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2020-09-30 21:31阅读(64)

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王朗王司徒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黑的最惨的几人之一。不但被诸葛亮骂成“厚颜无耻”,还直

1

王朗王司徒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黑的最惨的几人之一。不但被诸葛亮骂成“厚颜无耻”,还直接骂到坠马而亡。堂堂一国司徒,心胸如此狭窄,岂不怪哉?

王朗和他的儿子王肃是汉魏时代著名的经学家。王朗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其子王肃综合今文和古文经学,把道家学说融合到儒学之中,形成“王学”,成为魏晋时期官学思想。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被陶谦举为茂才(三国群英传1中,黄巾之乱剧本,王朗在陶谦帐下),193年被汉献帝任命为会稽太守。到任后的王朗治理会稽有方,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

196年,孙策席卷江东,兵发会稽。演义中,王朗还和孙策大将太史慈单挑数回合不分胜负(没错,就是日后的王司徒)。历史中,王朗被孙策击败,孙策曾劝说王朗投降,但被拒绝。后被曹操征召,王朗几经辗转,历时数年,到达了中原地区。投靠曹操后,王朗主要负责司法工作,主张从轻判罚。

曹操死后,王朗大力拥护曹丕篡汉。魏国建立后,王朗被任命为司空。曹睿继位后,王朗被任命为司徒,位及三公,威望极高。被任命为司徒,王朗并没有随军出征和诸葛亮打过照面。而是给诸葛亮写过一封劝降信,但被诸葛亮严正驳斥,也并无说王司徒“厚颜无耻”。

王肃是曹魏重臣,也是司马氏的亲信。王肃的女儿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昭,生下了司马炎。所以,王肃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姥爷,王朗是司马炎的姥姥爷,这关系,不一般吧。

学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在讲到西晋士族腐化攀比风气的时候,提到过几个典型人物,一个是王恺,一个是石崇,这两人相互斗富,穷奢极欲。这个王恺是王肃的儿子,石崇是石苞的儿子。

所以,王朗这家族可是魏晋时期真正的“贵族”,是皇亲国戚。当然,说王朗“厚颜无耻”不甚恰当,但说王朗的孙子、司马炎的舅舅王恺“厚颜无耻”倒是十分贴切。

2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这种死法也算相当的奇葩和搞笑。

(王朗剧照)

在其中的第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罗贯中这样记述了整个过程。

魏明帝曹睿为抵抗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任命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这时的王朗已经76岁了。在开战的前一天,王朗请命去和诸葛亮阵前对话:“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敢教诸葛亮拱手而降之,彼不战自退也。”郭淮对此表示非常疑惑:“那诸葛亮何等样人?竟然能被说服?

第二天,魏蜀两军列阵于祁山之前,魏军探子催马至阵前,对着蜀军大喊:“军师请对阵主将答话。”蜀军关兴、张苞分列左右而出,簇拥着一辆四轮车,诸葛亮羽扇纶巾,素衣皂绦,端坐车中,缓缓来到阵前。

王朗纵马而出,先是斥责诸葛亮师出无名,“强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接着又对魏国极尽吹嘘,“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还不忘劝诫诸葛亮归顺魏国,“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诸葛亮连发数炮,批的王朗体无完肤。他先称王朗为“汉朝大老元臣”,戳到了王朗的痛处,然后又将他的一番慷慨陈词斥为“粗鄙之语”,接着乘胜追击,“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

此时的王朗已失去了理智,毫无还手之力,气急败坏语无伦次地骂诸葛亮为“村夫”。诸葛亮没给王朗喘息的机会,“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在诸葛亮一番连珠炮的打击下,王朗最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诸葛亮剧照)

后人还赋诗一首,对诸葛亮骂死王朗予以盛赞:“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那么,历史上的王朗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人吗?他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人。汉灵帝年间,王朗就已经是一位声名远播的人。他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儒家经典,被拜为郎中,后出任彭成国菑丘县长。杨赐死后,王朗辞官为他服丧。

