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诸葛亮北伐,其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惊世豪赌,为什么失败?

诸葛亮北伐,其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惊世豪赌,为什么失败?

2020-09-07 17:31阅读(63)

诸葛亮北伐,其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惊世豪赌,为什么失败?:前言北伐曹魏,实现统一,是诸葛亮早在隆中对策中就已定下的奋斗目标。虽然关羽兵败失荆州、刘

1

前言

北伐曹魏,实现统一,是诸葛亮早在隆中对策中就已定下的奋斗目标。虽然关羽兵败失荆州、刘备惨败夷陵后,蜀汉元气大丧 ,又仅占益州一地,地僻民穷,战略纵深逼仄,成为三国中最弱的政权,而且失去荆州后,两路北伐的条件已不复存在。但诸葛亮并未因此放弃他筹谋已久的北伐计划。

诸葛亮谙熟天下大势、洞烛机先,其智深不可测,而且北伐中原这个登高望远的宏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没有地理优势、综合实力羸弱中,以主动进攻代替被动防守,创造出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蜀汉集团这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有人质疑诸葛亮穷兵黩武,耗尽民力,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若不一再发起针对曹魏的主动攻击,恐怕蜀汉早就被强大的曹魏所吞噬。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是为了竭力完成他对刘备的承诺及责任,但因先天不足,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以小博大,以弱击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场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最终,北伐没有成功,他也因积劳成疾,殁命五丈原......


六次北伐为何均无功而返?

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始频繁发动对曹魏的战争,蜀国北伐军六出祁山,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 ,却未得中原尺寸土地,最终还落得个国家窘迫、百姓疲弊的不堪结果,难道是他没有这个能力吗 ?

诸葛亮六伐中原均功亏一篑,常使后世英雄为他扼腕垂泪。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一次次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铩羽而归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诡异现象:南征易,北伐难。检索史料,你会发现南征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但北伐成功却只有寥寥几次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朱元璋命大将徐达扫荡蒙元残余势力的北伐,再就是国民政府针对北洋军阀而发动的北伐战争了。

诸葛亮北伐之所以不成功,每一次都有具体原因。第一次是因为马谡失街亭,被魏将张郃抄了后路,致使蜀汉北伐主力进退失据,诸葛亮被迫放弃已经到手的凉州东三郡,率军退回汉中;第二次是因为路途艰险,粮草转输困难导致军中乏粮,只得被迫撤军;第三次是因为张飞子张苞追击魏军时不慎跌落深谷,后伤重而死,诸葛亮因悲恸过度而生病,已无法指挥作战,不得已再次撤兵;第四次是曹魏施反间计,命细作潜往成都大肆散布谣言,后主刘禅因此猜忌诸葛亮拥兵自重,于是下诏撤军;第五次是因为李严督运粮草不利,导致前线军粮接济不上,李严害怕被惩罚,于是矫诏(伪造刘禅旨令)大军班师。第六次因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无计可施,最终病死五丈原,遗命杨仪代理统帅,率军撤回蜀境。


导致蜀军每次北伐失败的原因虽各有不同,但事实上每次出祁山后诸葛亮所面对最大的困难几乎相同——粮草不济、魏军坚守不战。秦岭山高谷深,路途艰险,运输困难,蜀军的粮道又很容易被敌方截断,因此无法长期与敌对峙,更无法打持久战。蜀汉北伐曹魏的战争打到后期,基本上就演变成了粮草争夺战,不是你劫了我的军粮,就是我烧了你的粮库;另一个原因是司马懿窥破蜀军软肋,据险坚守,决不出战。他知道远道而来的蜀军耗不起,时间一长军中粮尽,必不战自乱。这招果然有效。刚开始魏军还跟在蜀军身后盲目追击,有时还发起主动攻击,吃了不少亏,但后来司马懿改变与蜀军打野战的策略,坚壁清野,绝不轻易出战,蜀军几乎没有速战速决的机会,即便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亦无计可施、一筹莫展了。

后来,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基本解决了山地运粮困难的症结。后来,为了长期与敌相持、对峙,他采取“取之于敌”之法,命军士到凉州抢收魏国已熟的麦子,以补充军粮。他还分兵就地屯田,自种自收,进一步减少了粮草转运的困难和压力。


但司马懿勒令魏军坚守不战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以至于蜀国北伐军长期屯驻、滞留在魏属交界处,无法再进一步,乃至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这个问题都没有破解之策,早期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就这样打成了胶着战、持久战。对于进攻一方来说,这样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六伐中原徒劳无功,主要是他的对手是极善用兵的曹魏太师司马懿。司马懿堪称是诸葛亮的克星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因何受人质疑?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把六次北伐不成功归咎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足,他认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是安邦定国是诸葛亮的长处,而他用兵打仗却过于谨慎,似乎忘记了“以奇用兵”的精妙,显示了他在军事能力上的欠缺。陈寿还指出,诸葛亮希望在其有生之年击灭曹魏,一统天下,所以连年用兵,这不是穷兵黩武又是什么?

