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水浒传》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为何连自己的未婚妻也不放过?

《水浒传》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为何连自己的未婚妻也不放过?

2020-07-19 18:23阅读(127)

《水浒传》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为何连自己的未婚妻也不放过?:没想到这个题目如此受大家抬爱,评论区有不少朋友热情讨论,我的回答是综合了原著和98央视版电视剧

1

没想到这个题目如此受大家抬爱,评论区有不少朋友热情讨论,我的回答是综合了原著和98央视版电视剧,山东版祝延平主演的那个理论上跟央视版大同小异,未做处理。

原著中武松与玉兰定亲,是中秋夜,张都监让玉兰唱了个曲子之后,说许配给武松做媳妇的,带有随机性,玉兰也未参与栽赃,所以武松杀玉兰血腥味儿更重。

央视版处理成二人有兄妹之情,有一段共处的美好时光,表现了两人都是苦命人,有一种苦命鸳鸯的味道,这样鸳鸯楼的隐喻就又多了一层,后来武松杀他也是颇多不舍,从背后捅刀可以这么理解。


题主这问题让人感慨,武松血溅鸳鸯楼一节算是《水浒传》中最为血腥的一段,悲剧意义莫过于此。武松杀未婚妻玉兰,不但是在杀人,更是在与过去的自己挥刀作别。

评价此事,不妨先回顾一下武松的人生历程。

莽撞的街头小混混武松

按照施耐庵先生在《水浒传》中的交代,武松父母早亡,从小与哥哥武大相依为命,武大老实本分,武松则在武大有些娇惯的抚养下,喜欢在街上惹是生非,见到宋江后述说到沧州的缘由,“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小弟只道他死了”,就跑到了柴进府上避难。此时的武松,只是个行事莽撞的小混混,惹了事害怕至极,对官府甚为忌惮。

后来听说那人没死,踏上回家路,在景阳冈喝多了打死老虎之后,阳谷县令留他做都头,武松的反应是——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官府老爷们不但不追究他当初责任,还让他做了官,心内是万分感激的。做官以后,即使面对污七八糟的家务事也是恪尽职守。

杀人自首的武松仍然像相信官府

出差回来,看到兄长蹊跷死亡,调查清楚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杀人,而是去告状,在知县虚与委蛇之后,才顿起杀心,就自己动手宰了潘金莲,然后斗杀西门庆。做完这些以后,不是逃走,而是去自首。这个时候,他对官府还心存一些幻想,希望可以到了衙门上把事情弄清楚。

发配到孟州以后,出头替施恩摆平了快活林的事儿,以为开始了新生活的时候,却掉入了一个巨大的陷阱。被张都监邀约府上请他做亲随梯已,武松的反应是“跪下,称谢”,然后开始了被当成亲人对待、一应事务都听武松的流金时光。张都监还把心爱的养娘玉兰指配给武松做妻子,在书中这里是一笔带过。

在央视版电视剧中,则扩展成了一段容量不小的桥段,武松与玉兰情在兄妹夫妻之间,玉兰照顾他的生活,武松为其日常出力甚多,一段玉兰洗衣、武松练拳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

很快,武松就掉入了圈套,原来张都监的亲近不过是温柔陷阱,他就被诬陷盗窃,重新发配。诬陷武松的执行人,就是玉兰。在飞云浦脱险之后,来到鸳鸯楼——为何叫鸳鸯楼呢,金圣叹解读是:

鸳鸯楼之立名,我知之矣,殆言得意之事与失意之事相倚相伏,未曾暂离,喻如鸳鸯二鸟双游也。

杀了玉兰,完成自我

他在鸳鸯楼听到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的对话,才意识到人心之险恶,对人性和社会彻底丧失了信心。才要大开杀戒,“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总共一十九条人命,玉兰也是不得不死。按照武侠小说,玉兰应该与武松远走江湖,如令狐冲任盈盈那般,那就不显得武松是天人了,也就没有社会的暗黑风格了。

