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2020-10-27 02:31阅读(60)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不要说五千,就是一万,诸葛亮也给得出,但是诸葛亮不认为魏延能够成功,也就不会同意了。魏延

1

不要说五千,就是一万,诸葛亮也给得出,但是诸葛亮不认为魏延能够成功,也就不会同意了。

魏延子午谷奇谋能够成功,必须具备三个必须前提:

第一,顺利通过子午谷,抵达长安城下。

第二,能够及时占据长安、潼关。

第三,诸葛亮大军按照约定时间,准时抵达长安城下回合。

据有的同学考证,历史上的确有人想通过子午谷,进而占领长安,但没有一人成功。豹眼也没有查阅到有人成功的先例。

就算魏延顺利通过了子午谷,抵达长安城下,魏将夏侯楙是否听魏延的话,不战而逃呢?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引《魏略》记载,夏侯楙为魏国安西将军,镇守长安,诸葛亮在南郑与群下计议,魏延说: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

魏延设想,五千精兵,五千人运粮,十天时间到达长安,夏侯楙一听说魏延来了,就逃跑了。魏延开开心心与诸葛亮大军在长安城东会合。

诸葛亮认为这一招太冒险,不如稳稳当当从大道上进军,先平定陇右为好,十拿九稳,没有风险。因此,不采纳魏延这一计谋。

如果夏侯楙不跑,能坚持十天的话,魏延将吃什么、喝什么?

最大的可能是,夏侯楙真如魏延说得那么胆小,但会紧闭城门不出,魏延没有攻城的器械,就傻乎乎地等着诸葛亮大军到来。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完全可以接受。

但问题是诸葛亮能按时到来吗?诸葛亮能完成魏延交给他的光荣使命吗?

魏延能不能抵达长安城下不好说,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但史实证明,诸葛亮五次北伐,没有一次能够抵达长安附近,一般是围困陈仓,粮尽而退。最远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抵达五丈原,但不敢渡过渭河,依北山东行,进占武功,与司马懿决战。

没有诸葛亮大军与魏延会合,子午谷奇谋就是一句空谈。

诸葛亮对于自己能否按照魏延的计划,准时到达长安没有任何把握,诸葛亮咋会同意魏延的奇谋呢?

这么简单的道理,魏延不可能不懂。有人质疑子午谷奇谋是伪作,看来不无道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就是蜀汉官员,他写史选材相当严谨,非真实可靠,决然不予采用。对于子午谷奇谋,他是这样描述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个看似与《魏略》的表述,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所区别,没有明确提到从子午谷出兵,只是说与诸葛亮分兵两路会于潼关。

这不仅仅是文字表述的不同,其中大有深意,那就是对这个事并不确定。

但不管咋说,魏延子午谷奇谋没有可行性,诸葛亮不采纳是正确的。

2

首先,肯定一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当时并不具备可行性!诸葛亮不同意他去,是很明智的!

据笔者所知,兵出子午谷的有这么三个人(还有没有别人就不清楚了),第一个是司马勋,第二个叫高迎祥,第三个叫王耀武。是不是都很陌生?下面我们来一个一个认识一下:

第一个人是司马勋。永和十年(354年)二月,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命司马勋从子午道出兵,攻打前秦。计策是好计策,当时桓温打败了前秦军,屯军灞上,一旦司马勋成功,长安唾手可得!

但很不幸,计策被前秦丞相王猛看穿,前秦以七千精锐骑兵在子午道以逸待劳,伏击司马勋,司马勋大败而归。

第二个,高迎祥。高迎祥是李自成的前辈,这是第一任“闯王”!在崇祯九年,高迎祥兵发南山,直驱长安,但是,过子午谷的时候,遇到了山西巡抚孙传庭的阻截伏击,不仅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虏了!

第三个,王耀武。严格意义上说,他并没有出子午谷。王耀武,国名革命军第五十一师师长。西安事变爆发后,就在陕西驻扎的王耀武打算武力进攻张学良,营救蒋介石,定下来了子午谷出兵奇袭张学良的计划,但是军队在子午谷走了三天,人困马乏,物资装备跟不上,不得已撤出。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魏延的子午谷出兵计策是很不靠谱的,那么它究竟有多不靠谱,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子午谷地势太险峻!其实,子午谷不止一条道,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走的也是子午谷,但他走的是陈仓道(也就是魏延斩王双的那个地方),并不是魏延提倡的子午道。子午道是子午谷中地势最险峻的一条路了!从这儿走,短时间内根本走不出去!而且军队战斗力消耗太大,就算出了子午谷,还有多少战斗力可以打长安?另外,如果短时间内走不出去,消息一旦被泄露,那后果不言而明。

第二,蜀魏军事实力的差距太大。大家可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比较大,认为蜀汉兵力富足,其实,当时蜀汉总人口28万户,还不到一百万人呢!兵力撑顶了也就十万人,魏国呢?四百四十万人口,军队40万左右。这样的差距其实决定了蜀汉只能稳中求胜,一旦出现大规模失误,他们输不起!诸葛亮每次北伐最多也就五六万人,而曹魏在西面的防御兵力就达到了20万。可想而知二者的实力有多么的悬殊。魏延以长途奔袭的方式攻取长安,安全没有可行性!当时曹真统兵驻扎在郿县、郭淮在天水,负责长安守卫的是夏侯楙。就算魏延成功出了子午谷,就算夏侯楙水的很,被魏延攻下了城防坚固、兵精粮足的长安,那魏延还能剩下多少兵力?他否靠这些人马挡住围剿的大军,守住长安呢?当然不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魏延被一口吞掉,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不要指望诸葛亮可以分担,他被郭淮死死堵在街亭、陈仓、五丈原一线,寸步难进!诸葛亮没有帮助魏延的能力!