公元190年,王朗被汉献帝任为会稽太守。

公元194年,孙策率大军进攻会稽,王朗部下虞翻劝其暂避锋芒,不要以卵击石。但王朗认为自己食朝廷俸禄,理应尽朝廷命官之责,于是在固陵迎战孙策。

孙策数次进攻均告失败,后来采纳了孙静的计策,才打败王朗。王朗为了保全族人,不得已投降了孙策。孙策久闻王朗饱读诗书,仰慕已久,派重臣张昭劝王朗效命于他。但王朗坚决不受。孙策爱惜王朗的才干,不舍得杀他。

公元196年,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招纳王朗,在辗转数年后,王朗才来到许都,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从此,王朗历经曹魏三代,担任曹操时期的军祭酒兼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在担任大理时,“务在宽恕,罪疑从轻,以治狱见称。”

曹操死后,曹丕废汉称帝,升王朗为司空,和华歆、钟繇同为三公,被曹丕赞为:“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公元227年,曹睿即位,王朗转任司徒,封兰陵侯。第二年,王朗以近八旬的高龄,病逝于许都。由此可见,王朗之死属于寿终正寝,根本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

(曹操剧照)

王朗一生虽然远不如诸葛亮、司马懿等人有名气,但他也不乏许多卓有成效的作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恤民情,强调轻徭省刑。

在曹丕时期,身为御史大夫的王朗多次提出,帝王因体恤百姓,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让他们能全心投入农业生产。这样既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也能增加国家的收入。同时还建议官吏“慎法狱”,不能乱杀无辜,更不能草菅人命。

二、提倡节俭,反对奢靡。

魏文帝喜欢狩猎和写诗作赋,朝中官员屡次上书,但均遭到曹丕的处罚,要么被杀,要么招致罢黜官职。在此情况下,王朗依然直言进谏,劝曹丕“务戒慎,垂法教”。曹丕碍于王朗德高望重,虽没有为难他,但也对他的劝告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

魏明帝曹睿喜欢大兴土木,广纳后宫,但其治国理政的能力乏善可陈。王朗也多次规劝他“勤耕农、习戎备”,不必广造宫殿,劳民伤财。同样,曹睿还是对王朗的建议置之不理,任性妄为。

三、富才干,通经典。

王朗最初就是因为通晓经典,而被汉灵帝任命为郎中,后来拜太尉杨赐为师后,他的才华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王朗一生博学多闻,著作颇丰,先后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等文集34卷,是曹魏时期著名的经学家。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王朗多有赞誉,认为他“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 朝不谋夕, 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魏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朗高才儒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王朗绝不是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而是一个满腹经纶、洁身自好、“一时之俊伟”的人。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

3

三国演义中的王朗

《三国演义》作为文艺作品,最核心的要旨便是突出刘备阵营,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其中,诸葛亮骂死王朗,便是“神化”诸葛亮“智慧之神”形象的众多虚构情节中的一例

关于这段精彩的骂战,相关材料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一言以蔽之,就是诸葛亮在两军阵前,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将王朗活活气死。

历史上的王朗

经《三国演义》“骂战”的刻画,不仅诸葛亮的绝世口才跃然纸上,王朗平庸、无耻、胆怯、尸位素餐的形象也被精彩地呈现出来。

然而,历史并非如此。

王朗,原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人。他早年师从东汉太尉杨赐,后被陶谦举为茂才。陶谦担任徐州牧后,王朗也被东汉朝廷任命为会稽太守。他在任上四年励精图治,受到所辖地百姓的爱戴。

公元196年,孙策进攻会稽,王朗不采纳自己的幕僚虞翻(虞翻后来成为孙吴重臣)躲避的建议,决意坚守,并多次击退孙策的进攻。然而最终兵败,投降孙策,但并不为孙策效命。

后来,王朗接受了东汉丞相曹操的征召,辗转多年到达许昌,先后担任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御史大夫等职,以谏言宽政、善理政务、治狱宽仁而闻名。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王朗多次建言献策,匡扶君主。曹睿即位后,王朗升为司徒。

