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2020-07-19 19:47阅读(163)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如果喜欢看清宫剧的朋友,可能发现有这么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那么这个宁古塔

1

如果喜欢看清宫剧的朋友,可能发现有这么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

其实说白了宁古塔就是清朝专门用来发放犯人的地方。不过并非是专门发配女犯人,发配犯人不分男女。

宁古塔是一个地名,地处边陲,环境恶劣,后来被当成流放地。不过曾经有一段时间,宁古塔是各族给朝廷进贡的转收站。

要说这宁古塔是怎么来的,还要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曾经有6个兄弟,这6个兄弟各占一方。而在满语当中,六有宁古的意思,个为塔,合起来就成了宁古塔。

那么又怎么成为了发配犯人的地方呢?这因为早年间,满族人从这里发家。把犯人发配到这里,既可以修路筑桥,改变老家面貌。又给这里的人为奴,彰显皇家地位。

不就是被发配出去干苦力吗?这可要比砍头或者是满清十大酷刑好多了,犯得着这么害怕吗?其实是我们想简单了。

因为从紫禁城走到宁古塔,中间三四千里的路程。这还是北方,如果犯人在南方犯的事儿,走到这个地方。还没走到,可能就死在路上了。

就算你侥幸走到了宁古塔,这里生活条件也够你受的。由于地处边陲,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再加上犯人身份,吃不饱穿不暖是家常便饭,每年都有大批犯人冻死。

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话:人们都怕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10个黄泉也不怕了。我们再退一步讲,就算路上没有累死,来到宁古塔也没有冻死,与披甲人为奴也不是好受的。

那么这个披甲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其实披甲人的身份也不高,他们是满清入关的时候,那些“识时务为俊杰”的人。什么是识时务为俊杰的人?就是那些明奸。

他们的地位只是比奴隶高了一两个档次而已,不过可不要小看这一两个档次,对于这些奴隶,可是有着非常高的生杀权。

毕竟天高皇帝远,在这里虐待犯人,根本就传不出去。侥幸传出去了,距离紫禁城三四千公里的距离,这一来一回,早就把这事给忘了。

难道来到这里的犯人过得都不好吗?也并非如此,还真有几个混的不错的人。比如因丁酉科场案被流放过来的诗人吴兆谦,他就在宁古塔生活了20多年。

他这个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为何能够活得这么滋润?这是因为人家肚子里面有墨水,来到宁古塔之后办了一个学堂,后来名声越来越大。

被一些官老爷知道之后,把他聘请回去做了幕僚。整日饮酒作对,诗词歌赋,可谓是好生快活。但是说到底,只要一天在宁古塔,就是一天的犯人。

后来他朋友凑了钱,把他赎了回来。没想到回去之后,反而想念在宁古塔的日子。临死之前,还想着能够吃一口宁古塔的蘑菇就好了。

无独有偶,有一个名叫杨越的犯人,在宁古塔生活的也还不错。他肚子里虽然没有什么墨水,但是有好的手艺,开了一家夫妻店,专门售卖绍兴美食。

宁古塔作为北方边陲之地,从来没有机会吃过南方的这些小吃。夫妻两人的店铺开业之后,很快便在宁古塔火了起来。有钱的就是爷,后来夫妻店越开越大,地位越来越高。

另外在宁古塔最受欢迎的,就是那些能够救命的人。什么人能够救命?当然是那些悬壶济世的医生了。就比如说吕留良的孙子,他就是一个医术高手,一手针灸出神入化。

宁古塔作为苦寒之地,生病的人本来就多。突然来了这样一个医生,肯定是大受欢迎。这些只是冰山一角,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诸如郑成功之父郑之龙、文人张缙严等大名人。

这些人在中原都是人中龙凤,因为种种原因被发配到边陲之地。瘸子里出将军,更何况这些人都不是瘸子,自然大放光彩。

2

宁古塔不但流放女犯人,也流放男犯人,清朝的宁古塔,即今天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辖区内,清代前期属于吉林宁安府。

这个地方之所以被称为“人间地狱”,主要原因就三条,一是地理位置特别偏远,半路容易死亡,二是位于极北之地,特别的寒冷,三是相比关内,食物严重短缺。

宁古塔的来历——宁古塔三个字来自满语的音译和误传

相传古时候宁古塔这个地方,有一个小土山,曾经有六个人坐在这个小土山上,然后,满语里六人的音译是“宁古”,满语里坐音译成汉语是“特”,因而大家都叫这里“宁古特”,谁知道这个名称传开以后,传劈叉了,慢慢的变成了宁古台,后来接着误传,传成了宁古塔。

