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那么强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历了什么?

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那么强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历了什么?

2020-11-06 15:32阅读(60)

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那么强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历了什么?:日本能够在二战时期强大,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结合的产物:一,日本在很长时间奉行锁国政策,而

1

日本能够在二战时期强大,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结合的产物:

一,日本在很长时间奉行锁国政策,而当时该政策针对的是基督教徒在日本传教,江户时代发生的“费顿号事件”则是将锁国政策进行到了极致,当时幕府下令,只要有外国船靠近日本就用炮弹予以攻击。此后,美国“黑船来航”,扣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开始接受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二,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一场由上而下、大规模的政治与经济改革,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以及现代化,到了19世纪末,日本已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少数几个帝国主义强国之一。

三,“明治维新”后,经过多年发展,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废除了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且最终夺回了国家主权,日本由此进入了近代化,乃至成为世界强国。政治上建立三权分立的新式政府;经济上财政统一,稳定了国家财政;教育方面,日本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日本也由此走上了全盘西化的“脱亚入欧”之路;并推行了所谓的殖产兴业,以及积极掌握西方先进的新兴技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这一切让日本的生产力大幅提升;外交方面,日本成功废除了与外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侵占琉球,制定实现日韩合并的策略,二战前,日本已经占领朝鲜、中国东北以及台湾、这些地区丰富的资源为日本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日本明治维新是当时亚洲推行改革的国家中唯一成功的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日本人从小就接受军国主义教育,\"天皇万岁\"是日本人始终不渝的思想,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日本军官在二战时,战争指挥失利后剖腹自尽,以自己的生命效忠天皇,天皇就是他们的神。日本只要年满16岁都应征入伍,加入\"皇军\",有一些部队简直\"敢死队\",当时的日本,工业高度发达,海军、空军实力,加之他们非常团结,这是日本强大的原因。



日本的强大主要源自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进行政治改革、学习欧美技术推动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使得日本迅速强大起来。资源极其匮乏的日本,工业日益兴旺,军工产品快速发展,使其日本封建残余分子心生对外侵略扩张的思想,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3

二战时期日本的强大自然离不开明治维新,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明治维新后的这两场战争。

甲午战争,明治维新后日本赌国运之战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虽然蒸蒸日上,接受西方的文明后,日本表面上焕然一新。但是其实还是没有改变落后贫穷的状况,主要是工业化程度低,缺乏技术人才,还是靠传统的一些手工艺品来同西方贸易(如生丝)。这就使日本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对西方的贸易逆差太多,而日本底子又薄,根本没地方来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于是日本希望学西方列强一样,靠殖民掠夺来获取资本。而要扩张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朝鲜。所以甲午战争基本上日本早就确定要打了,在明治维新后便出台了所谓《大清国征讨方略》。

而甲午战争的胜利,导致了日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依靠着巨额的战争赔款,日本完成了工业化,以及包括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西式化,尤其是教育。短时间内便建立以来一套完整的体系,使得国民素质大幅度提高。

日俄战争,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而1904年到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这一场战争的胜利其实在日本的意料之中,因为当时的日本相当于英美的打手,所以日本战前做了大量准备。能取得这场胜利,一点也不意外。

日俄战争后的日本,令西方列强刮目相看,尤其是日本海军。为此日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主义被极大的激发。从而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由于奉行先军政策,所以日本军功企业在那几年发展迅速。

而最主要的是军国主义教育下的日本人,对于战争的狂热和对天皇的忠诚。导致了日军顽强的作战风格,誓死不降!

4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19世纪中期,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的、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实权掌握在当时的军事独裁者德川幕府手中。

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虽然依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已经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生的生产关系催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资本家、商人,他们与专制的幕府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斗争。随着他们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政治上也要求提高地位,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这是明治维新前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大致背景。