公元228年,王朗病逝,谥号“成”。

评价

王朗是曹魏重臣,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巩固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与钟繇、华歆并称曹魏三公;同时,王朗还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儒学家,他对儒学经典的解释注解,并后人称为“王学”。

王朗德才兼备,史书中有不少关于他为人宽厚好贤的故事。时人对王朗的品德、才华评价也都很高,例如: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王朗“文博富赡,一时之俊伟”;曹丕称他和华歆、钟繇“一代之伟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朗的孙女是西晋开国君主司马炎的生母。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回答。欢迎您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4

王朗在《三国演义》里面的悲惨遭遇,当真是罗贯中想要你咋死,你就得咋死,本文就结合《三国演义》与真实的历史,分析分析王朗为何会被诸葛亮骂死。

被诸葛亮活活骂死的王朗,一直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笑点

最近几年,一种以高度同步、快速重复的影视素材,配合夸张的背景音乐的恶搞视频类型爆火,广大网友都称之为“鬼畜”,听起来挺吓人,其实充满喜感。

在众多鬼畜视频中,唐国强老师饰演的诸葛亮骂王朗这段着实火了很长一段。后来在一次节目中,唐国强老师还义正言辞的感谢制作鬼畜视频的作者,让他扮演的诸葛亮再次火了一把。而王朗则成为“厚颜无耻”之人,深入人心。

其实,不止是从表演形式上来说,即使是在内容上,也是挺搞笑的,想想两军对阵之时,不等士兵开战,两军主帅在阵前互相问候对方祖宗,结果一方忍受不住,被骂死,想要不搞笑都不行。

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这一回中,已经处于整个故事的后半场,正是诸葛亮的北伐中原时的巅峰时期,无论是历史还是演义中,都是蜀国强势,而魏国稍显疲惫,因此才有王朗不顾年迈的身体执意上了战场,企图先礼后兵,首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

当时王朗也确实有点托大,在对阵之前就对其他魏将说:“来日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结果,第二天阵前招呼对方主帅的时候,诸葛亮在阵中已经看出对方是王朗,知道王朗是嘴上功夫,也就做好了准备。

这一场关于正统的大辩论,为何王朗会被诸葛亮骂死?

当然,这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骂仗,而是一场关于正统的大辩论,在辩论开始之前,诸葛亮是以汉丞相的身份来对话的,一直以汉朝正统自居。

王朗说诸葛亮北伐是师出无名,而诸葛亮随即表示,自己是“奉诏讨贼”,结果王朗就开始长篇大论叙述曹魏政权的合法性,王朗说东汉末年以来,群雄作乱,军阀混战,汉室衰微,那是曹操“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

王朗在这场对骂中也不是说的不无道理,而且字字精辟,也能抓住诸葛亮言语中的重点来反击,王朗现将既有事实摆出来,说明了当时四方分裂的形势,又紧扣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一点来强调曹操的做法才是正确的,更是暗示西汉灭完已成定局,如今大魏国力最为强盛,曹操才是大势所向,最后又说到诸葛亮既有雄才大略,为何要死守大势已去的西汉,何不归顺我大魏?

结果诸葛亮来了一次井喷:“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随即展开对王朗的人身攻击:“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轴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王朗本来身体就不好,听了诸葛亮这一番话,自然就有点上头了,气得期满胸腔,撞死于马下。

王朗的说法固然精彩,但还是被诸葛亮找到了漏洞,诸葛亮不谈西汉、大魏如今的形势,而是直接将曹操划分到了董卓之列,反过来讽刺王朗,身为汉室臣子、知名儒家,身居高位,竟然去帮助像董卓一样的人,简直是不忠,称王朗为厚颜无耻之人。诸葛亮这招使得狠,直接给王朗扣上了不忠的帽子,要知道,忠义在当时可是看人的首要条件,这一下子就突破了王朗内心的防线。