因此,宁古塔光看名字,大家都以为是根据一个什么塔命名的,其实这个地方没有台,也没有塔,是名字传错了而已。

宁古塔的地理位置——位于极北之地,离北京大几千里地,到处是深山老林,流放此地者,半路往往死亡,或被野兽吃掉。

最早的宁古塔属于吉林的宁安府,后来属于黑龙江,这个地方,在清代统治时期,算是极北之地了,到处都是深山老林,康熙年间才建立了城郭,又搞了一个宁古塔将军。

宁古塔这个地方,生活的都是一些野蛮原始的部落,连后金的人,一开始都没去过,设立宁古塔将军以后,才有八个部落投降进贡,而且这里没有开垦,人都是在深山老林以打猎为生。方圆百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因此,流放宁古塔非常苦就在这一点,这几千里地,犯人半路上要么被野兽吃掉了,要么被毒水毒草毒死了,要么掉到什么坑里摔死了,要么被当地的部落抓走吃掉了。

清朝有人记载说:“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宁古塔最危险的是泥淖和沼泽,这里由于没开垦,草都一米多高,甚至有人说三米高,下面都是成片成片的泥淖,一不小心,掉进了泥淖里,就别想活命了。

宁古塔有专有的名字称呼这种泥淖和沼泽,叫哈汤,哈汤最大的方圆几百里。人们要经过哈汤,必须踩着大草墩走,因为大草墩能支撑人和马的重量,即便如此这也是非常危险,一个不小心,脚滑了,就一命呜呼了。

宁古塔的气候——一年四季都是冬天,流放者半路不死,到这也能冻死。

宁古塔按照现在的地理知识来说,并不是中国的最北边,宁古塔离牡丹江还有一千多里地呢。问题是,就算不是最北边,相对来说也足够寒冷了。

当时被流放的人里,多是南方人,江南人,到了辽东已经受不了严寒,再往北到宁古塔,能撑过一年四季都是寒冷冬天的日子,是万幸中的万幸。

宁古塔当地部落的人,都是打猎为生,穿的都是动物的皮毛,保暖做得很不错。流放到那里的犯人,到哪里去弄什么貂皮熊皮虎皮猞猁狲狼皮袄啊?只靠自己带来的棉衣,过不了多久就会冻病,当地又缺乏医生郎中,过不了多久就会在饥饿和冰冻中病死。

宁古塔的饮食起居——像原始人一样居住,当地没开垦,只能靠打猎或者野草为食。

宁古塔的居住环境跟关内的房屋也不同,那里很原始,要么是住在用木头架的窝棚里,要么是住在地窝子里,或者山洞里,只有宁古塔将军驻地才有城郭,才有像样的帐篷或房屋,这又岂是流放的罪犯能住的?

你住在野外,吃饭是个大问题。当时辽东由于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东三省都划成了禁止开垦的地区,所以流放到那里的犯人,是没法种粮食吃饭的,只能靠打猎和尝百草为生。当然,有的流放犯人跟当地人搞好关系,可以搭伙过日子。

所以犯人吃的都是野物、鱼类和野草。比如遮鲈鱼等鱼类、黑羊、傻狍子、貂鼠等动物、欧李子、老枪菜,蘑菇等野菜菌类。

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下,饿死,冻死,毒死,病死的比比皆是。

宁古塔的犯人都这么凄惨吗?——并不是,当地人很尊敬文人和手艺人。

我们都知道,流放宁古塔的犯人,有很多是大官,有他的家属仆人,有各种文人,有男有女。在这些人里,文人是最吃香的,因为当地人很尊敬有文化的人,其次是手艺人,因为手艺人会制造工具,当地人需要工具,就拿猎物来换。

宁古塔的满人,比较尊敬文人,特别是当过官的文人。

他们称呼这些文人为哈番,包括有爵位的,有官职的,甚至是监生举人,也被他们称为哈番,你既然被称为哈番了,人家尊重你,你就吃香了。当地商人往往邀请这些哈番帮自己经商,做掌柜的或账房,因为你识字,会算账,还能说满语。

如果不愿意当掌柜的,你还可以去当教师,当地人也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也希望孩子读书识字,于是这些流放的文人,就成为他们追求的香饽饽,这些人不但教给孩子识字,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习汉语。

像这样的哈番,当地满人给的钱很多,清朝人记载:

师终岁之获,多者二三十金,少者十数金而已,掌柜可得三四十金。

当时文人们虽然被流放,但是朝廷允许携带书籍,因此,文人们还可以用书籍跟当地人,甚至高丽人做买卖,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有个流放犯,叫吴汉槎,被流放到宁古塔,随身携带了三本著名词人的词集,被两个高丽使臣看到,二人竟然用一块金饼把这三本书买走了。

吴汉槎戍宁古塔,行笥携有徐电发釚《菊庄词》、成容若德《侧帽词》、顾梁汾贞观《弹指词》三册,会高丽使臣仇元吉、徐良崎见之,以一金饼购去。

其次是手艺人。有的铁匠,在宁古塔就很吃香,因为你会打铁,会造工具。

比如铁匠会打铁锅,当地人没有铁锅,就拿打的猎物跟铁匠换,他们弄了貂皮,熊皮,换铁匠打的铁锅,铁匠拿这些动物皮去卖,换了银子买吃的或者买了铁再打铁锅。

甚至清朝人还记载说,康熙朝,当地一个铁锅,可以换一铁锅的貂皮,就是把貂皮放到铁锅里,放满为止。后来由于貂皮涨价了,一铁锅貂皮可以换两个铁锅了。这些貂往往都被运到京城卖给达官贵妇。

至于那些没学问,又没手艺的人,就过得比较凄惨了。

3

在清朝,除了死刑,流放宁古塔绝对算的上是囚犯们最害怕的一件事情了。很多人都形容这里是人间地狱,并且说被流放这里的人将会面临九死一生。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在哪儿,它又是为什么让犯人谈之色变呢?




首先说,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监狱。它是清朝时期一个古城的名称,这座古城位于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

顺治年间,宁古塔作为清朝的边陲重镇,统辖面积非常大,基本上涵盖了黑龙江以东、以南的大部分领土。同时,这里也是东北各族百姓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站,可以说,宁古塔在清朝关外的重要性仅次于盛京。

实际上,宁古塔只是音译,它在满语中的意思为“六个”。相传,很早的时候,曾经有兄弟六人在此居住,各占一方。也有一说,这六人是努尔哈赤曾祖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而“六”在满语中的发音为“宁古”,“个”为“塔”,所以,当满族入关后,汉族的官僚士大夫自然而然的把“六个”翻译成了“宁古塔”。



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宁古塔的可怕有三点原因;第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第二、交通条件限制。第三、与披甲人为奴可以让犯人生不如死。

先说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史,大部分的朝代都会有流放犯人的处罚。不过,在唐宋时期,犯人通常会被流放岭南烟瘴之地,比如两广或者海南。

当时的岭南虽然是没有开发的地方,但自然条件不会太差,而且温度相对适宜。苏东坡被流放广东的时候还写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后来流放到海南,过得日子也相对惬意。

但到了清朝,由于南方的开发,岭南大部分地区已经变得繁华富庶。所以,清朝就选择了塞北苦寒之地——宁古塔。

当时的宁古塔可不是旅行游玩的(宰客)圣地——雪乡。这里天寒地冻,在没有暖气的古代非常受罪,清朝《研堂见闻杂录》中称“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清初诗人吴兆骞曾因为科场案而被牵连,流放到了宁古塔,在他给母亲的信中,他是这样描述当地的气候的;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初春到七月,经常有大风雷电,五月到七月阴雨绵绵,八月中旬就下起了大雪,九月之后便成了冰天雪地。另外在一些其他的文献资料中也曾经记载,春天的宁古塔刮风的时候非常凛冽,因此导致每年十多天没有办法出屋。

另外,由于清朝时期,宁古塔地区尚未开发,生产条件非常落后,可以说是一片蛮荒。生活上过得异常拮据,当时的宁古塔百姓家都是木制器具,有一件瓷器视为珍宝。

最关键的是,当地医疗条件落后,一旦得病,很多时候都是等死。



交通条件限制

现如今,我们开车从北京到距离宁古塔很近的雪乡,开车走高速的话大概接近1500公里,至少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但几百年前的清朝时期,被流放的人需要步行前往宁古塔。如果是南方被发配宁古塔,距离更远,甚至需要步行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缺衣少食,而且没有相应的医疗条件,很可能会死在路上。

即便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当时的路上,很多地方会有野兽出没,在《研堂见闻杂记》中记载;

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这也就是说,被流放的人可能还没有走到地方,就成了野兽的食物。



