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地瓜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地瓜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2020-10-25 14:02阅读(66)

地瓜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在不同地方,“地瓜”指的也不是同一种植物,既有指凉薯的,也有指马铃薯的,而通常所说的地瓜指的是红薯,也就是山芋、番薯,与:-

1

在不同地方,“地瓜”指的也不是同一种植物,既有指凉薯的,也有指马铃薯的,而通常所说的地瓜指的是红薯,也就是山芋、番薯,与辣椒、玉米等一样,红薯并非中国原产的农作物,而是来自美洲,随着近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美洲之后,随着西班牙人的脚步而传到了世界各地,明清时期传入我国。

由于红薯非常高产,且耐旱耐涝耐盐碱,传入中国之后迅速普及开来,清朝时,红薯、玉米等一系列高产农作物也促成了当时的人口猛增,甚至有将“康乾盛世”说作是“红薯盛世”的。另外红薯也是一种各类营养含量极高的食物,除了能够食用之外,还可以用于制糖、酿酒,用于工业生产领域,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优质农作物。

而关于红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目前公认的就是明朝中晚期

明万历时,觉得科举前途无望的福建人陈振龙,受到当时东南沿海经商风气盛行的影响,开始从事利润丰厚的海外贸易,奔走于福建与吕宋之间。

当时的吕宋,已成为西班牙人的殖民地,而岛上的西班牙人,时常前往明朝采购大批的生丝、茶叶与瓷器等,美洲的白银涌入明朝,而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很多人都从事着福建与吕宋之间的贸易产业,吕宋岛上的华人数量很多,福建“中产子弟,什伍游食在外”,陈振龙在吕宋赚了钱的同时,也尝到了红薯。

陈振龙在吕宋见到的红薯,不仅耐旱易活,而且生食熟食都可以,且味道很美,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与济世的作用,因此就萌生了将其带回中原的想法,倘若成功的话,定然是一件能造福万民的美事。

然而,当时占据吕宋岛的西班牙人禁止红薯外传,陈振龙尝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反而还引起了西班牙人的注意,直到第三次,陈振龙将红薯藤用泥涂上,裹在缆绳上,费尽周折,最终才成功带回了福州,不过红薯刚到福建,陈振龙怕其“土性不合”,因此只是在自家的空地上进行了种植,并没有立刻推广开来。

相对于水稻小麦,红薯的产量简直惊人

按照史料记载进行折算,古代北方每亩麦子单产量仅有300斤,南方的稻谷产量,平均是577斤,而这些还是在明朝时期,一系列水利建设与农业技术进步之后才得到的产量。

相较而言,红薯的产量可谓感人,明朝晚期,红薯已经开始全面推广开来进行种植,一年能够种植两季,春季亩产能够达到2000公斤,夏季为1000公斤,也就是6000斤。

说得再直白些,红薯的产量比起水稻小麦,简直翻了十倍以上,原本只能养活一人的田地,若是改种红薯,就能养活十个人,而且红薯的适应性很强,很多不适合种植水稻与小麦等常规粮食作物的土地,却能种植红薯,使得耕地面积得以迅速扩大。

红薯先在东南普及,在江南推广却一波三折

按照明万历年间的《漳州府志》记载,陈振龙将红薯带回之后不久,福建地区就遇到了旱灾,粮食产量剧减,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将红薯苗献给了官衙,在各地开始推广种植,由于红薯的易活高产,迅速普及并且拯救了大量的性命,很快就成了福建与浙南等地民众赖以生存的重要粮食作物。

而在陈振龙从吕宋带回红薯的同一时期,有浙江商人从日本带回了红薯藤,种植在浙江的寺庙之中,不过仅作为观赏植物,直到清初,陈经纶的孙辈前往江浙一带推广红薯时发现,富庶的江南之地民众,对红薯不屑一顾。

红薯随着迁海令与移民流动,得以在全国传播

清朝建立之后,正式下达“迁海令”,将所有沿海的民众向内陆的山区迁移,沿海的船只、屋舍和稻田等统统毁去,在持续数十年的迁海活动之中,大量的民众被迫走向深山,因此丧生的人比比皆是,而侥幸活下来的人,只能在贫瘠的山区艰难求生。

内陆山区的土地本就贫瘠,而且耕地稀少,能够种植的农作物非常少,尤其是能够种植水稻与小麦等传统作物的土地,这种情况下,红薯成为了救命的作物,得以普及。

另外,清朝初期为填补四川地区的人口空缺,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运动,而移民之中,除了大量湖广民众之外,也有很多的江西、两广等地的移民,还有上百万的客家人,也正是这样的大规模迁徙,将红薯带到了深居内陆的四川。

