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甲午国殇是一个人的战争?为何甲午战争中只有李鸿章在苦苦支撑?

甲午国殇是一个人的战争?为何甲午战争中只有李鸿章在苦苦支撑?

2020-10-18 17:31阅读(66)

甲午国殇是一个人的战争?为何甲午战争中只有李鸿章在苦苦支撑?:这个问题分为两部分:问题一:甲午战争是不是一个人的战争。答:甲午战争确实是一个人的战争。

1

这个问题分为两部分:

问题一:甲午战争是不是一个人的战争。答:甲午战争确实是一个人的战争。最出名的例子就是。甲午战争时期清朝的南洋水师向日本政府索要被俘虏的两艘军舰。理由是甲午战争为日本与李鸿章的事情,与他们无关。所以,当时的人心目中甲午战争是一个人的事情。

问题二:为什么甲午战争成了李鸿章一个人的事情?答: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李鸿章当时职务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当时是最大地方封疆大吏,也是汉臣之受饿。而这一切全部得自于李鸿章的战功,李鸿章自攻太平天国起家,灭捻军,建水军。军事就是李鸿章的荣誉墙。再加上太平天国战争就已经证明的清朝的八旗与绿营兵的无用。以及对于日本这个蕞尔小国的蔑视。李鸿章也不会允许其他的任何参与到对日本的战斗中。这是李鸿章的私心

二、淮军自身的性质。淮军创立初衷是为了抵抗太平天国。最早他的性质属于地方团练,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地方义勇军。所以在当时人看来淮军和北洋水师更像是李鸿章的私军,他也一直霸道的不允许任何人插手淮军事务。于是造成八旗兵与绿营兵认为淮军是泥腿子,淮军认为他们是软脚虾。所以,安排其他军队参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三、清廷对于李鸿章势力的打压。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没有掌握在清廷手中,反而在位汉臣手中。我就不相信以慈禧的性格能睡个安稳觉。(而淮军也正是李鸿章手中最大的政治资本。)所以,对日作战未尝没有借机削弱李鸿章的意思。即使没有办法消灭淮军,也给淮军这些骄兵悍将一些事情做,最好能将之长期安置在朝鲜。只是大家都未尝想到局势会发展的那么坏。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甲午战争后,李鸿章立刻丢了自己首席封疆大吏的地位,被发配到了南方。甲午战争的孤掌难鸣是朝中权力斗争的延续。

四、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中日同时进行近代化改革。但是中国仅仅学习了西方的技术。而日本是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整个国家缺乏一种民族危机意识,人人都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少一颗救亡图存的心。日本却欣欣向荣,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都快速向近代过渡。当时的清朝整个国家自下而上已经烂到骨子里,人人都只能顾上自己眼前的利益,如何形成合力共同抗敌。

这就是我认为甲午战争最后演变为李鸿章一家战争的各种原因。

2

这也是国情所致: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备受西方列强欺凌,但中国从强大走向没落,真正的转折点并非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中日战争。

正是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不仅赔了银子,还搭上了土地,甚至自己的主权。

也正是这场失败,让国人醒悟过来,才会出现变法派,出现义和团,出现革命派。社会生活节奏也彻底被打乱,走了太多弯路后,中国陷入了长时期的分裂与斗争。

虽然不想再次回顾,但讲近代史,总绕不过这场战争,那么清朝究竟为什么会失败,又为什么是李鸿章一个人在苦撑?

甲午战争之前,清帝国甚至跻身了世界强国的阵营,是列强之一,可能很多人不认同,但事实上确实如此: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不仅地盘大,人员多,且周边一直有几十个藩属国。即使进入到明末到清帝国过程,也有万历三大征干趴下日本,也有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走荷兰人,也有清军在雅克萨进行两次战争打败了沙俄,要知道当时沙俄的统治者可是彼得大帝,世界公认的强者。

即使后来清朝没落了,两次鸦片战争也败了,但并未伤及清朝根基,且当时面对的是世界第一第二的英国和法国。世界上沦为这两个强国殖民地的国家数不胜数,就算是俄国,不也曾败给他们。所以清朝败给他们,并不是多少丢人的事,反而让大清打开了国门,促进了发展。

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军对外的几次战争,包括收复新疆(间接打败俄国),包括对法作战,均取得了胜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北洋水师也逐渐成形,实力也排在了亚洲第一,这也是大清上下不把日本放在眼中的原因所在。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列强是不看好日本的,谁曾想,甲午战争一爆发,清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溃败,让人大跌眼镜。再加上清政府急于求和,终于让西方列强看清楚了这个东方的虚胖子,从而一拥而上,掀起瓜分浪潮。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会觉得,整个清朝廷都在跟李鸿章作对,才导致了是李鸿章一个人苦苦撑着。

我们站在旁人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会觉得翁同龢太可恶了,为什么要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慈禧太后更可恶,花了那么多钱修个园子,为什么不拿这些钱去买军舰?