最后说说与披甲人为奴

披甲人,简单来说就是边疆的士兵。但他们身份特殊,都是战俘,或者是战俘的后代。他们身份低微,是一个地位仅高于奴隶的群体。

在苦寒之地的披甲人可不是善茬,而因为触犯法律而流放的犯人,或者是犯人家中的女眷,很多时候都会被赐予披甲人为奴。这些倒霉女性在给披甲人为奴的时候,经常遭遇非人的待遇。可以说,与披甲人为奴的下场比死还痛苦。




当然,在被流放的人员中,也有一些混得不错。但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或者有一技之长。比如浙江绍兴人杨越,有着出色的厨艺,在宁古塔开了糕饼铺,每天食客盈门。后来,他还在当地办起了书院,传播汉文化。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后,也已教书为业,后来甚至得到了黑龙江将军巴海的特殊优待。

4

说起流放宁古塔,不能不提起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的吴兆骞,因为吴兆骞全家流放在宁古塔23年。

吴兆骞是个男人,所以宁古塔可不只是流放女犯人的地方。

吴兆骞小时候是个天才儿童,七八岁就能写诗作赋,9岁那年他写了《胆赋》,10岁写了《京都赋》,惊才绝艳,没有不称奇赞叹的。

有文献记载:

“每鼻端有墨,则是日读书必数寸矣。”

说明他读书用功,每天都要读厚厚的几大本。

天才都有天才的脾气,儿时的吴兆骞恃才狂放,无法无天,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见人脱了帽子放在那里,他偷偷拿了,尿在人家帽子里。

他的小学老师名叫计青辚,骂他:“别人戴在头上的帽子,你怎么能拿来当尿壶呢!”

计青辚也知道他有才,曾对外人感慨自己这个学生说:“此子异时必有盛名,然当不免于祸。”

长大一点,和他同族的两个兆字辈的哥哥并称“延陵三凤”。


  • 吴兆骞像


顺治十四年,丁酉年,吴兆骞参加江南科考,卷入了当年的科场舞弊案,

朝廷震怒,将五名主考官斩首,顺治皇帝责令当季考生全部重考。因为不能肯定舞弊的有没有漏网之鱼,就安排武士披甲持刀监考。

当天的科试考场一片萧杀之气,参考的考生大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举子,哪里见过这个场面,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

可能是被人用枪顶着脑袋影响了发挥,平日里文如泉涌的吴兆骞竟然没有答完题。临考完吴兆骞投笔悲叹,“我吴兆骞考个举人还用得着抄吗!”

他反应如此异常,朝廷认定他舞弊,判决杖四十,刺配戴枷,全家老小流放宁古塔。






清朝的刑法主要有四种,即斩、绞、流、徒。流放宁古塔就属于“流刑”。

流刑去国远乡,戴枷徒步,到边远苦寒之地受苦受难,精神和肉体受到双重打击和折磨。

清朝规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余准是。”

很多人病死累死流放的途中。

吴兆骞是了幸运的那个,因为他有才华,在宁古塔这个的苦寒之地属于稀有人才,不只没有受大多苦,还受到当地军民的礼遇和照顾。

驻守宁古塔的八旗将军巴海、都统安珠瑚、萨布素等,全都敬重他的学问,给了吴兆骞充分的自由,把他当成朋友。将军巴海甚至出钱聘请吴兆骞当老师,教其两个儿子读书。

在宁古塔流放期间,吴兆骞文思勃发,写出了大量可以传世的文章和诗篇。

在一次欢迎萨布素的宴席中,吴兆骞感激萨布素对他的知遇之恩,在宴席上即兴创作了《长白山赋》,一经诵出,把宁古塔一众大老粗全给震了。

萨布素更是辗转托人将这篇赋文带回京城,上呈皇帝。当时康熙已经即位,康熙读完《长白山赋》,大加赞赏。


  • 老年吴兆骞


又过了好多年,在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顾贞观等人的积极斡旋下,亲朋好友筹集2000两白银,以认修内务府工程的名义,经过康熙恩准,这才下旨准予吴兆骞结束流放,从宁古塔回来。

这一年,吴兆骞51岁,流放23年。

纳兰明珠对流放归来的吴兆骞照拂有加,聘他为纳兰家的家庭教师。

吴兆骞是个特例,可以说被流放宁古塔的犯人,他是结局最好的一个。

流放期间,吴兆骞写给母亲信里说: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塞外苦寒,四时冰雪,鸣镝呼风,哀笳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星。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茕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

宁古塔冬天的气温,一般情况下都能达到-30多度,极端气温能达到-50度,以当时的条件,每年的冬天都会有大批的犯人被冻死。

有一个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名叫方拱干,他说:“人们都怕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头条千万条,关注第一条。别忘了给个关注。

