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2020-11-06 04:31阅读(61)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说法比喻有点夸张,不要信以为真。其本意是想借助夸张的比喻说明

1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说法比喻有点夸张,不要信以为真。其本意是想借助夸张的比喻说明在两春夹一冬的年月里,会风调雨顺,农耕会有好收成,田地作物金黄一片,黄土地也有好收成,变成金银财宝。

怎样才叫两春夹一冬,为何会两春夹一冬呢?这就要了解一点我国的历法常识了。我国现在不但通行公历,通行使用农历,及干支历。公历是从阳历改变而成,我们使用的农历实际是阴阳合力。农历的最大特征是使用了二十四节气,以节气时令来安排农时,做好农耕不误时。什么是阴历?阴历就是太阴历,以月亮运行规律特点而制定的纪时历法,体现月亮朔望圆缺盈亏的特点,以朔为月之初一,望为月中月圆。月亮朔望一次用时为29天半多,但日应计整,所以,阴历月大三十天,月小廿九天,一年会有七月大的,一年作十二月计,不是354天就是355天,阴历重在月,反映的是月的运行特点。

阳历就是太阳历,以太阳运行规律为特点而制定的纪时历法。就是以太阳回归年为主要依居而定出的历法。阳历重在反映了年的特点,体现春夏秋冬四季寒暑冷热的变化与交替。二十四节气就是以此为据而定的。太阳回归年用时需要约365天又四分一天,天计整就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这样算来,阴历阳历年差不少于11天,要阴阳历同用,又不使差之太远,我国先人就想出了一个阴历设置闰月的折衷法,变成阴历闰月就会有十三个月,384天,并形成规律,19年7闰月。如此安排,阴阳历才不会差错很大。

两春夹一冬,春指立春,冬指冬天,冬季。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大寒作结。因为阴历闰月的关系,便会出现“两春夹一冬的现象。即在阴历正月立了一次春,到了十二月又见立一次春,以阴历来叫双春年。但在阳历看是没有这种现象的,都是一年一春。在阴历中,只有逢闰月,且是闰二月起至十一月止才会有一年立两春,两春夹一冬这种现象,不是阴历闰月年是没有这现象的,阴历有双春年,也就会有无春年。无春年多在阴历闰月年上一年。如2019己亥年,就是无春年,2020庚子年,闰四月,正月十一日酉时立春,十二月廿二日亥时又立春,这就是一年立两春,两春夹一冬现象。19年7闰,也即19年中会有7次这种现象发生。这是为使阴历与阳历配而人为安排的,并非天意与自然规律特有显示。而人依据无春年,双春年来预测天时,预断农耕好坏,是不太合自然不太合科学的,所以不足信以为真。

2

对于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其实就是说一年里年头和年尾会各有一个立春节气,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冬天里会有立春和春分,两个节气之间会夹着一个残冬的老话说法。一般这类年份的冬天会是一个暖冬天气,就像老话“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的说法,可见暖冬机率会大一些,这样对于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往往就会是一个丰收的年份,故而“黄土变成金”了!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两春夹一冬”其实就是双春年:例如2020年

对于一年之中会有两个立春节气的年份,也被称为“双春年”,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主要还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而导致的,就跟这个成语的意思一样,是偶然现象!

例如2017年和2020年就是“双春年”,也就是一年双春,由于这类现象也就会导致没有立春的年份,例如2016年、2019年、2021年、2024年以及2027年,而且往往对于这些没有立春的年份也会成为“寡妇年”的,因为“无春”就是说无法怀春,很容易成为寡妇的老话说法,所以是不适宜婚嫁的!

而对于双春年份来说,往往会出现在闰月年份,由于多出了一个月份,就会使得下一年的立春节气出现在本年的年尾上,故而才有了一年两个立春节气!不过,对于这个现象也只是现代确立大年初一为新年后才有的,而古代过新年是在立春那天,故而是不存在“双春年”的,所以说,对于一些无立春的“寡妇年”也是现代人的说法而已,不必当真!

