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如果甲午战争,清朝不签订条约,和日本死磕,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如果甲午战争,清朝不签订条约,和日本死磕,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2020-10-06 00:01阅读(67)

如果甲午战争,清朝不签订条约,和日本死磕,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如果清政府拒绝签署条约,那么日军将攻占北京,接下去战局会如何演变,那么就要看慈禧有多大的

1

如果清政府拒绝签署条约,那么日军将攻占北京,接下去战局会如何演变,那么就要看慈禧有多大的决心了。

日本的直隶大决战计划

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清军在海陆两个战场上都是屡战屡败,因此不得不在1895年4月17日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战败。在此前的谈判中,由于日本所提条件非常苛刻,因此光绪一直犹豫是否应该签署这份条约。而促使光绪最后下决心,就是因为日本对北京的威胁。

日军尽管在战争初期就占据了上风,不过对于日军来说也有一个麻烦,那就是中国太大了。尽管日军屡次击败清军,并夺取了辽阳一带大片中国领土,但是他们很清楚,即使攻占了整个东北也对于中国来说也不致命。

所以日本决定直接攻击北京,以迫使清政府屈服。由于从陆路进攻北京路途遥远,日本最后拟定的方案是集中七个师团的兵力在山海关一线登陆,然后直扑北京,并把这个方案命名为“直隶大决战”。

此时日军已经发现清军的战斗力低下,“直隶大决战”的唯一麻烦,就是山海关位于渤海湾内。北洋水师依托旅顺、威海扼守渤海口,日军如此大规模的登陆行动对海上运输要求很高,北洋水师的存在无疑是一个威胁。

因此日军首先发动了两次规模较小的登陆作战,夺取了旅顺、威海,全歼了北洋水师。然后在旅顺集结部队,为登陆山海关做准备。

为此在3月7日,日本大本营组建了征清大总督府,任命参谋总长小松宫为征清大总督。4月13日征清大总督府所有属员从日本出发,抵达旅顺。与此同时此前留守国内的近卫师团和第四师团也奉命坐船前往旅顺,日军开始了战争前的集结准备。

在伊藤博文和李鸿章谈判时,他并没有掩饰日本的打算,直接将这一作战计划告诉了李鸿章,李鸿章随即电告光绪。在日本赤裸裸的威胁下,光绪不敢再坚持,于是下旨李鸿章签字。

如果光绪拒绝签字,以日军的作战规模和清军在北京附近的兵力来看,显然清军不可能挡住日本的攻击,北京的失守在所难免。慈禧和光绪只有西逃一条路可选。

而接下来占据的发展,就要看慈禧怎么做了

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政府就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了22523万日元的军费,大约相当于1.5亿两白银。相比之下,清政府通过加税、商捐、向外国银行借债等方式只筹集到了6000万两白银的军费。显然日本的军费更加充足。

另外在战争期间,日本获得战利品高达1.198亿日元,折合白银近8000万两。日军一旦攻占了天津、北京,那么所获将更加巨大。所以日本的军费在一两年时间内并不是问题。

考虑到清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淮军、湘军、东北练军等部队已经损失惨重,接下去清军的抵抗将更加无力。因此如果还是按照之前的方式和日本作战,显然清政府的胜算不大。

对于慈禧来说,唯一击败日本的机会是迁都内陆,放权给地方督抚,让他们组织民团,不断袭扰日军,迫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日本毕竟是一个小国,如果战争能拖上七八年,那么耗也能耗死它。然而这么做的话,清廷的权力势必被大大削弱,汉人督抚的权力会进一步强化,这恐怕是慈禧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能不能击败日本,主要就是看慈禧做什么选择了。按照历史上她的所作所为看,恐怕慈禧宁可牺牲中国利益,也不愿意让自己的权力受损。

2

拒绝抬杠,用事实说话。大家好,我是回眸满清。

谁都知道,如果大清在甲午战争中采用“持久战”,和日军死磕到底,那必然会扭转局面,但是,为何又急于和日本签订条约呢?因为慈禧不愿发生“持久战”的情况,倒不是她体恤民间疾苦,害怕常年战争给国家带来重创,而是担心“持久战”会拖死日军,那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大清的政治格局,光绪有可能夺回属于他的权力,这才是慈禧最不愿看到的

北洋水师的覆灭,证明李鸿章和他的淮军并不比堕落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强多少。“帝党”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将李鸿章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同时,也让慈禧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而后,用湘军出身的刘坤一替代了李鸿章的位置

刘坤一身经百战,对于战局自然有着权威的见解,他向朝廷提出的策略就是和日军打“持久战”,因为日本国内资源有限,现在战线过长,根本经不起常年战争的消耗,只要坚壁不出、再寻机切断日军的军需供应线,日本必然败退。

刘坤一的主张得到不少军队将领的支持,但是,站在两个对立面的光绪和慈禧却一致反对。这是为何?