乾隆时期,红薯种植基本遍布整个长江流域与其以南的地方,而红薯传播到北方,也是因为当时发生的几场大旱,在陈振龙的后人陈世元等人的努力之下,红薯率先传入了山东与河南两地,随即在整个北方开始推广,到乾隆晚期,红薯已经成为北方一种极其普遍的农作物。

红薯,也就是番薯、地瓜,传入我国的方向并非是单向的,而是从各个不同方向传入,陈振龙也只是带回红薯的其中一人,但红薯传入我国的时间,大致都在明朝万历年间。

2

地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薯,别名有很多,比如山芋、白芋、番薯、甘薯、红苕等。别看,如今在我国红薯的种植极为广泛,但最初,地瓜并不原产于我国。


红薯

红薯起源于墨西哥以及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到秘鲁一带的热带美洲。在16世纪初,西班牙人已经很普遍的在种植甘薯,后来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吕宋岛等地方,为了解决米粮不足的问题,西班牙人就带来了原产于美洲的叫做“朱薯”的作物。


地瓜

到1593年,红薯在吕宋已经普遍的种植。当时有一个叫做陈振龙的人,经常从福州到吕宋经商,看到这种作物,极容易种植,产量又高,于是就想将薯藤带出吕宋,带到福州等地来种植,以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


红薯

但当时,西班牙人对于这种农作物管理的十分严格,不允许给中国人。后来陈振龙只得通过贿赂当地土著的办法,得到了一些红薯藤,并将其编入藤篮中蒙混过关。经过七天的旅程,到达福州,随即在当地引种,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有效缓解了大家的吃饭问题。


在以后的岁月里,红薯逐渐的从福州传到长江、黄河流域,后来全国几乎都有了红薯的身影。在粮食不足的年代,红薯更是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的巨大的贡献。这里我们要那位冒着风险将红薯引进中国的商人陈振龙。

3

地瓜又名红薯,在中国各地都有种植,适种地域广,对土质不挑剔,易管理,产量高,大家都知道的。

红薯可生吃,可熟食,可蒸着吃,煮着吃,炒着吃,烤着吃,红薯还可以加工成粉面、粉条、粉丝,很多人都喜欢吃。

红薯的原产地并不是中国,红薯原产于南美洲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那么,红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是谁把红薯从阿根廷传入中国呢?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她在位时,北伐突厥,西征大食,南灭林邑,东讨倭奴,开疆拓土,建立了千秋伟业。

公元702年,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征东大都督,率兵10万从今天的江苏省连云港出发,渡海东征,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凡是太阳照耀的地方都是中国的国土”,这是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吩咐,授权他向东征服未知的土地,并宣示主权。

狄仁杰出海后,顺着洋流,利用季风,驾驶舟船,先是南下占领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在这里设置夷州都督府管辖台湾和菲律宾诸岛,接着南下占领整个印度尼西亚群岛和伊里安岛,划归夷州都督府管辖,都督府驻地设置在今天台湾的基隆。

公元703年冬天,狄仁杰率军从伊里安岛南下,在澳大利亚北部登陆,用了一年的时间征服了整个澳大利亚,宣示了大周对澳大利亚大陆的主权。狄仁杰在今天澳大利亚的悉尼设置赤土都护府,管辖澳大利亚大陆和附近的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小岛等附属岛屿。(隋炀帝曾派军到达澳大利亚,称澳大利亚为赤土国)

公元706年春,狄仁杰率军从澳大利亚出发,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横渡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一个月后到达今天智利南部的火地岛。在火地岛宣示主权后,沿南美大陆北上,相继征服了今天阿根廷和巴西的大片土地,狄仁杰在潘帕斯草原中部建筑扶桑城,设置扶桑都护府管辖今天整个南美大陆。

公元709年,在南美修整了两年多的狄仁杰率军北上,到达佛罗里达半岛南部,在这里兵分两路,一路乘船沿美国东海岸北上,一路沿密西西比河从陆路北上,用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征服了北美大陆除阿拉斯加和哈德孙湾以外的全部土地。狄仁杰在今天安大略湖南岸筑轩辕城,设置慧深都护府管辖今天北美大陆的绝大部分,并宣示了武周在这里的主权。(南齐僧人慧深在公元480年左右曾游历北美大陆)

公元713年,狄仁杰率军从今天的纽芬兰岛出发,继续向东,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横渡大西洋,一个月后,狄仁杰的军队来到一个叫英格兰的地方,在这里休整了二十多天,并和当时的英国女王洽谈了有关中英贸易的事宜。

随后,狄仁杰率军南下,沿非洲大陆航行,于公元713年12月26日到达好望角。在这里补充给养后,沿非洲大陆北上,而后向东航行,于公元714年4月到达今天的波斯湾地区。当时的伊朗在萨珊波斯的统治下,和中国的关系还不错,狄仁杰在这里设置了波斯都督府管辖今天伊朗东部地区。