5

“人间地狱”宁古塔为什么能成为清朝犯人们的噩梦?甚至他们很多人宁愿死都不愿意去。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来到了这里,基本就等同与“死人”画上了等号。到了这里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冻死、或是被毒死、亦或者被累死,总之“发配宁古塔”在清朝人的眼中,与走一遭“黄泉路”是没有区别的

“宁古塔”是用清朝用来流放犯人的一个地方,并不是专门流放女犯人的,因为发配到这里的不分男女。其次“宁古塔”也不是一座塔,他指的是一个地名。

据《宁古塔地略》记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因在满族语言里,“六”与“宁古”同、“个”与“塔”同,故名为“宁古塔”。为东北边塞的一个重镇,是宁古塔将军的驻地,后来移驻至吉林乌拉,是清朝罪犯的流放之地。

那么“宁古塔”到底可怕在什么地方?

首先我们从宁古塔的地理位置开始说起,宁古塔地处我国东北边陲,气候条件十分的恶劣,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一杯刚烧开的热水泼出去马上就结冰了,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寒冷,加上清朝时期,我国处于小冰川期,这无疑让原本寒冷的气候,变得更加可怕。

而且这些烦人到宁古塔一般需要走上3-4个月,这一路上野兽成全、瘴旗泛滥,他们还要带着几十斤的枷锁,一路上挨饿受冻的,一般人根本熬不过去,很大一部分人还没到宁古塔就已然死在路上了。

其次就算真的熬到了宁古塔,以为就完了么?不!他们到了宁古塔后,一般都是给“披甲人”为奴,除了要忍受这边恶劣的环境外,还得要承受非人所能承受的巨大劳动量,包括但不限于开荒、开路、开矿、打围、烧石灰等,总之就是劳动度的强大到常人所无法理解,而且一般流放到这里的人他们以前都是当官的,哪里吃过这种苦,基本没过多久,也都被累死了。

还有就是,这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他们到了这边是没有地方给他们居住的,不像在别的地方起码还有个遮风避雨的监牢,他们要么就自己挖个地窖、要么打个草棚,这在夏天还好,一到冬天他们这些穿着单薄的人,光着脚在雪地里劳作,晚上就只能住在这里的草棚或者地窖里,又有几个人能熬过去呢?

不过好在后来康熙巡视东北之时,看到这边的惨状,懂了恻隐之心,感叹道:“来此寒苦之地……殊为可悯”。当即将下令免除了一些人的劳苦,亦或者改发环境条件较好的尚阳堡。只不过康熙之后还是有很多被流放至宁古塔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宁古塔会成为这些被流放的犯人们的噩梦,因为他们只要被判处流放宁古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与“死人”画上了等号了。

6

宁古塔就是清朝专门用来发放犯人的地方。不过并非是专门发配女犯人,发配犯人不分男女。

宁古塔是一个地名,地处边陲,环境恶劣,后来被当成流放地。不过曾经有一段时间,宁古塔是各族给朝廷进贡的转收站。

要说这宁古塔是怎么来的,还要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曾经有6个兄弟,这6个兄弟各占一方。而在满语当中,六有宁古的意思,个为塔,合起来就成了宁古塔。

那么又怎么成为了发配犯人的地方呢?这因为早年间,满族人从这里发家。把犯人发配到这里,既可以修路筑桥,改变老家面貌。又给这里的人为奴,彰显皇家地位。

不就是被发配出去干苦力吗?这可要比砍头或者是满清十大酷刑好多了,犯得着这么害怕吗?其实是我们想简单了。

因为从紫禁城走到宁古塔,中间三四千里的路程。这还是北方,如果犯人在南方犯的事儿,走到这个地方。还没走到,可能就死在路上了。

宁古塔的地理位置——位于极北之地,离北京大几千里地,到处是深山老林,流放此地者,半路往往死亡,或被野兽吃掉。

最早的宁古塔属于吉林的宁安府,后来属于黑龙江,这个地方,在清代统治时期,算是极北之地了,到处都是深山老林,康熙年间才建立了城郭,又搞了一个宁古塔将军。

宁古塔这个地方,生活的都是一些野蛮原始的部落,连后金的人,一开始都没去过,设立宁古塔将军以后,才有八个部落投降进贡,而且这里没有开垦,人都是在深山老林以打猎为生。方圆百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清朝的刑法主要有四种,即斩、绞、流、徒。流放宁古塔就属于“流刑”。

流刑去国远乡,戴枷徒步,到边远苦寒之地受苦受难,精神和肉体受到双重打击和折磨。

清朝规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余准是。”