所以,玉兰需要死在武松刀下,施耐庵在书中的写法是“武松握著朴刀向玉兰心窝里搠著。”电视剧中则做了展开,让玉兰与武松之间通过眼神交流,从武松杀玉兰,成了玉兰自寻死,赋予了悲情意义。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几个血淋淋的大字,至此,武松完成了自我,一个与过去与自己与社会一刀两断的武松新生了。

再后来武松在孔家庄碰到宋江,宋江对他说招安之事,武松则对偶像大哥不再脑残粉,“武行者听了,酒店上歇了数杯”“武行者自投西去了”,从始至终没接话茬,这也是他与大哥宋江的分歧的开始吧。

2

武松是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出生在河北清河县,有一个哥哥哥叫武大郎,由于父母早亡,武松在武大郎照顾下长大。武松身长八尺,仪表英俊,力大无穷,浑身是胆,武大郎却只有五尺身材,老实窝囊。

武松因在家乡打死一人,为躲避官司,逃离清河,投奔到沧州,藏在柴进府中,二年后,因挂念胞兄,又踏上回清河寻兄之途,路过景阳冈的时候,乘醉打死了猛虎,阳谷县知县爱其英武仁德,任命他为县都头,后巧遇兄长,原来武大郎已在阳谷县娶妻定居,武大郎之妻潘金莲生的娇艳放荡,与当地富商西门庆通有奸情,奸情败露后,潘金莲毒死武大郎,为报杀兄之仇,武松先杀潘金莲,再除西门庆,然后到县衙自首,武松由阳谷县押送到东平府审判,府尹怜惜他是个有义之汉,轻判了个刺配孟州。

在孟州坐牢期间,武松受到金眼彪施恩的照顾,武松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当他得知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被蒋门神霸占去之后,武松醉打蒋门神,帮施恩夺回快活林,从此名扬孟州地界。没想到蒋门神是有后台的,蒋门神的后台是张团练,张团练的后台是守御兵马都监张蒙方,估计这两个在蒋门神强取的快活林酒店都是有股份的,由于隐藏的很深,连施恩都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

张团练和张都监定下一计,先将武松从牢里按排到都监府,然后好生招待,一住就是几个月,武松自然不知其理,还以为是张都监对自己的赏识,中秋之夜,张都监夫妇邀武松在府中赏月饮酒,喝的兴起时,张都监提出将养女玉兰嫁武松为妻,武松当即感激不尽,夜晚武松兴奋的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半夜玉兰突然慌慌张张地来告诉武松,说看见有一个贼向后花园跑去,武松立即提着哨棍奔到后花园去寻找,没想到窜出七八个军汉把武松给绑了,于是军汉又在武松的房间里搜出许多银子,张都监痛斥武松偷窃,复投入牢房,重判“脊杖二十,刺配恩州”,至此,武松和施恩才明白蒋门神和张团练、张都监之间的关系,才知道玉兰是张都监抛出的诱饵,可是一切明白的太晚了,没几天武松就被押送去了恩州。

张都监哪里是要押送武松去恩州,而是要在途中就处死他,武松在飞云浦,面对四大杀手,在全身上下被束缚的情况下,以一敌四,怒杀四个杀手,然后提刀重回孟州城,潜入张都监府将在鸳鸯楼饮酒庆贺的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等杀了个干净,撕衣醮血在墙上写下了“杀人者、武松也”,然后搜查各处一路狂杀,当捉住玉兰时,面对颤颤发抖的玉兰,武松一刀就捅进了心窝,玉兰不是武松的什么未婚妻,她是张都监谋害武松的助手,武松连丫鬟,门房等下人都不放过,怎么可能放过谋害自己的凶手呢?,据有人统计,武松在鸳鸯楼包括府中各处,共杀了十五人之多。

谢谢阅读

3

笔者认为,玉兰根本就不是他所谓的“未婚妻”,武松对她根本没有所谓的感情在内,杀她的时候也根本没有犹豫。

笔者在正式论述之前,先请部分同志看清楚题主问的问题,《水浒传》应该指的是一本书,不是央视的电视剧,不是改编了之后的所谓两人惺惺相惜,你侬我侬,更没有什么杀她之前的内心挣扎,欲言又止,然后放手一刀,和过去做了什么切割云云。

