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什么北伐不成功?是何原因造成的?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什么北伐不成功?是何原因造成的?

2020-10-24 12:31阅读(65)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什么北伐不成功?是何原因造成的?:以词做答:水调歌头丶葫芦上方谷,入口似缝隙,西风扫尽纤翳,司马入内时。顿时火光箭急

1

以词做答:

水调歌头丶

葫芦上方谷,入口似缝隙,西风扫尽纤翳,司马入内时。顿时火光箭急,烈焰无边际。不用兵动手,但待敌死期。

司马慌,三军险,火龙飞。主帅自叹死期,天空现雨雷。司马生机又现,催马突围急跑,诸葛心白费。谋事若仙愿,事成看天意。


2

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在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的环境下;

凡看过《三国演义》、《三国志》中: 诸葛亮在草堂与刘备对话时; 就明确定下了; 只能是三分天下!……所以; 在历史的进程: …成就了___三国!

…历史实践的亊实中; …也就证明了诸葛亮这一预见与结论!…

3

诸葛亮北伐,其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惊世豪赌,之所以说他是豪赌的原因无非就是,输赢之间的利益差异之大以及成功率之低,所以说北伐成功其实才是在意料之外,而失败反倒是在常理之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诸葛亮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北伐的原因是什么?就能明白为何北伐的成功才是在意料之外的。

北伐原因

诸葛亮为何要不顾一切的坚定进行北伐事业,为报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南方已定,兵家充足?这些是北伐进行的基础条件以及诸葛亮的内驱力所在,但是最为直接的原因还是诸葛亮得知了曹魏朝堂上关于曹魏针对吴蜀两国的策略,那就是以绝对优势的发展潜力,静待发展,最后再以绝对的强势国力,让吴蜀两国不战而降,毕竟天下三分,但曹魏占了一大半,吴蜀共分余下一小半,而且人口财富都是曹魏占了大头,如果真的各自安心发展下去,无疑最后双方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直到再也兴不起一点反抗的想法和余力。

诸葛亮剧照

所以趁着双方的差距还没有到那种天壤之别的时候,趁着自己还有反抗,翻身的希望之时,北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成功了对于蜀国来说固然皆大欢喜,失败了也能牵制住曹魏,让他难以安心发展,延缓双方的实力差距的变化,加上此刻蜀国的发展也差不多到达了瓶颈期,也难以有进一步的提升,加上长期以来巴蜀的低调,使得魏国对于蜀国的警惕性大减,防备不多,所以万事俱备,也正是蜀国北伐的大好时机,当然这种所谓的大好时机,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毕竟时间在曹魏而不在蜀汉,越早北伐差距越小,所以说这种大好时机也只是相对而言的一种说法罢了。

诸葛亮剧照


其次,再来看看北伐是否真的具备了成功的条件?

北伐前置条件缺失

其实前面说了,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是一种逼不得已的一次征伐,因为在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说的,理想的北伐条件应当是,坐拥益州,荆楚,积蓄力量,静待天下有变,联吴攻曹,而随着吴蜀决裂,蜀国夷陵之战的失败,荆州丢失已经使得北伐的前置条件基本丧失,蜀国唯一能够做的其实只有积蓄实力,静待天下大变,联吴攻曹,但此刻以巴蜀一地的资源,能够增长的实力也很有限,而且时间不等人,毕竟天下有变本身就是难以掌控的空虚飘渺的事情,可能有,也可能不会有,所以诸葛亮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趁着曹魏忽视自己的时候,打一场闪电战,迅速的为自己打下一块前沿基地,作为发展和进取的桥头堡,在曹魏反应过来之前造成既定事实,使得曹魏认下这个结果,自己得以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雍凉诸郡分布