双春年往往会赶上阳历的残冬,故而“黄土变成金”

对于阴历来说,往往就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而计时的历法,往往是不能看出四季的变化,而对于阳历来说,人们就可以根据日期明显得看出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

例如2020年闰四月,往往过完年头的立春节气后,因为这一年阴历会多一个月份,使得年尾腊月廿二(2021年2月3日)就是立春节气了,而2020年腊月三十的阳历日期则为2021年2月11日,也就是到了阳历冬天的末尾,即立春和春分之间的残冬了!

一般这时天气过完年就会特别暖和了,也就会感觉像是暖冬的样子,这样对于按照阴历节气播种作物的农民来说,就会认为天气暖有利于农业生产,会是一个丰收年份了!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继续补充观点看法!

3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两春夹一冬,指的是一年有两个立春。最近的两春年是2017年。有人说两春夹一冬,指的是立春和春节中间夹一个冬天,那不是这个意思。

2017年立春在2月3日(正月初七),而2018年立春在2月4日(腊月十九),按照农历来说,一个立春在年头,另一个立春在年尾,正好符合两春夹一冬的说法。按照历法查询,上一个两春年在2014年,而下一个两春年则要等到2020年了。

民间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年份是两个立春把冬季日期夹在中间的话,这一年的农民收成会好的不得了,是大丰收之年。真的是这样吗?还真的不确定。比如已经过去的2017年,就不准了,甚至对有些地方的农民来说,还是欠收之年,有些地方涝灾严重,秋季花生几乎绝收。

因此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有待商榷。而另外一句说法“一年打两春,豆子贵如金”则多少有点道理。欠收嘛,物以稀为贵,肯定是贵如金了。嘴是两张皮,怎么如意怎么说。不过是农民寻求安慰的一种说辞。长期气象关系,不是说两春一春或者无春来决定的。大概率问题,谁也拿捏不准。

俗语只是劳动人民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在概率上和统计上会有一定的走势规律,但还是不确定。春打六九头,只能说立春了就代表着天气开始转暖和了,那么两春之间的冬日可能会暖和。因此就有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的说法。这个话还是很准的,2017年的冬天就不算太冷,而且过去的还快。

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说,立春不过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按照阳历来说的话就是2月份的某一天,前后不会错过两三天,这些都是历法的演变而已。但是因为我们常用阴历过节日,因此阳历和阴历中间就会有偏差很多时间。至于这一年有两春或者一春,和农作物收获与否关系不大。不过农村民间比较喜欢琢磨研究历法和农事之间的活动规律,也就总结出来了很多的俗语老话来,应该说是要尊重和学习的。

你还别说,有时候真的准。至于下一次的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准不准?等到2020年再说吧。

4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咱们农民靠种地为生,所以对于节气的变化是非常关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慢慢的发现了节气变化的规律,从中找到了一些对农民有用处的经验。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农村老一辈人常说的“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看看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

所谓的“两春夹一冬”其实就是一些老辈人说的“两春年”。什么是“两春”?指的是一年之中有两个立春的节气。大家肯定会纳闷,一年之中怎么会有两种节气呢?

其实这是因为时间的算法不同,大家都知道,咱们农村习惯于使用农历来计算日期,而二十四节气则是阳历算法的节气,所以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时间差。比如咱们说2017年立春为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2018年立春为2月4日,农历为腊月十九。按照阳历来算,这已经过了一年,而在农历来看,则还是在一年中,所以2017年就是一个“两春年”。

而之所以有“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种说法,其实是因为“两春年”天气变暖的时间比较早,所以人们种地的时间就会提前,一年下来干活的时间就会增长,所以收入自然也会增加一些,不过“黄土变成金”这种说法终究是有些夸张。

骏景——殷

5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一年中有两个立春,也就是在年初的时候立春,腊月的时候还有个立春,这样就是两春夹一冬了,而这样的年份粮食会大丰收。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

一般一年只有一个立春,但是在有些年份会出现两个立春,这样来年就没有立春了,而这样的年份也被称之为寡妇年。

在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都是根据阴阳历来记事,并且安排农事活动的,而之所以有些年份会出现两个立春,而有些年份一个立春也没有,那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而造成的。