这只能算一家之言。假如诸葛亮真的像陈寿说的那样军事能力平平,那么当初刘备不厌其烦“三顾茅庐”恭迎他出山辅佐自己又作何解?


和冲锋陷阵、斩将搴旗、骁勇无敌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比,登高望远的诸葛亮无疑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高参型、智慧型军事奇才。要不然,他一出山就能给刘备提交了一份东联孙权、北抗曹魏、西据荆益的战略远景规划,而且极具具体操作性,所以他必定精于军事。要是没有诸葛亮,实力弱小、连块立足之地都没有刘备又如何能化茧为蝶、三分天下而得其一点呢?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非常认可,拜他为军师将军,还由衷地对关张说:“吾得诸葛亮,犹鱼之有水也 ”。

诸葛亮六伐中原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军事能力不应该因此受到质疑,虽然他用兵过于谨慎,但蜀国实力有限,不允许他动辄与强大的曹魏进行豪赌,因为若他思虑不周或一着不慎,很可能导致蜀汉集团满盘皆输。在北伐期间,他不也一次次把用兵狡黠的司马懿打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吗? 后来蜀军撤出五丈原后,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在沿途部署的营垒纹丝不乱,也发乎内心的称赞诸葛亮是古今罕见的军事奇才。

那么,为何蜀汉拥有如此优秀的军事人才,却无法战胜盘踞中原的曹魏呢?


与强大的曹魏比,蜀汉实力太过弱小,且北伐的战略机遇期早已经错过

彼时,曹魏占据了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中原地区,在各方面拥有毋庸置疑的巨大优势,从综合国力上讲,蜀汉和曹魏比差距太大,犹如蚂蚁和大象。当然除了综合国力外,影响战争走势的因素很多,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数不胜数, 为何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北伐却徒劳无功呢?细究起来,诸葛亮北伐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北伐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已经错过,最佳时机应该是赤壁之战后立刻联手孙吴北伐中原。

(2):关羽失荆州后蜀汉失去了两线进攻的有利时机,只剩汉中一块进攻跳板。

(2):蜀后主刘禅似乎忌惮诸葛亮独掌军权,对北伐持消极态度。

(3):诸葛亮受刘禅猜忌后,为求自保,长期统兵在外,把北伐当成避祸手段,因此无法尽全力进行北伐。

因篇幅所限,在此就不进行进一步分析了。

当然,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因为历史人物终究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当中,无法超越其身处的时代,其所作所为多少也会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局限。诸葛亮“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在志向、才干尤其是人品上,诸葛亮都远胜其死对头司马懿。虽然北伐不成,但他早已名垂宇宙,成为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贤相的典范、治家的楷模,早就涅槃成一座令后世仰视的丰碑。



【插图源自网络】

2

三国实力大小依此为,魏、吴、蜀,其中,魏国最强大,蜀国最弱小。就领土来说,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洛阳一带)、雍州(关中和陇右)、凉州以上十个州;吴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和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和荆州与魏分割所有);蜀的领土只有益州这一个州。三国人口魏国人口四百多万,吴国二百多万,蜀国九十万。

如此大的差距决定了诸葛亮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去战胜曹魏,匡扶汉室。这一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已经提出了。”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所以,诸葛亮才提出要占据荆、益,东和孙权,两路出兵夺取天下。有了这些,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天下有变”。只有这样,才是诸葛亮以小博大的布局。

但是事实上却是,虽然刘备成功占有益州,但关羽大意失荆州,让两线出击失去可能。更关键的是“天下有变”这一条件,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一直没有出现。三国鼎立时期,各国内部趋于稳定,其实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由乱而治的趋势。占据中原的曹魏经历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政局稳固,国势一直处在上升期。而这一时期正是诸葛亮执政的时期。等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魏发生变动时,诸葛亮已经去世。再加上蜀地道路艰险,虽然易守难攻,但也导致自己进攻不易,诸葛亮多次因为粮草问题不得不退兵。从这方面说,诸葛亮北伐失败正是这些客观条件不具备,最终失败。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不能说诸葛亮是失败的。他以益州一地,雄据西南,屡次用兵,以攻为守,让曹魏数十年不敢加兵蜀汉,从这里讲,他也是成功的。