当然,即便说诸葛亮真的能够在曹魏反应过来之前达成既定目标,拿下陇右五郡,但问题是诸葛亮后续能够守得住数十万魏军的轮番进攻吗?吴国就一定会出兵牵制曹魏吗?蜀军的粮草维持够吗?陇右五郡残余势力的反扑蜀军是否能够抵挡得住?这些其实都是蜀军面临的巨大问题所在,毕竟蜀汉地小兵少,不过十万兵众,除去征战损耗,分布各地之下驻守的又能有多少,后勤上的巨大消耗,也不是能够通过巴蜀运输能够解决的,至于因粮于敌,陇右五郡又能有多少粮草供给蜀汉大军以及陇右百姓的,而且北伐的目的是占地,不是劫掠,名声上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即便能够打下,要想收的住,其实也很难,不是说没有可能,只是面对的困难也不少。

诸葛亮剧照

内部的团结与人才的缺失

蜀汉内部三大集团,荆州集团,东州集团,以及巴蜀本地势力,三大集团一起挤在巴蜀一地,自然矛盾重重,尤其是在刘备驾崩之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把这股力量凝聚成一股,所以对于蜀汉来说,在有限的实力之下,尚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实力出来,这也是造成诸葛亮原本筹码就不足的北伐,此刻能动用的就更少了的原因所在了。

当然蜀汉地小人少,自然在人才方面的缺口相对于曹魏来说也就更大了些,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缺少能够独当一面的大才有关,自然这也与诸葛亮事必亲躬的性格有很大的关联,没有能够给底下人发挥才能以及锻炼成长的机会,最后实战中自然弊端横生。

因此蜀汉在如此种种不利的条件之下,其实若是真的能够北伐成功,才真的是意外之喜,毕竟这难度也确实是太大了些,毕竟有的时候,在绝对强大的实力面前,一切的谋略规划也是无用武之地的。

三国地图

4

我是读史逍遥今,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诸葛亮北伐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一、蜀汉地理位置决定攻难守易;二、蜀汉与曹魏国力不可同日而语;三、诸葛亮北伐并不是心无旁骛。

蜀汉地理位置过于偏远

可以看一下蜀汉从诸葛亮到姜维的数次北伐,无一不是要翻越群山峻岭,走的几乎都是天险栈道。每次北伐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攻上去守不住,就算能拿下一两个城池,也面临着漫长的补给线供应问题。

蜀汉总共就三部分,分别是汉中、四川盆地、南中之地。这三部分地区几乎都被大山阻隔,城与城之间、郡与郡之间,交通极为不便。

纵然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他也改变不了这种地理环境,注定了北伐之路一片凶险。

蜀汉与曹魏国力大不同

曹魏政权占据中原广大地区,可以说当时中国的主要农业产地、主要畜牧业产地、主要制造业产地,都在曹魏的控制之下,这就意味着曹魏拥有着比蜀汉、东吴更强大的军事与经济潜力。

曹魏的面积也要比蜀汉大得多,人口也要多得多,战争的动员能力自然也要强于蜀汉。

反观蜀汉,刚才提到的地理位置严重制约了蜀汉经济水平的提高。尽管成都平原堪称一片沃野,但首先当时的生产力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其次,盆地地区有限的农作物产地,也并不能供应军队与民众的需要。

这样,从人口、经济、战争潜力来看,蜀汉都不是曹魏的对手。这是两个国家的先天基因所决定的。

丞相北伐还得时而分心朝廷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他的最大动力是要匡扶汉室,驱逐曹贼。这一套说辞在刘备在世的时候还是很有市场的。

但是随着刘备及一众老臣的先后离世,朝廷内部更新换代,包括刘禅在内,一众君臣有多少愿意北伐,有多少甘愿守在成都,也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北伐的持续进行,耗费了大量国库不说,诸葛亮身为托孤之臣,常年不在朝堂之上,对于朝廷上的事,他能把控的有多少?