第三、魏延一单失败,后果是蜀汉承担不起的。蜀国本来就没有人,魏延偷袭长安再带去五千精兵,这五千兵被吃了极大消耗兵力国力已经是大问题了,那随之带来的士气问题更是严重!到那时,曹真兵出大散关,直驱斜谷;郭淮走祁山,入白马关。诸葛亮是很难抵御得住的,如果真这样,那北伐不仅会大败,蜀汉甚至可能会提前几十年灭亡!

正如毛主席评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说的:“此计太悬危!”

3

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不过成功几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是指趁曹魏不备,蜀汉军从子午谷奇袭长安,从而一战克长安。然后蜀汉军再利用潼关天险拦住从洛阳增援的魏军,以关门打狗之势消灭魏军在雍凉的地方部队,一举夺取曹魏西北的战略。



这个战略从理论上来说,是有可行性的。因为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地整整憋了五年没打仗,而在此期间,曹魏和东吴打了两次灭国级大战,魏军的主力都在东线,西线防御蜀汉军的兵力并不多,而且防御心态还很懈怠,想不到蜀汉会突然袭击。

但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可行性也就仅此而已了。因为魏延偷袭的几个致胜因素,都过于理想化。

首先,从子午谷出秦岭,速度一定要快,在魏军没发现之前就要突出去,否则会被魏军包饺子。

但是子午谷很难走,魏延认为十天可从子午谷抵达长安,这过于理想化。

咱远的不说,就说西安事变时,当时王耀武率51师在汉中驻训。他当时就想走子午谷突袭西安,解救蒋委员长。但中央军走了三四天,最后放弃了。原因就是太难走。

当然,不是说魏延就一定不能在十天之内走出去。只是说,魏延的想法太理想化。如果魏军派几个斥候巡逻,发现了蜀汉军,魏延就前功尽弃了。

第二,夏侯楙必须要不战而逃,蜀汉军要第一时间迅速攻克长安。

这一点也很理想化,假如夏侯懋不逃呢?魏延岂不是进退不得了?

当然,也不是说夏侯懋就不会逃,陆逊偷袭荆州,糜芳、傅士仁也投降了,这说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但还是那个问题,把成功希望交给对方来掌控,这过于理想化了。

第三,诸葛亮大军按期出与魏延会师,并能在潼关抵挡住东线魏军的进攻。

这一点跟前两点一样,也是很理想化。其理想之处就在于——以为拿下潼关,就一定能拦住魏军的增援。

众所周知,潼关是天险,是扼守关中平原的门户。可是,魏军如果要攻关中,其实是可以绕过潼关的

历史上,从山西到陕西,有龙门、蒲津、龙门三个渡口可以渡过黄河。其它历史阶段绕过潼关的例子就不说了,就说三国时期,就有成功案例。

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与曹操会战于潼关,徐晃趁马超不备,就从蒲津渡口悄悄渡过了黄河,绕到了马超身后,会合曹操把马超包了饺子。

如果说魏延的奇兵兵力不足,只能防守潼关,而无法顾及黄河的几个渡口,那么魏延的下场肯定就跟马超一个样了。但如果分散兵力防守,魏延的兵力够吗?蜀汉军的兵力够吗?

毕竟蜀汉军拿下潼关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点在于歼灭雍凉地方守军。如不然,蜀汉军就变成了当年的整编74师,中心开花,被魏军东西夹击。

下面再说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

诸葛亮之所以拒绝魏延的建议,主要是他有自己的战略。他当时的战略很明确,以赵云疑兵吸引主力,自己亲兵出陇右,马谡在街亭拦截救兵拖延时间,目的就是拿下陇右

一个是拿下整个雍凉地区,一个只是想拿下陇右。这里不讨论诸葛亮和魏延的思路孰优孰劣,就说两人战略路线区别这么大,诸葛亮怎么可能不否决呢?



并且实际上,诸葛亮一次北伐,派马谡去守街亭,实际上就是子午谷奇谋的翻版。只不过就是战略规模缩小了而已。

按照子午谷奇谋的设想,蜀汉军守潼关,关门打狗,把雍凉魏军一网打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守街亭,也是关门打狗,想把陇右魏军一网打尽;

但是结果呢?马谡没守住街亭,蜀汉军主力也没打下陇右。

所以说,以诸葛亮一次北伐失利为例,魏延想偷袭子午谷,浑水摸整个雍凉,成功可能性太低。当时蜀汉军战斗力就那么回事,撑不起这么宏大的战略


最后说说魏延的真实想法和子午谷奇谋的真实性。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魏延其实并没有提出过“子午谷奇谋”。

《魏延传》的记载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但是诸葛亮不允许。

也就是说,魏延是想单独领兵,获得更大的军事自主权,他和诸葛亮分兵打。就像当年刘邦和韩信分兵,各打各的一样。全文并没有提过“子午谷”,也没有提过偷袭的事情。

但是到了魏国人编写的史书《魏略》中,那就编的有模有样了。偷袭什么全来了。让人颇为怀疑记载的真实性。

我个人觉得,《三国志》中关于魏延的记载才更符合逻辑。因为魏延自视甚高,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单独领兵,所以才提出了分兵建议。

并且魏延本传中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记载也能佐证这种逻辑的正确性。

因为走子午谷偷袭长安,先决条件就是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但诸葛亮一伐失利后,魏军已有防备,这种先决条件没有了。可魏延依然每次北伐都要申请自己单独带兵,这就表明魏延的目的并不是偷袭长安,而就是单纯的就是想自己带兵,不受诸葛亮节制。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想让魏延分兵,那就不得而知了。大概率可能是因为他手上无冲锋陷阵的将才可用,想让魏延留在身边吧。亦或许,诸葛亮对魏延的忠诚还不够信任。

4

所谓的“子千谷奇谋”就是天方夜谈,没有一丝成功的把握,完全是魏延的一厢情愿。幸亏诸葛亮没有听,否则就不仅仅只是一场军事失败了,那就是军事冒险和豪赌,弄不好会赔上整个蜀汉政权。