但当我们把视角放到慈禧太后身上,放在清朝廷身上后,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时整个朝廷,不仅是皇上或太后,以及翁同龢他们,就连李鸿章本人,也是认为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私人的,这是个私人武装队伍。

正因为这是个私人武装,朝廷必然不愿意持续给他投入,让他继续做大做强,这对清廷的统治不利。同时,由于这是私人武装,导致朝廷对北洋水师的真实战力不了解,也不熟悉。

与此同时,李鸿章一方面向朝廷炫耀,我北洋水师已经是亚洲第一舰队。一方面又向朝廷哭穷,我北洋水师战力还是不行,还得继续投钱买军舰,买装备。

换你是当权者,你会不会怀疑李鸿章的动机呢?

这是其一,其次,北洋水师的建设犯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关于用人方面:

首先,李鸿章本人就是陆军出身,是以门外汉的身份去组建北洋水师,其套路完全就是淮军那一套。在北洋水师内,也是自己这一支的重用,不是自己这一支的排挤。

李鸿章不懂海军还无伤大雅,但水师提督丁汝昌也不懂海军,就说不过去了,无外乎丁汝昌是李鸿章的自己人罢了。


说到底,甲午战争清军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不管是慈禧、光绪、翁同龢,还是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都有他们各自的局限性。他们所认为的北洋水师就是一支李鸿章的私人武装,而日本联合舰队,显然已经成为了日本国家的军队。

清军靠的是关系,靠的是山头,采用的还是封建帝制古老王国的那一套,而日本已经是一个现代化民族国家了。

李鸿章以为船坚炮利就能取胜,就像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却忽视了软件建设。海军人才没有梯队,也没有形成体系,再先进的电脑,装个DOS系统,怎么能发挥实力呢?

实际上,清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然也就不会有随后的维新变法了……



所以,并非是李鸿章一个人在扛着战争,而是国情,国家制度就是这样的!

3

谁说的?还是你亲眼所见?

4

引言

甲午之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耻辱,泱泱天朝大国竟然惨败于“蕞尔小邦”日本手中,个中原因引人深思,教训又何其深刻。

甲午战争表面是大清国与日本国交战,实际是李鸿章一个人与一个国之间的战争

晚清时,清廷的经制之师(正规军)是满蒙八旗和汉军绿营,但更多地只是一个象征而已,在太平军、捻军摧枯拉朽般的接力打击下,八旗、绿营早已被摧毁殆尽,加上将骄兵惰,腐败透顶,基本丧失了战斗力,而起主要作用、成为平定内乱、抵御外患国防中坚的主要武装力量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淮军是在曾国藩统辖下由其弟子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而成的一支地方团练武装,1868年以后,湘军衰落,淮军则声势大振,担负起北自天津、保定,南达上海、吴淞口,南北绵延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成了当时清廷最为倚重的国防力量。

在内忧外患频仍、战乱不休的动荡时期 ,有枪就是草头王, 实力雄厚的军头亦有足够的话语权。李鸿章以淮军为基础,被清廷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几乎掌握了彼时大清军事、外交、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显赫人物。俗话说:树大招风。重量级人物李鸿章亦招致了许多人的嫉妒,其中就包括了当时所谓的清流派领军人物、军机大臣、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这些人同样位高权重,却对淮军抱着“冷眼观物事”的态度。

甲午之战爆发后,清流派及主战派们不仅借助皇帝的威势逼迫李鸿章的北洋军(淮系)同日军开战,更可恶、促狭的是,他们自己却袖手旁观,甚至有坐山观虎斗之嫌,还百般阻挠李鸿章采购西洋制造的新式战舰、枪炮。

这些人自诩为主战派,却又不同意购买英国、德国制造的先进战舰、武器装备充实自家的国防力量,这样的主战派,真是闻所未闻、匪夷所思。

清军当时参与对日作战的军队几乎都是淮军体系,很多地方督抚、八旗、绿营将领甚至拒绝与淮军协同作战,对淮军的胜败与否毫不关心。

当时有北洋军聘请的外籍军官(教官)认为:“(清国)各人无合一之心,各省有独立之势,不几如各小国之同居一境乎”?