黄皓之所以能与刘禅迅速拉近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占了诸葛亮一直在外,够不着成都的缘故。

综合以上,蜀汉的地理位置、国家实力、以及诸葛亮自身无暇旁顾,决定了北伐注定要失败。纵使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逃脱不了历史的宿命,终究无法成功的。

5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公认的军事家,然而北伐屡屡失败却是导致蜀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诸葛亮最终也因积劳成疾,长叹天命难违死于五丈原。

看到这里的时候,相信许多人对于诸葛亮北伐的失败抱有很大的遗憾,因为在他们眼里认为诸葛亮代表的蜀汉才是“正义”的一方,而曹魏政权却是反面的人物。

那么诸葛亮北伐失败,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是天意难违还是历史的必然呢?

一、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要想弄清楚北伐为何失败,我们先的知道,诸葛亮为何一直坚持北伐。

首先,战争永远是政治的延续。

我们要知道,诸葛亮的蜀汉政府,是一个少数派政府,主体是刘备当年一路长征剩下来的亲随。

而此时,蜀汉政府的官僚们,很多并不支持这个政府,民众对这个舶来政权也没有太多的认同感。

因此,诸葛亮的北伐,最重要的,是为全蜀国人民树立了一个道德意义上必须打击的敌人,以增强蜀汉政权的凝聚力。

在北伐的过程中,趁势整合的蜀国国内的各股力量,打击了投降派的官僚集体,在战争中淬炼出了大量有能力信得过的人才。

无论是蒋琬费祎等原来诸葛亮相府的旧臣,还是在北伐中发掘的麒麟儿姜维,均得以迅速提拔成为蜀汉政府的主要力量。

其次,成功的背后永远是以多打少。

诸葛的每一次北伐,都根据吴国北伐的时间范围来调整,这使得蜀军每一次都避开了曹魏的绝对主力。

因此,蜀魏大军的每次对垒,哪怕是惨败的街亭之战,诸葛亮一方都是以逸待劳,在自家预定的战场上开战,甚至还可以事先编一个口袋等着对手往里钻。

可以说,五次北伐中鬼神莫测的诸葛亮都是牵着魏军的鼻子走,蜀军利用预设战场之优势,不仅损失可控,还通过包饺子,先后干掉了王爽、张郃等魏国名将。

再次,则是北伐的战略意义。

回顾三国历史,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实现诛灭曹贼夙愿的,就是五伐中原的诸葛丞相。

曹魏是一个篡汉的政权,内部有着巨大的问题和分歧,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消化,因此曹魏的军权长期集中在曹氏亲族手里。

诸葛亮的频频北伐,把短期的交锋变成了一个长期的拉锯战,这就使得曹魏不得不在关陇一线长期布置大军,委任一个能够统筹东部诸军事,能力上与诸葛亮对抗的超级统帅。

最后,分裂的种子也就此埋下。

而经过诸葛亮的几轮北伐之后,曹魏亲族夏侯家和曹家的将领纷纷陨落,最终让士族代表的司马懿掌控了曹魏西北的军政大权。

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最强的政治家明白,只要通过北伐抻下去,曹魏集团内的建制派和王权之间,矛盾必然会出现不可调和,自己要做的就是加速这一刻的到来。

而与诸葛亮对阵的司马懿,果然在多年后篡夺了曹魏的大权。

回顾历史,那一次曹魏内战中,无论是统领着讨蜀部队的夏侯霸逃蜀,还是防卫吴国的淮南三叛投吴,都是改变历史的最好时机。

只是可惜那个时候,诸葛丞相虽然抻垮了曹魏,但是也累垮了身体。在那五丈原的秋风中,这位老臣兑现了出师表上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北伐为什么不成功?

1、自身能力的局限性。

陈寿说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可见评价是很高的。但后面又说,诸葛亮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也没能成功,可见打仗这种事,他并不擅长。

也就是说,他作战指挥能力不强,领兵打仗不行,这就使得他的战略构思在执行上大打折扣。

这也是他失掉荆州后,数次北伐都失败的原因之一,自身能力的局限性。

2、诸葛亮在知人善用方面远远不如刘备,他不能知人善用,在培养人才、举荐人才方面的能力不够。

他的接班人姜维固然不错,但因是年轻将领,威望不够。而他重用马谡,结果却丢了街亭,使得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最后他是挥泪斩马谡,可见他是多么痛惜这个人才。