其实,真正要论其正统,蜀汉政权也未必有合理性,只不过诸葛亮抓住王朗进行人身攻击,实在是下三路。

演义并不等同于历史,真实历史上王朗并非被诸葛亮骂死

王朗可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是个跳梁小丑的形象,虽然不及诸葛风光,但也是学识渊博,王朗早年曾经拜儒学大师杨赐为师学习经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成为了经学大家,一生也致力于对《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等的校注,从这一方面讲,王朗对与儒学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经学是儒家经典,儒家思想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孔子将其作为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年少时对儒学的学习也促使王朗成为一个宽厚待人、友善待人的性格。在为官期间,王朗也颇受百姓爱戴,就算打了败仗,也受到了江东小霸王孙策的礼遇,可以看出王朗的身份和地位。

虽说受到孙策的礼遇,但是从根本上讲,王朗也是打了败仗的俘虏,再加上王朗将孙策看为汉贼,拒绝为孙策效力,所以即便孙策尊他有名大儒的身份,也还是将他困于江东。王朗在江东行动虽然受限制,但还是会秉承着儒家“仁”的思想,善良待人,将自己的财富分给需要帮助的人。

由于受到儒学的深厚影响,王朗一生也是致力于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的,甚至对于罪犯也会施恩,但这种行为并不能为当时的行政带来什么好处,只是无意义的行为罢了。

但是王朗相比于刘备等人,他的行为仅仅止于表面上的“仁”,待人和善、宽厚善良,这些都是儒家弟子必备的基础德行,而作为一个官员,他又没有讲这些儒学思想应用于治理国家、为君分忧上面,这可能是王朗虽然践行儒学而不及其他人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原因之一吧。

王朗的孙女王元姬更是晋文帝司马昭的妻子、晋武帝司马炎的生母,由于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较好的文学熏陶,王元姬在后宫也成为众妃子的表率,可见王朗对小辈的教导还是很重视的。

罗贯中为了拔高诸葛亮的形象,贬低了他的对手和队友

演义并不等于历史,很多地方还是存在偏差的,影视剧中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良好形象而虚构了这一段,在历史上并没有关于这一件事记载,甚至,王朗都没有参加这一战役,很可能在这一战役之前王朗就已经去世了。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已经被罗贯中拔高成一个半神一样的人物,从大立场来说,罗贯中是比较倾向蜀汉政权,凡是刘备一方的人物都是好人,而从个人形象上来说,罗贯中更喜欢诸葛亮,为了拔高诸葛亮,不惜诋毁他的对手以及队友,就连他的上司刘备也给贬低了。

总之,卧龙一出,天下尽是傻叉,罗贯中在给诸葛亮的主角光环加层中,会神学咱就不说了,呼风唤雨那都是小事一桩,甚至还会奇门遁甲给人续命。

当然,诸葛亮最常用的还是口才。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动的全是嘴上功夫,诸葛亮第一次出山就是在江东“舌战群儒”,把张昭等人骂得是狗血喷头。

其实,张昭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口才极佳的人,被诸葛亮怼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赤壁之战后,三气周瑜直接把这位打败曹操的主帅给气死了,咱也不知道这是口才好,还是骂街厉害。

王朗也不过是呈现诸葛亮骂街功夫了得的一块垫脚石,实在也是没什么可说的。

当然,回归到正统之争,曹操对东汉皇室够说的了,要知道当时曹操是自己起家,并没有依靠到朝廷多少,然而在汉献帝最危险的时候,竟然没有一路军阀前去接他,只有曹操去了。

说白了,曹操不过是要汉献帝一块招牌,而且还付出了巨额的“专利费”,结果却是把你当皇帝,你却不把我当恩人。

5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在小说和影视剧里被诸葛亮如此攻击的王朗,真的非常厚颜无耻吗?