就国际环境而言,当时日本面临被列强侵吞、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首先是美国用武力威胁,强迫日本开港。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率领舰队两次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港。在美国的武力胁追下,德州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于1854年3月在神奈川(今横滨)签订了《日美亲和条约),1858年又缔结《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开放下田、函馆两港口,准许美国在该两港派驻领事,美国舰船可在两港加煤上水,补充粮食等物品,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后来,又签约增开长崎等港口,辟江户、大阪为商埠,美国获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待遇。不久,英、法、俄、荷等国也以利益均沾为由,迫使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内容的不平等条约。幕府的腐朽统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及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遭列强瓜分的前车之鉴,促使了日本有识之士的觉醒。这些人主要是西南诸藩的下级武士。因为日本的西南部接触西方先进思想较早,藩属势力强大,对幕府的专制统治早就心存不满;尤其是武士中的改革派势力,迫切要求改变自身现状,提高政治地位,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良方。他们的诉求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地主相接近,并成为其主要的政治代表。从19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们在恢复天皇权力的旗号下,发起了“尊王攘夷”运动,要求改革日本的幕藩体制,革除弊政,维护民族独立,驱逐外国势力。运动初期,这些爱国志士还不想推翻幕府,只希望幕府能够拥戴天皇、共同对外。随着形势发展,运动的矛头转向了“不思国患、不顾国辱”的德川幕府政权,攘夷运动发展为倒幕运动。1867年10月,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发布讨伐德川幕府的密诏,并在次年初战胜了幕府军队。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推翻。

1868年10月,天皇睦仁改年号为“明治”,改江户名为“东京”,定东京为日本首都。日本历史由此进入明治时代。 明治政府成立后,在全国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在持续20多年时间里,通过学习西方、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发展新式工业,建立,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便是后来称为“明治维新”的重要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为其后来成为亚洲强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5

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为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举行的招待会上,发表了一次演讲,题为《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毛泽东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也就是说,二战时期日本的强大,主要因为在此之前,日本取得了工业化的成功。

日本工业化开始于江户时代末期。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有“三大方针”,即殖产兴业、文化开化、富国强兵。三者彼此关联,共同推进了日本的发展,使日本实现了近代化,而殖产兴业就是工业近代化。

那么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历了什么呢?概括而言,首先经历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使日本获取了2亿3千万库平银,相当于日本近4年的财政收入。之后,日本开始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重工业,军费投入较之前扩大了一倍。再后来,日本又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日俄战争的胜利,因为是第一次“黄种人战胜白种人”的战争,令日本直到今天都引以为自豪。例如,2015年8月14日安倍谈话,一开始就提到了日俄战争。

之后,日本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是战胜国。“战后景气”使日本各领域获得极大发展。20世纪20年代后,日本工业进入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时代”。

20年代,日本经历了三次裁军。分别是根据华盛顿会议“五国海军协定”要求的海军裁军、陆军大臣山梨半造主导的“山梨裁军”、陆军大臣宇垣一成主导的“宇垣裁军”。但是,裁军并没有削弱日军的实力,特别是陆军的实力。相反,在陆军人数减少的另一方面,军队现代化得到提升,而且由于军事教育的普及,日本整个国家成为“兵营”。

以上,就是“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那么强大”的主要原因。

6

制度决定国家的强大,这就是马克思说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日本上层建筑搞立宪,经济搞资本主义,很快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中国同样引进西方工业,但制度上还是专制那一套,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应,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到头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

7

日本的海军很强大,航母战术作用的很好。但是陆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只是当时的中国的军队武器装备太差导致战斗力低下。另外中国的工业实力和日本不在一个等级之上。所以即使多几个洋务运动也不足矣改变中国的命运。日本敢侵略中国也因为此。可见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经历了西化的改革,使得他工业实力突飞猛进。

8

过去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日本是通过明治维新从而迅速崛起成为近代化的强国并进而开始对亚洲邻国的侵略,而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几乎和中国差不多。然而在所谓的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说法下掩盖的是明治维新之前中、日两国之间巨大的差异。

江户时代的日本和中国的社会结构的确比较类似:国民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士指的是文士,因为中国是一个有悠久的文官政治传统的国家;而日本的士指的是武士,因为日本长期以来就是由武士阶层开创的幕府在实际统治。其实在商之下还有两个阶层:一个叫秽多——就是非常脏的意思;还有一个叫非人——干脆就不当人看了。

尽管农民阶级受到武士阶级的统治,不过他们并不是完全逆来顺受的主。本来德川幕府的法令是禁止农民迁徙的,可在现实中因为躲避灾荒和苛捐杂税而自发的迁徙却是始终无法禁止的,事实上日本历史上也爆发过反抗幕府统治的农民起义,而且这些农民绝不是大字不识的乌合之众。