3

诸葛亮一生为蜀国殚精竭虑、披肝沥胆,是我国封建社会有名的贤臣和良臣,他与刘备在我国历史舞台上,演绎了完美的“君臣配”,其优良的品格和作风,得到后人敬仰,《三国演义》更是将诸葛亮描写成一个完人、圣人。

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北伐的失败就是诸葛亮大意和错误指挥的表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三足鼎立”之势。

一代伟人毛泽东谙熟三国历史,他曾点评过诸葛亮北伐这件事。毛泽东说:“初战,亮宜自临阵”。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攻打祁山,没有亲自上阵,而是派了马谡作为主帅北伐,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开始。

此前,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诸葛亮没有顾及刘备临终遗言。就在“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的大好形势下,马谡仍然丧失街亭。街亭是一个关键点和核心位置,街亭失守,标志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甚至也预示着“六出祁山”失败的不可逆转性。自此以后,北伐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一样,再没有吹鼓起来。

街亭失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请求“自贬三等”,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这次失败让诸葛亮前期的擒夏侯、斩崔谅、杀杨陵、取上、袭冀县、骂王朗、破曹真这些工作都付之东流。毛泽东后来评价说:“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诸葛亮也吸取了经验教训,后面陆续的北伐工作,自己都亲自上阵、亲力亲为。

我们知道,蜀营还有一员大将不得不提,他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说的就是关羽。“隆中对”时,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一幅三国鼎立的蓝图:主力部队可先向南、向西攻取荆、益二州,之后若天下有变,可命一大将率荆州之众向宛、洛,而后出于秦川,以北伐复兴汉室。

从这段隆中对不难看出,诸葛亮对于荆州地位的重视和志在必得。后来,三足鼎立形成之后,诸葛亮本应该亲自镇守荆州,然而他却留下关羽镇守。我们知道,关羽此人性格心高气傲,自始至终,对于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战略计划都持懈怠状态,把关羽留在荆州,这是诸葛亮的一步错棋。

毛泽东后来曾评价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在毛主席看来,蜀国大军已经兵分两路,而且荆州、益州相距千里之遥,何况关羽、刘备、诸葛亮又兵分三路,更加削弱了蜀国仅有的兵力,所以这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北伐,这一场博弈,最终以诸葛亮的失败而告终。诸葛亮一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然而北伐失败,不得不说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也有难以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时候。

4

诸葛亮北伐,其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惊世豪赌,为什么失败?

中国历史上以小博大的战役数不胜数,远的不说,同样发生在三国时代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便是非常经典的以小博大并且赌赢了。上过初中的基本都知道诸葛亮最后病逝五丈原,含恨而终,其北伐也宣告失败,笔者认为其失败有着必然性和偶然性。

  • 汉室衰微,人心不思汉

自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后,东汉王朝便陷入无休止的烽烟战乱中,先是爆发了席卷天下的黄巾之乱,待到黄巾乱定,凉州、幽州等地又先后出现叛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腐朽的东汉王朝又顾此失彼,刚平定一股叛军又出现另一股叛军,加之地方又逐渐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老百姓渴望大汉天子能够还天下太平的愿望破灭,自然也就对中央政府(汉室)的归属感越来越低。毕竟在古代,老百姓可不管谁当皇帝,只要谁能带来和平与幸福,他们就认同谁。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的出现符合了北方百姓的需求。曹操通过多年努力,将群雄割据的北方重新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使北方重归太平。而且曹操在施政方面也颇有成就,例如在攻破邺城后,其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又比如在人才人用方面,敢于打破两汉的举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会给予提拔。久而久之,北方大部分阶层都不再“愚忠”所谓的汉室,而是转投到曹操(曹氏集团)的旗帜下。因此诸葛亮北伐中原之时,北方归魏已久,人心早不思汉,(蜀)汉军失去了民意基础,大军到了魏国境内,不但没有想象中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反而是十分强烈的反击。