正史里记载的王朗,能为人诟病的事情只有两桩。

第一是担任会稽太守时,被孙策击败并抓获,他没有选择死节而是投降了。但他拒绝为孙策效命,直到被曹操征召,才仍去投靠东汉朝廷。

第二是《世说新语》说他乘船逃难时,曾收留一个同样逃难者,但当追兵赶上来时,他又想把之前收留的人丢弃。

这两件事都能看出,王朗大约是一个惜命的人。但要说有多厚颜无耻,我觉得倒也不至于。

除此之外,他值得称颂的事情倒也有几件。

第一是审理案件时,坚持“疑罪从轻”的态度,在当时颇受好评。

第二是王朗和他儿子王肃都是当时的经学大家,尤其是王肃,在学问上名声显赫,甚至在唐朝时得到了配享孔子的待遇。

第三是王朗对友人倒也算是十分义气。他年轻时交好一个叫刘阳的,曾经想加害曹操。在他死后,他儿子被曹操悬赏捉,无人敢收留。只有王朗好心接纳了他,并屡次开解曹操,最终保全了刘阳的后人。

王朗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杨家人,往上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女婿,王朗对于老师的儿子也十分照顾,曾推荐他继任自己三公之位。当然,这也可以认为是当时两大家族:王家和杨家的政治合作。

从《三国志》的王朗生平来看,基本没有什么特别厚颜无耻的行为,所以这句话终究只是戏说之言。

而且王朗并没有从军征讨蜀汉,但他的确和几位大臣给诸葛亮写过信,希望蜀汉可以向魏国称臣。诸葛亮也在《正议》一文中义正言辞作了回应,里面最狠的言论,也不过是说他们并非正人君子。

6

王朗被诸葛亮称为“断脊之犬”在两军阵前“狺狺狂吠”,王朗是断了脊背的狗,在两军阵前乱叫。我觉得这话骂得要比厚颜无耻更狠。《三国演义》原文中没有“厚颜无耻”这句台词,据说这是唐国强老师临阵发挥,自己加的台词,没想到却成了经典。

(图片来自题主,《三国演义》王朗剧照,经典中的经典)

那到底是哪句话喷死了王朗?“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这句话才是喷死王朗的“罪魁祸首”。

(《三国演义》中的王朗)

不过王朗实在是被黑惨了,他根本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二人是否见过面都是个问题。

王朗是所处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一生著有《易》、《春秋》、《孝经》、《周官》传都流传于世,堪称当时的大才,深得文人敬佩。

不光是文人,连武将都不忍心加害他。

(唐国强老师饰演的诸葛亮)

还年轻的时候,王朗出任会稽时,孙策前来进攻,有人劝他避其锋芒,王朗不听,最终大败,孙策看他有才能,不想加害,派张昭劝他归顺,王朗不听。

后来王朗到曹魏效力。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劝曹丕坐山观虎斗,而不用着急用兵,曹丕听从。曹丕曾夜游晚归,王朗劝谏曹丕,曹丕也听从了。

魏明帝时期,任司徒,曾劝曹叡不要太过奢靡。

由此可以看护,王朗是个极大的曹魏忠臣,而且举动不仅为国家,也为百姓,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根本不可能被诸葛亮喷死。

7

司徒王朗倒真的没有被诸葛亮骂死,如果他老人家知道一千多年以后有个叫罗贯中的把他写成那样非气得七窍生烟从棺材板里爬出来和小罗打场笔墨官司。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同立场会有不同评述,罗贯中出于尊刘贬曹的立场,故意安排属于曹魏集团的王朗和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两军阵前会面,让诸葛亮慷慨激昂地痛斥王朗一番,骂死这个在小说里诸葛亮口口声声的魏国汉贼。

《三国志~王朗传》,《资治通鉴》里都记载王朗死于太和二年冬,即228年冬,按小说讲诸葛亮此次出祁山是227年,史实上是蜀建兴六年春,即228年春。《三国志~曹真传》里记载当时魏明帝派曹真,张郃出兵,没有小说里所说的郭淮和王朗。时间,人物,事由都对不上号,何来骂死王朗。

再来看看王朗的履历,此公早年是陶谦部下,任会稽太守,孙策平江东,他战败投降,后又被曹操招入,从此在曹操集团做官,经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官至司徒,死后封兰陵成侯。