农民朋友应该到很清楚,那就是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来指定的,其公转一周也就是一年,然后再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计365天。而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而制定的,古人规定了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是一个月,而一年也是12个月。但是这12个阴历月并不是365天,而是354天。如此一来,阴历和阳历之间就会存在偏差。而古人是十分聪明的,为了解决这个时差问题,就想出了增设闰月的办法。

在过去一直有着“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意思是说在19年中会有7个闰月。如此一来在农历的闰年就要比365天多19天,而立春节又基本上是在每个阳历年的2月4日左右,于是也就出现了24节气中的立春,可能出现在上一年的腊月,或者是下一年的正月,因而也就导致了“两春夹一冬”的现象。那这样对于农作物是否真的有影响呢?

这个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但是并不是太多。因为一年有两个立春,那时间会长一些,而这样的年份要干的活也多一些,并且气温会相对暖和一些,所以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很有利的,于是也就有了“黄土变成金”的说法。

不过,并不是说一年出现两个立春就会大丰收了,其深层次的含义鼓励农民要好好耕种,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同时这也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关于农村俗语,很多都是反映节气与农事之间的关系。两春夹一冬这句话,很多人都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一年当中有两个立春,也就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一个节气。

按道理讲一年当中只能有一个立春,否则节气不就乱了吗?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法来分的,自然一年当中只有一个立春。要不就是年前,要不就是年后。但是我们的祖先还发明了一个立法,那就是农历。

阳历与农历的算法是不一样的,按照阳历算法,也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也就是365天。农历的算法是指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个月,一年也就是12个月为354天。所以农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会相差很多。

我们知道立春一般在阳历2月3或者2月4日,2015、2016年立春是2月4号,2017年是2月3号,而今年2018年是2月4号。不管大家清不清楚这些,但是大家总感受过,有写年份过年是阳历一月份就过年,有写年份2月份才过年。因此,如果前一个立春是在年后立春的,后一个是在年前立春的,这样就是两春夹一冬,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不过两春加一冬只能说明农耕的时间长一点,并不能说明这种情况与收成的关系。还有些人说,两春夹一冬,冻死老公公,说明这种年份很冷,其实也不完全对。

更多三农资讯,敬请关注【少三番】,谢谢大家支持。

7

民以食为天,在过去自家人吃自家粮,全靠耕种来养活全家人口,阳春收成好,这年的生活就不成问题,一旦碰上自然灾害年那就成了大问题,没有粮食,没有农作物无法生活,饿死的也有很多,逃荒要饭的是一群又一群,由如美国打伊拉克是样的,老百姓逃难四山逃离,年轻人不知道中国的过去,真的是苦不堪言,看到饿看到死。由其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人根本不是人,人比草还贱。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号召大修水利,大修公路,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一步一步才摆贫困和苦难,所以全中国人民,所有的子子孙孙不要忘恩,要感谢这位伟人毛主席老大人!!!

农村的农民以耕作粮田为主体,所以最怕自然灾害,对二十四节气相当重视,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实际上是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轨道位置,以及地球自转轴地球南北两极的连线,和公转轨道黄道面斜交成的角度而划分的,24个节气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转上24个不同的位置,也就是将黄道分成24等份,每等份占黄道15度。

农历书与阳历书天数不同,农历每年是360天,阳历就有365天,为了在每年的时间内误差缩小,阳历固定13578.10.12为大月,459.11月为小月,剩余的时间在2月,2月立为平28天。农历360天为了太阳公转的数据设有闰年和闰月。

两春夹一冬,黄土贵成金,这种年份要几十年才轮回一次,这主要的是闰年,这一年要多一个月,闰4月,等于有13个月,两头立春,比如1963年就是闰年,农历正月十一立春,本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立春,所以一年出现立了两次春,63年大天干,一百多天四个多月没下半点雨,太阳烧得红红彤彤,地上温度40多度,土上庄稼颗粒无收,大路开裂,土壤晒得一片火红,江里无水,好在兴修水利,农民日夜车水,只救稻谷,吃饭定量,劳动力每餐半斤米,儿童每餐2俩米,一日二餐只保命,63年过了一年大苦日子,毛主席开了国库放粮,开了军事储备粮库放粮!如果要是在国民党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二十四节气,一年二个春是大灾害年成,由如去冬今春疫情一样的险俊,必须要提防要预防,求得雨露润万家,求得红日同春辉。