——武松在原著中,倒真是做了切割,但这切割与玉兰没有丝毫的关系。玉兰仅仅只是张都监迷惑武松的一个道具,也只是武松梦想中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换言之,是谁都可以,并不一定要这一个。

【原著哪有这样的情节】

更进一步说,武松这样的好汉,有没有女人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当初在清河县,武都头若是想找个女人,岂不简单,何苦一直单身呢。

武松在刺配孟州,醉打蒋门神之后,张都监将他叫去,先是叫他做“亲随体己人”,亲自赐酒给他,又收拾房间让他住,早晚唤武松进入后堂,穿房入户,又做衣服,跟亲人一般看待。这很明显,是为了叫武松放松警惕,而武松确实是个精细人,在十字坡的种种表现足以证明他的江湖经验很丰富,但到这时,也确实被张都监迷惑了。

张都监生怕武松不肯上当,除此之外,武松提出的其他任何要求,无一不应允,别人送的金银财帛,武松都拿箱子锁了,到了中秋,张都监在后堂鸳鸯楼下安排饮食,让武松饮酒,武松这个人也非常讲究,看到内眷都在,因此只喝了一杯酒就想退出(由此一节,可见武松并非浪子,怀疑他和潘金莲有私情的可以休矣,他要是做得出来,也不是武松了),张都监反复要他坐,他反复推辞,最后无奈,只好“远远地斜着身坐了”(可见是不欺心)。

武松慢慢喝得有些醉意,这时候张都监看时候到了,就让唤出养娘玉兰,教她唱曲,玉兰长得非常漂亮,唱了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张都监让玉兰去劝酒,劝到武松的时候,武松并没有抬头,远远地接过酒喝了,张都监便说将玉兰许配给武松,武松连忙推辞,张都监自然不肯,如此又喝了些酒,喝完了酒,武松感觉酒气上涌,就出去使了几回棒,再要睡的时候,外面喊道有贼,武松冲了出去,后面的事我们已经知道了——武松中了圈套。

我们仔细看上面这些情节,到底何处写了武松爱上了玉兰?又因爱生恨?张都监为什么要将玉兰许配给武松?为了让武松彻底放松警惕。为了送玉兰能让武松放松警惕?因为张都监认为成家立业是每个男人的梦想,尤其这女人又美又能唱曲,对于武松本人而言,最重要的自然是脱去罪身,有张都监的偏爱已经满足,现在张都监为他想到这一步,他自然更感激张都监,而非部分人所言,武松爱上了玉兰——其实这时候只要是个还不错的女人,武松都会感激张都监,重点在感激张都监上,而非爱哪个女人上。

那么对于玉兰而言,武松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囚徒,一个贼配军,还是主人急欲对付的对象,武松在我们眼中是好汉,是英雄,在那个时代的身为养娘的玉兰眼里,她只要完成主人的任务即可,又怎么可能会真的喜欢武松呢?

武松后来在鸳鸯楼上,对玉兰根本没有所谓的怜悯可言,当玉兰看到夫人死了,大叫一声“苦也”之后,就被武松一刀搠在胸口,她身边两个小的也被杀。此刻武松的心中恐怕只有复仇的快感——他应该认为玉兰是张都监的同党,从某个角度来说,玉兰也确实是。武松大概是不会有怜香惜玉之心的,更不存在所谓的人道主义,因为他将这楼中所有的人都杀了个精光——好的坏的,穷的富的,有仇的没仇的,不独只有养娘玉兰一人。

4

要说这武松血溅鸳鸯楼,还的从大闹快活林说起。两回是相互关键的,不然说不清楚。

武松被发配孟州后在监狱住的是单间,吃的是鸡鸭酒肉每日还有热水沐浴,其他犯人叫苦不迭的监狱被武松住的像个星级酒店了。几进几出的武松也深知监狱的各种套路,但没想到这次却是如此的不同,自己甚至想会不会养肥了再宰我啊?