王朗治学有成,精通典籍,著作很多,为《易》,《春秋》,《孝经》等经史作注,堪称学问大家。政治上主张宽刑仁政,军事上反对穷兵黩武。平时为人正真儒雅,清平拒贿。《三国志》对他评价还是比较高的,有专门列传,把他和名相钟繇,华歆编在一起。

公认的“一时之俊伟”怎么会被罗贯中这样贬损呢。细究起来,诸葛亮没有当面骂过王朗,确在书信上骂过他。当初刘备刚去世,魏国这帮老夫子感到这是劝降蜀国的好机会,王朗,华歆,陈群等给诸葛亮写信,里面当然乱弹一番天命时势,是文人想凭三寸不烂之舌摆平天下,当然是各为其主了。

这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可是好惹的,他写了一篇《正议》的文章,对王朗之流的无耻劝降严厉加以驳斥,诸葛亮丞相以蜀汉为正统,以魏为伪帝,引经据典,博古论今批得这帮文吏体无完肤,挫败了王朗等人的政治攻势。

相信罗贯中受这次笔墨大战的启发,让诸葛丞相第一次出祁山伐魏时遇见王朗,在两军阵前掷地有声得讲出那番滔滔巨言,让王朗无地自容,才出现了小说里的那一幕。



这一段慷慨激昂的陈词与其说是诸葛亮对王朗的口舌骂战,更准确地讲是罗贯中在这里安排诸葛亮于初出祁山之际对曹魏的宣战檄文,奠定了北伐中原的正义性,写得既精彩又有必要,只不过可怜王朗被抓了个代表而已。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8

历史上的王朗本就是三国时期的名士,但我们现在对他的了解却大多来自《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武乡侯骂死王朗 ”。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物形象毕竟与史有别,但放在王朗身上就不仅仅是“有别”那么简单了。首先,王朗绝非“厚颜无耻”之人,而是德高望重的经学名士。其次,王朗也不是被孔明骂死的,而是病死的,其死后还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庙庭。

一、半生肝胆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人,从小便通晓经籍,属于少年有成。灵帝时因通经被举为郎中,初任菑丘县长。但没过多久,因为老师杨赐去世,王朗便去官服丧。后来应陶谦察举茂才,为治中从事。汉献帝时,又任会稽太守,他在任期间使会稽郡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并获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建安元年,孙策渡江而来准备攻打会稽郡。战前,功曹虞翻劝王朗逃走,王朗却说:“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此时的王朗绝非诸葛亮口中的“谄谀之人”。但一番拼死抵抗后,王朗所守的会稽郡还是毫无悬念地被孙策攻了下来。会稽失守后,王朗投降了。无论当时王朗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投降,会稽失守无疑成为王朗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转投曹氏

自从会稽失守后,明哲保身就成了王朗的处世立场。但当时的王朗并非气节全无之人,面对孙策的征召王朗还是拒不肯从。随后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汉室逐渐失势,曹氏父子掌权。王朗的政治立场也发生了变化,他开始积极投入到汉魏禅代的权术斗争之中,并曾上书劝曹操称魏公。

此后也并没有和杨彪、孔融、荀彧等人一起反抗曹魏政权,而是与华歆等人一起劝说曹操接受魏王的称号,并建立魏国。随着曹氏父子的器重与尊崇,王朗更加忠于曹魏政权并开始一心一意地辅佐曹魏三公。他在任期间多有建树,还屡次上书劝谏帝王要勤于政事、减轻刑狱。

三、名士大儒

王朗转而支持曹氏政权或许是为了明哲保身,或许只是政权思想观念的转换,但他毕竟曾经抛弃了他所忠于的汉室政权。可无论是在学术造诣上还是在政事治理上,王朗都有其独特的功绩,故而后世对他的评价也多以崇扬为多。

抛开政治立场的问题,王朗确实是一个学识渊博且有真才实干的名士。王朗博学多识,从小便熟读经籍,由他所作的《周易传》在曹魏时被官方拿来作为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后世人还把他注解中的思想称为“王学”。王沈评价他说:“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参考资料:《三国志》、《浅析王朗政治立场的转变》、《王朗与建安儒士》、《论王朗》