甲午之战爆发后,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凶悍善战的日军,源自淮系的北洋军只能硬着头皮拼死一搏了。这场战争,与其说是日、清两国之间的较量,不如说是李鸿章一个人在与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对抗,甲午之殇是李鸿章凭一己之力在苦苦支撑。以一人对一国,焉得不败?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1895年2月,威海卫之战打响了。这是一场保卫北洋舰队大本营的防御战,也是北洋水师对日本海军的最后一战。

北洋水师遭到日军陆上和海上的两面夹攻,水师提督(相当于北洋舰队总司令 )丁汝昌在刘公岛坐镇指挥,彼时刘公岛已成一座弹尽援绝的孤岛 ,号称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已到了穷途末路的绝境。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给丁汝昌送来一封劝降书,丁汝昌怎敢投降,那慈禧还不灭他三族?于是予以拒绝。四面楚歌声起,北洋水师的部分中高级将领意志崩溃,准备挟持丁汝昌投降日军,丁汝昌绝望的吞鸦片自尽。随后日军从两面强行登陆,威海卫刘公岛海军基地陷落,宣示着李鸿章苦心经营二十余载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有清史专家认为:“中国海军之败,不是败于1894年9月17日的下午,而是败于以往数十年的不自振作”。从另一个视角看,北洋水师孤军奋战,八旗、绿营冷眼旁观,彻底失败也是定数。

北洋水师灰飞烟灭时,淮军陆师亦一败涂地,李鸿章的声誉地位随之一落千丈

随着北洋水师彻底覆灭,以及叶志超、卫汝贵等淮军陆师在朝鲜、辽东陆路战场上的一溃千里 、大败亏输,李氏集团的淮军势力一落千丈,并与李鸿章一起成为众矢之的,清流派及主战派们发扬“墙倒众人推” 的国粹精神,纷纷上疏弹劾李鸿章。

北洋水师副提督、德国军人汉纳根对清军的甲午惨败,做了如下总结:“中国取败之道有二大端:一曰无总帅,督、抚各自保封疆,分而不能合;一曰无名将,提、镇各未谙韬略,愚而不能明。只此二端,断难一战”。俗话说:旁观者清。这是一个身历其事、熟悉中国国情及清军军情的外国军官从战术角度对甲午之战清军惨败作出的总结,虽有些片面,但值得深思。

甚至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实际上是李鸿章的淮军系统被日军击溃了。《剑桥中国晚清史》如此论述道:“日本的战争努力动员了举国一致的力量,而中国人民几乎没有受冲突的影响,清廷几乎全部凭借北洋水师和李鸿章的淮军”。甲午战败 ,与其说是清国之败,不如说是李鸿章个人的失败。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历史影响至今仍不绝如缕。回首百余年前往事,惨痛、屈辱、辛酸,国人自当警醒、反思、奋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插图源自网络】

5

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李鸿章传》中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人战一国。这显然是梁启超的个人论断。事实上,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爆发,李鸿章确实是有很大的责任的,但也并非他一人在苦撑。



早在甲午战争之前十年,也即是1885年的时候,李鸿章就与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天津专约》。条约规定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军,由第三国教官训练朝鲜军队,若朝鲜发生变乱或重大事件,两国均有向朝鲜派兵的权利,且须互相知照。正是以《中日天津专约》之规定,让日本有了出兵朝鲜的理由,也才导致了甲午中日之战的爆发。

李鸿章当时已经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条约》,中国放弃了越南这个藩属国。在李鸿章看来宗藩体系本来也是应该废除的体系,因此,中国最后的藩属国朝鲜也应该打破这样的关系。然而,朝鲜对中国的依赖太深,体制也完全照搬中国。因此,朝鲜一旦出事,立刻就向中国求助。



1895年,朝鲜爆发义兵起义,朝鲜国王再次求救于大清朝廷。中国也派兵去朝鲜扣押了高宗的生父大院君。但是,根据天津专约,日本也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朝鲜,并且日本浪人还冲进朝鲜皇宫杀害了明成王后。如此一来,朝鲜继续求救大清。