其实世上那有这样的监狱生活,尤其在武松那个年代。如此照顾监狱生活的武松是这里的一个小狱警人称金眼膘施恩。因自己开的快活林酒店被比自己有背景的蒋门神霸占,他早听说武松的英雄事迹,想让武松帮自己夺回酒店经营权,所以才对武松如此厚待。

武松为人仗义路见不平扫黑除恶。更何况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听了施恩的诉苦后风风火火的赶往快活林酒店,待施恩带人前来相助时,武松早已三下五除二把恶霸蒋门神撂倒。

有背景的蒋门神岂肯干休,遂即动用上头关系找到了张团练,张团练又找了自己的兄长张督监。合谋制定了一套连环计加害武松,先是给了武松一个虚职,日日盛情款待以张督监心腹相待。后又假使丫鬟玉兰以美貌诱之并欲将玉兰许配武松为妻。

武松江湖豪爽之人如此厚爱自是感恩戴德。却不知这一切都是蒋门神与张督监的奸计。最后因贼喊捉贼的财物被盗,将武松诬陷打入死牢。原文中武松半醉回房间听到有动静,也是玉兰从中使坏才致使武松被抓。

后武松飞云浦脱险得知事情真相,怒火中烧返回城中,将鸳鸯楼正暗自庆幸的蒋门神张督监杀了个干干净净。连并那个受张督监逼迫陷害武松的玉兰。

回到问题主题,原文中张督监说将玉兰许配武松只是一厢情愿武松并没有答应。而张督监也并非诚心厚爱武松,一切虚情假意都是为了设计陷害武松。原文也没有武松与玉兰情投意合的任何描写,只是电视剧中进行了一些有意的渲染。

而就武松为人与最后的结局他并不是一个贪恋儿女情长的人。电视剧的有意渲染多是武松同情和可怜玉兰的身世,玉兰心中也不愿陷害武松,只是受人胁迫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玉兰为武松的未婚妻一说,是不存在的充其量是个萍水相逢得妹子。电视剧中武松杀玉兰的时候玉兰的眼神是坦然的。就像当初武松杀潘金莲的眼神,或许也是受了当年杀兄嫂的影响想这天下女人都是这般心狠毒辣。也或许是她们都感觉到了自己的罪有应得。

武松真男人真汉子,杀完人还不忘留下自己的名号。武侠剧中再厉害的高手完事后也顶多象征性的留个标志,像武松这样敢作敢当的汉子江湖第一人。

我就服你!




5

古典小说《水浒传》里面“武松血检鸳鸯楼”这个片段,应该是最血腥也是最疯狂的报复杀人场景。

武松为了报复张都监,在张都监家里大开杀戒,不但杀了张都监本人,以及蒋门神和张团练,还顺带着把张都监家里的包括仆人使女以及张都监夫人在内的十几个人都给杀了,其中就包括武松的所谓“未婚妻”,那个叫玉兰的姑娘。

武松在鸳鸯楼的所作所为,是极尽疯狂极尽残忍的,可以称之为“丧尽天良”,为报仇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似乎是可以理解,但是杀了那么多(十几个)无辜之人,是不是太过分了呢?

说起来,武松这个人,尽管是个吃软不吃硬,“专打不明事理的硬汉”的性格,但是他还是一个很理智的人,就是面对自己的兄长被奸夫淫妇毒杀的“杀兄之仇”,武松的处理也是非常的理智和节制。他先是按照朝廷的规矩法度,收集证据,证人,证言然后按规矩递状子告状,但是这一套对武松不管用,在金钱和势力面前,所谓朝廷法度和正义良心都是扯淡。作为阳谷县的都头,武松自以为自己也是“体制内的人”,但是似乎体制内也没把他当回事,他依然是告状无门。

即使是武松看清楚了官府的腐败和黑暗,他决定动用私刑来为自己伸张正义的时候,他也没有采取丧失理智的滥杀,他杀了直接当事人西门庆和潘金莲,把那个“贪贿说风情”王婆交到了官府,并且心甘情愿的接受了“刺配孟州”的处罚,他觉得自己是在帮着官府伸张正义。

但是在鸳鸯楼上的武松,表现却和阳谷县的武松判若两人,像是一个完全丧失理智的“屠夫”,变得嗜血和残忍,究竟是什么让武松变成了这个样子呢?