很多人病死累死流放的途中。

吴兆骞是了幸运的那个,因为他有才华,在宁古塔这个的苦寒之地属于稀有人才,不只没有受大多苦,还受到当地军民的礼遇和照顾。

驻守宁古塔的八旗将军巴海、都统安珠瑚、萨布素等,全都敬重他的学问,给了吴兆骞充分的自由,把他当成朋友。将军巴海甚至出钱聘请吴兆骞当老师,教其两个儿子读书。

在宁古塔流放期间,吴兆骞文思勃发,写出了大量可以传世的文章和诗篇。

在一次欢迎萨布素的宴席中,吴兆骞感激萨布素对他的知遇之恩,在宴席上即兴创作了《长白山赋》,一经诵出,把宁古塔一众大老粗全给震了。

萨布素更是辗转托人将这篇赋文带回京城,上呈皇帝。当时康熙已经即位,康熙读完《长白山赋》,大加赞赏。

7

宁古塔没有塔,是个区域,翻译过来是“六个”的意思,其中“宁古”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

有人会问,六个什么呢?六个兄弟。相传,此地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生的六个儿子曾经在这里,故称其地为“宁古塔”。

宁古塔所在的区域,是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地靠日本海,当时属于吉林管辖。

清朝时期,对于犯了大错的官员等人,流放宁古塔是一种重要的惩罚手段,当然也有流放女犯人的例子。整体来说,宁古塔不是专门流放女犯人的,女犯人只是极小一部分。认为那是流放女犯人的地方,一定是清宫戏看多了。

这么一个地方,有人却称它为“人间地狱”,这是为何?

古代交通不便,被流放宁古塔,走得距离实在远,这是第一可怕之处

如果一个犯人从京城流放,到宁古塔的距离大概是3000里地,那时候,没有现在如此发达的交通工具,如果坐飞机,三个小时左右就到了,如果做动车,五六个小时也到了,那时候,要全靠11号马车的,纯粹的步行,这让被发配的人苦不堪言。

较远的路程,再加上沿途并不顺畅,糟糕的住宿,不可口的伙食,这让当官许久的人,实在难以面对。也许,对于一个苦力来说,这路途不算啥,但对于青天大老爷们而言,这不得了,简直快剥了他们的皮。

宁古塔地处东北,气候多变,让官员们无法适应

好不容易到了宁古塔,结果发现,这个鬼地方,气候太残酷,对于官员们一点都不“照顾”。

于是那些文人官员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笔下描绘出了一个可怕的宁古塔,比如发配的明末文人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写道:“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写的很明显,把宁古塔描绘成了一个人迹罕至、非常寒冷的地方。

清初发配的文人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写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这说得如此可怕,让没去过的人不敢去了。

清朝方拱乾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比喻更有意思,宁古塔堪比黄泉路。

宁古塔不是中国最北的地方,也不是离京城最远的地方。往北还有黑龙江的漠河,还有新疆的阿勒泰,这些地方比宁古塔区域更靠北,目前不是还有很多人住着?这些官员们被发配宁古塔后,心情郁闷至极,而且像吴兆骞这样的都是江南人士,自然非常不习惯北方的天气。

宁古塔不是地狱,是文人们的笔,将宁古塔变成了“人间地狱”。

在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失去了尊严,让人不爽

发配的大多是官员,当然还有一些重刑犯。发配宁古塔,到了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谁?就是在边疆做守卫工作的这些人,在女真族中,地位中等。

给披甲人做了奴隶,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这事太让人不爽了,好歹那些官员曾经也是叱诧风云的人物,现在要给别人做奴隶,有了一天到晚指挥自己的主子,这事怎么得了?没办法,心情郁闷至极,于是对于宁古塔的观感又差了几分。

如此的感受,传递到京城,完全放大了宁古塔的可怕。

其实,大多数人被发配宁古塔是不适应的,但后来,很多人却喜欢上了这一片白山黑水之地。而且,宁古塔的管理者们也并不是贪得无厌,坏得冒泡。

就像吴兆骞等人后来就成了当地官员的幕僚,吃喝不愁。而发配来的郑芝龙、金圣叹家属、吕留良家属等人,带来了内地先进的农耕技术,带来了内地的佛法,还带来了内地的文化知识,这些人为宁古塔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不少帮助。

整体来说,宁古塔并不可怕,它也不是专门流放女犯人的,因为地处偏远,气候寒冷,发配的人们失去了自尊,所以,宁古塔便成了文人们所描述的“人间地狱”。

8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需要纠正一点,宁古塔并不是专门用来流放女犯人的地方, 它同样可以流放男犯人。而且,说实在的,流放的男犯人数量其实是大于女犯人的。清朝的皇帝只要是看谁不顺眼,但是并不想要处死他的话,只想要折磨他的话,便会选择将其流放宁古塔!