▲曹操

  • 益州疲弊,回天乏术

正如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汉政权在覆亡前也才过百万人口,而魏国确有四百多万人口,是蜀国的四倍多。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第一资源,在战争时期是评价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诸葛亮多次北伐,人是越打越少,虽然魏国也死了不少人,但是人家恢复能力比你强,便是双方不打硬仗,也实在耗不过。此消彼长之下,蜀汉政权越来越难以翻盘,加之魏国庞大的人口基础,人才的出货率也远大于蜀汉,导致蜀汉方面越来越没有“大将”和“能臣”。因此,诸葛亮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只要魏国不再来一次像“赤壁之战”那样的大败,其翻盘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诸葛亮

  • 时运不济,棋逢敌手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诸葛亮最后硬生生被司马懿耗死在五丈原,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本来已经顺利收复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因为马谡丢失街亭而功败垂成,三郡得而复失,这与诸葛亮用错人脱不了关系,但魏明帝曹叡的合理布局也是关键因素。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在魏明帝在位期间,魏明帝知人善任,在战略上未犯下什么大的错误,不给诸葛亮有机可乘。司马懿更是被说书人称作诸葛亮的克星,司马懿虽然在军事上不能战胜诸葛亮,但司马懿扬长避短,筑起高磊,不予应战,使诸葛亮寸步难行,最后耗死了诸葛亮。

▲司马懿和曹叡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失败既有“人心归魏”、“益州疲弊”的必然性,又有“棋逢敌手”、遇到魏国明主能臣的偶然性。

5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迫害李严,趁机夺权,自领益州牧(前任益州牧是刘备),已然篡国。

当时蜀汉建国不久,地方不稳,朝野动荡,百废待兴,理应休养生息,囤积粮草,整理内务,积聚实力再谋求北伐。并且曹魏人口众多,兵多将广,实力雄厚,粮草器械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且一直和东吴眉来眼去,互相利用,互为犄角。

但是,诸葛亮为了夺取蜀汉开国元勋魏延手中的汉中军权,执意北伐,对魏延明升暗降,夺其兵权。自此,刘禅彻底成为傀儡。

综上,蜀汉民穷国弱,魏国地广人众,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夺权,这个目的己经实现了。至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那都是口号而己,连诸葛亮自己都不相信。

6

前言

说的是,诸葛亮北伐,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惊世豪赌,既然是豪赌,那么成功和失败本就没有定数,相反如果不去尝试,那么到头来连成功的机会都没有,结果显然易见就剩下失败了。

试问下,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汉就可以一直存续下去吗?自古偏安一隅的政权最终的结局都是被灭,这是毫无疑问的。

诸葛亮北伐

想当初处于四战之地的曹操面对拥有四州之地的袁绍,也不是敢于亮剑,与袁绍在官渡决战,当时的人大多都是看好袁绍,又有多少人看好曹操能在此战中击败兵强马壮的的袁绍,但事实上却是曹操赢了。

又有谁想到小小的孙刘联盟能击败一统北方的最大军阀曹操,赤壁之战扭转了天下的形势,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司马懿敢于阴养三千死士来发动高平陵政变,要知道如果失败了,就是诛九族的结果,但他还是下了赌注。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

又有多少人能想到魏将邓艾以一支偏师偷袭阴平小道直插成都平原,以疲惫之师下江油、过涪城,战绵竹,灭了蜀汉,成就了头等大功。

以上都是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成功的战争案例,除了实力外,有时候也靠人的谋划。刘邦如果甘愿于在巴蜀渡过一身,而没有想过要打出去,不去谋划夺关中,与项羽争雄,那么还有后世的大汉王朝吗?

诸葛亮北伐意图的何在?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意图比较明显,《出师表》里也表达了诸葛亮的真实想法。

1.为报先帝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情,完成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还与旧都的遗愿。

诸葛亮与刘备

2.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判断,如果不北伐,最终的结果就是坐以待毙。

3.蜀汉的内部结构,外来政权很难得到本地士族的支持,内部各个派别矛盾重重,诸葛亮借北伐来团结力量,转移矛盾,稳固政权。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可以先恢复生产经济,开发南方的荒凉之地,加强蜀汉的国力,再伺机发动战争,乍一听蛮有道理,可是蜀汉再怎么发展,毕竟是一州之地,不要说比不过占据中原九州之地的曹魏,就连占据荆州、扬州、交州的东吴也比不过,因为益州的天然地势在那里,易守难攻的同时也很出去,更难发展。