光绪反对的原因很简单,用刘坤一替代李鸿章,要的效果就是立竿见影,证明帝党比后党强,进而增加光绪在朝堂的影响力。可现在刘坤一竟然要打“持久战”,这很难让光绪在短时间内真正掌权,自然就被光绪否定了;

慈禧的想法和光绪正好相反,她明白“持久战”能拖死日军,但是,日军战败之日,就是她交权之时,因此,她不能坐视这种威胁发生,故而,也一票否决了刘坤一的这个提议。

光绪和慈禧的双重否定,让刘坤一的建议彻底落空,硬着头皮也得打了。于是,山水画家出身的湖南巡抚吴大瀓就被运作成了“战场总指挥”,可吴大人画鸟还行,让他打仗,那除了臭,还是臭,关键他还听不进老将军宋庆的劝说,结果,清军节节败退

慈禧不行,光绪来,现在证明光绪也不行,那就只有签约了。

甲午战争的希望就是这样被扼杀的。有些人总骂慈禧阴险,仔细梳理一下光绪皇帝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他就很无辜吗?如果没有他的急功近利,又怎会有甲午的惨败呢?

有人说“党争掐死了北洋水师”,现在看来,党争“掐死”的又何止是一个北洋水师,而是整个大清王朝

3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其实本质上是制度失败。是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的失败。所以,就是跟日本死磕到底也不一定有用。


4

这个想法如果行得通,就不会有马关条约了。李鸿章不比在坐的每一位笨。所以,如果大清国选择死磕,结果只能更惨。

5

我是演员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如果死磕到底,日本还真不一定会赢,那个时候中国有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的国力没有办法支撑如此开销巨大的作战,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日本拿走台湾,但是不会赔款,结局只是清朝续命几年!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甲午战争是日本的强国之战,也是中国的耻辱之战,但是意义是,民主革命的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明白了只有共和才能救中国!

反观日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国际地位,为以后的侵华打下了基础,自此日本也进入了列强行列,四十年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噩梦!

6

如果死嗑,日本国又能拿我泱泱大国怎样!最多是多杀些人,多掠夺些物资。比较一九三七年日军侵华,穷凶极恶,洪水猛兽,国如危卵,人似草芥。八年抗战,打得鬼子还不是照样签了降书降表!怪只怪清朝慈禧那些执政者,对内鱼肉百姓,对外软弱无能。不管人民死活,自己穷奢极欲。为保自身权位,宁愿丧权辱国。与抗战时毛泽东的持久战,游击战和蒋介石的誓不投降决心相比,慈禧等是无能之辈,无耻之徒!

7

我是用心的老金,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如果甲午战争,清朝不签订条约,和日本死磕,会使什么样的局面?

我的回答是和历史还是无法改写,清政府依然会迅速灭亡,因为,政体与军事都已经被历史的车轮远远的甩在身后,接下来用两个案例来证明我的说法。

深陷泥潭的政体


就在中国的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更迭兴衰之时,远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有一个存在了300多年的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个帝国与中国的清朝非常的相似,都是少数民族部落强大,统一大面积领土,国土上也有着大量的多民族资源。

就在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经历了苏莱曼大帝的顶峰强盛后进入了衰退期,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后的衰落,西欧已经完全进入了工业化的社会,社会体系非常的发达,并且有了金融体系,虽然,奥斯曼帝国当时也意识到金融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帝国的首脑一直不善于金融方面的管理,搞的帝国连年亏损,最终,灭亡。

这就是清王朝的命运,如果继续走下去,请王朝的统治者依然对于金融非常的不喜欢,最终也会被金融拖入一个泥潭,最终自己的政体走向奔溃。

军事的衰败


死磕,那一定是要军事优先,可是,从甲午海战来讲,清朝的海军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但真正的实力相距日本甚远;首先从建制讲,甲午海战的北洋水师只有一个指挥官,而没有配备副手,当丁汝昌出事的时候,整个海军都处在各自为战的乱局中。

从武器配备上讲,清朝的海军舰队最快航速10节,而日本海军当时达到了16节,炮弹清朝海军使用的是实心弹,日本海军用的是开花榴弹,速射火炮的数量也超过了当时的清朝北洋水师,最关键的是日本海军还是用了自动瞄准仪,北洋水师还在使用老式六分仪瞄准。

