋朝之初,高句丽乘着隋朝和陈朝交战的时候,联合靺鞨、突厥和契丹南下。如同一把尖刀直插隋朝背后,直接介入到了隋朝统一天下这盘局中。

杨坚、杨广皆非凡人,在军事上皆是一代英主,他们深知高句丽乃一匹饿狼,总是虎视眈眈,时不时扑上来咬上一口,这种感觉不是一时的疼痛,而是让人如坐针毡不能安定,稍有松弛,后果不可设想。


而且,高句丽这个国家同时具有游牧政权和农耕政权的双层特性,这也让高句丽不像普通的游牧政权那样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使得高句丽对中原政权的潜在威胁非常致命。

也正因如此,灭亡高句丽才会成为隋唐两朝既定不变的基本国策。

隋唐两朝,倾尽国力,用了近百年,两个王朝四个皇帝,上百万伤亡,才彻底湮灭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反过来看,不如此强力剿灭,任其生长壮大,中原王朝的国体迟早如宋之辽金、明之满清一样,被其反噬而王国。

6

首先,高句丽不是游牧民族。高句丽人随山谷以为居,饮涧水,是农耕加渔猎的族群,有固定的居所,在平原上建有众多的山城,在辽河以东建有千里长城。


隋朝打高句丽,一个是因为高句丽虽然向隋朝纳贡称臣,但是与北方突厥汗国联系密切,表面臣服,却不把隋朝放在眼里,而且时附时叛,野心勃勃,占据辽河以东及朝鲜半岛的大片领土。二是,中国自秦以来,以中原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大一统王朝,辽东自汉晋时期是中国疆域的组成部分,所要隋朝要实现真正的统一必须收复辽东地区。三是,高句丽的军事实力很强大,人口几百万,当时已有具装骑兵。高句丽征服了周边靺鞨部落,以靺鞨精锐骑兵为先锋,屡寇辽东及朝鲜半岛,对周边的靺鞨、契丹、新罗形成威胁,并联合靺鞨、突厥人对抗隋朝。四是、东亚是朝贡体系,中原王朝为核心,由于高句丽阻隔,东北亚的靺鞨、新罗、契丹等部落政权的朝贡之路被高句丽控制,隋朝要打通东北亚的交通,收复失地,实现统一必须要征服高句丽。五是,高句丽步步为营,不断蚕食辽东的领土,建有易守难攻的山城,可以说是打不死的“小强”。西汉时只是玄菟郡的治县,后来发展为侯国,东汉时称王,隋朝时期已经是东北亚的强国。

所以隋王朝四次出兵,征发百万大军,也要灭了高句丽。


7

隋炀帝之所以不惜代价死磕高句丽,并非是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完全是为了维护隋朝的国家安全。


唐朝建立后,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两代皇帝,从644年开始,到668年为止,前后长达20多年时间内,持续不断发起对高句丽的进攻,直到把高句丽彻底歼灭才收兵,也正是基于相同的原因。


高句丽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横跨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一个古国。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高句丽国,最初属于臣服于西汉的地方藩属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三国纷争,无人顾及辽东,高句丽趁机开疆辟土,迅速发展壮大,试图把整个辽东地区吞并。曹魏王朝建立后,已经意识到高句丽的威胁,多次出兵打击高句丽。



但由于此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陷入长达近三百年的割据混战时代,再次给了高句丽极好的发展机遇。到隋朝建立时,高句丽已经成为疆域广大、武备强盛的强国,疆域面积西达辽河流域;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已跨过大同江,直抵汉江流域。


高句丽设置数量庞大的常备军,隋唐时期,高句丽军队一直保持在60万人左右,且大都是骁勇善战的重骑兵,战斗中极强。更让隋朝皇帝头痛的是,高句丽并非打了就跑的游牧国家,而是和隋朝一样以农耕立国,对土地有着极强的占有欲。而且高句丽人有着侵略扩张的传统,“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

因此隋朝不遗余力出兵打击高句丽,战略本身并没有错,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只不过隋炀帝本人操之过急,且军事才能不足,才导致了连遭败绩的惨痛后果。

8

我们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农业社会。而在隋唐时期我们有两大农业区关中农业区(包括成都平原)和河北平原农业区(当时长江以南还没有很好的开发)。隋唐时期高句丽的统治区域延伸已经到了东北大部,威胁到河北平原农业区的安全和稳定,所以必须予以削弱。只有把他们限定在朝鲜半岛上他们对于河北平原农业区的威胁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不光隋炀帝是这么做的,唐太宗也是这么做的还有唐高宗武则天都在打击高句丽!这么多圣明君主都这么做说明这么做的必要性了!

9

杨广打高句丽主要是为了消耗门阀势力,那个年代门阀家族就是各自地盘的土皇帝,势力强大,拥兵自重。而门阀不愿意这么消耗自己的兵力和财富,所以战意不足,就是去走过场,所以都吃了败仗。

10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民族,其源出可能出自西汉末朝时的濊貊和扶余人,在南北朝末期和隋朝初年,发展壮大起来,成立了强大的奴隶制高句丽王国。其管辖范围大致在辽宁、内蒙东和吉林省,疆域最大时包括了北朝鲜,因此韩国人不停地跟中国争历史。其实后来的高丽国与高句丽没有继承关系!

隋炀帝时期,发动了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第一次在公元612年,陆军从涿郡出发,海军从东莱海口出发,两路分头向高句丽进攻。隋军遇到高句丽军民的勇猛抵抗,士兵不愿作战,士气低落,大败而回。

公元613年,隋炀帝发动第二次对高句丽的战争,激起了人民的更大反抗。这时,在黎阳(河南浚县)督运军粮的贵族杨玄感,看到农民起义越来越强大,也起兵反隋。他打出的旗号是“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杨玄感起兵后,隋炀帝急忙把进攻高勾丽的军队调回来向杨玄感进攻。杨玄感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不久被隋军打败。

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 ,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不久就将隋军赶出国境,并且侵占了隋朝不少土地。

隋炀帝第三次出兵高句丽之前,国内已是烽烟四起。用《说唐》的夸张形容说就是:“十八处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在此情况下,隋炀帝居然还强行出兵,直接导致了大隋王朝短命而亡。

隋灭唐立,高句丽一直威胁着唐朝的江山。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经过唐初的修养生息和“贞观之治\",国家实力得到大大的提升。唐太宗亲自征东,几番争战,虽没有灭掉高句丽,但有效地遏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和对边界的骚扰。大大地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导致高句丽国内大乱,几个贵族势力互相争权,民不聊生。

到了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时,高句丽已构不成对唐朝的威胁,但唐朝对其的征伐在继续,终于在高宗时期灭掉了高句丽。迁其王族和贵族诸部到华夏大地,灭绝了其死灰复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