于是,大清北洋舰队以海军押运兵士赴朝鲜,结果遭遇日本海军伏击,北洋舰队在开战数小时后除主力舰外,几乎全军覆没。日军成功登陆朝鲜,并与清军爆发战争。清军统帅叶仕超不敌日军,连夜逃跑,致使战火引向辽东。



甲午战争用慈禧太后的话说就是,烧香引到了鬼。本来想救朝鲜,结果却让大清损失惨重,不仅丢了朝鲜,覆灭了北洋舰队,还割让了台湾澎湖,赔款2亿3千万两白银。尽管李鸿章本人应该对这场战争负主要责任,但烧香引到鬼的毕竟还是清政府。

6

甲午战争从来就不是李鸿章在苦撑,而且也不是他一个人。

(1)李鸿章就没有想过去和日本决战,何来一人战日本?放弃朝鲜本来是其战略

甲午战前,中国在朝鲜的“宗藩地位”其实只剩下驻军。在政治、经济上日本势力都有经占据主体。对于藩属国朝鲜,李鸿章是不在乎的,就连新疆都不在乎朝鲜算什么?因此,正如卫汝贵在被斩头前高呼的:实秉鸿章戒退兵,何彼巍然为使相,而罪独坐我?内容详见“甲午战争,盛军统领卫汝贵最终在菜市口被斩首,到底冤不冤?你怎么看”。

淮军“悍将”们

四处所说的赔几十万两银子儿,就可以没有战争也是以放弃“宗主国”地位作为条件的。然而,朝鲜半岛的地位可以放吗?不能。北入辽东半岛、西入渤海湾进攻天津,朝鲜半岛一没,京津就是直接战场。你开玩笑呢!

即使如此,李鸿章仍然是“消极避战、积极保船”。战争都打响了,李鸿章仍然把希望寄托于英美等国的调停。战争中丁汝昌要求先发制人,李鸿章命令不要搞事儿。北洋舰队迟迟不进入战备,四处游弋,光绪几次下令出战,李鸿章也几次下令避战。

闵妃

为了保住定远、镇远命令丁汝昌南下逃离战场,丁汝昌这时才听取光绪的命令——死战。

(2)淮军从朝鲜战场一路溃败,打朝鲜淮军是主体,但并非是李鸿章一人;东北战场从主体到重要参与方,一贯逃跑带了坏头

朝鲜战场并非淮军,包括东北的军队也不少,但淮军是主力人数也最多,何来李鸿章一人?进入东北战场,数万湘军北上,虽然淮军不是主体但也是重要参与方。就是保卫北洋海军大本营威海卫,一直散播的李秉衡没派兵的说法也是谣言,李秉衡派兵15营守卫,又派10营去支援。

要知道山东巡抚主管整个山东,他手里的军队总共只有20个营的兵力(山东没有总督提督,巡抚兼职管军事),威海卫归你李鸿章管,山东巡抚管山东防区,又平级有没有管辖关系,只是因为北洋水师基地在这里,北洋防区有一部分在山东而已!

但即使如此,中日战争是国与国的战争,人家山东巡抚可没不帮你忙。至于后来有人散布谣言说李秉衡不出兵,那纯粹是罔顾历史真实。详见“晚清李秉恒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能参与那么多对外战争”

李秉衡

(3)李鸿章家族参与泄露军事秘密到李鸿章幕府泄露军机,是虽没有证据证明李鸿章参与其中,但其保密不严是逃不掉的

甲午战争中,前期作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是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的,因为就是在你的“北洋防区”打,自然以北洋的军队为主,东北和其他地区为辅。谈不上李鸿章一人,更何况北洋水师的软件人才还是人家左宗棠打下的基础,水师打仗可都是左宗棠的学生兵。

倒卖军火的张士珩,李鸿章的外甥,甲午战争时天津军械局负责人

但是,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某神秘幕府在甲午战争中给日本倒卖军火、提供军事情报确实很明显的。详见“甲午谍战:李鸿章曾欲欺瞒朝廷,保全日本间谍”

7

题主这个问题并不准确,甲午战争并非只是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中曾经写到甲午战争时,“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因为梁启超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的《李鸿章传》流传很广,因此这一说法广为人知。

而在甲午战争期间,确实有一些督抚存在这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对于调兵参战一事多加推诿。