陆军那就更是别提了,满清八旗子弟已经垮塌。

所以,死磕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满清的统治者和他的朝臣们已经没有了战斗的意志,外强中干的政府早被列强看的清清楚楚,敲开你的国门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罢了。

我是用心的老金,用心读书,用心说话,说真话,说人话。

8

时隔125年,回想这场甲午战争。如果当时清朝抗战到底,是否会有更好的结局。我们来分析一下是否足够的条件继续打这场仗。

首先从军事力量来分析。先谈陆军吧。清政府当时的陆军具备近代作战能力的,仅仅是北洋各口岸的炮台守军和小部分练军。大部分都是炮台守军,能进行机动作战的还不到三万人。而日军为了这场战争组建的兵力达到12万人。

甲午战争主力淮军在朝鲜辽东战场已经节节失利,这个时候日军已经瞄准了辽西重镇锦州。如果继续打下去,势必在直隶开战。华北地区当时有八旗军14万余人,绿营军4万余人,后来全国向华北增援了有6万余人(100多个营)。

从数量上来看,清军确实略胜一筹。但咱们再分析一下战斗力如何。

当时被清政府寄予厚望的湘军,在1895年的海城反击战,当时主将吴大澂率领6万多将士对海城发动进攻,最终以清军阵亡数百人,日军阵亡两人的代价结束。而当时的海城日军还不到一万人。这种战斗力如果日军展开直隶作战结果只能导致类似日后的庚子事变北京城彻底沦陷的后果。

再来说说清政府的海军吧。甲午战争结束后,北洋海军已经在威海卫全军覆没。虽然还有南洋水师、广东水师等舰队。但战斗力无法与日本联合舰队相提并论。广东水师最有战斗力的广甲、广乙、广丙已经调给北洋舰队,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都成为日军的战利品。所以除了北洋水师,大清朝的海军已经没有多少可用的海军了。

再谈谈当时的财政吧,毕竟打起仗来都是银子。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还剩1654万两白银,但是日本在国内筹集了17857万两白银,是当时清政府所筹资金的三倍。而当时清政府还向英国、德国等借了三千多万两白银的外债。可见清政府当时已经是山穷水净。在战前日本金融系统发行国债筹集军费,而清政府没有近代财政知识。

战前,日军对清政府军事力量做了详细的侦查,而清政府没有做系统的情报收集。日军将领多数是经过系统的军校培养,而清军将帅仍然停留在太平天国时期。

近代工业水平上双方的差距也非常显著。日本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而清政府官办工业企业才24家,民营工业企业100多家。

在国家战争动员层面上。日本在战争爆发后,大量民众加入军队,而当时的清政府下层民众对于战争漠不关心,就是官兵也是毫无国家观念。

种种国内国外形势,清政府无奈只能在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3亿两白银,并割让台湾和附属岛屿。

最后得出结论:如果甲午战争清政府继续坚持下去只能是以卵击石,加速清政府的灭亡。清政府几百年的基业要想继续苟延残喘,只能是贱卖祖宗家业换取一时的平安。清政府的当权者也有自知之明,只恨子孙后代不争气,再也不能出现康雍乾这样的大帝来带领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振兴和崛起。在无路可走,无人可用之时,只能变卖家业。否则伪满洲国只能提前几十年建国了。

9

用我们今天上帝视角来看,清朝要是有抗日战争时期打持久战的勇气,其实战争还可以打下去的。

但清廷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认为打不下去。

清朝和日本的国力对比,科技差距没有民国对比日本差那么大。

北洋虽然灭了,但其他军队还在,也不是毫无军队可用,再加上有英美法德这些国家可以做调停。

为什么清廷不坚持呢?

因为清廷和百姓是有距离的,他们想打持久战,百姓们干嘛?

他们既要维持皇族的地位,又要防止百姓反他们。

而且继续打下去,赢了,输了,都是消耗朝廷的实力,这样更不利于清朝皇族维持自己的地位。

说白了就是清朝的国家概念和现代国家概念不一样。

天下只是天子的工具,是可以弃的。这与现代国家政府的概念不一样。

10

当时签订条约已经是最后一步棋了!你说的如果不签订,那意味着就有回旋余地,但是我们清政府已经没有余地,没有后路了!

科技军事上的差距使我们屡屡失败,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我们中国人的命不是这么低贱的!死不起啊!

所以签订条约可免一战,说白点,可免一死!假设一直死磕下去,我估计会死伤无数!最后任然会签条约,这是最后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