8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它的意思就是说一年里,因为阴历阳历赶来赶去,赶出来两个立春的节气,那么第二年就是个没有立春的这个节气了。不过农村人说这种情况下,“春脖子”比较长,春脖子也就是说春天的日子长,更利于农耕。

其实说是没有立春的日子,是指我们农村人的阴历说法,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推进,日子是不变的,但阴历却不同。由于寒来暑往气候的变化,我们的先人设定了每隔17年,就会有7个闰月,这样就导致了某年可能无立春。很多农村老人有些封建思想,说无立春的年头不适合结婚,对女孩子不好。其实不管是双春年还是无春年,都是万年历推进的结果,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几次这样的情况,这都属于正常现象。所以,明年打算结婚的青年男女,不必顾及无春年的无稽之谈。

因为阴历的立春提前了,所以春天就会显得比较长,有人说年逢无春种好田。虽说很多农谚没有那么准确,可农民们也会参照这些农村谚语来判断季节变化,预测一年当中会不会有什么灾害,会不会是个丰收年,不能不说谚语有时候还是起作用的。虽说无春会让人感到不太好听,不喜欢在这一年结婚,可无春年却对农民种地有利。

由于头年就立春了,所以春天就来的早,天气当然也就会渐渐变暖,大地回春,所有的农作物都会提早返青,春风吹拂,万物复苏,早早摆脱了寒冬的小麦,自然会长的好。由于立春早春脖子长,农民们也会有充裕的时间安排农活。所以任何事情都是双向的,无春年也是如此。

9

春夏秋冬,寒暑交替,四季交替,是大自然的规律和现象。可为什么还有农谚“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

这也是多年来农村人根据农业种植的经验,自有它的内在含义。

从字面上分析,冬天的到来,也是寒冷的开始,特别是冬至过后,数九开始,该冷的冷,如果数九寒天能下大雪,那更是对农作物小麦、油菜等能银装素裹,有利于农作物能防寒保暖和杀死病虫害,并积蓄水份,有利于春季的到来农作物的萌发和生长,农业粮食丰收有保障。

而冬天到来的之前,是十月后秋收后的秋种,如果农历十月小阳春,秋播的小麦、油菜等在天气温暖如春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在越冬前茁壮生长,苗齐苗壮长得好,有利于这些农作物就是在极端的天气下能安全越冬。

总之,农村、农业的经验和农谚,是劳动人民实践、智慧的结晶,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有利作用和指导意义。

10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有很多民间俗语,它们都是农人在观察社会自然现象之后总结出来的,带有一定智慧性的规律认知,对于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年之中有两个立春的话,那么黄土都能变成金子。为什么会有两个立春呢?又为什么黄土会变成金子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有两种历法纪年模式。一种就是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农历历法,一种是国际通用的公历历法。而24节气是按照公历历法来计算的,每个月分布两个节气。也就是说24节气在公历上日期是相对比较固定的。但是在农历上却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在农历历法中,每年的天数会比公历少11天左右。

所以当两套历法运行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而为了纠正这些偏差,农历上采用了19年七闰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农历上,19年内有七年是有13个月的。所以这就导致了在有些年份是有两个立春的年头,一个年尾一个,而在另外一些年份是一个立春都没有的。所以有两个立春的叫两春或者双春年,而没有立春的叫做寡妇年。

有两个立春的情况下,这个年是有13个月的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冬天会比较冷。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冬天冷会将土地中的病虫害冻死,对于来年的庄稼种植来说,会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可以提高产量。

产量提高之后庄稼丰收,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富裕,所以有黄土变成金的夸张说法。在有些地方还有另外一句俗语,叫做“两春夹一冬,肯定冷得到凶”,说的也是同样一个意思。冬天寒冷对于农业生产生活来说是有帮助的,因为病虫害都冻死了,农作物的产量就会提高,农民可以收到更多粮食,也就生活更加富裕。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