江户幕府时代末期日本的教育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形式多种多样:日本当时的公立学校叫学问所,主要教授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学研究,还教民间小孩们识字。地方上的各个藩也有自己的学校,藩校设立的最初目的是培养武士阶层的文化水平——当时日本的军队系统实际由武士构成,包括部队的文书、会计等文职工作也一概由武士担任,这就要求武士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事实上在明治维新之前一些思想较为开放进步的藩校就已经开始增设外语、军事、工程学等学科。1850年的日本男孩识字率为45%上下,女孩为13%左右,总识字率不仅超过了当时的清朝,即使和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也相差无几。学生学习的内容除了儒家经典,还会学习《商业指导》、《百商教程》等使用技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听懂官方文告,学会开具发票、记明细账、阅读农学手册等。

除了学问所和藩校之外,日本还有民间学塾和寺子屋——民间学塾主要是一些学者自己开办的学校,传播儒学、国学,后来转而教授外语和技术。学生也不仅仅局限于武士阶层的子弟。江户幕府末期和明治维新时期的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福泽谕吉等风流人物都毕业于民间学塾。寺子屋则是进行儿童教育的民间学校,从城市到乡村寺子屋随处可见。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商业已非常发达——这部分得益于德川幕府的参觐交代制度:各藩的诸侯大名们需要前往江户替幕府将军执行政务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自己领土执行政务。幕府执行这项制度的初衷是让诸侯大名们在长期的往返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削弱他们造反的实力。既然要让诸侯大名们在路上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幕府大力发展诸侯往返途中的商业贸易,希望诸侯们在沿途花的钱越多越好。事实上在明治维新之前大阪就已形成大米期货市场,这是全世界最早的期货市场。

当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生意刚刚起步,年轻的家族领袖们还在四处寻找商业机会的时候,日本的住友家族、三井家族早已经是富可敌国的一代豪商,而不为人知、依靠修筑寺院赚取利润的“金刚组”也存活了一千多年。这些不为外界所知的富豪们在深山老林里攫取矿产,在繁华都市中经营金融业务,在鳞次栉比的街道上贩卖酒和白花花的稻米。尽管经历了战国时代的动荡,但大量的商业行为并没有被无情扼杀,相反,混乱的时代推动了商人冒险精神的勃发,他们继承了武士忠信、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争先恐后地在时代的夹缝中创造财富。

他们甚至将这种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走上了海盗的道路。诸多企业家精神百倍、目光如炬,和军阀携手作战,顺延着朝鲜和中国的海岸线一路掠夺,渴望发家致富。同时他们也热情地与葡萄牙人、荷兰人进行贸易、文化交流,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比骄傲自大、外表冷漠的大明朝更具有进取精神。这又像极了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和那些践踏,同时也更新了东方文明的西方列强。但是他们的行为又不是盲目无依的,在这些商人的精神内核中,还有鲜为人知的“禅”性。早在大唐盛世,就有一个叫圆真的和尚从遥远的国度取回真经,落户在近江国滋贺郡(今日本滋贺县内),他重建庙宇、再造金身,供奉大唐佛法。后来这个取经人把寺庙更名为“三井寺”,而其所在的村落也随之改名为“三井村”。后来一代富商三井家族落户于此,并且随着村落的名称改称“三井”,再后来,近江国的商业力量不断膨胀,像一股暗流涌动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

其实日本的强大并不完全始于明治维新:过去我国一直将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我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进行对比并言之凿凿声称:我国近代化改革早于日本,理由就是我国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放的国门,而日本却是在1853年黑船来航后才打开国门,比我国晚了13年。然而事实上日本的改革早在1853年之前就开始了。