没错,魏延确实是个人才,作战勇猛,善待士卒,但要说到谋略,魏延就差远了。当初刘备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时,刘备曾问魏延:如何对你委以重任,你打算怎么做?魏延回答是:



若曹操带领天下兵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您去抗击他;如果是其他将领带领十万人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您把他们吃掉。

好吧,这是谋略吗?你可以说是魏延的胆识,但我看到的却是魏延的狂妄,这正如魏延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对诸葛亮的建议一样: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这里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了,魏延的计划是:

魏延亲自带领5千精兵,另有5千士兵运粮,沿子午谷可用十天到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胆怯而没有谋略,夏侯楙一听到魏延来了,肯定是乘船逃走,这样长安城中只有御史、京兆太守等文官,长安城中的存粮足够士兵吃了,而诸葛亮率军从斜谷北上眉县,20天时间足够到达长安,这样,就能一举平定咸阳(长安)以西。



事实上,魏延的计划完全是一厢情愿,狂妄自大,丝毫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外界的影响,魏延的计划之所以是完全不可能成功,理由归纳如下:

1、子午谷人尽皆知,魏延带着一万士兵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的到达长安城下?

子午道自从当年刘邦烧毁栈道后,在王莽时期,王莽又重新修建并打通了子午道,并在子午道北出口设置子午关,魏军在此有驻军,当年长安三辅大乱之时,有大量的流民是从子午道南下汉中避乱的。



《三国志 张鲁传》: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

也就是说子午谷道就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路,魏延带着一万人,如何保密?如何不被亲近魏军的百姓发现?如何攻破子午关不被魏军发现?而一路无阻的到达长安?完全就是个未知数,一旦被魏军发现,魏军肯定会调兵围剿,那样的话,魏延如何实施计划。

2、子午谷奇谋时间上也不可能实现

魏延说带领一万人走子午谷道,只要10天就能到达长安。这根本就是胡扯,从汉中沿子午谷道到长安有800多里路,10天能到,也就是说一天能走80多里路,魏延带着的可是步兵,哪个步兵有这么历害,一天走80里山路,难道是摩托化部队?就算是摩托化部队,在子午谷也不可能一天走80里路,知道子午谷是什么道路条件吗?



子午谷根本没有好路,一部分路是在悬崖上的栈道,大部分是崎岖的山路,以古代那个条件,至少要走一个月,可以参考曹真伐蜀时,曹真在公元230年曾经大举伐蜀,走的就是子午谷道,曹真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的路程,魏延凭什么只要10天?

《三国志 曹真传》: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除了曹真,再看邓艾阴渡阴平,700余里的无人区,邓艾也是走了一个月,子午谷道比阴平还难走,凭什么魏延只要10天,如果魏延估计时间错误,那么5千带粮的士兵所带的粮草够一万人能吃十来天的话,如果魏延在子午谷真走了一个月时间的话,那么没到长安,魏延这一万人就得返回汉中,无功而返,或者全部饿死。

3、魏延说长安守将夏侯楙胆怯而无谋,听说魏延来了,肯定弃城而逃。

好吧,就算夏侯楙是胆怯而无谋了,可为什么弃城而逃呢?夏侯楙再无谋,总不是个傻子吧,他可是夏侯惇的儿子,曹操的女婿,弃城而逃是重罪,况且长安城高墙固,守着城池不战不行吗?魏延又没有攻城武器,又没有粮食,拿什么攻城?



夏侯楙要是不弃而逃,魏延怎么办?

4、就算是一切如魏延所说,占了长安城,对蜀汉来说,就是一座孤城,魏延守得住吗?

魏延一被魏军发现,魏国肯定要派出大军救援,参考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的反应,魏明帝曹睿反应神速,不仅亲自坐镇长安,而且派出张郃、曹真火速救援,如果魏国被占了长安,那绝对是非常震憾的大事,曹魏绝对全力救援。



长安处于关东和陇右的中间位置,也处于曹魏东、西两面的夹攻,曹魏可以从陇右和关东两个方向进攻长安,就算是诸葛亮与魏延会合,守着一座长安孤城,而且粮道极其脆弱,如何抵挡曹魏的两面夹攻?

如果变成了这种状态,变成了蜀汉守长安,那样魏与蜀就成了消耗战,魏国无论军队人数、还是后勤被给数倍于蜀汉,如何守着长安?魏国围着长安不打行不行?魏国围点打援行不行?

无论怎么打,魏延都没无法抵挡,反而是魏国逼着诸葛亮一步一步加大筹码,进行战争豪赌,蜀汉怎么办?继续救援长安,就得把蜀汉的国运全部赌上,不救援长安,就得撤军,无功而返,如果子午谷奇谋是无功而返的话,那不就是折腾吗?



所以说,“子午谷奇谋”就是天方夜谈,没有一丝成功的把握。

5

被司马懿称为“亮真天下奇才也!”的诸葛亮,又岂能看不出“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但他为何不同意呢?

其实,对于蜀汉来说,就算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失败了,只不过损失5000兵马,并不能使蜀汉伤筋动骨,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诸葛亮考虑的应该是成功后能否保住这份胜利果实,这应该才是诸葛亮否定魏廷的子午谷奇谋的关键所在。

如果,魏廷的子午谷奇谋切实可行,诸葛亮又岂能不顾全大局。显然,至于一些人所说的权争阴谋论、诸葛亮不通兵法等说法,应该是避重就轻之谈?