狄仁杰从波斯湾出发,不久就来到阿拉伯海沿岸,这里是大唐条支都督府的辖地。唐高宗在公元661年设置条支都督府,驻地在今巴基斯坦中部,其都督府辖地向南一直到了阿拉伯海边。大诗人李白有句诗“洗兵条支海上波”,诗中的条支海就是今天的阿拉伯海。

狄仁杰视察了条支都督府的军政管理情况后,率军继续向东到达今天的印度,当时正好洛阳人王玄策征服了印度诸邦,狄仁杰听从王玄策的建议,在今天的孟买设置天竺都护府,任命王玄策为第一任天竺都护府大都护,设置各级军政机构,管辖印度半岛。

狄仁杰和王玄策分别后,横渡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于公元715年6月到达广州。在这里,狄仁杰弃船乘马,从陆路回到长安。

狄仁杰回到长安时已是715年8月16号,他风尘仆仆,进宫拜见武则天,讲述了这一路的详细经过,,并呈上航海地图,向武则天说明这次东征征服的土地和设置的军政机构。武则天大喜,授予狄仁杰狄国公的爵位,封其为兵部尚书。

狄仁杰在这次东征途中,沿路留心考察了当地的地理,带回了许多大周没有的物产,这其中就包括原产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玉米、红薯、土豆、烟草、咖啡和橡胶。

武则天在品尝了狄仁杰带回来的红薯后,大加赞赏,连说好吃,下令在全国种植,红薯就这样成了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食物。

今天,许多人都非常喜爱吃红薯,可是有许多人却不知道红薯是狄仁杰从阿根廷引进中国的!

正是由于狄仁杰,中国人的食物才更加丰富!

4

地瓜又称红薯,也称番薯。红薯是16世纪末(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入我国,首先传入的是广东和福建。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

据清《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21年(1593)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红薯其之所以称番薯,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又据:陈振龙6世孙陈世元及其子陈云,先后以甘薯传种于鄞州(浙江宁波)、胶州、青州(山东省青岛、益都一带)、豫州(河南朱仙镇一带)各地,渐次在浙江各地传播,时为清乾隆二十年前后。以上史实证明甘薯系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现今中国的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5

可当水果生食也可当蔬菜食用的地瓜——凉薯

凉薯,学名豆薯,又称沙葛,地瓜,土瓜,萝沙果,地萝卜,扯皮薯,葛薯。

原产热带美洲,为蔷薇目豆科豆薯属草质藤本植物,一年生。种子有剧毒,食用地下块根,可以剥皮生食,其皮像香蕉一样容易剥下来,块根白色,鲜甜多汁,个人感觉口感跟吃雪莲果差不多,雪莲果的水分要更多一些,因此未见食用雪莲果做菜吃,但凉薯是可以做蔬菜食用。

跟黄瓜,西红柿一样是一种可当水果食用的蔬菜。在中国南方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江西及台湾等省市有广泛的栽培。

记忆深处,最留恋的一道美食是在县城上高中那会,学校食堂大多难以下咽,其中只有一道菜最受学生欢迎,那就是凉薯炒肉,肉使用的是煎过油的五花肉,肉不多,一份菜里只能见到两三小块,但特别香,与一大锅凉薯条炖煮而成的一大锅大锅菜,肉香融合着凉薯条的脆甜多汁,感觉整个高中期间,这是唯一一道高中食堂大受欢迎的菜。每逢有这道菜,都要多打上四两米饭,一份菜不够,还要加上一份,大快朵颐,饱餐一顿。


原产于美洲的这些瓜果蔬菜传入我国的时间我想都差不多,应该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看到美洲很多新鲜新奇的植物把种子先带回欧洲,然后随着我国和欧洲的交往增多,通过阿拉伯商人和欧洲传教士等渠道在明清时期传入我国,跟土豆,玉米等原产美洲的农作物一样,由于其容易种植,产量高,可生食,可做蔬菜,因此历经几百年依然被广泛种植着。

凉薯这种作物在南方地区大多用来当做水果生食,现在用来做菜吃的不多,好像一直也未见到使用这种食材加工而成的名气特别大的特色食品。因此商品性并不是很好,尚未见大面积规模化种植用来做深加工之用。市场售价很便宜亲民,一般是两三块一斤,当水果价格高昂,吃不起水果的时候,用这个凉薯代替水果倒是个不错的水果替代品。

6

红薯最早种植于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秀才陈振龙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见到当地种有甘薯, 耐旱易活,渡海将其带回福州培植。明朝后期经云南、广东、福建三条路线进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