1841年幕府在首席老中水野忠邦主持下实行天保改革,表面上看这次改革和之前中、日等东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改革没多大区别,似乎完全不能和近代化挂钩,然而实际上这次改革是幕府在仔细分析了自前一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后为挽救自身统治危机为采取的应急手段。改革的要点内容大致如下:①巩固幕藩领主制经济基础,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强迫外流的农民返乡,严格限定农民外出做工期限,严禁农民从事副业生产。② 抑制物价上涨,实行公定价格,禁止奢侈,矫正风俗,严格限制城乡人民生活,并且解散“株仲间”(同业公会),以废除其对商品的垄断权,实行自由交易,增加江户商品进货量。③为增强幕府经济实力,稳定财政收入,1843 年9月发布《上知令》(封地调换令),宣布将江户城周围10(日)里、大阪城周围 4(日)里范围内的大名、旗本领地收作幕府直辖领地。④为避免重蹈中国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覆辙,缓和同西欧列强的紧张关系,幕府撤销1825年的《异国船驱逐令》,发布《燃料淡水供给令》,只要外国船只有求,就可以供应燃料、淡水和食品。⑤实行富国强兵策,加强对江户湾等战略要地的警备,以巩固海防。幕府的对内改革措施实质在于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维护和加强封建领主所有制,因此未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导致经济混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1843年9月水野忠邦下台,改革失败。

在幕府改革前后地方藩主大名们也进行了改革,这其中以萨摩藩的改革最为典型:萨摩藩改革前负债累累,出身下级武士的家老调所广乡1827年上台后,以赖帐的办法实际上取消了对三都(江户、大阪、京都)大商人的债务关系。为增加财政收入,致力于引进先进农业技术以提高产量,发展商品经济,实行红糖藩营专卖制度。军事上采用洋式炮术,制造枪炮、火药。其改革为以后藩主岛津齐彬实行殖产兴业、充实洋式军备的政策开拓了道路。在长州藩,主持藩政改革的村田清风致力于新士风和武士教育,同时压缩财政开支,以37年为期偿还藩和武士借债,以整理借债。缓和专卖政策,减轻租税,并加强以下关为据点的藩营商业和海运活动,奖励洋学,采用洋式兵术。在肥前藩,藩主锅岛直正在农村实行均田制,推行陶器和煤炭的专卖政策,并铸造大炮,建筑炮台,以增强军备。在中下级武士参与并领导下,以整顿财政和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藩政改革基本上取得成功,奠定了左右幕末政局的经济和军事基础,给予日后的树立维新政权运动以重大影响。

除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之外,此时民间各种思想流派出现了大爆发的现象,而在1853年美国黑船造访日本后这种现象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当时只有22岁的孝明天皇对一切进入日本的外国人和外国势力都极为厌恶,并且他也敏锐地意识到在外国入侵的威胁之下自己有望摆脱幕府的控制而独立发声,于是他开始公开表明自己反对外国势力的立场。此时在日本的地方藩主大名中水户藩向来以鼓吹尊皇论而闻名日本,既然天皇陛下已表明了反对外国势力的立场,于是水户藩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新概念:攘夷——就是把一切外国势力赶出日本的意思。对此有人给出了两个字的评价:愚蠢,此人名叫佐久间象山。

佐久间象山在鸦片战争发生后不久就以魏源的《海国图志》为蓝本写出一部《海防八策》。该文的主旨是:日本作为一个海洋国家必须要在以后的世界潮流中掌握海权,而当前尽管无法敌过西洋的坚船利炮,但也该有所准备——比如多造炮台,尽可能不要进口大炮,而采用国产武器等等。尽管佐久间象山对水户藩的攘夷论调不以为然,但他也以攘夷派自居——他将自己的观点归结为大攘夷,将水户藩的观点嗤之为小攘夷。佐久间象山对大小的区别有过如下解释:所谓大攘夷就是要潜心学习西洋一切先进学术,待自身变得比他们更强大时再以坚船利炮将之一扫而出。

佐久间象山的弟子吉田松阴则跑回来家开办了松下村塾,教授学生们儒学经典、军事理论以及尊王思想。吉田松阴还将尊王论调和攘夷观点结合成为尊王攘夷论,不过他所宣扬的尊王攘夷论可谓是当时的日本最为激进最具侵略性的观点。尽管水户藩长期以来也鼓吹尊王和攘夷,但吉田松阴明显要激进得多:水户藩只是强调幕府要通过尊皇来获得政治权力的授权背书,但还是承认幕府实际统治日本的地位;吉田松阴却强调尊王就是要明确天皇是日本唯一的权力中心,换句话说吉田松阴已将尊王和幕府对立起来,由此为配合自己的尊王攘夷论调(简称尊攘)吉田松阴又提出了倒幕概念,所谓倒幕就是以武装力量推倒幕府。与此同时吉田松阴又把攘夷和尊王两个概念合二为一并赋予了新的解读,而他这种解读方式对中、朝等亚洲邻国而言是一种充满侵略性的解读方式。