因此,诸葛亮之所以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在于能否成功的问题,而在于他认为应该无法保住这份胜利果实,最终的结局还是失败,而且更加危险,那又何必去冒险呢。

兵力不足,难以与收复失地的魏军相抗,反而还会加速蜀汉的灭亡

建兴六年(228年)二月,如果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取得诸葛亮的支持,并根据计划,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出褒中,经秦岭东,过子午北,10日后顺利抵达长安。镇守长安的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也如预料那样“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同时,诸葛亮率大军趁机“从斜谷来,必足以达”,也顺利抵达长安。

暂且排除长安城中副将、长史等官员,皆不抵抗并投降,而魏延和诸葛亮的大军不损一兵一卒全部进城。

此时,曹魏的都城洛阳距长安约370公里、陇右的天水距长安约340公里,而长安周围几乎多为关中大平原,利于战马奔行。同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曹叡已经任命司马懿为主将。

假如,曹魏从洛阳和陇右同时出兵,又由司马懿持帅收复长安。战争紧急状态,基本可以做到7日调兵和准备粮草,10日行军,最多20天就能抵达长安。

大家都知道,蜀汉总军力约10万多点,除掉防范东吴的驻江州兵力2-3万,防范南中叛乱的2-3万兵力,守卫成都的2-3万兵力以及各郡县的留守兵力,诸葛亮能够运用的机会兵力,最多就有3左右。就算诸葛亮出兵长安时,并已从成都抽调援军,但援军的极限最多也就2万,并早于曹魏大军抵达长安。

但是,以曹魏的实力,抽调个15万左右的兵力应该一点问题都没有。关键,长安还是曹魏首都洛阳的西部屏障,曹魏很有可能会起倾国之兵进行争夺。到了那时,曹魏可能就是二十、三十万兵力了,可是蜀汉的长安兵力的数倍。

如此以来,诸葛亮驻守长安的5万兵力,还能坚守多久,后勤补给又将如何解决?

这时,就算诸葛亮能够长期坚守,一旦曹魏于长安城外围深挖壕沟,排布鹿角,严防死守,再派一路大军入侵汉中。那时,蜀汉又将如何抵挡,岂不面临提前亡国的危险。

因此,也可以说,子午谷奇谋犹如蛇吞大象,不但难以消化,而且也无法一口吞下。那时,诸葛亮又如何对得起刘备临终时的托孤之重。

地势利魏而不利蜀,易使占领的长安成为孤城

为何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的目标,始终是陇右(雍州和凉州)之地而不是长安呢?

因为陇右南依秦岭与蜀汉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临黄河,东据陇山,而陇山又南接渭水,北近黄河,绵延数百里。因此,若得陇右,可派兵防守于陇山各隘口,足可阻挡曹魏的进攻。然后,利用陇右平坦的地势,屯田积粮,将会极大节省从蜀地翻山越岭运粮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同时,还可利用陇右盛产骏马的优势,发展骑兵,然后才有与曹魏争霸中原的条件。

例如:隗嚣部将王元曾塞断陇道,依靠坚守陇坻的弹丸之地,抵抗刘秀东汉大军长达四年之久。

再如:诸葛亮否定魏廷的子午谷奇谋后,选择先取陇右,并已占领陇右的绝大部分城池,只要马谡能够守住街亭,陇右的其余城池,基本抵挡不住蜀军的进攻,很快也会被全面占领。然后,只要攻下郿县,便可直达长安,实现北伐的初步战略目标。只是,令人惋惜的是,在最关键的岗位,诸葛亮却用错了马谡,进而造成了北伐大好形势的破灭。

但是,在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倘若蜀军占据长安,曹魏的骑兵必将阻断蜀汉的运粮路线,长安岂不成了一座孤悬之城,伐蜀大军必将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正所谓:“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可见,魏延与诸葛亮的想法恰恰相反,魏延的出发点是攻城略地,注重战术层面,实乃为将的本份,并没有错。只不过,诸葛亮的出发点则是蜀汉国力的方方面面,更加注重全局的战略层面,实乃为相的本份,更加没有错。不过,相比之下,诸葛亮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决策。

图片来源网络

6

诸葛亮率军北伐之时,大将魏延曾献子午谷奇谋。即自己率兵经子午谷至长安,攻下潼关与长安。而诸葛亮则从斜谷赶至长安,如此两军会合,打魏国一个措手不及。此计若能成事,统一中原便是指日可待。魏延多次向孔明提出此计,此计有理有据,所要求者又仅几千兵马,诸葛亮为何不敢一试?

此计气吞山河,一旦成功归于故都不在话下。但危险系数太高,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大局。蜀军的行军速度就值得怀疑。若想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则务必要急行军,可是子午谷地形崎岖,两面多山,中间为水。子午谷道也是依山而建的栈道,由于行人稀少,栈道多损坏。全长达三百多公里,想要快速通过,绝非易事。

再就是计谋容易泄露或被看穿。魏蜀之间势同水火,蜀国的一举一动都在魏国监视之下,若有奸细蒙混其中,此计便有可能泄露。魏国不乏经验丰富的大将,比如司马懿。这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也有可能被识破,让魏军采取防范。魏延此计,妙在兵贵神速,也妙在攻其不备。若是对方有所察觉,加紧防备,不能一战成功的话,陷入困境的便是蜀军了。因而,此计实施起来,并非易事。

战败的损失也不容忽视 。有人认为用五千人马赌一次江山,实在值得,但一旦输掉,并不仅是失去一员大将五千精兵这样简单的事。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说“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两军交战之时,所看重的不仅是粮草、战术,士气也极为重要。如果魏延所率的五千人大败,那对于蜀国而言,就是出师未捷“士先衰”,接下来的战役也很有可能溃不成军。

子午谷奇谋之所以未被采纳,还有诸葛亮个人原因在内。诸葛亮为人谨慎,虽然多次行险招,但那要么是在计谋之中,要么是逼上梁山。刘备去东吴之时看似凶险,可都在诸葛亮的算计之中,才有三个锦囊妙计供刘备解围,唱空城计时虽然险,但是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依诸葛亮的谨慎性格,没有万全之策时,他绝对不会贸然行事。当时的蜀国政局也让诸葛亮不得不更小心行事。当时刘备去世不久,蜀国政局不稳,朝堂大事由诸葛亮一手掌控。如今他出师北伐,朝中只有幼主刘禅当政,他少不经事,难保会有小人挑拨离间。若是诸葛亮再因贸然行事而败北,这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使得刘禅和诸葛亮君臣不合,深谋远虑的诸葛亮,他是绝对不会自掘坟墓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子午谷奇谋未被实施实在是一大憾事。毕竟此计成功的话,北伐也就距胜利不远了。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有它自己发展轨迹,不会因某一人某一事而忽然逆转的。