作者:我方团队子繇

9

先说历史上的王朗,再说为什么罗贯中要黑王朗。

史书上的王朗。

王朗,生年不详,死于228年。按理说,诸葛亮死于234年,诸葛亮是有机会骂王朗的。可惜的是,王朗是个文官,并未和蜀国有过正面战争的机会,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二次北伐,骂死王朗,其实那个时候王朗已经死了,两个人是没机会碰面的。

王朗,按当时的标准看,是个人生赢家。

①出身名门士族,博学儒雅。

王朗早年,任会稽太守,孙策讨伐他,被孙策捉住,孙策见他为人儒雅,就把他给放了。后来曹操征王朗做官,问王朗,孙策这个人咋样?王朗说,孙策周瑜都是英雄豪杰,将来能成大事,不是鸡鸣狗盗之辈。可见此人还是很有见识的。

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朗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三国志》)
太祖问曰:\"孙策何以得至此邪?\"朗曰:\"策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张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之。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谋而有成,所规不细,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已。\"(裴松之注《三国志》)

②曹操时期,王朗以治狱出名。他主张宽刑轻刑。

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务在宽恕,罪疑从轻。钟繇明察当法,俱以治狱见称。(《三国志》)

③曹丕和曹叡为帝的时候,王朗先后任司空,司徒,位列三公,位高权重。

及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三国志》)
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转为司徒。(《三国志》)

④王朗总评。

王朗出身士族大家,也是经学大家,先后在汉和曹魏为官,位列三公,他的儿子王肃也是著名的经学大家,王朗最后病死,死后配享曹操太庙,在三国那个年代,过得算是比较安稳幸福的人生了。

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裴松之注引《魏书》)

为什么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要黑王朗呢?

王朗在《三国演义》里被黑惨了,直到今天的电视剧里,那句诸葛亮的“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更是让王朗闻名于二次元鬼畜界。

那么,为啥王朗在《三国演义》里被黑的这么惨呢?

①王朗和诸葛亮是老乡,可能这是最初罗贯中把他俩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王朗,是东海郯人,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

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也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

两个人算是老乡了,比较容易联系起来,想象一下,诸葛亮和王朗用山东方言对骂,是什么场景?绝对精彩(诸葛亮祖居琅琊,不知道会不会山东话)。

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甾丘长。(《三国志》)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三国志》)

②王朗的一生,和汉,魏,晋都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罗贯中是铁杆刘备粉,诸葛亮粉,在《三国演义》里是尊刘骂曹的,所以和曹操有关的人,被拿来黑一下很正常。

再看王朗,本是汉臣,却为曹操做事,先后侍奉过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主,而且位高权重,正是拿来黑一下的绝佳人选。

最妙的是,王朗的孙女王元姬,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老婆,她生了司马炎,司马炎后来夺了魏国的帝位,建立了晋朝。

文明王皇后,讳元姬,东海郯人也。父肃(王肃即王朗之子),魏中领军、兰陵侯。(《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

所以,这个王朗,在罗贯中眼里,真的不是啥好人,你看吧,做着汉朝的官,又去为篡汉的魏国卖命,孙女婿司马炎又篡位,本人不是好东西,后代更不是好东西了,我不黑你王朗,还能去黑谁?

虽然诸葛亮骂死王朗是文学虚构,但是在文学史上评价很高,也被改编成多种戏曲戏剧,可怜的王朗老爷子,平白无故的一遍又一遍的被骂的体无完肤。

10

王朗算是被《三国演义》黑惨了,都说读书人最看重脸面,而王朗堂堂经学大家,一代儒宗,却被诸葛亮一顿臭骂,最终怒火攻心,坠马而亡。

而在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唐国强那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更是让王朗成了一个笑话。

不过,诸葛亮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的桥段仅仅只是小说杜撰,正史中根本就没这回事儿,人家王司徒根本就没和诸葛亮在阵前打过嘴仗。至于被诸葛亮骂死,那更是无稽之谈。