刘备在识人方面的能力,就很强。他在白帝城临终托孤时,就对诸葛亮讲过,不能重用马谡,因为马谡喜欢纸上谈兵,实战方面不行,但诸葛亮没听。

刘备提拔的魏延、镇北将军,可以说是屡立战功,还有托孤重臣李严,这都是刘备提拔的人才,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但同时也是诸葛亮打击的对象。

为何这些人在刘备手底下就能用的很好,到诸葛亮手里就出问题了呢?不能知人善用,北伐过程中,状况频出,又怎能北伐成功呢?

3、北伐背离了“隆中对”原来的构思。

我们上面这些只是说了诸葛亮的个人局限性,使得北伐无法成功,中原无法统一。那么是不是说,当初定下的“隆中对”战略构思就是个错误呢?

当然不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而否定“隆中对”是个伟大的战略构想,“隆中对”的中心思想就是:

  • 别和曹操、孙权死磕。
  • 占领荆州。
  • 占领益州,也就是四川。
  • 两路同时出兵,统一中原。

现在我们看来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曹操、孙权最强,刘备没什么势力,要捏只好捡软的捏,往军力不太强的四川发展,这不是很正常吗?

其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太容易想到这样的策略。光看刘备戎马了半生仍然一事无成,就知道创业的艰难了。

他先后加盟了很多势力,如: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等,除了得了个好名声外,并没太大收获。

这是因为他一直在中原打转,他潜意识里觉得争天下,不就是争中原吗?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他跳不出这个思维模式。

当年的苹果公司就像玛雅人一样,一直困在个人电脑领域,几乎濒临破产,乔布斯的回归,给苹果指明了新的方向,IPhone的横空出世,不仅挽救了苹果公司,也让手机市场进行了一次大洗牌。跳不出固有模式的诺基亚,退出了手机市场,虽然它的质量真的很好。

我们现在回过头,再来看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觉了呢?

在一个大局中竞争,有时不是没资源、不是没能力、也不是不努力,而是你的认知能力被局限在了一个固定模式中,没有出来。

诸葛亮数次北伐未能成功,除了诸葛亮本身的能力问题和失去荆州外,其实还有重要的两点,已经背离了“隆中对”原来的构思。

一是如果战术行动背离了战略构思的某些条件,会使最后结果产生偏差。

二是时间性,所有的战略构思都有时效性,如果错过了那个时间点,那么一切都是枉然。

4、蜀汉的人口和百姓的压力支撑不起长期的战争。

《隆中对》中曾写到“西川和益州为富庶之地”,而在些《出师表》时却用“益州疲弊”来形容,可见在刘备统治下的四川百姓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据统计刘禅向邓艾投降后,邓艾曾经对蜀国的人口进行过统计,蜀汉的人口大约有九十四万左右,而诸葛亮手中却拥有着十多万的兵马,平均每9个人就要供养一个士兵(包括老人和小孩)。

由此看来这样的生活压力是由多大,没有民心的支持自然是赢不了战争的。

结语

综上所述,诸葛亮北伐无论从天时、地利、人和哪一方面来都是不占优势的,所以他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尽管他还想匡扶汉室,但无奈他的挣扎与历史大势所背离,最后落得个魂断五丈原,可悲可叹!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6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特别会去看诸葛亮出场的部分,“多智近似妖”,那时候是盲目的崇拜,后来又看了几遍,我就凭着我的印象说一说。

诸葛亮总共北伐几次?