导致武松发生实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他被张都监陷害,成了盗贼的他再次发配恩州,并在发配途中的飞云浦被张都监派去的刺客劫杀的这一些列遭遇,让武松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在阳谷县的被官府轻视和在孟州被官府的欺骗,他对官府基本上就是彻底绝望,同时,“热脸贴个冷屁股”的被羞辱感也是导致他疯狂的因素之一。要知道武松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这个脸面。跪着让人打脸,这个羞耻感让他丧失理智。

武松的被羞辱的感觉,包括那个所谓的“未婚妻”玉兰姑娘。

我们看看他和那个玉兰姑娘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武松是一个典型的只讲“恩怨情仇”的江湖好汉,他的原则是“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江湖道义。恩怨放在第一位,是非放在第二位,甚至是只讲恩怨,不问是非。

他和孟州牢城的“小管营”金眼彪施恩之间就是典型的“只讲恩怨不问是非”的关系,施恩对他百般照顾,竭尽阿谀,让他很受用,也很愧疚,——所谓无功不受禄——这也是施恩要的效果。

投桃报李,武松替施恩出头,痛打了蒋门神并把他赶出快活林,武松仗着自己的本事,把快活里帮施恩抢了回来。武松认为这是符合“江湖规则”的,但他不知道,黑社会的规则并不是这样,他用所谓江湖规则挑战官府背景的黑社会,遭到黑社会的报复,是必然的。

黑社会的报复,就不是什么“恩怨情仇”,而是“你死我活”。

武松这个人,在血洗鸳鸯楼之前,对于在主流社会受人尊重以及对官府的崇拜和向往的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在阳谷县的两千贯赏金和县衙都头这个官职的选择上就可以看的很清楚——两千贯赏金面前不眨眼睛,慷慨的散给猎户,但对都头的任命却是立马跪地磕头,感谢县令的“再造之恩”。

对于张都监也是一样,一个“亲随”的委任,让武松磕头作揖,口称“愿肝脑涂地,牵马坠蹬,唯命是从”。武松的被羞辱感就源自于此。他是真心的想巴结张都监,想通过张都监再一次实现他的那个“一官半职”的理想,他的心是“热的”。

所以,他对张都监对他的照顾以及高看一眼的所谓关怀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帮着张都监办事也是真心实意的。

当中秋之夜,张都监请他到府上赴家宴和家人一起饮酒上月,并把家里的歌妓许配给武松的时候,武松大概第一次感到“面红耳赤”,同时也是“感恩戴德”,玉兰姑娘请他去抓盗贼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就冲了出去。

但当武松明白这一切不过是张都监的一个“圈套”的时候,武松的心里落差是可想而知的,被羞辱,被利用,被算计,这些对武松来讲就是“奇耻大辱”。这个奇耻大辱足以让他对官府,对主流社会的虚伪,残忍,尔虞我诈有了一个相当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他对官府和主流社会已经不是失望,而是仇恨。

在这样的一个心态下,武松的报复就变得没有理智也没有怜悯,在他看来张都监全家都该杀,没一个好人,所以,他从潜入张都监的府上开始,就是见一个杀一个,而那个曾经让他感到过瞬间“温情”的所谓“未婚妻”已经变成了他的耻辱,面对她,他也是丝毫没有犹豫,手起刀落。

武松在鸳鸯楼上的杀戮,是一种宣泄,这种宣泄不仅仅是对张都监本人的宣泄,而是对他曾经向往的主流社会的一种宣泄。宣泄过后,武松用“杀人者,打虎武松是也”的留言,也宣布了和主流社会的决裂。

6

武松是广受读者喜欢的水浒好汉,有关他的英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景阳冈打虎、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中血溅鸳鸯楼堪称是武松最为血腥、暴力的一节,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三个正身后,又杀了张都监夫人及十几个家人、侍女,直杀得‘血溅画楼、尸横灯影’。有人就问,为什么武松连曾被张都监许配给他的玉兰也不放过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回到文本中去。

《水浒传》第三十回所写:“武松自从在张都监宅里,相公见爱。但是人有些公事来央浼他的,武松对都监相公说了,无有不依。外人俱送些金银、财帛、缎匹等件。武松买个柳藤箱子,把这送的东西都锁在里面。”武松受到张都监虚假的礼遇后,张府上下的人都趁机讨好他。