《三国演义》之所以要这么安排王朗,主要是因为书中“尊刘贬曹”的这么一个主观倾向。

王朗乃曹魏重臣,位列三公,自然就是反派一方。而且王朗这个人在历史上名气不小,以文才经论著称。《三国志》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是:

“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正所谓大将手下从来不斩无名小卒,诸葛亮作为小说中超级嘴炮,骂死一个普通人算不得什么,只有王朗这种级别的才能当他的对手。

历史上的王朗其实人挺不错的,德才兼备,尊师重道,爱护百姓。

王朗是太尉杨赐的学生,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杨赐死后,王朗不惜弃官为老师服丧。

后来,王朗被汉献帝任命为会稽太守。王朗在任期间,爱护百姓,好施仁政,所以王朗颇受爱戴。在江东那一块,算得上是德高望重。

会稽旧祀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朗到官,以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於是除之。居郡四年,惠爱在民。

众所周知,江东乃是孙家的地牌儿,所以王朗在那里待不长。

当初小霸王孙策率军横扫江东,所向披靡,许多人都被孙策吓破了胆。比如豫章太守华歆根本就没打,直接投降。而身为会稽太守的王朗,自觉身负皇恩,有为朝廷守土的责任,于是孤军迎战孙策。要知道当时孙策已经拿下大半江东,声势浩大。王朗则是孤军奋战,劣势巨大,但是王朗依旧坚持抵抗。

孙策击败王朗之后,看重王朗的名气,想召他当账下做事。但是王朗没答应,毕竟自己乃是汉献帝亲封的太守,没能给朝廷守住城池已经是失职,怎可还为军阀效力。况且之前孙策可没跟他客气,从会稽出来,一路上穷追不舍,最后自己都出海逃亡了,孙策依然没有放过他。走投无路之下,王朗这才投的降。所以,对于孙策这个人,王朗是没什么好印象的,更不要说为他效力了。

因为被孙策打破了产,自己又不愿为孙策效力,所以王朗过了一段苦日子。不过,这期间,王朗依旧不忘帮助亲旧,这人品绝对是没的说了。

“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后来,曹操征召王朗,王朗便去了许都做官,并由此成为了曹操麾下的一员。那么肯定有人会说,同样是军阀,王朗因为忠于汉室而不为孙策效力,怎么为曹操效力就可以了。事实上,孙策和曹操不一样,当时的孙策就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名不正言不顺。

而曹操的手上可是有着汉献帝这张王牌,他征召王朗用的乃是汉献帝的名义。换句话讲,在当时为曹操做事儿,其实就是在为朝廷做事。所以,王朗的这种行为,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

至于后面曹丕称帝,立魏代汉,那同样也是汉献帝禅让而来的,法理上算是汉朝的延续,属于天下正统之所在。王朗为曹丕效力,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事实上,相对而言,诸葛亮所在的蜀汉,则更像是一个非正统的割据政权。站在王朗的角度而言,诸葛亮才是所谓的乱臣贼子。

正是这个原因,王朗曾和华歆、陈群他们,多次写信规劝一些蜀汉大臣投降曹魏,从而惹上了诸葛亮,被诸葛亮以一篇《正议》回怼。这应该就是《三国演义》关于“武乡侯骂死王司徒”这一桥段的历史原型。但这种劝降蜀汉,只是各为其主,并无不妥之处。所以,王朗并不是什么贰臣,他的忠义人品是没有问题的。

此外,王朗在曹魏当官,做得都是于民有利的好事儿,是一个好官。和当初在会稽当太守时一样,王朗在曹魏同样是致力于体恤民生。他曾多次进言,劝曹丕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祖述尧舜之际,割奢务俭之政,除繁崇省之令,详刑慎罚之教

所以,单从做官来讲,王朗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总结来讲,历史上的王朗,完全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老好人。首先他是高才博雅的一代大儒,可谓是德高望重。其次,他恭俭节约,乐善好施,不仅能严于律己,还能帮助他人,人品高尚。无论做官还是做人,王朗都算得上是当世之典范。

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

然而,这样一个德行高尚的历史人物,却成了大家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实在是有些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