7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简单剖析一下。

子午谷的地理位置。

子午谷是陕西秦岭山脉中的一段,南北纵向,大约近六百六十里,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此乃所谓的子午谷。

秦岭又称为终南山,山势西高东低,成为划分长江、黄河的分水岭,而子午谷就围在其中,所以秦岭的地势造就了子午谷的险要。子午谷两边悬崖峭壁,下面波浪翻滚,上面栈道无数,可以说高山之险峻,路途之凶恶,是大家难以想象的。

子午谷奇谋的推出。

公元228年,蜀汉经过多年的准备,要发动对曹魏的全面进攻。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表》,为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北灭曹贼,匡扶汉室。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进行了精密的布署,周密的计划。而军事进攻分别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计划。

诸葛亮的计划。一是派一支疑兵出箕谷,佯攻湄县,以吸引魏军主力 ;二是大军安以坦道,攻取陇右四郡,切断魏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 ,为进一步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 。这个计划保险。

魏延的计划。魏延率领五千精兵,还有后勤兵五千,从子午谷快速行军,必需十天走出谷口,并且一举拿下长安。诸葛亮带领蜀军大部队进入斜谷,击败曹魏的主力军,二十天抵达长安,两军会师,夺取关中广大地区。

魏延引兵从子午谷小路过,诸葛亮走大路,长安太守夏侯懋非良将之才,魏延杀他个措手不及,咸阳以西唾手可得,以此为根据地,将来就能统一中原,平定天下。这个计划冒险。

魏延计划的可行性。

(一)联吴抗曹。北拒曹操,南联孙权 ,一直是蜀汉的战略外交政策,这个政策什么时候都是保命的政策。

只有联合吴国才能牵制曹军,使他们无暇西顾之机,蜀军趁机从子午谷偷袭长安,而魏军在短时间内无法调动重兵,从而使蜀军成功夺取长安。这就需要与吴国宏密切联系,让陆逊、诸葛谨等名臣大将在长江一线,合肥、襄阳等重镇发动大举进攻,牵制住魏军主力,前提是吴兵愿意付出巨大代价,必须有相应的利益分配。

(二)必须出其不意。魏延的计划成功的实施必须突然袭击,平地一声雷,让曹军防不胜防,如在大梦中醒来一般。趁刘备以及关羽、张飞等名将的逝世,曹蜀五年没有发动战争,在和平思想的麻痹下,蜀军以闪电战袭击曹魏,出敌不意。

(三)必须兵贵神速。一旦决定偷袭长安,必须做好保密准备工作,以高速度行军到达目的地,迅速占领军事战略要点,险关重地,一旦消息外露,或者落在魏军增援军队后面,这个计划就破产了。速度成为此次偷袭的关键。

(四)必须速战速决。这次袭击内必须快速占领长安,外必须打退曹魏援军 ,蜀军的大部队集结到位 ,作为这次指挥的领导,必须决伐果断,雷历风行,速战速决,一战成功,这样机会只有一次,不会再有下一次。

魏延计划的不可行性。

(一)你肯定能按照计划到达长安吗?魏延从子午谷到长安必须十天抵达,诸葛亮从斜谷出发必须二十天完成任务,两者必须按这个计划严格执行,两军才能会师。否则,如果出现差错,首尾不相呼应,就会被魏军分割包围。

其实这个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子午道全长六百六十多里,两边悬崖绝壁,中间是浊浪滔天的大河,整条子午道没有什么可凭借的,唯一通行是架在岩石上的栈道,如果栈道完好无损,通行无阻还好说,如果那一条栈道坏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修理,你能保证十天到达长安吗?诸葛亮大军也面临同样问题。两年后曹真伐蜀,十天才走了一半路程。

(二)你能保证顺利占领长安吗?长安守将夏侯懋得知魏延袭击长安,他会产生畏惧心里,一定要弃城逃跑,魏延没有遇到阻击,顺利夺取长安,你自认为夏候懋因怯而无谋,一个胆小怕鼠的庸才。反之,如果夏侯懋死命抵抗,拒不投降你怎么办?

长安城周长八十里,经过历代人修建,城坚池深,防御牢固,那不是一时半时就能攻下来的,雍州刺史郭淮是曹魏名将,他就在咫尺之遥,如果夏侯懋固守待援,郭淮以急行军的速度来支援,魏延这五千精兵,能不能受得住城内外夹攻?不要欺负曹魏无能人。

(三)你能准确判断曹魏援军二十天才能到达?魏延说:比魏军合聚东方,尚须二十日。这不过是根据常理推断而已,事情的发展常出人意料之外。曹魏援军二十天才能到长安,这判断依据是什么?可靠不可靠?自古以来兵家云:兵贵神速。司马懿平定新城,孟达估计司马懿至少一个月,而司马懿只用了八天时间,孟达兵败身首异处,孟达的悲剧还不引人深思。

诸葛亮大军进斜谷走千里之路,他能保证曹魏援军到来前先到长安,万一不幸中途遭遇强大的阻击,路程耽误了怎么办呢?魏延抵抗不住曹军,被他们消灭掉,而诸葛亮消息未知,带领大军走出斜谷,魏军围攻赌截,聚而歼之,这后果不堪设想。一旦诸葛亮全军覆灭,成都没有兵卒,蜀汉灭亡在旦夕之间,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从上面分析魏延子午谷奇谋计划的可行性和不可性,就不难看出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了。

魏延的计划用于两个字概括:冒险 。再形容一下就是过于冒险。一旦不成功 ,就有灭顶之灾;一旦成功,那可功成名就,一战成名。

魏延的计划高风险高收益,只是一个典型的赌博策略,企图用五千精兵,突袭长安,进而一举鲸吞整个关中,可谓气吞万里如虎,想家力极其丰富,但极其冒险的行为。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他固然是谨慎, 但他绝不会拿全军,甚至整个国家的利益去赌博的,这个计划要是破产,那可是亡国的结局,这样的责任谁承担呢?谁也担当不起,这千古骂名。