先来看看什么是宁古塔

宁古塔是一个令犯人听到名字,就能吓的半死的地方。喜欢看清剧的小伙伴们,一定看过甄嬛传这部电视剧,当时的甄嬛的老爹甄远道,以及甄府的家眷,都被雍正皇帝给流放到宁古塔了。甄嬛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那是吓的魂都快没了!可见,这宁古塔确实是令人胆战心惊的破地方!

从字面上来看,很多人容易把宁古塔理解为一个塔,其实不然,和塔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从满足语的角度去理解,宁古为六的意思,而塔则为个的意思!综合起来的话,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至于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传说是清太祖的曾祖父有六个儿子,他们曾经在这个地方住过,所以这地方就叫做宁古塔!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旧城就是现在的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而新城则是现在的宁安市。宁古塔其实是满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被流放的人,能不能到地方,都是个问题

宁古塔的和北京的距离长达4000多公里,路途非常的遥远。同时,所有的犯人,都是被人押解着,步行去这个地方的。一般来说,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身体素质不好的,路还没走一半呢,估计就会支撑不住,死在途中了。

同时,路上环境非常的恶劣,经常有野兽出没。一个不小心的话,可能会成为野兽的午餐。而且,路上还有很多的饿的半死的人,他们经常在路上袭击犯人,将他们给吃了,非常的恐怖。再者说,在这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面,环境那么的恶劣,人生病的概率那是非常的大。犯人一旦生病的话,押解的衙役是不可能给你去治病的,身体素质强的话,还能撑到宁古塔,身体素质差的话,半路就死了。

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可见,想要顺利到达宁古塔,本身就是非常的困难了。男人的身体素质一般来说强于女人,女子被流放到宁古塔,在半路中死亡的人数确实不少!

到了地方先别高兴,真正的灾难才刚开始

大多数被流放这个地方的人,都是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他们被强迫着干活,即使死了,也没有人可怜他们。干的不好的话,会遭到相关人员的殴打!

被发送宁古塔的的犯人,通常还有一个很惨的待遇,那便是“与披甲人为奴”!先来看看什么是披甲人。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披着铠甲的人,其成员民族种类繁多,简直堪称是大杂烩。有索伦人,苦夷人,满洲人等。他们的特点就是战斗力非常的强悍,不然怎么会在宁古塔这鬼地方,还有就是非常的野蛮,文明程度很低。这些人一般来说都是归顺于清朝的降将,他们比普通士兵的地位低,比奴隶的地位高!

与披甲人为奴的话,那才是真正的人间炼狱。这些犯人会真正体验到什么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滋味。跑也跑不掉,打也打不过,站在了食物链的最下面!男的其实还好吧,但是女的,说句实在的,连妓女都不如。

披甲人看上了哪个姑娘,他们一般都会直接去抢,管你是否嫁人!当然,被披甲人抢走的姑娘,一般都是小妾!因此,很多的女子,在得知自己会被流放宁古塔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自杀!

当然,还是有少数的犯人到了宁古塔仍然很吃香,这源于他们强大的实力,文化水平。在宁古塔,他们传播中原先进文化,讲授知识,过的还算可以。同时,他们内心一直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赦免,离开宁古塔这个鬼地方。

结束语

中国古代的酷刑非常的多,流放之刑其实也算比较特别的一种。虽然表明上皇帝没有杀了你,但是皇帝内心想要你受更多的苦,让你活得很痛苦。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一般来说,与亲人算是没机会见面了,能活着回去的希望更是渺茫!

9

清朝,有个地方,叫宁古塔,既是满族的龙兴之地,却又成了满清流放女犯人的噩梦所在,更是文人谓之的黄泉之路。没有奈何桥,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宁古塔,清朝东北边疆重镇,派驻将军在此驻扎和治理,统辖黑龙江等地,是设在盛京以北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宁古塔,满语“宁古”是六个意思,顾名思义,塔有六个,为清“六祖”所居之地。

盛极之后是衰败,康熙十五年后,宁古塔战略地位消失,沦为流放囚犯的地方,从此开始成为女犯人和文人的噩梦。

流放,即是流刑,始于秦汉,满清正式写进《大清律》中,轻于死刑,却让人更加生不如死,因为一到宁古塔,只能梦里回故乡,性命在这里最低贱,乱坟墓上草三尺,碑上不知是谁名。