魏蜀吴三国地盘划分图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自从主政之后,连续六出祁山五次北伐,穷兵黩武,消耗了蜀国的国力,那么真是这样吗?后世的学者和专家研究史料表明,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北伐才算上大型的战争,其他几次都是小型的战争,而且诸葛亮以战养战,尤其第一次还迁走了天水、南安定三个大郡的居民,补充了一定的国力,严格意义上说诸葛亮通过依法治蜀,稳固了蜀汉的稳定,并没有过分的消耗蜀汉的国力,老百姓也不是苦不堪言。

诸葛亮作为一个良相,有着治国的卓越才干,他明知国力不如曹魏,却始终坚持北伐的国策,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是值得称赞的,就像抗战时期一样,国家正处于积贫积弱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敌人难道放弃抵抗吗?不一样奋起反抗,团结一致,终于打倒看似不可战胜的敌人,取得胜利。

诸葛亮北伐为何会失败?

综观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失败会有各种因素,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战争的胜负不仅靠的是统帅,更靠的是综合国力的比拼。诸葛亮数次北伐,取得一定的成果,打得强大的曹魏只好坚守,不敢轻易出战,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并不像陈寿所说的诸葛亮不善军事,战争的胜负更重要的是看综合的国力,经济实力、兵员的素质,粮草等等,为何诸葛亮谨慎,因为家业小,所以输不起,不像曹魏输几次根本伤不了筋骨。

魏蜀吴三国的人口与兵力对比图

2.内部不团结,蜀汉反对北伐的大有人在。诸葛亮为何会写《出师表》,因为反对的人实在很多,连后主刘禅都是不赞同,后面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李严使计让诸葛亮撤军,军队里面杨仪与魏延不和等等,都表明蜀汉内部矛盾重重,试问下这样的北伐成功几率能有多大。

诸葛亮与李严的权力之争

3.蜀汉人才的凋零,可堪大用的人才很少。尤其经过关羽和刘备的惨败,蜀国的国力已经早已经走向下滑了,大量的将领与精锐的士兵损失殆尽。细数下蜀汉的优秀将才,只有诸葛亮一人,魏延当先锋大将可以,关兴、张苞等早逝,但魏延冒进,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都是从魏国投降过来的。比起曹魏和东吴,蜀汉的人才断层是最严重的。

总结: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才干,不信天命,想要人定胜天,靠人谋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明知实力不如曹魏,却依然发动北伐的豪赌。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不去尝试,不去行动,是远远没有结果的,诸葛亮用北伐实际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意图,虽然失败了,但我敬佩这样的人。

7

题主自己都说了,本质是以小博大。以小博大,失败才是常态,赢是偶然现象。

后世各种以小博大的案例,唯有后金代明是真正胜利了。其他都是失败,日本那样,从甲午开始就一次次的赌国运,一直赌到1942年中途岛,还是输掉了。

小国想拼大国,不仅仅是要求自己不犯错,还必须寄希望于对方犯错和有其他各种有利因素,这里面不能人为干预的元素太多了,因此才很难保证能胜利。

8

谢谢邀请,弹指千年为您解答!


导读:诸葛亮前后共发动了5次北伐战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集团的内部矛盾,巩固了自己的威信地位,同时也让军队得到锻炼和成长。但它其实并不符合当时蜀汉政权的国情和民意,也注定了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为何说诸葛亮北伐注定失败呢?具体原因如下:

一、北伐仅仅是统治者的意愿,它违背了民意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严重,长期的混战人民苦不堪言,他们急切的希望战争停止。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无论谁发动战争,都会使苦难加剧。但诸葛亮切没看到这一点,他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发动北伐,以为能引起人民的共鸣,没想到适得其反,不当没得到支持,反而遭到了广大平民的反对和反抗。

二、北伐战争与蜀国当时的国情相背离

多年的征战使得益州,经济衰惫极为严重。刘备讨吴之时,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时都消耗了蜀汉大的人力、物力。这样的消耗对于常年征战、人口匮乏的蜀国来说,在短时间要恢复是不可能的。但是仅仅过了两年,诸葛亮就不顾及民生贸然发动北伐战争,要知道仅仅凭借蜀汉小小的一州之地,根本就无力供应北伐的战争消耗。

三、刘备死后蜀汉政权不稳

刘禅本身极为懦弱,在刘备死后,早年跟随刘备的大臣猛将也相继去世。这就导致了蜀汉政权的统治力量大大的消弱,虽然有诸葛亮的辅助,但是蜀汉内部矛盾重重,文臣武将相互倾轧严重影响了北伐的执行。蜀汉内部意见不一致,官吏相互倾排斥,使北伐战 争没有巩固的政权基础,所以必然失败。

四、北伐战线太长后勤困难

益州处于盆地之中,四周都是大山,交通十分不便。每次北伐蜀军的补给路线就长达数百里,十万大军的衣食、辎重只靠“木牛马”在崇山峻岭中运来,其艰难可想而知。后勤供给的不足常常导致北伐战争的失败。曹操也正是利用诸葛亮后勤弱这一点,“以 近待远、以逸待劳”,弄的诸葛亮进退两难。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注定是要失败的,这也根本算不上豪赌,因为一点赢面都没有!