像黄海海战以后,清政府曾经希望抽调南洋水师北上时,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就以兵船无人驾驶为由予以推脱。而日军围攻威海时,山东巡抚李秉衡以防止日军进犯山东其他地区为由,拒绝派兵增援。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奇怪。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因为原有的八旗和绿营已经糜烂不堪,清政府无力和太平军对抗,因此不得不放权给各地督抚,命他们自己组建团练和太平军作战。

这种部队因为并非是朝廷组建,因此“兵为将有”的现象非常严重,往往只听命于地方督抚或者是组建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清政府要调动这些部队并不是那么容易。

而对于督抚们来说,他们既然只是地方上的官员,在战争期间必然要优先考虑本地的利益,而不是全盘角度看问题。在派兵问题上自然会有一些推诿情况。这在此前的中法战争中就有所体现。

实际上在北洋内部,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像李鸿章抽调驻守旅顺的宋庆部上前线时,宋庆就以允许扩军为条件才答应出兵。还有李鸿章原本想调驻守威海的北洋所属绥、巩军参战,却遭到统领戴宗骞的拒绝。

因此晚清时期“兵为将有”这个弊病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甲午战争清军的正常调动。但是甲午战争也并非只有李鸿章下属的北洋各军投入了战争。

比如说平壤战役的四大军中,盛军和毅军是原本李鸿章属下,左宝贵的奉军、丰升阿的奉天练军盛字营和吉林练军则是东北的部队,不是北洋所属。而在战火烧到辽东和山东时,两地的地方部队也都不同程度的参战了。还有战争后期,清政府还抽调大量湘军北上作战。

至于海上,南洋水师尽管没有北上,不过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艘巡洋舰还在参加了战斗。考虑到广东水师除了这三艘巡洋舰之外,只有一些小型炮艇,可以说广东水师主力尽出了。

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不管其他督抚们是否真心愿意参战,但是毕竟这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他们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并非只有李鸿章一个人孤军奋战。

8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梁启超在所著《李鸿章传》里,曾感慨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人战一国。其中所指的意思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担负了很大的一部分责任,其麾下的军队也是甲午战争中清军投入的非常主干的力量。但并不能就此简单地理解为甲午战争就是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毕竟到了1894年11月旅顺失守之后,湘军、东北练军等军队,也都投入了战场。

下面再来说,为什么甲午战争的中前期,一直是李鸿章在苦苦支撑。

这主要是源于三个因素:

一是李鸿章自身的职务职责所在;

甲午战争时,李鸿章的职务是直隶总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会办海军事务大臣。

在清代,总督本就是一方的军政长官,守土有责,遇有战事,以总督为统兵官也是常事。最为重要的是,1874年台湾事件后,李鸿章被清政府授予了筹办北洋海防的重任。根据这一安排,李鸿章不仅仅负责直隶省的军政事务,实际上从鸭绿江口开始,一直到山东江苏的分界处的海防事务均归李鸿章管辖,相应这些地区的海防军队,也都归李鸿章节制。

甲午战争起因是朝鲜,而朝鲜事务本身也归北洋大臣管辖,战争又涉及到北洋地区防务,所以李鸿章必然首当其冲。

二是清政府的特别指派;

因为李鸿章的上述职责所在。所以清王朝在1894年8月1日颁布上谕,向日本开战时,特别强调,要求由李鸿章调度北洋海陆军队和日本作战。根据这一指令,甲午战争中前期,自然形成了李鸿章一人战日本一国的局面。

三则是李鸿章手下的海陆军队是全国的精华

李鸿章自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就长期负责直隶乃至北洋地区的海陆军队建设。在其指挥下的北洋海军,以及驻防于北洋的淮勇、练军,无论从装备上还是训练上来说,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精锐。当国家大事临头时,将最精锐的部队调出抵御外敌,也是情理中的事情。所以甲午战争初期,主要以北洋海陆军队出阵。

9

小便不要过分拔高李鸿章,正所谓在其位就要谋其事!李鸿章家产4000w及其整个北洋舰队,哪个不是清政府提供军费?哪个又是大风刮来的?李拿着清政府提供的军费,缺生生的把北洋舰队变成了自己私人组装,任人唯亲,中饱私囊!最终导致甲午之败

10

李鸿章在支撑尼玛逼啊!他一个人同时开镇远号、定远号等这么多军舰?还边开船边开炮?丁汝昌、邓世昌这些英雄难道是穿越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