张都监中秋之夜在鸳鸯楼安排筵宴,请武松饮酒。武松见夫人宅眷都在席上,吃了一杯,就要走。张都监却叫住武松与家人一起宴饮。“张都监着丫嬛、养娘斟酒相劝。”“叫唤一个心爱的养娘,叫做玉兰,出来唱曲。”随后还当着夫人家眷的面,把玉兰许配给武松。

也就是在这个夜里,武松听人喊有贼,看到“玉兰,慌慌张张走出来指道:‘一个贼奔入后花园里去了!’”武松抱着一颗赤诚之心去后花园捉贼,结果却被当成贼捉住。“众军汉把武松押着,径到他房里,打开他那柳藤箱子看时,上面都是些衣服,下面却是些银酒器皿,约有一二百两赃物。武松见了,也自目瞪口呆,只叫得屈。”

从书中的细节可以看到张都监的家眷、丫环、养娘、仆人等都是陷害武松的参与者。这些人都和张都监勾结起来,做成一个从上到下都假心假意敬爱武松、亲近武松的圈套,让武松一直都被深深地蒙在鼓里,陷在这个虚情假意织就的大网里,没有一点警戒之心。武松本人大概也对玉兰怀有好感,当他发觉自己被欺骗后,其内心的悲愤可想而知。加之,在鸳鸯楼时,武松已杀红了眼,失去理智,故而顺手杀了玉兰也就可以理解了。

7

梁山一百零八好汉,恩怨分明,因此个个手上都或多或少沾过鲜血。武松为了替自己伸张正义,血溅鸳鸯楼,杀了张都监、张团练等十几人。甚至,他还杀了自己的未婚妻——玉兰,在道义上,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污点。

玉兰一介女流,又与自己有婚约,武松为何还要杀她?

01爱之深,恨之切

张都监宴请武松,明显有猫腻。但武松是个直脑筋,没想到这层。席间,张都监把武松一番吹捧后,便让府中的养娘玉兰为他弹琴唱曲、斟酒。

玉兰容颜漂亮,又温顺可人,最对武松这类英雄的胃口。所以他嘴里推脱着,心里却十分满足。

张都监眼尖,发现了他的心思,趁机把玉兰送给他做妻子,武松满心欢喜,高兴得都睡不着。

《水浒传》中说武松回房后,“未能便睡,去房里脱了衣裳,除了巾帻,拿条哨棒来厅心里,月明下使几回棒,打了几个轮头;仰面看天时,约莫三更时分”。

可见,武松对玉兰动了情。

当晚,玉兰慌慌张张来到武松门前,说有贼往后花园去了。

武松对她很是信任,二话不说就去追贼。结果张都监府中人将他绑了,又翻出了所谓的赃物,让他成了“贼”。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武松神经再大条也知道自己中了圈套,而玉兰也参与了这场算计,心动瞬间变成恼怒。

自己初次动情,便以欺骗背叛收场,武松心里有了疙瘩。

后来他千辛万苦逃出来,血溅鸳鸯楼时,玉兰又企图逃走,更激怒了已杀红眼的武松,便送她去了黄泉。

02求内心安宁

武松虽性格鲁莽冲动,但为人正直,对名声很看重。

他是打虎的英雄,先前虽因杀潘金莲而犯了罪,但那是为了替兄长报仇,他认为理所应当。

但张都监设计利用玉兰陷害他是贼,让他背上鸡鸣狗盗的污名,这是武松不能忍受的。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武松也有自己的骄傲。

他自认为光明磊落,不屑于做这些偷鸡摸狗的事,偏偏又被扣这屎盆子,严重触及到他的底线,让他心中的仇恨之火熊熊燃烧。

如果不报仇,他这一辈子内心都无法安宁。

所以他杀了那些陷害自己的人,包括自己的未婚妻,以平复自己的满腔怒火。

在《水浒传》中,玉兰是个小到不起眼的角色,但也正是她的背叛,才促成了后面的血溅鸳鸯楼,迫使武松上梁山。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8