魏延这个子午谷奇谋,是从兵仙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受到启发而设想的计策。但是韩信瞒天过海的谋略,人家抱着必胜的信念,具备成功的条件,事实证明 ,他们甚至没有损失,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陈仓。而魏延这个计划太过于冒险,一切都在猜测之中,就想大赌一把,成则王,败则冦。

诸葛亮一向思虑周密,部署严谨,难到他就没有想到这个计划,刘邦和韩信的故事,大概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有点常识的将领都会联想到。既然想到这个计划,为什么不采用,因为兵出子午谷的奇袭胜算率极低,风险极高。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一个伟大的构想蓝图,如果蜀强魏弱,蜀汉国力强盛,曹魏常年积弱,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个威震天下的战略规划,然而,蜀汉无论那方面都不占优势,用赌注去赌一个国家的未来,实在不可取。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谋计划实施,是有一定道理的。

8

诸葛亮是何等人也,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丞相之一,也是一个在政治、军事、谋略、文化上都颇有建树的丞相。如果“子午谷奇谋”有可行之处的话,他应该会去尝试一下,毕竟魏延所请军士也就是五千人。从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会带着魏延。魏延也是诸葛亮北伐时帐下最能征善战的将军。北伐期间,魏延多次希望自己能够率领一支兵马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每一次所请的兵马不是五千精兵,而是一万兵马。那么五千兵马的说法来自于哪里呢?五千兵马的说法不是来自于《三国演义》,而是来自于《三国志·裴松之注》。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魏延的这个想法被诸葛亮拒绝,诸葛亮认为这个想法太冒险,不如从相对平坦的陇右出兵。

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试一试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打仗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些“奇谋”才能出奇制胜。几十年后,如果邓艾也是亦步亦趋,那么蜀汉说不定可以躲过一劫。最终邓艾成功地偷渡子午谷,而且成为经典的偷袭灭国之战。邓艾都可以偷袭成功,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能试试魏延的想法呢。魏延其实所需要的士兵并不多,也就是五千士兵,用五千士兵搏一次胜利非常划算。为什么诸葛亮一再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

诸葛亮不采用子午谷奇谋,其实和诸葛亮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做事情也是一个一板一眼之人。诸葛亮是一个难得军事家,而不是一个出色的临场指挥官。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主要在于军事谋划、军事后勤保证、治军、练兵等方面。诸葛亮打仗中不求速胜,只求稳扎稳打、亦步亦趋。诸葛亮整个北伐期间几乎没有发什么大错误,当然也没有取得什么大捷。诸葛亮依靠自己谨慎小心的性格,在北伐战争中总能稳稳压制住曹魏军队。“子午谷奇谋”对于诸葛亮来说绝对是一次军事冒险,这一次冒险如果不成功的话就有可能会造成五千精兵全军覆没。诸葛亮绝对不会冒这样的风险。

根据《魏略》记载魏延所需要的精兵是五千,而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所需要的兵力是一万。刘禅投降的时候,整个蜀汉所有兵力为十万二千。诸葛亮每一次北伐所率领的军队基本上在八万左右。如果魏延所需的精兵是五千的话,占到蜀汉军队二十分一;如果魏延所需的兵力是一万的话,则占到蜀汉军队的十分一,占到北伐大军的八分之一。这么一看,五千兵马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最起码是一个蜀汉难以承受的数字。如果魏延率领的这五千兵马全军覆灭,对于诸葛亮和蜀汉政权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损失。诸葛亮之所以不同意魏延率领五千兵马出子午谷,归根到底是自己的家底太少。诸葛亮家底太薄经不起魏延折腾。

除了诸葛亮和蜀汉自身原因之外,诸葛亮没有赞同,跟“子午谷奇谋”本身有很大风险有关系。我们来看看如果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同时具备哪些条件。第一、魏延的五千精兵需要在十天之内穿越子午谷,否则有可能面临断粮。第二、这十天之内,曹魏军队没有觉察魏延偷渡子午谷。第三、夏侯楙一定要弃城逃走。第四、魏延大军可以在长安附近找到足够的粮食。第五、诸葛亮一定要在二十天之内打到长安。第六、曹魏军队在二十天之内赶不到长安城下。

如果这么看的话,“子午谷奇谋”的成功率并没有魏延想象的那么高。子午谷奇谋其实只是一次军事冒险。

子午谷小路之前没有人走过,也不知道里面具体情况怎么样。魏延军队能不能在十天之内穿越子午谷是一个问题。即使魏延军队可以穿越子午谷,也难以保证这么多天不会被曹魏军队发现。一旦曹魏军队发现的话,只要守住谷口,魏延大军就会被死死围困在谷内。即使曹魏军队不进攻,魏延大军也会饿死、渴死。当时的曹魏虽然对诸葛亮北伐预计不足,但是还没有达到朝廷上下一片混乱的局面。当年邓艾能够偷渡阴平成功是因为蜀汉内部出现问题,刘禅的心思根本不在打仗上面。当时邓艾率领的军队是三万人,军队数量远远超过魏延的五千。蜀汉一共十万军队,姜维手中就有八万,剩余两万分布在全国各地。邓艾的三万军队在每一次战役中都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最后才能打到成都。曹魏的军队人数在六十万,第一次北伐期间前线魏军就达到了二十多万。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时候,曹魏军队并没有任何准备。长安也没有曹叡坐镇,但是当时长安是曹魏西部重镇和关中核心,曹魏不可能只派几千士兵守卫长安。即使魏延可以穿越子午谷,魏延面临的也将是以少对多,胜算自然没有邓艾那么大。