演义里有一章写到六出祁山,其实仔细数一下,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之所以是六出祁山,其中一次是曹魏来袭,出祁山迎战,不能算北伐。《三国演义》里面详细介绍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中间的几次篇幅较少,简单讲讲。

北伐失败原因之一:诸葛亮用“马谡”

魏延提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出子午谷袭潼关”,兵行险招,向诸葛亮请求亲自带精兵从子午谷出,偷袭潼关,诸葛亮带领大部队出斜谷会师攻取长安以西的土地。这个建议跟魏延的性格有关,喜欢用险,后人认为有可取之处。

不过当时诸葛亮认为太冒险没有同意,之后采取战略出祁山,这一次在天水收获了大将姜维,也成为他之后的继承人。不仅如此,当时各郡纷纷相应,胜利在望的时候,诸葛亮做错了一件事,导致此次北伐功亏一篑!诸葛亮派王平与马谡去守街亭,一是以免被曹魏偷袭粮道,二是战线拉得太广,不能被切断退路,否则成都危险。

王平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只不过当时名声不显,诸葛亮更看重马谡,委任监军,马谡只懂得纸上谈兵,并没有实际接触战事。在街亭不过王平当道建寨把手街亭的劝阻,执意上山,结果被赶来的曹魏援军占领有利位置,困在山上,断水缺粮。兵败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得已引兵回川,放弃大好形势,第一次北伐因此失败。

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得已使出了“空城计”,才安全撤退。


北伐失败原因之二:蜀道艰难,粮草不济

第二、三次北伐先是因为蜀道艰险,运输困难,粮草跟不上,“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尤其是在大冬天断粮,那是容易引发兵变的,因此撤回成都,自请降职;春天的时候诸葛亮挥兵收回了祁山以南的武都、阴平二郡,重新稳固了大后方,后主再次恢复他丞相之职。

第四次北伐对上了司马懿,可谓是棋逢对手,旗鼓相当。司马懿研究诸葛亮用兵谨慎,屡屡反击,蜀汉仍然因为粮草不济,不得已撤退。


北伐失败原因之三:曹魏不换主将,北伐不能成功

诸葛亮自己也有些绝望了,司马懿与他同个级别,你算计来,我算计去,小胜一场有机会,想要完败很难,加上蜀汉连连征战,民生凋敝,西川一地,其实已无力供养这样一场战争。总而言之一句话,蜀汉拖不起长期战争。


北伐失败原因之四:诸葛亮事必躬亲,忽略人才培养

战争需要人才,而不是一个人。看过《三国演义》后半段便知道,蜀汉后主登基以后,诸葛亮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因为蜀汉大将已老,也没有新鲜的血液补充,怎么可持续发展?


以上为头条号“晴空莽莽”的回答,头条App搜索关注“晴空莽莽 ”与您分享更多文学、诗词、历史趣闻。

7

前言

诸葛亮的才能是不可否认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五行,通八卦,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这是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把诸葛亮写的近似于妖。民间百姓流传着的也都是演义中的故事,把他认为是千百年来智慧的化身。喜欢三国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在演义中了解诸葛亮,自然而然的认为诸葛亮神通广大,足智多谋,有经天纬地之才。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什么北伐不能成功呢?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他都没有成功,这是罗老先生在演义中写的最符合史实的情节。

原因

好吧!来看一下诸葛亮北伐为什么没成功。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经制定了战略,这种战略就是三分天下。首先占领荆州,跨有益州,据有两州之力联合孙权先消灭曹操,再图孙权。

外部原因

诸葛亮的的战略意图很明显要联合孙权,北伐曹操。但重要的战略要地,荆州被关羽丢失。失去了北伐重要支点和强援,孙权方面也是面和心不和。诸葛亮十分清楚这一点,每次北伐之前都不放心东吴。在边境都要加强防守,导致北伐兵力永远不足。荆州丢失以后,蜀汉政权只剩下益州之地。经过刘备失败之后蜀汉军队精锐已失大半,人口数量和质量都在连年下降,蜀中可用之兵已经不多。加上田地无人耕种,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诸葛亮已经到了举步维艰之境。外部原因是北伐不成功的原因。

内部原因

蜀汉政权自从建立以来就分为三个派系。荆州派,益州派,东洲派。这三股势力在国内是很难平衡的,诸葛亮的策略就是外部不断用兵,化解内部矛盾。事实证明诸葛亮是对的,他成功的转移了内部矛盾,可却耗尽了蜀国钱粮。刘禅作为蜀国第二任皇帝,他的治理手段还是不错的,他在国内也做过了不少工作平衡着各派系之间的实力。内部原因是北伐不成功的原因。