9

其实诸葛亮本人也非常疑惑,当初为什么刘邦北伐可以成功,自己却屡屡失败。

有地理方面专家曾分析,秦末从巴中到汉中到关中,有水路相通,粮草可以非常容易北上供给军队。

可是四五百年后,到了汉末,河道改变,水路已经断绝。北上运粮太过艰难。多少次北伐都是因为粮草供给出现问题,难以继续下去。

其实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蜀地人口太少了。曹操从汉中撤退时用优厚的条件,非常鸡贼的把人口全迁到关中去了。蜀地后备力量跟不上,缺钱缺粮缺兵,内部又不稳定。诸葛亮治理蜀地方法也失当。

诸葛亮治蜀太难了,殚精竭虑,却无力回天。其实武侯祠的一副对联“攻心联”已经解释的非常清楚了:“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主席非常认同此联总结,建国后曾对去蜀地任职的官员交代要去武侯祠好好学习一下。

#历史回眸# #历史# #我要上头条#





10

三国以蜀国人数至少,国力最为弱小

刘备虽然一生都在征战, 但前期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据点,没有地盘就收不到钱粮,招不到兵卒,更加吸引不了人才

此时曹操虽然也在四处征战,可他的地盘总体来说,是在不断扩大的,在他最早占领的地方,如青州豫州等,除了早期,基本一直在安心发展,为曹操提供钱粮,兵卒,使得曹操越打越强,打胜了有新的地盘作为战利品使自己变得更强,打输了也可以依靠自己现有地盘坚守阵地 ,恢复元

东吴孙权也是这样,基本一直都是稳步发展,虽然对外攻击不足,但长期发展之下稳守自保有余

刘备就不同了,刘备前期最大的失误就是丢了徐州,作为刘备占据的第一个大州,徐州对于刘备有着极高的战略意义,首先,徐州是陶谦三让得来的,大义上无亏,不存在后来荆州方面和东吴的借荆州的争论以及蜀地关于刘备反客为主的不好的议论,其实,徐州人口众多,钱粮丰厚,作为天下有数的大州,一州之力可抵其他两三州之和了,其三,徐州盛产精兵,丹阳精兵天下闻名,跟随刘备的一支丹阳兵一直都是刘备军中最可靠的战力,最后,徐州本地士族的支持,徐州士家大族,以糜, 陈为首,曹家次之,而此时糜陈两家都是全力支持刘备的,糜家甚至整个家族都押宝了进去,可以说,只要刘备稳守徐州,猥琐发育,只待中原战乱,大有可为

可惜轻信吕布 ,引狼入室,最后全部便宜了曹操

而刘备自己又多奔波了许多年,费了许多周转,才有了蜀地和半个荆州,而此时,曹操已经平定了北方诸侯,一统北地,地盘广大,兵精粮足,绝对实力以远在孙刘两家之上

而刘备以一腔孤勇,激励麾下将士,汉中一战,正面击败了曹操,保住了 蜀地 夺下汉中,可以说大大打击了曹操,此时刘备一方气势如虹,魏吴两方皆惧之

而后关羽攻襄樊,水淹七军,斩杀庞德,生擒曹军外姓将领第一人于禁,兵围樊城,兵锋直指徐都,曹魏内部乱象纷呈,不断有人暗地联通关羽,曹操几欲迁都避之

此时是刘备一方最有可能重创曹魏,扩大地盘和影响力,改变双方实力对比的时候,可惜东吴此时突然背盟偷袭,刘备小舅子糜芳不战而降,导致荆州陷落,关羽军中兵无战心,最终兵败被擒杀

此时的刘备一方实力已损失四分之一强,而后刘备伐吴,夷陵之战大败,蜀汉国力大损,基本已经确定只能勉强自保而不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了

至于后面的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 ,即是为了自保,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算是忠于汉室江山的人,最后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