再来看看夏侯驸马,魏延给夏侯驸马的定义是一个膏粱子弟,一个怯而无谋的纨绔子弟。魏延认为这样一个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跑。万一夏侯楙没有弃城逃跑呢?如果夏侯楙没有弃城逃跑,魏延面对的将是一个城高池深的长安城。如果魏延不能在短时间内攻克长安,长安附近的魏军就会赶过来,当时有可能魏延会被包饺子。以我看来,夏侯楙未必会弃城逃跑。长安城可不是一个小城池,不是一个守不住可以直接弃城而逃的城池。长安在整个曹魏是数一数二的大城池,如果长安失守,曹魏西部领土有可能就会不复存在。夏侯楙承受不了如此重大的罪过,如果夏侯楙弃城而逃,极有可能会被曹叡处死。夏侯楙只是“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他并不是傻瓜,他知道放弃长安的后果。一旦魏延无法攻克长安,魏延又在长安附近无法筹到粮食,那么魏延大军就会非常危险。魏延想筹得粮食也不是那么容易,难道要让魏延纵兵抢粮?一旦魏延纵兵抢粮,蜀汉军队的名声就会被毁坏,这也不符合“王师北定”的设定。

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率领的蜀汉主力大军并没有在二十天之内打到长安,反而是兵败街亭。即使没有兵败街亭,诸葛亮也难在二十天之内打到长安。魏延一方面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也高估了诸葛亮的能力,却低估了曹魏的实力。诸葛亮在二十天之内能不能赶到长安不知道,曹魏军队倒是可以在二十天之内赶到长安。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的风险程度太高,诸葛亮的性格又特别谨慎。所以他才会拒绝魏延的提议。后面的事实证明子午谷奇谋未必是一个“奇谋”,后来也有人效法子午谷奇谋。曹魏第一次伐蜀的时候就想借道子午谷,结果曹真走了一个多月还没有走一半,只能被迫撤回。东晋时期的司马勋也曾经想通过子午谷进攻关中,结果在谷内被打得大败。明末的高迎祥以5万大军的优势兵力通过子午谷,结果被孙传庭的2万新兵堵在子午谷内,最终高迎祥全军覆灭。所以诸葛亮没有答应魏延的奇谋是绝对正确的选择。

9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国,主要有三个选择方向:

第一,穿过斜谷道,进攻郿县。斜谷道又称为褒斜道,这里有两条河流,一条叫褒水,一条叫斜水,褒水是向南流,斜水是向北流,利用这两条河流的谷地开通一条南北向的道路,这便是斜谷道。这是汉中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也是魏军防守的重点地区。这条路须穿越秦岭,不太好走,巍巍秦岭是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关中。

第二,西出祁山,进攻陇右。这条路比斜谷道好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得陇望蜀”的说法,从陇右进入川蜀,阻碍是比较小的;同样,从川蜀进入陇右,风险是最小的。不过,祁山路线存在一个问题,不能直接进攻魏国的心脏地带,只攻其偏远的陇右地区,隔靴骚痒,点不到敌人的死穴。

第三条路,走子午谷进攻长安。子午谷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一条险路,全长六百六十里,沿途山高谷深,最是难行。这条通道距离长安最近,只需要十天便可兵临城下。长安曾是西汉首都,东汉末年董卓又挟迫献帝迁都于此,是全国一个政治中心。攻下长安,便可控制关中,同时切断洛阳与陇西的联系。从战略角度考虑,走子午谷攻取长安,对曹魏帝国的打击是最大的。

在北伐之前的军事会议上,丞相司马魏延首先提出由子午谷直插长安的作战计划。

既然子午谷凶险难行,魏延为什么会提这么一个军事冒险计划呢?

行军作战,除了考虑地形、补给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十分重要:敌人将领的素质。镇守长安的魏军统帅是谁呢?他是原征西将军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楙。

夏侯楙是个花花太岁,不懂得什么兵法,居然了挂了一个“安西将军”,都督关中军事,坐镇长安。他的飞黄腾达,不是靠本事,而是靠裙带关系,他是曹操的女婿,又是曹丕的好朋友。

魏延提出的战略构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向诸葛亮建议说:“夏侯楙是魏国皇帝的女婿,既没有胆略,也没有智谋。请拨给我精兵五千,携带相应的口粮,我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挺进,抵达子午谷后折向北方,不用十天的功夫,便可抵达长安城。夏侯楙听到我师杀到,肯定吓得落荒而逃。到时长安城内只剩下督军御史与京兆太守,不足为虑。至于军粮问题,一部分可取自敌人的粮仓,一部分取自百姓逃离后剩下的余粮,这些应该足够补给。魏国要集结一支军队救援关中,至少要二十几天的时间。在这期间,丞相亲自率兵出斜谷道接应,如此一来,咸阳以西可一举平定。”

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战略设想。

对于敌我双方的情况,魏延都考虑到了。一个作战计划是否可行,要综合判断。子午谷难以通行,部队数量肯定不能多带,魏延提出五千人,这个人数是不多的。五千人能否顺利穿越子午谷,敌人会事先埋下伏兵吗?这就得分析敌方将领。夏侯楙无勇无谋,根本不知道怎么打仗,他绝不会有任何防备的。至于最重要的补给问题,魏延也毫不含糊地指出,完全可以就地解决。

然而,这么一个出色的军事计划,却被诸葛亮轻易地否决了。

诸葛亮否决的理由只有区区几个字:过于冒险。

在此之前,诸葛亮已制定出自己的战略计划:在斜谷道发动佯攻,吸引敌人主力,主力则绕道祁山,出奇不意地偷袭陇右。他对自己这个计划沾沾自得,出祁山的道路最为通畅,进可攻,退可守,补给也相对容易,所冒的风险是比较低的。

这就是诸葛亮的谨慎原则。

不过,从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计划是很不高明的。

为什么呢?