敌国原因

曹魏政权地盘最大,兵精粮足。诸葛亮每次北伐都会被阻止,司马懿就凭一个字就把诸葛亮拖住。那就是“耗”。他隐忍不发,据守不战。基本上都是把诸葛亮的粮草耗尽,自动退兵。

蜀中道路艰难,粮草运输不便,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因为粮草问题无功而返。这使诸葛亮极为烦恼,即使发明了木牛流马,可也是不解决根本问题。司马懿的抵挡和粮草的不济,都是诸葛亮北伐不成功的原因。


总结

综上所述诸葛亮北伐有这么多的因素制约,他是不可能成功的。以一州之力对抗曹魏多州,就算是诸葛亮真的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可能成功。

其实诸葛亮在北伐之初也没想过要直接消灭曹魏,他的战略目标是先占据庸凉二州,逐步蚕食曹魏,占领长安,再图消灭曹魏政权。这才是他真正的战略意图,并不是要一举消灭曹魏,因为他知道蜀汉政权的实力。这样看来诸葛亮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8

这个问题实际上很简单,我们先看三国的地图。

这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当年的地图。

第一,看国土面积。

曹魏定都洛阳,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国土面积约为291万平方公里。

蜀汉定都成都,主要控制益州(蜀地),势力最为弱小,国土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

孙吴定都建邺,主要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国力居中,国土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

第二,看人口数量。

根据历史记载,魏国大约有66万户,443万人。

蜀国大约有28万户,94万人。

吴国大约有52万户,230万人。

第三,看军力对比。

魏国大概有四五十万的总兵力,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

蜀国军队10到13万左右,北线汉中5万,东线永安2-3万,成都各据点3-5万。

吴国总兵力在20-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濡须口,南郡等长江沿线据点。

我们知道,打仗打的是经济、人口、军事,所以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讲,蜀国北伐都是在以卵击石,以小搏大,势必会失败。

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北伐?为什么一度取得很多次胜利?

北伐原因有三:

首先,刘备托孤,后主认诸葛亮为“相父”。相父也是父亲,刘备临死前的这一手政治手腕,就是要让诸葛亮继承遗志,完成未竟事业。至于刘备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是用道德绑架诸葛亮。

其次,刘备死后,诸葛亮要用一次次军事行动来掌权。蜀汉政权有两个集团,一是刘备带来的嫡系,另一个是蜀汉本地的官员士族,两个集团矛盾很深,刘备在时尚且能压住,但刘备一死,诸葛亮需要靠军事行动来证明自己,同时也分散两个集团相互冲突的注意力,同时在北伐中建立自己的威信。

再次,对于蜀汉政权来讲,“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其实是蜀汉长期偏安一角,发展空间太少,最终只会跟曹魏实力越来越大,如果不迅速北伐,强求一线战机的话,未来的情况会越来越不利于蜀汉,蜀汉偏安一隅则必定覆灭。

为什么取得了几次大胜?

诸葛亮五次北伐的结果中,至少有两次取得了一定成果的。特别是第三次北伐,攻占了武都、阴平两郡,可谓取得了大胜。为什么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还能取得胜利呢?

首先,魏国内斗严重。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懿屡次被魏帝猜忌,魏国虽然有张合曹洪等大将,但在曹操死后,没有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者,所以只能被动防守,给了诸葛亮可趁之机。

其次,曹魏势大,而且国土面积广,需要分兵驻守。加之以吴蜀同盟的存在,曹魏不敢在西线投入太多兵力,有顾此失彼的隐患,所以才造成了几次局部战争的失败。

再次,司马懿掌权后,有“驱狼吞虎”之策,在军事上实际上在养着诸葛亮,因为造曹魏皇室猜忌,他必须保证有仗可打,才能立足。所以,在前期的数次军事行动中,也有故意失败的成分在。而在司马炎称帝之后,蜀国可谓一击即溃,就是这个道理。

根据以上分析,诸葛亮虽明知北伐难以胜利,却不得不北伐。而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也是跟当时三国形势相关,并不是蜀国军事实力的原因。




9

很多人都会说,魏蜀吴三国中,蜀汉国力最弱,所以打不赢。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说起来比较模糊,今天我们就从另外的角度具体来看看,为啥诸葛亮就是北伐不成功!