第一、宁古塔,常年冰封,环境恶劣

宁古塔最可怕的就是常年被冰雪覆盖,极其寒冷,习惯了江南烟花三月的文人,无疑告别了春天,从此永远面对隆冬,眼前除了白茫茫一片,再没有其他颜色。衣衫单薄,食不饱腹,连思维都给冻住了,哪还有吟诗作画的雅兴,太阳是他们唯一能够看到的希望。

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非复世界。”

吴兆骞在家书上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

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第二、宁古塔之路是血泪组成的悲歌

宁古塔是最恶毒的诅咒,这三个字代表着毁灭和绝望。

满清文字狱,造成了多少家庭的破碎,前往宁古塔的一路上流着一半鲜血,一半眼泪。

四千余里的路程,带着镣铐,一步一行,犯人没有尊严之说,在不停的谩骂和艰难跋涉中,野兽和意志成了最大的敌人;颜色稍好的女犯人更成了官差的玩物,甚至强壮的犯人都可以凌辱,这段路真的就是黄泉之路,黄泉之路还有个尽头,可宁古塔之路看不到希望。

第三、宁古塔劳役造成坟墓上无数的孤魂

带着性命站到宁古塔,没有所谓的劫后余生的欣喜,更大的苦难才刚刚开始,女犯人的泪水同屈辱一样多,打湿了宁古塔的冰雪,再变成坚硬的冰块,落在文人的叹息里。

男人开荒耕种,修桥铺路,用体力来熬着日子,熬过一天又一天,明天的太阳成为很多人的奢望。许多人倒在冰雪中没能再站起来,也没有人去同情,人被严寒冻僵了身体,也被习惯变得麻木。

逃跑的人,官差完全讥笑着当看戏,能好运穿过森林、爬出沼泽、还要面对野兽的威胁,逃跑的只不过选择了另一个死法。

体不体面都是一个样,官差不怕死人,宁古塔路上来人络绎不绝,株连可不是一人两人。

男犯人没有尊严,女犯人更没有!
这是个人吃人的地方,无论是谁,都能在女犯人身上找回自信和快乐,所以在宁古塔,屈辱和痛苦伴随了还在生存的女犯人每一天,称为人间地狱也不算过。

宁古塔,是满清流放囚犯的地方,也是最罪恶的地方,人命在这里低贱无比,客死他乡的尸骨布满了宁古塔的冰雪。绝望和屈辱化成的血泪,不过是统治者笔下的一个“准”字的笑话。

宁古塔是对满清制度的控诉,也是一段悲哀的历史,在那里的人没有尊严,也没有希望,活的行尸走肉,只能望着家乡,发出一声叹息,也许有一天,宁古塔还会变成平和之地,可惜自己是看不到了。

10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县。宁古塔是清代最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披甲人就是用来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人,因为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

“人间地狱”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一,在清朝,宁古塔是流放犯人之地,流放宁古塔堪称是一场死亡之旅。大家知道即使在今天,东北地区到了冬天依然无比寒冷,即便从北京出发,到宁古塔一路上要花费3-4个月的时间,如果是带着枷锁,光是路上挨冻受饿的辛苦,就绝非一般人能挺过去,有不少犯人还没到宁古塔就死在了路上。

即使到了之后没有房屋居住,只能挖个地窖住地窝棚,体弱者往往捱过冬天就冻毙了。落脚后,等待这些犯人的还有无尽的劳役,他们被安排去“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不少女性单衣光着脚在雪地担水舂米,骨瘦如柴,凄惨无比。真是生不如死。

二,清朝时规定凡是发配宁古塔的犯人,主人可以随意处死。”除了被剥夺人身权利以外,奴隶们还要日夜耕作。当地的奴隶要一年四季的耕作,一日无休,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炭,并无半刻空闲之日。 给披甲人做男奴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要数给披甲人做奴隶的女犯人。在那个没有任何人身权利的地方,所有的女人均为贱民,地位连营妓都不如。主人见美貌的女性就随意糟蹋,怕其丈夫碍手碍脚就先把其丈夫杀了。”,更无人追究责任,可谓命运一点不由人。由于给披甲人做奴隶实在太悲惨,因此很多女子在听说自己被流放宁古塔后,都会想尽办法结束自己的生命。

所以在清朝很多官员的家属知道要流放宁古塔之后,很可能会选择自我了结,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了那种痛苦,人们更是谈之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