是义妹好不好。县太爷当初把翠莲给武松,是为了迷惑他,就是给他送女人的,如果武松是好色之徒,早就把她。。。了。只怪她买了箱子,装上东西后没告诉武松,其实就是借了她的一双手,她是工具而已,换了别人也会是个工具。其实她是可怜人。武松杀红了眼,既恨她,也本就无所顾忌了。

9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一个给你挖坑的人,在死的时候说我是被逼的你信嘛?答案是武松给了!我认为这个答案是满分

10

必须要纠正题主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武松的转折点是在“大闹飞云浦”,如果不是张都监和蒋门神等人想在飞云浦上取了武松的性命,武松或许还会如从前一般老老实实踏上下一站的刺配之路;第二个错误是,武松何来未婚妻?玉兰是张都监府上的侍女,不过是张都监用来迷惑和陷害武松的一枚棋子而已!也正因此,武松才会连玉兰也一起杀了!

武松之所以在“血溅鸳鸯楼”中大开杀戒,包括玉兰这样的侍女在内,一个不留全都杀掉,原因有三:一是张都监等人想要武松的命,激起武松的杀心;二是武松受到张都监等人的愚弄、欺骗和陷害,激起武松的报复之心;三是武松彻底破灭了做守法良民的幻想,自己有了赴死之心。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个原因:张督监等人想要武松的命,激起武松的杀心。

张都监等人陷害武松,经施恩斡旋、搭救,武松免了死罪,被脊杖二十,刺配恩州牢城。但张都监等人显然并不满意,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结果了武松的性命。他们满以为可以稳操胜券,收买了两个押解武松的公差,再加上蒋门神的两名弟子,总可以在飞云浦结果了武松吧!没料到武松十分精细,路上早就察觉了异样,在进入飞云浦地界后更察觉到了危险,更何况武松又武艺高强,结果这四人反被武松给杀掉了。武松得知真相后,彻底被激怒了,心想,既然你们想置我于死地,现在我没死,你们就该死了!于是,沿路返回城中,夜里踅摸到张都监府上大开杀戒,制造了“血溅鸳鸯楼”的血案。

第二个原因:武松受到张督监等人的愚弄、欺骗和陷害,激起武松的报复之心。

许多人从“血溅鸳鸯楼”血案中愤愤指责武松就是个残忍嗜杀之人,和李逵一样,与强盗无异!殊不知,不久之前,武松被张都监召唤至府中时,他也曾想把自己的一身本领好好贡献给张都监,诚心诚意为张都监服务。蒋门神被武松制服后,“快活林”又回到施恩手中,蒋门神背后的主子张团练于是串通张都监要清除武松这个障碍,只要解决了武松,施恩便手到擒来。张都监假意要武松做他的亲随体己人,武松跪下谢恩时说了一句话:“小人是个牢城营内囚徒。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随镫,伏侍恩相。”可以说是张都监等人自以为得计,而把武松逼成了杀人恶魔,这正是张都监等人对武松的愚弄、欺骗和陷害,而把他们自己送进了坟墓啊!

第三个原因:武松彻底破灭了做守法良民的幻想,自己有了赴死之心。

之前武松在为哥哥武大郎复仇的时候,先是想走正常的法律途径,搜集人证、物证和口供然后去县衙告状。武松告状不成,豁出自己的性命,先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即便是王婆这样的罪恶之人,武松也没有对她动刀,而是将她交由县衙处理,这个时候武松丝毫没有滥杀的想法。而且投案自首,因为他想做守法的良民,所以心甘情愿发配孟州。但“飞云浦事件”之后,彻底泯灭了武松做守法良民的幻想,他知道,再抱着这样的幻想,那就会沦为无数个“张都监”之类狗官的刀下之鬼。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所以他再也不会手软了,只要是张都监府上的人,都得死,哪怕是张都监府上的狗,也得死,因为他的想法是“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是这一死。”

由此,作者把武松的这种从做“守法良民”到“杀人不眨眼”的转变,通过一段曲折经历剖析出来,武松走的是与林冲截然不同的“官逼民反”的道路,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朝政的腐败,正是这种黑暗和腐败,把“良民”一步步逼成了“杀人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