三国时期,诸葛亮被评为有经天纬地之才,夷陵大败后,蜀汉都到了快要灭亡的地步了,他硬是从刘备手中结过大权,整合各方面资源,对外恢复和东吴的联盟关系,对内平叛南中,给蜀汉创造了一个安稳的内外环境,使得蜀汉国力重新恢复。之后,他又出兵北伐,多次打的魏军败退,然而如此强悍的诸葛亮,为啥最终还是没能北伐成功呢?

一、魏国人才辈出

相比于蜀汉,魏国的人才确实要多得多,这一点没法比。就连诸葛亮这么厉害的牛人,在魏国人才的合力对抗下,也没能占得便宜。三国演义中,给我们塑造的大多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手戏,然而实际在诸葛亮的北伐中,前两次都是败于曹真之手。曹真是曹操的养子,军事能力非常强,著名的虎豹骑曾经就是曹真的下属,曹真在世时,司马懿其实都是排不上号的,诸葛亮在与曹真的对抗中,没有占得丝毫便宜。不得不说,这一阶段的曹魏真的是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厉害人物。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诸葛亮数次北伐无果。

二、东吴不给力

经过诸葛亮的一番操作,虽然蜀汉国力成功恢复,但已经是再也回不到巅峰时刻了,所以蜀汉北伐,注定是不能再打出汉中之战的那种骄傲战绩了。以蜀汉这么点士兵,去攻击魏军,确实是胜算不大,所以诸葛亮需要东吴从合肥或者荆州出兵,牵制住曹魏的大部分兵力。而东吴虽然答应得很好,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出现了各种问题。

不知为何,东吴在和曹军的作战中,总是败多胜少,非常奇怪。很多人说东吴擅长水战,陆战能力一般,可是当年在孙策、周瑜的带领下,东吴军队也是所向披靡啊。而且在夷陵之战时,吴军陆战也曾击败过蜀军,按说战力是不低的啊。再说统帅,虽然东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才匮乏,但相比于蜀汉,情况可好的多了。总之,东吴在和曹军的对战中,表现的不是非常漂亮,无形中使得蜀汉这边面临的压力更大。东吴不能有效牵制魏军,也就使得魏军有更多的军力、人才来对抗蜀汉,给诸葛亮增加了大麻烦。

三、地理条件

蜀汉这个地方,是成也地理,败也地理。四周多山,道路艰险的地理条件很好的保护了四川的政权,但同时也限制了蜀地对外的扩张。由于道路艰险,易守难攻,外面的军队很难打进蜀地,同样的道理,蜀军也很难打出去,即便是打出去了,后勤供应也是非常的困难,诸葛亮就在这方面吃过大亏。

公元228年,诸葛亮听说曹军东进,关中空虚,便率领大军前来进攻,结果被郝昭放在了陈仓之外,诸葛亮围攻数日,未能取胜,而粮草也开始跟不上了,于是遗憾退兵。

公元231年,诸葛亮乘曹魏雍凉地区半年没有下雨,再次进行北伐,曹叡连忙派司马懿统兵救援。这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以统帅身份互相对战,结果面对诸葛亮,司马懿不敢主动进攻,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还被毁坏了后方粮草。卤城之战,诸葛亮大败司马懿,光斩获魏军低级军官的首级就有三千级,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可谓是大胜。此时的蜀军,士气旺盛,完全是有可能彻底击败魏军的,但又是由于粮草不济,诸葛亮无奈撤退,白白损失了一个大好机会。