首先,没打在要害上。当时的天下格局相当清晰,魏强而蜀弱,蜀国以弱击强,对自身的损耗就特别大,要打就得打闪击战,绝对不能打持久战。一战置敌于死地,这才是弱者要做的。就仿若人与大毒蛇搏杀,你的锄头得打在它的七寸之上,这才能打得死,如果一心想打蛇尾,就算打中了,蛇一转过来,血盆大口一张,你准被吃掉。诸葛亮没把锄头砸向蛇头,而是砸向蛇尾,这是没多大用的。

关中与陇西合称关陇,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看,关陇的重心在关中,而不是陇西。因为打掉关中,陇西就成孤立之地,与魏中央失去联系,不战而自溃矣。关中是战国时代秦国的老巢,有崤山、函谷关为屏障,在秦国崛起后,东方诸侯几次联合伐秦,从来都没能突破崤、函防线。只要夺取关中,诸葛亮就有雄厚的资本与曹魏帝国叫板了,这难道不令人振奋吗?诸葛亮为什么要否决魏延的计划呢?

我们先来算算,兵出子午谷的风险有多大。

就算魏延的计划全部泡汤,全军覆没,诸葛亮的全部损失,也只是五千人与一名大将。这是最坏的结果,即便如此,仍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甚至可以说不会伤及蜀军主力。衡量可能的收获与可能的损失,不难看出,这是一次值得尝试的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试试呢?

在我看来,诸葛亮不是神人,他有大缺点,这个缺点就是致命的自负。

此时的诸葛亮是蜀国丞相,实际统治者,他权力之大,几乎与君主相媲美,就跟曹操一个样。无论是魏国的司马懿或吴国的周瑜、吕蒙、陆逊,实际权力都不如诸葛亮。诸葛亮可以调动国家所有的军事力量与物力、人力,更握有生杀之大权。

三国时代是一个谋臣兴起的时代,曹操、曹丕父子、孙策、孙权兄弟都有许多谋臣,每当有战事时,总能看到谋臣的影子。但是,在诸葛亮北伐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在史书上,找不到几个曾出谋划策的人。按理说,《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蜀人,对蜀国的纪录会更详细才对,但没记下这些事,不是忽视了,而是诸葛亮过于自负了,既不重用谋臣,也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正是这种自负,毁掉了蜀国的北伐。

因此,诸葛亮对魏延的建议不予理睬。据史书所载,在诸葛亮发动的历次北伐过程中,魏延几乎每次都提议出奇兵奔袭长安或潼关,都被诸葛亮拒绝。在北伐屡屡受挫之时,却一次也不肯听魏延的,这里涉及的可不只是战略问题那么简单了。在诸葛亮看来,魏延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诸葛亮的形象一直是“伟光正”的,但是我们读史时,对“伟光正”的十全人物要特别小心,因为没有谁是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

10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这样的:

1、丞相给我五千人,还要准备十天的口粮。

2、我带着这五千人从汉中进入子午谷,然后沿着子午谷北上到达长安城下,这大概需要十天左右。丞相您则率主力按原计划走斜谷,吸引曹魏西线主力。

3、坐镇长安的夏侯楙生性怯懦,一看我魏延带着五千人到了长安,必然吓得屁滚尿流,坐船弃城跑路,城中群龙无首。

4、我用这五千人围攻长安,口粮取自长安周边谷仓和老乡那里,大概十多天拿下。

5、我估计曹魏援军到达长安最快得20天左右,而那时丞相您带着大军从斜谷到达长安和我汇合了,到时候咸阳以西就全在咱们手里了。

一眼看去,很明显可以看出魏延子午谷奇谋成败的关键在于时间。如果稍有延误,魏延的计划将完全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首先是魏延率军通过子午谷的时间。魏延的计划是十天,因为他只带了十天的口粮。子午谷这条路是长安正南方向位于秦岭的一处谷地,其山谷相间,十分险峻。假使风和日丽,魏延这5000人带着口粮出征的队伍,可能会在10天内通过这里,但倘若天公不作美呢?

同时魏延10天穿过子午谷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曹魏在这里没有布防。不过曹魏当时的布防计划是“分命大将据诸要险 ”,而子午谷在长安正南方,马超韩遂之乱时“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曹魏肯定会在这里设防。一旦魏延被魏军堵在子午谷内,大概率过不去的。就算魏延能突破子午谷,耗时必然超过10天,那时补给耗尽,无以为继。

其次是曹魏援军到达长安的时间。假使魏延按计划达到长安城下,夏侯楙也弃城而跑,长安城内群龙无首,那么魏延必须要考虑曹魏援军达到的时间。魏延对此的估算是20天左右,他这也太瞧不起曹魏的动员行军能力了。

孟达叛乱时也这么估算过曹魏军队的行军速度。孟达估计司马懿从宛城到上庸得一个月时间,但司马懿一路急行军,只用了八天就到了上庸城下,彻底打乱了孟达的计划,最终孟达束手就擒。而长安的重要性远超上庸,曹魏军队必然会全速赶来,肯定比魏延想象中的快很多。到时候,魏延这5000疲惫之师,必然被包了饺子,全军覆没。

最后是诸葛亮达到长安的时间。魏延认为诸葛亮必然会赶在曹魏援军之前达到长安,以他估算曹魏援军20天达到长安来看的话,他认为诸葛亮会在自己到达长安后的10天左右抵达长安。

这太过理想化了。前面已经说了,曹魏已经安排大将据险要而守,可以肯定的是防御诸葛亮的必然是曹魏西线的主力部队。历史中诸葛亮曾在后来围攻陈仓时吃了大亏,面对守将郝昭防守的陈仓毫无办法,只能退军而去,无功而返。可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率领主力到达长安与魏延汇合是不现实的。到时,长安的魏延就成了孤军一支了。

所以单从时间上来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太过于理想化,想要达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不用说,倘若夏侯楙坚守长安,魏延子午谷奇谋的可能性就要更低了。

所以诸葛亮在听了魏延的奇谋后“以为此县危”,把主攻方向放在了曹魏防备力量薄弱的陇右地区“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而不是直接发兵长安周边。