此前日本的攘夷论点无论是水户藩那种直接排斥外夷一切事物的方式,还是佐久间象山那种潜心学习的方式,毕竟还都是立足于通过日本自身的实力反击外夷的侵略。而吉田松阴却公然提出了在亚洲各邻国臭名昭著的论点:失之欧美,取偿东亚。吉田松阴曾著有《幽囚录》,在这本著作中吉田松阴明确指出:当今日本“继续扩充武备,大造舰船”用于开拓北海道、夺取琉球并责令朝鲜前来朝贡,然后再进一步染指满洲、台湾、菲律宾。事实上后来日本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政策有相当部分延续的正是吉田松阴的路线。

然而思想的大爆发是一件利弊参半之事——当时的日本形成了四种政治思潮:尊王、佐幕、攘夷、开国。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主张是对国家和百姓最有利的,可有时爱国之心也会成为祸国乱国的根源——由于政见不同当时的日本街头常有人拔刀互砍。直到一个叫坂本龙马的土佐下级武士站出来大声疾呼:”日本的问题不是军事、经济的问题,而是团结统一的问题,日本必须用同一个声音在国际上发言“。他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四处奔走,将原本政见各异的各路政治派别凝聚在一起。尽管当他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后就遇刺身亡,但被他凝聚起来的政治势力推行了彻底改变日本命运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基本理念是: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日本基于这样的理念推行了如下措施以期实现富国强兵:

废藩置县——这点我们的老祖宗在秦始皇那时就做了,所以后来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称日本明治维新为周秦之变,简而言之就是变分封制为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殖产兴业——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产业文明制度。但和西方列强有所不同的是日本更热衷于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军制改革——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当兵打仗是武士阶层的事,平民百姓是不能当兵的。明治维新打破了这一界限,面向全社会发布了征兵令。与此同时引进西洋武器装备,学习新式战法。

通过明治维新改革,日本奠定了崛起的基础,然而日本毕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小国,市场规模有限,所以其发展仍是举步维艰。这时日本想起了吉田松阴的主张——那就是通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邻国的侵略来转嫁自己的发展危机。我们中国人对日本在近代史上的崛起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日本的崛起有日本人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他们绝不是一群猪,否则抗日先烈们和一群猪苦战了十四年难道是一种光荣吗?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其实也是建立在对亚洲邻国的掠夺之上的,不能因为强调明治维新的成功就忽视了日本崛起背后的这段血泪历史。

9

是当时的中国太弱了,亚太地区也是落后,日本造其他国家脱亚入欧的思想发展的快一些,真正强大的只有当时的美国。诺门坎日本连苏联都打不过。强大这个词放他身上并不合适。也正是亚太地区的弱让他盲目自大。

10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关键的改革,它使得日本从一个奉行“锁国”政策的亚洲小岛国,一跃成了和欧美列强比肩的世界强国。


首先是政权归一。明治维新之前,幕府掌握了日本真正的统治权,天皇只是名义上国家元首。1867年,明治天皇上台,在地方大名的支持下,仅仅一年后废除幕府,将首都迁至江户(并改名为东京),标志着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央。明治天皇即位后,发动一系列改革:


为了变革全社会的观念,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来全面阐述改革精神: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在这五条纲领的指导下,日本全国上下走上改革之路:

第一,向西方学习,最著名的是1871-1873年日本向外派出的岩仓使节团,由日本政商界精英组成,遍访美欧国家,迅速吸收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先进经验,回国后大加推广;

(岩仓使团主要人物,右二为伊藤博文)

第二,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学习西方,政治上,日本大众参政意识觉醒,1889年日本颁布明治宪法,规定设两院,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当然,天皇地位高于宪法,统治权仍归天皇)

第三,创建现代税制,为建设全国性铁路、全国推行义务教育等奠定财政基础。

第四,废除幕府时期武士阶级的特权身份,建立国家统一的征兵制军队。


在这些改革措施的推动下,日本很快成长,不仅废除了西方在“黑船扣关”之后强加在其头上的不平等条约,更是成为能够与西方列强分庭抗礼的帝国。

但是,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也导致了日本走向军国主义、不断向外扩张,最终在二战时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