诸葛亮前四次北伐,两次都是因为粮草问题,遗憾退兵,当他第五次北伐,准备屯田和魏军打长久战时,身体却不支,因病去世了,留下了一世遗憾。

其实,若不是地理限制,把蜀汉和魏国的位置换一下,诸葛亮必定是能够打出更优秀的战绩的,说不定是真的能做到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结语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何没能北伐成功?其实其实除了国力因素,还有另外三个原因,一是魏国的人才确实很多很厉害,二是盟友东吴不给力,没能给曹魏造成很大的压力。三是蜀地的地理条件限制住了诸葛亮,使得大军的后勤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10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双方实力对比太悬殊,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也就是蜀汉灭亡的那一年,蜀汉人口大概在108万左右,而魏国总人口则高达443万!在古代,人口绝对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象征和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

人多,军队自然就多,人少,军队自然就少!古代作战跟现代作战不一样,古代作战军队的数量绝对是制胜的关键因素,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以少胜多的例子,比如说明朝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刚开始就那么几万人马,可是却把建文帝派来的五十万大军打的个落花流水,这是因为五十万大军的统帅李景隆实在是太水了,双方主帅的水平实在是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建文帝的军队才会一败涂地!

可是诸葛亮面对的对手可不是无能之辈,从最开始的曹真、张郃,到后来的司马懿、郭淮,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您别看各种影视剧里曹真都是那种有勇无谋的形象,历史上的曹真可是个厉害人物,曹操手下那么多能征惯战之将,最后曹操把曹真作为培养对象,让他逐渐成长为曹魏军队的统帅之一,曹真不是将军,他是统帅!事实证明,曹操的眼光的确不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被曹真给硬生生打了回去。

所以说就算是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他也无力回天,他绝对灭不了魏国!

三国时期,军民的比例大概是1:10,三国后期虽然战争仍然很频繁,但是相比于三国初期的混战(百姓伤亡比较大),三国后期的战役但都是在三国边境上发生的,所以说三国总的人口没有太大的波动!那么照此推算,蜀汉的军队维持在10万人左右,曹魏的军队应该在40万上下,不会再高了,再高了老百姓的负荷就受不了了!双方军队数量比为1:4,在古代这个数量以少胜多是非常难的,除非对方统帅指挥出现重大问题!

不仅如此,蜀汉即便有10万军队,诸葛亮也不能把这十万大军全部带出去打仗吧?成都等重要城市你得派兵保护吧?蜀汉与东吴边境也得派兵看着吧?而且派的少了恐怕还不行。所以,你仔细品,诸葛亮他能到多少兵去北伐呢?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仙,他也只是一个有些才智的凡人,你让他带着几万兵马就想吃掉一个拥有着400万人口的国家,这简直比登天都难!

那是不是就一点儿希望没有呢?当然是有的,而且诸葛亮也这样做了,那就是化敌为己,把敌人的人口、物资、土地转变成自己的人口、物资、土地,很经典的例子就是诸葛亮收姜维!姜维本来是魏将,结果最后被诸葛亮收为己用,而且后来极其忠于诸葛亮和蜀汉!同样的道理,后来姜维把逃亡到蜀汉的魏将夏侯霸委以重任也是这个道理,这样下来蜀汉可以通过逐渐的蚕食来消灭魏国!

但是,这是需要时间的,诸葛亮本来就年事已高,再加上事必躬亲,累也给累死了,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做收服魏国人心的工作!当然,他的继任人蒋琬、费祎、姜维都一直在做这项工作,可是他们的人格魅力显然是比诸葛亮差了一些。姜维收服的另一个魏将郭循,就是一个很失败的例子,蜀汉大丞相费祎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这个降将郭循给刺死的!那你想这个工作以后还能做得下去吗?我觉得是很难的,最起码投奔过来的魏国将领不会那么轻易地被重用,这也会导致这项工作越来越不好做,直到不做!

综上所述,我认为双方军力对比是诸葛亮不能北伐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大家怎么看呢?一起讨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